对明朝抗倭斗争及海外贸易等历史问题的认识_杜安苏

合集下载

明代的海上贸易与海外探险

明代的海上贸易与海外探险

明代的海上贸易与海外探险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海上贸易与海外探险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明代的海上贸易与海外探险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地理认知的拓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明代的海上贸易与海外探险展开介绍。

一、明代海上贸易的背景与起源明代初期,中国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乱,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这也对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明朝开始实行了一系列具有保护性贸易政策,鼓励民间商人进行海上贸易活动。

同时,明朝还大力支持造船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航海技术的水平,使得中国的海上贸易能够以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式进行。

二、明代的海上贸易路线与内容明代的海上贸易主要分为两个路线,即东南亚贸易路线和远洋贸易路线。

东南亚贸易路线主要负责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如马六甲、爪哇、菲律宾等地,同时也与印度贸易路线相联通。

远洋贸易路线则是负责与西亚、非洲以及印度洋地区的贸易往来。

中国主要出口丝绸、瓷器等优质商品,在远洋贸易中取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同时,中国也从其他国家进口了一些珍稀商品,拓宽了本土物资的种类。

三、明代的海外探险活动明代是中国古代探险活动达到巅峰的时期之一。

明代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是最为著名的探险活动之一。

郑和率领大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洋以及非洲的东海岸,拓展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版图。

郑和七下西洋活动的目的除了贸易,还包括展示中国政府的威信以及获取外部国家的支持。

四、明代海上贸易与探险的影响明代的海上贸易与探险活动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通过海上贸易与世界各地进行商品交换,不仅推动了中国商品的繁荣,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同时,通过探险活动,中国还扩大了对外交流与了解,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体系。

总结:明代的海上贸易与海外探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通过海上贸易,中国扩大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通过海外探险,中国也开拓了对外交流与了解,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地位。

明朝海上贸易的繁荣与被夷之耻

明朝海上贸易的繁荣与被夷之耻

明朝海上贸易的繁荣与被夷之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其海上贸易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东方的强国,明朝曾经经历过海上贸易的繁荣时期,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后来由于内外因素导致的一系列失败与耻辱。

在明朝初建之时,国家正处于战国的动荡局势,加之内忧外患,海上贸易没有得到重视。

然而,随着明太祖朱棣的继位,明朝开始逐渐恢复元朝时期笼罩在东南沿海的权势。

朱棣积极推进海上贸易,培育海洋力量,限制倭寇的活动,保护国家的海上安全。

他还派遣朱允炆、郑和等探险家前往西洋,开辟了中国与西方交流的新篇章。

明成祖朱棣的这些举措为明朝海上贸易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海上贸易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带动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成为了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吸引了大量商人和船只。

明朝的瓷器、丝织品、茶叶等商品远销东南亚、南亚甚至是欧洲,为中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然而,明朝海上贸易的繁荣也面临着挑战与困难。

倭寇的肆虐是其中最大的威胁之一。

倭寇为了寻求利益,频繁袭击明朝沿海地区,给海上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倭寇问题,如修筑海防工事、调派官兵镇压等。

然而,这些权宜之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倭寇问题,倭寇活动的频繁与猖獗一直困扰着明朝。

除了倭寇的困扰,明朝海上贸易还受到了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

明朝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政策,导致了一系列的贸易壁垒和不公平待遇,限制了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西方殖民主义的兴起也给明朝的海上贸易带来了威胁。

西方船只的先进技术和商业手段,使得明朝的船队和商人在海上贸易中逐渐失去竞争力。

最终,明朝不得不面对贸易失衡和海运业的衰落。

明朝海上贸易的繁荣与衰落,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时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无论是繁荣还是被夷之耻,这段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新的时代中,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时期的繁荣而忽略了其中的悲剧和耻辱,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深思熟虑地开展国际贸易和海洋事务。

中国通史第十九集 观后感 明朝的海外殖民与海上贸易

中国通史第十九集 观后感 明朝的海外殖民与海上贸易

中国通史第十九集观后感明朝的海外殖民与海上贸易中国通史第十九集观后感:明朝的海外殖民与海上贸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成就不仅在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还在于对外开放的海上贸易与海外殖民。

通过观看《中国通史》第十九集,我对明朝的海外殖民与海上贸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明朝追求海外殖民与海上贸易的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首先,明朝的国力强盛,内外安定,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基础。

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明朝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使海外殖民成为可能。

其次,明朝需要通过海外贸易获取对外经济利益,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

明代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如交趾(今越南)、暹罗(今泰国)和琉球等地。

这些地区资源丰富,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贸联系,通过贸易活动,明朝能够获取大量的财富和物资,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同时,海上贸易也使得中国文化与外界交流,为明代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中国通史》第十九集中提到了明朝的一些重要的海外殖民地,比如交趾、暹罗和琉球。

交趾是明朝面对南方海洋的门户,为了巩固对南海的控制,明朝派遣军队占领了交趾。

这一举措不仅扩大了明朝的领土,还为海上贸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通道。

暹罗则是明朝对东南亚的重要殖民地之一,通过与暹罗的贸易,明朝获得了大量的香料、珠宝和奴隶等贵重商品,使明朝成为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

琉球则是明朝通过海上贸易与日本交往的重要枢纽,为明朝与东南亚、日本之间的贸易提供了便利。

明朝的海外殖民与海上贸易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明朝通过殖民扩张和贸易活动,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丰富的财富和物资进入中国国内,促进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海外贸易使得中国与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

在贸易活动中,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不断碰撞,互相融合,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最后,明朝的海外殖民也为后来的航海事业奠定了基础。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事迹,不仅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也为后来的航海事业开辟了道路。

明朝的海外贸易与海防

明朝的海外贸易与海防

明朝的海外贸易与海防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它的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在这个时期,明朝的海外贸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海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明朝的海外贸易和海防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明朝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明朝的海外贸易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朝时期,中国的物产丰富,许多商品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有市场。

同时,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

明朝的海航技术也十分发达,确保了商品的顺利运输。

这样的条件下,明朝的海外贸易逐渐繁荣起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明朝的海外贸易也对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海外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接触到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逐渐了解各种不同的文明和风俗习惯。

这种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同时,明朝政府也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正是由于明朝的海外贸易的繁盛,海防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明朝时期,欧洲各国的船只频繁来到中国进行贸易活动,其中不乏欺凌辱侮的事件。

为了保护海上贸易利益,明朝政府加强了对海防的重视,陆续修建了许多的海防设施,加强了军事力量的投入。

同时,明朝还积极招募海外贸易商为国家效力,在海上进行巡逻和保护工作,为海防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明朝的海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明朝的防线过于冗长,维护起来困难重重。

同时,明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和贪污现象严重,导致了海防军队的腐化,使得海外贸易的安全度逐渐减弱。

这些问题给明朝的海防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削弱了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明朝的海外贸易与海防密不可分。

海外贸易推动了明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对海防问题的关注与加强。

然而,明朝的海防问题也暴露出一系列的困扰,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明朝的海外贸易与海防,既是明朝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任重道远的发展课题。

明朝海外贸易与海盗问题分析

明朝海外贸易与海盗问题分析

明朝海外贸易与海盗问题分析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其在国内领域内的开创和改革都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外交和海外贸易方面,明朝则有着许多的问题。

明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其中包括海洋贸易最突出的问题——海盗问题。

一、明朝海外贸易的兴起明朝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海外贸易上,明朝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中得到了不少的收益。

随着明朝政府钦定禁港政策的颁布,南方的海洋贸易也开始有着极大的发展。

在广东、福建等地,市民们也积极地从事海外贸易。

与此同时,各国海上商人来华贸易也日益壮大,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输出到了世界各地,这些都为明朝政府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明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先进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进步,如钦定的长江扬州船帮,用于南海、印度洋和东海的锦江帆船、福建泉州的“海上艘夷”——一种远洋大型商船等。

整个明朝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圈子不断扩大,从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再到最后的欧洲,明朝已经成为了一个颇有实力的贸易国家。

二、海盗问题的日益加剧然而,明朝海外贸易中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海盗。

由于中国海防力量的薄弱和政府对于海洋船只保护力度不够,海上商人往往成为盗匪抢劫的对象。

而明朝政府对于海盗问题长期采取的是镇压政策。

明朝朝廷从1473年开始实行禁海政策,下令禁止私人在船上出海,推动了长达三百多年的禁海制度。

明朝禁海制度的实行,使得海上贸易成为了非法的活动。

然而,禁海制度的实行并未能够有效地制止海盗的活动。

相反,禁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催生了海盗的出现。

由于船队不得不绕路走小道,海盗得以在航路上设下陷阱,从而得手抢劫。

另外一方面,禁海制度对于国家的海洋力量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明朝政府将大批士兵调往内陆去镇压土匪,而对于海上的调度却非常少。

这样导致海盗的势力越来越大,不仅抢劫中国商船,还频繁侵略东南亚等邻国。

三、明朝政府应对海盗问题的政策和措施面对海盗问题的日益严峻,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1)调集力量,安置营垒。

明朝的海外探险与贸易

明朝的海外探险与贸易

明朝的海外探险与贸易明朝时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海外探险与贸易活动,这对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段时期,明朝的航海家和商人踏上了远航的征程,探索了广阔的海洋,建立了有益的贸易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明朝的海外探险与贸易活动,并分析其对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影响。

一、郑和下西洋:开启明朝海外探险时代明朝初期,郑和成为了明朝海洋探险的象征。

他带领远征船队七次下西洋,探索了南海、印度洋和非洲东岸等地。

这些远航活动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实力,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和国际声望。

郑和的探险活动较为和平,主要以贸易为目的,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带到海外,与当地国家进行贸易交流。

二、明朝与东南亚贸易的兴盛明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流逐渐兴盛起来。

例如,马六甲是明朝与马来群岛进行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中国商人经常前往马六甲贸易,将中国的丝绸、瓷器、香料等商品运往东南亚国家。

同时,中国也从东南亚进口了许多珍贵的商品,如木材、黄金、鸟类和果实。

三、海禁政策的实行与限制尽管明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海外探险与贸易活动,但在后期,明朝政府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这一政策对外国贸易进行了限制,主要是出于对外来文化影响的担忧以及对外国势力扩张的警惕。

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明朝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活动受到了限制,导致中国错失了一些机遇。

四、明朝与欧洲贸易的往来明朝也与欧洲国家进行了贸易往来,尽管是在有限的程度上。

葡萄牙和荷兰等欧洲国家进驻澳门、广州等地的贸易驻点,与明朝进行了贸易活动。

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包括丝绸、瓷器等,而从欧洲进口的主要商品是马克思贵重的红木和香料等。

这种贸易往来对于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明朝海外探险与贸易的影响明朝的海外探险与贸易活动对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使得中国商品得以远销到世界各地,带来了经济繁荣和文化辐射。

明朝的海外航海和对外贸易有何重要意义

明朝的海外航海和对外贸易有何重要意义

明朝的海外航海和对外贸易有何重要意义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而明朝的海外航海和对外贸易更是给这个时代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影响,明代的海外航海和对外贸易对于中国以及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明朝的海外航海和对外贸易拉开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大幕。

尽管在古代,中国曾经进行过一些对外贸易活动,但明朝的航海探险大大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联系。

明朝的航海家郑和领导的七次航海,通过统治海洋,建立友好关系并进行贸易,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各国、非洲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国家之间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这对于开展互利合作、促进文化交流以及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其次,明朝的海外航海和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时期之一,海外航海和对外贸易是明朝国内繁荣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明朝能够获得许多珍贵的物品,如香料、丝绸、茶叶、瓷器等。

这些物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拥有很高的附加值,为明朝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此外,海外贸易也推动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前来进行贸易合作,进一步激发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第三,明朝的海外航海和对外贸易带来了科技和文化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期间,明朝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贸易,还包括科技和文化的交流。

郑和将中国的造船、航海技术带入他国,在交流中学习了其他国家的技术和文化,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同时,郑和的航海使得中国的声望扬眉吐气,引起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兴趣,并有力地促进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为中国乃至全球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明朝的海外航海和对外贸易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海外贸易的中断使明朝逐渐丧失对亚洲贸易的控制,与此同时,英荷等欧洲国家迅速崛起并主导了对华贸易。

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边缘化,对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朝的海外贸易

明朝的海外贸易

明朝的海外贸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海外贸易取得显著成就的时期。

明朝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

与此同时,中国的海外贸易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明朝的海外贸易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在海外贸易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海外贸易取得显著成就的时期。

在明朝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展开的。

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发展阶段(1368-1433年)明朝初期,由于国力不足和统治者需要进行军事扩张,海外贸易受到了限制。

直到1397年,明成祖颁布《禁海令》,明朝对外贸易完全禁止。

然而,由于禁止海上贸易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明朝面临的经济问题,明朝后期的统治者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重新开放了海上贸易。

2.中期发展阶段(1433-1505年)开放海外贸易,成为了明朝中期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标志。

明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外贸的政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在此期间,明朝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组织了许多对外贸易的航海队伍。

3.后期发展阶段(1505-1644年)明朝后期海外贸易失败,主要原因是明朝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明政府还加强对海岛的统治,强行征收海禁费等,致使航线受到限制,商贸往来日渐萎缩。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海上交通线,起始于明朝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是:1.海上丝绸之路没有固定的贸易线路和定期船班,航线和时刻取决于天气和季节,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

2.贸易过程中存在很多中间商,加重了进出口的贸易成本,但也有促进货物流动、利用批发优势的功能。

3.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形式主要是各种物品的直接交换,也有运输换货的方式。

三、明朝成功的海外贸易组织1.郑和七下西洋郑和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上最有名的探险家之一。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郑和出使东南亚、南亚和非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4期对明朝抗倭斗争及海外贸易等历史问题的认识杜安苏(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浙江舟山316000)摘要:明朝抗倭与海外贸易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论性的问题。

文章立足一定史料,认为明朝倭寇问题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抗倭斗争的胜利,达到了保境安民,也为“隆庆开关”创造了条件。

澳门开埠是明朝海禁政策的重大调整,形成了明朝多种成份的全方位的外贸体系;明朝蓬勃发展的海外贸易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明朝抗倭;双屿港贸易;澳门开埠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志码:AOn Historical Issues like Fighting against Japanese Invaders andForeign Trade in Ming DynastyDU Ansu(Zhoushan Municipal Press &Publication Bureau,Zhoushan316000,China )Abstract:Fighting against Japanese invaders and trading with foreign countries in Ming dynasty has always been a controversial academic problem.Based on some historical data,fighting against Japanese invaders is considered a kind of special form under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 and the victory insured the safety of Chinese people and created conditions for "Longqing Open to Foreign Trade".Macau Port Opening was the significant adjustment of the maritime prohibition policy of Ming dynasty,which formed the overall opening foreign trade system during the Ming dynasty.Ming dynasty's booming foreign trade has made the indelibl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s economy.Key words:fighting against Japanese invaders;Shuangyu Port trade;Macau Port Opening作者简介:杜安苏(1946-),男,安徽人,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Dec.2012Vol.8No.42012年12月第8卷第4期东南沿海倭寇骚扰是制约明王朝海外贸易的一大问题。

近一二十年以来,史学界、学术界等对明朝倭寇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识,本文鉴于史料,也对此问题谈一些意见。

一、倭寇性质辨识1.倭寇在东亚历史上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日本在13世纪渐渐崛起,在军事贵族政权这一特定的岛国社会结构作用下,不断产生向外拓展寻求生活资源的冲动和行为取向,不断地在朝鲜、中国、琉球等邻国和东南亚地区劫掠侵扰,制造麻烦,这就是元、明时期倭寇的根源,也是明朝沿海诸郡遍设备倭官兵、建卫所、布战船的原因。

嘉靖倭寇是倭寇在嘉靖年间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嘉靖倭寇有中国奸商汉奸与日本倭寇合流的时代特征,但这时代特征并不排除倭寇的本质———侵袭中国。

2.嘉靖年间倭寇实际组成成份《明史》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

但这是事后才搞清楚的数据,当时中国海寇与被裹肋的中国人(假倭、从倭)、真倭都混在一起,在日本军事贵族的支持下,以日本为基地,袭用倭人的服饰旗号,乘坐题有“八幡大菩萨”(日本重要的保护神,是战神)的旗帜的战船,渡海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夺大量人口和财物,回到日本去销赃躲避。

“倭贼勇而戆,不甚别生死,每战辄赤体提三尺刀舞而前,无能捍者”,明代海盗首领王直等就是利用沿海军民对“倭贼”的残暴戆勇的畏惧,就带其队伍皆作倭贼打扮来威慑沿海军民。

由于被俘的倭寇全都日本武士道式地剖腹自杀,自己截断舌头,即使有活口,也无法分清是真倭还是假倭。

“俘虏必开膛而结舌,莫辨其非倭,故归路绝”(引自《筹海图编》)。

所以明朝的军民不分真倭假倭,把倭寇船一律称为“八幡船”,把倭寇一律称为“八幡人”,一律切齿痛恨,是有历史原因的。

杨国桢先生对倭寇的成份与性质有精到的分析:“武装走私与暴力抢劫混为一体,海商和海盗难以区隔;倭寇中有真倭、假倭,假倭中又杂夹着中国、朝鲜、彭亨、暹罗、葡萄牙等国的海商与海盗,是一个复杂的国际性群体,不能简单地把倭寇等同于中国海寇,把中国海寇都划入“海商集团”。

“我们承认倭患时期并发的‘海贼’活动,是厉行海禁政策影响沿海人民生产生活的产物。

但是,‘海贼’的起事只是为生活所逼铤而走险,并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更没有提出过要求开放海禁的口号,因而把他们活动的性质一概归于反海禁斗争,加以肯定和赞扬,是欠妥的。

至于参加倭寇队伍的假倭,不是追求劫掠财物,为虎作伥,便是被胁入伙,苟且藏身,更没有开放海禁的要求。

即使‘海贼’、‘假倭’中有些是名副其实的海商,他们除了接济、贩货带有某种商业性质之外,其诱引倭寇攻城略地、入伙杀人越货,则已是超越经济性质的内奸、帮凶行为,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中国内部的阶级斗争。

”(《崇武城卫与明代海防》)二、双屿港的性质和明军平定双屿港的起因1.对双屿港的性质应该有全面的考察和认识葡萄牙人为了逃避广东官府的抽税,同时为了省去陆路运输费用,更接近中国中心地区,在浙江海商和海寇的引导下,在宁波府双屿港建立了走私贸易基地。

我们应该对它有全面的考察和认识:第一它是外国人窃踞侵犯中国领土,妄图取得“领土管辖权”,把双屿港变成殖民地。

第二它在客观上起到了中外贸易港的作用。

第三它是海寇聚集的贼巢。

当时双屿港的贸易虽然依然处于中国官府的监视之下,但官府对于双屿港走私贸易采取长期容忍的态度,以致葡萄牙人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建立了双屿港走私贸易基地。

2.审理葡萄牙人佩雷拉罪行,是中国官府维护法律和主权的正义行为双屿港葡萄牙人佩雷拉滥杀滥抢中国人,触犯了中国的法律,遭到浙江巡抚朱纨的打击,这在西方学者的眼里都认为是中国官府维护法律和主权的正义行为。

瑞典学者龙思泰在《早期澳门史》中认为:双屿港“尽管这里属中国管辖,但实际上由一个自治市政机构统治着,这个机构由行政司法官、审计官、法官、市议员以及其他六七种官员组成。

这个宏伟而富庶的居留地的毁灭,归因于一个叫佩雷拉(Lancerote Pereira)的法官的挑衅行为。

‘据说此人将价值几千克鲁扎多(Cruzaders葡萄牙货币单位)的货物交给了某个中国人,但交货之后这个中国人却杳如黄鹤。

他决心为自己损失的货物取得补偿,并从那些与此事无关的人身上挽回损失。

他纠集了18或20个游手好闲的无赖汉,乘黑夜袭击了距离双屿约二里路的一个村庄,抢劫了11至12户人家,掳走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并毫无道理地杀害了大约10个人’。

这一暴行是对国家保护人民的法律的挑衅,和对神圣的财产权的蔑视,立刻引起愤慨。

周围的居民都站到受害者一边,共同向地方官员递交了一份禀贴,抱怨这些外国人所带来的烦恼,及此时所犯下的罪行。

这一罪案得到了审理,浙江的道院或巡抚根据所提供的犯罪事实,下令将该地毁灭。

这项命令得到了执行。

‘不到5个小时’,目击者平托说,‘双屿就一物不剩,荡然无存了’。

12000名基督徒被处死,其中有800名葡萄牙人。

25艘大船和42艘中国帆船(另一说法是35艘大船和2艘中国帆船)被焚毁。

———但据法里亚的说法是80艘大船。

”(引自瑞典学者龙思泰《早期澳门史》)3.平定双屿港,把葡萄牙势力逐出东海被称作“国史之本”的《明实录》中的《嘉靖实录》清楚地载明双屿港之战,重点打击目标是“番寇”葡萄牙殖民主义海盗商人。

“海贼之久据双屿岛,招引番寇剽掠。

二月中,纨密檄福建都司都指挥卢镗等以轻舟直趋温州海门卫,伺贼至,与浙兵夹击之,贼遁入岛”。

(引自《嘉靖实录》卷三四○嘉靖二十七年九月辛丑条)胡宗宪《筹海图编》卷五《浙江倭变记》称,同年四月,朱纨“遣都指挥卢镗、副使魏一恭等捣双屿港贼巢”。

“镗入港,毁贼所建天妃宫及营房、战舰。

贼巢自此荡平,余党遁往福建之浯屿”。

福建浯屿(金门岛)是当时葡萄牙人仅次于双屿的另一“贼巢”,当双屿港葡人是1200人规模时,浯屿的葡人是500人。

次年,朱纨指挥明军剿灭浯屿,继而又击破到诏安行劫的葡人,迫使葡人退出浙闽海域,转往广东珠江口、澳门一带活动。

三、抗倭斗争历史意义新论1.抗倭斗争为“隆庆开关”创造了条件明朝抗倭斗争的胜利,达到了保境安民、保护中国先进生产力的目的,并且为“隆庆开关”创造了条件。

为朝廷制定实施新的海外贸易政策奠定了政治、军事和社会基础。

在物质基础方面,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江南发达地区手工业生产得到长足的进步,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大量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海外贸易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在交通环境方面,海上航行有了相对安全的保障。

2.抗倭斗争使中国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李约瑟博士说:“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通过几十年的海上抗倭斗争,明朝的海军坚定地捍卫了中国的领土领海权,坚定地继承了中国辽阔的海域主权范围。

四、澳门开埠历史意义新探1.澳门开埠是明朝海禁政策的重大调整1553年,葡萄牙人用欺骗与贿赂的手段在澳门居留下来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深思熟虑,明朝认可了这种居留形式。

葡萄牙人每年500两的贿赂银子,在1572年(隆庆六年)或1573年(万历二年)开始送交国库,从此贿赂变成地租,表明中国政府已经正式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租地居留。

澳门500两银子的贿赂变成地租的时间是在隆庆元年(1567)朝廷开放海禁的“隆庆开关”之后5年,这表明政府正式允许租借澳门土地开埠,是“隆庆开关”的配套和深化的系统工程。

“隆庆开关”开放了中国民间资本的海外贸易;正式允许租借澳门土地,开放了国际资本(葡萄牙外商等)的海外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