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隆中对》教案鲁教版

合集下载

《隆中对》语文教案

《隆中对》语文教案

《隆中对》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隆中对》。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提高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2)感受诸葛亮的人物魅力,树立远大志向。

(3)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隆中对》。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汉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2. 运用朗读、感悟、表达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隆中对》的人物和故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交流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认识。

4.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人物关系图;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隆中对》与其他三国时期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三国志》等,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三国演义》电视剧或电影,加深对三国时期历史和人物的了解。

七、课堂互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就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八、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

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

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

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八下《21隆中对》word教案 (5).doc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八下《21隆中对》word教案 (5).doc

《隆中对》【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

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

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

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教案

1 知识和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两课时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 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一) 导入新课 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 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 《出师表》。

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

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

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二) 简介背景及题目: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开地要打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环节。

那么写教学设计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这次美丽的我为您带来了《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能够赐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隆中对》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

《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探望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

做为二十四史中最闻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

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超群的分析实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才智之化身”的聪慧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完全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当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分是什么?我想一是学问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洁拓展是无法满意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语文课堂应当有更广袤的视野和更深化的思索。

同时,九年级学生应当更多地接触中外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应当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精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熬炼学生逻辑思维实力。

2、相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验及主要功绩,培育爱国主义情操,了解三国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五)学法指导1、将课文学习从课内延长到课外,利用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形成对三国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将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本课将文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

《隆中对》教学设计(精选11篇)

《隆中对》教学设计(精选11篇)

《隆中对》教学设计(精选11篇)《隆中对》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隆中对》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隆中对》教学设计篇1教学设想: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目的1。

教学步骤: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正音、熟读课文,准备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对联、诗歌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学生讨论回答: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五、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隆中对》

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隆中对》

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隆中对》一、文本介绍《隆中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收录于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本文以漫笔的形式反映了以盲人迈克为首的一群盲人朋友在隆中街上的对话。

通过对话内容,鲁迅先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并深刻地揭示了盲目崇拜和追求权利与地位的荒谬。

二、文本分析1. 主要人物本文主要围绕盲人迈克展开,通过他与其他盲人之间的对话,逐步披露出主题的内涵。

2. 对话内容盲人迈克和其他盲人之间的对话内容涉及到人的尊严、社会地位、权力和金钱等方面。

3. 对人性的揭示通过对盲人迈克和其他盲人之间的对话,文中暗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盲人迈克通过对地位和名利的追求,暴露了人们往往因为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的弱点。

这种追求权力和地位的行为不仅让盲人迈克失去了自我的尊严,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可悲和卑劣之处。

4. 社会现实的反映本文通过盲人迈克与其他盲人的对话,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性。

盲目追求权力和地位的盲人世界与实际生活中追求利益的现象相呼应,暗示了社会中懦弱、贪婪、虚伪等不良现象的存在。

三、鲁迅先生的思想1. 批判现实鲁迅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现代作家和思想家,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丑陋和不公。

他以犀利的笔触,直接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愚昧,鼓舞了人们对于社会的自我审视和思考。

2. 关注个人尊严鲁迅先生在作品中非常关注个人的尊严。

他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让人们认识到个人尊严是不可侵犯的,不应该为了追求权力和地位而丧失自我。

四、文本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隆中对》这篇散文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残酷性,更在深入剖析中揭示了追求权力与地位的荒谬。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出于个人私利,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和地位,而这样的行为往往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尊严,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学习《隆中对》,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启迪。

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尊严,追求真正的价值和内涵,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自我。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以新的教学大纲为指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原则。

通过《隆中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隆中对》的背景、人物、情节和评价,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理解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领悟其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3.通过多向交流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背景介绍: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理解《隆中对》的背景做好铺垫。

3.阅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讨论:分组进行问题探究和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5.重点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和阅读技巧。

6.拓展延伸: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评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隆中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7.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频、图片等手段直观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手段,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4.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和阅读技巧。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2.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隆中对》语文教案

《隆中对》语文教案

《隆中对》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隆中对》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文章所传达的智慧与人生哲理。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隆中对》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和词汇的解释。

文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隆中对》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

简要介绍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隆中对》的重要性。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针对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进行解释和辅导。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修辞手法。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从文中领悟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

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内涵。

3.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价学生的合作探讨和表达能力。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理解程度。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和指导。

4.3 学习成果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官方推荐的《隆中对》教材,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5.2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软件,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5.4 课外读物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加深对《隆中对》的理解。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隆中对》教案 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隆中对》教案 鲁教版

《隆中对》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明确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4、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三、预习交流后,再借助下列材料详细了解。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

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背景介绍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

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四、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为课文正音、正字。

陇亩乐毅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猖獗挟天子而令诸侯北据汉、沔存恤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倾颓夷越2、学生自由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3、翻译下列句子,解释重点字词。

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教案教学目标•理解《隆中对》的内涵和意义•掌握《隆中对》中的重点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读书习惯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隆中对》的作者和背景•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表达•分析小说语言的深层内涵和隐含意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隆中对》的作者和背景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隆中对》的作者和背景,该小说是唐代文学家白行简所著,背景是唐朝的末年,描述了唐朝时期一个与旧朝议和的新党人主张改革,反对官僚世家势力的斗争和悲剧故事。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接着,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该小说的主要人物有江川、高阳、李侍中、杨序、杨师道等,讲述了江川为革新意见被贬杨州,高阳被贬舒州,二人在流亡中相遇,之后又到隆中任职,与李侍中等人一起合作,又因为与太子杨序的矛盾受到牵连而死亡的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最后,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些解读小说的方法和思路,包括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叙事方法、环境描写等,并引导学生通过细读小说来探究其中蕴含的人情冷暖,时代变革等思想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讲解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通过提问、引导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通过课堂剧本表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强化学生对情节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写读后感、析文等作业形式来评估学生对于小说的掌握程度教学评价•学生对于小说的人物、情节、文学手法等方面有了深入理解和领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增强了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培养了积极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学习态度有了更加具体和实质的评价,有利于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隆中对》的文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3.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隆中对的文化内涵及其与诗歌的关系;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风格和意义;3.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隆中对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教师可通过简要介绍隆中对的背景及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 阅读1.学生自行阅读诗歌,并标注自己认为重要或难理解的词汇或句子;2.学生分组交流,就自己标注的重要或难理解的部分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教师针对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

3. 分析1.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课前归纳整理的背景知识,分析隆中对中所涉及的历史和人文背景;2.学生就隆中对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自己的分析,对隆中对的文化内涵进行详细解释。

4. 模仿与创作1.探讨隆中对与其他诗歌之间的联系,分析各自的风格、意义等方面的异同点;2.学生仿照隆中对的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3.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听,并就相互的作品进行交流。

四、课后作业1.将课堂上学生的讨论与教师的解释总结整理,撰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2.学生选取喜欢的诗歌,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学的理解与感受。

五、教学反思经过本次教学,发现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不太高,阅读隆中对时发现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和思辨能力。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鲁教初中语文八下《隆中对》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鲁教初中语文八下《隆中对》

21.隆中对教学目的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意。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重点难点1、重点A、朗读文言课文。

B、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难点A、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B、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倾颓猖蹶存恤夷越胄殆沔诣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

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

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三、分析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

3、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

俱。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隆中对教案 鲁教版-鲁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隆中对教案 鲁教版-鲁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1、隆中对教材分析:以故事、典故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故事的写作背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适当联系历史知识,使各学科知识得到有机融合。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诵读课文。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3、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区分中心人物和陪衬人物,学会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古代知识分了“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济世情怀。

2、努力学习,使白己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难点: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文章的背诵2、课文的翻译,隆中对策的核心内容3、对比和陪衬的手法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学生将课文读熟练,能大致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

2、上网收集有关《隆中对>的有关知识,以备上课交流。

3、上网或看书,阅读《三围演义》中“三顾茅庐”一节。

教师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小黑板教法与学法:讨论法朗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存政治、军事诸方面的卓越才能。

存人们心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

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 )倾颓( )猖蹶( )存恤( )夷越( )胄( )殆( )沔( )诣( )2、找同学交流本文的文学常识,作者,作品,人物。

老师补充:东汉末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X备利孙坚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X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达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隆中对教学目的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意。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重点难点1、重点A、朗读文言课文。

B、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难点A、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B、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倾颓猖蹶存恤夷越胄殆沔诣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

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

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三、分析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

3、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

俱。

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

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

致:招致,引来。

枉: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顾:拜访。

4、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

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

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 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信:通“伸”,伸张。

遂:就。

用:因此。

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

5、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

胜,尽。

众寡:人少。

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

令:号令。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援:外援。

囹:谋取。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

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依靠。

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胃: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

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

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

政理:政治。

身: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

“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

箪,用箪。

壶,用水壶。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6、翻译全文。

7、再次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四、小结1、一词多义谓认为调为信然对-----说谓先主曰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通“以”自董卓已来已经已历三世信确实谓为信然诚信信义著于四海同“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然这样谓为信然但是然志犹未已用因此遂用猖獗利用贤能为之用运用此用武之国2、古今异义顾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今义照顾凡古义总共凡三往今义平凡孤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孤不度德量力今义孤立殆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今义危险日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今义太阳3、词性活用箪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壶名词作状语用水壶4、通假字信,通“伸”伸张欲伸大义于天下已,通“以”从自董卓已来5、句式A、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B、省略句。

君与俱来。

C、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D、递进复句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第二课时一、预习1、朗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题。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将深入探究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分析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4、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5、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6、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8、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字强调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内部团结紧密,地位巩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战略意义),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经济力量雄厚),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表、刘璋两个集团内部极不稳定)。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有号召力)6)联合少数民族 ----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

联合孙权孤立曹操----使其两面受敌。

诸葛亮的对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他在对当前形势分析是都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

例如:谈曹操的“以弱为强”时就指出---“非为天时,抑亦人谋”;谈孙权的地位巩固时则指出---“贤能为之用”;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建议时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艰难,但只要“人谋”得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为三部分: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2、指出荆、益两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3、归纳策略上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9、课后练习三。

1)文中“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这句介绍诸葛亮生平与《隆中对》相似,不同在于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

本文是“时人异焉”,课文是“时人莫之许也”,只有诸葛亮的朋友“谓为信然”文中“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与《隆中对》比较为简略。

课文先写徐庶的介绍,再写先主三顾茅庐问计。

文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关于对策的具体内容本文省略。

课文最后还加上关、张对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的反应,从侧面写出刘备如鱼得水的感受。

本文则没有这情节。

2)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孙权“遣军三万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四、小结: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

诸葛亮在对策中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

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