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风格对大学生交往成败的影响
大学生归因风格与人际素质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素质 的好坏 , 探 讨归 因风格 与 人 际素 质 的关 系具 有重大 的理论 和现实 意义 。本 研究 拟通
一
、
对象与方法
( 2 ) 人际调 控 。6 个 条 目, 反 映个体 在交 往 中
善于运用交往技 能 , 促 进人 际互 动 的心 理 品 质 。( 3 ) 人 际知觉 。4个 条 目, 反 映个体 在交
( 一)研 究对 象
选择广东省深圳 市 4 7 2 名 大学 生为研究 对象 。其 中 , 男生 2 1 7人 , 女生 2 5 5人 ; 独生 子女 1 2 5 人, 非 独生 子 女 3 4 7人 ; 文科生 1 8 2 人, 理科 生 1 6 8人 , 体艺 生 1 2 2 人; 城 市 生 源 学生 2 8 5 人, 农村 生源学生 1 8 7 人。
人 际交往表现合理 。( 3 ) 人际情绪控制 能力 。 指在人际交往 中, 保持积极 的情绪状 态 , 克服
消极 的情绪 , 顺利地进行交 往的能力 。( 4 ) 人 际态 度 。指 有 利 于建 立 良好人 际关 系 的态
程 。个体 的经验 、 思 想方 法乃 至世 界 观 的不
同, 会导 致其 归 因 的不 同。归 因与 人 际间 的 互助 、 利他行为 、 人际交往 和社会交 往等关 系 都十分 紧密 。归 因风格 ( At t r i b u t i o n a l S t y l e ) 也称归因方式 , 是指个 体 内在 的 、 习惯 的和稳 定的归因倾 向, 它不 仅反 映个 体稳 定 的归 因
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研究
大学生人际交往归因特征研究应用心理学0901 简慧凌摘要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成败体验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对其人际交往成败体验的归因的差异,得出大学生人际交往归因的特征,指导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成败进行归因时要关注这些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归因。
关键字大学生;人际交往;成败体验;归因1 问题的提出自从1958年海德(F. Heider)开始对归因进行开创性研究以来,归因的研究得到了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并蓬勃发展起来。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归因理论是现代动机理论的一种,它的提出为人际交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随着学校生活的丰富,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关注逐渐增多,互动的成败体验越来越成为影响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促进大学的生活满意度、学校归属感和对学习的投入。
不良的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甚至使大学生讨厌校园生活,产生对社会的厌恶和攻击。
近年来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归因方面的研究日趋增多。
个体在建立人际关系过程中都会遭遇到成功和失败,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结果的探寻,不少人已从自我心理层面寻找解释,无论何解释,却也进一步影响了个体的人际交往。
韦纳认为,并不是每个事件发生之后,人们都会对其进行原因解释。
只有当结果是失败的、意料之外的或重要的,才容易发生对原因的探究。
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即不同的归因都会引起不同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根据韦纳在建立归因模型时提出归因的三个维度。
内外源指归因的倾向性,即把行为结果归为自身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如个性、体态、生活习惯被看作内因,外部环境被看作外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成败归因模型初探
可控的 ,体态是不可控的。由于人 际交往 中事件 析。成功和失败的事件分别进行统计 。为排除实 的复杂性 ,每一个被试对于 同一事件 的成败判断 验顺序的影响 ,在一半被试 中,将成功和失败 的 可能会差异更大。We e 说 : “ i r 只有 当结果是失 事件颠倒。 n 败 的、意料之外 的或重要 的,才容易发生对原 因 的探究”圈 。因此 , 本次调查采用被试 自述成败情 境 ,以保 证这一 情 境 对被 试 是 重要 的 、有 意义 的 或 出乎意料的。可 以认为 ,由此引起的归因行为 更具有可靠性和心理的真实性。
行 为动机
外部的原 因;稳定性指原因的持久性 ,即是否依
时间、地点而变化 ;可控性指是否依个人意愿转
图 1 人际交往成败 归因模型图
作者简介 :王俊红 ,河北河间人 ,毕业于华 中师范大学心理学 院,硕 士研究生 ,讲 师 ,从 事发展与教育心理 学 、心理
健康教育研究 。
4, (
性维度时 ,也会产生在人际交往领域 的不同自我 情境下稳定性对于预期 的作用显著 ,则可以验证 效能 ,并通 过对下次行为的成功预期来影响行为 解释 ( 1 )并推翻解释 ( ,如果 固定情境下稳定 2 )
动机。但无论成败 ,人 际交往领域内的稳定性归 性对于预期 的作用不显著 ,则 可以同时验证解释
的成 败 体 验 并 不 相 同 。 在 建 立 归 因 模 型 时 , 数作为行为动机 (5 x)的指标 。 We e 也列举了在社会交往 中的适用情况 ,如个 ir n
性、体态 、生活习惯被看作 内因,拒绝者喜欢 晚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
认知归 因的角度帮助 大学生克服人 际交往 障碍 ,重建
有调 查显示 ,我 国 2 0世纪 8 0年代 中期,2 .5 的大 社交信心 ,建立 良好 的人 际关系。 32% 学生有心理 障碍 ,0 9 年代上升 到 2 % 近年 已达 到 3 % 1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的社 会心理 因素 5, 0,
有心 理障碍 的人数 正在 以每年 1% 0 的速度递增 ,而其
综观当代大学 生的人 际交往 ,总体 上是健康 的、
中,人 际交往 障碍 处于十分突 出的位置 ,成 为不容忽 积极的 ,但 随着市场经 济的发展 、社会 竞争的加剧 ,
视 的社会 问题【。在开展 大学生心理 咨询的实 际工作 以及大学校 园生活 的种种 困扰等 因素,使得大学生 的 l 】
Be e ti i e c n l sso o e n e th at u i y n f i ncd n ea a y i fg v r m n e lh s bsd
GUO c — o CHEN n ZHANG — u Zh n y u , Yi g , Yu h i
关键词 :人 际交往障碍 ;归因理论 ;大学生;社会 心理 学 中图分类号 :G 4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10 — 80 ( 0 8 2 0 5 — 4 0 3 20 2 0 )O — 17 0
社会心理学认 为,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之 间 情况 ,严重影 响了他们 的身心健康 。造 成大学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际
g v r me th at u sd . e ltr tr sae r ve d t n r d c e te r , n lssfa wo k a d oe n n e l s b i y Th i au e e iwe o i to u e t o y a ay i r me r n h e r h h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的概念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的概念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是两种不同的归因风格,它们对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归因风格通常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这种归因风格的人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认为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结果。
他们通常会选择挑战性的任务,展示出更高的自信和动机水平。
消极归因风格则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或他人行为等。
这种归因风格的人更容易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忽视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他们可能认为成功是由于外部因素,如运气的好转,而失败则是由于不可改变的因素,如任务难度过大或他人行为不公。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都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积极归因风格的人通常更积极、自信和有动力,而消极归因风格的人则可能体验到更高的压力和焦虑,更容易出现抑郁等情绪问题。
因此,了解并培养积极归因的技巧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成功的积极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状态,而是一种连续的谱。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归因风格,而且不同的归因风格也有其适应性和适当的情境。
重要的是理解归因的动态性质,并尝试在适当的时候采用积极的归因风格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归因分析
将影 响到 学生 的心 理 素质 和进 一步 的人 际交 往 。通 过对 大学 生人 际交 往 障碍 的归 因分 析 。可 以帮助 大 学生对 自身 的交往 行为进行恰 当 的归 因 , 减少归 因偏 差对 人 际交 往 的负 面影 响 。我 国学 者潘 佳 雁 [的 研 1 ] 究表 明人 际归 因模 型也适 用 于解 释 中 国学生 的人 际 行 为 ,它对 改善 学 生尤 其是 不受 欢迎 学 生 的人际 关 系具 有一 定 的指导 意义 。 2 大 学 生 人 际 归 因 1 大 学 生 人 际交 往 障碍 的表 现 归 因是指 人们 对他 人 或 自己 的所作 所为 进行 分 大学 生人 际 交往 障碍 是 指影 响大 学生 人际 交往 析 , 出其性 质或 推论 其原 因的过 程 , 指 也就是 把 他人 正 常进行 的不 良心理 因素。 主要 表现 有 : ) 1 不敢 或 回 的行 为 或 自己的行 为原 因加 以解 释 和推 测 【。归 因 2 ] 避 与人交 往 。 学是 一个半 开放 型社 会 , 的交 往更 方式 是指 个体 对 事件 发生 的原 因 习惯 上倾 向于作 怎 大 人 加 复杂 ,对人 际交 往 的广 度 和深度 都 提 出了更 高 的 样 的解 释 。 有个 性 的特点 。 过个 体对 多个 事 件发 具 通 要求 。 大学 生在 面对 陌生 环境 时 . 往往 会显 得手 足无 生 的原 因进行 判 断来评 定 。归 因方 式包 括 内在一 外 措 , 知如 何 是好 , 者还 会 出现 面红 耳 赤 、 跳 加 在 、 定一 不稳 定 、 不 重 心 稳 整体一 局 部 和控 制一不 可 控制 四 快 、 吸急 促 等 生理 现 象 , 就是 所 谓 的“ 往 恐 惧 个 维度 ] 呼 也 交 。Wenr ie 的研 究 表 明 , 们 对成 功 和失 败 人 症 ” 出现这 类 问题 的学生 大都选 择 了不敢 或 回避与 有 不 同 的归 因倾 向 。 功时 更 多地归 因于能力 、 力 。 成 努 人交 往 , 常 陷入 痛 苦 、 常 自卑 、 虑 等 负 面 的心 理 状 等 内部 原 因 , 败 时更 多地 归 因于任 务难 度 、 焦 失 运气 等 态, 严重 影 响 了他 们 的学 习和生 活。 ) 往行 为经 济 外部 原 因 [。 2交 5 ] 化明显 。 大学 生 的社 会 角色 多元性 在增 加 。 际关 系 人 大 学生 的归 因风格 主要 以可 控 的 内部 归 因为 特 已不再 拘泥 于单 纯 的师 生关 系 、 同学关 系 . 与人 交 往 点 , 他们肯定 自己的能力 , 将 自己的失败归 因为任 很少 需要 大 量 的时 间和金 钱 。许 多学 生一 味 的追求 高 品 务 的难 度 , 而是更多 的归因为 自己不够 努力 。 庆成 [ 胡 6 ] 质、 高消 费 的生活 。 造成 经济 的拮 据和 自身精神 的负 报道 大部 分学 生 将社 交失 败 归于外 部 原 因 。认 为 交 担 ,这 成 为困扰 大 学生人 际交往 的一 个重 要 " 障 往失 败是 由于对方 不好 , 因者 S L 9 因子得 分 1理 5 、 归 C - 0各 碍。 ) 3 交往 存在 认知 偏差 。 学生在 面对 周 围人 的评 大 价 时 , 般表 现 出简单 化 、 绪化 与主 观化 。在 面对 一 情 大多 高 于 内归 因者 。人 际关 系失 败归 因在 年级 上存 在较 大 差异 , 随着 年 级 的增 高 . 控 的归 因趋 势更 为 外
大学生社交失败归因与心理健康研究_刘欣
大学生社交失败归因与心理健康研究刘 欣*(徐州医学院,江苏徐州221002)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交失败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对173名大学生施测了SCL-9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交失败归因问卷。
结果:大学生社交失败归因由三个因素构成(自我个性特征的偏差、他人偏离的行为与特征、自我社交技能的缺乏);社交失败归于他人原因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归因与心理症状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相关;归因与特质应对有一定相关。
结论:大学生社交失败归因倾向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社交失败归因;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4)02-0169-02Study on Attribution of Social Failure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LIU-xinXuzhou Medical College,Xuzhou221002,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s tudy the effect of attribution of social failure on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Methods:173col lege students were assessed wi th SC L-90,Coping Style Ques tionnaire,and Attribu tion of Social Failure Questi onnaire.Results:At tribution of social failure has three factors(deviation of individuality,others divergent behavior and character,lack of social skills);The mental heal th of those wi th attribution trendency to other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ose with trendency to oneself.The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correlated with attribution of social failure.Conclusion:Attribution trenden cy of social failure can affect mental health.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Attribution of social failure;Coping style;Mental heal th所谓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以及相应的心理调适对策,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涉及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1.内在归因内在归因是指将问题的原因归因于个体自身的特征和能力。
在大学生中,内在归因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等方面产生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无法克服问题所带来的困难。
这种归因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动力,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
外在归因是指将问题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和他人的行为。
大学生常常将问题归因于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同学的竞争等因素。
这种归因让大学生感到自己受制于外部环境的限制,从而对解决问题产生消极态度。
1.增强内在控制感大学生需要提高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鼓励大学生为自己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
2.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对于他们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和社会应努力创造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增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乐观态度。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3.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大学生常常将心理问题归因于人际关系的困扰,特别是与同学和室友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需要注重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和合作。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和社交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不同归因风格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
、
对 于 自我 贬 低 归 因 风 格 的 大 学 生 ,一 次 成功 的经历会对他们有很 大的正 向促进作用 。
I .归 因的 定 义
归 因一般来讲是 指 “ 原 因归属” ,它有 广 义 和 狭 义 的 区 别 。广 义 上 , 归 因 是 人 对 自 然 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文化 现象等作出解 释 和 说 明 的过 程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人 的 一 切 认 识 过 程 都 是 一 种 归 因 过 程 。 而 在 狭 义 上 方 面,归因就是为某个行 为和事件结果寻求 归 属 的 原 因。 在 心 理 学 上 , 它 被认 定 为 是 一 种 认 知 的 过 程 ,归 因是 指 根 据 行 为 或 事 件 的 结 果 ,通过知觉 、思维 、判断 等内部信息加 工的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原因的认知活动。
2 .归 因风 格 的 定 义
1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成才期望值 的影响 大 学 生 不 同 的归 因会 引起 对 自 己未 来 成 才 的期 望 发 生 变 化 。如 果某 一 大 学 生 把 自己 是 否 可 以成 才 归 因 于 较 为 稳 定 的 ,一 定 时 间 内较难改变 的个 人能力要素 ,将失败归 因于 运气 、环境这种容 易改变的 因素时 ,则会提 高他 的 自我成 才的期望。相对而言 ,如果某 学生把 自己的成功归 因于不稳定 的因素, 如 运 气 等 ;把 自己 的失 败 归 因 于 能 力 不 足 时 则 会 降 低 他 自我 成 才 的 期 许 ,不 利 于 以后 学 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 2 .归 因风 格 对 大 学 生 自信 和信 任 态度 的
浅谈不 同归因风格对大 学生成 才 的影响
4 3 0 0 7 0 武 汉理 工大 学
归因理论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05
教育实践中运用归因理论的策 略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意识
了解归因理论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归因理论及 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这可以通过 教师讲解、阅读相关文献或参与
相关课程来实现。
识别自身归因
学生应学会识别自己对成功和失 败的归因,以便了解自己的归因 模式。这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教
师反馈或与同学讨论来实现。
归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为教育教 学实践提供指导,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归因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提高自我意 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提高教育公平性
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背景和特点,为每个学生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和指导,提高教育公平性和质量。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深化对归因理论的理解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归因理论的理解,探讨归因理论在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及其与其他理论的关系。
结合多学科视角
归因理论可以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深入探 讨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和相互影响。
拓展应用领域
归因理论可以应用于更多领域,如职业发展、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等方面,为个体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
归因理论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汇报人: 2023-11-20
目 录
• 归因理论概述 • 学生心理与行为表现 • 归因理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归因理论对学生行为表现的影响 • 教育实践中运用归因理论的策略与方法 •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01
归因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归因风格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归因风格的研究摘要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地区的4406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对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1)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内在归因倾向逐渐减弱;(2)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不同维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心理健康素质。
1问题的提出早在1958年,海德(Heider)在他的名著《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了归因的概念,将其界定为归因者“根据观测线索推测一般意义上的稳定的心理特质”。
他认为人们都相信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必有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客观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1]。
在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称之为归因风格[2]。
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评价、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等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国内有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问题。
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很多研究仅仅是将归因风格看作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认知因素之一。
比如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由于其归因不当,造成了心理封闭所致[3];而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研究者也认为归因倾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突出的因素[4]。
但实际上,在认知加工的过程中,归因是为了构建“心理模型”而对知觉性输入进行转译的过程[5],因此它应该是心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不仅仅是影响因素。
沈德立、张大均等人提出了心理健康素质的理论,并将归因风格纳入到该理论之中,认为认知归因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6~8]。
因此要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就必须对青少年归因风格特点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在关于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的探讨中,不同研究者在取样、研究工具的使用等方面也是存在着不同的。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在阐述归因风格及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基础上,分析了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归因指导策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归因归因风格归因偏差大学生心理健康归因指导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原因的特有的认知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
归因风格一旦形成,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归因风格的研究,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对于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归因偏差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其过程并不全是附合逻辑合情合理的,常常由于处于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角色、信息的显著性和获得的难易程度不同,以及自我服务倾向和不恰当的社会比较等原因会出现归因偏差。
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偏差主要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和性别偏差。
1.认知偏差大学生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社会的认知偏差和对自我的认知偏差。
大学生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认知偏差,完成从一个非独立的社会人到自食其力、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质的转变。
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个体是否有客观的自我认识、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有力的行为控制有直接的关系。
对自我的认知偏差,易使大学生过于自卑或自负。
不恰当的归因造成对自我评价过低,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凡事总从悲观方面考虑,用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自己,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另一方面,不恰当的归因也会使一些人自信过度,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变成了自负,这都属于自我意识的缺陷,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动机偏差表现之一为人们对于良好的行为都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否认自己应负的责任,这种倾向称之为自我服务。
大学生归因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归因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周燕丁园园高卉(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来自安徽师范大学18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研究大学生归因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所得研究结果为:大学生面对积极事件往往会产生内在性的、整体性的、持久性的归因,面对消极事件时往往会产生内在性的、局部性的和暂时性的归因。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轻度困扰。
其中大学生对积极事件做整体性的和持久性的归因,有益于大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人际关系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0引言(1)相关概念和现状。
大学生群体不仅承载着来自社会的很高期望,同时也承担着来自于家庭极高的期望,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也比较高;但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处在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适应能力比较差,他们往往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
其中人际关系作为大学生的生活中重要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的协调才能增进大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个体才能很好地度过大学阶段这一身心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人际关系是在个体互相交往过程当中所形成的,是个体在交往中、在情感上产生的结果,一般来说是相对稳定的。
在已有的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倾向于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体评价进行研究,例如对人际关系的特点、认知的维度及对主客观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归因方式关系的问题很重要,但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丰富。
归因是指一个人根据外部的信息和线索,或根据个人的外在行为进行推理的过程。
归因方式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归因方式会影响大学生个体对事件的解释,进而会影响大学生个体关于人际交往方面问题的解释,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相关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面对积极事件往往会产生内在性的、整体性的、持久性的归因,面对消极事件时往往会产生内在性的、局部性的和暂时性的归因。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
第20卷第2期卫生软科学V ol.20 No.2 2006年4月 Soft Science of Health Apr.,2006●医学心理学●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蔡 翥1, 汪 凯2(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2)摘 要:从社会心理学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现状和原因,利用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尝试性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进行 “由果溯源”的解构,以“结果—归因—情感体验—行为抉择”为分析路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原因关系、原因后果以及后续行为的抉择倾向展开分析认知,提出在大学生中进行人际交往的归因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归因模式,减少归因偏差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出应创造人际交往的成功机会,增强成功体验,提高他们进行人际互动的信心,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归因理论;大学生;社会心理学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3-2800(2006)02-0157-04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心理距离小相容性大,则人际关系融洽,反之,则心理上相互排斥,人际关系恶化。
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意味着校园内部有较好的人际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大学生在校园内的成长,同时也为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的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有调查显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已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而其中,人际交往障碍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1]。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大学生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表现出孤僻、对人置之不理、敌对情绪、猜疑、躲避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是多元的,解决途径也是多渠道的。
大学生交往成败归因的研究
本 研 究采用 问卷法 。所 用 归因量 表 由成功 和
失 败两 个 分量 表组 成 , 别呈 现 成 功 与 失 败 的假 分 设情 境 ( 如 发 出邀 请 后 , 邀 请 者 如 约 即为 交 例 被
往成 功 ; 邀 请 者 拒 绝 即为 交 往 失 败 ) 被 。成 功 和 失败 问卷 都 由原 因归 因 、 望 变 化 和 情感 反应 三 期
20 0 9年 5月
鲁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L d n nvri o ra ( hl o h n o i ce c s dt n u o gU i s yJ un l P i s p y a d sc l in e io ) e t o aS E i
M a 2 09 y, 0 Vo12 . . 6 No 3
E C 外部 、 U( 不稳 定 、 控 , 如距 离 ) E U( 部 、 可 例 、S 外
作者简 介: 张巧 明 (9 6 ) 女 , 17 一 , 山东龙 口人 , 学硕士 , 东大学心理 与教 育学 院讲 师 ; 理 鲁 王惠萍 (9 o ) 女 , 16 一 , 山东 栖 霞人 , 东大学心理与教 育学院教授 ; 大文( 9 3 ) 男, 鲁 刘 1 4一 , 湖北钟 祥人 , 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教授 。 鲁
级 、 同性 别 方 面的差 异 , 不 为提 高大 学生 交往 能力
提供 心理 学依 据 , 争取 对教 育实 践有 所 帮助 。
关 交往 范 围 内的归 因研 究 相 对 比较 少 。但 是 , 在
相 关 领 域 内 , 究 者 做 了一 些 富有 成 效 的 丁作 。 研 例 如 , cea等人 对孤 独 的 l Mi l h 3项 原 因进行 评 定 , 认 为 原 因可 以 分 为 原 因 源 和 稳 定 性 两 个 维 度 。 F le 在 一个 模 拟 的 研 究 中 , 求 参 加 者 想 象 他 oks 要 们 曾经拒 绝过 一 约会 的邀 请 , 求 被 试 回答 拒 一次 要 绝 的原 因 。结 果 显 示 , 拒绝 的原 因 与他 人 的感 受 情受 到 伤 害 的程 度 有 关 。Wenr在 前 人 研 究 的 ie 基础 上 , 出了一个 行 为的 i维归 因模 式 . 提 把原 凶
归因原理的影响
归因原理的影响归因原理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揭示了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方式,对人们的态度、情绪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归因原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归因原理对人们的态度和评价产生影响。
根据归因原理,人们往往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个人特质而非外部环境因素。
例如,当一个人看到他人对自己不友好时,他可能会认为对方性格不好,而忽视了对方可能是由于一些外部因素或情境引起的。
这种倾向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评价,导致不准确的判断和误解。
因此,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应该尽量考虑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避免过度归因。
其次,归因原理对情绪和情感产生影响。
当一个人的行为被他人归因为其个人特质时,他可能会感到愤怒、失望或困惑,因为他可能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同样地,当一个人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自豪和满足。
这种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感受和行为。
因此,在处理他人行为时,我们应该尽量客观公正,避免过度归因,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情绪和情感。
此外,归因原理对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归因原理,人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
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身缺乏能力,他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并在未来的行为中表现出回避和消极的态度。
相反,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他可能会增加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并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行为。
因此,归因原理在行为动机和动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尽量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并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以保持积极向上的动力。
最后,归因原理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根据归因原理,当一个人将他人的不友好行为归因于其个人特质时,他可能会对对方产生偏见和敌意,并导致间接的冲突和矛盾。
相反,当一个人将他人的不友好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时,他可能会更加理解和宽容对方,并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冲突。
因此,归因原理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一)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一)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关系。
文章对近十年国内外关于对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而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心理健康一、引言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
归因研究领域的专家(Arkin,1979;Weiner1985)认为,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归因认知评价与个体对未来目标的期望、某种情感体验的产生是紧密相连的。
在成就范围内,当人们把成功结果归因于自身内部原因时,会体验到自豪、自信等情感,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相反的,当把失败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时,则会体验到悲伤、挫折等消极情感。
因此,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而进行归因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的综合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
这样,为更好地提高学校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归因与心理健康的概述关于归因方式的纬度,虽然心理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B.Weiner.1978;孙煌明、雨田2001),认为包括不同的维度,但一般认为归因方式有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三个个维度,后来增加了整体—局部这个纬度。
对于这三个维度,韦纳提出每一种维度都联系着一批独特的情绪、情感。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级知识人才,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些学者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对自我及客观事物没有进行正确的归因,于是难以正确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导致产生心理障碍。
因此,从根本上排除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提高大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交往成败的影响
摘要:归因风格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评价,对大学生的交往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归因风格对大学生交往动机、人际自信、情绪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简要分析了归因风格与交往成败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风格;交往成败
有调查显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已达到30%。
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其中交往障碍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很多咨询工作者发现不少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这些人往往表现出孤僻、对人置之不理、敌对情绪、缺乏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猜疑、躲避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根据Weiner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成功时更多地归因于能力,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外部原因。
而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这些人就是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就会把失败归因于环境不好,运气差,人际交往太复杂等外界因素,很少考虑内在的因素,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来源于人际归因错误。
一、有关归因风格的基本概念
(一)归因风格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
归因风格具有个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原因进行的判断来评定。
归因风格包括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可控制——不可控制四个维度。
归因风格不同,个体对外界环境和自身的认识也会不同,而这种认识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二)归因偏差
归因理论所描述的基本上是一种合理的、有逻辑的过程,它假定人们是用合理的方法处理信息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常常由于处于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角色、信息的显著性和获得的难易程度不同,以及自我服务倾向和不恰当的社会比较等原因会出现归因偏差。
常见的归因偏差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以及性别偏差三种。
(三)归因训练
个体的归因风格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通过归因训练对已形成的归因风格进行调整。
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巧,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和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归因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强化矫正法和客观分析法。
强化矫正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个体归因的正负强化,引导个体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成功之后作内部归因,失败之后作可变归因。
客观分析法是针对归因风格的个体差异,引导个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成功的各种因素,如能力、努力程度、所处环境、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力争使个体行为结果产生的原因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避免做出不恰当的自我归因。
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既是提高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又是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归因对大学生交往成败的影响
(一)归因与大学生人际自信的培养
在对他人认知方面,一些大学生愿意把自己的缺
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如认为自己的外貌、身材、家庭、专业等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或因自己的某些能力和知识稍有欠缺而不敢与人交往,并因此贬低自我价值,这些人原本自我关注欲望很强,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或人际交往的挫折,变得害怕被他人关注,难以与人正常交往。
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方面,由于认知偏差的影响,大学生存在简单化、情绪化、主观性强等特点,容易对别人产生“信任危机”,形成错误的归因方式,从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着受暗示性强的特点,他人对大学生行为作出归因时,对他们的自我评价会产生影响。
同时,大学生在对他人的言行作出归因时,对自己也会产生自我暗示,这种暗示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自信。
如果长时间处于受到消极、负面评价的环境中,大学生对挫折、失败产生深刻的内心体验,自我贬低就会在他们归因时发挥暗示作用,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
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树立人际交往自信,应该从调整他们的归因方式人手。
(二)归因与大学生的交往动机
大学生对交往成败的归因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反应和期望值,进而影响其交往动机。
每个大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归因风格,由于归因风格不同,所以对同一交往成败结果的解释及评价也不相同,由这一归因引发的交往动机和态度也就因人而异。
大学生的人际归因主要以可控的内部归因为特点,他们肯定自己的能力,很少将自己的失败归为任务的难度,而是更多的归因为自己不够努力。
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失败归因在年级上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高,外控的
归因趋势更为明显,表现为,人际关系成功归因的内控趋势减弱,以及人际关系失败归因的外控趋势进一步加强。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往往把自己的人际交往作为一门必修课,把人际交往的成败与否看的很重要。
所以人际交往失败归因错误的同学会感到很无助、失落、孤僻、对人置之不理、敌对情绪、缺乏自信等,有的甚至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归因与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归因过程较多地涉及人们的情绪情感和动机因素,而归因结果又会影响到人们随后的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活动。
首先,个体对行为结果做出初步评价,判断它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这种简单的认知就会引起人们高兴或不高兴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取决于对行为结果本身的认知和评价。
其次,在多数情况下,结果本身并不重要,人们不会满足于对结果的简单认知,而是要寻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而在思考行为原因的过程中,不同的归因方式就会发生作用,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在寻求行为原因的过程中,如果个体将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能力不足、个性缺陷等内部因素,就可能引起自卑、放弃、退缩等消极反应,严重的还会使个体对自身的能力等状况产生焦虑情绪。
此外,对原因的稳定性的知觉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体验。
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等稳定性因素,个体对将来类似行为的结果期望值就会降低,从而导致自卑、无助等消极情绪。
大学生的情绪情感还不是很稳定,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形成了消极的归因风格就容易使他们沉浸在焦虑、抑郁、失望等负性情绪中,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交往失败。
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尽量减少他们产生消极情绪体验的可能性。
(四)归因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进程
“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能感知到对方的外表、言谈、行为举止等外在表现,只有通过归因分析才能认识到对方的内在本质和人格素质。
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低社交地位、孤独的青少年倾向于将社交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而将积极的社交结果归因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
这种归因模式使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怯懦、容易被忽视,阻碍了他们形成积极的社交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能力评价。
教师、家长、同伴等较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归因过程及归因风格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而且大学生在交往归因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服务性归因偏差”,即把交往成功归因于自身的积极因素,而把交往失败归因于对方的消极因素。
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一种自我防御性归因,也是建立在动机需要基础上的归因偏差。
但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总是采取这种归因方式,就会使个体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不能正确评价,使交往的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从以上的讨论来看,归因是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大学生的归因风格会
对他们的人际自信的建立、交往动机、情绪情感的发展、人际交往进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正确的、科学的归因风格。
对于已有的消极的、不合理的归因风格,应通过归因训练等有效方式加以调整和完善,以促进大学生获得成功的交往体验。
参考文献:
[1]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过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2000,2.20(1).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79-82
[3]董圣鸿,张王景,熊红星.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3)375-376.
[4]张爱卿,刘华山.人际责任推断与反应策略归因分析[J].心理学报,2003,3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