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岭南湿热病的临床特点与证治经验
基于登革热防控经验之岭南中医药防控 急性传染病的特色及优势探讨
基于登革热防控经验之岭南中医药防控急性传染病的特色及优势探讨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岭南地区,由于气候湿热,蚊媒的孳生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登革热的发病率一直较高。
为了有效防控登革热等急性传染病,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岭南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本文将从登革热防控的经验出发,探讨岭南中医药在急性传染病防控中的特色和优势。
一、岭南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控中的特色1. 个性化治疗岭南中医药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注重个体的体质、环境和病情特点,因而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患者的需要。
在传染病防控中,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尽相同,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岭南中医药擅长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和精准度。
2. 综合调理岭南中医药强调“以治未病”的理念,注重预防和调理,使人体保持动态平衡。
在传染病防控中,不仅需要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更需要加强对人体的整体调理,增强抵抗力,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岭南中医药擅长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使人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从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3. 草本治疗岭南地区盛产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岭南中医药以草本治疗为主,其中许多中草药具有抗菌、抗病毒等功效。
在传染病防控中,草本治疗被广泛应用,其疗效显著,不仅能够缓解病症,还能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1. 传承历史经验岭南地区是中医药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和临床经验。
在传染病防控中,岭南中医药可以借鉴古人的治疗经验和智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形成更加完善的防治体系。
这些传统经验不仅在治疗上有所裨益,还可以为传染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宝贵的参考。
2. 多种疗法结合岭南中医药强调“阴阳调和”和“药食同源”,注重药食结合、中西医结合等疗法。
在传染病防控中,岭南中医药可以灵活运用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推拿等疗法,结合食疗、行气活血、卫生防疫等多种方法,使疗效更加显著。
江南与岭南地区湿邪的特性及证治差异
浙江 中 医杂志 ・
维普资讯
|
江 南 与 岭 南 地 区 湿 邪 的 特 性 及 证 治 差 异
5 0 广 东 省 海 丰 县 中 医 医 院 陆 木 兴 140 6
关 键 词 江 南 岭 南 湿 邪 审 因论 治 江 南 、岭 南 ,地卑 土 薄 ,江 河 纵 横 ,依 海 傍 水 .受 海 洋 性 气 候 的 影 响 ,空 气 湿 度 大 ,湿 气 偏 胜 .故 湿 邪 易 于 为患 。 《 问 ・五 常 政 大 素 论 》说 :“ 阳之 气 ,高 下 之 理 ,太 少 之 异 也 。 阴 东南 方 .阳也 ,阳 者其 精 降 于 下 ,故 右 热 而 左 温 。西 北 方 ,阴 也 ,阴 者 其 精 奉 于 上 ,故 左 寒 而 右 凉 。是 以 地 有 高 下 ,气 有 温 凉 。 ”江 南 居 于 东方 。岭 南 居 于 南 方 ,方 位 不 同 ,气 候 与 饮 食 习惯 均 有 差 别 ,湿 邪致 病 既 有 湿 热 、湿 温 的 同
・3 6 ・
溏 ,或 低 热 胸 闷 、 四肢 酸 重 、小 便 黄 短 ,或 皮
肤 发 疹 、疥 疮 痈 疖 等 。 1 4 湿 蕴 热 化 ,火 伤 阴 津 而 传 变 :粤 人 饮 食 , .
多 海 鲜 生 猛 、热 汤 浓 茶 ,又 喜 “ 夜 ” 宵 ,酿 湿 生
热 , 内蕴 胃肠 。一 旦 伤 湿 引 动 内蕴 之 湿 ,湿 热 互 作 ,热 内蕴 而 化 火 ,湿 火 因 此 而 生 。《 温病 条
寒 怕 冷 、周 身 酸 痛 、脘 痞 纳 呆 、大 便 溏 泄 。
1 2 江 南 寒 湿 多 ,易损 人 阳 气 :江 南 之 湿 ,多 .
在 夏末 秋 初 ,此 时 阳气 大 泄 ,湿 气 行 令 。清 ・
湿热证_诊断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湿热证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湿热证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病证类型,自古以来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主要表现为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湿热证的发生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湿热证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引言部分将提供关于湿热证的概述,介绍其定义和特征,并描述文章的结构及目录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介绍湿热证的诊断标准以及具体的症状和表现,并对该证进行一个概述说明,包括原因和机制、流行病学数据以及分类和分型方法等内容。
然后,我们将解释湿热证诊断标准的来源和依据,分析主要诊断指标,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和局限性。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归纳发现并提出对湿热证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阐述湿热证,通过详细介绍其诊断标准和相关内容,使读者对该证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促进对湿热证的进一步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治疗策略。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湿热证这一中医学重要概念的理解,并为进一步探究中医药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湿热证2.1 定义和特征湿热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疾病证型,其主要表现为体内湿气和热毒的盛行。
湿气指的是机体内部湿润功能失常,导致湿重、水液停留等现象;而热毒则是由于机体阴阳失衡,引发体内代谢紊乱产生的有害物质。
湿热证的特征在于其临床表现多样化。
一般而言,患者会出现黏腻不爽、口苦咽干、尿黄赤滑等全身性症状,同时还可能伴随着皮肤湿滞、便秘或腹泻、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问题。
此外,湿热证还常伴有心情焦躁、思绪困乱以及容易生气易怒等精神方面的异常。
2.2 诊断标准湿热证的诊断需要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进行判断,并结合辨证论治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主要诊断标准包括:- 症候学:患者表现出上述的湿热证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如口苦、黏腻不爽等。
基于登革热防控经验之岭南中医药防控 急性传染病的特色及优势探讨
基于登革热防控经验之岭南中医药防控急性传染病的特色及优势探讨1. 引言1.1 疾病背景介绍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病毒感染后,患者常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登革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登革热的流行趋势呈现增长的趋势,给社会和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特别是在岭南地区,受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登革热的传播更加频繁和严重。
岭南地区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广泛地理概念,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和海南等省份。
这些地区多雨多湿,气温适宜,是蚊虫滋生的理想环境,因此登革热在这里尤为容易传播。
为了有效应对登革热这一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而岭南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急性传染病防控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深入研究岭南中医药在急性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和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字数:256】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基于登革热防控经验的启示,深入分析岭南中医药在急性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揭示其独特的特色和优势。
通过研究岭南中医药在防控急性传染病中的策略,探讨其对急性传染病防控的潜力和启示。
借助本研究,旨在加强中西医结合在急性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性,为提高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和详细论述,为岭南中医药在急性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期为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1.3 研究意义急性传染病在当今社会依然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传染病的爆发会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加强对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中医药防控急性传染病的方法已经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具有一定的效果和优势。
岭南中医药作为中医药中的重要流派,对于防控急性传染病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和丰富的经验。
湿热证的治与禁
湿热证的治与禁(吴智兵副教授)湿热证是由湿邪和热邪蕴蒸缠结为患所致的病证,可源于外感,也可因于内生,或外感与内伤相合所致。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易于阻碍气机,困耗阳气,热为阳邪,易耗津伤阴;若湿邪和热邪分而为病,病机较单纯,如果湿和热相合为病,则热处湿中,湿蕴热外,如油入面,胶着蕴蒸,难分难解,病机往往变得复杂;辨证时不但要辨病邪所在部位,还要辨湿与热的偏盛;治疗时既要注意祛湿而不助热伤阴,又要注意清热而不伤阳碍湿,所以湿热证的治疗较寒湿证复杂。
薛生白指出“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热病篇》),然而其治疗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温病条辨·中焦篇》),针对这种两难治疗境地,叶天士提出“……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分消上下之势”(《温热论》),薛生白提出“当三焦分治”、“以分利为治”(《湿热病篇》)等治疗原则,后世归纳为“分解湿热法”。
那么,临床应怎么运用分解湿热法,宜采取哪些具体治疗方法,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拟根据历代医家都有关于湿热证的治则、治法与治禁的论述,结合个人的心得讨论如下。
一、明确治湿与治热熟为主湿热证以治湿为主还是以治热为主?有人主张应以治湿为主,因为热邪是无形之邪,而湿邪是有形之邪,是导致气机阻滞和湿热证缠绵难愈的主要因素,湿邪得去,全证皆可顺水推舟,收功可待,故多数情况下应以治湿为侧重点。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应分析湿热证的来路和辨湿热的偏盛。
根据湿热的偏盛,按常规湿盛则祛湿为主,热盛则清热为重。
另外还要结合湿热证的来路,具体分析湿邪是本邪还是标邪,如果湿邪是本邪,则应以治湿为主,如果湿邪为标邪则当以治热为主。
一般来说湿热证的形成有三种途径:一是由湿邪郁而化热而成湿热,即刘河间所谓“积湿成热”;对于这种情况当以祛湿为中心,正如叶天士所说“热从湿中而起,湿不去则热不除也”、“热从湿中而出,当以湿为本治”,如果过于清凉容易伤阳;二是阳热怫郁,热蒸湿动而致湿热者,如刘河间说:“夫诸湿者,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也,……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宣明论方·水湿门》),对于这种情况,应以治热为主,热去水安而湿自消,如果重湿轻热而过于辛散,则容易化燥入血。
湿热病论治
湿热病论治湿热病难治。
湿与热合,如油入面,难解难分,阻碍气机,闭塞三焦,缠绵难愈。
若见识不到,经验不足,往往误治。
故吴鞠通曾明确指出湿热病治禁有三,一忌发汗,“汗之则神昏耳聋”;二忌滋润,“润之则病深不解”;三忌攻下,“下之则洞泻不止”。
确是湿热病治疗中当遵循的原则。
除此三禁之外,还有一禁,吴氏未曾提出,即湿热病当忌寒凉。
这是赵氏历经大量临床实践得到的结论。
临床治疗湿热病误用大剂寒凉药的情况十分常见。
这是因为湿热病多有发热,且久不能退,医者一见发热不退,便思“热者寒之”,而投寒凉之剂。
患者及其家属,多因不晓寒凉的危害,往往恣食冷饮,及冰镇瓜果之类,也能闭遏阳气,加重病情。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与热相合,热伏于中,湿裹于外,致热不得外达。
治疗当先化其湿,湿郁开则热易外透。
若误用寒凉,更伤阳气,寒则涩而不流,气机更加闭郁,湿郁势必加重,热势愈难外透,甚至因此而逼热入营,导致神识昏糊。
故寒凉大剂在湿热病不可轻投。
赵氏总结其临床救误之经验,根据被寒凉所伤的程度不同,把湿热病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略述如次。
1卫不和,症见周身困重酸楚,湿热蔽阻,清阳不升,则头晕重沉;湿阻肺气失宣则胸闷,咳嗽,甚则作喘,舌白苔润,脉濡缓滑。
治宜辛散轻扬宣郁化湿。
药如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茅芦根等。
若湿阻于中,脾为湿困,升降失司,症见胸脘痞闷,呕恶纳呆,便溏不爽,若热蒸湿动,弥漫周身,即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垢头晕等,治当芳香化湿,辛开苦泄,药如藿香、佩兰、陈皮、半夏、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芩等。
此等治法,皆是先开其湿郁,俾湿郁开则热邪易泄。
若治不如法,早投寒凉,必湿郁增重而成凉遏也。
2之邪,湿阻未开,又恣食冷饮,或食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致寒凉凝涩,遏阻中阳,气机为之闭塞。
症见胸脘痞闷增重,憋气堵满,时时叹息,周身酸楚沉重,大便溏薄,小便不畅,舌红苔白腻滑,脉沉濡缓。
治宜辛苦微温,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
岭南瘴病证治概要
1650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2019年12月第25卷第12期December 2019 Vol.25. No.12【理论探讨】岭南瘴病证治概要+唐思诗、周登威2A,潘毅1(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 2.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510120)摘要:岭南瘅气特点为湿热郁积,时间长久往往致病酷烈,故瘴病的症状多以湿毒为盛,瘴病外感、瘴疟、瘅疫3种类型为典型代表,分别探讨其证治脉络.瘴病外感证治特点为清热与化湿并行、变通六经方药,瘅疟有专药常山,临证分冷癉、热瘴、痖瘴三类诊治,瘅疫常用芳香逐#法,也注重矿物药的选用.此外,香薰香佩法及食用槟榔对避障有一定的作用。
总之.本文从瘴病的概念、瘅病的特点及瘅病的分类证治及避障经验4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探讨岭南瘅病的分类及证治概要,以期对岭南以湿热为主的现代疾病诊疗提供借鲞作用.关键词:岭南医学;瘅气;学术特色中图分类号:R2I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250(20丨9) 12-1650-03在岭南医学的历史中,以湿热为主的瘴病,伴随 岭南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瘴病是岭南地域的特色病证,民国以来的研究者常把瘴病作疟疾解。
瘴病中,确实有一部分是指疟疾。
但“瘴”有泛指岭南的一切疾病的含义,如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 答•地理气候门.瘴》中曰:“南人凡病,皆谓之 瘴。
:U”《岭南卫生方》也记载:“岭外虽以多暑为患,而四时亦有伤寒温疫之疾,其类不一,土人不问何病,悉谓之瘴。
[2]”故本文梳理瘴气的概念、证治概要,探寻岭南特色病证的源流与治疗经验,为相同病 因的现代病证提供借鉴与指导。
1瘴病的概念首先,“瘴”是指瘴气,是岭南特有的湿热地理气候。
《古今医案按》言:“瘴者,障也,天地自然之气,为崇山峻岭,障蔽不舒而然也。
:3]”清代医家莫枚士道:“瘴,古者于隔蔽之义,字止作障。
岭南医学湿热病的形成与学术特色
岭南医学湿热病的形成与学术特色周登威;徐志伟【摘要】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诸多病证的总称.以广东地区为主体的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与气象,其湿热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故从地理、气候、饮食习惯等因素分析岭南医学湿热病的形成,并从发病不拘时令、病种范围广、病性复杂三焦俱见、伏气与体质、常兼见脾胃气虚、气阴两虚等方面总结其学术特色,研究其内在的原因,阐发中医学因时因地制宜的科学实质,以期对中医临证与学术理论有所裨益.【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08【总页数】3页(P1052-1053,1098)【关键词】岭南医学;湿热病;学术特色【作者】周登威;徐志伟【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5【理论探讨】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诸多病证的总称,在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中均可见。
岭南医学中的湿热病理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研究岭南医学中的湿热病,对传承和发扬中医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概述了岭南医学中湿热病理论的学术特色,现就教于中医同道。
岭南泛指大庆岭、骑田岭、都庞岭、荫诸岭、越城岭等五岭以南的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港澳地区等,其中以广东地区为主体。
岭南濒临南海,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其气温炎热,空气潮湿;因近海,地下水资源丰富,水位高;又因常年多雨,地表水面积广。
由于这种地理学、气候学特点,导致湿热病很常见。
正如清代名医何梦瑶在《医碥\5卷六》中所论:“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理汗出,气多上壅。
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
”岭南温病学家陈任枚、刘赤选编著的《温病学讲义》述曰:“东南濒海之区,土地低洼,雨露时降,一至春夏二令,赤帝司权,热力蒸动水湿,其潮气上腾,则空气中常含有多量之水蒸气,人在其中,吸入为病,即成湿热、湿温。
[1]”何梦瑶、陈任枚等皆从地理、气候方面阐明了岭南地区易于发生湿热病的原因。
中医的湿热与辨证施治
中医的湿热与辨证施治湿热病以夏秋之交为多见,因斯时阴雨连绵,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暑热地湿,交相蒸并,湿浊弥漫空间,人生活于气交之中,感触吸受,每易致病。
若平素阳虚,脾胃运化失灵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劳倦饥饿,脾胃受损,湿浊内停,则更易感受邪气而致病。
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实则因“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所以湿浊内停,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为其特点。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
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
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说明三焦能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
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难经·三十一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
若湿热阻滞,则三焦不畅,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谢受到障碍,诸病遂生。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肿”。
《沈氏尊生书·海藏》则进一步指出:“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都说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
而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
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以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病的关键。
国医大师王琦辨湿热体质论治疾病的临床思路
•临证经验•国医大师王琦辨湿热体质论治疾病的临床思路董思颖u,孟翔鹤王济K2r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 2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北京100029)摘要: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创立了九种体质学说,并将自己的特色诊疗经验发展成为辨体-辨病-辨证的特色诊疗模式,开创了中医“以人为本”临床诊疗思路的先导,为中医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新经验。
文章从形成原因、体质特点以及与疾病的相关性3个方面对湿热体质进行了介绍,同时从辨体-辨病-辨证、治疗原则、调体方药、主病主方论4个方面对王琦教授调治湿热体质的相关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湿热体质的调体与相关疾病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名老中医经验;湿热体质;辨体论治;王琦;临床思路基金资助: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〇.2018Y F C1704100, N〇.2018Y F C1704101)T C M master W A N G Qi's clinical thought on treating diseases by differentiatingd a m p-he a t constitutionDONG Si-ying1'2,MENG Xiang-he12,WANG Ji12('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National Institute of TCM Constitution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Professor WANG Qi, a master of Chinese medicine, created nine kinds of constitution theory and developedhis ow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into a model of constitution differentiation-disease differenti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pioneering the lpeople-oriente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t has provided new experience for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is paper, the cause of formation, co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eases are introduced about damp-heat constitution, and it was summarized from constitution differentiation-disease differenti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principles, treatment with constitution regulation, theoryof main prescription matched to main disease for treating damp-heat constitution related diseases. Therefore, professor WANGQi'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damp-heat constitution is summariz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nstitution adjustment andtreating related diseases of damp-heat constitution.K e y W o r d s:Experience of famous experts of TCM; Damp-heat constitution; Treating by constitutions differentiation;WANG Qi; Clinical thinkingF u n d i n g:National Key R&D Program Project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2018YFC1704100,N〇.2018YFC1704101)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 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n1。
试论如何治疗湿热病
感 时令之湿 ,则内外相 引,形成湿热。其 发病机理有如下特点 : 湿 浊内停 ,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 ,遏伤阳气 。 1 .1湿浊:夏秋之季,暑 热地湿 ,交相蒸并 ,弥漫空间, 人居其 间,感受 时令之湿 ;湿 热偏盛季节 ,脾 胃功 能呆滞 ,加
之饮食劳倦 ,损伤脾 胃,致脾 失健运,水湿不化 ,终致湿浊 内 停 1 .2弥漫 :外感时令之湿入里,与内伤 水谷之湿相互 引动 而 终归脾 胃,以脾 胃为病变中心 ,内外想 引,弥漫表里上下。
3 .湿 热病 的症状
湿热为病,因湿与热相互裹结,湿遏则热伏 ,热蒸则湿动 , 其病常绵缠难 愈,且病程较 长,以脾 胃为病变中心而弥漫全身 , 同时常见矛盾性症状 3 外感见症 :身热不扬,头晕且沉 ,身重肢倦 .1
3 。2脾 胃见 症 : 胸 闷脘 痞 ,纳 呆 不饥 ,腹 胀 、或 痛 或 泻 。 3 .3水 液 障 碍 : 小 便 不利 , 大便 不 畅 。
湿热病 是临床上很常见的外感热性病 ,一年 四季都有可 能 发病 ,而且如果发病后不及时治疗 ,往往 会引发 其它病症, 比 如肠炎 、泌尿 系统感染、急性肝炎和痢疾等等 。湿热病 在发病 初期常和感 冒病症混淆 不清 ,历代研究湿热病 的颇 多,其 治纷 繁复杂 ,为执简 笃繁 ,便于 临症把 握,在实践过程中 , 自 创银 黄三仁 汤贯穿湿热病治疗的全过程 ,症之临床,其效彰显 。为 此,略呈管见 ,希望能对湿热病的认识有所 帮助 。
岭南湿热病证学术源流与湿热概念的认知演变
当代岭南湿热病证的综合治疗策略与实践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预防保健
当代岭南湿热病证的治疗更加注重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 。医生不仅关注疾病本身,还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包括心理、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治疗手段也更加多样 化,除了传统的中药和针灸,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手术、 放疗、化疗等手段。此外,预防保健也受到重视,通过健 康教育、健康管理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湿热病证的认识和预 防能力。
湿热理论进一步发展,广泛应用 于临床各科,形成系统化的理论 体系。
近现代医家对湿热概念的认识与发展
近代医家
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实 践,对湿热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现代医家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湿热本质 进行深入研究,推动湿热理论的现代 发展。
当代湿热概念的综合分析与理解
综合分析
从历史演变、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 面对湿热概念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其内 涵与外延。
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等方面。
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结合传统中医理 论,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案,如中 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同时,研究者 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02
岭南湿热病证的学术源流
古代医家对岭南湿热病证的认识
岭南湿热病证的理论完善
岭南湿热病的理论形成
岭南湿热病的初步认识
岭南脾胃派
以调理脾胃为核心,强调运化 水湿、调理气机
岭南杂病派
以杂病论治为特色,灵活运用 温病、脾胃、肝胆理论,综合
调理湿热病证
03
湿热概念的认知演变
中医治疗湿热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湿热证的经验良方湿热证是指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病证。
这里我们就来看看湿热证的处方用药。
一、概述1.湿热证及临床表现湿热证是指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脘痞闷、心烦、身热、头痛恶热、身重疼痛、午后身热等。
2.湿热证的常用治法湿热证的常用治法为清热祛湿法。
清热祛湿剂即为湿热证而设。
清热祛湿剂的组成,每以清热利湿药物为主,常用茵陈蒿、薏苡仁、滑石、栀子等。
在配伍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类:①配宣畅三焦药,如杏仁(宣上焦)、白蔻仁(畅中焦)、薏苡仁(导下焦)之类;②配寒性泻下药,如大黄之类;③配理气药,如砂仁、厚朴、枳实之类;④配补养气血药,如人参、白术、甘草、当归之类。
3.清热祛湿剂的使用注意事项清热祛湿剂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湿和热的孰轻孰重。
湿偏重是以祛湿为主;热偏重时以清热为主。
二、常用处方1.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成】茵陈蒿18g,栀子12g,大黄6g(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腹微满,口渴,不欲饮食,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
【方析】本证病机为阳明瘀热在里发黄,湿热壅滞中焦,导致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常,湿不得下泄,湿热与瘀热郁蒸于肌肤,发为此证。
黄疸的成因多为湿热交蒸或寒湿在里。
黄疸一病多与湿邪有关,故有“无湿不成疸”之说,本方所治即为湿热黄疸。
阳明病属里热实证,其主证有发热汗出,因热势向外宣透而不能发黄,但是由于热与湿合,湿热郁遏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身必发黄,色如橘子色而鲜明,若浸淫肌肤,下注膀胱,而使面目、小便俱黄。
湿热内蕴,故发热。
不能布津上承则口渴。
湿邪壅滞,脾湿不运,则腹微满。
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溢,于是肌肤发黄。
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此又更加助长湿邪,且腑气不通,故小便不利。
舌苔黄腻,脉沉数,均是湿热之象。
故治当清热利湿退黄。
茵陈蒿疏利肝胆,芳香化浊,为方中君药。
茵陈芳香醒脾,清热利胆。
试论“分消走泄”法在岭南湿热证治疗中的应用
・学 术 探 讨
・
试 论 “ 消 走 泄 ” 在 岭 南 湿 热 证 治疗 中 的应 用 分 法
黄 坚 红
( 州 市 中医医 院神 经 内科 , 东 广 州 5 0 3 ) 广 广 1 10
关 键 词 : 热 证 /中 医 药 疗 法 湿 分 消走 泄
2 湿 热 证 的 病 变 特 点
阳明 胃为水 谷之 海 , 阴脾 为 湿 土 之脏 , 太 同气 相 求 , 故 湿热 证 的病变 中心 在 中焦脾 胃。同 时 胃为 阳土 主
燥 , 为 阴土主 湿 , 湿热 之 邪 侵 入 中焦 , 病机 又 脾 故 其
因人 体 中气 之强 弱 而 异 , 中气 实 者 , 多 在 胃, 病 表现 为 热重 于湿 ; 中气 虚者 , 多在脾 , 现为 湿重 于热 。 病 表 其转 归 正如 《 热 病 篇 》 湿 所论 述 : 中气 实 则病 在 阳 “ 明, 中气 虚则 病在 太 阴” 。
区 , 地低 洼 , 露 时 降 , 至 春 夏 二令 , 土 雨 一 赤帝 司权 , 热 力蒸 动水湿 , 其潮 气上 腾 , 则空 气 中常含 有 多量之 水蒸 气 , 在 其 中 , 入 为 病 , 成 湿 热 , 温 。 人 吸 即 湿 ” 阐明 了岭南 的地 理气 候 特 点 易 于 导致 湿 热 证 发 生 。 从饮 食生 活 习 惯 上 看 , 代 人 饮 食 不 节 , 食 膏 粱 现 嗜 厚味 , 或酗 酒过 度 , 伤脾 胃 , 湿 热 内生 ; 易 使 同时 岭南 人 多贪凉 饮 冷 , 食 生 冷 瓜 果 、 食 鱼 虾 等 阴 柔 多 喜 多 湿之 品 , 伤及 脾 胃 。 正是 由于 外 感 湿 热 之 邪 , 易 机体 又呈 脾 虚湿 盛 , 湿 与 内湿 同 气 相 求 , 外 两湿 相
基于登革热防控经验之岭南中医药防控 急性传染病的特色及优势探讨
基于登革热防控经验之岭南中医药防控急性传染病的特色及优势探讨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在岭南地区,由于气候炎热潮湿,蚊虫繁多,登革热成为一种常见的热带传染病。
在传统中医药防控登革热的过程中,岭南地区发现了一些特色与优势,并结合其他急性传染病的防控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医药防控体系。
本文将针对这一中医药防控体系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急性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防控登革热的特色与优势1. 中医药防病强调整体调理: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时,注重改善人体的整体环境,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使机体达到动态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防控登革热过程中,岭南地区的中医药医生通常采取益气健脾、活血化淤、清热解毒等方法,调理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2. 中医药注重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强调“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在防控登革热的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药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识,确定治疗方案,针对性地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 中医药讲究药食同源:中药治疗一向重视药食同源,即药物与食物的相互补充。
在岭南地区,中医药医生常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一些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如石斛、灵芝、枸杞等药食同源的食物,以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
4. 中医药注重防病在先:中医药讲究防病在先,强调以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法,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岭南地区,中医药医生通常会通过中药膳食调理,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登革热等急性传染病的发生。
1. 中医药防病强调整体调理在急性传染病的防治中的应用急性传染病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属于“疫病”范畴,疫病的防治当以“调整体内环境,提高机体抵抗力”为原则。
应用中医药理论中的“益气健脾”、“活血化淤”、“清热解毒”等方法,可以调整机体的防御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基于登革热防控经验之岭南中医药防控 急性传染病的特色及优势探讨
基于登革热防控经验之岭南中医药防控急性传染病的特色及优势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急性传染病的防控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问题。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传染病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岭南中医药防控急性传染病的特色和优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就岭南中医药在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的特点与优势展开探讨。
一、岭南中医药对急性传染病的认知与防控策略我们需要了解岭南中医药对急性传染病的认知和理论基础。
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急性传染病被称为“疫病”,其发生与外邪入侵有关,同时也与人体的抵抗力、体质等因素有关。
针对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岭南中医药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急性传染病的目的。
在防控策略方面,岭南中医药强调“防在未病”,即重在预防。
传统中医药强调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使人体的自然抵抗力得到提高,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岭南中医药还注重饮食调理、起居调节、适当运动等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健康,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
二、岭南中医药在登革热防控中的成功经验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在岭南地区的防控工作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防控工作中,岭南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岭南中医药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
岭南中医药还注重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和药物治疗手段,使患者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
岭南中医药还注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在登革热的防控工作中,岭南中医药不仅注重治疗已经发病的患者,还注重对病情轻微或病情尚未发作的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以减少疫情的扩散和传播,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岭南中医药还注重中医药疫病防治的传统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中医药在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小红教授治疗岭南热淋经验
杨小红教授治疗岭南热淋经验柯嘉儿;杨小红【摘要】热淋是以尿频尿急、小便灼热刺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在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湿润多雨,饮食偏嗜肥甘湿热之品,其湿热尤盛.杨小红教授结合岭南湿热特性,认为岭南地区热淋好发,以湿热蕴结下焦为主要病机;对于反复发作之热淋,还存在气虚、肝郁等因素,虚实夹杂,治疗以甘淡清热利湿为主,忌过苦寒,适当补气理气,并注意饮食起居、情志调理.【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7(032)011【总页数】2页(P1565-1566)【关键词】岭南;热淋;中医药疗法;杨小红【作者】柯嘉儿;杨小红【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科广州 510405【正文语种】中文杨小红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在治疗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遣方疗效显著,深受岭南地区患者认可。
笔者师从杨教授三年,日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
现将导师杨小红教授在治疗岭南热淋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淋证的症状作出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说明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隐痛为主证的病症[1]。
现代医学中的泌尿系统感染、尿道综合征、前列腺炎等见上述症状者属本病范畴。
根据病因及症状表现的不同,可分为热、石、血、气、膏、劳六淋。
热淋是以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为主要病机,主要表现为小便灼热刺痛,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总结其病机为“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
杨教授认为在岭南地区,由于气候、环境、饮食等因素影响,湿热尤甚,故热淋多发。
岭南地区主要指我国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等五座山)之南的地区,相当于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2]。
《岭南卫生方》所云:“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
从蒋希曾《经验医案》看岭南三急症的辨证用药特点
从蒋希曾《经验医案》看岭南三急症的辨证用药特点
李禾;刘小斌;黄枫
【期刊名称】《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20)003
【摘要】介绍清@蒋希曾鲜为人所知的著作<经验医案>,着重从一个岭南占籍医家的角度阐述分析岭南三急症(出癍,疑似腺鼠疫;中寒,霍乱;春温,瘟疫)的理法方药特点.其中有关病名的辨析,病证、病因、病机的比较,治则方药的选择,内治外治的配合,病案的介绍,病情预后的推测分析等论述,是对当时岭南地区疾病史的客观记录,对岭南疾病史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收载案例虽不多(注明为岭南的有8则),但所论合理,辨析详明,理法方药齐全,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总页数】3页(P240-242)
【作者】李禾;刘小斌;黄枫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7
【相关文献】
1.从岳美中医案看虚热证的辨证论治 [J], 陈飞;张荣华
2.从医案看辨证 [J], 何任
3.从“体阴用阳”看肝病的辨证用药特点 [J], 李育霞
4.从《张聿青医案·中风》看体质辨证的重要性 [J], 刘艳骄
5.从十则医案看亡阳证的辨证论治思路 [J], 程东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湿热病篇》学习心得
《湿热病篇》学习心得中医的“四大经典”中有一部叫《黄帝内经》,里面记载了许多非常精辟的医学论述。
其中“湿热病篇”对后世影响最大。
在论述湿热病证候特点时,首先强调“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易袭阳位”,“脾胃居中州而主湿”。
以此提示后人,凡是湿邪致病,均可出现重浊粘腻的特点,湿邪易阻遏阳气,阳气不能布达周身,则见身体沉重,手足不遂,甚至疼痛等症。
后世医家对此多有阐发。
如清代王清任指出:“夫湿多粘滞,最易滞碍阳气。
阳气不运,则气血不通,三焦不畅,所以身重如裹,郁而不舒也。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写道:“湿热病之所以变化多端,上下殊途者,盖由于湿热之气轻清灵动,非重浊固塞,气化不宣之病也。
”提示后人应重视气机运行畅通的问题。
《黄帝内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疾病、认识疾病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以气化理论为基础的辨证方法。
以后临床治疗或养生保健都离不开对气化理论的领悟和掌握,因为天人相应原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以气化为核心的辨证思维方法是人体健康调控的根本。
第三,湿热证当以发热、头重、身困、苔黄腻等为主要表现。
故而张景岳说:“湿热之邪伤人,未有不先困人,因湿热重浊之气,最易流湿,最难透达。
”但随着外感湿热病的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湿邪无孔不入”,而且与脾胃功能衰弱,脾失健运,不能输化水谷精微有关。
如果湿邪为病的时间较长,就会导致脾虚和胃弱。
脾虚湿盛的结果往往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影响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体内水湿停聚,形成各种疾病。
由于湿热症的发生与脏腑密切相关,治疗时应考虑脏腑气化功能的整体协调。
湿热病初期以实证为多见,如湿温、暑温等;湿热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些久病、重病或素体虚弱之人可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
如湿温病日久,损伤肺胃之气,则气阴两伤,治宜扶正祛邪并举。
又如湿温病本属热毒蕴结,若病情迁延失治,可出现痰热、瘀血阻滞等变证。
总之,治疗湿热证不仅要注意气化理论,还要熟悉脏腑之间的关系,只有脏腑气化功能的整体协调,才能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中药改善湿热病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
中药改善湿热病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湿热病是一种由饮食不当、环境潮湿等原因引起的常见病症。
中药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部分,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药在适应症和使用方面的相关信息。
一、湿热病的适应症湿热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口苦、口干、咽痛、尿短、尿黄等。
一般认为,湿热病的适应症包括:1. 夏季病症:湿热病在夏季尤为常见,由于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受潮湿环境的影响而患上湿热病。
2. 湖南、江南等湿热地区的病症: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湖南、江南等地区人们更容易患上湿热病。
在这些地区,使用中药改善湿热病成为了常见的治疗方法。
3. 饮食不当引起的湿热病:饮食过量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或者常吃生冷食物都容易导致湿热病的发生。
二、中药的使用说明中药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及其使用说明:1. 黄连: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较重的患者。
使用方法为将黄连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2. 菊花:菊花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菊花泡水,每天饮用一到两杯。
3. 薏苡仁:薏苡仁具有利湿利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尿频、尿赤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薏苡仁煮熟后,取汤剂口服。
4. 竹叶:竹叶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口苦口干、咽痛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竹叶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5. 泽泻:泽泻具有清热利湿、利尿通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便秘、尿短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泽泻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请注意,以上中药使用方法仅供参考,具体剂量和用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中医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在使用中药之前,建议您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药师,以确保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语中药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适应症包括夏季病症、湿热地区的病症以及饮食不当引起的湿热病。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药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a n l e a d t o t h e h a p pe n i n g o f d a mp n e s s —h e a t d i s e a s e . The r e a r e t y pi c a l g e ne r a l s y mp t o ms a n d l o c a l s y mp t o ms a b o u t d a mp n e s s —h e a t d i s e a s e i n t h e c l i ic n
Da mp n e s s ~ h e a t d i s e a s e i s f a mi l i a r i n s o u h t o f t h e i f v e i r d g e s , a n d d a mp n e s s — h e a t i n Qi f e n i s t h e ma i n d i s e a s e , t h e d i s e a s e l o c a t i o n l a wa y s h a p p e n s t o s p l e e n
T h e C l i n i c a l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Ex p e r i e n c e o f D a mp n e s s - h e a t Di s e a s e i n S o u t h o f t h e F i v e R i d g e s L i a n g Mi n l i a n , L i u L i , Wu Q i n a ,
t r e a me t n t e x p e i r e n c e i n p r e l i mi n a r y s u mma r y . [ Re s u l t s ] Da mp n e s s — h e a t a t t a c k s h u ma n b o d Y w i d e l y . L i v i n g b i r t h p l a c e t r a n s f o r me d a n d b o d y s h a p e c h a n g e d
浙江 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1 4 年 3 月第 3 8 卷第 3期
论岭南湿热病 的临床特点与证治经验
梁民联 刘丽 吴杞纳 徐云生( 指导 )
暨南大 学 医学 院
广州
5 1 0 6 3 2
摘要: 【 目的] 探 究岭南湿热病 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 。【 方法] 根据岭 南湿热突 出的致病广泛的特性 , 结合导师徐云生对湿热病 多年的临床诊 治理念
与经验 , 总结归纳岭 南湿热病的 临床特点及证治经验 。[ 结果】 湿热致病具有广泛性 , 而 出生居住地的变更 、 体型改 变都会导致湿热病 的发生 。湿热 病临床具有典型的全身及局部症状 。 湿热病以岭南地 区常见 , 气分湿热为主 , 病位主要在 中焦脾 胃。 治疗湿热证 须紧记 三原则 , 处方 多以黄连温胆
汤为基础方 , 随证加 减。[ 结论] 辨别湿热病证从 细微 处入手 , 四诊合参 , 方可认证 准确 。
关键词 : 岭南 ; 湿热病 ; 临床特点 ; 证治经验 中图分类号 : R2 5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5 0 9 ( 2 0 1 4) 0 3 c a l C o l l e g e o f J i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Gu a n g z h o u , G u a n g d o n g , C h i n a ( 5 1 0 6 3 2 )
A b s t r a c t : 【 Ob j e c t i v e ] To e x p l o r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e x p e i r e n c e o f d a mp n e s s — h e a t d i s e a s e i n s o u t h o f t h e F i v e Ri d g e s . [ Me t h o d s 】
f o r ma n y y e a r s i n d a mp n e s s —h e a t d i s e a s e o f my t u t o r Xu Yu n s h e n g ,i t i s c o n c l u d e d t he s p e c i i f c c h n i c l a c h a r a c t e r i s i t c s o f d a mp n e s s —h e a t d i s e a s e a 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