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理解老师导学案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第2课时》精品导学案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梯形的面积的练习(二)。
(教材第97~98页)教学目标1.巩固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使其能正确应用公式解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解题。
教具学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二教学实施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第5题。
(1)提问: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你能从下面图形中寻找出合适的条件计算它们的面积吗?(2)学生先口答每个图形中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独立完成。
(3)其中图2的梯形下底间接给出,要用(5-2.3)得到;图3中梯形的上底间接给出,要用(7.2-1.6-2.2)得到。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8页第6题。
(1)让学生观察图,找到计算花坛面积所需条件。
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篱笆长是46m,20m是梯形的高,用46m减去20m可以得到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第1题。
结合图,让学生理解水渠的横截面,以及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8页第8题。
结合示意图,让学生找到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求圆木的总根数,可以借助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8页第11*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2)汇报各小组的思路。
以梯形的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是要剪去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剩下的三角形,可以有两种方法求面积。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减去最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梯形的下底长度减去上底长度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1.在平行线之间有5个图形,请你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7《呼风唤雨的世纪》第2课时导学案
(4)现代生活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怎样的?结合所看电视节目谈认识。
(5)把以往的时代和这个时代先后都写出来是为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6)如果让你用一些词语概括这个时代的生活特点,你会用哪些词语?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1)学生相互交流诗句的意思。
(2)课文引用这两句诗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3)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改变是巨大的。
(4)现代人们的生活,可以用课文题目中的什么词语来概括?
(5)学生齐读课题。
3、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1)读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本课指 ______
____。
3、以前的人们一直依赖 _________,随着科学的进步,改变着人类的
生活,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课堂
小结
1、学生总结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并且相互交流。
2、老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拓展
延伸
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查找资料,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不全是,人类应该怎么做?
(2)结合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举例说明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达
标
检
测
1、读一读,连一连。
呼风唤雨的神仙
黑暗无光的世纪
腾云驾雾的世界
2、根据课文回答。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伯特·罗兰说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第2课时导学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3.少年中国说(节选)(第2课时)【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阅读文本资料,体会爱国情感。
语言运用: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思维能力:诵读课文,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四字短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审美创造: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难点: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知识梳理】一、课文理解1.课文第一段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层面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
从这些事物中,你想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第2段运用了象征手法,依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个事物赞美少年中国。
二、重点句子理解1.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1)请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责任”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方面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联系在了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美哉(zāi),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1)美在哪里?壮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质疑问难我有疑惑要与老师同学们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练习】一、了解背景,整体感知1.《少年中国说》是______朝末年____________所写的散文,写于________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
五年级数学下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2课时 最小公倍数(2)导学案
第2课时最小公倍数(2)课题最小公倍数(2)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借鉴,让学生借鉴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新课伊始,我就引入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又使学生学会了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在找公倍数的过程中,呈现找法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分析出各种方法的优势,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最后通过寻找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探究求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初步感知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
学习目标会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学习重点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能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
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若干张长3dm,宽2dm的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5分钟)1.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3和15 4和1622和33 18和242.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1.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2.明确可以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选择题。
(1)一个数的()的个数是无限的。
A.因数B.倍数C.最小公倍数(2)34是17和2的()。
A.因数B.最大公因数C.最小公倍数(3)因为60是10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所以60是10和5的()。
A.最小公倍数B.公倍数C.最小公因数答案:(1)B (2)C(3)B2.东方红小学五(2)班部分同学进行列队训练,无论是每行排6人,还是每行排8人都正好排满,没有剩余。
至少有多少人训练?答案:6的倍数有:6、12、18、24……8的倍数有:8、16、24、32……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
六年级的开学第二课教案
六年级的开学第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回顾与衔接:通过简单的复习,使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回顾,为新学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新知识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新学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责任感: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重点1. 新知识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难点1. 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课堂常规:检查学生的出勤和仪容仪表,强调新学期的新要求。
- 回顾与衔接:通过简单的提问,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学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新知识导入(10分钟)- 介绍新知识: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 问题引导:提出与新知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 课堂活动(15分钟)-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新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4.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浙江省宁波市三小四年级数学下册1四则运算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新人教版6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称。
5.出示例2第(2)、(3)题,提问:这两道题与第(1)题相比,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6.引导学生比较第(1)个算式和第(2)、(3)个算式有哪些不相同的地方?7.总结除法的意义。
8.引导学生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9.引导学生观察(1)、(2)和(3)题。
说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0.引导学生观察这三道算式,发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5.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6.学生自由发言。
7.生讨论并交流明确除法的意义。
8.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9.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明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10.明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以分成26组,四(1)班一共有多少人?答案:26×2=52(人)答:四(1)班一共有52人。
3.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道算式。
15×43=645114÷3=38答案:645÷15=43645÷43=15114÷38=33×38=1144.小明家养了36只鸡,养的鹅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养了多少只鹅?答案:36÷2=18(只)答:养了18只鹅。
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
(10分钟)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题。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4、5题。
1.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总结。
(2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乘法、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初中语文书第二课教案
初中语文书第二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春》;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课文《春》的理解和分析;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识别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教学准备:1. 课文《春》的文本;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展望;2. 提问:你们对春天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经历。
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拟人、比喻等;3.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教师进行解答和解释。
三、课文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作者对春天的描写和表达;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春》,并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春》的内容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2 我是什么》 优质课导学案_2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2课【教材分析】《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
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课文。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水的不同状态的变化,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利用二年级儿童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的特点,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动画视频的的形式生动地导入课题,接着在教学生字的方式方法上,采用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在识记过程中方式灵活,注重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
然后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力求做到少讲多读,引导学生明白不同语句用不同语气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自主感知课文,并利用童趣化的课件、图式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希望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冲、池”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太阳等图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前播放视频:孙悟空七十二变。
2、导入课题: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的神奇本领,真厉害呀!咱们今天要学的第2课《我是什么》里藏着一位“魔术师”,它也很会变呢!孙大圣也想和它交朋友,可这个魔术师,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
它到底是什么呢?相信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找到答案,帮助孙大圣交上这个朋友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很会变的“魔术师”到底是谁?2、指名说。
原来小魔术师就是“水”啊!。
3、识记生字,自主识字悟空和水娃娃顺利成了朋友,你们帮了悟空一个大忙!孙大圣想要把最爱的桃子送给你们。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改变生活》公开课导学案_3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第1 课时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2、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3、知道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能力目标:1、通过回顾人类文明史,理解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2、通过感受创新,提高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创新能力,尽自己的力量推动创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创新带来的变化,树立创新意识和观念。
2、体会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增强对创新的好感,热爱创新,自觉投身到创新实践之中。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点: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意义。
【教法学法】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毛笔、钢笔、中性笔的变化引出创新。
二、新课讲授第一目:感受创新1、创新来源于生活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回答:废品中有很多是可以利用的资源,用碎布把啤酒瓶盖裹起来,然后再按你自己想要的形状缝在一起,可以做成杂物盒,也可以是杯垫;把不用的吸管按照你的要求可以穿成挂帘、隔断;用装冰箱、电视等大件电器的包装箱制做简单的家具如小书柜、床头柜、CD 架等。
只要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意……最简单的:做个笔筒!家里有不用的玻璃杯子没?或者摔掉了把的茶杯什么的,试一下,只要够重能放住笔的都可以。
想一想:这些创新项目来源于哪里?点拨:这些创新项目来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有创新。
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2、创新无处不在探究二:阅读教材第15 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1)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创新乐趣?请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新故事。
点拨:可以是在学习中创新学习方法;也可以是生活中,改变生活方式、改进生活质量、破解生活问题的小发明小创造;等等。
(2)谈一谈自己在创新中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永无止境》优质课导学案_3
《创新永无止境》教学设计
一、课标依据:
2.3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国情有明确的认识,提升对国家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的认识,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理念,培养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
2.创新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我们科技创新的国情;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知道创新精神
的表现;掌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懂得保护知识产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
知道创新精神的表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难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四、学情:青少年在丰富校园活动中积累了许多创新活动的经验,形成对创新的感性认识,囿于对创新的浅层次理解,青少年学生往往局限于从科技发明的角度理解创新而较少从文化、制度等角度理解创新,也没有认识到创新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意义。
因此需要帮助他们形成对创新的全面、理性的认识。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初中二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
初中二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春天的情感。
(2)学会用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春天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特点,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等。
2. 提问:你们对春天有什么印象或感受?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 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练习巩固1. 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2.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小组讨论:你们认为春天有哪些美丽的地方?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生字词。
2. 强调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珍惜春天。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内容,那么你们对春天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感受?二、课堂讲解1.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分析。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三、练习巩固1. 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2. 进行小组讨论:你们认为春天还有哪些美丽的地方?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生字词。
2021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课时 认识平方千米导学案
第2课时认识平方千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如海学校陈泽学
五
教学板书
六
教学反思
从学生所处的环境切入,让学生很自然地对要学内容产生兴趣。
通过简单复习前面所学的面积单位,为本课时学习做了铺垫。
学生掌握情况很好,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对这些面积单位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不是很理想,这需要课后加深理解记忆。
教师点评和总结:
【素材积累】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图3 图4(1)图1是取橡皮泥之前漂浮物的位置,取下橡皮泥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画出漂)当慢慢向杯子打气时,我观察到杯子里的泡沫塑料块在,杯子里的水环节三:拓展(指向目标2)学生活动4:小挑战1.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利用空气把水从瓶子中挤出来?小组讨论:(提示:橡皮泥怎么用,有什么作用?)我们的方法是:我们的解释:(可参考活动2、3)思考:如果不用橡皮泥封住瓶口,实验还能成功吗?2.除了充气城堡、气垫船等,我还知道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有:教师活动41.谈话:孩子们,知识学了我们就要拿来用,老师这里有个小挑战,你能利用所学来帮我完成吗?出示实验材料,提出要求,(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利用空气把水从瓶子中挤出来?)小组讨论完成,并尝试解释!2.生活中的空气占据空间现象:出示气垫船、充气城堡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概念。
活动意图说明:此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活动中,教师有意提醒学生思考橡皮泥的作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空气要在一个密封的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才能将水挤出来,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要排挤原来的物质。
这样能帮学生更好的认识占据空间的本质。
环节四:课末练习(指向目标1,2)根据教学活动灵活使用)学生活动5一.选一选。
1.把干纸团粘在塑料杯底部,把被竖直倒扣在水槽中(杯子全部浸没),杯子中的纸团()。
A.会湿 B.不会湿 C.会掉下来2.空杯子内部的空间被()占据了。
A.石头 B.空气 C.什么都没有二.试一试请找到以下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如图,请你将气球放入瓶中,用气球的扣套住瓶口,用力吹气球,气球能吹大吗?你有什么办法把气球吹大,写下你的办法,或者示范给你的同桌、老师看。
我的办法是:教师活动6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理解老师导学案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
学习目标:
1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2 正确认识老师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理解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激发尊敬老师的感情。
3 认同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理解、体谅老师。
学习重点:
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
【课前尝试】
1.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是( )
A.科学家B.教师C.明星D.护士
2.我国把每年的什么时间定为“教师节”?( )
A.5月14日B.6月18 日C.9月10日D.11月24日
3.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 )
A.学生胆大B.民主平等C.老师威严D.规章制度
4.化解与老师的矛盾、误解,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
沟通需要掌握的有效方法有( )21世纪教
育网
①角色互换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③礼貌待师④注意场合
⑤原谅老师的错误⑥勿失分寸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⑥C.②④⑤⑥D.①②④⑤⑥
5.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 )
A.校长的魅力B学生的绝对顺从
C.老师的威严D.双方互相理解,共同努力
【课堂探究】
1谈感受:
(1)如果让你选择自己将来的职业,你是否愿意成为一名教师?
(2)总结教师的工作有哪些特点?
2活动:“小小故事会”,完成用一段话、一首诗、一幅画的形式表达对一位老师的感激之情。
3分组讨论:我们怎样用实际行动尊敬老师?
『课后检测』多项选择题
1.小辉在日记中写道:“过去的语文老师对我很好,我也愿意听他讲课,学习有信心,有兴趣,觉得不好好学习对不起老师。
可是有一回他错怪了我,使我怕他又怨他,从此,他讲课我不爱听也不注意听,结果我的语文成绩直线下降……”小辉的经历说明( )
A.师生关系好坏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B.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C.没有顽强的毅力是做不好事情的
D.教师批评教育学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2.当与老师发生矛盾时,应这样消除与老师的误解或矛盾( )
A.要学会冷静地思考矛盾产生的原因
B.多从自身找原因,正确对待老师的意见
C.先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然后诚恳指出老师的错误D.对老师不理不睬
3.关于了解老师的优点和长处,正确的认识有( )21世纪教育网
A.没必要,多此一举B.是对老师讨好的表现
C.有利于我们向老师学习D.能帮助我们改进与老师的关系
【作业设计】
有人说:“教师如同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也有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你也用几个精彩的比喻来赞美你心目中的老师。
第2课时良师与益友
学习目标:
知道新型的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用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学习重点:
主动与老师交流交往,掌握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矛盾的方法。
【课前尝试】
一次数学测验后,老师把试卷发下来,李明同学发现其中的一题被老师批错了,因为这一题李明做错了反而得满分。
此时的他心里非常矛盾,去跟老师说,既伤了老师的面子,又要给自己减10分。
不说吧,又觉得老师确实批错了……(1)你认为李明同学应怎么办?(3分)
(2)你觉得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课堂探究】
1 看看谈谈: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的故事。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
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
)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
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讲述与老师交往过程中,曾经感动过自己的故事。
2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害怕主动与老师交往。
小组讨论完成:
(1)、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七成以上的中学生对曾经让我们感动的老师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2)、列举自己与老师之间曾经出现或依然存在的分歧、矛盾和冲突,分析他们产生的原因。
(3)、你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
『课后检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
光辉的职业。
”这些都是颂场老师的名言警句。
1、请把你知道的颂扬老师的名言警句写下来。
(至少两条,共4分)
2.根据所学知识,说说老师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的颂扬?(6分)
3.作为学生,你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呢?(6分)
【作业设计】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长大后,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抹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都变成了乐趣;长大后,才知道那枝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滴……”
这首歌是对教师劳动最深刻的描写、最真挚的讴歌。
结合教材,谈谈你对老师工作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