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静电现象及电流的形成)习题(含解析)(新版)教

合集下载

教科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章 认识电路 第1节 电现象

教科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章 认识电路 第1节  电现象

新知探究
特别提醒 带电体吸引某物体时,通常会错误地认为另一物体一
定带了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带电体还 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新知探究
(2)摩擦起电 ①通常情况下,原子是电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电 中性。
如果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减少,则原子带正电;如果原子 的核外电子数增加,则原子带负电。
新知探究
知识链接 静电: 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在干燥的秋天,人们
常常会碰到以下现象: 晚上脱衣服时,常听到“噼啪” 的声响,且伴有蓝光;早上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 来,越理越乱;开水龙头时会“触电”,会发出“啪”的 声响等,这些都是静电现象。
新知探究
3. 两种电荷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规定: 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课堂小结
静电现象 电流
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带电。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得玻璃棒所带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得橡胶棒所带电荷。 原因: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不同,电子从本领弱的转移到能 力强的物体。 性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检验是否带电。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
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电流的
方向是从B 流向A。
答案:B
新知探究
特别提醒 在金属导体中能自由移动的总是负电荷,负电荷
定向移动方向的反方向才是电流的方向,不能将负电 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当成电流的方向。
应对策略:为防止出现以上错误,可用等效思想 理解,即可以认为,负电荷定向移动时,等效于正电 荷向相反方向定向移动。
第三章 认识电路
第1节 电现象
初中物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1.电现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幼儿园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电现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操作和观察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电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电的基本概念,认识电的产生和作用,以及电的安全使用。

二、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电的基本概念,认识电的产生和作用。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教育孩子们电的安全使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的基本概念,电的产生和作用。

难点:电的安全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电线,灯泡,电珠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份观察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电的产生和作用。

2.实践操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灭。

3.观察记录:让孩子们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4.电的安全使用:通过故事和实物展示,教育孩子们电的安全使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的基本概念,电的产生和作用。

难点:电的安全使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活动结束后,我会反思活动的效果和孩子们的反应,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参观电力公司,了解更多关于电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认识电的产生和作用,以及电的安全使用,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幼儿园课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来观察电的产生和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电的力量,从而加深对电的理解和认识。

电的安全使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活动中,我通过故事和实物展示向孩子们介绍了电的安全使用知识。

我强调了触摸电源和电线可能导致触电的危险,以及用湿手触摸电源可能导致电流通过身体造成伤害的风险。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静电现象:介绍静电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2.电荷:讲解电荷的性质、分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电荷的转移和感应现象。
3.电流:阐述电流的定义、单位、计算方法以及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结合实际电路图,解释电流的流动规律。
-设计电荷测试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加深对电荷性质的理解。
-通过电路图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电流的形成和流动,掌握电流的计算方法。
2.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安排串并联电路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电流的规律,加深对电流作用的理解。
2.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理解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
3.学会使用电荷测试仪、欧姆表等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电现象问题。
针对以上重难点,以下是相应的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演示、动画模拟等,帮助学生建立电荷、电流、电阻等概念的形象认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这些概念。
2.根据电路图,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3.测量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电阻,并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4.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根据电路图计算电流。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2.电荷、电流、电律。
-引导学生使用欧姆表测量电阻,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提高实验操作准确性。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案: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3.1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接触带电、摩擦带电、尖端放电等。

2.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场:电荷在静电场中受到的力称为静电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电荷守恒定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静电场的概念及静电力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静电现象的实验,如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物体,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定义,复习基本电荷单位库仑。

(2)讲解静电现象:接触带电、摩擦带电、尖端放电等。

(3)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4)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几个有关静电现象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静电现象1. 接触带电2. 摩擦带电3. 尖端放电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31章“电现象”。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静电现象、电流的概念、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欧姆定律、电阻的性质等。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静电现象,包括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能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以及如何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机制和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如冬季脱衣时产生的静电火花、塑料椅子和头发粘在一起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与电有什么关系?2.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讲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重点解释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的原理。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静电知识进行解释。

5.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以及如何防止静电。

六、板书设计静电现象:1. 摩擦起电:物体相互摩擦,电子转移产生电荷。

2. 感应起电:物体靠近带电体,电荷分布发生变化。

3. 接触起电:带电体接触不带电体,电荷传递。

七、作业设计1. 描述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的实验现象。

2. 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时产生的静电火花、塑料椅子和头发粘在一起等。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上32《电现象》精品教案1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上32《电现象》精品教案1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上32《电现象》精品教案1一、教学内容1. 电荷与电性:电荷的概念、电荷的性质、电荷守恒定律。

2.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电荷的相互作用。

3. 电场:电场的概念、电场线、电场强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荷的性质和电荷守恒定律。

2. 使学生掌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等静电现象,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电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场概念的理解、电场线的绘制。

2. 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荷模型、静电实验装置、电场演示仪。

2. 学具:静电纸片、气球、玻璃棒、丝绸、硬纸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1)电荷与电性:介绍电荷的概念、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静电现象:讲解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现象,分析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电场:引入电场概念,展示电场线,解释电场强度。

3. 例题讲解:(1)摩擦起电现象的原理。

(2)静电感应现象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电荷的性质判断。

(2)电场线的绘制。

六、板书设计1. 《电现象》2. 内容:(1)电荷与电性:电荷概念、性质、电荷守恒定律。

(2)静电现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电荷相互作用。

(3)电场:概念、电场线、电场强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荷的性质及电荷守恒定律。

(2)举例说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现象。

(3)绘制一个正电荷和一个负电荷产生的电场线。

2. 答案:(1)电荷的性质:电荷有正负之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摩擦起电现象:通过摩擦使物体带上电荷。

感应起电现象:当一个带电体靠近一个中性导体时,导体上的电荷会重新分布,靠近带电体的一侧带上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电现象教案一、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静电感应、尖端放电等。

2.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类型及电流的方向。

3.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分类。

4.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通路、开路、短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各种静电现象的特点。

2. 掌握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

3.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能正确分类。

4. 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能识别简单的电路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感应现象的理解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各种静电现象的特点,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电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转移。

(2)讲解静电感应现象,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静电感应现象。

(3)讲解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的形成和方向。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如通路、开路、短路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巩固对电路概念的理解。

5. 导体和绝缘体的分类: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让学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静电感应、尖端放电。

2.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类型及电流的方向。

3.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及分类。

4.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通路、开路、短路。

七、作业设计1. 描述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原因。

2. 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标明各部分的名称。

3.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并说明其分类依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各种静电现象的特点,掌握了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31电现象。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内容包括: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利用,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利用,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利用,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塑料尺、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衣服上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的静电等)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教学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利用:讲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演示实验(丝绸和毛皮摩擦产生静电),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3. 教学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讲解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的规律,演示实验(塑料尺带电排斥、吸引轻小物体),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教学静电的防止和利用:讲解静电的防止方法(如接地、使用抗静电产品等),介绍静电的利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雷电、静电复印等。

六、板书设计静电现象:1. 静电的产生2.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3. 摩擦起电的实质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七、作业设计1. 描述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静电的原因。

2. 举例说明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雷电、静电复印等,并解释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探究静电的产生、利用和防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演示和学生的观察、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3.1电现象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师,我明白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在此基础上,我将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章第1节“电现象”。

具体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概念。

2. 电荷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4. 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5. 电荷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荷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现象,并能够解释其原理。

3. 学生能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证明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笔记纸、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静电现象,如衣物上的静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电现象的学习。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电荷的种类、性质和相互作用,以及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与解释: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5. 知识巩固:通过随堂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电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6. 电荷守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种类和性质。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4. 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 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电现象”。

本节主要介绍了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静电现象、电流的概念以及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3. 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4. 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理解静电现象及其应用;2. 使学生掌握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了解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静电现象及其应用、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应用、电流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验电器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发学生对电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3.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与电现象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电现象1. 电荷的种类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4. 电流的概念5. 电流的表示方法6. 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题目:请解释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答案:静电现象是由于电荷的转移使得物体带电,产生静电场。

静电现象的应用包括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九年级上册电现象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电现象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电现象知识点电现象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之一。

无论是家庭用电、电子设备还是公共设施,电流的运行都离不开电现象。

作为九年级上册的学生,了解电现象的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电能。

本文将探讨一些关于电现象的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是如何工作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电现象的起源。

电现象实际上起源于物质的微观层面。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带有正电荷的质子和带有负电荷的电子是原子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常情况下,原子的质子和电子是平衡的,即质子数目等于电子数目。

然而,当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时,比如摩擦或者摩擦产生的静电,原子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

这时,物体上会产生过多的电荷,要么是正电荷要么是负电荷。

接着,我们来讨论一下静电现象。

静电是指物体上带有的不流动的电荷。

静电现象的产生主要与物体间的摩擦有关。

当两个物体密切接触并发生摩擦时,会交换电荷。

其中一个物体会失去电子而获得正电荷,另一个物体则会获得额外的电子而带有负电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冬天穿着厚衣服时,如果穿合成纤维的材料,就容易被静电“电”到。

因为纤维材料与人体的摩擦会引发电荷的交换,造成静电。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导体是指能够自由传导电荷的物质,如金属。

由于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电荷能够在其内部自由移动。

绝缘体则是对电荷束缚较强的物资,如橡胶和塑料。

由于绝缘体中没有自由电子,电荷无法在其内部自由流动。

下面,我们来谈谈电路的基本概念。

电路包括导体、电源和负载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导体用于传输电流,电源提供电流的能量,负载则接受电流以完成特定的功能。

在电路中,电流是沿着闭合回路流动的,这是由于闭合电路的特性所决定的。

例如,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时,电路中的电流会沿着电线流经电视机的电源,然后通过电视的内部电路最终实现显示画面的功能。

最后,我们来谈论一下电路中的电阻和电压。

电阻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受到的阻碍。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和尺寸有关。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第三章 认识电路 3.1 电现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第三章 认识电路 3.1 电现象

1.电现象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观察摩擦起电现象,了解静电现象。

了解生产生活中关于静电防止和利用的技术。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电现象主要是围绕几个概念展开的,即电荷、电流和电源。

首先从最常见的摩擦起电展开,认识正、负电荷的概念。

在认识电荷的基础上,课本通过演示莱顿瓶的故事,引入电流的概念,并借助“动手做”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需要获得连续的电流的方法,即电池。

这一节是开启电学的第一扇门,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电荷、电流,为后面学习电路的规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开始学习电学,之前对电学的理论知识几乎为零,对电的了解还是停留在生活中的关于电很危险、电很有用等知识,对电既充满好奇,又感到害怕,所以学生对电现象充满好奇心,探索的动力也很强。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电流的概念和方向。

4.知道电池的能量转化。

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物体带电的本质。

教学过程续表例1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就可以让一只气球在另一只气球上方“跳舞”,如图所示。

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从而使气球带上了电荷B.若气球带负电,气球与一轻小物体相互吸引,则该物体一定带正电C.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D.若气球带负电,则摩擦过程中气球失去了电子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验电器,了解它的结构,知道验电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学生答题。

讲解。

验电器,知道验电器是利用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及时巩固静电知识,检验学习成果。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四:电流与电池电流的形成与电流方向的规定。

探究活动3:老师介绍莱顿瓶实验。

讲授电流的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静电现象及电流的形成)精讲精练 (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静电现象及电流的形成)精讲精练 (新版)教科版

初中物理静电现象及电流的形成【考点精讲】1. 摩擦起电:被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上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2.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 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负电。

4. 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 验电器:它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6.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我们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负电荷的定向移动也可以形成电流,但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典例精析】例题1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

由此我们可以判定()A. 甲带正电,乙带负电B. 甲带负电,乙带正电C. 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D. 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负电思路导航:本题考查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带电体的性质。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玻璃棒与甲排斥,说明甲带同种电荷,即正电;玻璃棒与乙吸引,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两物体带异种电荷,即乙带负电,另一种可能是乙不带电,由带电体的性质可知不带电的轻小物体也能被带正电的玻璃棒吸引。

答案:D点拨:两物体相互吸引时,不一定是带异种电荷,还有一种情况是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造成的。

例题2 (黄石中考)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可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会因排斥而张开,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金属箔带正电,金属球不带电B. 金属箔和金属球都带正电C. 金属箔带正电,金属球带负电D. 金属箔和金属球都带负电思路导航: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夺得电子的本领强,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带负电;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时,玻璃棒由于缺少电子,会从金属球上夺得电子,使金属球失去电子而带正电,金属球通过金属杆和两片金属箔相连接,故两片金属箔也带正电。

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课件2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课件2新版教科版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做正电荷,用“+”表示。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做负电荷,用“-”表示。
(三)、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实质
1、原子结构图:如右 图
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 外电子
组成,原子核带正电, 电
子带负电.
3、通常情况下,原子 是电
– +
++ –

核外电子 原子核
1.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 子的本领弱,那么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2.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 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 ++

A
– ––


+ +
+ +
++++
+
–Leabharlann 当A、B两物体摩擦时 –– –B
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因得到电子而带负 电
2、 如果一个带电体能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 这个轻小物体也带了电?
3、如果两个带电体相互排斥,你能作出什么判断?
4、有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D带正电,A排斥B,A 吸引C,C排斥D,那么ABCD各带什么电?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______电同荷种互相排 斥,___异__种_电荷互相吸引.
2.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用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 时,它们互相排斥,这个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是
___正___电荷.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
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我们可以总判定D( )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课件(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课件(新版)教科版

得余电到子(d+而é+ +带d等à量o)的电当两负子物体电的摩擦.物时 体– 因为++有++++++了+ 多 –


––
因缺少电子(diànzǐ)而带正电
第七页,共15页。
因得到电子(diànzǐ)而 带负电
1、当两根用丝绸摩 擦过的玻璃棒相互 (xiānghù)靠近时
2、当两根用毛皮摩擦 (mócā)过的橡胶棒相 互靠近时
定为电流(diànliú)的方向. • 电池利用伏打电池的基本原理,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第十五页,共15页。
流回电池。 电池工作时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干电池
锂电池
蓄电池
第十三页,共15页。
燃料电池(rán liào diàn chí)
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一个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
球时,若通草球被吸引(xīyǐn),则该通草球(D

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3、用丝绸摩擦过 的玻璃棒跟用毛皮 摩擦过的橡胶棒相 互靠近时
第八页,共15页。
同种(tónɡ zhǒnɡ)电
电荷(diànhè)间的相 荷互相排斥
互作用
异种电荷互相(hù xiāng
第九页,共15页。
想一想:怎样(zěnyàng)知道物 体带了电?
验电器是检测物体是否(shì fǒu)带
电的仪器互相排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球带D正)电,乙球不带电(dài diàn) B.甲球不带电(dài diàn),乙球带负电 C.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 D.甲、乙两球都带负电或都带正电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教案 (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教案 (新版)教科版

1. 电现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 了解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的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2初中九年级上册物理

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2初中九年级上册物理
4.有些化纤布料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脏,主要是因为化纤布料容易 发生____摩_擦__起__电_现象而吸引细小的灰尘。
5.有A、B、C三个用丝线悬吊着的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那么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D
A. 若A带正电,则C一定带正电
B. 若A带负电,则C一定带正电
C. 若B带正电,则A一定带正电,C一定
– +
++

– ––


+ +
+ +
++++
+

当两物体(wùtǐ)摩擦时 –
––
第六页,共二十五页。
•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 荷,只是电荷从一个(yī ɡè)物体转移 到另一个物 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 转移的电荷是负电荷,而不是正电荷.
摩擦(mócā)起电的条件
1.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
第九页,共二十五页。
电荷 间的相互作用 (diànhè)
电场:带电体周围(zhōuwéi)存在电场。
电荷间的吸引或排斥,正是(zhènɡ shì)通过电场来
实现的. 2021/12/12
第十页,共二十五页。
验电器是检测物体是否带电(dài diàn)的仪器. 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金属 球 (jīnshǔ)
2021/12/12
第十二页,共二十五页。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kàojìn)甲, 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 吸引,由此我们可以总判定( ) D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题时间:15分钟)
1. 下列有关“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创造了电荷
B. 运动的电荷一定形成电流
C. 电路两端有电压就一定有电流
D. 电阻中有电流,它的两端一定有电压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导体中有自由电荷存在就能形成电流
B. 电路中有了电源就能形成电流
C. 在闭合电路中要得到持续的电流必须要有电源
D.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 关于电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流表示的是电流的快慢
B. 电流表示的是电流的大小
C. 通过导体的电荷量越多,则导体中的电流越大
D. 通电时间越短,则导体中的电流越大
4. 从电视机的显像管尾部的热灯丝发射出来的电子高速撞击到电视荧光屏上,使其发光,则在显像管内()
A. 电流方向由荧光屏到灯丝
B. 电流方向由灯丝到荧光屏
C. 电流方向不断变化,因为电视机使用的是交流电
D. 无法通过电流,因为显像管内是真空的
5. 若有A、B两个带电体,如果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电,B一定带电。

6. 有些化纤布料制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脏,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化纤布料容易发
生现象而吸引细小的灰尘所造成的。

7. 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家用电器的表面上为什么很容易粘满灰尘?
8. 现在人们为了身体健康,不再使用蚊香、灭蚊喷雾剂等化学产品,而是买电蚊拍,效果非常好,请说明它的有关物理道理。

1. D 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通过摩擦,使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故A错;电荷的定向移动才会形成电流,故B错;电路两端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必须是闭合的,故C错;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路中有电流,两端就一定有电压,故D正确。

2. CD 解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要得到持续的电流,导体中必须有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荷,电路必须是闭合的,并且必须要有电源。

3. B 解析: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

电流没有快慢,所以A错;C中应该是单位时间内;D中电流大小与通电时间没有关系。

4. A 解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本题中电视机显像管尾部的灯丝发射的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因此电流方向与电子移动方向相反。

5. 负负解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6. 摩擦起电解析:带电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如灰尘等。

7. 这是因为家用电器在平时使用的过程中带上了静电,而带电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所以灰尘被吸在用电器表面上。

8. 开启电蚊拍开关之后,两电网间带有大量的静电,从而拥有较强的吸附力,当蚊蝇等害虫接近电网时,能将它们吸入电网间,产生的电流遂将蚊虫电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