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静电现象》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实质和条件。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

2. 摩擦起电的实质、条件及应用。

3. 感应起电的实质、条件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条件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棒吸引碎纸屑、衣服上粘有灰尘等,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条件及应用。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时产生的静电、打印机的工作原理等。

5. 互动提问: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教案附件:课后作业:1. 简述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条件及应用。

2.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及其原理。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利与弊。

4. 查阅资料,了解静电现象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5. 针对静电现象,提出防止触电的方法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了解学生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的掌握程度。

2. 检查学生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条件及应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中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分析和实验视频。

3. 实验器材:摩擦起电实验器材、感应起电实验器材。

4.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静电现象在科技领域的应用资料。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基本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和实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基本特点。

2. 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质。

3. 感应起电的原理和实质。

4.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基本特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衣服上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的静电等,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基本特点。

3. 课堂讲解:(1)摩擦起电: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质,演示相关实验。

(2)感应起电:讲解感应起电的原理和实质,演示相关实验。

4. 案例分析:分析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练习题解答:分析学生在练习题中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2. 实验器材:摩擦起电实验装置、感应起电实验装置等。

3. 课件:静电现象相关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课时(45分钟)九、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练习题解答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学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学案

7.2《静电现象》学案一、预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3.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二、导学流程活动一:探究微观世界,分子能否再分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活动二:请思考:(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用塑料笔杆或塑料尺与头发或衣服摩擦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上述现象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现象:上述摩擦后的物体都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种物体叫做带电体.结论:用摩擦的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这种方式叫做摩擦起电.活动四:知道了摩擦过的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自然界仅存在两种电荷.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_______电荷.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_______电荷.用“—”表示.电荷间有相互作用:作用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五: 探究摩擦起电的原因① 19世纪,_____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__发现了比小得多的带______电的电子.②原子是由带______电的_________和带______电的______________组成的.③摩擦起电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钓鱼时,钓鱼竿可看成是一个杠杆.关于这个杠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省力省距离B.省力费距离C.费力省距离D.费力费距离【答案】C【解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则动力就会大于阻力,所以钓鱼竿是一个费力杠杆,费力的杠杆,一定会省距离.故C正确.2.两次水平拉动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两次物体运动的路程(s)一时间(t)图象如下图.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两次物体运动的速度:v1<v2B.两次物体所受的拉力:F1>F2C.0-8s两次拉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P1>P2D.0-8s两次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1=2W2【答案】D【解析】A.由图象知道,两次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第一次通过的路程大于第二次通过的路程,所以v1>v2;故A错误;B.同一物体,则重力不变,对水平面的压力不变;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故两次拉动物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相等;又因为两次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两次物体所受的拉力是F1=F2 =f,故B错误;CD.由图象知道,0~8s物体第一次通过的路程为0.8m,第二次通过的路程为0.4m,又因为两次拉力相等,由W=Fs知道,W1 =2W2,由WPt知道,0~8s两次拉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P1>P2,故C错误,故D正确.3.关于电学知识,下列法正确的()A.如图,表盘上的“3000r/kW•h”表示电能表转盘转过3000圈,消耗电能3600kW B.如图,在家庭电路中,开关应接在火线和用电器之间C.如图,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为了减少误差,应调节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阻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D.如图,实验表明:在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小,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答案】B【解析】表盘上的“3000r/(kW•h)”表示电能表转盘转过3000圈,消耗电能1kW•h;在家庭电路中,开关要接在火线和灯之间;伏安法测电阻试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由于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无意义;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详解】A、“3000r/kW•h”表示电能表的转盘转3000转,消耗电能1kW•h,故A错;B、在家庭电路中,开关要接在火线和灯之间,这样断开开关时,灯没有电,便于维修或换灯泡,故B正确;C、由于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调节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阻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无意义,故C错;D、由Q=I2Rt可知在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故D错.故选B.4.下列关于信息和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可再生能源B.光纤通信的原理是利用光纤中激光的多次反射C.核电站是利用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发电的D.手机信号下雨天会受影响是因为水对电磁波有屏蔽作用【答案】B【解析】A.石油和天然气在地球上的储量是有限的,利用之后无法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B.光在光导纤维中经多次反射向前传播,故B正确,C.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来释放能量的,不是利用核聚变,故C错误;D.手机信号下雨天会受影响是因为雷电对电磁波有干扰作用,故D错误.5.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0℃的冰块内能一定不为零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答案】C【解析】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0℃的冰块内能一定不为零,故A正确。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及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及现象。

2.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内在联系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PPT、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塑料棒、气球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静电现象。

2. 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1)教师提问:“什么是静电现象?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教师总结并讲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 摩擦起电(1)教师展示摩擦起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摩擦起电的原理。

(3)教师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并强调其实际应用。

4. 感应起电(1)教师展示感应起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感应起电的原理。

(3)教师讲解感应起电的原理,并与摩擦起电进行对比。

5. 课堂练习(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回答,并进行讲解。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给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7. 作业布置教师发放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物理意义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分析静电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七章 二、 静电现象》学历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二、 静电现象》学历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静电现象》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静电现象”。

我们将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静电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静电现象的原理,并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静电现象。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静电的基本概念,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及电荷的种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静电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评价任务1. 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静电概念及产生原因的理解程度。

2. 技能评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评价学生观察和解释静电现象的能力。

3. 过程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电的相关知识,引出静电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验视频等方式,讲解静电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及电荷的种类。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静电实验,观察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现象,并记录实验现象。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用所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静电现象。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深化学生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静电概念及产生原因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与静电现象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收集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静电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需要反思本次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反馈如何等。

2. 学生反思:学生需要反思自己在本次学习中的表现,是否理解了静电的概念和原理,是否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等。

3.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师反思的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7.2静电现象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

7.2静电现象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

7.2静电现象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活动课《静电现象》旨在让孩子们通过探索和实验,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能力。

活动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入静电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深入理解静电现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2. 教学难点:静电的传播机制。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塑料棒、毛皮、气球、丝绸、玻璃棒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实验器材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发静电,使头发粘在一起,引起学生对静电的好奇心。

2. 探究静电的产生:让学生用塑料棒和毛皮摩擦,观察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 实验观察静电的传播:让学生用摩擦过的塑料棒去靠近气球,观察气球是否被吸引,引导学生理解静电的传播。

4. 探究静电的利用:让学生用摩擦过的塑料棒去吸引轻小物体,如纸片,引导学生思考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2. 活动难点:静电的传播机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静电有了直观的认识,能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部分学生还不够细致,需要加强指导和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探究静电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加深对静电的理解和认识。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问题驱动的探究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节科学活动课《静电现象》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 静电现象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主要涉及静电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的产生:通过接触和分离两种不同的材料,产生静电。

2. 静电的显现:静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静电荷在绝缘体上的分布。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静电的利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静电的防止如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电的产生和显现。

2. 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验电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摩擦起电,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静电实验,如丝绸和毛皮摩擦起电,验电器检验电荷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方法,分享彼此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接触和分离两种不同的材料。

2. 静电的显现:导体上的电荷分布,绝缘体上的电荷分布。

3.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4. 静电的防止: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静电的产生和显现。

2. 举例说明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静电的产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除尘等,了解静电的实际应用价值。

八年级下册物理《静电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物理《静电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数据处理不准确等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重难点: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实例、趣味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
八年级下册物理《静电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静电现象的定义,掌握静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与分布。
2.学习静电的产生原因,了解不同物质摩擦产生的静电荷类型。
3.掌握静电的三大基本现象:吸引、排斥和感应,并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学会使用验电器、电荷磨擦器等实验器材进行静电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实践探究作业需在家长监督下完成,确保实验安全。
3.分析与应用作业要注重实际操作,结合生活实例进行阐述。
4.拓展阅读作业可从网络、书籍等渠道获取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a.静电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
b.静电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c.你认为如何有效地防止静电现象?
2.汇报交流: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和应用实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点,补充遗漏知识点。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巩固静电现象的知识点。
4.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实验任务,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二、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二、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二、静电现象学案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吸附、静电荷的守恒等现象,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3. 静电场:简要介绍静电场的基本概念,包括电场强度、电势等,让学生初步认识静电场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理解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是导致静电产生的根本原因。

2. 通过观察和分析静电现象,培养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静电场的概念,为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场的理解,电场强度、电势等概念的引入。

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玻璃棒和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椅子和皮肤接触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摩擦起电的实质,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3. 实例分析:分析静电现象,如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让学生了解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5. 静电场概念引入:简要介绍静电场的基本概念,如电场强度、电势等。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原理2.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和危害3. 静电场的基本概念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为什么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2. 举例说明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掌握静电的产生原理,以及学会利用和防止静电。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方面,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静电现象。

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题。

我会拿一个塑料尺,用手摩擦后靠近气球,观察塑料尺和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会发现,当塑料尺靠近气球时,气球会被吸引。

这时,我会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引出静电现象的讨论。

接着,我会向学生解释静电的产生原理。

我会用毛皮和丝绸摩擦一个气球,然后用塑料尺靠近摩擦过的气球,让学生观察到塑料尺和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我会向学生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以及正负电荷的产生。

在学生理解了静电的产生原理后,我会进行第三个活动。

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用铅笔和气球进行实验。

学生需要用铅笔尖接触气球,观察气球是否会被吸引。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在学生掌握了静电的利用方法后,我会进行第五个活动。

我会让学生思考如何防止静电的积累。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实验,了解到防静电的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增加湿度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情况,以便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静电现象,以加深对静电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利用方法,以及学会防止静电的积累。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观察并分享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服时产生的火花、梳子梳头发时的粘附现象等,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和好奇。
2. 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背后的原因,如“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静电是如何产生的?”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联系已有知识:回顾之前学过的电荷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 静电现象的定义:讲解静电现象的概念,让学生明确静电现象是由于电荷的重新分布而产生的。
2. 静电产生的原因:介绍静电产生的原因,如摩擦、感应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静电的基本特性:讲解静电的吸引、排斥、吸附等特性,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静电现象。
3. 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分享中学会协作、沟通。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掌握静电现象的原理和特性。这种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了静电现象的相关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静电现象,我将采用生活化的情景创设,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环境,引发他们对静电现象的关注。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上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的静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形象地展示静电现象的产生、传导和消除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7.2静电现象学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2静电现象学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2静电现象学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我对于静电现象这个主题有很多的兴趣,因为它不仅有趣,而且与生活息息相关。

我希望通过这次课程,让孩子们了解静电现象,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理解它。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

2.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静电现象,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塑料尺、毛皮、玻璃棒、丝绸等。

2.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材料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向孩子们介绍静电现象,并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静电?你们知道静电是什么吗?”引导孩子们思考和讨论。

2. 实验:我会进行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和感受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

实验过程中,我会解释摩擦起电的原理,并回答孩子们的问题。

3. 探索:我会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制作静电,比如用气球和塑料尺摩擦,用毛皮和丝绸摩擦等。

孩子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4. 分享:我会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静电现象。

我会记录下他们的描述,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静电现象,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

2. 活动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我会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孩子们是否掌握了静电现象,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我可以让孩子们在家里尝试制作静电,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我还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通过这次课程,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静电现象,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理解它。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2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2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2静电现象》学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成因、特点和应用,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静电现象的成因、特点和应用;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静电实验;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静电现象的奥秘;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成因、特点和应用;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如塑料棒吸引纸屑、毛皮摩擦气球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简要讲解静电现象的成因、特点和应用,让学生对静电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实验:分组进行静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实验仪器的使用,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静电现象的产生机制,如电子的转移、电荷的相互作用等,提高他们的思考力。

5.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巩固他们的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静电现象的成因、特点和应用;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实验操作技巧。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进行静电现象的探究活动,如自制验电器、观察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同时,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如化学、生物学等,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静电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实验操作技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特别关注了这两个方面的细节,并进行了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静电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静电实验。

3. 能够分析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仪器、教学课件。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如塑料棒吸引纸片、头发吸引铁屑等,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如摩擦、湿度、材料等。

3. 实验操作:a.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实验仪器。

b.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c.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4. 结果展示与分析:a. 每组学生报告实验结果。

b.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

5.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静电现象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静电现象的专题研究,如静电的应用、静电的防止等,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通过生动的图像和现象,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2静电现象》导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2静电现象》导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2静电现象》导学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静电现象的导学案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思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感受静电现象,从而达到理解静电的目的。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学会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简易的静电发生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静电发生器的设计与制作。

难点:静电现象的成因,静电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塑料尺、气球、毛皮等)。

学具:生活用品(如塑料尺、气球、毛皮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静电现象小视频,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简要讲解静电现象的成因、特点和应用。

3. 实践操作: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静电发生器,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4. 分享与讨论: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相互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共同探讨静电现象的原理。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静电发生器的设计与制作。

活动难点:静电现象的成因,静电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实验,表现出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静电现象的成因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静电现象的运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7.2静电现象学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2静电现象学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2静电现象学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欲望。

因此,我设计了一节以“静电现象”为主题的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并了解静电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产生和作用。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物理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同时,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产生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孩子们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静电产生的原理和静电作用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演示静电实验的仪器、实物模型等。

学具:实验用的塑料棒、气球、毛皮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动的静电现象实例,如塑料棒吸引碎纸屑,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2. 讲解:简要讲解静电的产生和作用原理,让孩子们对静电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3. 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静电实验,如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

4. 讨论:让孩子们分享实验心得,讨论静电现象的产生和作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静电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静电产生的原理和静电作用的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生活中有哪些静电现象,并尝试解释。

这样,既能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又能让他们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会到科学的实用性。

同时,我也会根据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教学反思,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深感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摩擦起电的实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静电现象,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2. 摩擦起电的实质3. 静电的产生和消散4.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5. 静电现象的危害及预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摩擦起电的实质、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消散、静电现象的危害及预防。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静电现象的奥秘。

2. 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4.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上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的电火花等,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讲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和消散。

3. 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

4. 分析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

5. 讨论静电现象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如防静电喷雾、接地等。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1. 简述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

2. 解释摩擦起电的实质。

3. 列举两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实际应用。

4. 分析静电现象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六、教学过程(续)5.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以及掌握一些预防静电的方法。

6. 布置作业:A. 完成课后练习题。

B. 搜集生活中其他静电现象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练习完成情况。

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7.2静电现象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2静电现象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2静电现象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静电现象。

本节课主要围绕静电现象的产生、静电现象的观察和静电现象的应用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的观察:通过实验观察静电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探讨静电荷的性质。

3. 静电现象的应用:介绍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知道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并解释静电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3. 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难点:静电现象的应用,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观察和利用静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纸屑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塑料椅子和皮肤接触时产生的静电,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不同物质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静电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探讨静电荷的性质。

4. 应用:介绍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让学生了解静电的实际意义。

六、板书设计1. 摩擦起电的原理: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静电荷的性质。

3. 静电现象的应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七、作业设计1. 描述摩擦起电的原理,并用实例说明。

2. 解释为什么不同物质之间会产生静电。

3. 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探讨其原理。

4. 介绍一种静电现象的应用,解释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静电现象的应用。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2静电现象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2静电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掌握静电的传播规律,了解静电的利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静电的传播规律,静电的利用。

难点:静电的产生机制,静电的传播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静电的传播规律,静电的利用。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静电现象,验证静电的传播规律。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静电的传播规律,静电的利用。

难点:静电的产生机制,静电的传播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静电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和分析讨论方面还需要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实验操作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我选择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因为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概念,理解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概念,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物理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塑料棒、丝绸、玻璃棒、毛皮、验电器、电荷指示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衣物上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的电火花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 探究摩擦起电实验1:用塑料棒和丝绸进行摩擦,观察塑料棒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实验2:用玻璃棒和毛皮进行摩擦,观察玻璃棒吸引碎纸片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摩擦起电的原理。

3. 探究感应起电实验3:用验电器检测带电体的电荷。

实验4:用电荷指示器检测带电体的电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感应起电的原理。

4. 知识拓展介绍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静电现象、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强调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搜集生活中有关静电现象的应用和危害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静电现象应用于实际生活。

八、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物理知识。

九、教学准备1. 教学案例: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静电现象》学案
7、2静电现象(初二物理下007 )
一、目标导学(必做)目标一:分子的构成
1、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吗?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目标二:摩擦起电现象
2、用塑料笔杆或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再用该物体去靠近小纸屑,观察现象:。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出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4、怎样判断物体带了电?目标三: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5、电荷的种类正电荷:被摩擦过的棒所带的电荷;负电荷:被摩擦过的棒所带的电荷
6、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演示实验:(a)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
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
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c)将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
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结论:由(a)(b)可得
;由(c)可得。

学生实验: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看到的现象:
,说明。

7、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8、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目标四:原子构成初步
9、原子能再分吗?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10、原子核和电子各带什么电?
(五)摩擦起电的解释
11、摩擦起电的实质?
二、目标检测(必做)
1、电荷有
种,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是
电荷,那么毛皮所带的电荷是
电荷。

这一现象说明了橡胶棒束缚电子的本领比毛皮。

2、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如果用塑料桶装了汽油,桶内汽油不断与桶壁摩擦,使塑料桶带了
,造成火灾隐患。

3、在干燥的天气里,用毛巾擦镜子,镜子表面往往粘有很多“毛毛”,这是因为镜子表面带了
,这种现象叫做。

4、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有一些灰尘,其原因是:。

5、实验室里常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
,它是利用
的原理制成的。

6、丝绸与玻璃棒摩擦,由于玻璃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相对较弱,所以(

A、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
B、玻璃棒得到电子,带负电
C、丝绸失去电子,带正电
D、丝绸得到电子,带正电
7、下列事例中,不可以用静电知识解释的是


A、干燥的季节,夜晚脱毛衣时会冒“火花”
B、电工用的钢丝钳柄上套有橡皮套
C、电视机屏幕上经常吸附许多灰尘
D、油罐车尾部有一条拖到地面的铁链
8、物理老师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节时,请同学们用塑料直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后试试能否吸引碎纸片,结果塑料直尺能够吸引碎纸片。

如果以橡胶棒与毛皮摩擦作类比,这个现象说明()
A、摩擦时,同时发生了正负电荷的转移,头发带负电,塑料直尺带正电
B、摩擦时,同时发生正、负电荷的转移,头发带正电,塑料直尺带负电
C、摩擦时,只发生了正电荷的转移,使塑料直尺带了正电
D、摩擦时,头发上的电子向塑料直尺转移,使塑料直尺带了负电
9、只要留心,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可以做不少物理小实验、如塑料吸管与纸巾摩擦后会吸引小泡沫,说明吸管带了电、那么用纸巾摩擦过的塑料吸管带的是正电还是负电呢?给你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塑料吸管、纸巾和细线,请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三、拓展提升
1、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的构造如右图所示。

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上。

这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由于互
相排斥而张开。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2、用手握住铜棒,用丝绸摩擦,靠近小纸屑,发现不能吸引纸屑,第二次用戴橡胶手套的手握住铜棒,再与丝绸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发现小纸屑飞向铜棒,请分析:(1)第一次摩擦使正、负电荷分开了吗?(2)第一次摩擦使铜棒所带的电荷转移到什么地方去了?(3)为什么第二次铜棒能带电?
3、在生产、生活中由于摩擦等原因,常常产生静电,静电既可利用也能造成危害。

(1)请各举一例,说明静电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2)请各举例说明防止静电带来不利影响的具体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