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国家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及启示
国外大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评析及启示
正等 6个部 分 。情感 特质 指 寻求 真 理 、思 想 开 放 、 分 析 能力 、系 统性 、 自信心 、追 根探 究 和认知 成熟 等 7种 性 格 特 征 。 19 初 ,美 国思 维 中心 主 任 9 0年
洲 等都 把思 维 能力测 试 纳入 了 高校入 学 考试 中的一 个 部分 。然 而在 我 国 ,思维 能力 的发 展在 高 等教 育
5 山 东 财 政 学 院 外 国 语 学 院 , 山东 济 南 20 1) . 504
摘 要 : 国外对 大 学 生思 维 能 力的研 究具 有 理 论体 系完善 、量 具 成 熟 、使 用 广 泛 ,研 究 内容 丰
富 、方 法先进 等 特 点 。综合 了国外 大 学生思 维 能力研 究 ,从 量具 适 用的普遍 性 和 学科性 、教 师对 思维 能力 的理念 、教 学方 法和 效果 、研 究 变量和 方 法等 方 面进 行 详 细分析 ,为我 国外语 类 大学 生
二 、思 维 能 力 的 定 义
近二 三 十年 ,国外 思维 能 力 的研 究 繁 多 ,最 有 名 的为两 个理 论模 型 。一个 是 “ 尔夫 研究 ”模 型 德
( h e h R sa h) T eD l i eer p c ,一个 是 Pu & Edr 出 的 al 1e 提 结构模 型 。
思维能 力现 状研 究提 供借 鉴 。
关键 词 :思维 能力 ・普遍 性 ;学科性 ;外语 类 9
中图 分 类 号 :G 4 . 6 2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85 (00 50 3—4 07 国哲 学 联 合会 委 托著 0年
中没有 得到 足 够 的重视 。外 语类 大学 生 思维 能力 的 强 弱 问题也 引起 一些 争论 。本 课 题组 就此 申请 国 家 社科基 金 项 目 “ 国外 语类 大 学生 思维 能力 现 状 我 研究 ” ,计 划 通过 借 鉴 国外 思 维 能 力 的研 究 成 果 和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新教材B1U2TravelPeru为例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新教材B1U2 Travel Peru 为例发布时间:2021-07-07T08:51:28.59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作者:任奇威[导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
任奇威绍兴市阳明中学一、教学理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
《2017年版课标》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达成的思维品质的目标是: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中外文化的理解、本国文化的认同、文化品格的形成都离不开思维在其背后所起的作用。
没有正确的思维,就不会有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正确的认同,文化品格也会受到影响。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
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文化知识的积累。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文化知识内容的要求表述为:了解英美等国家地理概况、旅游资源(自然及人文景观、代表性动植物、世界文化遗产等),加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了解英美等国家政治和经济方面情况的基本知识;比较中外差异,认同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本课例是一堂利用课本教材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阅读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综合关注文本的内容、语言和思维,指向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综合而有侧重地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合理的、兼具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浅层次和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发展阅读技能,落实语言学习,培养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模式指引下思维导图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 23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研究自主学习模式指引下思维导图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天津天狮学院外国语学院/左宝霞 张马建 陈淼【摘要】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自我调控与自我评价。
在自主学习的影响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改变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教学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诸方面更加开放,建立起全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聚焦于思维导图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教学中的引入,这种方法无疑可以给概况课程的教学注入一股活力。
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预习的过程中理清各个章节的知识要点与脉络,提高概况课程的学习效率并改善学习效果。
【关键词】英语国家概况 教学模式 思维导图 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引言应用型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设计强调能力本位,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作为专业基础类课程,《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貌,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识别力、理解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起者关键性的作用。
本课题组一致认为,近年来备受西方教育界关注的思维导图教学法运用于《英语国家概况》的教学,将有效促进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及其主要作用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东尼·博赞(Tony Buzan)。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思维导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
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
思维导图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如下:1.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非常有助于人们对所研究问题进行深刻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环节。
对高中世界历史双语教学思考实践和探索
对高中世界历史双语教学思考实践和探索世界历史双语教学可行性依据所谓双语历史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教师逐步导入、部分渗透地运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进行世界历史的教与学,最终达到师生均能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学习、思考和研究。
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既有现行教学大纲规定的母语教材,同时使用自编的非母语教材或原始史料与之配套,即采用双教材共同进行教学。
在高中世界史教学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依据有四方面:一、学生的英语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最新要求,高中阶段学生应掌握英语单词量为5000-6000。
如历史双语教学提前介入,既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英语资源,又可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提前接触专业英语,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
相信随着各门学科“双语教学”在上海小学、初中普及面的扩大,高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会逐年提高,反过来也会对历史学科的双语教学带来更多的便利。
二、教材的基础。
现行各种世界历史教材都是经过国内史学专家编译而成的。
这些教材的原始著作都是非汉语的,因此在世界历史学科中使用双语教学切实可行。
教师用英语对原版教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世界历史学习的原汁原味。
尤其是原始、原版史料的引入,既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增添教材的生动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编选合适的教材。
考虑到学生接受程度和可操作性,建议选用供英语非母语国家的教材,如香港、新加坡的新版教材。
由于英语原版的历史教材在编写思想、体系结构、内容取舍、习题配置等多个方面与我们的教材有着重大的差异,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另一种角度来认识历史,了解外国历史学家怎样看待本国的历史,外国同龄学生接受了怎样的历史教育。
四、高素质的双语教师群体。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兼有广博的系列知识结构,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听说读写的交流能力。
随着教师队伍的日益精良,大批拥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青年教师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并热心投身于这项前人未做过的事业,必然会担负起历史的重托,提炼自身的素质,抓住学校、社会提供的各种语言锻炼机会,使自己成为能熟练运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师。
利用英语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利用英语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于艳红《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的学科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不论是文化意识还是思维品质,都要求学生能够用跨文化视角观察认识世界,最好的载体就是经典文学作品。
1.国内外对文学作品进入课堂必要性的研究文学作品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生活习惯和艺术造诣,也是我们了解外来文化的有效途径。
Collie&Slater认为“不管是外语学习还是二语习得者,越早接触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对语言学习帮助越大。
”胡春洞(1996)指出,“英语文学作品的运用在外语教学中效果显著。
因为文学作品中几乎涵盖了语言学习的一切材料。
”现有教材中的作品篇目远达不到学习的要求,英语经典文学作品进入课堂就很必要。
2.基于核心素养的文学作品教学案例2.1作品分析以狄更斯《雾都孤儿》为例。
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虽历尽无数辛酸,但不失善良本质。
最后终于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以Oliver为代表的主人公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符合新课标道德价值观要求。
2.2学生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积累了3000左右的词汇,读过一些短篇或节选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对于阅读第一部长篇小说充满期待。
2.3阅读策略运用文学作品进行有效阅读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需求自主调控阅读速度和阅读活动,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读前策略:预测,设定阅读目标:预测能够唤起大脑主动阅读来证实预测获得成就感。
和文本中的人物,作者对话,极大地提升阅读兴趣和专注度。
例如:Mrs.Maylie tried to stop his son Harry from marrying Rose for her doubtful birth.预测:Can they marry?Why?阅读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向独立阅读过渡。
阅读目标应由教师掌控逐渐到师生共同确定,最终完全由学生确定。
论英语学科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
二、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变得尤为重 要。高中学生应该学会如何自我管理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通过制定 学习计划、自我评估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他们也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 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积累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准备。
六、责任感与领导力
责任感与领导力是高中学生未来社会角色和个人发展的重要素质。学校应该 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领导力,如组织志愿者活动、担任班级干部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还可以帮助他们发展领导力和 团队管理能力。
六、责任感与领导力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多个方面。 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方法,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能力。只有这样,高中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 生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是高中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应该通过各 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开展科学实验、组织社团活动等。同时,学校还 应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如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等。这 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记忆策略、 思维策略和时间管理策略等。学生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更高效地 学习英语。
4、文化意识
4、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指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 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学生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英语。
国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及启示
国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及启示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21世纪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正日益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21世纪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和复杂挑战。
国外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与分类,各国和地区根据自己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核心素养框架。
是对于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探索,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是对于核心素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探讨核心素养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国外关于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方面,它提醒我们要关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另一方面,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深入研究和借鉴国外关于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成果,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1. 介绍21世纪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21世纪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学科知识,更需要具备一系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核心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团队合作、跨文化交流等,它们共同构成了21世纪教育的核心目标。
21世纪的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养也成为了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国外思维能力量具评介及启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研究报告
收稿 日期 : 0 10 —5 2 1 - 3 2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项 目“ 我国外 语类 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研究 ”项 目编号 :8 Y 0 6 ; ( 0 B Y 2 )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 中心第 批资助金 资助 作者简介 : 王建卿( 93 )女 , 16 一 , 山西定襄人 , 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师教育 ; 文秋芳 (9 0 )女 , 15 一 , 江苏镇江人 , 授 , 教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 、 口语测试 、 外语 学习者语料库。
— —
我 国外语 类大学生思维 能力现状研 究报告
王 建 卿 文 秋 , 芳
(. 1忻州师范学院 外语 系, 山西 忻州 0 4 0 ; . 京外 国语 大学 中国外语教 育研 究中心 , 3 00 2j E 北京 10 8 ) 0 0 9
摘
要: 通过介绍 和评价 了英美学者研制 的 7种 主要 的思辨 能力测量工具 , 着重分析 了这些量具 的类 型、 型 题
一
、
引 言
特有的问题 ,还是 中国文科大学生普遍存在 的问
题?显然仅仅依靠英语作文来间接测量外语类大 文秋芳 、 刘润清于 20 年采用英语命题作文 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是不够的。首先用英文写作 06 的方式探究 了英语专业学生 抽象思维能力① 的特 测试会使学生受到英语语言能力的影响 ,以及作
(C S ) 练, 而无需过多运用思辨能力。此外 , 目前练习与 思 维技 能测 试 》C T T ,对一 所综 合类 大学 的学 考 试 中大 量 的客 观性 测 试题 对 学生 的思 维 发展 也 生 做 了试测 ,并根 据测 试 结果 对 两个 量具 做 了修
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学生心智 的发展。
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实践
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实践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1. 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英语国家的节日、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通过讲解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不同国家的节日文化。
也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搜索、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名人、地理等知识,从而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向学生展示英语国家的文化,让他们通过视听方式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和工作状态,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英语国家文化相关的展览、活动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化的好奇心和热情。
3. 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在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跨文化交流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角色扮演不同国家的人物,让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文化下的交际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可以通过交换信件、邮件等形式,让学生和外国的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分享各自的生活、学习情况,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技巧。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剧表演、英语歌曲创作、英语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英文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等,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课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含义、作者的意图等问题;在语法课中,可以设计一些语法错误辨析的活动,让学生分析和发现错误的原因,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POA教学法在《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中的可行性探索
POA教学法在《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中的可行性探索【摘要】本文旨在探讨POA教学法在《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中的可行性。
引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正文部分首先介绍POA教学法的概念,然后探讨其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接着分析POA教学法在《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中的可行性,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学习效果评估来论证。
结论部分总结POA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实践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在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中的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POA教学法、《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可行性探索、案例分析、学习效果评估、实践意义、未来研究展望、教育方法、跨文化交流、语言教育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跨国合作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学习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知识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必备技能。
传统的英语课程往往过分侧重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忽略了文化背景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如何将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成为当前英语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POA(Project-Based Learning、Online Learning、Authentic Learning)教学法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POA教学法以项目实践、在线学习和真实场景学习为基础,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将POA教学法引入《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中,探索其可行性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内容是探讨在《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中应用POA 教学法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这一教学方法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在其他相关课程中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和学习效果评估,探讨POA教学法在《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和优势,为教师们改进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
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
!"#$"%"&’()*
来解释一个教堂的修建或扩建的年代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接触历史证据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对 历史证据的功能和作用有所认识。而只有认识 了历史证据的功能和作用,学生才会主动、积 极地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对此, 早在 -, 世纪
$, 有效的学习总是积极的学习,学习的 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学生学习处理证据 & 史料 * 问题是带有挑战性、 专注性和满足感的
活动, 这有助于理解正在被学习的内容。总之, 积极的学习活动会促进知识的理解。
+, 运用原始资料和处理证据问题能给学 生一种真实感,而这是第二手资料所难以做到
的。处理特定历史时期的证据,能使学生了解 那一历史时期的许多方面,并有助于他们探究 正在研究的问题。第二手资料不容易把学生的 情感、 想象和行为联系起来, 而第一手资料和原 始资料, 只要处理得当, 是可以做到的。
!"
!"#$
教 学 研 究
+,,+- ..
", 年代,英国学者谢米尔特就曾对 ). / )* 岁 的儿童对历史证据的运用进行了试验研究。他
发现,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进行教学,儿童很 “事实 ” 少倾向于认为 是当然的。然后他提出如 下发展模式:证据作为“信息 ” ,作为需要进一 步探究的答案,作为呈现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最后学生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认识:证据本身对 于构建历史的真实性是必要的 # )- % & ’( ),* + 。此外, 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证据的认识,有的学者还 提出了学生认识历史证据的 )$ 种方式 #).% & ’( .! + 。 当然,学生虽然无法很快理解全部的证据概 念,但是可以从一些简单的证据运用开始,一 步一步地做到。 学生对证据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就可以 尝试运用历史证据来处理有关的历史问题,也 “从证据中重建过去 ” 就是 的工作。这些工作包 括:鉴别和阐释相关的史料证据;联系不同的 证据并认识到它们之间可能有的矛盾;识别史 料中所含的意义可能是什么,以及能否充分支 持一个结论;评估证据的可信性,如是否带有 偏见;根据资料作出判断或提出“说法 ” ;联系 相关的史料证据以推证所提出的判断和 “ 说 法” , 等等 # $ % & ’( )., + 。为了使学生获得这些处理证 据的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所采用的主要方 式大致有:
英语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
英语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1. 拓展视野英语是一门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学习英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
通过英语教学,学生可以更广泛地了解世界,开拓自己的国际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2. 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英语需要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这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清词句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和条理性。
3. 提高创新能力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各种口头和书面表达的练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思维活动和创新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 增加学生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英语教学,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并且在交流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学习英语也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自主学习,包括自主阅读、自主听力、自主写作等,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英语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几点外,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思想反思和接受不同文化的观点等。
英语教学应该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和研究。
如何促进英语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1. 全面推进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制定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
2. 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英语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包括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多媒体教学等。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共核及差异国家标准解读
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共核及差异国家标准解读一、本文概述《标准》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出发,对英语类专业人才的核心要求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
素质方面强调了学生的品德修养、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等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能力方面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等。
同时,《标准》还关注到了英语类专业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差异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差异化要求。
这一差异化要求的提出,既体现了国家对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多元化需求,也为英语类专业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共核英语类专业的学生,不论其具体的专业方向或学习重点如何,都应具备一些共同的素质,这些素质构成了英语类专业教育的共核。
扎实的语言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需要掌握英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并能够在实际交流中准确、流畅地使用英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要能够跨越文化差异进行有效的沟通。
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英语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学习方法和资源不断涌现,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自我驱动,持续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也是英语类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
在学习和工作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分析、评价各种信息,形成自己的见解。
同时,他们也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共核包括扎实的语言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这些素质的培养是英语类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知识共核在《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共核及差异:国家标准解读》一文中,对我国英语类专业(包括英语、商务英语、翻译专业)的知识共核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这些专业尽管在培养方向与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但在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时共享着一系列核心内容。
欧美国家德育的历史变革及启示
欧美国家德育的历史变革及启示一、欧美国家德育变革的历史线索(一)古希腊罗马时期:传统道德教育的源头(二)中世纪:传统道德教育的极端形态概括说来,中世纪道德教育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教育的目的指向来世的精神生活,指向超自然的神性力量。
其次,道德教育强调禁欲和服从。
第三,禁欲和服从的要求表现在教育的方法上,就是强调体罚、惩诫、灌输、记诵、问答式教学手段的使用。
(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现代道德教育思想的萌芽和传统道德教育的残余、变种(四)19世纪至20世纪初:传统教育的衰微和新教育的萌生时期二、欧美国家德育的主要特征(一)强烈的个人价值倾向从总体上讲,欧美道德教育在教育价值上主要是以个人价值为定向的。
具体表现在突出了人对道德的目的性存在,认为人不是为道德而生存,而是道德为人而生存。
在教育上,则强调道德教育的内在价值、目的价值或本体价值,反对外在的和工具性价值,认为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品德的发展和完善,在于改善人的道德生活,增进人的幸福,从而满足个体自身道德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突出个体的需要和自由,重视培养个体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强调把学生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或主导性地位,真正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二)世俗性和宗教性并存欧美道德教育发展的历史也是教育的世俗性和宗教性因对立而并存,相持交杂共生的历史。
(三)重认知、重理性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价值欧美道德教育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认知、理智在人格培养中的价值,走的是“围绕理性来树立德性的道路”。
(四)浓厚的主体性特征在道德教育上,强调主体自身的理智力量和自由意志在道德形成、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西方道德教育特别是西方现代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特色。
当然,欧美道德教育的特征远不止以上所述,但从中我们基本上可以把握欧美道德教育发展的主要倾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道德教育在价值观、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乃至性质上虽有不同,但都包含了某些合理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丰富、充实着人类道德教育思想的遗产。
对法国高中英语教材各板块的解析和做法
对法国高中英语教材各板块的解析和做法1. 简介本文档旨在对法国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各个板块进行解析,并提供适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法国高中英语教材广泛应用于法国的高中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和翻译能力,以及对英语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2. 听力板块听力板块是教材中重要的一部分,旨在训练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策略:- 听力材料的选择应涵盖多种语言环境和话语类型,如日常对话、演讲和广播新闻等。
- 增加听力材料的难度,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 引导学生通过听力材料获取关键信息,并提供相关的练,如问答、填空和笔记等。
3. 口语板块口语板块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
以下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口语教学:- 提供丰富多样的口语题材,包括个人介绍、辩论和角色扮演等。
- 引导学生进行口语练,鼓励他们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和互动。
- 注重语音、语调和流利度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自然度。
4. 阅读板块阅读板块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扩大词汇量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策略:- 提供各种难度层次的阅读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 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和课后复,并建立相应的阅读技巧,如扫读、skimming和scanning等。
- 利用阅读材料展开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写作活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5. 写作板块写作板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法应用能力。
以下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 提供多样化的写作任务,包括书面表达、作文和翻译等。
-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培训,包括素材搜集、草稿起草和修改润色等步骤。
- 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改和反馈,以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6. 文化和历史板块文化和历史板块旨在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以下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相关教学:- 通过丰富多样的研究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启示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启示哲学诠释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对于理解语言和翻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哲学诠释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以下几点启示:哲学诠释学告诉我们语言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特征的符号系统,每种语言都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和社会。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还要注重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只有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特征,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英语中的意思。
哲学诠释学告诉我们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活动,翻译的目的不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文中的意思和思想。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深层次去理解原文,并尝试用目标语言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思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和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思和思想。
哲学诠释学告诉我们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语言的意思和表达方式会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语言进行翻译和交流。
我们也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语言和文化变化。
哲学诠释学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路。
在今后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哲学诠释学的视域出发,重视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翻译需求。
我们也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相信通过努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学策略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学策略1. 本文概述介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即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培养和提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这些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应当达到的综合能力要求,不仅包括语言知识和技能,还涵盖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等更为全面的能力。
阐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培养英语核心素养,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还能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接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本文将首先深入探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内涵和特点。
分析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这些问题对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
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上实施核心素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语言知识的掌握:这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词汇、语法、发音、句子结构等,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
交际能力的发展:英语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交流工具。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准确、流畅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通过英语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和行为规范,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思维品质的提升:英语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
通过英语学习,学生应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能力的强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
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更新和扩充自己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3. 英语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七门科目的反思
七门科目的反思一、引言学生在学校时常需要学习七门主要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和历史。
这七门科目是我们教育系统中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这七门科目进行反思,探讨它们的重要性、困难和应对策略。
二、各科目的重要性与困难2.1 语文语文是我们国家的母语课程,也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综合理解能力。
然而,语文并非易事。
很多学生在理解长篇文章时遇到困难,尤其是文学作品。
此外,培养良好的写作能力也需要时间和练习。
应对策略: - 重视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 多读书、多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 - 练习写作,包括作文、写字等2.2 数学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
通过学习数学,我们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数学也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的学科,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复杂公式和题型感到困惑。
应对策略: - 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 多做数学题,提高解题能力 - 深入思考数学问题的应用背景和实际意义2.3 英语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在国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英语,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就业机会和享受外语文化。
然而,英语学习也存在一些困难,如语言难度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应对策略: - 多听英语广播、音乐和电影,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 多进行口语练习,培养流利的表达能力 - 掌握英语单词和语法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2.4 物理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运动的学科,对培养科学思维和学科交叉能力非常重要。
学习物理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实验能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物理公式和实验操作是他们学习物理的难点。
应对策略: - 学习好数学基础知识,如代数和几何 - 独立思考物理问题,理解物理公式和原理 - 积极参与实验课程,加强实践操作能力2.5 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英语国家概况》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512021年23期总第567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于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是教师队伍,“主战场”是课程建设,“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本文探究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语言文化类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让教师发挥“主力军”作用,既能让学生学习到西方文化精髓,还可以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英语国家概况》【作者简介】邹嘉卉,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和文化、跨文化交际。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英语国家概况》教学方法改革探究文/邹嘉卉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的内容。
”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高校的教育工作价值、知识、能力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刻阐述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内涵,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和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立德树人。
实现这一目标,价值观的塑造比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更加重要;高校教师要注重传道授业解惑,将育人育才有机统一起来,其中,价值观的塑造是高等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因此,高校教师要将价值塑造有机地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
本文基于教育部对于高校提出的指导思想,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研究语言文化类学科的课程改革思路,以《英语国家概况》为例,探讨在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中可以如何引入课程思政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了解西方历史文化和思想的同时,能够对比和反思中华文化的精髓,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国家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及启示1摘 要:英语国家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起点早、水平高、影响大。
英国学者首先提出了第二层次概念,深刻地影响了英语国家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
美国学者制作了各种历史思维工具、提出了历史思维的教学模式,体现出实用主义的倾向。
加拿大学者在借鉴和发展第二层次概念的基础上,制定了历史思维基准和评估框架。
英语国家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在知识观、方法论和效能观等三个方面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外国历史思维研究 历史教育1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2017年度一般项目“国外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国家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17BSS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郑士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福建师范大学讲师;张汉林,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历史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
历史思维反映历史教育的本质。
没有历史思维,历史教育就会沦为单纯的历史知识灌输活动,从而丧失人文教育的本质。
历史知识是关于过去的,是对既往经验的总结;而历史思维却是面向未来的,为解决将来的问题做准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史思维的养成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历史教育改革的目标,历史思维能力也开始成为历史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关键课题。
英语国家对此的相关研究起点比较早,研究成果影响相对广泛,本文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做了简要梳理。
一、英国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20世纪70年代,针对学生厌倦历史学习的现状,英国兴起了“新历史科”运动。
运动的核心主张是:“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
”[1]为此,历史学习要以史料为中心,在探究的过●郑士璟 张汉林*域外教育2“神入”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研究人员要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
这一方法运用于历史教学之中,就是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观察当时的世界,像他们那样思考,从而把握他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其思想的发展变化。
程中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新历史科运动以来,英国兴起了许多教育实验,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学校委员会计划历史科13~16”(简称“历史科13~16”)和“历史概念与教学方法”计划(简称CHATA计划)。
“历史科13~16”计划始于20世纪70年代,持续时间较长。
他们主张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四个基本概念证据、变迁和延续、因果关系和动机、时代错置,以及三项能力分析、判断和神入2。
这些主张在英国国内引起巨大反响,也奠定了CHATA计划的基础。
CHATA计划始于1992年,为期四年,主要以7~14岁的学生为对象,由伦敦大学彼得·李和A.K.狄更逊主持。
该计划着重研究学生在史料与调查、解释与理解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其主要特点有:第一,主张以第二层次概念来建构历史思维能力。
所谓第二层次概念,“不是历史概念,而是历史的概念”,即证据、变迁、原因、神入等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概念。
他们认为,“历史概念”是描述历史本体的概念,即第一层次概念,如文艺复兴。
第二层次概念是关于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概念,是“界定历史学科知识性能的”。
不管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概念,学生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想法,“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处理具体历史的方法”[2]。
第二,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
比如说,他们研究学生理解水平的方法是:首先,“给学生准备材料,要内含一个明显的矛盾”。
其次,“再给学生与材料有关的背景材料,描述材料所需要考虑的事物,以及当时社会一般的信仰和价值观”。
最后,“要求学生明白那个行动或习俗”[3]。
第三,研究结果往往体现在对学生历史思维水平的区分。
比如,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分为六个水平:过去的化身、信息、见证、剪贴、孤立的史据、与历史结合的史据[4]。
将学生的理解水平同样划分为六个水平:迷惑难解的过去、愚昧无知的过去、概括化的固定形象、掺用日常经验的过去、受限制的历史神入、融入时代脉络的历史神入[5]。
总之,英国学者最早展开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
其研究主要是围绕历史思维的关键概念而进行,并分层描述学生历史思维的水平,对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英国学者提出的第二层次概念,类似于科学界的“哥白尼革命”,它将历史思维能力研究的重心从历史本体论成功地转入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不仅影响到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所制订的课程目标(理解历史概念,如延续和变迁、原因和结果、相似性、差异性和重要性)[6],还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南非等英语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美国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相较于英国,美国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起步稍晚,但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美国历史教育界,历史思维能力一直是个核心课题,吸引着来自多方的关注,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萨姆·温伯格的历史思维研究在美国,研究历史思维能力最著名的学者当属斯坦福大学教授萨姆·温伯格(Sam Wineburg)。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萨姆· 温伯格就对身边的同事和学生做历史思维的相关研究。
他认为“历史思维是后天行为(Historical thinking is unnatural),它与我们的日常思维恰恰相反”。
普通人习惯于认为过去和现在是一致的,所有的事情都如同发生在此时此地;而历史思维恰恰相反,它提醒我们过去和现在之间存在着裂痕。
[7]温伯格认为,来源启发式和佐证启发式是历史思维的两大特征。
所谓来源启发式,是指通过分析史料的来源(作者身份、写作时间、史料形式、信息来源等)来判断史料价值的方法;所谓佐证启发式,是指拿此史料与其他史料互相参证,进行解读。
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萨姆·温伯格选择以史料阅读为突破口。
他认为,史学家的阅读与高中生的阅读存在明显差异。
高中生在阅读文献时,往往是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且常常忽略文献的来源。
史学家则往往“从文献的最后开始,先找到文献的史源(sourcing),史学家会先看一下文献的前几个字以便得到大致的头绪,但之后马上就跳到文献的底部,将镜头拉近至文献的来源说明。
谁写了这份文献?什么时候写的?它是一则日记吗?……作者是第一手知道这个讯息,还是基于听闻而得?”[8]亦即,高中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文献的信息,而史学家则是在主动地质问文献,与其进行对话,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同时,史学家还非常注重史料的语境,即史料是在什么语境下产生的。
基于此,他认为,史料阅读的核心,一是探究史源,二是语境化。
萨姆·温伯格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另一关键在于“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本,这些文本混合文体与风格,困难度与主题都有多样变化”。
他非常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学生需要的是“丰富多样的菜色,而不是教科书这样的稀粥”[11]。
萨姆·温伯格的研究特色还在于,他为学生的史料阅读提供了简便易行的分析工具。
这些分析工具是与史料一起提供给学生的,供学生在阅读时使用。
这些分析工具有助于学生澄清自己的思想,深化对史料的理解。
比如,在关于林肯种族态度的主题阅读中,萨姆·温伯格提供了三个分析工具。
其中,关于语境的分析工具如下。
域外教育一、这份史料是在何时、何处写下或产生的?二、在它写下的那个时候,还发生了什么事件?三、为什么会产生这份史料?四、在那个时候,有什么跟现在不一样?有什么又是一样的?五、这份史料如果由某个活在当时的人看来,会是什么样子?[12]萨姆·温伯格率领他的团队,在美国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像史家一般阅读”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三次序材料教学法2003年,美国学者弗雷德瑞克·德雷克和莎拉德·雷克布朗在萨姆·温伯格的启发下,提出了三次序材料教学法。
第一次序材料是教师提供的最基本的一手材料。
该次序材料应具备丰富的信息,以便提出一些供学生们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遴选该次序材料的标准是:是否直指历史问题的中心且有明确的观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能否运用到历史思维。
第二次序材料是支持或质疑第一次序材料的一手材料。
该次序材料围绕第一次序材料进行选择,或支持或挑战第一次序材料的观点。
材料的形式最好多样,如文献、图片、表格等。
同样,该次序材料是由教师挑选的,遵循遴选第一次序材料的标准。
第三次序材料则是学生寻找的,由学生来决定带什么材料进入到课堂中。
当然,第三次序材料同样应与第一次序材料是互相补充、佐证或挑战的关系。
第三次序材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他的第一次序材料。
[13]三次序材料教学法是较为成熟的史料研习模式。
它遵循相对固定的程序,有具体的操作方法。
这个模式是在萨姆·温伯格的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明显能看到来源、语境和佐证这三个要素的影响。
其创新之处在于能更充分地发挥师生双主体的能动性。
历史教学是主体交互性的活动,其最终效果取决于师生的主体间性。
前两个次序材料的挑选体现教师的功力与见识;而解读第三次序材料与前两次序材料的关系,则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
因此,它不仅考虑了历史思维的特性,更考虑了学生学习的原理,将历史学与教育学的理论融合在一起,合理地配置了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常人思考问题,习惯于以已度人、以今度古、易作评判。
而历史思维正好与日常思维相反,其特点在于要避免武断地下结论。
这是因为,历史是千头万绪的,史料是难以穷尽的,轻下结论易犯错误。
因此,历史学家说话的特点往往是“欲言又止”,留有分寸。
三次序材料教学法对学生最大的益处就是这种思维品质的训练。
第二次序材料对第一次序材料进行修正,第三次序材料呈现后再次修正。
而且,从学生角度来讲,第三次序材料就是他的第一次序材料,之后可能还有他的第二、第三次序材料。
在如此这般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新”史料的“发现”,学生不断地重新诠释。
这样的学习经历会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历史思维的谨慎,以及历史诠释的暂时性。
三、加拿大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加拿大历史思维研究领域权威学者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彼得·塞克埃斯教授,在2006年发表了《历史思维基准:加拿大的评估框架》,他在其中提出了历史思维基准。
受英国学者提出的第二层次概念的影响,彼得·塞克埃斯决定找出最为关键的历史思维概念,以此构建自己的历史思维理论体系。
他认为,结构化的历史概念有助于建构历史思维的基础,为此他提出了六个独立但彼此联系的概念:建立历史意义、运用一手证据、识别延续与变迁、分析因果关系、运用历史视角、理解历史解释的道德维度[14]。
这些概念的提出,显然是受英国学者彼得·李和狄更逊等人的启发。
尤其是历史意义和道德维度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超越了历史方法论的范畴,进入历史元认知的领域,注意到历史认识主体的价值观念及其对历史认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