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论池莉作品的转向
浅谈池莉作品创作方法的转变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一、论文题目真实的人生烦恼人生——浅谈池莉作品创作方法的转变二、选择课题的意义“池莉热”在前几年的文坛中很受大家的关注,池莉一度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坛名人。
《“池莉热”反思》都已经出到四了,然而文坛还是热热闹闹的一大片,这种现象引用别人的观点,“有利于营造健康活跃的批评风气”、“为营造健康的文学批评环境,拓宽文学批评的空间起到了积极作用”,有人提出观点,就会有接踵而来的不同观点与之相抗衡,从文学批评领域的角度来说,是可喜可贺的。
终观这些观点中,以湖北大学教授刘川鄂先生为代表的批判的一方认为池莉的小说创作不但庸俗而且媚俗,而大部分池莉的追随者则持相反的观点——池莉在创作中不断的改变写作内容及表现手法,是她的巨大进步,是她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些观点,褒贬不一,在很大程度上对“池莉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推动了“池莉热”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其实,任何事件的产生都不能只看它的表面,对池莉的研究、论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文学评论新的意义及取向,这种论争,是文学理论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及该怎样发展的探讨,是对新世纪文学走向的思索。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依靠大众的力量,相信如果大众都参与这种论争,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中国文学会走出新的辉煌。
本篇文章试从她创作方法的转变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三、论文的基本思路本篇文章拟从三个方面五个部分论述池莉创作方法的转变以及意义:第一部分总述池莉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的创作概况以及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创作方法。
第二到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池莉创作方法的变化。
第二部分写池莉作品中对烦恼人生创作方法的转变,试图说明从《烦恼人生》登上文坛开始,到近期的创作,池莉从最初着手静态人生素描转变到写人生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变化之一;第三部分写烦恼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从解放初期的统一分配过渡到市场经济,人们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池莉窥探着这种变化并把它写了出来;第四部分写描写的社会意识的变化;这些都是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真实的变化,池莉发现了这种变化并把它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化蛹成蝶——浅论池莉创作的转变
化蛹成蝶——浅论池莉创作的转变菅伟薇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要:池莉是新时期“新写实主义”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她以她的“人生三部曲”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但从90年代后池莉的几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创作中人物形象、叙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并且作者更加彰显了女性意识。
这些转变使池莉的作品更加成熟,更加明朗。
关键词:池莉小说;转变;女性意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池莉以其“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成为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一名力将。
到了90年代后,池莉推出了新作《化蛹成蝶》《午夜起舞》《云破处》《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致无尽岁月》等。
这些作品已经突破了其以前的新写实主义写法,作者赋予这些作品中人物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运用新的叙事表达使这些人物经历了别样人生。
而池莉的作品也与之一起“化蛹成蝶”,完成了华美的转变。
一、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转变在池莉早期的作品中,所写的人物都是小市民,如印家厚(《烦恼人生》)、庄建非(《不谈爱情》)等,所描写的生活场景也是很普通的“吉庆街”“花街楼”等,这些人物天天为生活奔波。
《烦恼人生》讲的是主人公印加厚忙碌的一天,写到了他来自工作、家庭和孩子的人生烦恼。
《不谈爱情》中写的是庄建非与妻子的小小矛盾惊动双方父母、同事、单位领导以及由此引起的家庭风波。
《太阳出世》讲的无非是孩子怎么出世,父母双方开始为孩子操劳等系列琐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市民在生活的重压下一步步缓慢前行,我们未能看清这些市民的心境,惟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生活的烦恼。
池莉80年代的作品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受动性,在计划经济时代中,经济不太发达,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封闭,安分守己,人物受时代背景制约与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受动性。
①池莉90年代以后的作品背景已经转换到市场经济,人物观念也与以前大不相同,在面对新的外部世界,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很大的能动性,如《来来往往》中的康伟业,原来是国家干部,在家境日益衰落的时候,勇敢果断地选择了下海经商,西装革履,名牌服饰,事业蒸蒸日上。
论池莉早期市民生活题材
论池莉早期市民生活题材作者:汪建熙来源:《神州》2011年第26期摘要:池莉早期的小说以市民本位的立场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市民所承续的传统文化,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关注和热爱使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契合了当代中国广大市民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所以在描写的市民阶层时有极为广泛的亲和力,但也存在着大而无当、取向平庸的弊病。
关键词:池莉,市民题材,写实。
一、以普通市民为描写对象的演进《烦恼人生》的发表使池莉一举成名,同时也确立了她早期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那便是为普通市民“立言”。
不过她在一篇题为《写作的意义》中区别了自己的“市民作品”与传统“市井故事”的差别。
显然针对的是汪曾祺、阿城、冯骥才等人的“市井小说”。
池莉认为要抛弃这些传统文人化的市井故事,创作出现代普通市民的作品。
提到城市,前代作家总是先来个“大批判”,但池莉却意识到巨大的社会转型和快速的城市化是创作“新小说”的历史契机。
并且,在她看来巨大的社会变迁创造了复杂的“人”,提供了无数新鲜的“人类故事”,可以让作家写出与过去不同的作品。
池莉像张爱玲那样沉浸在“现时代”中,她不喜欢用典故,竭力摆脱“潜在文本”的影响,即使以历史人物为小说材料也标明“以当代为背景的历史掌故”。
在这点上池莉做得不错,巨大的社会转型和丰富的城市空间,尤其是武汉这个城市为她提供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的“新市民故事”。
这些故事因为太接近现代市民生活本身而被改编成都市连续剧风靡一时。
不过,无论是在其早期创作还是后期作品中,我们发现她小说中的日常城市空间里总是弥散着一股令人不安的氤氲之气。
这股氤氲之气不是要那些角色循规蹈矩,恰恰是要他们逃离和摆脱日常生活,追求一种不平凡的生活。
二、早期市民主题的共同点在池莉的成名作《烦恼人生》中,有两个关键词:“苍茫”和“梦”。
平凡的主人公穿过整个城市坐轮渡到江对面的工厂上班。
他没有城市“漫游人”的闲暇,他穿越城市是为了生活和工作。
无论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他根本没有闲心观赏整个城市的风景。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池莉是一位深受普通读者喜欢的小说家。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凭借表现普通市民的繁琐日常生活的作品——《烦恼人生》登上文坛之后,20多年来,她辛勤耕耘,不断有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
她的小说,影响最大,较为成功的作品多是表现世俗人生的市民小说,而她的“人生诗意”阶段的小说创作以及后来尝试的一些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则影响不大,在评论界和读者圈的反应也并不算很好。
基于此,本论文将写作的重点放在研究她的市民小说上面。
本论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研究池莉的市民小说:一、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二、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三、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成因;四、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
论文第一章,论述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
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是由市民形象、市民故事、语言风格和武汉地域特色四个部分共同组成。
她的市民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由武汉三镇的普通市民、面对社会转型变得无所适从的市民化的知识分子和由时代大潮造就的市民英雄组成;她的市民小说的语言风格主要由适应大众的语言风格和市民化的行文方式共同成就;武汉地域特色,本论文试从“九头鸟”性格、武汉俚语的大量运用和武汉的民俗风物三个方面来展现。
论文第二章,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
池莉在市民小说中主要传达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和“不谈爱情”的婚恋态度。
普通市民社会奉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的原因是通过描写市民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矛盾和两代人生活观念的矛盾展现出来的。
“不谈爱情”的婚恋态度则是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所揭示的生存境况,我们不难理解其原因。
在本章的第三部分,对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做出反思。
论文第三章,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成因。
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要受到时代因素和自身经历的影响,池莉的市民小说也不例外,也正是时代因素和自身因素形成了她的市民小说的独特性。
在探讨自身因素对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影响时,本论文试图从个人经历和女性意识两个方面讨论。
浅析池莉小说的平民化倾向
浅析池莉小说的平民化倾向池莉是一位知名的女性小说家,以其描写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和关爱弱势群体的作品而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小说被称为“平民小说”,原因是她笔下的人物往往是普通人,她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贴近现实,语言简单易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池莉小说的平民化倾向进行浅析。
首先,池莉小说的叙事方式更加贴近现实。
她的小说从来没有华丽的修辞或艰深的句子,而是以平实的语言描绘故事情节。
因为池莉深谙“平民本位”的写作原则,她的作品一般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故事。
这样的叙事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好地融入其中,感受到故事中的事件与人物的共性。
更重要的是,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于现实生活的洞见与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获得愉悦,还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社会生活的启示。
其次,池莉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的人物,而不是那些富有、闪耀的明星、富豪或者名人。
在池莉的小说中,你能够看到的都是一些普通的职业、普通的家庭,甚至是一些无家可归、生活困难的人群。
她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生活状态和情感,让我们能够在她的笔下看到明星如何生活,而是看到了真正的人生百态,它呈现的是更加真实的生活状态。
同时,这种风格也让池莉的小说更易读,更有感染力,许多读者也能在她的小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第三,池莉小说还经常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和弱势群体。
她的作品经常涉及到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如雾霾、环境污染、青少年教育等等。
这些话题都是现代社会最热门的议题,关注和讨论它们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而弱势群体则是她另一个关注的重点。
她的小说中常常描绘一些普通人的苦难生活,比如不文化、残疾、失业、贫困的人群。
她的小说让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压迫和剥削,还能够看到希望和坚韧。
她用自己的笔触为这些人发声,为他们撑起一片天,让更多的人开始真正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综上所述,池莉小说的平民化倾向非常明显,她的小说具有很强的写实性、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
社会转型期的市民生活描摹
社会转型期的市民生活描摹
池莉自1987年发表《烦恼人生》引起文坛关注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强劲的写作势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人生三部曲”的相继问世为池莉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池莉的创作发生转型,《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云破处》、《惊世之作》等作品的发表不仅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益,而且颇受普通市民的好评;同时,池莉作品的频频触电热播遂使池莉红透大江南北。
但与此同时,文坛对开始升温的“池莉热”采取了一种谨慎的观望和冷静的批评的态度,专业批评家与普通读者在审美趣味上显示出很大的分歧,而且这种分歧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这一切构成了耐人寻味的“池莉现象”。
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透析池莉现象形成的原因,并初步探讨池莉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一、与时俱进、与时共舞,初步剖析池莉作品从内容到结构的求新求变,这使得池莉作品对读者形成了阅读期待,能够长期具有一种吸引力,受到读者的关注;二、溶入大众,拥抱世俗,从池莉所操持的平民化写作立场和平民价值判断模式分析作品,这是造成池莉作品深受普通市民喜爱的最大原因;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从商业化运作和媒体的炒作宣传角度透析池莉作品,借助强大的舆论造势、频频与影视联姻使池莉在普通大众中享有了极大的知名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其作品的热销;四、瑕瑜互现、金无足赤,指出池莉作品中存在的苍白浅薄、过多认同俗世生活,缺乏知识分子批判意识的缺憾,这是池莉为文坛所诟病的主要原因;五,池莉现象的启示,指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艺作品的生产
和销售都受市场规律支配的环境中,作家如何在作品的文学性和大众化、商业化之间探索出一条新路。
浅议池莉作品中的世俗化和平民化倾向
浅议池莉作品中的世俗化和平民化倾向作者:张洁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第16期[摘要] 池莉是上个世纪90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其最显著的风格是注重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原生态描摹并有自己的创作特色。
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和平民化倾向。
[关键词] 小说世俗化平民化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具有代表性的“新写实”小说,以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它注重对普通人及其日常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再现和描摹,表现他们放逐理想、顺应环境的生存状态。
其创作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和平民化的倾向。
在池莉的作品中,这两种倾向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原生态”的展示为读者所熟知。
她的小说从情节到人物,都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惊险离奇之处。
她不唱高调,不去畅想海阔天空,也不作无病呻吟,而是从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中表现惨淡人生的苦辣酸甜,展示底层那些小市民的真实生活。
正如她所说:“我希望我具备世俗的感受能力和世俗的眼光,还有世俗的语言,以便我与人们进入毫无障碍的交流,以便我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观察生命的观点。
”日常生活的细节是世俗生活的真实背景,也是作家传达生存体验的情境所在,所以池莉关注日常生活的平凡之事,对笔下的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的理解都聚集在“世俗关怀”中,这种关怀主要是对普通人的当下境遇的关怀,对个体生存的物质幸福的关怀,这与人权主义者强调的“终极关怀”有所不同,它更突出“世俗化”特征。
作家用平民化的眼光注视着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尽量淡化社会历史背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的社会冲突,淡化标志着不同社会形态的带有本质性的社会关系。
作家着重表现了生活中的平庸、琐细、凝滞和灰暗,以这种沉重而又无所不在的沉闷氛围对人的灵性和生命的窒息,权力网及关系网等和无尽的生活烦恼对平凡人的围困和磨练。
作家深切感悟到日常生活中诗意的消解,理想和现实的对峙,于是,她把一种世俗化的平和的生活渴望深入世俗性的文化语境中,以关怀,体谅之心来祈祝生活更符合平常人的心意。
论池莉笔下的小市民形象
论池莉笔下的小市民形象池莉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其作品中常常出现小市民形象。
小市民是指那些生活在城市中,家境不富裕,生活不稳定的人们,他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充满了迷茫、苦闷和焦虑。
在池莉的作品中,小市民形象被逼真地刻画了出来,许多人把她的作品当作了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窗口。
下面我将就池莉笔下的小市民形象进行一番描述。
在池莉的小说中,小市民形象通常是那些靠一技之长维持生计的人群。
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有些人连初中都没毕业。
由于抗拒刻板印象的束缚,他们常常尽力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但却总是被现实所镇压。
他们面对的机会和挑战总是很少,而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却很多。
然而,作为小市民,他们依然怀揣着充满希望的心态,奋力拼搏着。
池莉笔下的小市民大都是性格鲜明,特立独行的人物。
他们往往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有着不惧困难挑战的勇气,但又经常陷入迷茫和挣扎。
比方说,在《鲁滨逊之墓》中,主人公孙宁勇于背负责任,成全别人的幸福,但同时也承受了狐假虎威、茕茕孑立的苦痛。
在《雨季不再来》中,主人公苏童因为自己顽固的个性与世界格格不入,最终成为了众矢之的。
他们的成败往往不在于外界的因素,而在于内心的选择和决定。
他们不断地试图突破现有的生活局限和困境,寻找一种出路,一种改变。
在小市民的人物刻画上,池莉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揭示。
在《蒙田谈玄》中,她写道:“蒙田认为,一个人的人生是由其生活环境决定的。
”她通过作品揭示出来,小市民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环境因素影响,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判断力。
在《红高粱家族》中,主人公八妹不敢在意识上突破迷茫,把自己局限在某种宿命中。
在《大江大河》中,主人公小李批判了五十年代毛泽东时代中国大陆所处的封闭状态。
小市民的形象在她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对社会现实问题直面而不避让的写照。
总的来说,池莉的作品中流淌着对小市民的真挚关怀和深刻反思。
她写小市民,不是一味的赞美和歌颂,也不是无穷无尽的悲哀和故事,而是更加细腻、深刻、真实地描绘出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
从为生存到“为人生”——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三部曲
谣 暴露出的流行病研究所在体制改革中, 汪所长、 李书记之流身上潜藏着的人的劣根性及阴暗心理。 池莉近作所构造的人生模式既不排斥世俗物欲的正 当追求, 又主张对人生的 欲望要有所节制 和超越。 这说明池莉在 九十年代中期已开始了 向传统写实 ( 现实主义) 的靠拢, 注重传统写实对社会阴暗面的 揭露与批判, 试图挖掘出当代人身上残存的人格不 健全的畸形心理以 引起疗救的注意 。以这种人生 感悟来回应当今社会, 又具有了一种警醒世道人心 的作用与意义。
二、新写实小说 的变异期
进入九十年代, 市场经济作为意识形态的合法 性被响亮确立, 转型期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解构与 重组, 金钱、名利所激发起的人们的物质欲望, 都构 成此期文学叙事的焦点。此时兴起的大众消费文化 将人们从文化专政主义、一体化的教条意识形态与 物质匮乏中解放出来, 也可以说对世俗幸福生活与 感官刺激的追求, 也是对高度政治化的社会结构与 文化专政主义的一种有力的解构。 我拿不准我是 否喜欢现在的城市, 但我对它非常敏感。它用高楼 大厦、钢筋水泥和大量的生活垃圾将传统意义的小 说因素日渐消解, 同时却把人的心无限扩张和复杂 化, 真可谓人心似海。我拿得准的是, 作为一个小说 创作者, 我喜欢人心似海的现代状态 。[ 1] 在都市这 个充满欲望的场所里, 商业经济改造并重塑着都市 人的现代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 追逐金钱成为社会转 型期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大潮下那些甘于平庸、安贫 乐道都被排斥在社会的主流话语之外。 午夜起舞 中麦力辞职下海, 单位人的心态即刻发生倾斜, 一向 被众人看好、年轻有为的国家机关干部王建国却遭 贬值, 不仅青睐过王建国的办公室最漂亮的女性容 嫣倒向麦力, 连自己的妻子对麦力也不无羡慕, 反映 了计划经济下的 权本 位 已让位 于商品经济下的 钱本位 。市场经济下飞速发展的都市大众文化改 写了既有的文化观念, 力图消解以往的带有专制与 禁欲色彩的理想型文化的现实力量, 更为关注人的 日常生活, 肯定人自身的价值, 而且引发了人的审美 观念的深刻变化。池莉觉察到日常生活中由于物质 匮乏导致的种种艰难尴尬, 她是转型期以来作家中 少有的敢于直面现实、反映现实的一位。她这时关 注和思考的重心开始外移, 将视点由平民的生活 写 实 转向新都市传奇, 由生存的个人烦恼变成了男欢 女爱的婚姻危机; 写作范畴也超出了以往 新写实 的归纳, 写实、客观的色彩大大弱化, 而理想和传奇 的色彩却显著增强, 一个新的、传奇的池莉从新写实
浅论池莉小说创作的转变
个人大可不必非得死在一个地方 , 死做一件事情 , 毕竟 女
的情节更 富偶然性 、 戏剧性 , 给人们 以想像和思 考的空 间。
本文试图通过上述两个 方面 , 来探究 池莉在 创作 中敏 锐积 极的探索 与嬗变 。
一
人已经从 经济 上开 始全 方位 的独立 了。我想 , 至少 在池莉 看来 , 当初计划经济 下的中国人 , 清心寡欲 , 没有欲望 , 也少
浅论 池 莉小 说 创作 的 转 变
曾 呜
( 吉首大 学 师范学 院 中文系 , 南 吉首 460 ) 湖 10 0
摘 要: 作为 8 0年代后期兴起的“ 新写 实” 小说 的代表作 家之一 , 池莉 的作 品是以对世俗人 生的深切 关注和 “ 原
生态” 的展 示为读者所知的。她 的人 生“ 烦恼三部 曲”系列是这方 面的 突出代表 , 均是 讲述繁琐 家务事 的烦 恼故 事。在新写 实的浪潮过去之后 , 池莉的创作发生 了许 多转变 , 不断在 自己的创作 中注入新 鲜的 时代 生活之流 , 以
第3 O卷 第 5期
20 l 0年 5月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Vo _ O. . l 3 No 5
J u n lo a n n i e s y o r a fXi n i g Un v r i t
Ma . 01 v2 0
文章编 号 :0 6— 3 2 2 1 )5— 0 0一 3 10 5 4 ( 0 0 0 0 5 O
争 ”康 伟 业所 选择 的 是 最符 合 自 己经 济 身份 的 解 脱 方 ,
式—— 找情人 。而对女人 而言 , 人生最重 要 的已经不是 如
同时也相应 调整着 自己的写作姿态 , 由写尽“ 生活中不能承
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论池莉作品的转向详细内容
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论池莉作品的转向详细内容【摘要】池莉作品探讨的议题涉及市民生存形态的转变,她的作品《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中市民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池莉作品的转向,她开始关注人与环境、社会的关系,探索新的生存方式。
池莉作品不仅对当代社会提出了深刻思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引发我们思考市民生存形态的转变。
她的作品激励我们重新审视现实生活,认识到生存方式的重要性,并正视当今社会的问题。
通过研究池莉作品,可以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启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中的种种挑战。
【关键词】池莉作品、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转向、当代社会、启示、市民生存形态的转变、现实生活、启发、研究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池莉的作品着眼于当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融合问题、经济发展带来的贫富分化等。
她通过小说和散文等形式,描绘了各种不同人物的生活,探讨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人们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身份认同、生存状态和道德选择的反思。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池莉作品的转向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市民生存形态的变化,以及人们在面对这些变化时所展现出的态度和选择。
池莉作品的转向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池莉作品的探讨和分析,探寻新的市民生存形态。
池莉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启示,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当代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本研究旨在通过解析池莉作品中涉及的议题,分析《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中的主要思想,探讨池莉作品的转向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最终希望能够揭示市民生存形态的转变过程,并为现实生活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池莉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变化,进而引领我们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轨迹。
最新-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论池莉作品的转向 精品
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论池莉作品的转向作者张一冰
学校浙江大学
年级97级
学号9720012
院系人文学院国际文化学系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老师胡志毅副教授
内容摘要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创作精神不断分化着,作家们逐渐从一种共同的话语世界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写作立场、精神追求、艺术表现形式更属于个性特征,各自构造着自己的写作空间。
池莉在分化中确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她的写作充满了对生活的思索。
这种思索来自实实在在的现世生活,来自池莉自身对生活的反复咀嚼与不尽的体恤。
她有目的地使自己成为一个大众型的作家,代表着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同时,她不断在自己的创作中注入新鲜的时代生活之流,尝试着对以往叙事进行改革,并以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深度。
通过不断对艺术个性的自觉追求,对人生此在的质询,池莉逐步在盘旋与嬗变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走向成熟。
关键词日常化民间叙事智性风格女性意识大众传播媒介
我一直觉得池莉是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作家。
这种独特倒不在于她的小说开创了什么崭新的文本范式,也非她确立了什么独具匠心的经典叙事。
严格地说,她的小说离经典还有相当的距离,其表述的粗糙和驾御故事的疏欠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她却成功地找到了当下某些特定阶层市民生存的本真状态,并十分冷峻地择用了符合那种阶层自身逻辑的话语方式,从而使她的小说在全面认同某种新型市民生存本相中既为作品找到了广泛的阅读对象,又揭示了我们这个由经济等级代替政治等级所形成的新的社会、家庭秩序及其矛盾的焦点。
浅议池莉作品中的世俗化和平民化倾向
浅议池莉作品中的世俗化和平民化倾向[摘要] 池莉是上个世纪90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其最显著的风格是注重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原生态描摹并有自己的创作特色。
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和平民化倾向。
[关键词] 小说世俗化平民化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具有代表性的“新写实”小说,以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它注重对普通人及其日常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再现和描摹,表现他们放逐理想、顺应环境的生存状态。
其创作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和平民化的倾向。
在池莉的作品中,这两种倾向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原生态”的展示为读者所熟知。
她的小说从情节到人物,都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惊险离奇之处。
她不唱高调,不去畅想海阔天空,也不作无病呻吟,而是从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中表现惨淡人生的苦辣酸甜,展示底层那些小市民的真实生活。
正如她所说:“我希望我具备世俗的感受能力和世俗的眼光,还有世俗的语言,以便我与人们进入毫无障碍的交流,以便我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观察生命的观点。
”日常生活的细节是世俗生活的真实背景,也是作家传达生存体验的情境所在,所以池莉关注日常生活的平凡之事,对笔下的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的理解都聚集在“世俗关怀”中,这种关怀主要是对普通人的当下境遇的关怀,对个体生存的物质幸福的关怀,这与人权主义者强调的“终极关怀”有所不同,它更突出“世俗化”特征。
作家用平民化的眼光注视着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尽量淡化社会历史背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的社会冲突,淡化标志着不同社会形态的带有本质性的社会关系。
作家着重表现了生活中的平庸、琐细、凝滞和灰暗,以这种沉重而又无所不在的沉闷氛围对人的灵性和生命的窒息,权力网及关系网等和无尽的生活烦恼对平凡人的围困和磨练。
作家深切感悟到日常生活中诗意的消解,理想和现实的对峙,于是,她把一种世俗化的平和的生活渴望深入世俗性的文化语境中,以关怀,体谅之心来祈祝生活更符合平常人的心意。
《烦恼人生》中印家厚必须面对住房条件的窘迫,上班行程的艰难,工作环境的人事纠纷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都是原生态的生活情况。
浅谈池莉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浅谈池莉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池莉的小说创作,从早期到现在都表现了当下的世俗生活对于普通劳动者的意义,表现了日常的现实生活怎样塑造了他们的感受、爱情和命运,表现了掩盖在那些平凡、琐碎的欲望之下的,平民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但她的创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顺应时代的变迁,将自己的创作与社会环境巧妙地融合,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一)87年前后的新写实时期此时池莉的题材选取及关注层面主要集中在作为核心家庭的人的世俗生活,并力图表现凡人在琐碎困窘的俗世中个体与外在环境的冲突。
这一时期作品中人物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丢掉幻想,面对现实,乐天知命的活下去。
如《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
(二)九十年代以后近几年,池莉将笔下的人物置身于商品大潮和市场经济所构造的特定环境中。
近作中的人物都充满着饱胀的人生欲望,如《你以为你是谁》中的陆武桥,《来来往往》中的康伟业等。
(三)近两年此时池莉的作品已转到写两性,从性别开始思考生活。
总结池莉在对市民社会中“现在时”的关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浅谈池莉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中国现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就是关注和表现普通民众的艰难人生。
而中国的许多作家也正是在朝着这一方面努力,他们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充满同情、充满怜悯、充满关爱,也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不平,甚至为他们呼吁,为他们呐喊。
池莉就是这样一位描写平民百姓生活的作家。
但平民百姓的故事在她的笔下已不再是一个关于“他者”的叙事,因为池莉不是同情而是认同这种平凡、普通的人生。
她坚信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和生命价值就存在于当下的现实生活之中。
从早期作品《烦恼人生》到后来的《来来往往》再到她的近作《有了快感你就喊》,池莉执着地表现着当下的世俗生活对于普通劳动者的意义,表现日常生活怎样塑造了他们的感受、爱情和命运,表现掩盖在那些平凡的、琐碎的欲望之下的,平民百姓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作品是一成不变的。
确切来说,对中国人真实生命状态的关注与表达只是她作品中的一个主干,主干虽然不变,它的枝枝杈杈却各有各的不同。
池莉热研究终述
“池莉热”在近几年炒得沸沸扬扬,以它作为论文选题的尤其明显,有褒有贬,颇受争议。
终观这些文章,赞同的有六个方面的内容:一、写作的立场。
首先表现在对世俗生活的赞同。
终观池莉的作品,从她走上市民化写作道路开始,最多的就是对世俗生活特别是市民生活的赞同,这是她一切作品写作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作为一个市民作家的必备的品质。
池莉在接受《收获》杂志社副主编程永新专访时说,支撑中华民族的“是最广大的人民,是最真实的普通市民,是我们的九死不悔,不屈不挠的父母兄弟,正是他们在恶劣的历史环境里顽强地坚持了对于生活的热情才有了今天的我们!”①而她自己也毫不介意别人把她界定为小市民,相反还因这种界定而很受用:“我不会介意别人说我是小市民或者说我是世俗的作家,我永远不会否认自己的胎记,皮肤和头发的颜色以及自己生存的历史环境,不会否认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哪怕我住上了六居室呢──这一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
”②我认为,池莉正是基于这个名确的认知立场,才使自己的创作有了明确的写作方向与努力方向,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在我的这篇文章中,同样对这个观点给予了高度赞同。
其次,对知识分子的颠覆。
“她对精英立场的消解,缘于她对知识分子精神结构中缺陷的反省”。
③“方方坚持知识分子的创作立场,而池莉则执着于市民本位。
”④在池莉的创作中,很少有对知识的光辉形象的描写,更多的是表现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你以为你是谁》中的李老师就是最突出的例证,以出身和学历铸成的知识型社会已为经济所取代,生活的巨大反差让他们几乎仇视这个社会,然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迂腐有让他们不得不表现出对现实的不屑,显得可笑而又可悲。
“两大人物形象:坚忍型市民群像和丧失了中心地位的知识分子”⑤“她总是站在市民的立场上看待一切、评价一切、取舍一切,明显地表现出对市井人物的偏爱和对知识分子的嘲讽揶揄,因而体现出与一般知识分子迥异的个性风格”。
⑥再次,池莉的这种创作个性的形成与她的个人经历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与上文所说的同一次采访中,池莉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的写作与学医经历的确密切相关。
平民化写作的典范——论池莉的小说
平民化写作的典范——论池莉的小说摘要:池莉的小说常常被认为是平民化写作的典范之一。
她的作品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个生活画面,采取了客观化的审美态度和叙述态度,追求生活的原生魅力,展示生活的原生状态。
本文从她小说题材的选择,语言的风格及由生活渗透的感悟三个方面论及其创作的平民立场。
关键词;池莉平民化曾被称为新写实代表作家的池莉,用平民意识观察、感悟、体味生活,将沉重、平实、困惑的现实人生纳入小说主题之中,并采用平民话语讲述平民生活。
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
一、从选材上看市民情结池莉曾经说过:“我的写作对象是大众中真实的个体存在,我希望更多的读者通过对于作品的阅读认识到自己生活的本质。
”因此,池莉的小说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没有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她的文学始终根植于世俗男女的琐碎生活。
她的小说选材于特有的生存于武汉底层的市井小民。
她不厌其烦地用几乎平淡的语调叙述着他们普通生活的点点滴滴,把他们感情的纠葛,经济的烦恼,人性的阴暗与光明全部暴露出来。
她以自己的写作把生活中那些微妙复杂的人际交往,无法言表的细枝末节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沟通了芸芸众生共同的日常生命体验。
《烦恼人生》琐琐碎碎地记下了主人公印家厚从凌晨到晚上一天的生活经历。
突出了钢板厂操作工印家厚所处的烦恼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
半夜孩子跌下床,晨起洗簌解手排队,带儿子跑月票的拥挤争吵,评奖金只得三等奖的愤怒,对徒弟雅丽一往情深表白的恍惚,吃午饭吃到青虫的愤懑,为父亲祝寿准备礼物的奔波,住房的拥挤,经济的拮据,都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人物贫穷的生存状态。
《不谈爱情》也抹掉了爱情的玫瑰色彩,把实实在在的性和爱还给生活,还给家庭。
《太阳出世》细致描绘了赵胜天和李小兰小两口结婚、怀孕、生孩子,给小孩子上户口的一系列琐屑事情,在繁琐的生活中,体味到人生的艰辛与不易的同时他们逐渐变得有爱心、责任心、上进心。
在这部作品中,既没有《围城》般对婚姻的失望,也没有《天仙配》般对爱情的理想勾勒,只是讲述了普通婚姻让人成长的故事。
寻找人生新的生存形态--论池莉作品创作理念的流变
寻找人生新的生存形态--论池莉作品创作理念的流变
关群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新现实主义作家池莉,是一位具有独特意义与魅力的作家.作为一名作家,池莉敏感地捕捉着社会生活的流变,并根据这种流变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写作理念,把现实社会中普通百姓从物质匮乏状态下衣食住行烦恼的原始存在状态到经济转轨中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精神的盲从、混乱与虚无再到摈弃异化,不屈不挠地寻找人生最深刻、最真实、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人生存在剖析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在她作品的滚滚红尘中,我们感知、发现了自我:那么真实、那么可爱、那么顽强、那么有生命力.她还原了生命最基本的本相,对生命及普通人生的亲切的关怀与思考,使池莉的作品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从原生态的生存状态走向迷惘与失落最后走向身心愉悦的家园.
【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关群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7
【相关文献】
1.课外辅导学生阅读池莉小说之池莉的另一面——《青奴》与《烦恼人生》之比较[J], 刘令平
2.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论池莉近期作品的转向 [J], 陈灿
3.结合传媒市场运作——简析池莉近期文学作品创作成功的原因 [J], 盛暑寒;;
4.池莉:从还原生活到重修理念——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中篇三部曲 [J], 黄伟
5.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论何顿的小说创作 [J], 洪治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论池莉作品的转向作者:张一冰学校:浙江大学年级:97级学号:9720XX2院系:人文学院国际文化学系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老师:胡志毅(副教授)内容摘要: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创作精神不断分化着,作家们逐渐从一种“共同的话语”世界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写作立场、精神追求、艺术表现形式更属于个性特征,各自构造着自己的写作空间。
池莉在分化中确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她的写作充满了对生活的思索。
这种思索来自实实在在的现世生活,来自池莉自身对生活的反复咀嚼与不尽的体恤。
她有目的地使自己成为一个大众型的作家,代表着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同时,她不断在自己的创作中注入新鲜的时代生活之流,尝试着对以往叙事进行改革,并以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深度。
通过不断对艺术个性的自觉追求,对人生此在的质询,池莉逐步在盘旋与嬗变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走向成熟。
关键词:日常化民间叙事智性风格女性意识大众传播媒介我一直觉得池莉是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作家。
这种独特倒不在于她的小说开创了什么崭新的文本范式,也非她确立了什么独具匠心的经典叙事。
严格地说,她的小说离经典还有相当的距离,其表述的粗糙和驾御故事的疏欠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她却成功地找到了当下某些特定阶层市民生存的本真状态,并十分冷峻地择用了符合那种阶层自身逻辑的话语方式,从而使她的小说在全面认同某种新型市民生存本相中既为作品找到了广泛的阅读对象,又揭示了我们这个由经济等级代替政治等级所形成的新的社会、家庭秩序及其矛盾的焦点。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作家,池莉敏感地捕捉着社会生活的际变,并相应调整着自己的写作姿态。
而另一方面,在文学受到冲击趋向多元的传媒时代,池莉在保持了自我创作本色的同时也努力完成一种仪式,一种向大众文化的蜕变。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新写实”时期与近几年来的池莉小说创作来探究她的这种敏锐积极的探索与嬗变。
一、生活之动:烦恼人生之外的烦恼有人说,池莉“醉心于宁静的没有变化的生活” ,此言不虚。
池莉擅长写计划经济下几近停滞的人生景观,在这方面是公认的高手。
《烦恼人生》中,物质匮乏状态下衣食住行的烦恼,乃至吃喝拉撒睡中无所不在的微扰,耗尽了人们的心力,剥夺了起码的生趣。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上班即聊天、斗贫嘴,生活枯燥乏味,人们穷极无聊。
《白云苍狗谣》中,由于缺乏正当的竞争机制,单位中钻营为癖,懒散成风。
《紫陌红尘》中,再单纯的青年,也会为刁钻世故的环境所污染,精神大幅度滑坡……总之,生活像一潭死水,由于淤积不动而自行腐臭下去。
看来,池莉热衷于历史的定格了的世态人心,对于波诡云谲的商海人生,久久不曾涉路。
这不意味着她不屑涉路,或不敢涉路,只因她所熟悉的城市工薪阶层,是经济转轨中起步最晚、行动最慢的一批人。
她周边的环境,迟迟未给她足够的素材,未显示出急需性、紧迫性。
于是,她的创作的“转轨”,也就相应地晚了一步。
近年来,从《化蛹为蝶》、《午夜起舞》、《汉口永远的浪漫》、《云破处》、《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不要与陌生人说话》、《致无尽岁月》等作品可以看出,池莉的题材重心,正在发生战略性转移,正在“由静态人生素描,转为动态人生速写。
由社会结构内部关系的社会静力学研究,转为历史过程、社会变迁等社会动力学研究。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池莉,她的感受结构,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开放的、无边界的,因而也是有活力的,能与时代共进的。
有学者这样讲:“历史上有些作家,不能跨越他所代表的那个历史时代,只能属于一个历史时期。
而有些思想不凝固、不停滞的作家,则能与时代共进。
” 池莉当属她赞许的后一种人。
池莉能够紧紧按住生活的脉搏,随时察觉它在节奏、韵律方面的新变,从而使其作品显示出强劲的生活动感,甚至给人以日新月异、目不暇接的速度感。
池莉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变动,确实十分敏感。
对转型期这风云际会的时代,更有强烈的感应。
她曾说:“现在的城市生活无时无刻地发生着急骤的变化,荣和辱、富和穷、相聚和别离、爱情和仇恨等等,皆可以在瞬间转换,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希望与困惑并存,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撞击起了比物质世界更大的波澜。
我的小说,便在这波澜中载沉载浮。
” 由于池莉这种感知的敏锐性,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流泻于她的笔端。
纵观这一阶段池莉的小说,此在的世俗生活虽然依旧是其创作的主源,但是作品人物的生活舞台已经不再囿于家庭或家族生活的小圈子,而是更多地渗入市场经济的因子。
与新写实时期作品在艺术处理上有意淡化或不刻意强调背景因素(前者如《不谈爱情》、《太阳出后》,后者如《烦恼人生》)不同,近期作品大都有一个十分确定的时代背景。
这个背景就是当今时代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展商品经济的滚滚大潮。
例如《你以为你是谁》的背景是国营大中型的经济转轨,《化蛹为蝶》和《午夜起舞》、《来来往往》的总体背景是商品大潮和市场经济所构造的特定环境。
确立这样的背景,让她笔下的人物置身于这种确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显然不是像“河北三驾马车”那样,意在揭示城乡经济转轨和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而是以这种确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作为她笔下人物生活和活动的世俗舞台,同时也将世俗生活具体化为充斥于我们这个时代和城乡社会的各种欲望与诱惑,让她笔下的人物在其中载沉载浮,演尽人生的各种悲欢离合,遍尝世间的万般喜怒哀乐,“以此来显示她的人生哲学应对环境的特殊效用与力量。
”在描画出客观的生活场景同时,池莉也开始将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展现人的心态的迁移与观念世界的嬗变。
比如描写经济转型期社会心态的失衡。
这种失衡在《不要与陌生人说话》中的徐红梅身上表现得最为严重。
徐红梅毕生在计划经济下滥竽充数,是个被计划经济毁了的人。
她愚蠢而又傲慢,无能而又狂妄,各方面的素质都无法胜任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是一个被历史列车急转弯时甩下的落魄者。
她对自身的落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对经济致富者、事业成功者、人生得志者有强盛的嫉妒心与报复欲;对每一种新事物都不顺眼,对更新过快的生活不适应。
于是她故意找茬儿,胡搅蛮缠,无理取闹,以求不满的负面心理能够得到宣泄。
这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情绪。
平均主义下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后,许多人产生利益比较上的不公平感;在优胜劣败的实力竞争中收入下降,造成了沮丧心态。
而社会时机的转变蕴涵着巨大的时间价值,生存环境与氛围的变动势必导致人的精神状态与生活方式的异变,重塑人格特征。
透过近期的池莉小说可以看到,当年印家厚式诸如住房条件的窘迫、上班行程的艰难、工作环境的人事纠纷此类的生存烦恼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康伟业式的如何成就“不如意”婚姻之外的婚外恋情的生活烦恼。
如果说生活对印家厚意味着压抑、磨损心志的沉重的话,那么康伟业那儿,生活则变成了无法承受之轻了。
即便同样面对蛮横粗俗的妻子,印家厚虽然厌倦和遗憾,但又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可是面对段莉娜的“阶级斗争”,康伟业所选择的是最最符合自己经济身份的解脱方式--找情人。
而对于女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已经不再是如何苦心经营嫁一个好丈夫,以便就此摆脱困窘的出身(如《不谈爱情》中的吉玲),而是如何在社会和婚姻中寻求一种新的自我,毕竟女人已经从经济上开始全方位的独立了。
我想,至少在池莉看来,当初计划经济下的中国人,清心寡欲、知足长乐,没有欲望,也少有动力,人人循规蹈矩、谨小慎微。
现在商品经济使人们的欲望急速膨胀,暴富者的先例令人们跃跃欲试甚至胆大妄为。
正如《云破处》中说到的:“……现在是人胆量都大了一圈”,尤其是男主人公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池莉所注重的就是人的这种从胆小向胆大的变化,并借此表现社会的进行时态。
从新写实阶段的“人生”系列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池莉倾向于强调人的现实存在的受动性,因而她笔下的主人公更倾向于接受这种受动性的制约和限制,不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自然本性”,发挥自己的“自然能力”,做他们所爱做的和能做的事情,但却能在受动的人生中通过自我体验去求一种心理上的顺应和平衡。
他们因而时常表现出一种类似于儒家所说的“怨而不怒”的处于中和状态的性格特征。
那时的池莉就是以这种注重当下体验的人生模式,为在充满矛盾的困境生存中的印家厚们构建了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撑。
相对而言,池莉的近期创作无疑更注重表现人的能动性,更注重描写人在现实生存中的积极能动的生活追求,甚至与中国传统伦理所格格不入的叛逆性。
她笔下的人物也因此而一改印家厚们的知足能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一种不知满足、不安现状的拼搏和进取精神,在他们身上,“怨而不怒”的中和性格已经消失殆尽,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发扬蹈厉的棱角和锋芒。
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像印家厚们那样仅仅依靠自我体验去获得对幸福的心理感受,而是要现实地抓住幸福的每一个真实的瞬间,尽可能地使自己的欲望最大限度地得到现实的满足。
这些人物往往有很强的内在冲动,又常常显得野心勃勃和信心十足,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冒险,在金钱和美色方面都能够获得现实的成功,他们因此显得志得意满、趾高气扬,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深谙时代的游戏规则,是生活的强者,是人们追慕和艳羡的对象。
在这些人物身上,池莉不再像描写印家厚们那样,把他们的人生欲望压抑到最低限度,而是相反,让他们张大他们的人生欲望,发展他们的“自然本性”,发挥他们的“自然能力”,尽可能地使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
在这儿,人的受动性只是池莉为他们设置的一个道德底限,以便从道德上规范过度膨胀的物欲。
“正因为有这个终极限度存在,池莉的近作对当今时代过度膨胀的物欲,也因此有一种比较清醒的批判意识” 。
此刻的池莉已不再是那个执著于武汉小市民的生活琐事、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的,并自称为“小市民”的新写实作家了,而开始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关注社会转型并运用自己的敏锐的洞察力去看待社会并分析社会问题。
总之,如果说作为新写实中坚的池莉其题材选取及关注层面主要集中在作为核心家庭的人的世俗生活,并力图表现凡人在琐碎困窘的俗世中遭遇着个体与外在环境的冲突的话,那么近几年的池莉则将镜头聚焦于以经济关系为主要交谈方式的人的生存现状,并对生活之变、个体之变,及家庭的内部情爱冲突进行了挖掘。
二、叙事之变:告别民间叙述手法20世纪90年代初期,作为新写实中间力量的池莉连同其他“同志者”在叙事模式上对传统现实主义与先锋文学进行了“刻意颠覆”和“精心反叛”。
他们在书写生活时,摈弃了现实主义的“启蒙话语”和先锋的“个人话语”,不再以某种政治激情、某种观念为先导,去俯视、分析、解释、评判生活,而是隐匿“主体性”,采用民间话语,担当民间话语的转述者,以民间的意识去感悟、体味、咀嚼生活,让生存本身的艰难困苦浮出海面,显露于世。
这时的池莉作品中,没有波澜壮阔、如火如荼的人生盛典,没有叱咤风云、壮怀激烈的时代骄子,只有老牛拉车似的平庸生活和与之浑然一体的印家厚、赵胜天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