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设计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三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的思想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喜爱历史,学生学习热情高、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善于小组讨论学习,学习氛围浓厚。
但是由于接触历史课的时间不长,学生基础又相对薄弱,所以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需要老师做好铺垫,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层层解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明朝文化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现代中国的象征---天安门,世界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中华民族骄傲--万里长城。
大家知不知道这些建筑都是在中国的什么时期建筑完成的?关于明朝,外国史学家评价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
2020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精品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❷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本草纲目》书影)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
……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
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2.抢答问题:长城修筑的目的和起止点? 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多媒体出示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学生读教材回答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提示: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二)北京城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展示图片《故宫》《北京天坛》等)朗读课文(80页“明朝北京城……”到“皇家建筑群”两段文字),提问:营建紫禁城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明朝的北京城是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❸板书设计➷❹教学反思➷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一群怀揣着理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研究写成著作的学者们,在当时既不受世人的重视,更遑论受当政者的青睐了。
通过材料的分析学生会感受到科学工作者落寞的背影,更认识到没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科技发展的绊脚石。
(完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科技名著。
难点:小说和戏剧。
[教学设计思路]1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明朝时期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戏剧三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三个方面内容并列呈现,对科技、建筑内容着笔有所侧重。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应在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握它们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请问故宫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能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1 .北京城与明长城展示《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皇都积胜图》,提出问题:观察图片,北京城的建筑结构是什么样?探究新知同学们游览过故宫吗?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结构和风格(特点)?你游览后有什么感想?展示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展示明紫禁城平面图)材料二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答问题。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目标1.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了解书画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发展状况,提升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科学巨著;明朝文学艺术有所发展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明朝科技文艺发展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明代的文学艺术也取得光辉的成就。
明朝有哪些重要的科技著作?有什么宏伟的建筑?在小说创作上又有哪些传世的名著?探究新知一、科技名著(一)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教师活动】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他出身于医药世家,从小对医药学产生浓厚兴趣,成年以后随父行医。
他潜心钻研前人的医学著作,在实践中细心地治疗病人,因此医术提高很快。
出示材料,提问:李时珍为什么要著书?【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李时珍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深感医生对药物的辨识和使用至关重要,有必要对古代的药物学书籍加以整理和补充,编写一部新的医药学著作。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质?【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医德高尚;实地调查,不耻下问。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本草纲目》的特点。
【学生活动】知道《本草纲目》的特点: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对所载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
【教师活动】提问:《本草纲目》具有怎样的价值?【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以及文学艺术。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历史背景,对我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作品,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认识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的原理及其影响,建筑和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学习平台。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这一课主要内容有:明朝的科技发展,如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等;明朝的建筑成就,如北京城、明长城等;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剧、书画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文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展示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及著作。
2、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名著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该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0多则,插图1160幅,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该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等,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引子”以智力测试的形式进入。
三个题目:(1)招风耳白帝城草鞋叔父(猜人物)(2)胡须红华佗二(猜人物)(3)屠夫酒长矛黑(猜人物)这几位人物是哪一部文学作品中创作的形象?《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另外三部作品是什么?“正文”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在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超过以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在此基础上,唐宋时期出现的市民文化也日趋成熟和繁荣。
这种成熟和繁荣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就是长篇白话小说取代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四大名著是这一时期小说最高成就的体现。
四大名著请同学把课前制作的表格进行展示。
教师选择概括全面的表格展示并让该生讲解。
(利用实物投影)1.《三国演义》教师归纳:《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
书中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
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长期以来深受群众的喜爱。
它的出现,对后来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学们读过小说了,那就请你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你认为最精彩或最感兴趣的片段。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实际是否相符?教师小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是不同的领域,方法不同,两者不可相互替代。
2.《水浒传》《水浒传》是和《三国演义》同时代的作品,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它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了以松江为首的北宋下层官吏和劳动人民,在权贵、贪官和恶霸地主的欺凌压迫之下,进行武装反抗,从开始到失败的全过程。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教案: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和建筑风格。
2.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
3.掌握相关专业术语,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明朝的科技建筑a.明朝科技的发展:冶铁、造纸、印刷术、航海技术等。
b.明朝建筑的特点:宫殿、陵墓、园林、民居等。
2.明朝的文学成就a.明代文学特点:现实主义、笔记小说、杂剧、词、散文等。
b.明代文学代表作品:《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明代词人等。
三、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明朝的建筑风格和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前期准备a.准备多媒体设备和资料,展示明朝的建筑和科技成就。
b.分组准备明代文学的相关资料,并选出代表作品进行讲解。
2.导入a.播放一段短视频,介绍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科技发展。
b.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明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建筑风格。
3.深入学习a.分组讨论,每组展示一种明朝建筑的特点,并解释其背后的科技支撑。
b.学生自主学习明代文学代表作品,并进行相关专题研究。
4.回顾与总结a.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进行总结。
b.教师强调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小组展示:各小组根据分配的主题展示明朝科技建筑或文学成就,并进行互动交流。
3.作业评估:布置明代文学相关作品的研究报告,学生提交书面作业并进行评分。
六、拓展延伸1.去实地考察明朝时期的建筑遗址,深入了解其特点和背后的科技支撑。
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例如编写一篇以明代为背景的短篇小说。
七、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6课。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三个方面,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科技:介绍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如水稻栽培技术、瓷器制作工艺、货币制度等。
2.建筑:介绍明朝时期的重要建筑,如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等,以及建筑风格和特点。
3.文学:介绍明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以及文学流派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历史背景,对明朝的皇帝、政治制度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明朝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如水稻栽培技术、瓷器制作工艺、货币制度等。
3.操练(15分钟)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科技方面包括农学、医学、手工业技术等方面的进步;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故宫和长城等著名建筑;文学方面则以《西游记》和《水浒传》为代表,介绍了明清小说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明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的专业名词和概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自主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3.课外资料:关于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论文、书籍等。
4.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教材分析:明朝的医学、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小说和艺术也是成果丰硕,在建筑上有明长城和北京城为代表,本课内容主要围绕上述内容进行讲解。
由于篇幅较多,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情分析:通过前段时间的授课,发现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较好,因此,针对本节课的内容,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并由组长安排同学作答。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知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重要著作,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
了解明代的三部小说和戏剧成就等。
明朝文化是明朝政治、经济的反映,了解明朝政治经济对文化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过程与方法:手机有关北京故宫和长城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居住和三部小说,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科学家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思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大都具有反封建的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科学巨匠和巨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
精讲释疑:(一)科技名著1.《本草纲目》(1)内容:李时珍历时27年编写的规模空前的药物学巨著,共记载药物1800多种(其中新增370多种),收人药方多个,附图多幅。
(2)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一上占有重要地位。
(3)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后又陆续被译成世界多国文字。
2.《天工开物》(1)内容:宋应星在书中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绘有120多幅插图,对我国古代的和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教学目标
1、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2、明代三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其作者罗贯中、施
耐庵、吴承恩。
教学重点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明代著名的奇书、戏剧、及其作者。
教学难点
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
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
分析明代小说、戏剧繁荣的原因及主要的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利用阅读与图片放送结合的方式,逐一讲解明清的科学技术,要求同学们动手设计一张明代两大科技巨著的简表。
(包括作者、著作、类别、影响)
明清时期,我国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呈
现出百花齐放、全面繁荣的局面。
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小说作家、书法家和画家,把我国在小说、书画方面的成就推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明清时期艺术的殿堂,去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
明清时期,小说的创作进入了繁荣阶段。
众多的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边看边回忆对于这些小说的了解,请学生来自己介绍介绍这些小说。
出示总结的表格
名的戏剧家。
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三个方面的发展。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繁荣景象,以及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科技、建筑与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入理解明朝时期这些领域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可能存在一定的兴趣,可以借此机会加深他们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状况。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明朝时期文化繁荣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主要成就。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发展的原因和背景,以及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4.教师讲授: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3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3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建筑艺术(故宫、长城)、文学作品(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本课内容,部分学生可能对科技、建筑与文学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历史背景和意义可能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三大发明、建筑艺术和文学作品,认识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三大发明、建筑艺术和文学作品。
2.教学难点:三大发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建筑艺术的特点和价值、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教材、课件、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明朝的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讲解它们的历史背景、发明过程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大发明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十六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明朝的科技发展,如农学、医学、天文历算等;二是明朝的建筑成就,如故宫、长城等;三是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剧、诗词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掌握了我国古代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相关知识。
但他们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尚处于表面阶段,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逐步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4.纸、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让学生对明朝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如:“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备课时间课题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
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通过插图、进行想象和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①通过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了解,体会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
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对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
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得
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付诸于行动。
教学
重点
明朝时期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
难点
明朝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
鱼、禽、兽、人等部。
……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
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
动物禽、兽和人等。
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
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
今天让我
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
技、建筑与文学。
环节时间
3
讲授新课:
(一)科技名著
学生看书时,老师_空白表。
(朝代) (著作) (作者) (评价)
师:①我们往往将学的知识列表归类,那么,表中要有哪些要素呢?
②请学生先自学这部分内容。
③请一个同学填表。
师:让同学推荐一个代表上来介绍三部巨著。
师: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
特点?(也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待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明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
发展。
宋应星《天工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因为明
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
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对宋
应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基础。
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作出猜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①是采
煤时煤矿中用的。
②竹筒是空心的。
师:这是我们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时已能排除瓦斯这种气体的技术,
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师:和宋应星同时代的徐光启是中国古代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
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5 17
中国先进,能
关注别人的长处,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
难能可贵的。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明朝三位科学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那么,
在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
思考,学生一般能从书上的介绍中找到答案(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
畏艰险、敢于创新、甘为人先的精神。
)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用多媒体技术将《秦长城》、《明长城》的图出现在同一屏上,上面
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大致位置、走向,请比较一下,明
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让学生发言)
师:放长城音像资料。
①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绵延万里的
长城,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②分组讨论,历朝修长城的目的、作用,我们
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③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上问题。
师:(在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表意见后)所以长城被称为建筑上的奇
迹。
有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
族。
”所以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象征。
2.音像资料:故宫建筑群介绍(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出现故宫
期宋江领导的山东梁山泊农民起义。
(3)《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期,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
作者吴承恩在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英雄
形象,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
【提出问题】明清时期,古典小说为什么会共同出现反抗封建统治的
时代特点呢?
教师归纳: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统治者为了维护没
落的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压榨人民,这激起了人民对封建统
治的痛恨与反抗;另一方面明清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
发展,而商品经济交换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平等、公平、等价买卖,这种经
济思想慢慢转变成为一种大众共识,转变成为一种社会意识,这进一步激
发了人民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以反封建专制统治
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4)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不少剧作
家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最负盛名的是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牡
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课堂小结
展示本课知识线索回顾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活字印刷术
二、指南针
三、火药
四、中外交通
作业设
计八、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