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中医治头痛:分部位论治
中医治头痛:分部位论治
头痛
任何疾病就其属性而言不离阴阳虚实,不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其病不属外感即是内伤。因此,将三阳三阴以及所属的脏腑经脉与外感内伤的病因病机有机结合起来对头痛进行辨证论治,既符合临床亦切合实用。
临证辨治头痛的基本要素大约有三条:一是能明确病位,二是能确定病性,三是能明确致病邪气的性质。以六经辨证论治头痛完全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二、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举要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
头痛临床路径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偏头痛的患者。
一、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S码:BNGO60或头风病(TCDS码:BNG06。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编码:G43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HX HIS, 2004年。
2 •疾病分期
(1)发作期
(2)缓解期
3.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头痛(偏头痛)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浊内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43-2008,ZYYXH/T128-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偏头痛)。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w 12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 10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TCDS码:BNGO60或头风病(TCDS码:BNG061和偏头痛(ICD-10编码:G43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或者其他疾病的治疗并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29.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中医诊断为头痛/西医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住院患者。
一、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颈源性头痛)(TCD编码:BNG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源性头痛(ICD-10编码:G44.8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2004年颁布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2]。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风寒湿证
气滞血瘀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颈源性头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颈源性头痛)的患者)。
2.本病出现颈椎间盘巨大突出者;治疗部位(颈部、枕部)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不进入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2 脑病科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明确诊断为头痛(偏头痛)的住院患者。
一、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编码:BNG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编码:G4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II)(HIS,2004年)。
2.疾病分期
(1)发作期
(2)缓解期
3.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头痛(偏头痛)发作期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浊内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偏头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偏头痛)的患者。
2.患者为急性发作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血糖、血脂、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CT、MRI、MRA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颈源性头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9), 13874-13879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91939
颈源性头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马芬梅1,沈永勤2*,张 函1,张成宇1,沈 恬2
1
青海大学医学部,青海 西宁 2青海省中医院针灸科,青海 西宁
收稿日期:2023年7月31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4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31日
摘 要
目的:总结及归纳近年来中医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临床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关于中医对颈源性头痛认识的文献,从其病因病机、中医分型、治疗方法入手进行总结与归纳,明确了中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显著性。结果:中医对颈源性头痛有一套特殊的理论认识,并且有多种方式可对其进行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长效、灵活选择的优势。结论:颈源性头痛并不是现代医学特有的病种,中医对其有一套特殊的理论认识及治疗方法,并且已有相关文献证实了中医治疗该病的疗效性,但目前仍存在缺乏治疗规范化、缺少深层次治疗机理研究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疗法,综述
Research Progr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ervicogenic Headache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王双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王双
发布时间:2023-06-15T01:35:13.93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6月6期作者:王双[导读] 颈源性头痛是常见的临床难题之一,患病率约1.0%~4.1%,在严重的头痛患者中约17.5%为颈源性头痛。本病通常被认为是由颈椎及周围软组织病变,刺激或压迫高位颈神经或其分支神经而诱发。因其致病原因复杂,可能存在多重因素治病,故有些患者久治不愈,甚至因长期的头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从临床观察看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
疗效较为肯定及满意,因此备受到人们的青睐。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颈源性头痛的相关知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泸州市纳溪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四川泸州 646318
颈源性头痛是常见的临床难题之一,患病率约1.0%~4.1%,在严重的头痛患者中约17.5%为颈源性头痛。本病通常被认为是由颈椎及周围软组织病变,刺激或压迫高位颈神经或其分支神经而诱发。因其致病原因复杂,可能存在多重因素治病,故有些患者久治不愈,甚至因长期的头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从临床观察看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较为肯定及满意,因此备受到人们的青睐。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颈源性头痛的相关知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1颈源性头痛的定义及临床特征
颈源性头痛泛指颈椎骨、椎间盘、椎间关节和/或周围软组织病变所致的头痛,大多数患者首先发生颈项部僵硬、疼痛,其后出现颈枕部或头颞部的疼痛,也可出现头额、颞及眶部的放射痛;少数患者仅表现为模糊性头痛,无法准确描述部位。疼痛性质多以慢性、单侧头痛为主;为钝性、胀痛或牵拉痛;间歇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小时至数日,颈部活动时或长时间屈颈低头等不良颈姿下可加重头痛;颈部按摩、热敷或休息后疼痛减轻;可同时伴有同侧肩臂酸楚或疼痛;部分患者存在颈椎主被动活动受限,和/或有恶心、头晕、耳鸣等症状。查体时往往可在颈、枕部触及板机点,头面部区多无压痛。因颈源性头痛伴发症状较多,需要与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疾病鉴别。
颈源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主要特点
发病年龄轻,病史长 疼痛为轻中度的压迫或紧箍感(非搏 动性) 有心理抑郁状态,睡眠差 治疗:抗抑郁治疗有效
外伤性头痛
头部外伤史 部位:可局限于头皮受损区呈局限性, 也可 由于肌肉紧张而呈固定压迫性头痛, 严重者 头颈部可呈某一保护性体位; 也有的患者呈 发作性跳痛。 影响因素:头痛可因情感反应而加重, 可有 头昏、失眠, 惊恐、情绪不稳和新近记忆力 减退等, 疼痛程度与伤势常呈负相关。
枕神经痛的诊断依据
疼痛的特点
1.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容易患病; 2.常单侧发病,亦可两侧;位于枕部和后颈部, 常向头顶和前额部放散,有时还可累及耳颞部; 3.疼痛程度轻重不等,多为中度疼痛; 4.性质多为电击样串痛,也可为刀割样阵发性疼 痛或跳痛。
诊断性阻滞 :
有效,但易反复.
枕神经痛的治疗
CDRCS诊断依据:
病史及体征:其中关节柱或横突处压 痛及沿后支分布区域放射痛有诊断价 值。 无上肢症状或体征:如无腱反射异常 或上肢感觉障碍等 排除其它疾病时 诊断性治疗:小关节造影可诱发疼痛 或诊断阻滞有效
CDRCS与CEH的区别
相同点: 病理基础相同 治疗方法一致 不同点: 是否有头痛症状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镇静及镇痛药、三环抗抑郁药 及抗癫痫药 神经阻滞 射频毁损治疗 外周神经电刺激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发布时间:2018
疾病分科:脑病科
相关中医临床路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1] (ZY/T001.1-94)中“头痛”与“项痹病”的内容拟定:
(1) 头痛的诊断依据:
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
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③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骨穿,脑电图。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2) 项痹病的诊断依据:
①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开车、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过伸过屈位可有椎体不稳等改变;CT和/或MRI检查提示具有颈椎间盘膨/突出、颈神经根和/或根袖水肿、颈项部肌筋膜炎症等。须同时符合“头痛”和“项痹病”。
21、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 1 —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偏头痛的发作期患者。
一、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 编码:BNG060)或头风病(TCD 编码:BNG06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 编码:G4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 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 -Ⅱ)(HIS ,2004 年)。 2.疾病分期 (1)发作期 (2)缓解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头痛(偏头痛)发作期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浊内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3-2008,ZYYXH/T12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偏头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TCD 编码:BNG060)或头风病(TCD 编码:BNG061)和
偏头痛(ICD-10 编码:G43)的患者。
2.患者为急性发作期,头痛持续 24 小时不能缓解。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头痛临床路径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
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偏头痛的患者。
一、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 编码:BNG060)或头风病(TCD 编码:BNG06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 编码:G4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 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Ⅱ)(HIS,2004 年)。
2.疾病分期
(1)发作期
(2)缓解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
痛)诊疗方案”。 头痛(偏头痛)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
证 痰浊
内阻证
瘀血阻络
证 气血
两虚证
肝肾亏虚
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3-2008,ZYYXH/T12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偏头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2 周。(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TCD 编码:BNG060)或头风病(TCD 编码:BNG061)和
偏头痛(ICD-10 编码:G43)
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
理,或者其他疾病的 治疗并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头痛集』中医验方治颈源性头痛
『头痛集』中医验方治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发病初期,头痛偶尔发作,以后则变为慢性波动性头痛。与颈部相关的症状和体征非常重要,如颈部活动受限以及颈椎的力学结构受病变的影响而严重受损等。而一些偏头痛症状,象恶心、恐慌等通常不明显。选择温通督脉,祛风解痉,活血舒筋等中药治疗,会取得较好疗效。
在头痛发作明显时,还可选用速效救心丸或复方丹参滴丸或苏冰滴丸,舌下含服,这类中成药对周围血管有扩张作用,可解痉、止痛。
1.颈复康冲剂由黄芪、川芎、党参、桃仁、红花、地龙、穿山甲、王不留行、丹参等22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散风止痛的作用。部分药物具有温通督脉的功效。主治颈椎病引起的头痛、眩晕、颈部僵直等。每袋10克,每日两次,每次1~2袋。饭后服用为宜,少量黄酒为引。15天为1疗程,总疗程为45天。孕妇忌用,经期停用,高血压、外感发热、溃疡病者慎用。
2.偏头痛冲剂为古代治疗偏头痛名方“散偏汤”制剂,由川芎、柴胡、白芷、香附、白芍、郁李仁、白芥子、甘草组成。功能活血行气,化痰导滞,祛风止痛。对于偏头痛呈现瘀血挟痰浊阻滞经络者,如见偏头涨痛,痛处烘热,心烦不安,夜梦较多,大便不畅等有良效。每袋20克,每次1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高血压头痛者慎用。
3.愈风宁心片为葛根提取的总黄酮制剂。具有解痉止痛功能,能增强脑动脉血流量。对头痛并见颈项拘紧者疗效较佳。常用量为一次5片,每日3次。注意:过量服用,会引起头晕恶心。
4.川芎茶调丸(袋泡剂)由川芎、白芷、羌活、细辛、薄荷、防风、荆芥、甘草组成。具有疏风散寒功能,镇静镇痛作用尤为显著。用于治疗偏头痛作用比较突出。丸剂每次3~6克,每日两次,饭后清茶送服。袋泡剂每次1~2包,每日2~3次,开水冲泡15分钟
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素 B2 . a、 10 5ng维生素 B 0ng 地塞米松 4ng 当归注射液 1 a、 5 a、
2ml 利多卡因 3m 、5 — 、 l6 42注射液 1 g作穴位 注射 , 0m 配合
手法矫治治疗 10例 , 8 结果痊 愈 1 6例 , 3 显效 2 9例 , 有效 1 0
椎旁 开 3寸 )后溪 、 、 申脉为主 , 并随症配穴 。治 疗 17例 , 1 总 有效率 9 . %。陈氏l 采用针刺颈部夹脊 穴加风池穴治疗 2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 J
颈源性头痛 10例 。患 者坐俯位 , 5 头部 无侧 歪和扭 转 , 用 选 3 0号 15 .~2寸毫针 , 进针得气后 , 以适度连续波形脉 冲电 通
中国 分 类 号 : —0 1 R 2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颈源性 头痛 主要是 由于各种 机械性 与动力 性 因素
卡 因 2 浸润麻醉后 , ~4m1 用小针 刀在原压痛点进针 , 直达病 灶, 对粘连疤痕挛缩 的软组织进行纵行疏通剥 离 , 横行摆 动 , 切开剥 离, 痕刮除 , 透剥 离 , 疤 通 使粘连 、 疤及挛缩 的软组 结
例, 无效 5例。宋 氏_ - l 采用 局部痛 点 阻滞配合 颈 后肌 肉松 1 解 注射 治疗 4 5例 , 结果 总有效 率 9 .8 7 7 %。黄 氏等【 ] 1 选双 2
侧风池穴及压痛点作 为 注射 点 , 每次不 超过 4处 , 灯盏花 取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明确诊断为头痛(偏头痛)的住院患者。
一、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编码:BNG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编码:G4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9年)。
①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②辅助检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MRA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II)(HIS,2004年)。
①偏头痛不伴先兆
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④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
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②偏头痛伴典型先兆
A.至少2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①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②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
颈源性头痛中医研究进展
颈源性头痛中医研究进展
1颈源性头痛的中医病机ﻭ
颈源性头痛的概念源自于西方医学,故在中医学文献中并无颈源性头痛这一病症的明确记载,但中医学理论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病因学常以疾病的临床特点来归类病因,宋代医家陈言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可见颈源性头痛的中医病因不外乎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近年来中医医家对颈源性头痛也有着更进一步的认识。韩四勋等认为颈源性头痛病因病机是属于中医“头痛”和“痹症"范畴,多为头颈部外感风寒湿邪后、长期慢性劳损、外伤之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气血不通则痛,气血不通则不荣,导致筋肌失养,而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产生“骨错缝、筋出槽”。李正祥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风寒外邪侵袭引起的经脉失和不通,外伤、劳损之后瘀血阻滞不通,情志不畅引起的气血郁滞不通,脏腑损伤后长期精血亏虚致脉络失养等原因而致头痛,且主要病变经脉为太阳经和少阳经。姚旭等认为颈源性头痛是“筋损致痛”的结果,“经筋”的损害应该是产生的基础病因,而“筋损”多因为风寒湿邪侵袭,或急慢性损伤等导致颈部“经筋"损伤,并结合现代医学中的炎症学说阐释了“筋损致痛”。
ﻭ
2颈源性头痛的中医治疗ﻭ
ﻭ颈源性头痛的中医治疗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中药口服、针灸、手法和针刀治疗。
ﻭ
2.1中药口服治疗ﻭ
中药治疗中根据患者病情一般运用舒筋通络、活血祛瘀、平抑肝阳的药物,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原则来治疗。彭玉生运用柴葛解肌汤加减口服配合药渣热敷治疗10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2~4周后观察疗效,痊愈68例,好转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并指出治疗需配合科学的生活方能达到良好疗效.陈凡等以疏风通络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管内皮因子非对称性二甲酸精氨酸(ADMA)、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治疗组施以口服中药(川芎、当归、桃仁、红花、鸡血藤、白芍、地黄、钩藤、附子、防风、独活、麻黄、白芷、羌活、细辛等),每日3剂;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10mg,每天2次。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有明显下降(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8%,差异显著(P0.05),揭示疏风通络法治疗血虚阳亢类型的颈源性头痛可通过调节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而达到确切疗效.
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一、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编码为:头痛BNG060、头风BNG061;ICD10编码为:偏头痛ICD10:G4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编码为:G43)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证候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
头痛(偏头痛)的中医证候主要分三型,即肝阳证、痰浊证、瘀血证。
2.疾病诊断:依据2004年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Ⅱ)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进行,主要以偏头痛不伴先兆、偏头痛伴先兆为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
1.辨证论治前提下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静脉用药等。
(1)肝阳证,以平肝潜阳为主;痰浊证,以健脾化浊、降逆止痛为主;瘀血证,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可选用不同方剂。
(2)可配合使用中成莪红胶囊、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滴丸)、养血清脑颗粒、镇脑宁胶囊等。
2.其他治法:急性期治疗可配合针灸或中药外治法等。
(1) 针灸
可通过辨证取穴、耳针、头针、灸法、穴位埋线等方法治疗。
(2)中药外治法
塞鼻法:可选用活血、通络、止痛等中药研细末后,用布袋包少许药末视病位交叉塞鼻。发作时用。
搐鼻法:也可将中药研末后,每次用少许药末吸入鼻内。
3.如头痛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确诊为头痛(偏头痛)且为急性发作期,头痛持续24小时不能缓解。
中医六经头痛部位、病机和证治一览
中医六经头痛部位、病机和证治一览
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 “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
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
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
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颖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
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苇、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
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
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
小豆汤加生慧该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
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
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沒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019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中医诊断为头痛/西医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住院患者。
一、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颈源性头痛)(TCD编码:BNG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源性头痛(ICD-10编码:G44.8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2004年颁布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2]。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
风寒湿证
气滞血瘀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颈源性头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颈源性头痛)的患者)。
2.本病出现颈椎间盘巨大突出者;治疗部位(颈部、枕部)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不进入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询问有病因与否如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病变等,头颈肩部是否有疼痛。
风寒湿者颈、肩、上肢是否存在以痛为主的串痛麻木,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诊观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气滞血瘀者是否存在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诊观察(舌质暗,脉弦);痰湿阻络者是否存在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诊观察(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肝肾不足者是否存在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诊观察(舌红少津,脉弦);气血亏虚者是否存在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诊观察(舌淡苔少,脉细弱)。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要的检查项目:头颅MRI;颈椎MRI;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功能位X 线片;血常规、血糖、尿常规、便常规、出凝血时间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经颅多普勒脑血流图、肝功能、肾功能、血沉;心电图;胸片等。
(八)治疗方案
1.针刀闭合性手术(或以针刀为治疗手段、以其他称谓命名的治疗方法)
2.辨证论治
(1)风寒湿证
(2)气滞血瘀证
(3)痰湿阻络证
(4)肝肾不足证
(5)气血亏虚证
3.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
(2)手法治疗
(3)牵引治疗
4. 其他外治法
穴位贴敷、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物理治疗。
5.西医治疗
(1)西药治疗
皮质类固醇药物、非甾体类消炎药、肌肉松弛剂
(2)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
(3)手术治疗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次路径。
4.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经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头痛(颈源性头痛)(编码:BNG060 )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