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耳眩晕(梅尼埃病)中医诊疗方案

耳眩晕(梅尼埃病)中医诊疗方案

耳眩晕(梅尼埃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拟定。

(1)眩晕(天旋地转感)反复发作两次或以上每次持续20min至12h。

(2)眩晕发作时患耳伴有耳鸣、耳胀及(波动性)听力下降。

2.西医诊断标准

(1)参考《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拟定:有2次或2次以上眩晕发作,每次持续20min至12h;病程中至少有一次纯音听阈测试患耳为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耳听力下降为波动性,伴有耳鸣和(或)耳闷胀感。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前庭性偏头痛、突发性耳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前庭阵发症、药物中毒性眩晕、后循环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此外,还需要排除继发性膜迷路积水。

(2)临床分期

根据患者最近6个月内听力最差时0.5kHz、1.0kHz及2.0kHz纯音的平均听阈进行分期。若考虑双侧梅尼埃病,需分别确定两侧的临床分期。

一期:平均听阈≤25 dBHL;

二期:平均听阈为26~40 dBHL;

三期:平均听阈为41~70 dBHL;

四期:平均听阈>70 dBHL。

注:①梅尼埃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必须依据完整详实的病史调查和必要的听一—平衡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②如梅尼埃病患者合并其他不同类型的眩晕疾病,则需分别做出多个眩晕疾病的诊断;③部分患者的耳蜗症状和前庭症状可能不是同时出现,中间有可能间隔数月至数年。

(3)疑似诊断

①2次或2次以上眩晕发作,每次持续20min至24h。

眩晕的临床路径

眩晕的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门诊患者。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lO 1 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年5月)。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

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

方案(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

肾气亏虚证

痰瘀互结证

肝火亢盛证

阴虚阳亢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

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门诊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门诊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

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

一、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湿中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3 脑病科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3 脑病科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西医诊断主要为后循环缺血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以眩晕症状为主的疾病主要为后循环缺血(ICD-10编码: G45.00 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并结合《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关于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有关内容制定。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

肝火上炎证

气血亏虚证

痰瘀阻窍证

阴虚阳亢证

肾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的患者。

2.由耳科、肿瘤、脑外伤、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

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象。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内耳眩晕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内耳眩晕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内耳眩晕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眩晕是身体几个系统发生病变的时候所引起的一种平衡感觉障碍。病人感到周围景物向一定的方向移动。感到天旋地转。病情轻的,闭上眼睛,一会儿眩晕即停止,病情重的,感到周围景物旋转不停,病人站立不稳,甚至跌倒,同时还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发生。

眩晕主要由迷路神经、前庭神经、小脑等的病变以及其他全身性疾患所引起。由迷路神经、前庭神经等病变引起的,有周围景物旋转或自身旋转的感觉,称为真性眩晕;由某些全身性疾患引起的,仅有头晕或站立不稳,而没有天旋地转的感觉,称为一般性眩晕。

人们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保持身体处在空间的定向功能,前庭神经和小脑起着主要的作用。如果上述组织有了病变,就容易引起眩晕(真性眩晕)。真性眩晕包括耳源性眩晕(见于内耳眩晕病、迷路炎、晕动病、药物中毒等)、眼源性眩晕(注视飞快行车或站立高崖往下看悬崖屿壁,均可引起眩晕)、脑源性眩晕(多由. 颅内肿瘤、炎症及血管性病变所引起)。临床上最多见的是耳源性眩晕当中的内耳眩晕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这里着重谈谈内耳眩晕病的中药治疗。

内耳眩晕病的临床表现:多数于中午起病,男性患病的略多。典型病状是阵发性眩晕,伴有耳鸣及听觉障碍。眩晕常突然发作,

四周景物旋转,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有的可出现短暂的眼球震颤。

病人在眩晕发作时多闭目卧床,不敢睁眼,不敢转动头部, 唯恐眩晕加剧。内耳眩晕病常常是一侧昕力减退,但在早期因其障碍程度较轻而未被注意。每次眩晕发作都可使听力进一步减退,难以恢复原有水平。也有少数病人患侧听力完全丧失。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前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7)、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会(2008)、美国神经病学学会(2008)和Barany学会(2015)分别发表了BPPV相关的诊疗指南或标准。随着眩晕诊疗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BPPV 诊疗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出台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以期规范、完善国内BPPV 的诊疗工作。

定义

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流行病学

BPPV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导致不同时期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目前为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BPPV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

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临床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按照病因和受累半规管进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2.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眩晕临床路径表

眩晕临床路径表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表

患者姓名:

患者年龄:

住院号:

病房床号:

入院时间:

纳入路径时间:

实际住院天数:

主管医师:

主管护士:

住院费用: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TCD-10编码:BNG070、ICD-10 编码:I10.1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分析表

填表日期:_______年___月___日住院号:

质控医师签名:_______________ 质控护士签名:_________________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

一、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湿中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1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

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

方案(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

肾气亏虚证

痰瘀互结证

肝火亢盛证

阴虚阳亢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

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2级及以上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

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眩晕病临床路径

眩晕病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

征、腔隙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原发性高血压(ICD-10编码:110. 1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 > 140mmHg和(或)平均

舒张压(DBP)三90mmHg; 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病诊断标准C

证侯分型:风痰上扰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上炎型;痰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

(三)标准住院日为W 14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病(TCD-1编码:BNG070)和原发性高血压(ICD-10编

码:110. 11)疾病编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

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五)住院后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住院后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检查: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肾动脉彩超,肾上腺

CT,颈动脉彩超等。

(六)选择用药。

眩晕的中医治疗

眩晕的中医治疗

谢谢!
(五)护理
1.急性期静卧,预防跌伤;病情稳定后尽早下 床进行前庭功能恢复性锻炼。
2.清淡饮食,必要时暂禁食;避免忧郁、焦虑 等不良情绪等。
(六)康复指导
眩晕中止后应选用相应的成药巩固治疗,尤 其对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发者,更应坚持治 疗,防止复发,预防并发症。合理安排工作、 学习、生活,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坚持适当 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八段锦、练气功, 一般性的球类活动等。
现代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眩晕是现代医学中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症状,常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 病(椎动脉型),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 贫血等。
临床上将眩晕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 (亦称为头晕)。
前庭系统性眩晕的病因:
1.耳源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急慢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迷 路炎、鼓膜内陷等;
4、穴位注射法:选针灸处方中2-3穴,注 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 B12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每穴0.5ml。
5、三棱针法:眩晕剧烈时可取印堂穴、太 阳穴、百会穴、头维穴等穴,三棱针点刺 放血1-2滴。
(四) 西医治疗方案 1、给予前庭神经镇静剂 安定类药物肌注或口服
;地芬尼多片口服;最好不超过三天; 2、止吐药物 甲氧氯普胺肌注或口服; 3、给予抗胆碱能制剂-抗组胺药 如654-2、非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

一、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湿中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最新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最新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

(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医病证部分》

(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

诊疗方案”。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

阴虚阳亢证

肝火上炎证

痰瘀阻窍证

气血亏虚证

肾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

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心电图

眩晕 中医临床路径方案

眩晕 中医临床路径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Z10.X09)。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

肾气亏虚证

痰瘀互结证

肝火亢盛证

阴虚阳亢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高血压3级无靶器官功能衰竭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心、肾功能衰竭或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5.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

一、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湿中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查(CT/MR)等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证候诊治

(1)肝阳上亢型

症状表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头胀脑鸣,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熄风定眩,方药:自拟平肝定眩汤:天麻10~15g,夏枯草10~15g,生牡蛎30~40g,黄芩10—15g,栀子lOg,旋覆花lOg,白芍10~15g,钩藤15~20g,石决明30g,川牛膝15~20g,泽泻40g,生薏苡仁30g,荷叶10~15g,用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痰湿中阻型

症状表现:头晕目眩,旋转不定,肢体困倦,头重如蒙,口中黏腻,舌质淡,舌体胖大,边缘齿痕,苔白腻或水滑,脉濡、滑、数。治法:化痰开窍,利湿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平胃散加减:半夏12g,生白术10~15g,天麻10~15g,茯苓15~20g,泽泻40g,陈皮10g,厚朴10g,苍术9~12g,竹茹6~lOg,枳实1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用法:水煎服,1付/d。

(3 )瘀血阻络型

症状表现:头晕伴头痛,病史较长,或有头部外伤史,面色晦黯,渴不欲饮,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定眩。方药:自拟通络定眩汤:川芎10~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15g,羌活9~12g,生地20~30g,枳实10g,生薏苡仁20~30g,菖蒲10~12g,川牛膝15~20g,桔梗lOg。用法:水煎服,1付/d

(4)气血亏虚型

症状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失眠健忘或兼精神萎靡,

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弱。治法:补气养血,益脑定眩,方药:自拟防眩汤:黄芪20~30g,党参15~20g,炒白术10~15g,茯苓10~15g,山萸肉10~15g,当归10~15g,葛根10-15g,升麻6~10g,熟地20—30g,远志10~12g,枸杞子10~15g,菟丝子lO~15g,川牛膝15~20g,甘草6~lOg。用法:水煎服,l付/d。

2、全自动化耳石复位治疗SRM -Ⅳ型前庭功能诊疗系统主要由座椅、操作台、眼罩等组成,座椅可以水平或垂直方向旋转。眼罩内装有无线红外摄像头,拍摄旋转刺激过程中受试者眼球的运动,并将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所有患者均在该系统上进行Dix —Hallpik 试验和滚转试验根据眼震情况给予复位。

3、其他特色疗法

3.1针灸治疗

对于病情较急的患者,表现为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在排除其他危急重症的前提下先采用针灸治疗。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淤血阻络型的实性眩晕取穴:上星、百会、太冲、风池、行间、内关,酌配足三里、中脘、曲池,毫针常规刺法,得气后用泻法,留针30min。对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型的虚性眩晕取穴:百会、四神聪、脾俞、肝俞、肾俞、中脘,酌配足三里、三阴交、神门,毫针常规刺法,得气后用补法,留针30rain,并艾灸百会穴。

3.2 耳尖刺络放血疗法

耳尖刺络放血疗法,对于眩晕发作急性期采用耳尖刺络放血,具体如下:让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以坐位为佳,取患者双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耳尖穴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先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用棉球蘸取皮肤消毒液仔细擦拭穴位及其四周以严格消毒,医者双手消毒后戴上无菌手套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6号注射器针头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约1~2 mm,随即出针,轻轻

挤压,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脱脂纱布块吸取血滴。出血量一般根据患者病情、体质而定。每次放血约5~10滴.每滴如黄豆大小,直径约5 mm.隔日放血治疗1次,每次取双侧耳尖放血,3周为1疗程。

3.3 艾灸百会穴

百会穴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即为百会穴。操作方法:患者正坐位,医者将患者百会处头发向两侧分开,露出施灸部位,局部涂上凡士林油以黏附艾炷,置艾炷(约麦粒大小)于穴位上点燃,待局部有热感时(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医者用镊子压灭艾炷并停留片刻,使热力向内传,然后去掉残余艾绒继续施灸,每次灸6壮,每3—5天灸1次。此法适合于气血亏虚型眩晕

3.4 穴位贴敷

将平肝潜阳,将具有化痰熄风,平肝潜阳的药物研磨成粉姜汁搅拌搓成黄豆粒大小贴于曲池及神阙,并用胶布固定,每日贴6小时,次日更换,5次一个疗程。

3.5 穴位注射及耳穴压豆

将利多卡因及地塞米松各抽取1ml注射于听宫穴,每日一次,耳穴压豆主要针对肝阳上亢患者对应穴位有神门,肾上腺,皮质等穴位,一周两次。

(注以上特色疗法入院后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其中两种方法)。

4、中成药及西药治疗

在针灸治疗和中草药治疗的同时,根据西医相关检查和诊治原则酌情给予:倍他司汀片口服,12mg/次,3次/d,或倍他司汀针静滴,250ml,ivdrip,1次/d(仅在眩晕急性期选用);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症或痰浊中阻型的患者,给予天麻素针,600ml每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滴,1次/d:辨证为瘀血阻络或痰湿中阻患者给予血塞通或者舒血宁或者银杏叶制剂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滴,1次/d;辨证为气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