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与中国结合现状

合集下载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是科学调查和理性思维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它具有客观、系统、可操作和可衡量性,强调学习者对外界客观现象和思想理论的科学调查和推断。

它以自然科学实验法为基础,以经验的方式获取和阐明客观的法则,其核心理念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了解、改善解决问题。

人文主义教育观,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实用主义知识,主要强调知识和技能应用,侧重于通过合理解释,通过论述和推理,把教材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接结起来。

他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造性思维和"明白"。

人文主义教育还着眼于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发展,强调教师为学生构建信任和宽容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洞悉全局,建立合理的生活观念和品行规范。

两种不同的教育观,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我国的教育发展至今,它们在不同教育领域表现出色,但同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使得两种教育观发生内在的融合。

当今,我们不仅要兼顾两者的特点、优点,而且要更加注重各自的问题所在,尽可能的提高两种教育观,使之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应答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努力。

走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的当代哲学

走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的当代哲学
。 。
, ,
经有
,
关 基 因改 造 后 的 老 鼠记 忆 力 和 学 习 能 力 大 大 提 高 这项技 术完全 可 以应 用 于人 类
,
钱卓 认 为 只要 建 立 适 当 的伦 理 指 导 原 则
如 果 记 忆 或 智 力 可 以通 过 基 因移植 技 术 而 改 变 那 么 这 种 连 如 果 我们 仍然 承认 这 种 连续 性 还 是 物 质 而 非 精神 的

.
认 识 和 主 观感 受 相关 联 的各 种 因 素 一 直 扎 根 于 哲 学 肥 沃 的 土 壤 中 这 包 括 了 波 普 的证 伪 拉
,
,

卡 托 斯 的研 究 纲 领 费也 阿 本 德 的 无 政 府 主 义 尤 其 是 库 恩 的 范 式 以 及 全 部 历 史 主 义 的 科 学 哲
, ,

斯 特 劳 斯 为 代 表 的结 构 主 义 等 哲 学 思
, ,

潮 仍 然 在 哲 学 的圣 坛 占据 十 分 突 出 的地 位 不 仅 有 广 大 的 读 者 群 无 数 的追 求 者 而 且 表 现 出 一 种 独 特 的哲 学 气 质 即 人 文 主 义 精 神
,
,

人 文 主 义 精 神 以 张扬 人 的 主 体 性 创 造 性 和 个 体 存 在

,
当 结 构 主 义 哲 学 家 面 对 纷 繁 杂 成 的外 在 世 界 提 出在 其 背 后 存 在 一 个 不 以 人 们 的 主 观 意
,
志 为 转 移 的客 观 结 构 的 时 候 当 唯 意 志 主 义 哲 学 家 宣 称 意 志 的 无 所 不 在 和 无 所 不 能 的 同 时 强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开发自然界的“胜利”,科学主义、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与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文化相比,已成为主流,在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变的严重不协调,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对深层的矛盾。

面对在许多情况下人文精神可怕的完全缺席,无论是科学工作者,还是人文学者,都应树立使科学与人文双赢和交融的目标。

本文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研究背景出发,探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状,并且分析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对策,最后展望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前景。

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科学与人文源远流长。

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有着深刻的关联。

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消除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促进其相互融合,无论是对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或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与人文融合研究的背景分析1.1理论背景:17世纪以来,在牛顿一笛卡尔的思想模式以及培根的科学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机械论科学观把世界乃至整个宇宙视为由彼此孤立的客体组成的毫无生气的世界图景,与其相对应,科学则被视为纯客观的知识,科学活动被视为与价值无涉的求真活动,由此,事实与价值被割裂开来,工具理性失去了价值理性的引导和规范与此同时,由于自身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使科学理性倍受推崇,自然科学获得独尊地位,人文科学或人文学科却因不能创造出有力的“实际成果”而逐渐遭到积压和吞曦。

直到维也纳学派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科学与哲学彻底分裂,表明了科学与人文的彻底分野。

但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使得机械论世界观被打破,辨证的、普遍联系的世界图景得以形成,尤其进入2侧世纪以来,随着量子力学、宇宙科学、系统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的兴起,整体的、综合的、动态开放的系统观念的提出则进一步表明在有机整体的复杂世界,系统的各元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科学的认知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的因素、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被看作是科学的重要因素,人文价值因素是内涵于科学的。

浅谈当代中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

浅谈当代中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

浅谈当代中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作者:石海东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2年第10期【摘要】科学与人文相比较,虽然科学产生于人文之后,但自科学产生以来就是与人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相互促进的,两者相互的融合构建了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

在当下的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文方面的指导,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人文的更新与提高。

因此当代中国,科学与人文更好的融合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当下中国实际出发,论述了科学的合理发展和人文的长远发展角度,阐述了对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10-01一、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与人文发展的现状何谓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

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

直到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中国科学发展的进程艰辛而曲折,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再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提出的改革开放到当下中国科学技术逐步走向世界先进行列。

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虽不能称之为顺风顺水,但也在诸多方面有所成就,成为世界领先。

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人们愈加的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技术成果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从而获得真实的经济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国家的进步。

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可以产生的巨大的实际利益和实际效果,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至此科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成功,这使科学的地位得到提高,逐渐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和意识领域中具有了不可代替的地位。

人文来自于拉丁语,包含有四层意思: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格;人类;人性,人的属性;人文科学。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谁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谁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感谢主席!对方辩友,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哪一个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所谓科学主义,是指认为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的一种哲学观念;而人文主义则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与人性的解放和自我价值体现,以“以人为本”为精神内核的,注重强调人的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的一种哲学思潮和世界观。

由于人文主义强调理性思维,因而这里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主观主义,而是在遵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注重人性关怀和人类需求的满足。

而判断哪一个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标准则在于,二者哪一个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所需的各个要素的进步。

我方坚持认为,人文主义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理由如下:其一,人文主义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发展包括三个要素:生产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其中,生产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核心,生产者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产生生产力。

人文主义注重对于个人能力的培养与发挥,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与科学主义生硬冰冷的理论和数字相比,人文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思想也更能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更有助于生产者能力的施展,使他们得以更好地利用劳动工具,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与之相比较,科学主义的作用则是作用于劳动工具,我们承认科学主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出更加高级和先进的劳动工具,但是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工具只是作为生产者的辅助。

对方辩友提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显然没有真正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邓小平文集》中对这句话的诠释是:科学技术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生产力,一旦科学技术被劳动者运用于物质生产,那么科学技术将发挥出巨大作用,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可见,劳动者才是生产力的核心,人文主义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发展,也就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其二,人文主义更有利于人生活的提高。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状以及融合路径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状以及融合路径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状以及融合路径1【摘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发展既是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国家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本文仅对当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状和融合路径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融合途径一、当下大学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状近代以来,大学作为舶来品自引入中国以来,很多有识之士都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并重并举。

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致人性于全”、即人的全面发展;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指出:“那时我们又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

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也认为,“大学校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

”但是近现代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时代背景,让当下中国大学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越来越呈现相分离的现状。

1、以专业教学取代教育当下很多高校存在以教学取代教育的现象。

应该说大学教育离不开教学,教学是传统大学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但是完全以教学取代教育则是本末倒置的现象。

一些高校过分强调专业建设,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只重视该专业相关知识是否系统完整,忽视大学教育的育人本质,将大学教育简化为培养会说话的“机器”,美其名曰培养“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

而实际上由于大学扩招以及中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掠夺式开发,大量学生对于这种纯粹的专业教学是采取应付的心态,教学效果极差。

2、重科学、轻人文当下很多高校或多或少存在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这种情况在理工科大学尤为明显。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高校教育中出现这种现状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中国社会普遍也存在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在社会中存在一种隐性的专业鄙视链,即工科——理科——文科——特长专业,社会上这种理工科对文科的比较优势是高校教育中重科学、轻人文的重要支撑,同时也进一步助长了大学教育中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中普通存在对于理工类专业重视高投入高,对于人文学科重视少投入少的现象,对于已经供大于求的传统理工类专业一味扩大投入、扎堆发展,而对于看似“无用”的人文学科抱着差不多就行的观点。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孙海波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有鉴于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

我们认为,通过对当代教育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澄清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由来及其教育主张“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是19世纪末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大发展、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倡而出现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的普遍信任和尊重,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上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这样,科学教育就自然地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得到了大力提倡和迅速发展。

随之,在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科技人才的同时,科学教育中渐渐出现了一种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的出现除了有其社会原因外,出现于19世纪的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也为“科学主义”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证主义的奠基人孔德就认为,人类精神从神学经过哲学终于发展到了实证的阶段,即科学的阶段,只有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才能使政治、社会科学和哲学得到改造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实证主义还有一个著名的“可证实性原则”:当且仅当一个陈述或是逻辑分析或是经验可以证实时,才是有意义的。

这样,经验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证实的,因而是有意义的;而其他不可证实的、无所谓真假的陈述应当作为“形而上学”或伪科学而被清除。

[1](P326)“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科学主义”还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观察和一些量化的测量手段而得到的。

浅析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原则-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现代化路径为视野

浅析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原则-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现代化路径为视野

浅析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原则95浅析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原则—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现代化路径为视野张红莉(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要: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是对现今社会人文精神发展现状的真实反映。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外在表现,其实质就是发展中人的自我认定和主体价值性。

作为哲学思潮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者在内涵上对人文精 神的发展产生了指引作用,其现代化发展路径更是在实质思想层面与中国当今人文精神的构建原则具有极强的 关联性。

自觉运用两种主义的现代化路径建构中国人文精神原则,会促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理性阶段,切实引导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人文精神科学主义现代化人文主义现代化中国人文现状构建原则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 21-0095-02一、中国人文精神含义与现状(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一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

人文精神在中国的发展呈现一种新态势,改革开放至今,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体系。

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如今的社会主义阶段,不同的历史时代造就了各异的人文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多元化和差异性。

当今中国人文精神的构建也应该遵循历史和逻辑相一致原则,根据我国当下所处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在后工业时代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机制运行,形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包含科技经济、民主政治、自由文化、生态社会的综合体。

从中国新时期发展角度来说,人文精神的内涵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韵味。

中国化的人文精神内涵有三: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

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政府的职能”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1000字)

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政府的职能”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1000字)

02任务001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0一、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100 分。

)以“行为主义行政学”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说明:学习完教材第7章至第13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小论文。

要求:1.自拟题目。

2.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3.论述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举例论证。

4.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5.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试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行政学的影响摘要:科学主义和人为主义作为两种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排斥的思想,影响了包括行政学在内的很多学科的研究。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行政学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研究,分析两者对行政学的影响,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相关学科的构建工作。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行政学;方法论;影响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行政学的影响行政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威尔逊总统。

由于美国是一个科学主义较为浓厚的科学主义传统,在1887年其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中,就是将科学主义哲学应用其中,随着科学主义的应用,使行政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充斥着浓厚的科学主义色彩。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行政学的研究也一直坚持以科学主义为主要研究对象。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公共行政学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开始融入到行政学研究之中,科学主义和行政主义的融合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行政学的研究呈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的特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发展历程。

随着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等研究方法的应用,行政学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势,具有人文主义特点的形成研究也逐步兴起,例如行政伦理学、行政哲学等研究,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行政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背景下的中国行政学发展情况国内的行政学研究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到目前阶段,无论在学科建设还是师资队伍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是我国的行政学研究始终存在对技术研究过多、对价值研究较少、研究状态尚浅等问题,对于公平、效率、公正的价值地位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将行政价值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环节进行分析[1]。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旨在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关系。

科学文化以实证、逻辑、量化为核心,追求客观真理和实用性;而人文文化则强调价值、意义、情感,追求主观体验和人文精神。

这两种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既存在冲突,又有交融的可能,共同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ulture aims to explore the mutual influe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ulture in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tific culture focuses on empirical, 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aspects, pursuing objective truth and practicality; Humanistic culture emphasizes value, meaning, and emotions, pursuing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nd humanistic spirit. These two cultures have both conflict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blending in modern society, jointly shaping our worldview and values.本文将首先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阐述两者在知识体系、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的差异。

接着,通过历史与现实案例,揭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实践中的冲突表现,如科技发展与道德伦理的冲突、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失衡等。

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倾向

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倾向

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倾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是新文化运动中表现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两种思想倾向,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批判精神,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其内涵和意义。

自由主义倾向自由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平等权利和私有财产的政治思潮。

在新文化运动中,自由主义被广泛传播,许多思想家和文化名流如胡适、周作人、鲁迅等人都倡导自由主义精神,呼吁摆脱旧传统的束缚,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发展作出贡献。

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个人自由和平等权利。

它强调个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反对特权和社会等级制度。

自由主义倡导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领域内的自由,主张建立法治社会,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

自由主义者认为,没有个人的自由,没有平等权利,社会就不能真正繁荣、进步和发展起来。

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旧世界体系的日益式微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下,自由主义的思想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动力。

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让中国文化迎来了一个新时代,它在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改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文主义倾向人文主义是一种注重人类本质和人文精神的哲学思潮。

在新文化运动中,人文主义被视为一种反对科技文明、机械文化的思想倾向,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以人文价值为中心,重视爱、美、艺术、文学等人性的东西,强调人道和人性的完善,以此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对人性的关注和关怀。

它认为人的自我实现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强调人文精神上的自由与平等。

人文主义主张当前支配人类生活的科技思维和工业文明过于冷漠理性化,将人类转变成机械化的生物,必须重视人类的情感、感觉、真善美等人性要素,以此来重新赋予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

在新文化运动中,人文主义与自由主义有很多相通之处,它们都蕴含着对自由、平等和人权的同等关注,共同呼唤着一个更加公正、人性化的社会发展方向。

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研究

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研究

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支柱,二者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当前中国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变得尤为重要。

文章首先界定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了二者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表现及相互影响。

接着,文章从教育、文化、经济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文章力求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为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为实际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特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并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强调理性、实证、创新和进步。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真理,通过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精神具有客观性、实证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它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基础,不断追求新的科学发现和突破。

人文精神则是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强调人性、道德、文化和历史。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进步。

人文精神具有主观性、情感性和反思性等特点,它强调个体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道德责任,同时也关注社会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发展。

在当代中国,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科学主义是一种以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为基础的方法论,旨在通过对自然界的研究和观察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文主义则是一种以人的文化、思想、艺术和历史为中心的学科,旨在了解人类的社会、文化和历史。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但是它们也可以融合在一起。

在许多情况下,两者都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但是它们也可能会有冲突。

例如,在许多历史和文化问题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融合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一种方法是在解决问题时使用多种方法。

例如,在研究一个历史事件时,可以使用人文主义的方法来了解事件的文化和政治背景,并使用科学主义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可以支持或反驳这一观点的证据。

总的来说,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相互补充的,它们都可以为我们了解世界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当代教育的主旋律

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当代教育的主旋律

机 ,导致了人与 自然 、人 与社会甚至人与人
之 间关系的恶化。人类经过世纪的反思 。 逐 步 认识 到科 学并 不能 完 全解决 人 类的价 值
科学 教 育是受科学 主义哲学推 崇理性 、 功利 、实用的价值观 的影响而 产生的教育思
潮 。科学 主义教 育观 认为 “ 育的目的是使 教
相 互 协调和 补充 中促 进人 和社 会在 物 质与
精神 方面的均衡 发展 , 并在此基础 上实现人 自身 的解放 。 这种 教育 , 应该也必须 引导人 的精神 信念向 更符合人的本 性的方 向发 展 ,
使人 在创 造和 享受 高度 发 达的物 质 文明 的
J n 2 0 ue 0 2
人 文 教 育是 受人 文主 义 哲学 重视人 与 自然和谐统 一、重义轻利 、注重道 德人格完 善的价值 取向的影响而形成的教 育思潮 。人 文主义教育观 “ 以人的和谐发展 为目标 ,希 望人的本f 性、人 的尊严 、人的 潜能在 教育过 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 和发展。 袁 振国主编 ( 《 教育原理 》 2 2 第 4— 5页 )
间 。人 的智能 的发展只 是教育的 某种
直 接 目 标 ,而 人 性 的 完 善 和 个 性 的 和
和完 善 ;科学 主义 及其 教育观 针 对 愚昧 迷
信 、 知落后 , 无 希冀冲破思想 封锁 , 求得思 想
的解 放 , 而人文 主义则针对封建专制和宗教 神学 ,希冀冲 破精神 枷 锁 ,求得 精神 的 自
由。应该说在 求真和求善的过程中都蕴 涵了 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 对人类 社会 和 当 时 的 历 史时 代 都 产 生 了 巨 大 的 进 步 作
维普资讯
Cl A F GN N U T Y I iAP  ̄ ̄ tGID SR 4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与结合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与结合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与结合摘要:在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科技和人文的统一性问题。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又促进了人文发展向纵深开拓。

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错误利用,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科技和人文的良性互动具体表现为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

培育新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要从人的道德修养、人的自由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去努力。

关键词:科技人文精神统一我们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分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那么,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这两种精神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相互影响。

因此,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发展问题便自然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就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强调人的价值,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的精神。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又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及对个人发展的终极关怀。

概言之,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它用理性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唯真理是从。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它们的发展路径和规律不同。

一个是情感的、形象的,一个是理性的、逻辑的;一个求美,一个求真。

其次,它们的思考方式不一样。

“人文精神”一切为了现实的、具体的人反对“价值中立”,要求始终体现和维护人的价值权利, 而科学精神则不然。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整体精神领域的两个方面不同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价值核心的关注。

科学精神所要追求的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并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提供物质力量和手段。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虽然所走的路径不一样,但是其最终目的却是统一的,即使人类能够获得自由、幸福。

[1]二、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科技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又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最早给“科学”一词下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历来存在着冲突和纷争,但又不断趋向融合;两者都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并在不断的相互批判中吸收、补充以达到更加完善。

标签:科学主义;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新人文主义一、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近代科学的发展引发了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在教育领域表现为科学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观。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文艺复兴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催生了科学主义思潮,培根的功利主义思想使科学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法国的启蒙运动中,伏尔泰、狄德罗等倡导教育的科学化。

这些都为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就,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科学,科学主义思潮迅速发展。

但是当时的教育发展落后,不符合社会需要,因此欧美各国开展了一场科学教育运动。

虽然科学教育推动了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但是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科学主义教育观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以一种外在于教育的价值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准。

这样的教育目的背离了教育本来的意义,造成了受教育者的工具化,丧失了批判的精神、人之为人的精神信仰。

虽然人们一度想要扭转这样的局面,提出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口号,但最终都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提到人文主义,这里不得不提几个著名的人物,以这些人物的思想中,依稀可以窥见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影子。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倡要培养德智体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其中,亚里士多德是集大成者,他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的教育,并将德育放在首位,三方面和谐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在教育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颠覆了传统观念;教育目的上,要求以人为中心,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实现个性的全面解放;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求改变原来单纯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的模式;教学内容上,重视古典作品和人文科学精神的培养,因为人文教育家认为,科学虽然能告诉人们事实,却不能告诉人们关于这些事实的价值观念。

浅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浅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浅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郝昆清华环境系摘要: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显著特征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深层底蕴和价值取向上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其共同的目标指向是人类真善美的崇高理想境界。

科学技术工作者只有拥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底蕴,才能有重大的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

关键词:科学文化人文文化融合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两个重要侧面。

作为两种文化精髓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更代表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

在大力提倡科技文明、追求社会进步与人的自我完善、推行可持续战略的当今 , 深入探讨两种文化及两种文化的差异,进一步研究两种文化的相容性,对于树立真正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 , 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在讨论前首先要弄清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概念。

科学文化是指以自然界为指向,基于严谨的科学知识、规范的科学方法、理性的科学思想而形成的文化体系。

科学文化以物为尺度, 推崇工具理性至上, 追求真实。

科学文化的成果是客观的真理性知识, 它能教人知、行, 蕴涵于其中的客观、求实、理性的精神则能开阔人的心胸, 启迪人的心智, 扩大人的视野, 摒弃人的愚昧无知、教条迷信。

客观、求实、理性的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精髓。

对于科学文化而言:第一 ,科技知识是一元的;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 ,而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第二 ,科学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 ,是正确思维的基础。

第三 ,科学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 ,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第四 ,科学精神则是科学文化的精髓 ,是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

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世界的 ,科学的求真精神贯串科学文化始终。

求真 ,力求反映客观世界的知识才可能是一元的;求真 ,思维才要求合于逻辑 ,以保证结果正确;求真 ,方法才能依赖实证 ,以保证思维逻辑与知识一元。

同样 ,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 ,人文的求善精神贯穿人文文化始终。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科学人文主义范式与中国国际关系学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科学人文主义范式与中国国际关系学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科学人文主义范式与中国国际关系学王俊生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科学的巨大成功引发了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也出现了科学主义倾向.同时,由于学科特点,国际关系研究也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潮回归.本文通过对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这两大思潮进行剖析、比较,指出了它们相互融合的趋势,以及我国国际关系研究接受的必然性.
【总页数】7页(P170-176)
【作者】王俊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0
【相关文献】
1.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路径开掘——乔治·萨顿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述评 [J], 王建平
2.融合科学与人文主义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J], 张冬云
3.论国际关系学的特点及其科学性问题--兼评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现状与前景 [J], 陈寒溪
4.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 [J], 孟建伟
5.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共融——兼论后人文主义语境下的数字人文 [J], 王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近些年来,新人文主义的兴起为科学史阐释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作为一种关注人与文化、社会等生命领域的思想体系,新人文主义在不少领域都有所应用和发展,其中科学史领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一、新人文主义的兴起新人文主义来源于欧洲的人文学派,旨在强调人性、自由和创造力等主观因素,同时也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方法。

这种思想方法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类学思想有着深厚的影响,渗透到了文学、艺术以及宗教等多个领域。

随着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新人文主义也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

二、新人文主义与科学史科学史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主要研究科学的历史、发展、影响等方面。

在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下,科学史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的科学史研究主要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往往将科学家视为不可动摇的英雄人物。

但新人文主义强调历史和社会背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不断对现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

三、新人文主义的优势和局限新人文主义的发展为科学史研究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例如从人文角度分析科学家的生活、思想和文化背景,探究科学发展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关系等等。

但同时也要注意该思想流派的局限和不足。

新人文主义主张关注人性和人类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关注科学本身并不重要。

科学史研究需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才能完整描述科学的历史演进和影响。

综上所述,新人文主义在科学史领域的应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在传统研究方法和新人文主义理念的结合中寻找平衡。

只有在多种方法的交织下,才能更全面地还原科学史的真实画卷,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中国现状
科学主义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盛行于现代西方。

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其本质可以概括为: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能够推广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来获取知识,将它引入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才能摒弃它们的非科学形态。

科学技术在几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变革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

我国从20世纪初开始逐步展开了对科学主义的探讨,一百多年来,我国对于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想存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1919到1920年间,梁启超等人到一次大战后的欧洲考察。

在考察中,他们深感到,欧洲科学虽然发达,但仍不能避免世界大战的浩劫。

由此可见科学并不万能。

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应邀到清华学校作题为“人生观”的讲演,认为“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

”而这马上遭到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尖锐反击,他并指出:“科学的万能,科学的普遍,科学的贯通,不在它的材料,在它的方法。

”“人类今日最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解放思想的号召下,中国学术界开始有了生机,又一次出现了唯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争论。

唯科学主义论者坚持列宁、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学说都是科学;而批判这一观点的人则认为,人是哲学的出发点,从青年马克思到老年马克思都坚持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中有异化,社会主义需要人道主义。

最近几年来,关于唯科学主义或科学主义的讨论很是热烈,唯科学主义在国外是一个贬义词,是对那种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主张的一种贬称。

而有意思的是,我国有一些科学主义者却把这当做一个美称来加以提倡。

因此,在很多诸多学者当中还是分化出了唯科学主义和批判唯科学主义两种相反的态度和看法。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它是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

谈到中国人文主义问题,很多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人文主义这种意识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兴起的,到了近代才慢慢为人们所接受,认为中国历史上不曾出现过人文主义这种思想意识,只是到了近代慢慢学习西方的各种思想意识,才出现人文主义这种思潮的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所谓人“为万
物之灵”,“赞天地之化育”;强调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对人的道德教化,即所谓的“道德人本主义”;强调在一定的关系中考察人,有鲜明的伦理特征。

这些都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特征。

人文主义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主导部分是中国哲学,而中国哲学的核心部分则是人生论,以人生和人心为观照;天人关系中,强调天道服从、服务于人道;人神关系经历了由人神一体、人神分化到人的地位渐渐提升。

20世纪早期,众多学生、知识分子、政治人士纷纷聚集在五四运动的大旗下。

他们的革新热情与人文主义提倡的温和却又不失进步的方式发生了碰撞。

当1949年共产党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一刻起,革命者便赢得了这场争论的话语权。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在逐步得到提升。

近年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的构建和谐社会理念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人文主义为出发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