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5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五(含解析)

合集下载

(新)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_3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含解析

(新)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_3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含解析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李辉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

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

一见手稿,爱不释手。

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

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

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

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

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

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

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

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

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

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

”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

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2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二(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2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二(含解析)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二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水鹿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

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

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

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

”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

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

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

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

其实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多么骄傲的人,成天被魏征骂来骂去又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

那我老房做做自我牺牲吧,皇帝把气撒在我身上,总比他攒多了委屈以致决策失常要好。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表演:皇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痛骂宰相,剥官落爵叫他回家待罪。

房玄龄也就乖乖回家,平静地告诉家人“把房子打扫打扫,待会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

而李世民果真就来接了,两人携手上车回宫,谁都不多说什么,好像发脾气那一幕从来就没发生过。

那些君臣的脾气,终于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了。

但“老好人”房玄龄的本事绝不止于此,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17天: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17天: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近几年来,新课标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体裁上来说,全部是人物传记。

2.从选材上来说,侧重国内外近现代一些大家的文本,或者选取具有一定时效性的文本。

3.从设题意图来看,一般情况下,所设置的题目不考查考生对各领域专业知识的理解,而让考生都能从文本中找到答案。

2017 年课标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怎么命题?1.从选材的范围看,今年试题的文本依然是人物传记的可能性大。

当然,不会永远考人物传记,今后也有可能考其他实用类文体。

2.从选择的传主看,文本的人物依然是中国名人的可能性大。

2013年课标全国 I 卷文本传主是“飞虎将军”陈纳德,课标Ⅱ卷文本传主是“中国船王”卢作孚;2014 年课标全国 I 卷文本传主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课标Ⅱ卷文本传主是林业科学家邓叔群;2015年课标全国 I 卷文本传主是学者朱东润(为自传),课标Ⅱ卷文本传主是抗日将军戴安澜;2016年课标全国 I 卷文本传主是陈忠实,课标Ⅱ卷文本传主是吴文俊,课标Ⅲ卷文本传主是顾炎武。

这些题目中仅一人为自传,其余均为他传。

7人为中国各界名人,2人是外国名人,其中“飞虎将军”陈纳德与中国抗日相关。

从上述信息看,今年人物传记的传主 80%的可能性选中国各界名人,20%的可能性选外国各界名人。

3.从命题的题型看,是三道题:一道客观单项选择题、一道客观多项选择题、一道主观问答题,其中主观问答题含有探究意味。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本考点答题方法主要有五种:1.确定答题范围。

有局部(几句话、某一段、某几段)和全文两个方面。

2.找准答题角度。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四(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四(含解析)

专题17.4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

1911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2月招生,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学生。

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

”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

1915年7月31日,他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

章程内容包括研究种类: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会员守则:不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求实学、切实做事。

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P.W.Bridgman,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1年,哈佛大学教授W.杜安主持一项重要物理实验——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邀请叶企孙和另外两位学者参加。

当年3月开始实验,短短几个月,他们就用X射线方法测定h,研究结果在1921年上半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并沿用了十多年。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1935年所著书中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测定”。

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投入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研究工作于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1925年发表,布里奇曼在其《高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叶企孙的这一工作给予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

叶企孙从事的这项实验工作,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5年8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大学物理科副教授。

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贻琦任系主任,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和钟间。

随后,梅贻琦接任清华教务长,物理系主任一职便由已升为正教授的叶企孙担任。

20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专练二

20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专练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专练二一、【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冲刺卷二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冲刺卷二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冲刺卷二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孝”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解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

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

”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

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

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

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

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

人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

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

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端”,是起点的意思。

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

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这些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精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精练

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精练一、(2017·河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2分)冰心的文学之路阎纯德①1919年,摧枯拉朽的暴风骤雨洗刷着中国的河山,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冰心,就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之一。

女作家中同期的如庐隐、冯沅君和苏雪林虽曾有与冰心齐名之誉,但终没有她那样的名气,稍晚一些的凌叔华、沉樱、白薇、陈学昭等人也不能相比。

②1918年秋,她从贝满女中毕业后即考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学习。

冰心说:“我是从入了正式的学校起,就选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我和医生接触较多。

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我觉得这些器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

”冰心的父亲也鼓励她说:“‘东亚病夫’的中国,是很需要良医的,你就学医吧!”冰心从小立志学医,所以尽管爱好文学,但对于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以至于天文、地质等科都特别用功,她都争取学好考好。

③冰心在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一年级时,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年。

后来女大并入燕京大学,称燕大女校。

“五四”运动的第二天,冰心就被女校的学生会叫来当文书,投入爱国运动的行列。

同时又被选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的成员。

白天,她跟着当代表的大姐姐们上街宣传,去大会旁听,募捐,晚上就写反帝反封建的各种文章。

群众游行示威、演说、火烧赵家楼……使这位刚跨入青年行列的文静女子感奋不已。

冰心说:“从写宣传文章,发表宣传文章开始,这奔腾澎湃的划时代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个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的种种问题。

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有压迫和呼喊……都会引起我的许多感喟。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1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一(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1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一(含解析)

专题17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

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

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

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

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

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

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

2017高考实用文本阅读之传记阅读

2017高考实用文本阅读之传记阅读

专题四
一 二 三 误区规避
第二板块
从答题角度寻求突破方法
考点二 考点三 典例 考点四
考点一 尖子生错题本
-16-
方法点拨
典例(2013· 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 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 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 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 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 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 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 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 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专题四
一 二 三 误区规避
第二板块
从答题角度寻求突破方法
考点二 考点三 典例 考点四
考点一 尖子生错题本
-17-
方法点拨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 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 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 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 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 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 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 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 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 空队。

2017语文复习课件1: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技巧类题目(附习题)

2017语文复习课件1: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技巧类题目(附习题)

[参考答案] ①教学方面: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
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②研究方面:她完成的诗词专
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③推广方面: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
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设诗歌唱游
课,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每点 2 分)
2.本文在组材上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6 分) [满分解构]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组材”已经明确本题属于“传记组材技巧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 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 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 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 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 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2.组材类题目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从时序角度思考。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 脉络,把握人物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 (2)从详略方面思考。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 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 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 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②在组织素材时采用总分式,分写部分又运用了并列 式。(每点3分)
题型二 赏析映衬(正衬、反衬)
传记以传主为表现中心,但不可不写其他人物。这些人 物既展现了传主生活的真实环境,又从侧面对传主起着映衬 的作用,还可以点面结合,揭示更深刻的主题。
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B(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B(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B(含解析)不分版本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功鑫:愿为华夏之美接力许旸1972年大学毕业后,周功鑫从秘书室干起,当了16年展览组组长,直到XXXX年起担任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在那么是台湾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讲座教授。

在沪间隙,周功鑫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在她上海朋友的家中,周功鑫端起茶盘上的瓷器茶壶,慢悠悠地发问:“你看到了什么?一般人第一眼看出瓷器颜色、大小,是否典雅好看;但如果这是展品,我就会动脑筋,让瓷壶背后的细节立体留存于观众脑中……这样人们来一趟台北故宫,就不止于走马观花,或仅仅为了看一眼‘翠玉白菜’。

〞在周功鑫看来,筹划文物、艺术品展览,考验的其实是博物馆人对宝物历史脉络、美学积淀的驾驭功力。

她擅长的一招,便是呈现同一时间轴下中外艺术精华共展。

“就像音乐有层次、复调,文学有比拟文学领域,展览也可以在平行或垂直结构上动心思,但这需要策展人至少对两类文明都熟稔在心。

我也是慢慢体会到个中微妙。

〞时间拨回XXXX年“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两位中法君主“相遇〞台北故宫,两大文明跨越千山万水,激荡起绵延至今的涟漪。

展览现场,法国仿制的白瓷中国男女像,呈现了18世纪欧洲对中国的憧憬与想象……而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中建造的特里亚农瓷屋,成为西方人眼中神秘中国的象征。

一件件展品无声诉说着中法文化的交汇与碰撞。

拥有40余年博物馆界经验,周功鑫觉得,一间博物馆的潜力不可估量,如何释放它所蕴藏的文明能量,仍有很大空间去开掘,这也考验着博物馆人梳理展品的本领。

就拿雍正大展为例,不少观众看后“连历史观都改变了〞——原来雍正皇帝并非野史中传说的那么粗俗残忍,至少他在艺术风格上尤为细腻考究。

“展出的奏折里,雍正指导工人怎么把玛瑙杯打磨得更加圆润。

这就是让文物来说话,告诉观众雍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周功鑫判断,博物馆将成为群众学习休闲的最正确公共场所之一。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6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六(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6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六(含解析)

专题17.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汤国星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26岁的肖培根。

“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

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

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

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

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

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

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

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

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

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

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

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冲刺试卷(五)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冲刺试卷(五)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冲刺试卷(五)一、现代文阅读(35分)1.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微时代”,读什么?信息技术时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

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

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

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

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

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

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

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

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

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的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

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

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

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

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5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忠实自述人生路陈忠实①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我的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②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

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

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

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

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

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③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间有“作家”和“小说”。

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

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

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

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

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④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

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

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

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⑤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

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

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

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⑥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

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

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

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

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

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

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⑦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

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

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⑧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

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

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

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

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有删改)相关链接①陈忠实曾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等。

在《白鹿原》的开头,他用一页纸的篇幅写下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

(蒋肖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去世带走“一个民族的秘史”》)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

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

”(摘自2012年9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忠实在青少年时广泛阅读丰富的文学作品,激活生活体验,也开拓视野。

他创作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三里湾》复活了陈忠实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

B.在兴趣驱使下,陈忠实努力进行文学创作实践;他读初中二年级时,在阅读赵树理小说后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陈忠实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

C.陈忠实的创作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充满阳光,他经历过许多艰难和痛苦,忍受过饥和嘲讽,甚至一些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也时常“光顾”。

D.陈忠实曾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而一举成名,这部小说被读者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陈忠实用了整整16年的时间在基层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并在再三思考下放弃了省作协的工作,回到老家静心创作。

B.《三里湾》展示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陈忠实来说非常熟悉,这使他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和农民的印象、体验,文学梦在他心中也不再那么遥远了。

C.陈忠实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了作品,这超出了他之前对自己的预期,是他不断忍受痛苦,克服折磨与打击,静心自修而取得的成绩。

D.陈忠实为自己不是天才而痛苦,同时又以鲁迅的话来自勉,最终凭借勤奋努力和坚持不辍创作出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白鹿原》。

E.追逐文学理想的过程中,赵树理、海明威、巴尔扎克、刘绍棠等中外名家的创作及其主张都对陈忠实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3为了实现理想,陈忠实是如何直面现实中的种种困境的?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父母期待之间的矛盾?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CD3.第一问:①尊重父亲提倡的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②从旁人身上得到生活经验,消除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③忍受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折磨与打击。

④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第二问:①观点:我认为应该尊重父母的价值观,但要打破他们目光的局限性,勇敢追求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②文本:陈忠实尊重父亲所教诲的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做人的美德和规范,但不能服从其“挖一辈子土粪,求得一碗饱饭”的人生追求,他坚定了“搞文学创作的理想”,《白鹿原》等作品的成功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解析】1.“这部小说被读者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不正确,不是读者这样评价,而是作者的看法:在《白鹿原》的开头,他用一页纸的篇幅写下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

【题型】现代文阅读【难度】较难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梦家:生当乱世如浮萍朵渔陈梦家,著名新月派诗人,同时也是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

他原籍浙江上虞,自幼在南京长大,早年师从徐志摩、闻一多,是新月派重要成员。

陈梦家从16岁便开始写诗,1931年便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家诗集》,并立即扬名。

大学毕业后,陈梦家赴京在燕京大学中文系就读,并在该系任助教。

此后的陈梦家开始以一位浪漫派诗人的形象出现。

正是在燕大期间,他邂逅了与其相伴一生的“神仙妹妹”——赵萝蕤。

赵萝蕤自幼长在苏州,1928年,她直接升入燕大中文系,受业于郭绍虞、周作人、谢冰心等名教授。

翌年,转系攻读英国文学。

1935年,赵萝蕤从清华外国文学研究所毕业,转入西语系任助教。

七七事变后,夫妇俩跋涉到昆明,陈梦家任教于西南联大。

联大仍循清华旧规:夫妻不能在同一学府任教。

这样,赵萝蕤便作出牺牲,一面在家操持家务,一面做些翻译工作。

此时的赵萝蕤“勤读而多病。

联大图书馆所藏英文文学各书,几于无不披览。

师生群推之”(钱穆语)。

当时,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与西南联大有一个交换教授的规划,陈梦家被选派为交换教授之一,于1944年首度赴美。

赵萝蕤也一同前往,并进入了当时全美一流的芝大英语系学习。

在美期间,陈、赵夫妇会晤了当时已名声大噪的著名诗人艾略特。

艾略特是陈、赵都非常崇敬的现代派大诗人,早在清华读书时,赵萝蕤就翻译了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她是《荒原》的第一位中译者。

1947年,陈梦家先行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同时担任文物陈列室主任,为校方多方搜集青铜文物,干劲十足。

赵萝蕤回到北平后,任燕大西语系教授,后又兼系主任,为建设一个一流的英文系四处奔走,延聘人才。

著名学者巫宁坤即是当时受赵萝蕤的邀请,自美返国,加入燕大英文系的。

然而到了1951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从天而降,在群众性政治运动面前,作为新月派浪漫诗人陈梦家自然难以躲过。

果然,“运动”一兴起,陈梦家就被揪了出来。

此时,身在燕大的赵萝蕤也好过不到哪里去,作为西语系主任,她不仅要检讨个人的“资产阶级思想”,还要参加各种会议,没完没了地检讨在领导教学工作中“重业务,轻政治”的错误倾向。

此时,其父赵紫宸已经被揪了出来,要求人人与他“划清界限”,其夫陈梦家正在清华遭受猛烈批判,一向镇静自若、从容不迫的赵萝蕤,一下子憔悴了。

“思想改造运动”刚告一段落,紧接着便是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

大学重组,教会学校一律解散。

清华大学的文科系取消。

陈梦家在清华大学受到猛烈批判后,离开学校,被“分配”到考古研究所,赵萝蕤调入北大西语系任教授。

刚调入考古研究所的前几年,是陈梦家生命中相对平静的时期,也是他学术丰产的时期。

这几年里,他相继完成和出版了《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尚书通伦》等。

他不仅第一次在考古和古文字领域引入了现代西方学术规范,同时还完成了由浪漫派诗人向古文字、考古学专家的蜕变。

1956年,他用《殷墟卜辞综述》的稿费在钱粮胡同买了一所房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