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清朝政府的“卖官”
历史趣谈清朝政府有多腐败 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政府有多腐败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导语: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由满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由满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
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军事上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并大规模屠城(详见满清大屠杀),后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清朝政府有多腐败呢,以下从几方面一一细说。
一,政治腐败。
1.无知守旧,虚骄自大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对于世界的发展毫无所知,甚至在清人所著《明史·外国传》中竟然不分彼此,将葡萄牙、法兰西、西班牙等国家统统称为“红毛番”。
对于世界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弄不清楚。
对此外国人评价说当时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人根本不加区别“一体被中国人看作是夷人,他们那种亚洲式陴睨一切的气概是那样的浓厚,以致不屑再分什么彼此厚薄。
”当时的官员,都信奉“以模凌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
由此道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
”因此,很多参与重大决策的官员都完全不知道生活常识分享。
庆亲王奕劻简介 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
庆亲王奕劻简介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末代皇帝溥仪关于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为,有个最为尖锐的评价:“(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
奕劻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时被封为庆亲王,又在1908年获授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后一个铁帽子王。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奕劻当了6个月的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是决定清廷命运的关键人物。
慈禧在咸丰年间与其弟桂祥通信,常由奕劻代为捉笔,奕劻虽无学问,却写得一手好字,深得慈禧的好感。
1884年(光绪十年),慈禧太后罢斥恭亲王奕,本无实权的奕劻因缘得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并进封庆郡王。
次年设立海军衙门,受命会同醇亲王奕譞办理海军事务。
权位渐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无为,常为时人所暗讥。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奕劻仍任总理大臣。
1903年,荣禄病死,袁世凯得知奕劻将到军机处任职,立即派亲信杨士琦给奕劻送去1张10万两的银票。
奕劻假意推辞。
杨士琦说:“宫保知道王爷不久必入军机。
在军机处办事的人,每天都得进宫伺候老佛爷,而老佛爷左右,许多太监们一定向王爷道喜讨赏,这一笔费用也就可观。
所以这些钱不过作为王爷到任时零用而已,以后还得特别报效。
”听了这番话,奕劻欣然收下了银票。
此后,袁世凯对奕劻“月有月规,节有节规,年有年规”,供奉不断。
袁世凯还和小自己17岁的奕劻长子载振结拜为兄弟,与奕劻套近乎。
奕劻果然如袁世凯所愿,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旋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
奕劻为人贪鄙,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卖官鬻爵,被时人讥为庆那公司。
奕劻做事,善于猜测慈禧风向,“荣辱忽焉,皆在圣意”,慈禧对其很信任。
与八国联军打过一仗之后,慈禧有些心灰意冷,日常政事由奕劻主持。
而奕劻则视袁世凯为最可信赖的人,时常向他问计。
奕劻、袁世凯两人的势力迅速膨胀,投靠奕劻父子、袁世凯门下成了不少人升官发财的捷径。
近代史论文--浅析清政府的腐败
浅析清政府的腐败一,政治腐败。
1.无知守旧,虚骄自大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对于世界的发展毫无所知,甚至在清人所著《明史·外国传》中竟然不分彼此,将葡萄牙、法兰西、西班牙等国家统统称为“红毛番”。
对于世界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弄不清楚。
对此外国人评价说当时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人根本不加区别“一体被中国人看作是夷人,他们那种亚洲式陴睨一切的气概是那样的浓厚,以致不屑再分什么彼此厚薄。
”当时的官员,都信奉“以模凌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
由此道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
”因此,很多参与重大决策的官员都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决定对未来有多少影响。
在嘉庆、道光年间久任要职的军机大臣曹振镛,对讨教官运亨通之道的门生说:“无它,但多瞌头少说话耳!”这正如时人所揭露的“士不知耻, 为国大之耻。
历览近代之士, 其自敷奏之日, 始进之年, 而耻已存者寡矣。
官益久则气愈, 望愈崇则谄愈固, 地益近则媚亦益工。
“鸦片战争之后,虽然中国被迫接受了西方日益强大的事实,部分官员和封建王室仍因循守旧,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1876年6月,英国怡和洋行不顾清廷的劝阻,擅自在上海修筑了一条吴淞铁路,清政府觉得外国人在祖宗留下的土地上修筑铁路,有碍风水和面子,最后决定以28.5万两银子从怡和洋行手里买下吴淞铁路,并派人将铁路拆毁,抛于江海之中。
1881年,手握重权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为了解决开平煤矿的运煤问题,修建了一条唐山至胥各庄全长只有11公里的铁路。
当铁路首次通车时,顽固派声称机车行驶会震动皇陵,李鸿章被逼得只好一度改用马拉车厢在铁路上行走,成为当时的奇闻。
2.贪污成风,搜刮无限康熙晚年, 奢侈腐败之风已经兴起, 后来经过雍正时期的厉行节约和严刑峻法等改革措施而有所控制。
到乾隆时, 随着经济繁荣和财力充裕,奢靡腐败之风重新抬头并愈来愈甚。
乾隆六巡江南, 游山玩水, 沿途接驾送驾、进贡上奉、大兴土木, 豪华与排场空前, 糜费特甚。
捐纳为官的清朝“官二代”-精选资料
捐纳为官的清朝“官二代”清亡百年,不仅历史学界在研究探讨,且民间反思分析也一直很热烈,但皆众说纷纭。
如果从吏治来看,清廷大规模给“官二代”卖官鬻爵,导致整个官场沦陷,则为罪魁祸首。
一、清朝流行捐官做有清一代,民间谚语:“捐官做,买马骑”。
可谓一语道破清廷选拔官员的实质。
自隋唐实行科举取士以来,历朝历代莫不遵循。
但到了清代,选拔官吏除了沿袭科举取士制度外,还有两条最重要的途径:一为荫袭保举。
此举实质上就是世袭制,凡清朝有功之臣或皇亲国戚的后人,都可以世袭前辈官位。
此举为皇亲贵戚“拼爹”晋身,数量极少。
二为捐纳。
此举就是卖官鬻爵,这是“官二代”晋身官场最主要渠道。
回溯清廷出台卖官鬻爵制度肇始,是在立国之初。
其起因则为战乱频繁,平叛维稳军费开支巨大入不敷出,无奈才出此下策。
史载:顺治六年(1649 年),户部以“师旅繁兴,岁入不给,议开监生、吏典、承差等援纳”。
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一直将其视为权宜措施,且捐纳的官职有一定的限制,是文职和武职的小官员和虚职。
据《清史稿》记载,“捐途文职小京官至郎中,未入流至道员;武职千把总至参将”。
同时明确规定,捐纳的“官二代”官员,不得分用于吏部、礼部等中央核心部门和道、府这些地方机关,且不得授实缺正印官,就是不得任一把手。
恰恰到了为后世称道的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间,则“开行常例捐纳”,即常年卖官鬻爵,还以此作为朝廷常年性收入。
可怕的是,出卖的官位,不再局限于贡监、衔封等虚职,扩大到“实缺捐纳”,即包括实职官位,且竟然以出卖实职官位为主。
这可谓完全不顾斯文。
令人吃惊的是,史书记载,当时现职官员的加级、记录、保举等考核,都需要捐金钱。
更可怕的,革职降级官员的开复(即复职),更要收钱!清朝有民谣说:“遍天底下买卖,只有做官的利钱最好”。
乾隆时期,规定捐白米20 石可任县丞,北京城里几乎所有的“官二代”旗人,无论年龄大小文化程度如何,都拿多年的积蓄买官。
到嘉庆年间,捐生人数达到了22 万。
买官卖官:中国最古老的“生意”
防 止成 风 。要 综 合 利 用组 织 处理 和 纪 律 处 分 两 种 手 段 严 肃 查处 跑 官 要 官 买 官 卖 官 “ 拉 票 贿选 、 搞 非 组 织 活 、“ 动 ”等 行 为 做 到发 现 一 起 严 肃 查 处 一
起 . 不 姑 息 对 ” 官 要 官 的 要 批 决 跑
维普资讯
r T c hFu I e0s
— — — — — —
四级 换 届 面 临 考 验
20 年 .中国 共 产 党 政 治 生 活 中的 06 大 事 之 一 ,就 是 将 启动 全 国 省 、市 县、
买官 卖官 ●
中国最古老 的
各 地 区各 部 门采 取 得 力 措 施 深 入 治理 跑 官要 官 等 问 题 , 取得 了 新 的成 效 。 同 时 , 要 清醒 地 看 到 当前 在 干 部选 拔 工 也 作 方面还 存在 着一些不 容忽 视 的问题 。 各 级 纪 检 监 察机 关 要 认 真 履 行 职 责 .积
“ 意’ 生 ’
口 文 /本 刊记者 徐 敏
《 书 》上 曾 有这 样 的记 载 。东 汉 后
末年 , 一 名 叫 孟他 的 人 仕途 蹉 跎 , 胜 有 不
乡 四级 党 委 集 中 换 届 工 作 。最 新 一 期 的 《 望 》周刊 载 文 指 出 从 今 年 起 到 20 隙 07
歌 》 讲 述 的正 是 孟 他 行 贿 这 档 子 事 。 所 在
隆 四 十 六 年 (7 1 ) 在 甘 肃 查 处 的 米 18 年 . 捐 案 就 是 一 例 首 贪 污 者 中有 3 重 案 为 名 犯 被 立 斩 :贪 污 10 两 白银 以 上 的 5 人 00 9 被 判 斩 监 候 .其 中 2 人 后 来 改 判 戍 边 充 9
红楼梦13回分析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探究封建时代官位买卖的演变在本回之中,贾珍从戴权那里给贾蓉买了个“五品龙禁尉”的官职,直接原因就是为了让自己儿媳妇的葬礼办得更加风光。
因为贾蓉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监生,这样的官位写在明面上,显然不好看。
而封建时期,妇女是可以通过丈夫的职位受封的,贾蓉一成龙禁尉,秦可卿就是诰命夫人,所以灵牌上可以写“天朝诰授贾门秦氏恭人”,然而龙禁尉是五品官,恭人是四品官员妻子的称呼,这里这么写,也许就是为了讽刺这种买官卖官的现象。
古代卖官叫作“赀选”,即“卖官鬻爵”,向政府交纳一定的财货就能拜官授爵,“卖官鬻(yù)爵”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朝。
一开始的卖官人是皇帝。
因为整个王朝是皇帝的,皇帝想要做什么都行,卖官这种现象也就并不鲜见。
从秦始皇首开卖官先河开始,许多朝代更将卖官公开化。
随着朝代的变化,“卖官鬻爵”制度也不同。
秦始皇首开卖官先河。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最早始于秦始皇。
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当时蝗灾大疫,秦始皇下令,准许百姓交纳粟米够千石者,晋爵位一级。
即每交纳1千石粟,可以授予爵位一级。
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秦国首次变法时制定20级爵位。
秦朝时期的爵位在官场上的重要性是大于官,“爵”被视为地位之根本。
拥有爵位,就等于拥有许多权益,包括得到田地和仆人、获得官位与俸禄等等。
汉代买官卖官达到新的高峰,买官卖官市场更为成熟。
汉武帝时,连年征战、穷奢极欲,导致国库空虚,为了弥补用度,汉武帝允许买官和犯法者以钱赎罪。
买官已不再收粮食,直接收钱。
历史上堪称“顽主”的汉灵帝,更将买官卖官市场化。
汉灵帝亲自制定卖官的规定,在西园开办了一个官吏交易所,明码标价,公开卖官。
交易所里除了皇帝,什么官职都可以出售。
汉灵帝卖官花样百出,不放过任何机会,想买官却又没钱者甚至可以“打白条”上任。
后来更变本加厉,官吏的调迁、晋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须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官位标价,也就是说,官员上任要先支付相当于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
清朝官职买卖
第三是官僚“倒卖”,以谋私利。朝廷以卖官弥补财政亏空,掌握大权的官僚则从中渔利。清朝卖官,常常是督抚以本省发生事为理由奏请举行。他们往往也提出具体措施,如何交纳银两、价钱多少等。这就给各省长官以渔利的机会。有些官僚一面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要求降低价格,而在本省又暗中抬价,从中得益。有的则奏请收纳买官人实物,用时价折银, 也从中作弊。有的为了升官和谋利,强行威追人家报捐。更有一些地方大官僚,仿照朝廷,私自卖官的。如乾隆时当湖南巡抚的郑源铸,就是一个典型。他把省内所空出的官缺按质论价,标明价钱,叫“买缺钱”“大抵总在万金上下”。凡中央分发来湖南当官的.都必须按郑氏规定的价格交款然后才上任,如果来人一时手头紧无法交出,郑就派人通知新官员即将任职的州县,叫那里衙门中的胥吏带钱到省城,一手交钱一手接人。他从中取得大量钱财。在中央的当权的大官僚,也常常用给人谋官而收受贿赂,乾隆朝长期当政的军政大臣和坤,“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赂谄附者,多得清要。”
因为卖的多、卖的勤,所以价钱也定的很便宜,而且不断降价、折成优惠等等。清朝中叶,买一个知府(正四品官)大约交钱子1万两左右就行了,至清末,则降至5000余两。知县职最先约4000两,后来降至不足1000两。至于监生、贡生,甚至百把两银子就可以买到。。有时初定价颇高,捐买人不踊跃,即折成收银。甚至有三折成交的,大大优惠,以争取顾客。
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
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梁发芾上次写了一篇文章,说到法国旧制度时期的卖官鬻爵。
不过说实话,与中国比起来,法国人的做法实在是小儿科,不足与论。
这里说说咱们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让大话见识见识什么是卖官鬻爵的大手笔。
当然,把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与今天的比起来,也差不多相当于把法国与中国的相比,也是小儿科,也不足与论。
中国是世界上官僚制建立最早,最为完善,规模最为宏大,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刻的国家。
中国的官僚制度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其对世界的影响大概超过四大文明。
所以,官僚制应该是中国的国粹和骄傲。
当然,我们拥有如此成熟完备的官僚制,却并不能克服它自身的问题,就是对官职的交易。
中国的卖官鬻爵,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存在。
《管子》一书就认为如果出卖官爵,政权可能在十年内灭亡。
韩非子也对出卖官爵有论述,但商鞅变法中实际上实行过“粟爵粟任”的办法,就是以国家根据给国家交纳的粮食的多少赏赐官爵的。
秦朝也实行过“纳粟拜爵”的制度。
汉朝的晁错是力主“入粟拜爵”的高官和思想家,他的这句话尤其有意思:“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就是说,爵位这东西,是皇帝垄断的,皇帝可以随口创设出来,无穷无尽,没有任何成本;而粮食是农民在土地上种植的,也是永不枯竭的。
皇帝拿自己不费一文随口创设的爵位,去换农民实实在在的粮食,有什么不划算的呢?所以,汉朝以后,纳粟拜爵或入粟拜爵,是经常实行的。
这里用于交易的主要是作为荣誉性的爵位而不是实际从事行政管理的官位。
不过无论是商鞅还是晁错,他们主张或实行的“纳粟拜爵”,是一种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所得到的钱粮是进入国库的,鬻爵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这一点与法国旧制度下的卖官鬻爵类似。
通过出卖官爵而取得财政收入,这种做法,古老的中国,后来的法国、英格兰以及西班牙都有过,大概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取得财政收入的办法。
但是,历史到了东汉时期,卖官鬻爵的收入也可以不进入国库,积极进行这项工作的人,是堂堂的皇帝汉灵帝。
历史趣谈:清朝史上一个比胡雪岩“命好”的红顶商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史上一个比胡雪岩“命好”的红顶商人导语:与胡雪岩一样,在张弼士的财富史上,政治是两个无法剥离的文字。
这位在面见慈禧太后时都享有“免跪”特权的传奇商人,在他大半辈子的经商生与胡雪岩一样,在张弼士的财富史上,政治是两个无法剥离的文字。
这位在面见慈禧太后时都享有“免跪”特权的传奇商人,在他大半辈子的经商生涯中,也一直游离于政治的边缘,成为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
同时期唯一可与他相比的是路人皆知、比他年长18岁的胡雪岩,但张弼士却做得比胡雪岩更成功。
在仕途上,从钦命头品顶戴、光禄大夫,到粤汉铁路总办、佛山铁路总办,他的顶子一个接一个,比胡雪岩还红。
张弼士是张裕葡萄酒的创造者,张裕葡萄酒至今品牌不衰,得益的不仅是张弼士的商才,而且更拜他在仕途上的“进化”所赐。
张弼士的仕途,明显有别于“学而优则仕”,而是与胡雪岩同道的“商而优则仕”。
“商而优则仕”从来不是中国历朝的主流,而大都出于财政状况的原因。
晚清政府官员腐败贪污成风,加之对外屡战屡败赔款不休,财政严重吃紧,所以“商而优则仕”就是变相地卖官鬻爵。
胡雪岩的仕途由结交湘党党首左宗棠始,张弼士则从攀上一个大佬——淮党党首李鸿章拉开仕途序幕。
其时,张弼士是“南洋首富”,李鸿章是“北洋大臣”,他们间的“红娘” 是大清驻英国公使龚照瑗。
1890,龚照瑗奉命考察欧美洋务,途经南洋槟城,与“南洋首富”张弼士探讨“富国之道”,不知同时是否受了“见面礼”,总之龚照瑗回国后便极力向北洋大臣李鸿章举荐张弼士。
主持洋务的李鸿章亦对张弼士的“财富和韬略”极为赏识,遂奏请任命张为槟城首任领事和新加坡总领事。
由此,张弼士成为中国第一位“海外红顶商人”。
在1894年的张裕生活常识分享。
李长根的卖官账本
李长根的卖官账本
李长根是清朝末年著名的贪官污吏之一。
他曾在多个省份任职,最高职位是四川巡抚。
他的贪污腐败行为广为人知,被称为“卖官鬼”。
李长根的贪污方法是卖官。
他在各个职位上,都会从下属手中收取贿赂,去向上级官
员“买官”。
在他的账本里,记录了大量的官职买卖的情况。
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他曾收
了一位商人的巨额贿赂,帮助这个商人买下了福建省的一个总兵衙门的官职。
这个商人后
来成为了福建总兵,称霸一方,所有的商业利益都被他垄断。
除了卖官,李长根还有很多的贪污行为。
例如,他在重庆曾经干预法院判决案件,收
受了当事人的贿赂;他在广东任职期间,大量借款,但却不还,导致当地的财政陷入困境;他还涉及走私与受贿等行为。
李长根的贪污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也给清朝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他
一手促成的官位买卖,造成了清朝政府内部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加速了满清政权的灭
亡。
最终,李长根的贪污行为被揭发,他被清朝政府审判,并最终被处以极刑。
他的账本
也被曝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珍贵资料,为后人研究清朝末年官场风气提供了重要的史
料。
中国历代王朝是怎样卖官的?
中国历代王朝是怎样卖官的?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的卖官买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卖官发生在东汉灵帝时期。
灵帝称帝不久,感到私财寒酸,帝威不高。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他颁旨在全国“大卖官”。
圣旨一下,各地有财有势者踊跃认购官帽,官市兴旺,后宫库银很快爆满。
灵帝敛财心切,在同年再度下令:将朝中“三公”重位按每职一千万拍卖,“只留帝位不市”。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卖官在明末。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5月,明思宗吊死北京煤山,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称帝,改年号弘光。
这年9月,福王为了夺取民财,在大学士马士英的建议下,实行“卖官”政策。
具体办法为:取消延续数百年的生员(秀才)考试制度,改为以纳银多少来定名次。
一个月后,朝廷又下令:五品以下官职可以用银两购买。
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卖官始自清朝同治年间。
由于镇压农民起义,朝廷军费开支浩繁,为此实行“捐赀”买官之策,只要花钱,即可买得四品以下的官位。
中国历代王朝是怎样卖官的?在古代,官员是皇帝老爷捍卫臀下龙椅、巩固自家江山、治理国家的工具,故无论明主昏君,在主观愿望上均重视官员的选拔,因此乌纱的赐予,皆是根据其品德才能与政绩功勋而定(受奸佞惑弄而所赐非人,或任人为亲而乱赐乌纱者另当别论),故“原则上”说,乌纱乃是非卖品。
然而,皇帝也有经营意识,当他们发现乌纱可以创造巨大财富之时,乌纱便有了价码,成了标价出售的商品,而皇帝也就成了乌纱公司的老板。
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多少皇帝自任老板,靠大量批发零售乌纱发财?桑榆先生虽然不是历史学家,难知其详,但对几个著名老板的乌纱买卖,也略知一二。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嬴政阁下上台第4年秋,“蝗虫从东方来,蔽天。
天下疫。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据此可知,当时嬴政阁下因飞蝗成灾,人民饥馑,曾下诏卖官,一级爵位的价格是一千石粟。
只是当时爵位还不是握有实权的官职,只是一种荣誉头衔,而且在灾荒之年,以纳粟授爵,也有为小民着想的意思。
清朝封建社会的制度与政治状况
清朝封建社会的制度与政治状况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制度和政治状况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发展。
本文将探讨清朝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政治状况,包括皇权至高的专制制度、官僚体系的运行以及社会阶级的形成与变迁。
一、皇权至高的专制制度清朝是一个以君主为中心的封建王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所有政务和决策都需由皇帝亲自批准或颁布,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
清朝的君主通过儒家思想的渗透,将自己视为“天命之子”,代表天地神权,为天下共治。
二、官僚体系的运行清朝的官僚体系是一个严密的组织结构,具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和严格的选拔考评制度。
官员被分为九品官、三馆秘书、六部尚书等级,通过考试、举荐和官僚晋升等途径晋升。
这种等级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官僚体系的运行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是贿赂现象的普遍存在。
许多官员通过行贿和买官卖官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这导致了许多官员的品德和能力不合格,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三、社会阶级的形成与变迁清朝时期,社会阶级分化加剧,贵族和富商逐渐形成了新的统治阶层。
尽管清朝仍保留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但地主阶级和商人阶级地位逐渐上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普通农民和工人阶级遭受压迫和剥削。
在清朝的封建土地制度下,农民的土地被地主剥夺,并被迫作为佃农或佣工为其服务。
工人阶级遭受贫困和不公平待遇,难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四、政治状况的改革尝试面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清朝早期的一些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包括减轻农民负担、推行均田制、整顿官僚体系等。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革的力度逐渐减弱。
清朝晚期,内忧外患的压力加大,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体系的僵化导致了清朝的衰败。
最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制度,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历史趣谈:清朝巨贪庆亲王奕劻 如何成辛亥革命“大功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巨贪庆亲王奕劻如何成辛亥革命“大功臣”导语:奕劻,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被封为庆亲王,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奕劻一度成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
奕劻手握重权,却奕劻,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被封为庆亲王,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奕劻一度成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
奕劻手握重权,却贪婪无度,利用权力换取财富,他的种种卖官贪污劣迹,加速了满清的败落,实乃革命党在朝廷里最大的“潜伏”。
“老庆记公司”卖官鬻爵清末,权倾朝野的奕劻是卖官鬻爵的老手,靠卖官和贪污受贿所得便达万万两,堪称自和珅之后,满清最大的贪污犯。
凡是到奕劻门下求官者,自然要献上大笔银两。
如,杨士骧的山东巡抚一职,就出了十万两银子,而袁世凯、徐世昌等人也都是花了重金才买得更大的乌纱帽。
在辛丑年,奕劻尚未出任领班军机时,其贪鄙好货,就已人人知晓,时人称庆亲王府邸为“老庆记公司”,专门卖官鬻爵。
1911年,邮传部尚书一职空缺,奕劻便放出口风,售银三十万两。
盛宣怀提出要买,奕劻知道他身家丰厚,“别人三十万可以,你就非六十万两不可”。
后来盛宣怀托人说情砍价,才以三十万买下这顶乌纱,但奕劻要求“须交现金,不收他物”。
据晚清学者许指严《十叶野闻》记载,陈夔龙本是荣禄心腹干将之一。
荣禄死后,他通过夫人又与奕劻搭上了关系,仕途一路蹿升,成为直隶总督。
“夔龙督直时,每岁必致冰炭敬数万,几去其的入之半,其他缎匹、食物、玩好等不计”。
奕劻曾对陈夔龙说:“你也太费心了,以后还须省事为是。
”陈夔龙则敬对说:“儿婿区区之忱,尚烦大人过虑,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奕劻的“风雅腐败”
2023.06 第06期 总第186期清风古镜今鉴编辑/赵雨婷*******************晚清,爱新觉罗·奕劻称得上一个颇为传奇的人物。
虽说他是清朝皇室,但血缘相当边缘。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奕劻降袭辅国将军,与堂兄恭亲王奕䜣的地位相差甚远,直到甲午年(1894年),奕劻才进爵庆亲王。
但是到了1908年,他却获得了“世袭罔替”,成为清代第12位也是最后一位“铁帽子王”,与恭亲王“平起平坐”。
宣统三年(1911年),奕劻任内阁总理大臣。
1917年奕劻去世后,《纽约时报》撰文称:“庆亲王一生,以一无所有的皇族旁系开始,以亿万富翁的身家辞世。
”奕劻堪为“晚清第一贪”。
奕劻在宦海的沉浮犹如两重天,他的发迹全凭慈禧的提携和重用。
史载,奕劻貌似憨厚,对慈禧唯唯诺诺、唯命是从,效尽犬马之劳,由此深得清朝廷信任,权倾朝野。
他一进中枢,头一件事就是把天下各府县的肥瘠贫富摸了个透,有即将外放的官员来访,奕劻常会说一句:“稍等一下,马上就走富裕之地缺出。
”来者明白,回去后就送来了银子,奕劻则根据银子的多少择地而放。
当年清朝廷有一句流行语:“不见庆亲王,就别想做官。
”即使有了名额,比如已经捐了官,但奕劻不发声,便拿不到官位;即使得了官位,没有他的示意,吏部也不会给“照身”(派遣证)。
1911年《泰晤士报》爆料称:庆亲王奕劻的资产仅在汇丰银行一处就高达200万两之巨。
倘再加上其他银行的存款及大量田地、房屋、票据、金银首饰,“岁费巨亿”。
吊诡的是,庆亲王奕劻为躲避朝野的视线,从不轻易给人抓住把柄,故此擅长精心伪装清廉。
如: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澹如斋”,自称“澹如主人”,以示廉洁奉公,淡泊如水。
他还将亲书“本官素来崇廉,凡贡献者,恕拒纳”赫然张贴在自家门口,俨然一副“崇廉”“拒纳”的架势!其实,谒见他的官员倘若不送钱,根本进不了王府的大门。
更令人恶心的是,奕劻竟然叮嘱子孙要谨守“四留”家训:“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遗百姓,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书以遗子孙。
卖爵鬻官典故
卖爵鬻官典故
"卖爵鬻官"是指在古代通过贿赂或其他手段购买爵位和官职的
行为,这一行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有时候被称为"买官
卖官"。
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封建社会中,秦汉以后尤为盛行。
"卖爵"指的是出卖爵位,一般是指向有钱有势的人出售封爵的
机会,这样的人可以通过花费巨大的财力购买爵位,以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样的行为对于贫穷贵族来说,是一种寻求社会地位的手段,而对于统治者来说,则有助于筹集国家财政收入。
"鬻官"则指的是出售官职,是指通过贿赂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购
买官职地位的行为。
在古代,官职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地位象征,可以带来丰厚的权力和财富。
因此,有些豪门世家会通过向官员贿赂或其他方式走后门,以换取自己或家族成员的官职,这就是"鬻官"。
这两种行为往往导致权贵阶层的贪腐和官场腐败,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因此,历代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反腐败措施,限制或禁止了卖爵鬻官等行为。
清朝政府腐败作文
清朝政府腐败作文您要是翻开清朝的历史啊,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了烂苹果的大箱子,那股腐败的味儿啊,直往鼻子里钻。
咱先说说清朝那些当官的吧。
那可真是一群贪婪的家伙,就像一群永远喂不饱的老鼠。
他们整天就想着怎么从老百姓手里捞钱。
小到一个小小的九品芝麻官,大到朝廷里的一品大员,都在搞贪污这一套。
比如说和珅,那可是出了名的大贪官。
他家里的财宝啊,据说比皇帝老儿的国库还多呢!他捞钱的手段那叫一个五花八门,什么卖官鬻爵啦,克扣救灾款啦,反正只要能把银子往自己家里搬的事儿,他都干得出来。
您想啊,这些当官的都这么贪,那老百姓能有好日子过吗?就好比一群狼守着一群羊,这羊啊,只能是被吃得越来越少。
再看看清朝的官场风气,那简直就是一潭发臭的死水。
官员们之间互相勾结,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
他们不是想着怎么把国家治理好,而是琢磨着怎么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怎么排挤那些正直的官员。
在这种环境下,真正有才能、想干点实事的人,根本就没有施展的空间。
就像一个好的种子想在一块满是石头和烂泥的地里发芽,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比如说吧,有些官员想搞点改革,让国家跟上时代的步伐,可其他那些腐败的官员呢,生怕改革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就拼命地反对,把那些好的想法都给扼杀在摇篮里了。
清朝政府在军事上也是腐败得一塌糊涂。
军队本应该是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啊,可到了清朝,这长城啊,都快变成泥巴堆的了。
军官们克扣士兵的军饷,士兵们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去打仗啊?而且啊,军队里的装备也不更新换代,拿着那些老掉牙的武器,怎么跟那些洋枪洋炮的外国侵略者打?就像一群拿着木棍的人去跟一群拿着机枪的人打架,这不是自找苦吃吗?比如说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的舰队开过来了,清朝的军队呢,还在用那些几百年前的大炮,炮弹还经常打不响,这仗还没打就已经输了一半了。
清朝政府的腐败就像一个巨大的毒瘤,不停地吞噬着这个国家的生命力。
从官场到军队,从国内到国外,到处都弥漫着腐败的气息。
也正是因为这种腐败,让曾经强大的中国在近代受尽了屈辱,让老百姓陷入了无尽的苦难之中。
卖爵鬻官典故
卖爵鬻官典故在我国历史上,卖爵鬻官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曾多次出现在各个朝代。
它是指国家将官职和爵位出售给民间人士,以此来筹集财政收入、缓解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虽然卖爵鬻官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卖爵鬻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为了充实国家财政,实行了卖官鬻爵的政策。
这一举措使得国家财政收入迅速增长,同时也激发了民间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筹集资金应对匈奴的战争,朝廷再次推行卖爵鬻官政策。
这次政策实施范围更广,影响更深。
清朝时期,卖爵鬻官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乾隆皇帝曾将一些闲职官爵出售,以弥补财政赤字。
卖爵鬻官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它能为国家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其次,这一政策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通过购买官职和爵位,民间人士有了进入政界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最后,卖爵鬻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统治者可以通过出售官职来拉拢势力,巩固自己的政权。
然而,卖爵鬻官政策也存在很多弊端。
首先,它容易导致权力寻租现象。
一些买官者为了收回投资,往往会滥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其次,卖爵鬻官加剧了社会不公平。
有钱人可以通过购买官职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贫寒之士则失去了晋升的机会。
最后,这一政策助长了官场腐化,导致政治风气日益恶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卖爵鬻官现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在选拔官员和分配官职时,应当注重贤能而非金钱。
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为国家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今天,我们应当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公务员选拔制度,以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总之,卖爵鬻官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既有其积极作用,也暴露出许多弊端。
清代的散官制度
清代的散官制度一、清代散官的来源和特点清代的散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皇帝任命的专职官员,如知府、知县、州官等;另一类是由地方上的豪绅和士绅自行组织并担任领袖的官员,如经略、总兵、镇守等。
这些散官属于地方性质上的官职,他们的职务性质和司法执行权力与官职上的官员有所不同。
清代散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专制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系的复杂性。
这些散官中的一些人可能是正规官员的助手或者一些贵族的亲戚,他们通常没有固定的官衔或者职责,但是他们却可以依靠他们的关系网络和社会地位,来获取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清代的散官制度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散官出身的人通常是社会上的上层阶级,他们的地位和社会资源非常丰富。
在地方上,散官可以通过他们的关系网络和财力来扩大他们的势力范围,相对来说,他们的行为可能更加随心所欲。
二、清代散官的组织和治理清代的散官是由皇帝或者地方上的地方豪绅们自行组织并划分权力范围的,不同于正规官员的是,散官的界限明显,他们的权力范围通常比较小,但是他们的行为却可以对地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组织和治理方式也与正规官员有所不同。
在地方上,散官通常是由一些地方豪绅或者官方组织的,这些官员们通过一定的规则和制度来组织和管理地方事务,虽然他们并不拥有强大的政治权力,但他们在地方上却有一定的影响力。
散官们的组织和治理往往比较灵活,他们通过建立一定的规则和制度,来管理地方的事务。
通常情况下,地方散官们会通过一些宴会、联谊活动或者地方节日来联络地方上的人脉和社会资源,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地方事务。
地方散官们通常是通过一些关系网络和武力来实现他们的地方统治,他们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建立自己的势力,来对地方事务进行管理。
三、清代散官对社会的影响清代散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社会和地方政治的发展。
散官们在地方政治上的存在和影响,使得地方政治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地方散官政治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豪绅和官员借助他们的资源和权势,利用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受害的往往是百姓和普通人民。
清代湖南卖官案
清代湖南卖官案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21年第5期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一个王朝最大的病,就是吏治腐败。
而这样的病,到了一定时候,一定会大规模发作。
乾隆时期号称盛世,但是,在其后半段,吏治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皇帝无条件信任权臣和珅,一个大贪官下面,不仅有千千万万的小贪官,而且结成一个网络,上下一气,营私舞弊,无所不用其极,夤缘逢迎,欺上瞒下。
清朝的官僚体系,到了乾隆末年,已经进入加速腐朽期。
乾隆死后,和珅倒台,暴露的一个湖南卖官大案,就是一个典型。
卖官案的主角,是湖南布政使郑源璹。
清朝的规矩,由吏部发遣到各省的官员,补哪个缺,什么时候补,是布政使的职权。
但是,由于总督巡抚负有监察管理各省之责,所以,很多时候,总督巡抚也能管到这个事儿,甚至说了算。
但是,这个郑源璹走了和珅的门路,来头比较大,所以当时的湖南巡抚姜晟,只能让着他,不插手人事。
郑源璹卖官,相当特别。
但有新官到任,他就说,你该补的那个缺儿,现在有人署理,你得先候着。
如果时间长了,我给你调剂一个更好的。
但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半年一年过去了,就是没有消息。
眼睁睁,那个缺儿就在那儿,他就是可望不可即。
眼看着川资要用完了,一打听,说是要补缺得使钱,数目还不小。
这时候,就会有人来给候补的官儿出主意,说可以通知你所要候补的那个府县的书吏衙役,让他们先给你垫上。
到了这般田地了,病笃乱投医,不是办法也是办法了。
事实上,只要候补官答应,自然会有人通知那个地方的书吏衙役,带着银子就来省城了,钱一交上去,补缺的任命立即下来,官员就可以到任了。
然而,还没到任,就花了人家一大笔钱,以后书吏为非作歹,肆意滥取,加倍浮收,就没有人管了。
一旦有案子,衙役吃完原告吃被告,两边勒钱。
但有大案,连同相邻四舍,都不得安宁。
有盗案,被盗了财物不能告官,告了之后,枉费钱财,也抓不到盗贼,抓到了也会得钱买放。
所以,人们都说,被盗经官重被盗。
其实,乾隆时期得缺要打点一下布政使和督抚,早就是惯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做官 ,官员 的比例 在清朝是很
6 %的官 是捐 纳 ,0 的官是 科 0 4%
考取 , 怎么办 ? 清朝 的选 官还有另
清 朝做 官 主要 有 两条 途 径 :
一
条是 正途 ,科举 考试 。先考 秀
才 , 了再考举人 , 人完 了再参 完 举 加会试 , 取得 贡±的资格 . 了再 完 参加殿试 , 取得进 士的资格 , 进士 以后就可 以分派 官职 ,派到县里 面就可 以做七品知县 。 考中进 士 , 在清朝前期基本上都 可 以有一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钱以后就升级 。 有些该休职 , 该
退了, 捐钱就接着做 , 甚至后来 到
一
都可 以捐纳 。 哪些可 以开捐 , 哪些
不 可 以开 捐 , 是 有 规 定 的 。 它 五项
知府 3 3 两 , 8 0 同知 17 4 4两 , 知县
9 9两 ,县 丞 20两 。这 知 县 由 9 1
支有定数 , 收入多少 , 支出多少是
有 例捐 , 有常捐 。比如打 仗 , 战争 结束 了 ,这捐纳就停 了 ;黄河决
口, 河 , 修 河修好 了 , 口堵上 了 , 河 这 捐就停 了。后来很 多例捐就变 成 常捐 , 这就越捐越滥 , 滥到什么 程度 呢? 我举几个例子 , 嘉庆道光
年间 , 监生 捐 了 2 0万 人 , 国参 全 加 会试 多者 100人 , 捐 了 2 60 你 0 万个监生 , 他怎 么来考进士 ? 我给
资格 的审查要统一 。
第二个特点 , 明码标价 。 什么
官, 多少钱 , 它是 有规定 的。以乾 隆三十九年 为例 , 它价钱很 复杂 , 就挑几个主要 的说 一下 。京 官就
官做 。 个正途是很难的 , 光之 这 道
外一条途径 , 异途” 主要是捐 叫“ , 纳, 就是花钱 。
“ 捐纳 ” 就是买官卖官。
捐纳制度在 清朝 是一个很重
后 4万万人 , 3 考一次 , 每 年 一次 取 30来人 , 均一年取 10人 , 0 平 0
要 的制 度 ,它 和科举 制度互相补
是 乾隆三十九年 的价钱 。到后来 价钱 就落了。 我们再 看看光绪 晚期 ,到光
钱又复职 了。我想 升级 , 花钱 , 捐
统一管理 。 我数 了一下 , 大概有五
个统一 统 一捐项 ,不是所 有
绪 二 十 六 年 的价 钱 ,郎 中 2 7 03
两, 主事 12 7 8两 , 员 4 2 道 7 3两 ,
开籍贯 和清 白册 。是 国子监 的学
生, 国子 监 要 出 印 鉴 的 证 明 , 是 就
中国出现捐纳 , 秦朝就有 了。 秦朝统一 了天下 ,开始让百姓 用 粮食来买官 爵。 了汉朝 , 到 也还有 捐纳 , 汉武帝 曾经 下令 , 以卖 武 可 功爵, 于是盐 铁 富贾 , 率 而至 。 相 汉朝 以下唐 、 、 、 宋 元 明都 有捐纳 , 到清朝捐纳成为制度。 为什么要捐纳? 清朝的钱 , 收
中央纪委 、 中央 组 织 部 在 2 1 0 5月 6日的 视 0年
频 会议 上 ,宣布 重点 开展 买 官卖官 问题 专项治
理 , 示 要 “ 卖 官 者 身 败 名 裂 , 买 官 者 赔 了夫 表 让 让
人又 折 兵 " 。
说说清朝政府的“ 卖官”
口文 / 阎崇年 图 / 刊资料 本
举 考 试 的 ,但 是 这 主 要 是 中 下 级
员、 知府 、 知县 以下 可 以捐 , 统一
多人 , 花钱买文 凭。
第四, 捐纳泛滥 。它开始时 ,
官员 。
政策 。 第五 , 统一资证 。 要有资格 。 捐官也要有 资格 ,捐纳也要 有资 格, 乡邻要具 结担保 , 当地要 给他
品二 品的大员也捐 , 就滥 了。 所 以 ,清朝 的捐纳制度 ,是越来越
可 以开捐 , 军需 , 打仗需要 ; 河工 ,
河 决 口了 , 河 ; 灾 , 治 赈 闹大的灾
捐减 ,官犯 了罪 了,花钱捐 了减 等, 或者 减免 。十 , 典 , 礼 的 捐 典 “ ”祭典 的“ ” 死 了之后捐 的 典 , 典 ,
封典荣誉 , 后来 就不是官 了 , 别 特 是有些官犯 了罪 了 , 革职 了 , 点 捐
清朝 的捐纳 ,我想讲 几个问
题: 一, 第 清朝 捐纳制 度 的特点 , 我总结了一下 , 主要有 四点 : 一是
总 结 了十条 : , 一 捐官 就是 做官 。
二, 捐复 。 , 三 捐升 , 就是升官 。 四, 捐补 。 , 五 捐级 , 捐加级。 , 六 捐衔 ,
加赋 ” 雍正 又 “ 丁入 地 ” 丁后 , 摊 ,
来就不拿丁银 了 ,所 以收入它是 个定数 。每年正常 的支出也是个
不捐官光 捐衔 。七 , 捐监 , 国子监
清朝 2 8年 取 了 2 8 6个 人 , 6 64 平
均一年 1 1 0 个人都 不到。
充, 一部 分人通过科举 考试做官 ,
一
部分人通过 捐纳制 度做官 。捐
大 的 ,多 的时 候 到 6 % ,就 是 0
大部分人 想要做官 ,或者经
过努力 没考取 , 或者 努力 了, 也没
的监生 。 , 八 捐正 , 副职捐正 印, 九
定数 , 到特殊 情况 , 打仗 、 碰 如 黄
河 决 口、大的灾荒 ,没钱 怎么办
呢 , 了一个办法 , 想 就是捐纳 。
品官银 13 0两 , 30 同知就是五 品 ,
银 62 8 0两 , 知县七 品银 4 2 60两 , 县丞 就是 副县八 品 , 9 0 。 银 8 两 这
定数 。 , 地 它是固定 的 ; , 丁 康熙五
十年 以后 ,盛世滋 生人丁 ,永不 “
选郎 中 、 主事 , 方道 员 、 地 知府 、 知
县。 道员 、 知府 、 知县 , 乾隆三十九 年 的价 钱 ,郎 中五 品官 ,是 银 90 60两 ,主事六品官银 4 2 两 , 60
道员 四品官银 14 0两 ,知府 四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