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_工作报告

合集下载

对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输出状况的调研报告4篇

对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输出状况的调研报告4篇

对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输出状况的调研报告4篇调研报告一: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输出情况调研一、调研目的通过对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的调研,了解她们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输出状况,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选择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为调研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她们的就业情况、奔向城市工作的意愿以及外出务工的动因进行调查。

2. 实地访谈:选择几个富余女性劳动力较多的省份,在农村进行实地访谈,采访她们的就业经验、工资待遇、家庭影响等情况。

三、调研结果1. 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率较高,其中以外出务工为主。

在农村地区,她们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家政等工作。

2. 外出就业意愿:调研显示,大部分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对外出务工持积极态度,认为外出工作可以提高收入、开拓视野并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一些家庭因素和家族传统观念等因素限制了她们的外出就业意愿。

3. 劳动力输出动因: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的劳动力输出主要源于经济压力和就业机会的吸引。

由于农村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农产品价格波动,家庭收入较低,加上城市工厂和企业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四、调研结论1. 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需要注重培养其就业技能和提高职业水平。

2. 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改善农村经济状况,提高农产品价格稳定性,减少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需求。

3. 加强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为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调研报告二: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的外出就业状况调研一、调研目的通过对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的调研,了解她们外出就业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及就业形式,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1. 数据收集:通过调阅相关资料和统计数据,了解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基本情况。

2. 实地访谈:选择几个典型地区,采访外出就业的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了解她们的就业经验、工资待遇、生活状况等情况。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修改版]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修改版]

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

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女劳动力406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一、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的重要现象。

为了了解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本次调查旨在深入分析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中的主要特点和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对象为附近数个农村村庄的家庭,共涉及农民工、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

三、调查结果1.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家庭有成员外出务工,主要选择的转移地点包括城市和沿海地区。

这一现象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无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二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改善生活水平;三是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有助于家庭收入的增加。

2.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然而,富余劳动力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缺乏父母的照顾和监管,容易出现道德、心理问题。

其次,留守老人面临独自生活和缺乏社会关爱的问题。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也相对匮乏。

四、解决方案1.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为了解决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首要的是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鼓励引导资本投入,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吸引力。

2.改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状况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

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教育和医疗保障,确保他们的健康和人格发展。

3.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五、结论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农村社会和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应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状况,并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转移就业⼯作调研报告农村劳动⼒转移就业⼯作调研报告范⽂(精选3篇) 在我们平凡的⽇常⾥,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到报告,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

那么⼤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农村劳动⼒转移就业⼯作调研报告范⽂(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农村劳动⼒转移就业⼯作调研报告1 农村劳动⼒向⾮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的关键所在。

**县是劳务输出⼤县,外出务⼯⼈数逐年增多,打⼯收⼊占农民纯收⼊的⽐重逐年上升。

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转移就业⼯作作了⼀些浅显思考。

⼀、农村劳动⼒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截⾄2014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13.55万⼈,实现⼯资性收⼊22.8亿元,净收⼊14.72亿元。

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电⼯等职业技能培训4994⼈次,⼤⼤提⾼了转移就业⽔平。

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项⽬、⼤⼯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就近就地转移19187⼈。

加⼤资⾦扶持⼒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2014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额贷款475⼈2375万元,带动就业712⼈;全县发放失业⼈员⼩额担保贷款500⼈2500万元,带动就业750⼈。

⼆、农村劳动⼒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差。

接受问卷调查的500名农民⼯中,拥有⾼中及以上⽂化程度的农民⼯72⼈,占14.4%;初中及以下⽂化程度的428⼈,占85.6%。

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数145⼈,占29%,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获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占12.2%。

202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与趋势,本报告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1.8亿人,比十年前增加了近50%。

转移方式以劳务输出为主劳务输出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

许多地区的农民选择前往城市、沿海地区或国外务工,以增加家庭收入。

劳务输出呈现出季节性、短期性和流动性等特点。

转移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竞争力较弱,往往从事低技能、低报酬的工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就业稳定性差由于劳务输出具有季节性、短期性和流动性等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许多农民只能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

社会保障缺失许多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务工时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容易面临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权益保障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保障存在较多问题。

如工资拖欠、超时劳动、安全生产条件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权益和生活质量。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转移规模将持续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将持续扩大。

未来几年,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仍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更加依赖于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

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将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领域。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发展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走出农村,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为了更好的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相关部门就需要及时地进行情况汇报。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到的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背景情况。

由于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机会,许多年轻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走出农村,寻找其他的工作机会。

这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到的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首先,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为城市的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

其次,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可以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然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负面影响也需要我们考虑。

例如,企业只注重利润,而忽视员工的权益。

同时还存在各种隐性的问题,例如员工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方面都可能面临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进行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

最后,我们需要贯彻的是相对应的政策。

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

比如,实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率和效益。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些保护农民工权益的相关规定。

这些政策和规定的制定,能够给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面影响。

总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当前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同时也是无法避免的一个趋势。

相关部门必须把握好这个趋势的方向,推动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规定,努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加安全、稳定和可靠的发展环境。

同时,也要注重建设和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这样才能够在促进中国农业和城市化的同时,打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鸿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关于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关于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关于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第一篇:关于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充分利用好我县的人力资源,搞好劳务输出,促进劳务经济发展,近日,县委办与县政协办公室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劳务经济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我县农村劳动力共有25.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8.8%。

目前,全县农村年劳务输出总数约10万人(次)左右,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0%。

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新疆、江苏、浙江等地,主要从事选铁、建筑、肉食加工和餐饮业,或在当地的纺织、机械制造、服装企业打工,其中,从务工行业来看,从事选铁行业的人数占31%;从事建筑业的人数占12%。

从务工时间来看,常年在外务工的占73.8%,季节工占26.2%。

从性别、年龄结构来看,男性占60%,女性占40%;16—45岁者占86.4%,46岁以上者占13.6%。

我县外出务工农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全年总收入约为4.25亿元。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县、乡政府和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近年来,县、乡政府把劳务输出工作当做帮民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完善服务”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重视发展劳务经济的浓厚氛围。

特别是在选铁行业上,我县已形成了一支有3万多人的劳务队伍,遍布全国各地,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农民群众也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自发或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

xx年我县外出务工人员5万人次,xx年达到8万人次,xx年达到10万人次。

(二)劳务输出逐步增量提质。

随着全国劳务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农民思想认识的提高,我县劳务输出得到有序健康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8.6岁,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6%,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或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占24%。

“关于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精选五篇)

“关于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精选五篇)

“关于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精选五篇)第一篇:“关于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关于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劳动就业状况,充分把握全县就业形势,积极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

近期,我局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对全县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各类用工单位用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盘点2010年就业,严峻与希望并存,现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一、基本状况(一)劳动力资源现状我县现有人口6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3万人,非农业人口12.1万人。

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企业改制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逐年增加。

全县城乡富余劳动力21.05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城镇新增劳动力0.37万人。

全县城乡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青壮年劳动力占有较大比重,35岁以下的占37.07%。

根据统计调查数据,全县实有劳动力37.15万人。

其中:男性19.03万人,女性18.12万人;外出务工14.52万人;从事第一产业12.54万人,所占比例33.76%,从事第二产业9.53万人,所占比例25.65%,从事第三产业15.08万人,所占比例40.59%;县内就业10.09万人,省内务工4.49万人,省外务工9.96万人,国外务工0.07万人。

(二)就业状况调查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县期间状况的直接表象存在于三个方面:(一)大量民工陆续提前返乡,乡镇街头、车站陆续出现了到处观望和写满无可奈何表情的人们。

(二)广东沿海一带小型企业业主陆续回乡“渡假”。

(三)地产特色农副产品原料材料收购迟滞缓慢,有的无人问津。

县就业局分管领导通过认真了解分析、充分认识到事态发展的严峻性,一方面及时向上级汇报,依靠上级和政府为民生及时筹划;另一方面组织人力市场工作人员分头下乡、作详细认真具体的调查研究。

综合汇聚来自各方面的情况,使上级主管部门判断和决策依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为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意愿、转移方式以及转移后的就业情况,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选择本次调查选取了我国地区农村地区的五个村庄作为样本,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调查对象主要为年龄在18岁至45岁之间的农村劳动力。

三、调查结果1.转移意愿调查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有大约80%的农村劳动力表示有转移意愿。

其中,30%的人表示有强烈的转移意愿,40%的人表示有一定的转移意愿,剩下的10%的人表示愿意尝试一些新的就业机会,10%的人则表示没有转移意愿。

2.转移方式根据调查数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城镇企事业单位就业:约占总体的50%。

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城镇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获得相对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2)外出务工:约占总体的30%。

这一方式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外地城市或附近农村进行短期或长期的临时打工,获得一定的工资。

(3)创业就业:约占总体的10%。

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自主创业或开设小型农业产业进行就业。

(4)家庭就业:约占总体的10%。

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发展农村家庭经济,进行自给自足的就业。

3.转移后的就业情况据调查显示,转移后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年收入较转移前有显著的增加。

其中,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年收入最高,其次是创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家庭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收入较低。

四、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几个问题:1.转移意愿高但实际转移机会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80%的农村劳动力有转移意愿,但只有50%的人选择了城镇企事业单位就业,而且创业和家庭就业的比例都较低。

这说明在转移方面,政策和市场的供给还没有达到农村劳动力的期望。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3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3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3篇篇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县县情的现实选择。

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据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缙云县总人口43.69万人,农业人口39.76万人,占91.0%,农村劳动力23.22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12.8万人,女性劳动力10.42万人,分别占55.12 %和44.88 %。

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不高。

2004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7.68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31.70%。

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全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8%,初中文化程度占57.2%,小学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据统计资料,2004年我县乡村实有劳动力合计23.22万人,耕地面积15.25万亩,如果按劳均种植3亩计算,只需5.25万个劳动力,加上林牧渔业约需2.5万劳动力,除去外出劳动力,尚有8.11万劳动力需要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1、劳动力转移异地化。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广,异地化转移为主要特征。

外出劳动力转移遍布全国二十多省、市、区,近致邻县,远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对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超过2万人,上海、江苏等地近2万人,广西东兴市、钦州市等地约5000人。

省内主要分布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

2、劳动力转移规模化。

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二多二少” 特点,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多,工业、商贸、建筑等行业少;凭技术专长创业多,靠体力务工人员少。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推进我县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步伐,加快劳务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按照县政协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18日,县政协组织工会、妇联、共青团、劳动保障和民族宗教等界别的14名政协委员,由县政协副主席吾麻尔同志带队,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先后深入大丰镇、园户村镇、二十里店镇、石梯子乡,对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目前,我县有农村劳动力47339人。

其中,男性27075人,女性20264人;少数民族22467人;小学文化程度17631人,初中文化程度24607人,中专以上学历5101人。

当前已实现就业42833人(其中从事一产的24621人,占就业人数的57.4%;从事二产5506人,占就业人数的18%;从事三产10000人,占就业人数的23.4%;自主创业2706人,占就业人数的6.0%)。

仍有富余劳动力2003人,其他2503人(其中在校学生2123人,现役军人380人)。

201X年以来,已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次。

其中,长期转移8903人,季节性转移1.7万人次,实现转移创收1.3亿元。

近三年来,我县年均转移就业3.1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近3亿元,农牧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先后培育打造了“园户村餐饮”、“呼图壁运输服务队”、“苗木花卉园艺工”三大劳务品牌。

这些劳务品牌的创立,有力地带动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相关行业和产业聚集,使广大农牧民实现了多渠道增收。

201X年,我县创建为“国家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示XX县”。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且男性居多。

二是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餐饮业、运输业、林果业和养殖业,且多为自己创业。

四是劳动力外出创业就业的渠道有限。

关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一、引言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传统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导致一部分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给农村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形势,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根据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家庭依赖农业劳动为生,占总家庭数的80%以上。

而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约有70%的家庭存在劳动力富余的问题。

主要原因包括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劳动力的低效率、技术落后等。

调查还发现,农村劳动力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较高,但很少能得到相关机构的支持。

由于长期从事农业劳动,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其他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有限,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和低收入工作。

三、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针对农村劳动力富余的现象,调查显示大部分富余劳动力选择了城市就业,其中约80%的人选择进入城市务工。

另有部分人选择创业或进入新兴服务业,如快递员、保安等。

进一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富余劳动力缺乏相关技能和资格证书,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其次,城市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招聘单位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和高学历的求职者;最后,富余劳动力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工作条件也相对较差。

四、政策建议针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加强技能培训: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 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向新兴服务业,如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 改善工作条件与待遇:政府和企业应联合采取措施,提高就业岗位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市场。

4. 加强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体系,包括贷款支持、税收优惠等,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创业和就业环境。

农村劳动力转移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业情况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情况,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情况、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政策的效果。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200份问卷,选择的调查对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

问卷涵盖了基本情况、转移就业情况、就业方式、收入情况、就业满意度等方面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1.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中,男性占比55%,女性占比45%。

就业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40岁之间,占比为60%。

另外,大部分就业者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仅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达80%。

2.转移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就业者参与非农劳动。

其中,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行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三大主要领域。

此外,约有30%的就业者选择了城市就业,而70%的就业者选择了农村或县城的就业机会。

3.就业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在转移就业的方式上,绝大多数就业者选择了找亲戚朋友介绍就业的方式(占比75%)。

其次是通过劳务中介(占比15%),再次是通过网络招聘(占比10%)。

这些方式都与人际关系的影响密切相关。

4.收入情况5.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就业者对自己的工作比较满意。

其中,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工作稳定性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者对工作比较满意的因素。

四、影响因素分析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亲朋好友的影响和城市就业机会等。

受教育程度低、家庭背景差的劳动力往往难以找到满意的就业机会,亲朋好友介绍的就业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者的就业具有较大的影响。

五、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情况和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就业满意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岗位和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

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

**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

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工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入广大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一些浅显思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截至2019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55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2.8亿元,净收入14.72亿元。

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4994人次,大大提高了转移就业水平。

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工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19187人。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2019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475人2375万元,带动就业712人;全县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0人2500万元,带动就业750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差。

接受问卷调查的500名农民工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72人,占14.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28人,占85.6%。

参加劳动力技能培训人数145人,占29%,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获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占12.2%。

薄弱的文化基础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大部分农民工从事劳动密集型、低报酬、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主要集中在电子加工、服装、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六大行业。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在生产过程中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中国以及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启示进行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通过对多个农村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 劳动力流出地点多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地不仅限于城市,也包括乡镇企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域等。

流出地点的多元化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差异化发展趋势。

2. 劳动力转移行业分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各种不同的行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

这种行业分化既有劳动力的技能特点影响,也与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关。

3. 劳动力转移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的务工形式外,农村劳动力也通过自主创业、返乡经商等方式进行转移。

这种多样化形式的转移反映了劳动力对选择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体现。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等。

以下为调查结果:1. 人口因素:年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人口因素。

年轻人和受过教育的农民更容易选择劳动力转移,而家庭背景较差的劳动力转移的欲望较弱。

2. 经济因素: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是促使农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经济因素。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而城市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这使得农民选择转移成为经济上的一种选择。

3. 政策因素:政府的农村发展政策、农民权益保护政策以及城乡发展差距缩小政策等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重要作用。

合理的政策可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和保障,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启示基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1. 完善农业与非农业发展协调机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与非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以满足农民转移就业的需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第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2007-12-16 13:11:1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一、宜章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一)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据农村住户调查:200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第二产业占,第三产业占;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高中文化程度的占,中专文化程度的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

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万人,其中省外万人,省内万人。

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万人,其中女性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

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广州、深圳一带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

据调查,我县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广州和深圳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 >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_调研报告_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_调研报告_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强化管理完善服务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加速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关键。

一、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一)发展现状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2004年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

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最新-关于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精品

最新-关于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精品

关于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关于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充分利用好我县的人力资源,搞好劳务输出,促进劳务经济发展,近日,县委办与县政协办公室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劳务经济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我县农村劳动力共有25.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8.8%。

目前,全县农村年劳务输出总数约10万人(次)左右,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0%。

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新疆、江苏、浙江等地,主要从事选铁、建筑、肉食加工和餐饮业,或在当地的纺织、机械制造、服装企业打工,其中,从务工行业来看,从事选铁行业的人数占31%;从事建筑业的人数占%。

从务工时间来看,常年在外务工的占73.8%,季节工占26.2%。

从性别、年龄结构来看,男性占60%,女性占40%;16—45岁者占86.4%,46岁以上者占13.6%。

我县外出务工农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全年总收入约为4.25亿元。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县、乡政府和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近年来,县、乡政府把劳务输出工作当做帮民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完善服务”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重视发展劳务经济的浓厚氛围。

特别是在选铁行业上,我县已形成了一支有3万多人的劳务队伍,遍布全国各地,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农民群众也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自发或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

XX年我县外出务工人员5万人次,XX年达到8万人次,XX年达到10万人次。

(二)劳务输出逐步增量提质。

随着全国劳务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农民思想认识的提高,我县劳务输出得到有序健康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8.6岁,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6%,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或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占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强化管理完善服务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加速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关键。

一、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1 / 8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一)发展现状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2004年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

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2004年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2004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430人,县内2727人。

(二)主要特点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

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2 / 8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

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2、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

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

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4865人,占总人数的74.6%。

3、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

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

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

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6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

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3 / 8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

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

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

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

受就业观念和经济纯龅挠跋欤馗飨缯蚺┐甯挥嗬投乒ぷ鞣⒄共黄胶狻>孟喽月浜蟮纳角缯蚺┐謇投平峡欤媒戏⒋锏陌忧缯蚺┐謇投坡V?004年9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8人。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

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2003年,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

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发展乡镇企业是促4 / 8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

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

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

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5 / 8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

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

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

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

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6 / 8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

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

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五)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

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

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分解下达各基层组织,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

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7 / 8功能。

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继续搞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

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做到有序转移,帮助农村劳动力不断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舍远求近、唯有家乡好、不肯远离家等“小农”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招收、培训、输送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

(六)切实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

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的现象较突出。

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外出民工持卡务工制度,保证民工有序流动,为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奠定基础。

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定期收集反馈、跟踪了解务工人员劳动生活情况,适时向外出务工人员提8 /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