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讲 中国审美文化
中国传统的审美概念
中国传统的审美概念
中国传统的审美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庸之美: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追求在各个方面的平衡、适度和和谐。
在审美方面,中庸之美体现为对于形式、结构、色彩等元素的协调和谐,不偏不倚,既不过于简约,也不过于繁复。
2. 自然之美:中国传统审美强调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追求自然界的真、善、美。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为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于自然之道的追求,以及对于自然的模仿和赞美。
3. 谐音之美:中国传统审美中经常使用典故、比喻、谐音等修辞手法,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表达美的意境。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为对于音律、韵律以及诗词、歌曲的欣赏和赞美。
4. 人文之美:中国传统审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注重儒家的人伦道德。
人文之美体现为对于人物形象、人情世故的描绘,对于美德和情感的追求。
5. 平衡之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对于空间和形式的平衡和谐,注重构图的均衡和比例的协调。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为对于建筑、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审美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的审美概念强调中庸、自然、谐音、人文和平衡等方面,追求在形式、结构、色彩、音律等元素中的和谐、平衡和美感。
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审美观念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中国传统美学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的特征:和谐、内敛、以养为宗、与自然相通、以人为本。
首先,和谐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和谐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完美的生活状态,体现在各个方面。
在艺术上,和谐意味着造型、色彩与意境的统一,即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的协调一致。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则强调相互依存和相互尊重。
这种追求和谐的美学意识,使中国艺术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其次,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内敛和含蓄。
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体验,而非外在的虚饰。
中国艺术倾向于以简约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意境,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让观者产生共鸣。
这种内敛的美学观念反映了中国人对秩序和深沉内省的追求,也反映了中国文化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
第三,中国传统美学以养为宗。
中国人一直注重养生和修身养性,这种文化传统也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中。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内在的修养和品质的培养,认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中国文人画和古琴音乐等艺术形式,即以养为宗,通过深入内心的修炼而成为一种高尚的审美体验。
第四,中国传统美学与自然相通。
中国文化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中国文人常以自然为师,通过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美,然后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中国山水画就是最好的例子,画家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内心的境界。
中国古代诗词也常以山水、花草作为写作的题材,用自然的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最后,中国传统美学以人为本。
中国美学观念强调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是人。
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精神需求,寻求内心的慰藉和满足。
因此,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是内心的净化和升华,而非追逐外在的世俗名利。
这种以人为本的美学观念凸显了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强调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审美教育审美是指对美的感受、判断和鉴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观早已深入人心,并以审美教育的形式传承至今。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审美教育的重要影响。
一、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儒家文化强调“君子审美”。
君子在儒家认知中是具备高尚品德和卓越人格的人,他们对于美的追求是积极向上的。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审美情操,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审美境界的提升。
儒家提倡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审美观,认为人们应该在欣赏美的同时,注重道德准则,将审美与人格塑造有机结合。
二、道家文化中的审美观道家文化注重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平静。
道家认为自然是最大的审美对象,人们应该学会欣赏自然的美丽与奥妙。
在道家的眼中,审美是一种内在的修行,通过修炼心境、回归本真,达到超越俗世的审美境地。
道家将审美观与修身养性相结合,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与生命智慧。
三、佛家文化中的审美观佛家文化强调内观与慈悲。
佛家认为真正的美不仅仅局限于外在形式,而是源自内心的平静和慈悲。
佛家注重察觉生命的细微之美,用悲悯之心去感受世间的苦难与喜乐。
审美教育在佛家文化中被视为一种修行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正念和悲悯之心,从而提升心灵的美丽。
四、中国传统审美教育的特点中国传统审美教育强调情感与道德的培养。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审美教育是与其他学科教育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艺术欣赏、文学阅读等方式,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崇尚诗、书、画、乐四艺的修养,这种审美教育成为当代审美教育的重要遗产。
五、如何发展中国传统审美教育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如何发展中国传统审美教育并使之与现代审美观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应该重视文化传承和创新,将中国传统审美教育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使之更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需求。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不仅会欣赏美,还能参与美的创造过程。
最后,要加强跨学科合作,让审美教育在各个学科中得到融入和发展。
中国人眼中的美:中国审美意识十讲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对于中国审美意识的独到见解所吸引。尤其是在 探讨中国艺术和文学的表现时,作者提出的“表现和体验的平衡”的观点让我 深受启发。我认为,这不仅是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的一种精准概括,也是对中国 人审美体验的一种深刻理解。
《中国人眼中的美:中国审美意识十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多层面和复杂性,也让我更加欣 赏和尊重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价值。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审 美意识,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内容摘要
作者分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揭示了中国人在审美方面对潇洒和自信的追求。 通过探讨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学作品,作者展示了文人如何通过才情横溢和自由不羁的表达方式,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第七讲则讲述了戏曲的婉约之美。作者分析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揭示了中国人在 审美方面对婉约和含蓄的追求。通过引用经典戏曲片段和表演技巧,作者展示了戏曲如何通过细 腻的情感表达和夸张的形象展示,传达出一种深刻的艺术效果。
这一章讨论了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特征,包括韵律、意象、意境等方面。作者 通过对经典诗词的分析,展示了中国诗词在表现美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同时,还探讨了中国诗词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传播和接受问题。
这一章分析了中国人在建筑、园林等空间艺术中如何体现和谐之美。作者指出, 和谐之美是中国审美意识的核心之一,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思想。 通过对比不同风格的建筑和园林,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和谐之美的独 特魅力。
中国审美意识强调“中和之美”。这种美是以和谐为原则,避免极端的情感和 表现方式。在中国的建筑、园林和音乐中,都可以看到对中和之美的追求。这 种追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敛和含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
中国审美文化介绍和特点
中国审美文化介绍和特点首先,中国审美文化强调自然与和谐。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自然与和谐。
这种审美追求在中国绘画、园林艺术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山水画以无限的远近、虚实结合展示自然山水景观,追求景物的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则通过建筑布局、景观造型,以及花木配搭等手段,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中国审美文化注重内外相应。
中国古代文化十分强调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的相应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装饰等方面都将内在道德和心灵的高尚品质体现在外表面貌上。
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传统戏曲、书法、音乐等领域中得以体现。
第三,中国审美文化形成了深厚的审美情感。
中国人注重情感的培养和表达,情感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内在特征之一、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还是民间艺术形式,都强调情感的流露和表达。
例如,中国古诗词中常常充满了对自然、人情、爱情等的深沉抒发;传统曲艺中的快板、评弹等也常常以讲述故事、传递情感为主要方式。
第四,中国审美文化强调节约和适度。
中国人崇尚节俭、适度的审美观念,认为过度的豪华与浪费是不美的。
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古典家具、传统衣饰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发挥。
传统家具注重简约、实用和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传统衣饰注重色彩的适度、质地的优良。
第五,中国审美文化注重艺术的精神内涵。
中国人崇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和敬畏,而非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孟子的“天人合一”观念和庄子的“道法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这种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审美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的独特和深刻理解,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对于塑造中国独特文化形象、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审美文化史
中国审美文化史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生活中,若中国审美文化史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启发了我,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
笛卡儿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这启发了我,了解清楚中国审美文化史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生活中,若中国审美文化史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裴斯泰洛齐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
这不禁令我深思。
从这个角度来看,黑塞曾经说过,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
带着这句话,我们还要更加慎重的审视这个问题。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
在面对这种问题时,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生活中,若中国审美文化史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就我个人来说,中国审美文化史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常重大。
我认为,要想清楚,中国审美文化史,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
维龙曾经提到过,要成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才能,只要把你能做的小事做得好就行了。
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
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中国审美文化史。
了解清楚中国审美文化史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中国审美文化史,关键是中国审美文化史需要如何写。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可是,即使是这样,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
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中国审美文化史,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他。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明朝王德章曾口占一绝云:“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
多在别人家。寄语老妻休聒噪,后园踏雪看梅花。”
更有人撰联云:“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可不要;琴棋
书画诗酒花,非要不可;横批:活得像人。”
你喝茶可以选择一辈子不了解茶的内涵;也可以选择
不断地在喝茶的时候,体味到人生的滋味,不断提高 自己的境界。
观音菩萨有一个咒语:六字大明咒注音嗡(ōng)嘛
(má )呢(ní )叭(bā)咪(mī)吽(hōng),这有 祈求内心莲花开放的意思。一个大学生把这六字大明 咒写成英文“allmoneygivemehome”,“所有的钱都在我 家”,他说“我没想到,你们佛教能做怎么棒。”
寻找文化的更高境界不是你人生的必然选择,但是你
中国文化概论
————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绪论
第一节 琴棋书画——此中有真意
第二节 器以藏礼
——中国青铜器、玉器、瓷器艺术的 文化精神
绪
论
审美文化”是一切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的文化,
包括艺术、工艺、建筑、礼仪、风俗等领域。所谓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袁枚《遣兴 》)
王羲之(303—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
人。博采众长,兼纳道教云篆即道符,成妍美流便的 行书新体,又备精诸体,尤以正行为最,攀上了古今 书法的顶峰,被誉为“书圣”。 。《兰亭集序》乃败 笔所书,为天下第一行书(图片宋冯承素摩《兰亭序 》、孔侍中帖、丧乱帖) ,兰亭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古 代四大名亭之一。
审美在其本源处,同人的生命处境和灵魂归宿息息相
关,它超越了生理欲望、知性活动和功利目的,为人 的生存寻求意义。
中国审美文化史第四讲唐代
容纳万有的文化交融
• 唐代,进入中国文化系统的外域文化可分为中亚 、西亚、南亚三大支。 • 西亚:波斯萨珊朝与拜占庭文化,间接的文化因 素有古代埃及、亚述、希腊、罗马文化,印度笈 多王朝文化,古代北方欧亚文化。 • 南亚:佛学、医学、历法、语言学、音乐、美术 • 中亚:音乐、舞蹈 • 西亚: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医术、 建筑、马球
• 万象更新的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玄宗开元初(713)近百年。 • 恢弘壮阔的盛唐:玄宗、肃宗、代宗, 713――766约五十年。 • 五光十色的中唐:德宗、顺宗、宪宗、穆 宗、敬宗、文宗,766――836约七十年。 • 缠绵悱恻的晚唐:武宗、宣宗、懿宗、僖 宗、昭宗,836――907约七十年。
“浅切派”
• 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新乐府运 动”, “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 规讽之流” ,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 个方面,语言简朴、篇章自由、通 俗易懂、明白晓畅。
白居易 “新乐府五十首”
• • • • • • • • • • 《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 《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 《缭绫》:“念女工之劳也” 《卖炭翁》:“苦宫市也” 《秦吉了》:“哀冤民也” 《黑潭龙》:“疾贪吏也” 《海漫漫》:“戒求仙也” 《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 《西凉伎》:“刺封疆之臣也” 《两朱阁》:“刺佛寺 多也”……
李白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佛” 王维
• 佛教对诗、文的影响,既不是现实功名 的创建与博取,也不是感官享受的宣泄 与炫耀,而是一种无我的、静穆的、清 新淡远而又离尘绝俗的美学追求。
《中国审美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审美文化史》教学大纲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 History课程编码:25A00033 学分:2.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推荐教材: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目:李泽厚著《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系统认识和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对中国审美文化发展过程系统全面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审美文化历史的总体景观;对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性格有较深入的认识;使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有较大提高。
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各时期审美文化的状况;通过对重要器物和作品的讲解分析,使学生掌握中国审美文化的主要知识体系、基本观点及其在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2、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学生课下阅读、思考,使学生在掌握古代审美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和审美理论方面的问题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3、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在知识结构中形成中国自先秦至明清审美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脉络,同时,对以审美为特质的各类文化类型的基本信息和特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最终能将中国审美文化的知识和观念运用到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的专业思维中。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绪论建议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简介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授课要求、课程内容、参考书目、作业考试、老师的联系方式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学生学习程度的把握。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与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一、了解学生知识积累情况:读过哪些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书籍?对审美文化有什么了解?二、介绍本课程授课内容、学习方法、作业与考试、参考书目、教师联系方式等情况第一章史前时代建议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史前时代彩陶中的生殖崇拜情况,理解母神像的母性崇拜和以玉琮为代表的男性崇拜。
中国审美文化
中国审美文化一、名词解释(10分)中国审美文化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
其中以《山经》最有价值,记载有山四百四十七座,以山为纲,记述有关的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还参以神话传说。
全书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另外,此书对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历史、民俗及神话等,均有参考价值。
2.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
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
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二、论述:北朝的石窟雕刻艺术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样的审美特点?(40分)1.第一阶段是北魏太和改制(约公元490 年)之前。
这个阶段石窟雕塑的造像特点,基本是汉代雕塑与印度犍陀罗人模样的结合。
审美特点:这些主佛造型的内在精神之力不很显著,往往为外在的壮伟形貌所替代,这在审美文化渊源上,显然与汉代偏于感性直观之大美的理想范式更为接近一些。
2.第二阶段,是北魏太和改制,特别在其迁都洛阳以后,佛教雕塑艺术普遍向南朝的“秀骨清相”造型靠拢。
审美特点:第二阶段的佛像造型,已有脱离汉代传统和西域之风,向两个互相联系的方向转化而去的趋势。
一个方向就是逐渐地中国化、民族化、世俗化。
另一个方向便是向南朝的审美趣尚归拢的趋势。
佛像一改高大雄伟之态,而为“秀骨清相”之姿,这无疑是南北审美文化之间交流和融汇的成果。
中国的审美范畴
中国的审美范畴中国的审美范畴从古至今不断演变发展,其独特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在中国,审美是一种使人们感受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中国的审美范畴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绘画、音乐、戏剧、文学、建筑、园林、服饰和饮食等。
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特点。
在绘画方面,中国的审美追求常常注重表现意境和诗意,尤其注重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韵律美。
中国画师们常常以自然山水、花鸟和人物为题材,力求通过笔墨的点滴表达来传递内心的情感世界。
音乐方面,中国的审美偏好传统乐器和音调的和谐。
传统的中国音乐通常以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音色为特点,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在戏剧方面,中国的审美追求常常注重与社会和个人经历的情感共鸣。
传统的京剧、豫剧、黄梅戏等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戏剧性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并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文学方面,中国的审美常常注重作品表达的哲思和情感内涵。
古代诗词对于写意表达、婉约表达和象征表达的追求,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在建筑方面,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和园林都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空间美和自然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以和谐、平衡和精致为特点,力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中国传统的服饰和饮食同样反映了中国的审美观念。
传统的服饰注重装饰和线条的美感,而饮食则注重菜肴的色香味俱佳,尽显中国独特的美食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的审美范畴是一个广阔而丰富的领域,各个方面都有其特有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一直存在,并且不断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中国审美文化史PPT课件
昔夏之方有德也, 远方图物,贡金九 牧,铸鼎象物,百 物而为之备,使民 知神奸。……用能 协于上下,以承天 休。——《左传·宣
公三年》
.
4
二. 青铜饕餮
饕餮食人卣
司母戊鼎(局部)
.
5
商代铜胄 (江西出土)
四羊方尊(湖南出土)
.
6
饕餮纹
.
7
夔龙纹
.
←云雷纹 凤鸟纹 8
青 铜 酒 器 线 描 图
似目前可见最早的黼完整版ppt课件29完整版ppt课件30完整版ppt课件31西周武士复原图商代武士复原图完整版ppt课件32第三章春秋战国完整版ppt课件33完整版ppt课件34完整版ppt课件35将军俑秦陵兵马俑群完整版ppt课件36武士俑武士俑群像完整版ppt课件37完整版ppt课件38马踏匈奴全景马踏匈奴正面完整版ppt课件39完整版ppt课件40完整版ppt课件41完整版ppt课件42完整版ppt课件43完整版ppt课件44完整版ppt课件45完整版ppt课件46
绘画以顾恺之为代表,书法以王羲之为典 型,其作品的共同特点是表现人的个性和内 心世界。
.
41
洛
神
赋
图
全
图
.
42
洛
神
赋
图
部
分
一
.
43
女 史 箴 图
.
44
兰
亭
集
序
部
.
分
45
.
46
.
9
人面方鼎(商后期)
象尊
.
10
益都薄姑氏铜钺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
11
商代审美文化的特点
• 一. 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商代巫风盛行, 迷信鬼神:“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 鬼而后礼。”(《礼记·表记》)
第四、五讲--中国审美文化PPT课件
2021/7/22
2
一、京城威势:儒家型审美文化
北京故宫
太和殿
2021/7/22
3
一、京城威势:儒家型审美文化
正阳门
京城是天下的中心,是天下 建筑的最高形态,是一切建 筑的典范,而在以儒家文化 为主导意识形态的明清一代, 京城的建筑格局与风格自然 是按釜家文化的审美要求来 设计的,这种要求便是:一 切审美要素必须为政治偷服 务。因此,我们说儒家审美 文化是政治偷型的
弥勒在佛教的体系中有多样的形象:罗汉,菩 萨,佛陀,弥勒与佛教一道传入汉地,也有着 非常丰富的变化。图为大肚弥勒
2021/7/22
10
三、佛寺香火:佛教型审美文化
敦煌石窟从北朝到唐代的演进,就是从印 度佛教像群(即以一佛与佛传,本生,因缘一 连几天整体结构)向汉化佛教像群(即采用朝廷 殿上和府衙堂上的排列模式)演变的过程
遇人生的生老病死,需要一种精神的寄
托。魏晋以后,理性与士人重新崛起,
驱除了两汉的理性宗教一体的结构,中
国的宗教形成了新的三分格局:一是朝
廷的国家宗教和家族的祖祠宗教;二是
道教兴起;三是佛教西来,以一种思想
体系和艺术体系,形成与道教一样具有
巨大声势的宗教结构。
2021/7/22
9
三、佛寺香火:佛教型审美文化
2021/7/22
11
四、庭院精神:士人型审美文化
如果说中国园林在上古是囿,秦汉是宫苑, 六朝是园林,中唐以后出现的中隐园林,因为 都在都市之中,其实应该叫庭院。中国的士人, 从先秦开始,一直是文化的中坚,以仕与隐的 两面出现,又相互补充。
崇山萧寺图
2021/7/22
12
四、庭院精神:士人型审美文化
《中国审美文化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课程定位:“中国审美文化史”是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首创的一门新型的大学生通选课程,普遍适用于高等院校本科大学生,尤其适用于人文学科的本科大学生。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审美文化发展过程系统全面的学习,力图达到三个主要目的:一是使学生对中国审美文化历史的总体景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是使学生对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性格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三是使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有一个较大提高。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自上古至清末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经典作品、风格流变及社会成因。
打通形而上的美学思想史和形而下的审美器物史之间的界限,打通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
在具体安排上,以纸版四卷本《中国审美文化史》教材的体例为依据,以时间的纵向展开为次序,大至分为十四个章节,共计36 学时。
四、教学手段:本课程的内容具有新时代特色、形式上也采取现代化的手段,努力使之成为德育、智育之外的审美教育中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
目前,本课程的全部文字、图片、音响、视频、习题、参考文献等均已完成了数字化处理,并实现了全文检索和超链接检索,完成了单机版光盘制作。
目前正在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并生成本课程的网络版,有效服务于高等学校的远程教育。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改变教学思路,将长期以来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教师讲授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
教师的任务只限于:(1 )讲授宏观脉络和难点要点;(2 )对个别经典作品进行解剖式分析;(3 )回答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二是改变教学手段,将长期以来“书本+黑板”式的教学改为集文字、音像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学能力。
中国审美文化历史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复杂,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和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不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积淀为一种深厚的精神和历史传统,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研究中国审美文化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华文明、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代审美文化的起源审美文化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活动,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复杂,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因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起源,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思想和精神。
古代审美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的文化形态。
它在人们审美活动中产生,并通过人们对审美活动的认知、理解和应用表现出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并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二、西周礼乐制度中的音乐审美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其中的礼乐制度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周代,等级观念十分明确,特别是礼制和乐制的规定也十分严格。
统治者将其政治思想和统治行为都融入到礼制和乐制中,使其成为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
礼制中有音乐内容,乐制中也有礼仪制度。
礼乐制度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如,在礼仪制度方面,礼是乐的最高准则,音乐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就不能违背礼的规定。
礼对于音乐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音乐。
因此,在对音乐进行分类时,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进行分类。
这样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三、先秦文学艺术中的审美追求先秦时期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形成时期,此时的文学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审美观念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了对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简析士人型审美文化与民间型审美文化的 关系关联与区别。
五、戏曲形象:民间型审美文化
第一,门帘台帐,一桌二椅与戏曲的虚灵性 如图清代戏曲演出
五、戏曲形象:民间型审美文化
第二,脸谱与服装,构成戏曲的象征性。 人物到来舞台,首先给人印象的是特有的脸谱 与服装,一下就把观众带进戏曲的特定时空中
五、戏曲形象:民间型审美文化
第三,念唱做打构成戏曲行进的程式性 戏曲表演是流动的,为了让观众在流动 的表演中获得更鲜明清楚的认识,戏曲经 常采用”停“的手段,也就是上台时的” 亮相“和表演中在关节点时的”定型“, 这就造成了戏曲的雕塑效果 中国戏曲创造了最具文化意味的形式美
第四讲 中国审美文化(一)
一、京城威势:儒家型审美文化 二、山林淡雅:道家型审美文化
一、京城威势:儒家型审美文化
古代京城是一个京城、皇城、宫城的三层 结构。 京城里的一切形式元素和建筑空间都不仅 具有物质属性,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 是具有了文化本质,是一个文化空间。 从正阳门到太和殿,整个建筑的美感形式 就是为了确定君臣关系而设计出来的
二、山林淡雅:道家型审美文化
儒家审美文化是社会体制与权力的审美化表现, 道 家审美文化则以审美形式表达一种独立于 社会体制的,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山林情趣 江干雪霁图
二、山林淡雅:道家型审美文化
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神与物游”,自然山 水呈现为一种美,在于山水是心灵的体现 。 日幕归渔图
思考题
宋代以来市民的兴起,引出一种与士大夫美 学趣味不同的大众美学趣味,它集中体现为小 说和戏曲。中国戏曲,从北宋杂剧到金院本到 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一方面在历史的演进中迎 合了城乡民众的欣赏趣味,另一方面在士大夫 的参与下,给予这一民众趣味具有文化深度的 提升。使之成为一种内蕴着文化精神的民间审 美文化形态,它具有鲜明的美学特点 :
四、庭院精神:士人型审美文化
如果说中国园林在上古是囿,秦汉是宫苑, 六朝是园林,中唐以后出现的中隐园林,因为 都在都市之中,其实应该叫庭院。中国的士人, 从先秦开始,一直是文化的中坚,以仕与隐的 两面出现,又相互补充。 崇山萧寺图
四、庭院精神:士人型审美文化
避暑山庄图
拙政园
四、庭院精神:士人型审美文化
三、佛寺香火:佛教型审美文化
弥勒在佛教的体系中有多样的形象:罗汉,菩 萨,佛陀,弥勒与佛教一道传入汉地,也有着 非常丰富的变化。图为大肚弥勒
三、佛寺香火:佛教型审美文化
敦煌石窟从北朝到唐代的演进,就是从印 度佛教像群(即以一佛与佛传,本生,因缘一 连几天整体结构)向汉化佛教像群(即采用朝廷 殿上和府衙堂上的排列模式)演变的过程
在宋人庭院中,中国士人容纳万有的胸怀 有了一种新的方式。宋代的庭院,造就了集诗, 文,书,画为一身的文人,苏轼,米芾,黄庭 坚就是这样的人物。 对于一个由艺术和心灵构筑真情煌庭院, 一般粗人俗人是断然不敢去的了。都市中的庭 院成了士人心灵的一片净士,是一种让士人们” 出污泥而不染”的艺术家园
五、戏曲形象:民间型审美文化
一、京城威势:儒家型审美文化
北京故宫
太和殿
一、京城威势:儒家型审美文化
正阳门
京城是天下的中心,是天下 建筑的最高形态,是一切建 筑的典范,而在以儒家文化 为主导意识形态的明清一代, 京城的建筑格局与风格自然 是按釜家文化的审美要求来 设计的,这种要求便是:一 切审美要素必须为政治偷服 务。因此,我们说儒家审美 文化是政治偷型的
儒、释、道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有 什么不同?
第五讲 中国审美四、庭院精神:士人型审美文化 五、戏曲形象:民间型审美文化
三、佛寺香火:佛教型审美文化
芸芸众生面对日常的喜怒哀乐,遭 遇人生的生老病死,需要一种精神的寄 托。魏晋以后,理性与士人重新崛起, 驱除了两汉的理性宗教一体的结构,中 国的宗教形成了新的三分格局:一是朝 廷的国家宗教和家族的祖祠宗教;二是 道教兴起;三是佛教西来,以一种思想 体系和艺术体系,形成与道教一样具有 巨大声势的宗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