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20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篇1

教材分析:

1、本文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时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左传》的特点。

2、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使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这在本单元的字词掌握有一定难度。第二是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蕴。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学生学习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卷基础,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还比较弱。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理解评价文章方面易流于表面。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赏析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正确地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认识曹刿、鲁庄公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目标:学习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法:

情境创设法示范朗读法讲解点拨法

学法:

圈点勾画法诵读法交流探究法

《曹刿论战》教案4篇

《曹刿论战》教案4篇

《曹刿论战》教案4篇

《曹刿论战》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__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__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曹刿论战》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教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体会文章是如何处理详略的。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体会文章的详略处理。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学法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想想,你能说出几个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战争论述。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古代编年体史书,

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长于记事,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写作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次年春天,公孙无知被人杀死,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鲁军与齐军交战时鲁军大败。鲁庄公十年春,齐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在这次战役中,鲁国以弱胜强。这就是文章中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doc

第一章:导入

1.1 课程背景

本节课将通过讲解《曹刿论战》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和智慧,学习曹刿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和内容;

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和词汇的意思。

1.2.2 能力目标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课文讲解

2.1 课文概述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讲述了曹刿在齐魏战争中的一段对话。鲁庄公请教曹刿如何打胜仗,曹刿给出了著名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观点,并分析了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

2.2 词语解释

兵者:指战争;

之:表示所属关系;

国之大事:国家的重要事务;

死生之地:决定生死的地方;

存亡之道:国家存亡的方法和途径。

2.3 句子解析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意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不能不认真研究。第三章: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

3.1 地形

曹刿提到:“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对战争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的一方可以凭借地形战胜敌人。

3.2 人心

曹刿说:“人心者,胜负之端也。”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得到民众支持的一方更容易取得胜利。

3.3 将军

曹刿认为:“将军者,兵之统帅也。”将军的才能和智慧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4 法令

曹刿说:“法令者,兵之纪也。”严明的法纪可以确保军队的秩序和战斗力。3.5 百姓

曹刿提到:“百姓者,兵之源也。”百姓的支持和参与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曹刿论战》教案汇总6篇

《曹刿论战》教案汇总6篇

《曹刿论战》教案汇总6篇

《曹刿论战》教案篇1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曹刿论战》,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曹刿论战》教案合集5篇

《曹刿论战》教案合集5篇

《曹刿论战》教案合集5篇

《曹刿论战》教案合集5篇

《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才能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老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局部难词难句。

3.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单独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张,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__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__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__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__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导语:《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XXX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相识、欣赏和评判的本领。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相识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研究,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

4、归纳法(解说:进修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完整版)《曹刿论战》教案

(完整版)《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4.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了解文学常识。

1。《左传》简介。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应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以读代讲,以品促读,让琅琅书声伴随课堂每一角落,让学生思考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全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B.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C.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敢为人先、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四.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六.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2课时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0曹刿论战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始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曹刿论战教案(6篇)

曹刿论战教案(6篇)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一):

《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潜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这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透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1、《左传》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ì)弗敢专也(fú)旗靡(mǐ)

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

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曹刿论战 教案

曹刿论战 教案
课题 学习 内容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 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 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 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 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以读代讲, 以品促读,让琅琅书声伴随课堂每一角落,让学生思考在课堂的每 一分钟里,全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 殊的文言句式。 2 、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 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 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快速收集、 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 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 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 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展示
学 生 活 批注(手写) 动 1 、分组 讨论,互 相质疑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 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九年级语文20课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20课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20曹刿论战

1.能够疏通文义,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理清行文思路。

2.能够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担当。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

长勺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此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始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三、朗读感知

1、听读课文,把握字音。

2、疏通文意,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齐国攻打鲁国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第一章:导入

教学目标:

1. 引起学生对《曹刿论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

1. 介绍《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

2. 讲述《曹刿论战》的故事梗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活动:

1. 引导学生观看《曹刿论战》的插图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简要讲述《曹刿论战》的故事梗概,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二章:文本解读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曹刿论战》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

1. 逐句解读《曹刿论战》的古文文本。

2. 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教学活动:

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曹刿论战》的古文文本,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2. 学生跟读并复述文中的内容,确保理解。

第三章:角色扮演

1. 增强学生对《曹刿论战》故事情节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

1. 学生分组,每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

2. 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进行对话和互动。

教学活动:

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角色,准备扮演。

2. 教师提供背景音乐或情境设置,让学生开始扮演角色,进行对话和互动。第四章:讨论与分析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分析《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

2. 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教学活动: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安英才学校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