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剖析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本文档是对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课程的评课稿。
该课程是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尝试与失败,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演变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设计评价1.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本课程通过研究戊戌变法,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与导致变法发生的原因;•掌握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分析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与意义。
这些教学目标既符合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性和连贯性本课程将戊戌变法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通过讲述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派人物的思想影响,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其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2)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与实施通过讲述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措施,如“公车上书”、创办新报刊、改革京官制度等,帮助学生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
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变法期间的社会变革。
(3)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局限性,如变法措施受到反对势力的限制、清朝官僚体制的难以彻底改变等,帮助学生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同时,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探讨变法失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戊戌变法的影响与意义通过讲述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如为中国的后续革命提供经验教训、推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变法的意义。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对变法意义的理解与分析。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9戊戌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见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学问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
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
于是确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
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8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7分)[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学问可从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维新派要求、科举制存在弊端、社会须要方面归纳。
第(2)问从主动作用和局限性方面辩证思索即可。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峻;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须要(社会须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化有主动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意君权。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19世纪70年代若干敏锐的人们已经看出西人“学校建而志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反映当时的国人()A. 认为西方的军事实力取决于教育B. 意识到洋务运动已彻底宣告破产C. 民主意识觉醒维新思潮兴起D. 对西学的认识由科技延伸至政教【答案】D【解析】“议院立而下情可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表明当时的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科技延伸至政教故D正确A错在“取决于” 排除B太过绝对排除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2.以下表格内容是某同学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由此判断该论文的主题应该是()A. 工业革命对亚洲的影响B. 反对殖民侵略的变革C. 富国强兵的革命浪潮D. 现代化改革是救国之道【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未体现工业革命故A排除克里米亚战争不是殖民侵略战争故B排除通过改革巩固自身统治不是“革命” 故C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克里米亚战败俄国开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黑船事件”导致日本国门被打开不得不面向世界学习西方才有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材料表明三个国家都是试图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实现现代化来挽救国家于危亡故D正确故选D3.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曾积极主张“保教” 立儒学为国教作为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公开反对“保教” 他认为其最大危害是“束缚国民思想” 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 梁启超思想的西化C. 意识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D. 儒学主张违背时代的需要【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梁启超从主张“保教”、立儒学为国教到反对“保教”的主要原因是儒家思想“束缚国民思想” 这体现了梁启超对民主、自由等观念认识的深入 C项正确梁启超生活的年代中国始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项错误排除从宣传维新变法之日起梁启超的思想中就含有西方启蒙思想的成分但材料强调的是其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与其思想的西化无关排除B项儒家思想中含有很多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但也含有些糟粕 D项错误排除故选C4.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 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 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 明确提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材料说明张之洞()A. 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B. 突破中体西用思想C. 受变法图强思想影响D. 批判传统伦理道德【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不满现状、期待改革在思想上与维新派有诸多相通之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新变法故A项错误张之洞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主张者并没有突破这一思想故B项错误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故D项错误故选C6.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的局面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此时期中国()A.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C. 社会舆论环境渐趋宽松D. 政治体制发生质变【答案】B【解析】由“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到“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故B项符合题意故选B7.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A. 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B. 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C. 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D.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答案】C【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B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排除C是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故C正确D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排除8.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加入这说明()A. 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B. 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C. 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D. 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答案】D【解析】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加入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故D 正确A项强学会为政治团体排除B、C两项不符合史实张之洞属于顽固派各省督抚大都反对变法排除9.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 挽救民族危亡B. 实现富国强兵C. 引领思想启蒙D. 建立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10.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认为西方诸国国强民富不尽在“士马之强壮船炮之坚利器用之新奇” 而在“朝野上下同心同德”“合众志以成城” 这一思想()A. 有利于西方政治文明的传播B. 冲破了“中体西用”的主导地位C. 标志维新派完整理论的形成D. 标志着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郑观应认为西方诸国国强民富不尽在器物先进而在于“朝野上下同心同德” 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说明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势这有利于西方政治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B项中的“主导地位”无法从材料得出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早期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奠定思想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而且材料也无法得出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故D项错误故选A11.20世纪初“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中国诞生但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却大相径庭梁启超提出“多元混合说” 革命党人章太炎提出“汉族中心说” 孙中山则提出“五族共和说” 以下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有误的是()A. 梁启超的阐释客观上纠正了革命党人的大汉族主义B. 章太炎更注重血统对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C. 孙中山的阐释呈现出于排满革命的需要D. 三者的阐释受到自身政治主张的影响【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梁启超提出‘多元混合说’”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承认国内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概念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材料“章太炎提出‘汉族中心说’” 可知章太炎更注重汉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对汉族血统的重视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材料“孙中山则提出‘五族共和说’” 结合所学可知实质上是孙中山倡导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同缔造的不能反映排满性质故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他们的主张实质上都是针对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与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相适应 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2.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A.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B.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C. 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D. 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维新派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其主张君主立宪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故答案为A项B项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已经开始排除C项该项属于“实践” 不属于“解放作用” 排除D项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救国必须另寻他路而且接下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是“继承改良道路” 排除故选A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 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答案】示例一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等级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末西方列强入侵使得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人们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示例二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为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奔走呼号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解析】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表格内容可以得出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以及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等论题第二小问的阐述论题一可从百家争鸣背景和新思想萌发的内容分析论题二可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内容、维新思想的作用分析即可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4.(1)根据材料一提取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信息14.(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4.(3)改革要取得成功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答案】(1)信息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对百姓有益(或得到百姓支持)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变法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和抵制【解析】(1)根据“彦博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知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根据“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还得到百姓支持【答案】(2)原因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解析】(2)依据材料二“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以致他们怨声载道”材料三“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依据所学可知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答案】(3)启示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要注重策略用人要得当措施要合理【解析】(3)启示可以从领导核心、改革策略、用人、措施等方面来回答15.(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15.(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15.(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15.(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答案】(1)认识从鄙视西方到认识西方先进【解析】(1)从材料中的“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作者认识到西方比我们的先进之处【答案】(2)基本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具体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解析】(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等信息可以概括得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具体体现联系所学可知表现在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答案】(3)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3)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应当联系所学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回答【答案】(4)动力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解析】(4)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是救亡图存16.(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16.(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16.(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16.(4)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答案】(1)“西方的脚步” 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解析】(1)要结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俄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分析【答案】(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解析】(2)要结合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归纳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答案】(3)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解析】(3)要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找出能体现本土化的方面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答案】(4)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即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解析】(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儒家限制君权的思想并对其作简要评价17.(2)根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综上分析近代德国和古代中国在限制君权上有何不同【答案】(1)思想先秦时期孔子主张德政、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君舟民水” 从道德和民心角度限制君权汉代董伸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提”和“灾异谴告”借天的神秘和权威限制君权南宋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以限君权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提倡“君臣共治、地方分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评价儒家思想在皇权至上和法自君出的前提下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客观上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并为近代思想家接受、改造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得出先秦时期孔子主张德政、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苟子主张“君舟民水” 从道德和民心角度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董仲舒的天人相与及灾异谴告’说得出汉代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灾异告” 借天的神秘和权威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结合所学得出南宋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以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结合所学得出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提倡君臣共治、地方分治” 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 第二小问评价可从儒家提出限制君权的出发点和实际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答案】(2)特点确立君主立宪制赋予帝国皇帝外交行政、军事等大权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带有军国主义色彩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不同古代中国一通过相权(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約君权目的是巩固君主统治本质上仍是封建专制制度近代德国一通过议会立宪以明确的法律制约君权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新政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和同外国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得出赋予帝国皇帝外交、行政、军事等大权根据材料二“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营鲁士的军事立法”得出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根据材料二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得出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结合所学得出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第二小问不同综合分析两则材料得出制约君权的方式不同古代中国通过相权(课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约君权近代德国通过议会立完以明确的法律制约君权根据所学从两国的社会形式和政治形态得出两者本质和目的不同古代中国限制君权的目的是巩固君主统治本质上仍是封建专制制度近代德国限制君权的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新政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人民版选修1(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荣禄等顽固派反对变法,却无力解决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
故选A。
答案 A2.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向是与维新派一致的,二者的区别是学什么的问题。
洋务派主张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学习西方的制度;维新派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更要学习西方的制度。
张之洞不属于保守势力,故A错;《劝学篇》的流传说明B错误;张之洞只是一个总督,不能代表清政府,故C错。
答案 D3.下图为拿起武器保家自卫的高山族战士。
这是由下列哪个条约引起的现象(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C4.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其主张是(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和内容可以判断是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故选A。
答案 A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整合人民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整合人民版选修1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个潮流: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一个危机: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一个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一个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两个过程:思想宣传与政治实践三个意义:爱国、进步、思想启蒙四方面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二、重大历史线索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三、题型应用体验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题型解读】材料解析题是高考考查的基本题型,它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提炼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有两类:一种是单纯结合材料设计问题,另一种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设计问题。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可概括为“问题—阅读—提取—联系—表达”五个步骤。
1.“问题”:是做题的第一步,先看题目要求回答什么问题,即“问什么”,材料题的问题设计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而且一个问题会指向某一段材料,因此,我们解题时,不要急于去阅读材料,而是要去看是问什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这样,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使思考的方向更明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避免了盲目性,尤其是节约了有限的考试时间。
2.“阅读”:是做题的第二步,在阅读材料时,力求按题目的要求把材料的意思读清楚,并把能体现和说明题目问题要求的所谓“关键词语”画出来,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更有指向性,使答案更符合材料的意思,不会离题,答案的质量更高。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九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综合测评(九)(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谈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惊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行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行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行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见,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见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3)依据材料及所学学问,分析变法失败的缘由。
(4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
第(2)问依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
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缘由。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缘由: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阅历;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脆弱性。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颜柄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到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反映了A. 戊成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B. 戊成变法提倡实行君主立宪制C. 戊成变法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D. 戊戌变法因为戊戌政变而失败【答案】A【解析】根据“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可得出其强调变法在思想方面的作用变法失败了但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A项正确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中国现代化的进步是洋务运动排除C.2.梁启超指出“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由于()A. 措施未全面实施B. 存在急功近利倾向C. 只变法而不变人D. 没有涉及政治变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老耄守旧之大臣”“揽权猜忌之西后”可知梁启超认为朝廷内部掌权和守旧的大臣较多反对派的势力过于强大没有改变他们的思想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C正确ABD偏离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3.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故学校未成知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学校既成知识既开而犹禁议会者害治之势也”在维新变法中实现了该观点的措施是()A. 设议院开国会B. 废八股兴西学C. 裁撤闲散衙门D. 裁汰绿营【答案】B【解析】由材料“故学校未成知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学校既成知识既开而犹禁议会者害治之势也”可知康有为强调的是学校与知识的重要性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的4.光绪十四年(188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著作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A. 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B. 汲取朴素的民主思想精华C. 揉合民权思想否定君权论D. 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答案】B【解析】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均具有民主思想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要汲取上述人物的民主思想精华 B是项符合题意正确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是写《孔子改制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并未否定君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也未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5.1897年梁启超在《论女学》中指出“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女子应当富国、相夫、教子、保种主张效仿日本全面提高女性智识水平这些主张()A. 反映出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B. 摆脱了传统儒学的影响C.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D. 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答案】C【解析】梁启超认为女学事关天下积弱女子应富国、保种等救亡图存的现实压迫使得他的妇女教育观承载了过多的强国意识却淡化了对女性自身的权利要求这正好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故C项正确此时尚未实现男女地位平等 A项错误梁启超认为女子应当相夫教子的主张说明仍受到儒学影响 B项错误D项表述错误故选C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戊戌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A. 倡导变法开始向西方学习强国御侮之道B.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经济近代化的序幕C. 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D. 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严重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故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 故排除B项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故排除D项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故排除故选C7.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缪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 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解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故C项正确A项“务实之风”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改良而非革命故B项错误D项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戊戌变法的宗旨是通过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洋务运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故选C8.维新变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有()①王韬②严复③薛福成④郑观应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9.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云“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该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 政治改良带动婚姻自由B. 维新运动引领服饰习尚变迁C. 制度变革推动全盘西化D. 戊戌变法推动反清革命高涨【答案】B【解析】据材料“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可知服装、妇女的“妻脚”都发生了变化这是戊戌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婚姻自由 A错误材料只是体现服装、妇女的“脚”等变化未涉及全盘西化 C错误材料未涉及反清内容而且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故D错误10.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因为他们()A.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 认为中国“民智未开” 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 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答案】D【解析】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变法部分触动了封建制度故选D11.如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B. 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C. 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D. 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答案】C【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情况是1904年在日本学校中中国学生学文科的数量占绝对多数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而富国强民的目的破产国人转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12.《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 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变法最终失败却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因为变法最终失败中国仍为君主专制制度故B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13.康有为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并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这一赞誉主要是基于严复()A. 借助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B. 明确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C. 呼吁民众自强以救亡图存D. 托古改制指出中国未来之路【答案】A【解析】严复在“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与“呼吁民众自强”方面均不是第一人、C两项(1)严复借助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并非托古改制故选 A14.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答案】D【解析】京师大学堂师范馆512名师范生中有400多人有传统功名这说明了清末的教育改革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教育的窠臼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故选D15.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土、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A. 奖励发明B. 废除八股C. 精简机构D. 裁减冗员【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涉及科举制的存废问题影响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进身之道故B正确奖励发明属于科技创新方面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精简机构只涉及官员而秀才和童生不属于官员故C错误裁减冗员也只涉及官员故D错误故选B1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评价下列哪项较为恰当()A. 中体西用的思想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答案】B【解析】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因此马克思所说的“他们”是指维新派“亡灵”、“受崇敬的服装”是指出借孔子之名故B正确A项并未借助孔子的威望进行变法故排除C项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排除D项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故排除故选B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没有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并概括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17.(2)面对文明冲击带来的危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试列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哪些方案并进行了怎样探索实践?17.(3)评述材料五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在材料中的任选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占主体经营方式落后以农业为主生产水平低由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导致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不充分科学技术落后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素工业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从古代中国落后的经济政策、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以及落后的科技来回答第二小问抓住“1750~1850”时间可以从政治上民主制度建立经济上工业革命的推动思想上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来回答【答案】(2)方案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实践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解析】(2)回答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答案】答案示例观点西方近代国家的发展首先是掠夺后来才获得进一步发展证明西方近代国家的崛起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在这之前他们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从殖民地获得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同时在国内英国进行了圈地运动掠夺农民的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都进一步发展从而最终奠定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解析】(3)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二“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归纳为“掠夺在前发展在后”和“发展在前掠夺在后”的观点任选其中一种加以说明选择“掠夺在前发展在后”可以从西方殖民掠夺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回答“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可以从西方出现进步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殖民扩张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圣母子图的创作时期?图二圣母子图体现了古希腊文化怎样的思想色彩?18.(2)材料二的文学作品有何共同点?它们反映了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怎样的主要诉求?18.(3)根据材料三指出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观点他是如何发展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的?【答案】(1)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解析】(1)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答案】(2)共同点讴歌人性主要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解析】(2)共同点讴歌人性主要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答案】(3)因信称义(或信徒得救全凭信仰不靠教会等)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教会的抨击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宗教改革则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从与每个教徒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相关的层面抨击教会的无耻和腐败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心的心灵角度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解析】(3)因信称义(或信徒得救全凭信仰不靠教会等)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教会的抨击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宗教改革则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从与每个教徒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相关的层面抨击教会的无耻和腐败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心的心灵角度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19.(1)材料一、二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9.(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两位作者有何共识?19.(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答案】不同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材料二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理由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然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解析】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一“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可知是从传统文化的影响的视角分析依据材料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可知是从整体的社会环境的视角分析第二小问理由选择一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即可比如选择材料二的分析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以及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方面分析即可【答案】侧重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共识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解析】第一小问侧重点依据材料三“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可知材料三侧重于戊戌变法对民主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四“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可知材料四侧重于戊戌变法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第二小问共识可以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进行归纳【答案】原则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解析】结合所学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可以从辩证的、历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等角度回答2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0.(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二、三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答案】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外部因素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内部因素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加以概括【答案】变革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颇之处内部意见分歧【解析】“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今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变革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颇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九专题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的主要动因是()A.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C.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妥协退让D.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解析:选A。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资产阶级维新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登上政治舞台的。
维新变法运动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2.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是()A.“自强之术,在于练兵”B.“十万之豪富,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解析:选B。
早期维新派的“商战”思想是指发展民族工商业,属于经济领域,A、C两项的“练兵”“造炮制船”属于军事领域,D项“社会经济组织”属于政治领域,符合题意要求的是B项。
3.(2012·岳阳质检)维新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这说明()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析:选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题干史料分析可知B、C、D三项没有准确反映教材知识和题干材料之意,符合题意的是A项。
4.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学说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解析:选C。
维新思想的典型阶级性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D项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影响不大。
5.康有为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宣传维新变法,主要目的在于()A.利用传统思想为理论武器B.动员士大夫阶层参加变法C.继承和发展传统儒家思想D.减少宣传维新变法的阻力解析:选D。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九 戊戌变法 考点解析
五、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时代背景:(一)国际: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说明问题: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示范。
(二)国内:1、政治: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4、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二、.维新思潮:(一)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冯桂芬,郑观应等人,主张学习西方进步的制度,但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二)康、梁维新思潮1、康有为:(1)内容(特点):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2)原因:A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C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2、梁启超:《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存,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发展近代工业。
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3、谭嗣同:谭嗣同发表《仁学》,其‘冲决网罗’主义。
体现了民主革命思想4、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检测含解析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今天下非不稍变旧法也,洋差商局学堂之设,开矿公司之事,电线机器轮船铁舰之用,不睹其变,反以蔽奸。
夫泰西行之而富强、中国行之而奸蠹,何哉?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故也。
”激发该看法走向初步实践的原因之一是()A.鸦片战争的失败B.英法联军侵占北京C.甲午战争的失败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选C。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为维新思想,而维新思想实践开始于甲午战争以后,不是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材料思想出现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分析,该看法批判“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维新思想初步实践的表现是“公车上书”,其背景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错误。
2.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的创办D.“公车上书”解析:选D。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解析:选C。
A、B两项时期处于康乾盛世,与题干信息“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不符,故A、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是指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启用维新派,变法图强,故C项正确;宣统帝还没亲政,清王朝就已经被推翻,与题干信息“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不符,故D项错误。
4.“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变通。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习题:专题九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评 含答案解析
专题九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2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两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3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1)图1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1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6分)(2)为什么说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7分)“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2分)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
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
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
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等要求变通科举。
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请立废科举。
2021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9戊戌变法含解析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
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
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
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7分)[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维新派要求、科举制存在弊端、社会需要方面归纳。
第(2)问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方面辩证思考即可。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1小题,每题3分,共计63分)1.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 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D.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力提倡民权、西学,都不同程度的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袁世凯的执政时间是1912年3月至1916年6月,而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此不符,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2.如图为19世纪法国《小巴黎人》杂志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历史状况促使中国()A. 开启了学习西方先河B. 近代化在艰难中起步C. 维新思想应运而生D. 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答案】D【解析】法国《小巴黎人》杂志的彩色画片,题为“中国蛋糕”,以漫画的形式,把中国比喻成一个大蛋糕,将列强瓜分中国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是在19世纪末的情况,画面反映的历史状况就促使维新变法开始,故D项正确;开启了学习西方先河的是魏源、林则徐等人,故A错误;B项说的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维新思想早已产生,排除。
3.有学者认为:借助传统文化外衣宣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思想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
以下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A.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B.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C. 洋务运动和国民大革命D. 戊戌变法和文艺复兴【答案】D【解析】戊戌变法托古改制,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宣传资本主义,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虽然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A. 使人们意识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B. 发展社会经济C. 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D. 推动政治改革【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潮的积极意义在于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 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A. 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B. 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C.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D.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答案】A【解析】梁启超的“新民” 谭嗣同的“新人”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 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强调的均是改造人才来改造社会故A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故“影响政治变革”说法有误 B项排除C项中的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开始的不能涵盖从维新变法到“文革”的时间历程排除近现代思想解放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开始故材料时间、内容涵盖不充分 D项排除故选A3.维新变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有()③薛福成④郑观应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4.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局的不断恶化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即“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这是当时中国()A. 民族危机出现后的反思B. 器物变革失败后的反思C. 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反思D. 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答案】D【解析】由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所以“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故选D5.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 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 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答案】A【解析】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峻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 梁启超意识到唤醒国民的重要性D. 戊戌变法注重依靠民众力量【答案】C【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7.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曾说“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种局面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明()A. 变法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B. 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最高统治者变法的愿望迫切D. 变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风俗【答案】A【解析】百日维新期间政府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上书提出许多建议康有为的叙述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A8.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凿通航而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15在旧金山举行中国展品获得各种大奖74项奖牌、奖章、奖状等共1200余枚在所有参展国中独占鳌头在茶叶类比赛中信阳毛尖等夺得了4枚大奖章击败印度茶重塑中国茶叶形象这体现出()A. 中国商品极具世界竞争力B. 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C. 中国传统优势商品的危机D. 北洋政府重视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展品获奖和商品竞争力没有必然关系实际上印度的红茶和日本的绿茶几乎夺去中国茶叶的市场意大利丝和日本丝几乎夺去华丝的席位日、德、法、奥等国推陈出新尤其是日本的瓷器早已经超越中国瓷材料“重塑中国茶叶形象”更体现出中国传统商品的颓势故A不正确 C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开始融入世界市场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D 排除故选C9.近代中国有一批人把孔子描述成一位改革先师打着孔子的旗号提出“一套社会方案如鼓励中国人戒掉鸦片、废除裹脚习俗、革除其他陈规陋习等” 这一批人是()A. 顽固派B. 洋务派C. 维新派D. 革命派【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打着孔子的旗号提出一套社会方案如鼓励中国人戒掉鸦片、废除裹脚习俗、革除其他陈规陋习等”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该思想学派利用儒家思想宣传新思想即托古改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维新派思想特点故C项正确AB两项是主张维护封建统治不符合“一套社会方案如鼓励中国人戒掉鸦片、废除裹脚习俗、革除其他陈规陋习等” 排除D项主张革命思想推翻封建统治不符合“打着孔子的旗号” 排除10.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 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是指A. 地主阶级抵抗派B. 地主阶级洋务派C. 资产阶级维新派D. 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C【解析】地主阶级抵抗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他们不可能会构造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派故A错误地主阶级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错误资产阶级维新派把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体现了“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打破旧思想推翻旧制度故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材料二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1.(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答案】(1)目的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解析】(1)本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一“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结合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和所处的时代可以得出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答案】(2)变化皇权独断.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借鉴日本近代天皇制.【解析】(2)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可以得出皇权独断.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借鉴日本近代天皇制等方面进行说明.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呈现“两面性”的原因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的战略失误并指出其对后世改革者带来的启示【答案】(1)传统儒学的影响西学东渐的推动推进变法的需要资产阶级软弱性【解析】(1)资产阶级维新派出身于士族儒生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同时又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维新派力主推动变法实行君主立宪体制但是变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答案】(2)失误冒进求成树敌太多启示改革要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改革应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妥善处理改革与稳定关系【解析】(2)“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绪皇帝颁布了110多道变法诏令”表现了过于冒进同时废除了八股、裁并衙门使得变法树敌太多启示改革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需要广泛的支持改革不能冒进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要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维持好稳定与改革的关系13.(2)面对如此状况中国哪些人(指或阶级或政治派别或人物)作出了激烈的反应?这些人所作反应中的共同点是什么?13.(3)他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或主张各是什么?(针对你所选的3个作答)【答案】状况外来侵略(民族危机)【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南京条约》签字仪式中国被迫走上了探索之路江南制造总局大门并没有带来中国的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面临着外来侵略导致的民族危机【答案】林则徐、魏源或清抵抗派农民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激进民主主义者无产阶级共同点向西方学习【解析】第一小问本题材料提到江南制造总局康有为中国果真强大了吗孙中山民主政体并没带来民主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明地主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民主主义者、无产阶级作出了反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主张向外国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答案】林、魏等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洋务派“中体西用” 采用西方实用科技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良激进民主主义者进一步从思想领域全面反对封建制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解析】本题要求学生概括各阶层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明地主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洋务派“中体西用” 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改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体激进民主主义者进一步提出要从思想领域全面反对封建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采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迈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代14.(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三个领域中的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14.(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14.(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哪些理论?它在政治经济两方面“为老百姓带来的体现福祉”的体现是什么?【答案】(1)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政治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勾画了基本蓝图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解析】(1)结合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下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政治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勾画了基本蓝图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答案】(2)历史条件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解析】(2)依据材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等结合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历史条件归纳如下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实践活动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答案】(3)依据材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思想等结合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体现归纳如下政治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3)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体现政治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A.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B. 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C. 向海外派遣留学生D. 提倡私人开办工厂【答案】A【解析】精简机构裁汰冗员的措施使一部分旧官僚失去了“铁饭碗” 统治特权被剥夺因此A项措施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故A正确BCD没有打击封建守旧势力排除2.1897年梁启超在给严复的信中说“譬犹民主固教时之善图也然今日民义未讲则无宁先藉君权以转移之”这可以说明梁启超()A. 极力要求废除君主体B. 主张利用君权推进民主C. 认为兴民权无益于教亡D. 认为君主应还政于民众【答案】B【解析】A.梁启超并不主张废除君主政体他是主张君主立宪的B.从材料中的则无宁先藉君权以转移之可以看出梁启超希望用君主的权力来推进民主的发展C.材料没有体现出对救亡的影响D.材料不是强调君主应该还政于民而是以主张君主来推进民主3.“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流传甚广以致成为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A.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B. 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起了重要思想启蒙作用【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讲的是一千三百多名举人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公车上书的情形它留不的“现代化”运动指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功绩在于思想启蒙故D与题意相符故选D4.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慈禧太后接连发布几道上谕命王文韶来京陛见以荣禄暂署直隶总督……如蒙皇太后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著一体具折奏谢慈禧太后此举()A. 实现了对光绪帝的控制B. 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C. 旨在提高清政府的权威D. 加强了对清廷高官的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如蒙皇太后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著一体具折奏谢”可以得出慈禧太后加强了对清廷高官的控制故D正确A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5.19世纪末谭嗣同主张“道器并改器决定道” 认为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三十余年器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器决定道”意味着既然器的层面变了那么道的层面也要变谭嗣同的道器观念()A. 论证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B. 割断了与“中体西用”的内在联系C. 体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融合D. 开启了清末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答案】A【解析】材料“既然器的层面变了那么道的层面也要变”中的“器”指的是技术“道”指的是政治制度联系所学可知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所以谭嗣同的观念论证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A正确BC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6.戊戌变法要废除八股考试时近万名士子不认为变革是好事而认为变革断了自己的前程群起而攻之视康有为等人为“叛徒” 这表明()A. 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 康梁思想脱离了时代的要求C. 戊戌变法未冲击封建制度D.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戊戌变法时近万名士子反对康、梁等人废除八股考试的制度说明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并未获得当时士子的支持这表明变法缺乏群众基础故A正确康、梁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说法绝对材料只能表明部分知识分子在思想上极为保守故排除故选A7.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指古文经学“新”是王莽政权的国号康有为认为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当时的学者为助王莽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 康有为的这一做法()A. 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B. 为儒学发展增添了新内容C. 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D. 动播了传统儒学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这一做法并不是为了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而是以学术为幌子为政治上的变法减少阻力体现了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故选C 项排除A项这一做法没有为儒学发展增添新内容排除B项动摇儒学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C8.1895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责太监寇良才问斩文廷式等被定为“翁党”遭贬斥宫闱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A. 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B. 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C. 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D. 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寻求宫外人士支持的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均被处罚由此可以看出守旧势力强大变法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故C项正确维新变法因顽固派的反对而失败并没有改变清廷权力结构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不是清廷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故B项错误D项中的开启政治博弈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9.19世纪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论及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问题此外他还在其主创的《时务报》上刊载了《波兰灭亡记》《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中国之将强》《论军政民政相嬗之理》《知耻学会叙》等重要论著据此可知当时()A.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 变法维新成为共识C. 国人民族意识觉醒D. 学习西方不断深入【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19世纪末”“《变法通议》”“《波兰灭亡记》《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中国之将强》《论军政民政相嬗之理》《知耻学会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大力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侧面反映出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变法维新主要局限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人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梁启超刊载的相关论著无法推断出学习西方不断深入 D项错误故选A10.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 挽救民族危亡B. 实现富国强兵C. 引领思想启蒙D. 建立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进行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11.(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站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11.(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11.(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答案】(1)原因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下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被迫进行改革积极意义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答对其中两个要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 ”得出答案【答案】(2)维新变法运动改革触动了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利益如废除旗人特权改革科举制度等【解析】(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答案】(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洋务运动的破产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4)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其他言之有理也可)【解析】(4)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思想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新特征12.(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12.(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述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答案】(1)强调“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解析】(1)本小问的新特征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新特征是强调“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答案】(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解析】(2)本小问的异同对比材料二、三可知不同是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相同点是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答案】(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历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解析】(3)第一小问的关系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二者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也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第二小问的必然性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分析即可13. (1)结合李贽的评论谈谈你对“秦虽死犹存”的理解13.(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为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这种调整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13.(3)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有何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4.(1)依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教育的进步与不足并据此概括其特点14.(2)依据材料二指出时务学堂在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及其积极影响14.(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依据材料四概括陈独秀主张的教育要义14.(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答案】(1)进步向西方学习不足仅限于科技、军事、语言等领域特点中体西用【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设置了一大批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学校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武备学堂(1895年)和南京陆军学堂(1895年)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教育的进步为向西方学习不足为仅限于科技、军事、语言等领域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答案】(2)突破力倡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积极影响推动了政治变革和近代教育的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突破依据材料“(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下力倡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第二小问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下推动了政治变革和近代教育的发展【答案】(3)宗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要义现实主义民主职业训练、振兴实业【解析】(3)第一小问宗旨依据材料“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下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第二小问要义依据材料“(一)现实主义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迷信斩焉(二)惟民主义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三)职业主义”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现实主义民主职业训练、振兴实业【答案】(4)认识民族危机的刺激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推动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由关注器物、科技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解析】(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可从时代背景、价值转型、学习对象的演变等方面进行分析示例如下民族危机的刺激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推动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由关注器物、科技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选修1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学习总结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3.从戊戌变法运动的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二、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3.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4.成因: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或思想文化上,长期受着封建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资产阶级又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起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例题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
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高中历史 专题九 单元学习小结 人民版选修1
专题学习小结1.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从国际上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发展资本主义,改革旧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2)从中国国内环境来看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要求,这是戊戌变法的社会基础。
②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
④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已经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出了变法维新的呼声,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戊戌变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特点?(1)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2)内容: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文化),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3)范围: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民众,没有形成变革的合力。
(4)推动: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5)过程: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以致过快夭折。
(6)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作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3.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内容之间存在哪些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1)差异①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变革官制、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
②光绪帝虽然在变法诏书中接受了维新派的许多主张,但对上述政治要害问题,却只字未提。
(2)说明①从光绪帝这方面看:说明光绪帝并不是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也不是什么维新派皇帝,仍是封建皇帝。
他之所以支持变法,一是在严重民族危机之下不甘心做“亡国之君”,希望通过变法巩固清朝统治,二是企图借变法之机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
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
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
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7分)(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政治主张”应据材料一归纳得出,联系所学知识归纳背景和不足。
第(2)问中“视角”应从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从现代化的进程看”入手,而“影响”应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1)主张:君主立宪。
背景: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不足之处: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
(2)视角:现代化史观。
影响:触动了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3.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
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
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材料四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所持的看法。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改革“节奏”?(6分)(2)你认为材料三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5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
(4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关键的词语“变法神速”“一日千里之势”回答;第二小问应结合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即维新派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好反映了维新派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同时也要看到他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不利影响,为以后改革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第(2)问可以明确材料三的观点是正确的,“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是指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没有出现“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这些原因正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回答第(3)问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其包括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从这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看法:节奏很快。
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了隐患。
(2)正确。
史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
(3)历史依据:倡导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4.(2016·襄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
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梁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
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
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
——白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7分)(2)归纳材料二中“上书” (上奏)的特点。
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
(8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梁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等信息进行归纳判断,既有支持也有反对;第二小问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大批现职官员”“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得出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根据“从4月14日开始到5月8日才结束”得出上书时间长,根据“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得出有组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1)态度一:支持变法。
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
态度二:反对变法。
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
(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
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
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
“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
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材料二(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9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维新派……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可得出实行君主立宪,根据材料“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可得出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分析揭示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保留君主权力和地位。
第(2)问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等角度揭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
【答案】(1)创新:实行君主立宪;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保留:保留了君主权力和地位。
(2)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为挽救民族危亡,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促进了民族觉醒,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提供了借鉴。
6.(2016·濮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康有为)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定宪法的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根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并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9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