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前预习学案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必修2)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学习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
其词现存620余首。
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了解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重点: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难点: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资料链接】1、解题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标题,揭示了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在京口北固亭,。
词是长短句,所以辛弃疾的《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1字)和长调(92字以上)三大类。
这首词104字,属于长调。
词按风格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婉约词含蓄蕴藉,具有柔婉之美,豪放词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
此词属于豪放词。
此外词按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阙,两阙的字数相等或是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
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
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首词是双调。
分为上、下两阙。
上阙从“千古江山--气吞万里如虎”,下阙从“元--最后”。
用典,又称“用事”、“援引”。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用典的好处,可使诗文情感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表达对古人的仰慕、否定等感情;或以古人与自己对比,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又使得文章富有文采。
例如,《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
高中语文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预习获奖学案苏教必修2
高中语文3。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预习获奖学案苏教必修2高中语文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预习获奖学案苏教必修2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字易安〕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在词人中,辛弃疾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近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预习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写作本词的背景。
2.初步把握词作的内容及作者在词中融入的感情。
二、知识准备: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号。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词人。
他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其词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的作品,此时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他在1203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起用,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侂胄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三、语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舞榭.歌台()寻常巷.陌()封狼居胥.()佛.狸祠.下()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英雄无觅.风流..巷陌..总被雨打风吹去寻常金戈..仓皇北顾可堪..回首..铁马元嘉草草..赢得四、预习自测:1.下列词句,诵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D.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2.名句默写(1)舞榭歌台,。
(2)想当年,,。
(3)四十三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之一,文学作品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文学作品教学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的关键。
本文以苏教版高一必修二中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通过教学设计的方式探讨文学作品教学的关键。
1. 文本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七绝,以辛弃疾在江南旅游时的实地感受和怀旧之情为主旨,既描绘了北固亭美景的壮丽与肃穆,又借着对昔日豪杰英气和流年逝水的回顾,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和乡思之情。
整首诗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分总括表达了作者怀旧之情,借北固亭特别是泺水画卷之景来联想唐太宗时期同样的城阙楼阁,英豪无限的盛世,温情脉脉的家族,虽然此时已经逝去,但是那回忆仍然给了作者无限的力量。
下部分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北固亭湖泊之畔,沉醉于山水画卷,怀念过往的豪迈和家族的温情。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阅读文本字面含义和诗人背景,并领会文本的核心意义。
2.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该文本,提取文本中的信息。
2)能够描述或写出文本核心意义,并进行个人阐释。
3)能够根据文本素材作文,发表个人感受或展开相应议论。
2.3 情感目标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活背景和历史背景,感受到作者怀旧之情和乡思之情。
3. 教学过程3.1 梳理生活背景和历史背景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梳理其文学特色和时代背景并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熟悉诗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达情感和意境。
2)介绍文本背景,着重说明哪些地方是喻意,哪些是描绘。
3)介绍北固亭的历史与风景,以增强学生对相关背景的掌握,有利于理解文本。
3.2 阅读与理解文本1)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注重感知整个文本的基本情况,包括诗歌类型、作者的文化背景、作品主题等均要经过引导互动,让学生全面掌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所写的一篇怀古诗。
这首诗以作者到达京口北固亭的感受和对前朝南唐的华丽和辉煌的回忆为主题,载歌载舞地歌颂了南唐文化的辉煌。
一.作者背景介绍苏轼为北宋(1037年--1101年)文学家,书法家,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文学,勤学苦练书法,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个佳话。
二. 诗歌分析这首诗一开始就化身为诗人苏轼转世,沉浸在那段美好难忘的南唐时期的历史之中。
他首先描述了当时的经济富盛情形,文化繁荣景象,甚至引用了医学知识。
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南唐”的文化辉煌。
接下来,苏轼描述了他到达京口时,那种喜悦和感伤交织的心情。
可以从中感觉到作者对当年南唐的情感压抑不住,对南唐一些文化珍品的失落和怀念。
最后,苏轼在描述过去的同时,也提出了给当时北宋的文化人士的建议和教诲,“莫道无民歌,且尽东南箫鼓”。
这是作者对当时北宋自以为的弘扬文化自豪感不满,并希望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并吸收南唐文化的精华。
三. 文化背景分析南唐文化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79年)的一股主流文化,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而独特的时期。
它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成就,被誉为“迥异于五代的独特文化”。
南唐一直坚持着文治,从而在文化方面大有建树,特别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其成就仍被人们推崇至今。
南唐在文化艺术上的繁荣,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和艺术珍品和历史故事。
四. 教学意义这首诗的词句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语言艺术价值。
它对文化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回忆使这首诗有着良好的教学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南唐文化的特点、成就以及创作背景。
也可以去了解诗歌里出现的一些医学知识和地理文化,增长我们的知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描写了诗人在北固亭游览时,回忆自己年轻时在此与友人共赏花月、谈论诗文之情景,颇有离愁别绪之感。
本文将探究该文的主旨、格律、形象描写和意境。
一、主旨该诗主题突出了离别、离怀,展现了诗人对往事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担忧。
整首诗贯穿了一种“人生几何”的哲思,深化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与此同时,诗人又透过思考,回忆了过去的经验和体验,以及生命中的种种变化,表达了他在人生中的体验和感受。
二、格律该诗全文共122字,共分为三十二句,每句五言。
在韵律上,该诗采用了平仄相间的技法,给人以“飘逸空灵”的感觉。
同时,该诗在语言上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如夹叙夹议、对景抒情等多种手法,使得整篇诗歌更具有深度和韵味。
三、形象描写在形象描写方面,该诗的描绘令人感到非常有感染力。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例如:“万里长江横渡,向天舞此舟。
眼看江上洲,便依然是去年秋。
”“肠断未忍扫,眼断不忍看。
”这些细腻而富有创意的描写,相信可以唤醒读者自己的感悟与共鸣。
四、意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意境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描绘跨越时空的情感交织,使得读者们产生了一种思考和感慨的感觉。
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表达了对时光的感叹和对生命的追问。
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心灵独白,并希望读者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去深刻地理解和体悟人生。
总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诗歌,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首古典诗歌体验到诗人的思考和感受,感受到他对于人生的追问和对于未知未来的担忧总的来说,杜甫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学习重点】1.进一步了解“怀古咏史诗”的基本写法--用典,借古讽今和感人伤己2.深度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感一、诵记名言警句--英雄的失意悲歌1.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陈子昂)2.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唐杜甫)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4.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陆游)5.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戴复古)6.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辛弃疾一生坚决主见抗金,曾上《美芹十论》均未被当权者接受。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热忱,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当权者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词风豪放悲壮。
(二)了解背景《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
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
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
”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
这首词写于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当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世人。
辛弃疾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于是深感绝望和生气!遂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通过这首词尽情地发泄了出来。
三、夯实基础--疏通文意,初步思索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舞榭⑴巷陌⑴封狼居胥⑴佛狸祠⑴拓跋焘⑴元嘉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3.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今义:多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4.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赢得仓皇北顾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5.文言句式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6.文学常识填空。
辛弃疾(1140~1207),山东历城人,宋词人,字,号。
《学案导学设计》高一语文配套课件:3.4永乐遇 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必修2)
6.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念奴娇》7.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8.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玉楼春》
导记第·9章晨读扩声晨系练统调音
【常识常记】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
南)人。二十多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曾任建康
导读第·9章边学扩声边系思统调音
5.作者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廉颇一事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读第·9章边学扩声边系思统调音
3.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答案 本词的上片主要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怀想与仰慕含蓄
本
课 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志愿,同时又流露出一种
栏
目 “时不我与,英雄难觅”的隐伤之情。下片却讽刺了当朝者
开 关
冒进轻敌的思想,同时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
本 英雄的失意悲歌
课 栏
1.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目 开
2.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关 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唐·陈子昂 ——唐·杜甫
——唐·李商隐
4.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宋·戴复古
6.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宋·辛弃疾
7.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清·龚自珍
导记第·9章晨读扩声晨系练统调音
【语言识记】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1)舞榭.( xiè)
(2)狼居胥.( xū )
(3)巷陌.( mò )
本
课 栏 目
2.识记下列形似字 榭 舞榭歌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_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东明县试验中学吴艳霞教学目标:1、诵读本词,感受豪放词风2、品尝典故,体悟爱国情怀教学过程及支配:课前互动(两分钟)老师寄语:我展现,我优秀,我动脑,我欢乐。
(同学齐读老师寄语,一遍不行,两遍,直至读出气概,读出自信来,目的在于营造课堂氛围,让同学敢于展现,乐观动脑,师生互动,制造和谐课堂。
)一、导入新课英雄孙仲谋,如虎刘寄奴,封山霍去病,弃疾皆仰慕。
他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愿,无奈空有一腔热忱,壮志难酬,一声叹息绵延千古。
今日我们共同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进这位悲剧英雄,体会他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豪情与愤懑。
二、明确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进入文本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出示幻灯片)1、诵读本词,感受豪放词风2、品尝典故,体悟爱国情怀三、熟悉(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我们再来看一副对联,看看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写了他的什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副对联。
出示幻灯片)“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由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引入,概括出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
师生共同完成。
目的是让同学带着对辛弃疾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的熟悉去读本词。
)四、初读本词(初步了解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词,诵读本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本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感受词风。
出示幻灯片)1、同学自由朗读幻灯片补充字音:孙仲谋(zhòng)舞榭(xiè)巷陌(xiàngmò)金戈(gē)元嘉(jiā)狼居胥(xū)仓皇(cāng)可堪(kān)佛狸祠(bìlící)廉颇(pō)拓跋焘(bátāo)张浚(jùn)王玄谟(mó)2、指名一生朗读,一两生点评(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进行点评,点评的同学克服不足之处,再朗读一遍)3、同学齐读(此环节目的在于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初步感受词风,初步把握朗读技巧)五、细读本词(初步感受了本词的豪放词风,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解释再读本词,疏通文意,边读边画,解决一下两个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学习目的:1、诵读全词,引导同学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3、感知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剧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检查背诵默写(2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
随机检查几人背诵。
)二、导入新课,激发爱好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题,介绍,了解背景1、解题: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介绍:为了关心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请同学读一读: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
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
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
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见,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
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有《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始终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预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预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
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苏教版必修2).doc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教师寄语]大唐帝国明君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君贤臣乃至一些文人骚客都曾以历史为镜寻求经营治国之道,或力谏君王反思兴衰得失,或抨击时政,或抒发感慨......[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词的写作背景。
2、掌.握作品写景、咏史和抒情相结合,融情于史,用典、对比等表现手法。
3、总结豪放词的特点;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4、体会作者有志报国、壮志滩酬的情怀,学习古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精神。
[重点]用典、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难点]体会作者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情怀[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了解作者及词的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他一生都在抗金御敌,致力于统一中原。
其词现存620余首。
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的词大体上可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和爱情词等几类。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偏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高一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苏教版必修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一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苏教版必修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摘要:(材课前天下发)3、检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对照释、材分组讨论)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故,)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设计指导思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历史回声专题这专题着眼学习前人历史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己见、人生感受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己正确见不被接受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具体学习程存着理上困难因这首词几乎全词用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教学这首词课前要学生做预习印发辛弃疾有关生平以及创作这首词背景使学生有体了程诵从由到再齐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课从感受作者激愤沉郁豪放词风诵具体研讨用用从而达到理词人含蓄而又深沉思想情感【教学目标】、通研习使学生理用含义和表达上作用;、进行诵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原热切愿望、壮志难酬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和昏聩无能愤概; 3、通苏辛豪放词风差异比较使学生进步了豪放词特【重难】、探讨用义;、指导诵诵体会词人情感感受豪放词风【课安排】课【教学程】、预习、复习、预习课对照课下释通全词做到初步理并以下词语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义上影响所谓流风余韵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草草是杂乱不齐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北顾回头向北望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思、辛弃疾有关生平以及创作这首词背景(材课前天下发)3、检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学生回答作者词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有什么作用?(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导入新课作了很渡)明确赤壁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登临赤壁赤壁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周瑜相比年近半东坡然会生发无限感慨今天我们就学习继苏轼另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设计说明由刚学豪放词派代表苏轼作品引入学习另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三、作者与写作背景请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结合课下释①和印发下有关背景材回答)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词人算是英雄6年金国举南犯岁辛弃疾率群众000多人乡起义加入以耿京首农民抗金义军起义军几月里他表现出非凡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词和宣传北伐抗金收复原统全国主张但是以赵构首赵王朝偏安江南临安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生活对金屈辱和他们对起义军也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这怀古词是突出首宋宁宗嘉泰三年(03年)辛弃疾6岁退隐江西乡已有十多年被执掌权韩侂胄所起用当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乱韩要立场伐金功以巩固己地位是起用了辛弃疾作召北伐旗帜二年(0)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正处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见不能被韩侂胄伙采纳并给他降官处分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略恢复业出力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背景(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是有助学生理课蕴含蓄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思想抱)四、教师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设计让学生准确词语音初步感受豪壮感情基调)五、研习课探讨用义和作用()课件投影明确用所谓用就是引古事、古人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常见种写作手法统称用恰当地用可使诗情隽永含蓄深刻用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赅以当十(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掌握用作用)(二)全词用了哪几故?你认每故用是什么?(对照释、材分组讨论)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故(设计是使学生理用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思想情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词学习难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理掌握)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①说说这两人共?(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英雄人物而且他们业绩都京口起步)②出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③追忆两位就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抗击金人收复原爱国豪情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用二人又蕴含了什么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分析研讨用刘义隆①请学用己话概括说说这故②用用何?(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己正确抗金作战思想)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①四十三年望犹记烽火扬州路写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己抗金生活)②作者写佛狸祠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心情是沉重表达了己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恢复民俗就安异族统治忘记了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原愤懑)分析研讨用廉颇有人说段洋溢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理(参考词人以廉颇况既有渴他人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豪情又有没人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悲愤)5结辛弃疾不愧用高手用借古讽今用抒发己含蓄而深沉复杂情感表现出吐胸块垒英雄气概景、、情融体天衣无缝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住、虎、顾、路、鼓、否八朗韵脚要得响亮其又有稍长停顿诵必须保持豪壮基调出对古代英雄仰慕、慨叹情出年老但壮心不已豪情以及空有报国志却无报国门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乃全主旨所要出词人吐胸块垒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些诵要领并能诵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原热切愿望、壮志难酬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和昏聩无能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异(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两首词容异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异)相结构上地怀古;境上雄浑壮阔;主旨上以古喻今不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多少豪杰从景逐层托出人物下阕议论作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也有写景地方②议论涉及问题不苏轼词作纵横荡思宇宙人生终极义;辛弃疾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己战略见表现己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多层层折显得隐晦(设计是让学生通了苏辛豪放词风差异并使学生进步了豪放词特)八、板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仰慕英雄慨叹难觅孙权、刘裕报国抱讽刺朝廷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志廉颇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
苏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复习学案
苏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复习学案苏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复习学案【原文欣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翻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勐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简介: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勐!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
高一语文导学案:3.2.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苏教版必修2)
学校: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学科:语文编写人:由红贞审稿人:陈红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正字音,疏通文意3.找出文中用典的词句,理解典故含义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字注音仲谋()()胥()佛狸祠()()( )廉颇()()2.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自读课文3.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三:提出疑惑:作者用典的意图是什么?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学习重难点:用典的作用,作者的心情二、学习过程探究一: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探究二、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探究三:拓展延伸《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苏教版必修2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4 .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6 .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字易安)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
在词人中,辛弃疾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
2.词牌释义:〔题考〕永遇乐:词牌名。
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
又名《消息》。
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
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
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
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
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
”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
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
”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三、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
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
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明确什
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
明确:用了、、、、五个典故。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
确:。
)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
感情?
(明确:、、、、等词语、
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
烈。
)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
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
确:。
)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
确:。
)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
确:。
)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
)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
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
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四、把握词人情感,诵读。
1、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
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五、《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
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意境上;主旨
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
中,,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上阕,下阕。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
苏轼词作;辛弃疾的词作。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六、知识结构。
仰慕英雄(孙权、刘裕)慨叹难觅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
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廉颇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