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第2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鲁教版初一上)
第2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鲁教版初一上)一、讲明以下加点词〔10分〕斯〔..〕是陋室鸿.〔〕儒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亵.玩〔〕二、辨不以下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1.水陆草木之花之:2.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之: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5.渔人甚异之。
之:三、依照诗文内容填空〔28分〕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闻名诗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样差不多上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确实是韵。
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诗讲:〝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乐趣之雅的句子是;6.«爱莲讲»选自«»,作者,是时闻名的家,〝元公〞是他的。
7.«爱莲讲»的结构,我们能够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8.«爱莲讲»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佩服的句子是。
9.«爱莲讲»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10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3.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译: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
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定以下讲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看起来明白得这位迁客的孤寂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安慰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明亮的月光。
作者采纳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叹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会到的人一辈子哲理,在痛楚中又得到某种安慰的心情。
〔〕〔一〕语段点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讲明以下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
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
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那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动,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初中语文全套试题8上:27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作业导航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
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
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对偶对偶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7.念.无与乐者()8.相与..步于中庭()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西湖游记》,完成下列题目。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7.念.无与乐者()8.相与..步于中庭()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
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西湖游记》,完成下列题目。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解.衣〔〕夕日欲颓.〔〕亦未寝.〔〕绝〔〕承天寺.〔〕襄.陵〔〕二、讲明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飞漱.其间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沉鳞..竞跃5、回清..倒影6、四时..俱备7、实是欲界..之仙都三、翻译以下句子。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阅读文段,回答以下咨询题〔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依照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1、高处景色:2、低处景色:3、写色彩:4、写声音:5、写静景:6、写动景:〔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短文中描写夜景专门有特色,请用你的话描画一下文中写到的夜景。
2、文中的〝闲人〞指谁,什么缘故讲是〝闲人〞?答案一、jiě tuí qǐn yǎn sì xiāng1、冲荡 2考虑,想到 3、共同,一起 4、潜游在水中的鱼5、回旋的清波6、四季7、人间三、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如此清闲的人罢了。
2、庭下像积满清水一样澄澈,水里飘着纵横交错的水草。
四、〔一〕1、高峰入云2、清流见底3、西岸石壁,五色交辉4、猿鸟乱鸣5、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6、沉鳞竞跃〔二〕1、银色的月光下,庭院里就像一泓池水,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投下婆娑的倩影,就像池中的藻、荇,交错茂盛。
啊,今夜的月色真美!2、〝闲人〞指作者自己和张怀民。
因为作者被贬黄州,无法实现自己积极进取的政治思想,心情愁闷,相关于奔忙的官宦之人,因此自称〝闲人〞。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一、积存与运用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讲明以下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②五色交辉〔〕③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⑥沉鳞竞跃〔〕⑦念无与为乐者〔〕⑧相与步于中庭〔〕〔〕⑨积水空明〔〕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之称。
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伙儿〞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
4.翻译以下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二、阅读阅读以下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讲讲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什么缘故会想着夜里去寺院游玩?12.作者是如何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如何样的感受?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15.文章结尾句显露出作者如何样的感情。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DOC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为下列字注音颓()鳞()遂()荇()二、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 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1.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3.()竞跃:________________4.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遂:盖:但: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二)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透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字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有《东坡全集》传世。
2.白话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机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流失;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颓丧。
)(2)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同,一块,共同)(3)白话句式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经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寻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添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颜色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活力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基础导练1.给下列字注音。
颓()鳞()遂()荇()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2)“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5.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能力提升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积累·整合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鸿儒(yú)案牍(dú)B、西蜀(shǔ)亵玩(xiè)C、濯洗(chuó)清涟(lián)D、淤泥(wū)泯然(mǐn)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惟吾德馨(品德高尚)B、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C、濯清涟而不妖(清水)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爱莲说》中,先用衬笔,再转去写莲,其中写菊花是()A、正衬B、反衬5.《陋室铭》的主旨是颂扬()A、陋室不陋B、鸿儒C、德馨D、陋室6.下列译文错误的一句是()A、同予者何人?译: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B、有仙则名。
译:有了仙人就著名。
C、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D、濯清涟而不妖。
译:生长在清水里,但并不显得妖气。
拓展·应用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不为六一乎?”7.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⑴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⑵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⑶常置酒一壶。
⑷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⑸六一何谓也。
8.醉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是为五一尔,奈何?”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语段的内容。
三、探索·创新11.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凿壁偷光汉匡衡(人名)好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及(烛光透不过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课后训练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亦未寝.()藻荇.交横()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2)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3.默写。
(1)高峰入云,____________。
(2)__________,猿鸟乱鸣。
__________,沉鳞竞跃。
4.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代文学家______的作品,他与其父、其弟合称“______”。
(2)《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有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5.解释加点的词。
(1)昔.有愚人()(2)食已口爽..()6.翻译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则短文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寓意可用成语__________概括。
三、综合运用8.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在美国,各社区都有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进去阅读。
德法等国都设有国家阅读基金,通常由国家领导人担任主席或名誉主席。
韩国为了推动国民读书,也有各种各样的读书组织和读书节……中国对国民的阅读状况也非常关注,提出了“国民图书阅读率”这个概念,每隔两年在国内进行一次调查。
材料二:目前,我市各中小学正在努力建设“书香校园”,通过师生诵读、经典推荐、图书漂流、读书征文等活动,积极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切实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将围绕“书香校园”活动对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最新-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5一、为下列加粗字注音欲颓()遂至()与其奇者()曦月()襄陵()沿溯()素湍()怪柏()飞漱()属引()二、填空1.《三峡》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
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水经》作注写成了《________》2.《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4.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5.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6.()竞跃:________________7.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8.庭下如积水()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作业导航
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
______________。
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
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
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借景抒情。
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具有___
(2)节节而为之为:__画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胸有成竹。
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
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2个字)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A)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
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