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局限性、展望

合集下载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

—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

1. 介绍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心理学家Jean Piaget和教育学家Lev Vygotsky等人提出。建构主

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通过与环境互动、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知识

的过程。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知识不是被被动地接受和传递,而是

通过个体的思考、实践和经验积累而产生。

2. 解析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

2.1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

建构主义基于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思维能力。Jean 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类思维能力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基于这一

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在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

活动。

2.2 基于社会文化心理学

Lev Vygotsky提出了社会文化心理学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

发展的重要影响。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和认知发展不仅仅是个

体内部的过程,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构主义教

育中,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与他人和社会互动,

共同建构知识。

2.3 基于主体性和建构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仅仅是

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和经验积累来理解和应

用知识。因此,在建构主义教育中,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

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建构主义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3.1 强调问题解决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将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而在建构主义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局限性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局限性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

的局限性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局限性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非常丰富,其核心可以概括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目前,该理论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以学为中心”的新课程改革,但是,它却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其原因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身还存在着一些缺陷;理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我国正处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对于实施“以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革新传统教学观念,促进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方面。但是,我们在热衷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解析,探讨这一理论的缺陷以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形成

在近代,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建构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詹巴蒂斯塔・维柯(Giambattista Yico ),他曾经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从哲学角度看,康德则进一步拓展了建构主义思想,他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

然而,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则是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种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个体就是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布鲁纳、奥苏贝尔以及维特罗克等人在认知结构的与认知加工的过程及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与此同时,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Lev S. Yygots-kian)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对建构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维果茨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以及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自觉的、系统的知识,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析与反思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之后又一对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学习理论。它丰富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对改革传

统的“填鸭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其对教学领域的贡献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拓宽了学习研究的领域及范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产生时起就不仅重视学校、课堂中的学习,而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从而使其自身有更好的生态效度。这一方面对教育、教学实践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习研究的领域及范围,从而丰富了学习理论。

第二,深化了关于知识及学习的本质性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放弃了行为主义客观反映论的认识论信条,认为知识是主体在原有的经验图式上建构客观世界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自我组织的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

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学习的这种认识论立场实现了由客体到主体、由外向内的认识论倒转。

第三,推动了认知科学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视以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作为其理论基础。认知神经科学中的信息封闭系统、非特殊编码模型、自我生成模型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又丰富和推动了这些模型的发展和进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一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借助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思想,开发出了极具人性化的和高效率实用的教学软件;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自身的学习、教学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教学产品等,从而扩大了建构主义理论自身的影响。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教育理论,强调人类通过主动的认知和思维过程不断建构知识和理解。它主要关注知识是如何被构建并融入个体和群体的思维和行为中的。以下是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1. 知识被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从外部传递给个体,而是由个体通过主动的思维和认知过程来建构。个体通过观察、解释和理解外部世界中的信息,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比和调整,从而改变和扩充原有的知识结构。这表明,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创造出适合个体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2. 社会交往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个体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讨论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这表明,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出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想法的学习氛围。

3. 知识是主观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不同个体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来理解和解释外部世界的信息,因此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观点可能会有所不同。这表明,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4. 环境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环境对知识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通过

与环境中的信息和经验进行互动来建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这表明,教学应该创造出丰富、有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对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仅仅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来帮助他们建构知识。其次,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出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想法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此外,教师应该创造出丰富、有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在法学领域的应用

建构主义在法学领域的应用

建构主义在法学领域的应用

引言

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和知识是通过社

会交往和文化背景构建而成的。在法学领域,建构主义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规范的形成和运作方式,以及法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在法学领域的应用,并就其潜在影响提出一些思考。

一、法律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法律是社会交往和文化背景的产物。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法律

并非客观存在的,而是通过人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交流和互动来建构的。法律规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理解和评判标准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的法律体系和规范。

二、法律文本的建构

建构主义还指出,法律文本是一种符号系统,需要依靠人们的解读和理解来获

得意义。法律文本并非因为其自身而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而是通过人们的阅读和解释来构建。不同的法学家或法律从业者可能对于同一法律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这与他们的社会、文化和个人背景有关。建构主义的观点提醒我们认识到法律文本的相对性,并需要更多地关注法律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三、法律与权力关系的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法律与权力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法律规范的产生和运作

与特定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密切相关。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利益关系在法律的建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的诉求和争议也会影响法律规范的制定。同时,法律本身也具有塑造权力结构的作用,通过法律的实施和执行,权力的行使受到一定的制衡和限制。

四、建构主义的挑战和思考

尽管建构主义在法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建构主义强调法律的相对性和多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法律失去一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其次,建构主义注重法律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但可能忽视了法律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以及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重要功能。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法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法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法研究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具体实施方法。在我们先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概述,然后详细阐述该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并提供具体实施方法和案例分析。接着,我们将对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法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在我们将展望未来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法的研究方向,希望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为教学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法、研究、理论概述、应用、实施方法、案例分析、评价、优势、局限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建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逐渐兴起的一种教学理论,它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构建,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合作探究和反思总结等方式来建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随着21世纪信息化、全

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革,建构主义理论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控制者的角色,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提倡学生通过实际经验和合作探究来建构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研究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法的实施方法和效果,对于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具体实施方法,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和启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

一、概述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对现代教育和课程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核心思想在于,知识并非外部世界的简单映射,而是学习者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基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主动建构的产物。建构主义课程研究,正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对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领域。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认为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课程设计注重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建构主义课程研究也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提倡个性化教学和合作学习,以促进每个学习者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建构主义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需要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者在探究和合作中建构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

学习者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课程评价也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过程性。它不仅仅关注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建构主义课程评价通常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档案袋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致力于构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知识建构过程和个体差异的课程模式。它通过创设真实、复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它也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帮助学习者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当今知识爆炸、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建构主义课程研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关注学习者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和实践模式。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局限性 教育文档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局限性 教育文档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局限性我国正处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对于实施“以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在热衷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赋予了知识、学习和教育以新的内涵,但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现状是:宣传、倡导的多,具体实施的少,国内外皆然。为什么一种前景看好且初期实验已取得成功的教育模式却得不到有效实施呢?

本文将探讨这一理论的缺陷并分析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

困难。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身的缺陷

1.知识的相对真理性。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客观世界是不能被人真实地反映的,人所认识的世界图像是按照人已有的认知图式,有目的地建构的,每一个主体只能认识自己所建构的经验世界,至于外部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根本无从知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图式,或不同的旧有经验,所以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建构方式与结果。没有一个世界比另一个世界更加真实,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任何客观的实在。从哲学上看,这.

种观点与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相同,而与科学精神是相悖的,也是与当代科学教育的目标相悖的。

2.如何评价知识的建构。评价意味着根据某些标准对一个人或他的业绩所进行的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1]。如果学习是知识建

构的过程,知识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述,具有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法去建构对知识的理解,那么是否还需要提出最适宜的目标?事实上,有谁能比建构者更好地评价知识的建构呢?这种评价标准的模糊甚至丧失,可能导致学生最终无法建构出清晰的意义,教学也只能流于形式。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背景下,

借助教师和伙伴等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能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

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具体

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发挥创新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要素。

1.要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的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概念、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

的意义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充分利用丰富的时事、材料、以

及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事实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

和学习兴趣,为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将知识“外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应用他们的知识,即将知识“个化”,思想政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去应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实现自我反馈。

要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即

实现自我反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

以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感悟及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无法充分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崭露头角,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地对新知识进行解读和建构。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而应是知识的创新和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不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合作过程。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

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教学环境创设、教学策略设计等方面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将揭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同时,我们也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

在当代西方教育理论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地位。这种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而非被动接受。本文将评析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优点和不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逐渐兴起。这种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探索和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还强调情境性教学,认为知识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合作、交流和探究获得的。

对于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优点,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情境性教学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然而,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忽视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实践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某些学科领域的应用存在局限性,如数学、物理等

自然科学学科,需要更加严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培养。

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将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师的作用将得到重新认识和加强,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将更加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使各学科都能够从中受益。

简评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简评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简评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摘要】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的思维结构对知识的理解和

应用至关重要,认为知识构建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其核心观点包括

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知识的建构性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和情境学习,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知识建构。与其他教学理论相比,布鲁纳

结构主义理论注重个体认知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强调学习者

的主动性和建构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布鲁纳结构主义教

学理论的意义在于引导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机制,提

高教学效果。展望未来,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有望进一步融合现

代科技手段,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概述、核心观点、实践应用、比较、意义、展望

1. 引言

1.1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概述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提

出的,它是一种关于学习和教学的理论体系。布鲁纳认为,人类的认

知结构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和交流不断建构和重构的。在他看来,

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是被文化和社会环境所塑造的,而不是与

生俱来的。教学应该注重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帮

助他们建立起符合自身认知结构的知识体系。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

自主建构。他提倡通过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望,来促

进他们的学习。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应该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参

与者,而不是passively 接受知识。教学应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并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全面的综述。我们将首先概述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接着,我们将关注教学改革如何借鉴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以改善教育实践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将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启示,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还将综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例,以及其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产生的影响。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理解和描述。它认为,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空白的容器,等待被填满,而是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个体。他们通过自身的经验、理解和感

知,主动地构建和解读新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固定的实体,而是主观的、情境化的、不断变化的。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和理解,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而建构的。这种建构过程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与个体的认知结构、经验、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

建构主义理论还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互动,共享知识、经验和观点,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社会性互动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建构,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局限性、展望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局限性、展望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情景,即学习环境中的情绪必须对意义建构有利。情景创设是与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等同重要的容之一。协作,指学习过程人际关系的协作。会话,是协作过程的交流环节。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远程教育利用最先进的通讯技术、对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够轻松的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在虚拟现实创建的真实情景中学习,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交流和协作,从而充分发挥创造性,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1.充分有效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拓宽学习者非结构化经验背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化知识,还包括大量的非结构化经验背景。必须充分有效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把它作为学习者非结构化经验背景的延伸,这样便使学习者的建构有了目标和基础。

2.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开展更广泛的协作式学习

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习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同一事物,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因此,不管是认知主义理论还是建构主义理论都对协作学习给予广泛的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立在社会性的基础之上,它利用最先进的卫星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实现更加广泛的协作式学习。

3.利用专家系统模拟教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无论是传统的集体授课方式,还是无人工智能的CBT(computer-based learning)系统,由于所有的学生都被假设具有相同的学习基础,相同的理解接受能力,其进度整齐划一,根本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因此,为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必须在远程教育系统中引入具有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音乐教学的优势及局限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音乐教学的优势及局限性

三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音乐教学的局限性 1. 容易受教学环境与条件的限制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音乐教学对学 习环境提出了较 高的要求 , 它不 仅需要有计算机 、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的支 持 , 而且 更要有 丰富的 多媒体 信 息保证 ,教学设计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 ;同时 ,建 构主义的 学习 环境要求学生人数不能太多 , 以便 组织学 习 、讨论 、协作 学习 、点 拨指导 与 及时评价 。课堂教学实施需要占用大量 的教学时间 ,往往使 得一堂课 的容 量大大减少 ,不利于教学计划的完成 。 2. 音乐教学中某些学习内容的建构存在局限性 首先 ,学生建构所获得的音 乐知识 并不都 是正确 的 。其次 , 不是所 有 的学习内容都能通过建构来获得 ,如 ,音 乐的演唱和演奏技 能等 ,这些 基本 技能是音乐学习探究活动的基础和 保证 , 需要学生 不断 地练习 和重复 , 才 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显然不是 建构主 义所能 建构的 。再如 ,学 生的情 感 态度和价值观 ,也不能听凭学生自己去建构 ,而是依赖于教师的引导 。 3. 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一种按照事先确定 的设计进行教学 , 教师处于 教学 的中心地位 ,而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 为学 习活动的 中心 , 在一定 程度上 削 弱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 , 教学过 程常 具有很强 的不 确定性 , 迫使他 们 必须放弃原来轻车熟路的一套程序 , 而转 向一种结 果不 可预期 、过程充 满 变数的教学情形 ,对教师提出了 新的挑 战 。另外 , 音乐教 学是丰 富的互 动 过程 ,教 师不但 在认知 活动 中 , 而且 在情感 活动 、人 际活 动中实现 多种 需 要 ,而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环境下上述教学活动较难控制 。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 , 学生 处于被 动状 态 ,其 主动 性积 极 性难 以发 挥 。 在建构主义教学环境下 , 要求学生在真 实情境中确定任 务 , 通过独立 探索 、 协作学习 、修正完善、意义建构等环节 来完成任务 。因而 ,需 要学生采 取一 种新的学习风格和新的认识加工策略 ,并能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 。 四 、小结 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与研究正方兴未 艾 , 面对建构主义 理论实践 与研 究的热潮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其实践 运用与理论研究 的科学价值 。建 构主 义是对传统理论的革新 , 但与此同时 也存 在着其自 身难 以解决 的缺陷 , 需 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 ,我 们应 看到 ,建 构主义 不是唯 一的教 学 理论 ,更不是革新所有教学的工 具 。在建 构主义教 学理 论之外 , 我们仍 要 关注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等经典教育理 论 , 惟有各种教育理 论相互交 融、和 谐地发挥各自作用 ,才能更好地解决具体的教学任务 。

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正面影响及其局限性

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正面影响及其局限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BI LE 育 RE 学OOM 0 8 年 G 体 OTU教 R / 0 2
第 3 期
★休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反思 l 研究之一 - -k
建 构的重要手 段之一 。
建构主 文理论

wenku.baidu.com
二 、建 构 主 义 对我 国体 育课 程 改 革 的正面 影响


建构 主义理 论的基本 内涵
建 构主义 (o sr c iim) c n tu t s 也译 作结 v 构 主义 ,其最 早 提 出者 可 追 溯 至瑞 士 的 皮 亚杰( . ig t。他认 为 ,儿童 是在 与 JPa e) 周 围环 境相 互 作 用 的过 程 中 ,逐 步 建构 起 关于 外 部 世界 的 知识 ,从 而使 自身认 知 结构 得 到 发展 。儿童 与 环 境 的相 互 作 用 涉及 两 个 基本 过 程 : “ 同化 ” 与 “ 顺 应 ” 。 同化 是指 把 外部 环 境 中 的有 关信 息 吸收 进 来 并结 合 到 儿童 已有 的认 知结 构 ( 也称 “ 式” )中 ,即 个体 把 外 界 图 刺 激所 提供 的信 息 整合 到 自 己原 有认 知 结 构 内 的过 程 ;顺 应是 指 外 部环 境 发 生 变 化 ,而 原 有认 知 结 构无 法 同化 新 环 境 提 供 的信 息 时所 引起 的 儿童 认 知结 构 发 生 重组 与 改 造 的过 程 ,即个 体 的认 知结 构 因 外 部 刺 激 的 影 响 而 发 生 改 变 的 过 程 。可见 ,同 化是 认 知结 构 数量 的扩 充 ( 图式扩 充 ),而 顺 应则 是 认知 结 构 性 质 的改 变 ( 式改 变 ) 。认 知个 体 ( 图 儿 童 )就 是 通 过 唰化 与 顺应 这 两种 形式 来 达 到 与周 围 环境 的平 衡 : 当儿童 能用 现 有 图式去 同 化新 信 息 时 ,他 是处 于 一 种 平 衡 的认 知 状态 ;而 当 现有 图式 不能 同 化 新 信 息时 ,平衡 即被 破坏 ,而修 改 或 创造新图式 ( 即顺 应 )的过 程 就是 寻 找 新 的 平衡 过 程 。儿 童 的认 知 结 构就 是 通 过 同化 与顺 应 过程 逐 步 建构 起 来 ,并 在 “ 衡— — 不平 衡 —— 新 的 平衡 ”的 循 平 环 中得 到不 断 的 丰富 、提 高 和 发展 。这 就 是 皮 亚杰 关于 建 构 主 义 的基 本观 点 。 在 皮 亚 杰 的上述 理 论 基 础上 ,科 尔伯 格 在 认 知结 构 的性 质 与 认 知结 构 的 发展 条 件 等方 面 作 了进 一 步 的研 究 ;斯 腾 伯格 和 卡茨 等 人 则强 调 了个 体 的主动 性 在 建 构 认知 结 构 过程 中的 关 键作 用 ,并对 认 知 过 程 中如 何 发挥 个 体 的 主动 性 作 了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情景,即学习环境中的情绪必须对意义建构有利。情景创设是与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等同重要的内容之一。协作,指学习过程人际关系的协作。会话,是协作过程的交流环节。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远程教育利用最先进的通讯技术、对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够轻松的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在虚拟现实创建的真实情景中学习,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交流和协作,从而充分发挥创造性,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1.充分有效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拓宽学习者非结构化经验背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化知识,还包括大量的非结构化经验背景。必须充分有效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把它作为学习者非结构化经验背景的延伸,这样便使学习者的建构有了目标和基础。

2.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开展更广泛的协作式学习

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习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同一事物,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因此,不管是认知主义理论还是建构主义理论都对协作学习给予广泛的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立在社会性的基础之上,它利用最先进的卫星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实现更加广泛的协作式学习。

3.利用专家系统模拟教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无论是传统的集体授课方式,还是无人工智能的CBT(computer-based learning)系统,由于所有的学生都被假设具有相同的学习基础,相同的理解接受能力,其进度整齐划一,根本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因此,为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必须在远程教育系统中引入具有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

4.虚拟现实构建真实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以对学习这一建构过程的理解为基础,建构主义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者去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与真实情境相类似的环境中进行,以解决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不应是真实情境的抽象,不应远离问题的现实情境。传统教学由于受到设备、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虚拟出真实的情境,即使能够也是有限的,而VRML则能解决这个问题。

局限性:

1、目前国内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已经渐入佳境,但是在与整个教学过程的整合方面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贯彻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比如现在许多远程教育机构或单位还是采用最基本的网络工具,对学生提供的大都是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视频点播、教学辅导等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虽可以自主地安排自己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但这只是传统教学方式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一种延伸,这明显和建构主义强调的学

习的协作性不符。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用于高级能力培养的学习过程中,若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素质都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3、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注重分析和抽象,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且有其合理性的。全盘否定它,同样会犯以偏概全,以特殊代替一般的错误,会引起教学上的混乱。提倡情境性教学,力主具体和真实,但由此而反对抽象和概括,认为进行抽象的训练是没有用的也是片面的。

展望:远程教育系统并不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堆砌,它必须有符合其特点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在社会性上和远程教育找到了结合点,只有充分发挥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才能建立起合乎学习者建构自身知识结构的学习环境,达到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的目标。

备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 -ork)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思义。“支架”(scaffolding)原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这种概念框架根植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其支撑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断由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使这种概念框架尽可能完善。

支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或基本环节可分析为如下五个方面。第一,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第二,搭建支架,引导探索: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以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其次,教师要围绕当前学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该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该概念框架应置于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再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形。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提供反馈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应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减少。第三,独立探索:在本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第四,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第五,效果评价: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不能仅用脱离问题解决过程的所谓“客观性测验”(标准化测验)来评价这种教学的效果。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个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

化的过程。毫无疑问。这种教学模式是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的集中体现。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远不止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这三种,但这三种教学模式相对比较成熟、比较典型。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地建构起来的,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蕴含着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建构主义教学在本质上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予充分尊重的教学观,体现了教学论的发展方向。

2、情境教学(situated instruction;anchored instruction)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师同样是情境中的事件深究者或问题解决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这里的情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是与现实情境一致或类似的。由于这种教学是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的,故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学中的各种事件或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authentic task),是教师和学生思想集中的焦点。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些事件或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些事件或问题恰如一个个“锚”(an-chors),把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在对知识的纵深探究中不断建构每一个主体自己的意义。因此,也有人把这种教学形象地称为“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必然要求。通过教学过程,每一个主体获得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建构出自己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学为每一个主体提供主动作用的空间和机会,提供对每一个主体都开放的、充满选择机会的情境。使每一个主体在此过程中都能基于其经验背景选择自己的“真实性任务”。客观主义教学观本质上是去情境化的,因为在客观主义看来,知识是客观的,知识的意义对每一个主体而言都是共同的或相似的。教师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具有权威性,它是衡量所有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标准,因此,这种教学必然倾向于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不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

情境教学还获得了认知心理学的支持。在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中,“情境认知”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所谓“情境认知”(situated cognition),是指认知活动具有情境关联性。特定情境(situation)或“场合”(context)不仅能够决定我们对事件意义的理解,还能决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它还能影响我们的知觉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并且自然会对记忆产生深远的影响。揭示认知活动与特定情境或场合的关联机制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及相应的应用心理学关注的热点。既然人的认知具有情境关联性,所以教学理应在情境中进行。

情境教学在本质上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但如果对其作静态分析,就可解析其中的基本构成要素或环节。这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创设情境: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创设对学习者是真实的情境。第二,确定问题:从情境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让学生去解决。第三,自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