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解模型在脂质给药系统体外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马蔺子素脂质体的体外药剂学性质研究
万方数据
g!i!塑!』!!翌生垡型!!堕!墅!ae)植物马蔺(Irib—
pallasii fisch.Ⅷ.Chinensis Fisch.)的干燥成熟种子马
[2]Rubenstein JL,Kim J,OzawaT,et a1.Anti—VEGF antibodytreat一
中国新药杂志2005年第14卷第1期
ment of gliob[astoma prolongs survival but results in increased vas— Cular co-option[J].Neoplasia,2000,2(4):306—314. [3]Soignet SL,Maslak P,Wang ZG,et a1.Complete remission after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arsenic trioxide [J].NEngJMed,1998,339(19):1341—1348. [4]Maeda H,Hori S,Nishitoh H,et a1.Tumor growth inhibition by arsenic trioxide(As203)in the orthotopic metastasis model of an— drogen-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J].Cancer Res,2001,61 (14):5432—5440. [5]Tong Q,Zeng F,Zheng L,et a1.Apoptosis inducing effects of ar— senic trioxide on human bladder cancer cellline BIU一87[J].Chin MedJ(En91),2001,114(4):402—406. [6]Cuvier C,Roblot.Treupl L,Chevillard S,et a1.Doxorubicin—Load— ed nanospheres bypass tumor cell multidrug resistance[J]. Biochem Pharmacol,1992,44(3):509—517. [7]Gortzi O,Papadimitriou E,Kontoyannis CG,el a1.Arsonolipmomes,a
脂质体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2〇一、概述 (1)二、整体考虑 (2)三、脂质体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4)(一)受试物 (5)(二)研究内容 (5)2.1 吸收 (5)2.2 分布 (6)2.3 代谢 (7)2.4 排泄 (8)2.5 药物相互作用 (8)2.6 载体材料 (9)2.7 其他研究 (9)(三)生物样本分析 (10)3.1 生物样本中的稳定性 (10)3.2 生物样本处理方法 (10)3.3 分析方法及验证 (10)(四)数据分析及评价 (11)四、不同申报类型的要求 (12)五、名词解释 (12)六、参考文献 (13)一、概述脂质体系指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微小囊泡。
脂质双分子层内部为水相隔室或被水相隔开,其粒径大小可以从几十纳米到几十微米。
脂质体药物系指将一种或多种活性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API)包载于脂质体的脂质双分子层内或(和)内水相内而形成载药脂质体的一类药物制剂。
其中,粒径处于纳米级的脂质体药物是一类具有代表性的载体类纳米药物。
与普通药物制剂相比,脂质体通过对药物的包载、结构组成的调整和表面的修饰,可以提高药物的体内外稳定性、改变活性成分的体内过程,进而可能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最终实现药物的减毒、增效或(和)患者顺应性的提高。
因此,对脂质体药物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阐明脂质体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ADME)的过程和特征,揭示其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能够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在脂质体药物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脂质体药物的组成、结构、尺寸、表面性质、药物包封率、存在形式等可能影响其稳定性、药物释放以及脂质体-生物膜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有关脂质体药物的组成、特点等相关信息参见《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脂质组学——全新升级
全面升级!MW靶向定量脂质组3.0强势来袭!!!脂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之一,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003 年韩贤林教授等首次提出脂质组学的概念,对生物体系脂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
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的一个分支。
脂类是动植物代谢中的第一大类物质,是近年来代谢研究中最为关注的热点,其参与能量运输、细胞间的信息通讯与网络调控等多种生长发育过程。
脂类具有数目众多、结构多样的特点,这就给高通量定量脂质组分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定量脂质组学是通过一种或多种稳定同位素内标对脂质进行大规模绝对定量的一种方法。
定量脂质组分析具备以下特点:1. LC-MS/MS 仪器进行脂质定量,最优的检测模式是SRM/MRM;2.相同浓度不同类别的脂质在仪器中响应强度不同,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脂质定量同位素内标必须选择同类脂质;3.同类中变化趋势相同的脂质可以选用同一种性质相似的同类内标进行校正。
前方高能。
海报MW靶向定量脂质组3.0现已全面升级,亮点多多!➢数据库——全面靶向定量脂质组V3.0可一次性靶向定量检测1200+脂质代谢物,全面覆盖CE、Cer、HexCer、SM、FFA、CAR、CoQ、PC、LPC、PE、LPE、PG、LPG、PS、PI、TG、DG等共计28亚类。
详细数据库信息见下图:➢定量方法——权威MW靶向定量脂质组3.0所使用的定量方法为内标标准曲线法,内标标准曲线法为靶向定量策略中最为权威和准确的方法。
迈维代谢采用20余种同位素内标对各亚类进行一对一矫正,从而实现对脂质代谢物的绝对定量分析。
具体定量方法为:配制不同浓度梯度的标准品溶液,获取各个浓度标准品的对应定量信号的质谱峰强度数据;以外标与内标浓度比(Concentration Ratio)为横坐标,外标与内标峰面积比(Area Ratio)为纵坐标,绘制不同物质的标准曲线。
将检测到的所有样本的积分峰面积比值代入标准曲线方程进行计算,进一步带入计算公式计算后,最终得到实际样本中该物质的绝对含量数据。
体外仿生消化—单层脂质体萃取分析连花清瘟胶囊中微量金属形态、
体外仿生消化—单层脂质体萃取分析连花清瘟胶囊中微量金属形态、生物可给性和毒性该研究以药物消化和吸收体外模型取代耗时耗力的动物实验研究,用于连花清瘟胶囊微量金属分析前处理,即模拟人体消化环境,加入消化液所含有机物和无机物,模拟胶囊在胃肠中的消化和吸收机制。
鉴于消化管和血管间生物膜为类脂质膜,以单层脂质体为生物膜模型,以单层脂质体亲和态、水溶态界定微量金属配合物的形态。
以单层脂质体亲和态含量评价微量金属生物可给性,比较胃肠中单层脂质体亲和态金属浓度,确定微量金属的主要吸收部位。
据微量金属营养日需求量、微量金属日允许摄入最大值和国家《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中重金属总量,评价该胶囊的服用安全性。
结果表明,胶囊中微量金属含量丰富,主要在肠被吸收,对病人体内缺乏的微量元素起补充和调节作用。
重金属砷(As),镉(Cd),铅(Pb)总量分别为0.38,0.07,1.60 mg·kg-1,远低于《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中规定含量。
标签:仿生技术;连花清瘟胶囊;微量金属;生物可给性;安全性评价连花清瘟胶囊是纯中药制剂,广谱抗病毒,退热,抗炎,调节免疫[1-5];但涉及其有效成分研究较少,仅限于有机成分[6-7],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研究未见报道。
中药中微量元素种类丰富,含量与性味、归经、功效间呈相关性,是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
重金属在体内蓄积可致蛋白质失活、损害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各种疾病,如肾功能衰竭、中枢麻痹、脏器出血等[8]。
中药中化学物种的形态和生物活性的关系研究是有效成分研究的前沿和新生长点,是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基础。
因此必需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的形态分析、生物可给性评价对毒理学、营养学、药理学研究至关重要。
药物成分特殊,为机体异物;机体在进化过程中没有发展成相应识别药物作为底物的转运蛋白,因此药物主要经细胞被动扩散进行膜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细胞旁路转运等不占主要地位[9-10]。
脂肪细胞分泌因子的研究进展
脂肪细胞分泌因子的研究进展江佳伟;高士争;李冰;赵素梅【摘要】Adipocytrs was regarded as a place not only to store lipids, but also to secrete bi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s. These bi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s were namely adipocytokines, which could regulate the regulation of other tissues and itself by auto-secreting or side-secreting methods. The review discusses the recent advances of porcine adipocytokines including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regulating the metabolism and so on,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s of lipocyte.%脂肪细胞不仅是储存脂质的场所,而且具有分泌功能.脂肪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统称为脂肪细胞分泌因子.脂肪细胞分泌因子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参与自身或其他组织的代谢.针对目前已确定的脂肪细胞分泌因子,从基因结构、定位、功能及对代谢的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深入全面地了解脂肪细胞的功能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24【总页数】4页(P12105-12107,12140)【关键词】脂肪细胞分泌因子;分子结构;代谢调节【作者】江佳伟;高士争;李冰;赵素梅【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河南周口4660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6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脂肪组织仅仅是一个储存脂质的场所。
脂质组学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应用进展
脂质组学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应用进展作者:段凯莉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35期摘要: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的分支。
Han等在2003年正式提出了脂质组学的概念,即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生物体、组织和细胞中的脂质,推测与脂质相互作用的生物分子的变化,进而揭示脂质代谢在蛋白质表达和基因调控等各类生命现象中的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自脂质组学概念提出以来,便迅速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及诊断、药物研发、分子生理学、功能基因组学、分子病理学、环境学、营养与健康以及食品科学等多个领域。
关键词:脂质组学;食品质量;安全领域;应用一、脂质组学及其研究进展(一)脂质的分类及生物功能脂质是一类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丙酮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
细胞和血浆中存在着大量的脂质类别,“脂质代谢途径研究计划”(Lipidmetabolitesandpathwaysstrategy,LIPIDMAPS)项目所提出的分类系统将脂质分为8类[4],分别是:脂肪酸类(Fattyacyls)、甘油脂类(Glycerolipids)、甘油磷酯类(Glycerophospho-lipids)、鞘脂类(Sphingolipids)、固醇脂类(Sterollipids)、孕烯醇酮脂类(Prenolipids)、糖脂类(Sac-charolipids)、多聚乙烯类(Polyketides)。
脂质的结构复杂多样,化学性质独特,参与了大量的生命活动。
(二)脂质组学研究内容及特点研究脂质组学,不仅要研究不同种类的脂质及其化学结构,还要深入研究脂质的生物功能,脂质在代谢调控中的动态变化,脂质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脂质在细胞膜结构的组成、基因调控、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揭示细胞乃至生命体中脂质代谢调控机制,从而能够更加清晰地得出脂质代谢调控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肿瘤等重要疾病之间的联系。
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脂质组学的研究具有以下优势:(1)如果只需研究脂质物质及其代谢物,其研究方法则可以参考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并且各类脂质物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点使得样品的前处理和分析技术平台的搭建更为容易;(2)因其它组学的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故脂质组学数据库可以更加快速且完善地建立起来,并且能够同其它组学的数据网络建立联系;(3)脂质组学的分析技术平台又可应用于代谢组学的研究,促进代谢组学的研究发展。
体外血脂分离技术的概况及DELP系统临床验证总结
利用不同孔径的血浆成分分离器来控制血浆蛋
白的去除范围。二根分离器膜孔径分别为0.2 和0.03um
治疗后血脂的下降百分比:
LDL-c 61%
HDL-c 42%
纤维蛋白原 54% Lp(a) 58%
同时伴大分子的丢失:
IgM 55% ,IgG 27%, α2-巨球蛋白 49%
(来自REMUKAST研究)
❖ 各类体外血脂分离术应运而生
体外血脂分离技术的分类 各种体外血脂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 体外血脂分离技术的疗效 DELP系统临床验证总结
体外血脂分离术分类
生物亲和性:
IA(immunoabsorption):抗LDL抗体(羊抗 人、基因工程抗体)
物理化学亲和性:
PE、DFF(double filtration) DSA(dextran sulfate absorption) H.E.L.P DALI
白蛋白、HDL、免疫球蛋白等不与肝素 结合。
Dialysis and H2O ultrafiltration 25ml/min
Patient
Blood 70ml/min
Cells
Plasma
separation
Buffer/ heparin pH4.85
Heparin adsorption
Precipitation LDL_free pH5.12
Plasma 50ml/min
LDL-
Filtration
Flow sheet of the HELP procedure
DALI
改良的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方 法 原理:运用带负电荷的聚丙烯与带正电 荷的ApoB相互作用,使脂蛋白直接吸附 于聚丙烯酰胺珠上。 优点:使用简单、治疗所需时间短、安 全、耐受好。
脂质体的药效学研究
备的 阿霉素脂 质体体 外对人 卵巢癌 细胞S O 3 K V 的杀伤 能力 。试验 表 明 :阿霉素脂 质体大部分集 中在 细胞内 ,而游离阿霉 素只能部分进入
细胞膜 。阿霉素脂质体对人卵巢癌细胞S O 3 K V 具有高度的杀伤活性。 1. .5乳腺癌 I
药物 。把药物 包封于脂质体 中,减少了药物 的用量及 不 良反应 ,延长
1 - 寄生虫 药物载体 2抗
1脂 质体 作为 药物 载体 的药效 学研 究
1 . 1抗肿瘤药 物载体
癌症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在治疗 过程 中化疗仍是主要的手段
之一 。但药物的全 身作 用和毒副作用严 重威 胁到人的正常 细胞 。而如
抗寄生虫药物 由于其不溶 于水及大多数有机溶剂的特性 ,使得药物 的溶解性差 ,肠道吸收率及生物利用度低 。温浩等 的实验表明 :口服
1 ・文献综述 ・ 0 6
细胞 增殖 和 表 型转 化 [ , 国病理 生 理杂 志,0 0 67:3 l J中 ] 2 1, () 2 2 1
l2 3 4。
Ap i2 2 V 1 0 No 1 r 01 , o . , .1 l 1 [9 1】谷 兆 侠, 张俊河 , 张煜, 同型半 胱 氨酸促 氧化 作 用机 制探讨 [] 等. J 医学 论坛 杂志,08 95:61. 2 0 , () —8 2 1
两性 霉素制成脂质体 ,减少药物的耐药性 ,降低心脏毒性 ,可 明显提
高药物 的抗 菌效果 。由辉瑞生产 的斯 沃现已应用于 临床 。 1 . 素类药物的载体 4激
抗炎 甾醇类激素脂质体 ,进人 体 内后浓集 于炎症部位而被吞噬细
中 图分类 号 :R 6 99
文献标 识码 :A
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脂质体(“liposome)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内部为水相的封闭囊泡。
Bangham等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磷脂分子分散在水相中能形成封闭的囊泡,囊泡的内相与外相均为水溶液,在双分子膜之间有一个疏水区,这种囊泡状结构就被称为脂质体。
脂质体可依其所包含的脂质双分子层的的层数,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
含有单一双分子层的囊泡称为单室脂质体,粒径在0.02~0.08μm为小单室脂质体,粒径在0.1~1.0μm者为大单室脂质体。
含有多层双分子层的囊泡称为多室脂质体,粒径在1~5um。
最初,脂质体由于它的磷脂双分子膜与细胞膜结构类似,使其具有某些与生物体相似的性质,从而作为细胞模型,用于生物膜及膜蛋白的研究。
在70年代有人根据脂质体的主要原料磷脂是细胞的固有组分,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特点,将脂质体用作药物的载体。
随后人们对脂质体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其组成、特点、种类、制备方法以及应用作一介绍。
1.脂质体的组成多种脂质和脂质混合物均可用于制备脂质体,最常用的是磷脂。
磷脂包括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以及合成磷脂等,主要成分有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甘油,磷脂酸等。
其结构由一个离子型基团(或是强极性)的“极性端”和两条疏水性高级脂肪烃长链组成,在某一特定浓度条件下,其极性端部分与另分子的极性端相结合,非极性端与非极性端相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双分子层结构。
构成中脂质的另一种物质是胆固醇,它在膜中主要起着调节磷脂双分子膜“流动性”的作用。
当低于相变温度(脂质双分子层中脂酰基侧链从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时的温度)时,胆固醇可使膜减少有序排列,增加流动性;高于相变温度时,胆固醇可增加膜的有序排列而减少膜的流动性。
2 脂质体的特点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概况脂质体有包封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性药物的特性,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在体内呈现出与药物本身不同的特点。
2.1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脂质体进入体内后,集中于肝、脾、骨髓等内皮网状系统丰富的组织,呈现被动靶向性;当脂质体经肌肉、皮下或腹腔注射后,首先进入局部淋巴结中,表现出淋巴的定向性。
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陈责;贾慧
【期刊名称】《农产品加工》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体外消化模型是用于研究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消化吸收率及成分释放的系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健康和营养方面的研究中。
其作为食品和药品分析中常用的工具,被用于分析食品及药品结构变化,以及生物利用度和消化率。
相比于体内消化试验,具有成本低、试验周期短、结果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从模拟对象和发展历程等方面对已有的体外消化模型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分别介绍了静态模型、动态模型和细胞培养模型3类常用模型。
静态模型只能简单模拟消化过程,动态模型可以同时模拟胃肠道中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另外细胞培养模型通常被制药工业用于评价潜在药物吸收机制的手段。
最后,结合微型化和程序自动化2个方面分析了体外消化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
【总页数】5页(P61-64)
【作者】陈责;贾慧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2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51
【相关文献】
1.脂质体在食品中的应用及体外消化研究进展 [J], 刘玮琳;魏富强;韩剑众
2.粪源菌在评定反刍动物粗饲料体外消化率上的研究进展 [J], 张吉鹍
3.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J], 陈责;贾慧
4.宏量营养素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J], 马田田;张一凡;任雪;冯欢欢;徐彩红
5.不同处理方式下蛋白质结构变化与体外消化性关系研究进展 [J], 郭蔚波;赵燕;徐明生;姚瑶;吴娜;杜华英;涂勇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脂肪肝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20, 42(12): 2256-2265DOI: 10」1844/cjcb.2020.12.0017脂肪肝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冯秋琪「任国艳X乔香君2柳嘉'夏凯彳('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洛阳471003; 2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口岸业务服务局,郑州451150;'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功能主食创制与慢病营养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5)摘要 脂肪肝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脂肪肝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日 趋年轻化,正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脂肪肝包含一系列病理症状,随病情进展,患者可发生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于可逆性疾病,通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往往能 恢复正常。
细胞模型是研究脂肪肝病理机制的重要途径.该文讨论了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并从细胞模型使用的细胞类型(动物和人的原代肝细胞、永生细胞系、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类肝细胞 和精密肝切片)、培养方式(单独培养、共培养、三维培养)和诱导方式(高脂、高糖和酒精)这三个方面对近年来常用的细胞培养模型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脂肪肝的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参考。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细胞系Advances in Cell Models of Fatty Liver DiseaseFENG Qiuqi', REN Guoyan 1*, QIAO Xiangjun 2, LIU Jia 3, XIA Kai 3收稿日期:2020-05-21接受日期:2020-09-04*通讯作者。
Tel: 159****9597, E-mail: *****************Received: May 21,2020Accepted: September 4,2020*Correspinding author. Tel: +86-159********, E-mail: renguoyan@ URL: /arts.asp?id=5415{^College of F ood and Bio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 cience and Technology, L u oyang 471003, China;~Port Bureau Of Z hengzhou Airport Economic Integrated Experimental Zone. Zhengzhou 451150, China;'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I 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F unctional Staple and the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forChronic Disease, China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F 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Beijing 100015, China)Abstract Fatty liver disease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common liver diseases in the world, and it has be come the second largest liver disease after viral hepatitis. The incidence of fatty liver disease is increasing, and the ageof onset is getting younger, which i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Fatty liver disease contains a series of pathologi cal symptoms. As the disease progresses, patients may develop steatohepatitis,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enerally speaking, fatty liver disease is a reversible disease, and early diagnosis and timely treatment can often lead to a return to normal. Cell model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udy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fatty liver disease. In thispaper, the pathogenesis of fatty liver disease is discussed, and the commonly used cell culture models in recent years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ell type (primary hepatocytes of animals and humans, immor tal cell lines, hepatocyte-like cells derived from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nd precision-cut liver slices), culturemode (monoculture, coculture,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 and modeling method (high-fat, high-sugar and alcohol)used in the cell model. Thi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drug screening.Keywords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cell model; cell lines 脂肪肝的主要特征是肝脏中脂肪沉积过度,患 者的临床表现有肝细胞炎症和肝纤维化等。
依折麦布片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依折麦布片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贾俊伟,冯中,陈梦钰,周阳,张贵民*[摘要]目的采用粉末直压技术制备依折麦布仿制片剂。
方法以依折麦布自制片的崩解时间及其与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相似因子f2为主要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依折麦布片的最优处方;通过LC-MS/MS测定依折麦布片在比格犬体内的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通过测定依折麦布片对高胆固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影响评价其药效作用。
结果以最优处方制备的3批自制片与参比制剂体外溶出行为相似(f2>70),在比格犬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且对高胆固醇大鼠血清胆固醇水平的作用相当。
结论本研究开发的依折麦布仿制片剂制备工艺简便,与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为依折麦布仿制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依折麦布片;处方筛选;粉末直接压片;溶出度;药动学;药效学[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0440(2020)05-0377-07DOI:10.13220/ki.jipr.2020.05.009Preparation and in vitro-in vivo evaluation of ezetimibe tabletsJIA Jun-wei,FENG Zhong,CHEN Meng-yu,ZHOU Yang,ZHANG Gui-min*(Nation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Chirality Pharmaceutical,Lunan Pharmaceutical Group Co.,Ltd.,Linyi276006,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prepare ezetimibe tablets by direct compression technology.Methods By comparison with the ref⁃erence standard,the formulation of self-made ezetimibe tablets was optimized using the disintegration time and the release profile simi⁃larity factor f2as the main indexes by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ezetimibe tablets in Beagle dog were determined by LC-MS/MS.The pharmacodynamic effects of ezetimibe tablets were evaluated by measuring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TC),triglycerides(TG),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levels.Re⁃sults Three batches of self-made ezetimibe tablets with the optimal formulation had similar in vitro dissolution behaviors as the refer⁃ence preparations(f2>70).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in Beagle between the self-made ezeti⁃mibe tablets and the reference standard tablets,and the effect on the high serum cholesterol level was similar.Conclusio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the ezetimibe tablet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is simple,and the self-made tablet has bioequivalence with the reference standard,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zetimibe generic drug.[Key words]ezetimibe tablets;formulation selection;direct compression;dissolution;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依折麦布(ezetimibe,Zetia)是首个获得FDA批准上市的选择性肠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口服后大部分在小肠和肝通过葡萄糖醛酸化快速代谢为有药理活性的酚羟基葡萄糖苷酸化物,即依折麦布-葡萄糖醛酸结合物(ezetimibe-glucuronic acid conjugate,EZ-Glu),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1-3]。
脂肪因子对脂肪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脂肪因子对脂肪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随着脂肪组织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一系列脂肪组织来源的新的多效性脂肪因子被发现和研究,使我们彻底改变了对脂肪组织的传统观念。
脂肪组织不再只是一个储存过剩能量的惰性组织,同时也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
其分泌的大量脂肪因子参与维持机体能量稳态和调控糖、脂代谢平衡,尤以脂肪因子与脂肪代谢的关系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就近年来脂肪因子及其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综述如下。
1脂肪代谢脂肪是机体储存能量的形式,主要由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称甘油三酯(triglyceride)构成。
脂肪的合成与分解决定机体的脂肪量。
肝脏、小肠及脂肪组织本身是合成脂肪的主要场所。
脂肪合成的基本过程分为甘油一酯途径和甘油二酯途径。
小肠粘膜细胞主要通过前者利用消化吸收的甘油一酯和脂酸合成甘油三酯;肝细胞及脂肪细胞则主要通过后者合成甘油三酯。
脂肪细胞是机体合成及储存脂肪的“仓库”。
当机体处于禁食、饥饿或交感神经兴奋时,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经脂肪动员水解为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和甘油(glyceride),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
在此过程中脂肪细胞内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HSL)是脂肪分解的关键性限速酶,它受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等多种激素的调控。
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经血液运送至肝、肠等组织,在甘油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3-磷酸甘油,然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进入糖代谢途径进行分解或转变为糖。
而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则有两个结果:参与β-氧化产生ATP为机体提供大量能量,或者重新酯化生成甘油三酯。
2脂肪因子脂肪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后者主要存在于新生儿。
白色脂肪组织包括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白细胞,它积极参与激素和炎性系统反应。
1994年瘦素(Leptin)的发现,使得人们对脂肪组织分泌活动的了解以指数形式增长,许多脂肪组织来源的产物被分离和确定,这些产物被命名为脂肪因子(Adipokines)。
脂肪组织细胞中特异性敲除Nrf2对代谢影响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脂肪组织细胞中特异性敲除Nrf2对代谢影响的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脂肪组织是人体内最广泛分布的组织之一,不仅仅是能量储存的地方,还是内分泌器官,对机体的代谢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Nrf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是一种蛋白,主要负责调节抗氧化反应和细胞代谢。
此外,研究表明Nrf2在脂肪组织中也具有调节功能。
因此,研究敲除Nrf2对脂肪组织代谢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脂肪组织细胞中Nrf2敲除模型,探究Nrf2与脂肪组织代谢之间的关系,为阐明Nrf2在脂肪组织中的功能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式和药物提供新思路。
三、研究计划
(一)构建脂肪组织细胞中Nrf2敲除模型
①从C57BL/6J小鼠中筛选合适的脂肪组织细胞株。
②采用基因敲除技术,构建脂肪组织中Nrf2的敲除模型。
③通过PCR、Western blot等方法对敲除效果进行检测。
(二)Nrf2敲除对脂肪组织代谢的影响
①利用体外培养法,分别培养野生型和Nrf2敲除模型的细胞。
②比较野生型和Nrf2敲除模型细胞之间的代谢指标(如葡萄
糖酸化、脂肪酸合成/分解、细胞内三酰甘酯含量等)的差异。
③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Nrf2对脂肪
组织代谢的调节机制。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探究Nrf2在脂肪组织代谢中的具体作用,为脂肪组
织相关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等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药物研发的依据。
这也将进一步揭示抗氧化反应与代谢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磷脂分子透皮吸收技术原理_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磷脂分子透皮吸收技术原理理论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磷脂分子透皮吸收技术的原理、机制以及应用前景。
磷脂分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具有促进药物渗透的潜力,因此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了解磷脂分子透皮吸收的原理和机制对于开发更有效的药物传递系统以及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理论说明、技术原理、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以及结论与展望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磷脂分子的结构和特性,以及透皮吸收的基本原理。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磷脂分子透皮吸收的机制,并详细阐述化学增强剂、温度和pH值以及表面活性剂在该技术中的应用。
随后,通过验证实验方法和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将检验磷脂分子透皮吸收技术原理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最后,我们将对磷脂分子透皮吸收技术的潜力和应用前景进行探讨,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关于磷脂分子透皮吸收技术原理的全面理论说明,包括磷脂分子结构、透皮吸收基本原理以及该技术中化学增强剂、温度和pH值,以及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磷脂分子透皮吸收的影响。
通过验证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我们将评估该技术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最后,我们将探讨磷脂分子透皮吸收技术的潜力与应用前景,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加深对该技术的认识,并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与临床医生提供有益参考。
2. 理论说明:2.1 磷脂分子的结构和特性磷脂分子是由一个极性的磷酸、甘油醇和两个非极性的脂肪酸组成的生物分子。
它具有两个疏水性的脂肪酸尾部和一个亲水性的头部。
正是由于这种结构,磷脂分子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细胞膜主要由磷脂构成。
2.2 透皮吸收的基本原理透皮吸收是指外界物质通过皮肤屏障进入体内,实现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传输。
透皮吸收主要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包括毛孔大小、角质层厚度、局部血液循环以及药物本身的特性(如溶解度、分子量等)。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介绍自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分类、基本概念、特点、自乳化新剂型等方面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自乳化释药系统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自乳化释药系统;制备;新型制剂1980年,Armstrong和James [1] 提出了药物脂质释药系统的概念,随后经过研究者们对脂质释药系统的组成、形成机制、性质等的不断深入研究,发明了新型给药系统——自乳化释药系统。
早期其主要用于除草剂和杀虫剂等方面,随后人们将它作为疏水药物的载体,对其研究也逐步增多。
尤其当1994年5月环孢素ANeoral TM 在德国成功上市,将自乳化释药系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当今药物研究的一个热点 [2] 。
1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分类及定义1.1基本分类Pouton [3] 对自乳化系统的组成进行了阐述,并首次将其分类,表1所示。
表1自乳化系统分类从上表中得出:亲脂性表面活性剂(HLB<12)可以改善组分的溶解能力。
如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因疏水而不能形成胶束,那么它将存在于分散相中。
这种类型分散后可保留其对药物的溶解能力。
亲水性表面活性剂(HLB>12)或水溶性潜溶剂与油混合也可形成自乳化系统,对于油水分配系数2<logP<4的药物可通过用亲水性表面活性剂或水溶性潜溶剂(如丙二醇,聚乙烯醇,乙醇等)来增加组成系统对其的溶解能力。
这种组成与TypeⅠ的不同在于分散时水溶性成份有与油相分离的趋势。
此时相分离实际上是乳化分散形成胶束的推动力,但很可能丧失对药物的溶解能力,导致在组分分散时药物部分形成沉淀。
沉淀的程度依赖于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组分的亲水性;而且当体系中亲水性的组成比例越高时,发生沉淀的危险性就越大。
1.2相关概念自乳化释药系统(Self-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EDDS)是由油相,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固体或液体给药系统,一般分装于软或硬胶囊中。
脂质载体促进药物向肠淋巴转运的研究进展
脂质载体促进药物向肠淋巴转运的研究进展柴旭煜,陶涛(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 200437)摘要:目的综述脂质促进药物肠淋巴转运机制,动物模型和影响因素。
方法查阅近几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
结果与结论脂质载体促进药物肠淋巴转运机制的逐步阐明、相关模型的建立以及影响因素的确定为开展药物向肠淋巴转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脂质;肠淋巴转运;动物模型如何提高难溶性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困扰制剂工作者的一道难题[1]。
人们早就发现,高脂饮食能提高某些脂溶性药物的疗效,推测可能和药物经淋巴转运量的增加有关。
药物口服淋巴转运还可能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质,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对癌症的淋巴转移和主要病灶在淋巴组织的艾滋病等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近年来,药物口服淋巴转运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4],特别是一系列动物模型的建立[5],为评价口服药物的淋巴转运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本文从脂质载体促进转运的机理,转运模型和影响因素三方面综述了药物向肠淋巴转运的最新进展。
1脂质载体促进药物肠淋巴转运的机理药物口服可以经毛细血管转运,也可以通过淋巴途径进入体循环。
由于肝门静脉中血液的流速和肠淋巴管中淋巴液的流速之比约为500:1,一般情况下,药物主要通过肝门静脉进入到血液循环。
但是,由于肠上皮毛细淋巴管细胞间隙要比毛细血管大的多,肠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乳糜微粒(粒径200-800nm)可以选择性地进入到毛细淋巴管之中。
脂质促进药物肠淋巴转运与其消化、吸收有关 [6-7]。
如图1所示,经胃消化产生的含药粗乳经一系列的消化最终变成可以自由扩散进入静水层的含药混合胶束。
混合胶束一般不能以完整的形式吸收,需要以游离的脂肪酸、2-甘油单酯和药物的形式各自吸收。
在小肠上皮细胞内,长链脂肪酸在滑面内质网内重新酯化形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和糙面内质网产生的初始脂蛋白结合,核扩张形成乳糜微粒。
乳糜微粒由高尔基体加工分泌后,选择性地进入毛细淋巴管。
降血脂功能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降血脂功能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董亚婷;杨远帆【摘要】随着高血脂人群的增加,降血脂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原料及产品的降血脂功能是降血脂产品开发及降血脂机理研究的重要前提.通过综合对比国内外常用的胆酸盐含量测定、脂肪酶活性测定等评价降血脂功能方法的应用及特点,以期为降血脂功能测定方法的深入研究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28)002【总页数】5页(P18-21,25)【关键词】降血脂;测定方法;进展【作者】董亚婷;杨远帆【作者单位】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食品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0 引言脂质是生物体内一大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固醇等,不仅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构成生物膜,而且具有细胞识别、组织免疫等功能[1]。
但过多地摄取脂质,会使血中脂肪代谢不正常而引起高血脂症,过多的脂质在血管壁上堆积,阻碍血液流动,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S)及心脑血管疾病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还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疾病[2]。
随着高脂血症等相关疾病发病率的逐年递增,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应运而生。
相关临床报告指出,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会产生不良反应[3],因此降血脂保健食品的开发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而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原料及产品的降血脂功能是降血脂产品开发及降血脂机理研究的必要前提。
反映人体血脂的指标通常包括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以及甘油三酯等,另外,体内胆酸盐含量的变化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
因衡量血脂的指标不同,评价降血脂功能的测定方法也不尽相同。
动物实验方法可直接准确地反应原料和产品的降脂功能,但其成本较高、操作较难、实验周期长、容易引发社会道德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 b s t r a c t ] 0b j e c t i v e T o r e v i e w t h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o f l i p o l y s i s m o d e l a n d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t h e i n v i t r o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l i p i d f o r —
Mi l i t a r y Re g i o n,F u z h o u 3 5 0 0 2 5,C h i n a ;2 . S c h o o l o f P h a r ma c y ,F u j i a n Me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F u z h o u 3 5 0 1 0 8,C h i n a )
a nd s u m ma r i z e d. Re s ul t s
t i o n b e t we e n v i v o a nd
I n v i t r o l i po l y s i s mo de l c o u l d a c c ur a t e l y r e le f c t t h e i n v i v o na t u r e o f l i p i d f o r mul a t i o n s,a n d a g o o d e o r r e l a —
近 年来 , 脂 质 给 药 系统 在 促 进 难 溶 性 药 物 口服
吸 收方 面引起 广 泛 关 注 。 。 口服 脂 质 制 剂进 入 体
内, 由外 源性 的脂 质 消化 产 物 和 肠 道 中 内源性 产 生 的胆 盐 、 磷 脂 形成t 昆 合胶 束 , 具有 显著 的增 溶作 用 而 促 进 药物 的 吸收 , 提高 难 溶 性 药 物 的 口服 生物 利 用 度 ’ 。然而 , 人体 胃肠 道环 境 复 杂 ( 关 系 到 体液 容 积、 p H值 、 离子强度 、 胆盐 浓度 ) , 评 价 脂 质 制 剂 的
药学实践杂志
2 0 1 4年 3月 2 5 日第 3 2卷 第 2期
J o u r n a l o f P h a r ma c e ut i c a l Pr a c t i c e , Vo 1 . 3 2,No . 2, Ma r c h 2 5, 2 01 4
・
综述 ・
[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0 1 1 1 . 2 0 1 4 . 0 2 . 0 0 2
/ n v i t r o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l i p i d dr u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b y l i p o l y s i s mo de l
Z E N G Q i p i n g ,Z H A N G J i n g , L I U Z h i h o n g ,S O N G H o n g t a o ’ ( 1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P h a r m a c y ,F u z h o u G e n e r a l Ho s p i t a l o f N a n j i n g
mu l a t i o ns,p r o v i d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pr o mo t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me n t o f l i p i d f o r mu l a t i o ns .M e t h ods Re c e n t r e l e v a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s we r e a na l y z e d
v i t r o c o ul d be e s t a b l i s h e d. Conc l us i o n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l i p i d f o r mu l a t i o ns .
[ Ke y wo r d s ] l i p o l y s i s m o d e l ; l i p i d f o r m u l a t i o n s ; i n v i t r o - i n v i v o c o r r e l a t i o n ; s c r e e n i n g
脂 解 模 型 用 于 筛 选 和 评 价 脂 质 制 剂 具 有 良好 的应 用 前景 。
[ 关键词 ] 脂解模型 ; 脂质制剂 ; 体内外相关性 ; 筛 选 [ 中 图分 类 号 ] R 9 4 4 . 9 [ 文 献 标 志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0 1 1 1 ( 2 0 1 4 ) 0 2— 0 0 8 5— 0 3
脂 解模 型 Βιβλιοθήκη 脂 质给 药 系统体 外 评 价 中的应 用研 究进 展
曾棋 平 , 张 晶 , 刘志宏 , 宋洪涛 ( 1 .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药学科, 福建 福州 3 5 0 0 2 5 ; 2 .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福建
福州 3 5 0 1 0 8 )
[ 摘 要] 目的 综 述 脂 解 模 型 的 组 成 及 其 在 脂 质 制 剂 体 外 评 价 的 应 用 , 为 推 动 脂 质 制 剂 的 发 展 提 供 参 考 。 方 法 通 过 查 阅 近 年 来 国 内外 相 关 文 献 , 归纳 、 分 析 和总 结 。 结果 内 外 相 关 性 。结 论 体外脂 解模 型能准确 反映脂 质制剂 在人体 内的性 质 , 建 立 良好 的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