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给药系统新进展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2c4e78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f.png)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讨论,旨在揭示其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靶向药物递送系统;肿瘤治疗;纳米技术;细胞内释放;药物递送一、引言肿瘤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肿瘤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数百万。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病情,但其毒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等问题也无法忽视。
因此,如何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成为了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作为治疗肿瘤的新兴方法之一,其具有药物负载精准、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等优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已有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二、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是通过将药物载体选择性地输送至肿瘤细胞或靶位点,从而提高药物在病变部位的浓度,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反应。
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选择性靶向性:靶向药物递送系统通常通过特定的生物靶向材料或靶向配体使药物分子更容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相关受体结合,从而实现对肿瘤靶标的选择性识别。
2. 控制释放: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药物载体通常会受到外部刺激或生体环境的特定条件的调控,如pH值、温度、酶等,以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提高药物在靶位点的作用时间。
3. 细胞内释放: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一旦进入细胞内,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实现对药物的快速而准确的释放,使其能够有效地靶向作用于细胞内的靶标,达到治疗效果。
三、已有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以下将重点介绍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1. 纳米技术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73563b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b.png)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癌症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传统的放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肿瘤生长,但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针对性治疗——靶向治疗成为了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一个热门命题。
本文将从靶向治疗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最新进展进行阐述。
靶向治疗的基本概念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分子靶点来抑制癌细胞增殖和扩散的治疗方法。
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靶向治疗更加精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从而降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靶向治疗的发展历程靶向治疗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人们发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中存在着一种被称为BCR-ABL的融合基因。
随后格列卫等靶向药物的问世使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此后,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被开发出来并投入临床应用,如希罗利替尼、厄洛替尼等。
这些药物改变了原有癌症治疗的局面,给癌症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种全新的靶向治疗手段,在抑制肿瘤免疫逃逸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PD-1/PD-L1抑制剂以及CTLA-4抑制剂已经成为多种恶性肿瘤的标准治疗手段,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 2. 基因编辑技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将其应用于癌症治疗。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地修复或改变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从而达到对肿瘤进行精准干预的目的。
### 3. 微环境调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周围微环境对于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调控肿瘤周围微环境也成为了靶向治疗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方向。
例如通过干扰肿瘤血管生成、调节免疫细胞浸润等手段来干预肿瘤微环境。
结语随着医学科技不断创新和进步,靶向治疗作为一种精准、高效、低毒的癌症治疗手段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癌症治疗中的靶向疗法新进展
![癌症治疗中的靶向疗法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d3f977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a.png)
癌症治疗中的靶向疗法新进展近年来,靶向疗法在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与进展。
与传统的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不同,靶向疗法针对癌细胞表面或内部特定的分子标志物进行干预,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和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近期在癌症治疗中出现的靶向药物,并探讨其带来的新进展。
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逐渐成为新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成为目前最被关注并且有巨大临床潜力的癌症治疗方法之一。
其主要作用是阻断抑制性受体和配体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激活免疫系统攻击恶性肿瘤细胞。
PD-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是两种常见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1. PD-1抑制剂:PD-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是一种存在于T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癌细胞通常通过PD-1与PD-L1结合来抑制免疫细胞的攻击。
目前,多个药物(如Nivolumab、Pembrolizumab等)已经获得FDA批准,并且在多种癌症类型中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2. CTLA-4抑制剂:CTLA-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是另一种参与调节T细胞激活和抑制的分子。
通过靶向CTLA-4,这类药物(如Ipilimumab)可以增强T细胞对恶性肿瘤的攻击能力。
近期的研究表明,CTLA-4抑制剂在黑色素瘤和结直肠癌等类型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HER2靶向治疗技术成为乳腺癌领域标配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又称为ErbB2,是一种参与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受体酪氨酸激酶。
HER2基因异常或过表达在乳腺癌中较为常见,因此靶向HER2的治疗已成为乳腺癌领域的标配。
1. Trastuzumab:Trastuzumab是一种通过结合HER2受体而抑制其功能的单克隆抗体。
临床试验表明,Trastuzumab在早期和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与化疗方案联合应用更能提高生存期。
新型给药系统进展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进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d28f7b689eb172ded63b776.png)
新型给药系统(DDS)的发展综述摘要本文概述了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其他给药系统给药系统系指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DDS)的研发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经成为研发机构进行药物创新的重要选择。
可分为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现代医学、药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的迅速发展,一个研究药物传递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的新领域一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逐渐成为技术研究的热门。
目前,缓控释给药系统按其给药途径可分为注射剂、口服固体、液体制剂。
1.口服缓、控释制剂发展状态口服缓控释固体制剂的品种国内以涉及到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降高血压药、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药、糖尿病药、止痛药、抗哮喘药、抗癫痫药、全身用抗病毒药、抗贫血制剂、维生素类。
国外涉及的新的品种有激素类药物,如FDA批准麦考酚酸缓释片;喹若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控释片;干扰素,澳大利亚生产的干扰素口含片等。
口服液体控释系统(简称OLCRS)是一种通过液体混悬或乳剂形式供口服给药的控释制剂,这种制剂可直接以液体形式服用,也可以f 临时调配成液体形式服用,分散的微粒可以是微囊、微球、或乳滴,分散介质可以是水、糖浆或其他可供药用的油性液体。
OLCRS是针对幼儿、老人和吞咽困难患者用药的一类新型口服控释系统。
它具有流动性好,可以分剂量,很少受胃排空速率影响,掩盖味道,减少给药次数,降低毒副反应及便于服用等优点。
目前,已有美沙芬、可待因一扑尔敏、苯丙胺茶碱、伪麻黄碱等药物的OLCRS。
靶向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靶向药物研究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f3b089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6.png)
靶向药物研究的新进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药物研究和开发的重点一直是针对特定病症的化学物质,如抗生素、化疗药物和抗炎药。
但是,这些通用的化学物质不能针对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定制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靶向药物的出现为疾病的个性化治疗开创了新时代。
靶向药物是在分子层面上对特定分子进行定向治疗的药物。
它们与其他化学物质不同,靶向药物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病变组织中存在的特定分子。
这一定制的疗法可以减少身体对于药物的负面反应,并且在治疗上有更好的效果。
在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靶向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下面列举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1. 基因组学的进展促进了靶向药物的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人类基因组的构成,包括基因组中存在的突变。
这些知识为治疗特定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例如,我们知道,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大约有15%存在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
靶向这一突变就可以有效治疗这种肺癌。
该领域的其它研究也正在进行。
2. 免疫疗法成为靶向药物研究的焦点免疫疗法是刺激或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或其他疾病的反应。
近年来,通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T细胞治疗,这一治疗方法已经获得了风靡全球的成功。
免疫疗法逐渐成为了癌症治疗中的重点研究领域。
3. 个性化药物疗法的实现个性化药物疗法是指针对特定的患者生理情况和基因信息进行定制治疗的药物。
通过新的技术方法和研究,学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特定基因型,从而为靶向药物的开发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例如,一些癌症患者的肿瘤具有HER2突变,而靶向这一突变所制定的药物已经被证明在这些患者中具有非常高的治疗成功率。
4. 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成为了靶向药物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持。
现在,一些企业和机构正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加速药物筛选的速度和准确性。
例如,公司可以通过使用AI模型,搜索超过100万种药品的数据库来找到最有可能在特定肿瘤类型中使用的药物。
这种模型的应用可以大大加速药物开发的进程。
结肠靶向给药制剂研究的新进展
![结肠靶向给药制剂研究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1a32a926bec0975f465e2ec.png)
送到结肠释药, 并对共聚物 *+ 敏感性与酸值的关系进行 [/] 了研究 。为 *+ 敏感聚合物包衣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 指导。
0# L M+& ; + M+& M+! 0! L M+& , 0& L KMNN+
、 小肠液 ( *+" . ( - /) 、 结肠 ( *+/ - %) 。结肠 *+ 相对较高, &) 这是结肠靶向给药 *+ 依赖释药系统的生理基础。目前, *+ 依赖型释药系统主要通过用 *+ 敏感材料进行包衣的方 法来实现。作为理想的结肠靶向包衣材料, 必须具备二个 条件: !能耐受酸性胃液而不溶解; "在回肠末端中性或弱 碱性条件下溶解或蚀解。 肠溶型聚丙烯酸酯是良好的结肠靶向包衣材料, 如德 国 0123 公 司 产 品 456789:; < 和 456789:; =。其 结 构 如 图 [#] , 它 的 水 溶 性 取 决 于 羧 酸 基 团 与 酯 化 基 团 的 比 例, # 在 *+ ? " 的溶液中溶解, 可用于 456789:; < 二者比例为 # > #, 制备肠溶型制剂; 在 *+ ? / 的溶 456789:; = 二者比例为 # > !, [!] 液中溶解, 可用于制备结肠靶向制剂。 @AB 等 以硫酸钡 为模型药物, 证明了通过 456789:; = 包衣把药物输送到人体 [&] 结肠 的 可 行 性。 C28D 等 把 一 定 比 例 的 456789:; = 和 通过一定厚度衣膜的控 456789:; < 共聚物作为包衣材料, 制, 达到了 结 肠 靶 向 的 目 的。国 外 有 一 种 产 品 (商 品 名 , 它是 ( ) 氨基水杨酸 (( ) E=E) 用 456789:; = 进行包 EF8G1H) 衣制备的 *+ 依赖型结肠靶向释药系统。 衣膜厚 *+ 依赖型释药系统结肠靶向性受材料溶解度、 度及制剂在胃肠各段停留时间的影响。材料在不同 *+ 中 的溶解特性对制剂的靶向性有较大的影响。 IAA;A7F 等
癌症的靶向治疗新进展
![癌症的靶向治疗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3fa22b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0d.png)
癌症的靶向治疗新进展引言: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医学界所关注的焦点。
虽然传统癌症治疗手段如放化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副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癌症的靶向治疗领域中的新进展,并探讨其潜在应用前景。
一、靶向治疗原理及技术1.1 概述靶向治疗是基于对肿瘤细胞特异性表面分子或信号通路进行干预,直接或间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治疗方法。
相比传统治疗手段,靶向药物具有更高效、更准确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结构或信号通路等特点。
1.2 靶向治疗常用技术近年来,针对癌细胞特定结构或信号通路的多种靶向治疗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其中,抗体药物与小分子激酶抑制剂是目前最常见的两种技术。
二、靶向治疗在不同类型癌症中的应用进展2.1 乳腺癌靶向治疗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靶向治疗在乳腺癌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HER2阳性乳腺癌是目前最为成功的靶向治疗类型之一。
通过使用HER2抗体药物如赫赛汀(Herceptin)可以明显提高患者预后。
2.2 肺癌靶向治疗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致死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EGFR和ALK等信号通路成为NSCLC靶向治疗的重要方向。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厄洛替尼(Erlotinib)以及ALK抑制剂如克唑替尼(Crizotinib)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
2.3 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结直肠癌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常见类型,靶向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KRAS突变是结直肠癌中常见的异常基因,但野生型KRAS患者对EGFR抗体药物如希罗达(Cetuximab)和珠单抗(Panitumumab)有较好的疗效。
三、靶向治疗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3.1 药物耐药性不可避免地,在长期使用靶向药物后,一些患者会出现药物耐药现象。
癌症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癌症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382857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0a.png)
癌症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引言癌症一直被视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化疗、放疗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癌症靶向治疗逐渐受到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本文将对癌症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 基因检测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靶向治疗是基于肿瘤细胞具有特定突变基因或异常表达的特征,通过针对这些特征进行干预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标。
而基因检测技术则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患者是否存在特定基因变异,从而判断是否适合接受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
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测序和癌基因组复制数分析技术等检测技术的发展,其成本逐渐降低并普及开来,使得基因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变得更加可行。
例如,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定是否适合使用赫赛汀类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EGFR基因突变也是肺癌治疗中的重要靶点之一,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EGFR突变阳性患者具有显著疗效。
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在近几年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它通过抑制T细胞的负向调控信号,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标。
PD-1和PD-L1是免疫检查点通路中重要的分子组分。
目前,多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成功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并显示出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例如,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等PD-1抑制剂被用于治疗黑色素瘤、肺癌等多种类型的癌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
三. 微环境调节治疗策略的涌现除了靶向癌细胞自身的异常信号通路外,新近的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一些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治疗策略也逐渐引入到癌症靶向治疗中。
例如,抑制血管生成是一种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供血来源的方法。
目前已有多个抑制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并获得一定成功。
另外,通过干扰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来增强免疫反应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肿瘤基因诊断与靶向治疗新进展综述
![肿瘤基因诊断与靶向治疗新进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afe497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5.png)
肿瘤基因诊断与靶向治疗新进展综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肿瘤基因诊断与靶向治疗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肿瘤基因诊断是通过对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以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患者的治疗反应,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
而靶向治疗则是根据肿瘤细胞中特定的靶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本文将对肿瘤基因诊断与靶向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肿瘤基因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常见的基因检测方法主要包括PCR、Sanger 测序、荧光原位杂交、基因芯片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准确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融合基因、染色体异常等,对于肿瘤的诊断、分型和预后评估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EGFR基因突变是肺癌中常见的靶向治疗标志物,EGFR-TKI药物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而BRAF基因突变则是黑色素瘤的预后评估指标,通过检测该基因的突变情况,可以判断患者的生存期和治疗反应。
其次,肿瘤基因诊断的进展促进了靶向治疗的发展。
根据肿瘤细胞中发现的特定基因突变或异常,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目前,许多靶向药物已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例如,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Trastuzumab,已经成为一线治疗的重要选择,显著改善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另外,针对BRAF突变的肿瘤,BRAF抑制剂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肿瘤细胞中具体靶点的有效干预,靶向治疗可以降低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上述的常见靶向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肿瘤的靶向治疗方法被研究和应用。
免疫治疗是其中的一大突破。
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PD-1/PD-L1抑制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治疗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上的PD-L1与T细胞上的PD-1相互作用,使得T细胞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效应。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新进展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f1c8ba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7.png)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新进展一、前言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目前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治疗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正在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向。
本文将围绕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展开阐述。
二、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是治疗癌症的传统方式,具有直接切除肿瘤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术后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放疗是利用高能量的辐射杀死癌细胞的方式,适用于早期肿瘤的治疗,但是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也较大。
化疗是用药物杀死肿瘤细胞,但药物的副作用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它可以通过特定的手段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表面蛋白或其信号通路,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从而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
现代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为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基础。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可以从靶向受体、靶向信号通路和靶向干细胞等多个方面入手。
1、靶向受体癌细胞通常具有高表达的靶向受体,而这些受体在正常细胞中通常表达低或不表达。
因此,靶向受体是治疗癌症的重要靶点。
例如,黑色素瘤细胞表达高水平的BRAF V600E蛋白,可以通过对BRAF V600E的靶向治疗来治疗黑色素瘤。
2、靶向信号通路癌症的形成与许多信号通路的紊乱有关。
因此,对癌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抑制或激活可以治疗癌症。
例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许多癌症类型中一种过度活化的信号通路,可以通过使用靶向EGFR的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来治疗癌症。
3、靶向干细胞癌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可以不断自我更新的癌细胞,它们可以逃避化疗和放疗的杀伤。
靶向干细胞意味着杀伤肿瘤形成的根源,这也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方向。
四、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1、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新型药物。
它通过抑制肿瘤相关抑制剂,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从而避免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61c1af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6.png)
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的诊疗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其中肿瘤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
肿瘤靶向治疗是根据肿瘤细胞和周围正常细胞的分子结构和信号传递通路的差异,通过寻找和设计靶向这些分子的药物,来改变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一、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靶向治疗方式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和研究。
基因治疗是通过将正常的基因导入到人体中,来取代原先存在缺陷或异常的基因,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在肿瘤靶向治疗方面,基因治疗主要包括基因靶向治疗和基因修饰治疗两种形式。
基因靶向治疗是通过寻找并选择能够靶向肿瘤细胞的正常细胞基因,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目前,针对不同的肿瘤类型,已经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基因靶点,如EGFR、HER2和VEGF 等。
通过分析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分子结构特征,可以设计出针对这些分子的靶向药物,从而实现治疗的效果。
基因修饰治疗是通过修改肿瘤细胞中存在的异常基因,来改变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目前,已有很多基因修饰技术被应用于肿瘤治疗中,如RNAi、CRISPR/Cas9系统和CAR-T细胞治疗等。
这些技术都具有较高的靶向性和特异性,可以在细胞内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二、新型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和应用除了基因治疗外,还有很多新型的肿瘤靶向药物正在被研发和应用。
这些药物不仅能够靶向癌细胞的特定分子,还具有更低的毒副作用,更高的治疗效果和更长的作用时间。
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最新的肿瘤靶向药物及其应用。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治疗肿瘤效果最显著的一种新型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阻断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使得免疫细胞能够更加有效地攻击和杀死肿瘤细胞。
目前,已有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被应用于多种肿瘤类型的治疗中,如黑色素瘤、肺癌和结直肠癌等,其治疗效果已得到了多项临床实验证实。
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45baeb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d.png)
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给药系统层出不穷,不断更新和升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选择。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最新的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以期读者能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纳米药物给药系统纳米药物给药技术是指将药物分子以纳米级别的尺寸封装或包裹起来,通过溶解、扩散、缓释、靶向等方式将药物精准传递至治疗部位,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目前,纳米技术已成为当今药物制备领域的研究热点,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病毒感染、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纳米药物给药系统是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等。
由于纳米技术的靶向性强,生物相容性好,药效作用可靠和持久,因此纳米药物给药系统被认为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智能给药系统是指通过内置电子元件,在药物控释、剂量调节、随访监控等方面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治疗。
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基于现代软硬件技术的电子药盒。
在药盒内嵌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通过连接移动设备,实现药物管理、时序安排等功能。
2、药物注射器型智能控制器。
不仅能够精确量化药物剂量,还能自动记录药物使用情况,采集患者的生理数据,在线监控患者的健康状况,为医生的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3、智能生物芯片。
该技术通过细胞芯片、基因芯片、胶体芯片等将阳性药物、阴性药物和细胞组织集成在微型芯片中,实现对药物的准确测量和组织分析,为医生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智能给药成为了医疗领域里一个很值得期待和研发的技术方向,其独特的操作系统和治疗模式,可以用于对各种疾病的治疗、管理和控制,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口腔给药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口腔界面直接投放,分散在口腔黏膜上,经过唾液分泌作用,使药物逐步渗透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达到治疗目的。
口腔给药系统已成为目前医学界中一个重要的给药途径。
常见的口腔给药方式主要有口服、唾液腺刺激剂、口腔制剂等。
其中,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之一,能够方便地将药物摄入体内,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代谢失活。
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26018d84a7302768f993969.png)
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肝脏治疗药物由于潜在的不良反应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发挥药物的肝靶向性成为医师们的研究热点。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肝脏靶向给药系统三大类型的靶向释药原理,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标签:肝靶向;受体介导;固体脂质纳米粒;磁性导向肝脏是人体参与消化、排泄、解毒和免疫等过程的重要器官,肝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有些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其治疗目的主要是基于药物到达肝脏病变部位、杀灭致病肝病毒、修复受损的病变组织或消除疾病症状。
临床用于治疗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肝脏疾病的药物较多,但大多数药物由于在肝脏分布少、对其他脏器毒副作用大或在体内不稳定等,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探索肝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靶向制剂(TDDS)是一类使药物浓集到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药物的疗效,降低对其他正常器官、组织及全身的毒副作用,又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减少药物的用量,使制剂具有缓释或控释特性的靶向给药系统,为第四代药物制剂,是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肝靶向给药系统(HTDDS)可将药物有效地送到肝脏的病变部位,减少全身分布,减少用药的剂量和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因此,HTDDS对肝病治疗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关于HTDDS用于肝病治疗的研究不断涌现,特别是肝靶向药物临床治疗的积极开展,为肝病的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益的临床尝试,本文就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类型、原理及近5年来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1 肝的主动靶向给药肝脏的主动靶向是指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肝细胞中浓集而发挥药效,其主要是利用受体-配体结合或抗原-抗体结合等生物特异性相互作用,以及利用前体药物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1]。
1.1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特异性存在于哺乳动物肝细胞上数量丰富的一种异源低聚物的内吞受体,可特异性识别末端带有半乳糖残基或乙酰氨基半乳糖残基的寡糖或寡糖蛋白,并与之相结合,所形成的配基-受体复合物发生微观簇集,然后内陷,复合物被细胞内吞进入溶酶体,释放出负载药物。
靶向给药系统的现状与未来概要演示精品PPT课件
![靶向给药系统的现状与未来概要演示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4fbdd5cc7931b765ce15ff.png)
3.纳米粒子技术
纳米粒 (NP) 是一类直径在1~1000nm之 间固态胶体颗粒, 能够与药物交联、吸附,并携 带药物通过各种细胞膜,甚至血脑屏障 。
纳米粒的表面修饰:以延长纳米粒在体内循 环时间。
最成功的表面修饰是采用Tween80包衣 。
(三)肝靶向给药系统
• 前体药物 • 糖蛋白复合物 • 载体导入
三、新型靶向载体研究进展
• 聚合物纳米粒主动靶向载体 • 磁性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
(一)聚合物纳米粒主动靶向载体
• 优点 :
(1)药物包封率高,载药量高 ; (2)稳定性好 ; (3)能有效保护药物,使药物免受体液和酶的破 坏而发生分解; (4)NP可作为药物贮库而具有缓释效果 ; (5)通过修饰能主动靶向于特定的器官、组织 或细胞。
• 如已上市的复方氟脲嘧多相脂质体、紫杉醇脂 质体、阿霉素脂质体等 。
• 主动靶向脂质体 脂质体表面偶联特异性抗体、配体或基团
等, 达到高度定向的作用。
• 如将载有多柔比星脂质体偶合人源化单抗隆抗 体的片段F(ab)2构成复合物MCC465,在治疗胃肠 肿瘤的临床实验中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副 作用显著降低。
副作用低; • (6)具有亲淋巴性。
淋巴靶向的载体
一 非生物降解载体制剂 • (1)活性炭 • (2)硅粒
二 生物降解载体制剂 • (1)高分子偶联前体药物 • (2)脂质体 • (3)微球 • (4)乳剂
目前已用于淋巴化疗的药物有:
丝裂霉素C,氟尿嘧啶,氨甲喋呤,多柔比 星,顺铂,博来霉素,环磷酰胺,阿柔比星等。
Ce=(Cmax)p/(Cmax)s 每个组织或器官中的Ce表明药物制剂改变药 物分布的效果,Ce越大,表明改变药物分布的 效果越明显。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a11496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6.png)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治疗方法,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来达到治疗目的。
与传统的化疗方法相比,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少的副作用,因此在肿瘤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靶向药物的研发、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靶向药物的研发靶向药物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癌细胞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癌症相关基因被发现,并成为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通过对这些靶点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系列靶向药物。
例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常见的癌细胞表面受体,在多种肿瘤中高度表达。
针对EGFR的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埃克替尼,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针对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抗体药物赫赛汀也被证明对HER2阳性乳腺癌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除了单一靶点的药物,还有一些多靶点的药物被研发出来。
这些药物能够同时作用于多个癌细胞相关靶点,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索拉非尼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能够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和增殖,已经在肝癌和肾癌等多种肿瘤中得到应用。
靶向药物的应用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两种方式。
单药治疗是指将靶向药物作为唯一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特定基因突变或过表达的肿瘤类型。
例如,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埃克替尼作为单药治疗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方案。
联合治疗是指将靶向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放疗等)结合起来进行治疗。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例如,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赫赛汀通常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靶向药物还可以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
例如,对于具有BRCA1/2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奥拉帕尼布可以用于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
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贝伐单抗可以用于辅助手术治疗。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5af75831ed9ad51f11df27a.png)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的应用李天一12级药学四班2012515101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的应用摘要:本文简介了靶向给药系统发展情况并对最新出现的靶向给药技术——磁性药物靶向,纳米生物机器人,纳米药物载体做了大体的介绍。
关键字:靶向给药系统纳米药物纳米机器人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同时新的技术也不断被应用到医药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药物制剂。
这些新出现的药物制剂在质量和剂型上相比较以往产品有很大的优势。
近年来,研究靶向给药系统的趋势大热。
靶向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和工艺,是指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
在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里,常规化疗药物可以静脉注射,也可以口服。
药物从被注射的地方或者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运动到心脏再到全身其他区域,对于药物要靶向的小区域来说,这个方法的效率非常低,想达到希望浓度就导致要使用大剂量化疗剂,化疗剂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产生了全身严重的毒副作用,比如贫血、呕吐、精神萎靡、脱发、溃疡以及白血球数量下降而引发的炎症等,迫使患者停止治疗间。
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药物进入并作用到身体的希望靶点。
药物靶向递送治疗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通过将药物尽可能有选择地运送到靶部位,提高靶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对全身正常组织毒副作用,来改善癌症治疗的效果。
药物靶向递送有多种分类,目前主要采用按靶向作用方式分类: 被动靶向,对靶细胞无识别能力气,但可经血循环到达它们不能通过的毛细血管床,并在该部位释药 ; 主动靶向,表面经修饰的药物载体可以不被吞噬系统识别,或连接有特定的配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 ; 物理靶向,应用外加温度或磁场等将药物载体控制靶到特定部位。
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都是按照药物在体内的沉积来完成的,在靶向精确性、药物浓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的新进展
![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eae542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4.png)
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的新进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发展的飞速进步,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成为了癌症治疗的两大热门方向。
无论是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药物,还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疗法,都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许多传统治疗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一、靶向药物的新进展靶向药物,简单来说是指具有专一性的药物,能够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作用,通过抑制癌细胞生长、分裂、侵袭和转移等机制来治疗肿瘤。
目前,已有多种靶向药物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比如靶向EGFR抑制剂、HER2抑制剂以及BRAF抑制剂等。
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靶向药物治疗面临的难题也越来越多,如药物耐受性和抗药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努力探索和研究新的靶向药物。
近年来,各国研究机构在靶向药物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英国的科学家们研发出一种名为“Proteolysis Target ing Chimera(PTC)”的技术,它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两个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新型的靶向分子。
这种技术可以使蛋白质更快速地被分解,从而提高药效,同时避免药物耐受性产生。
而在我国,科学家们则研制出了一种名为“肿瘤局灶导向复合物”的纳米材料,可以将治疗和成像功能融为一体,精准识别癌细胞,实现定点释放药物,这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精度和疗效。
除此之外,针对靶向药物耐受性和抗药性的问题,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
例如,新加坡的国立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与全球医药企业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靶向药物SMERs,它能够有效地降低TGF-β1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水平,从而抵制癌细胞干细胞化。
这种药物可以避免肿瘤细胞的干细胞化,有效杜绝抗药性和复发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二、免疫疗法的新进展免疫疗法,是一种利用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抗癌能力,从而治疗或预防癌症的新型治疗方法。
与传统的放疗、化疗等方式相比,免疫疗法可以大大降低治疗副作用,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递送系统在癌症靶向治疗中应用新趋势
![药物递送系统在癌症靶向治疗中应用新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938ce05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7.png)
药物递送系统在癌症靶向治疗中应用新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癌症治疗领域也在不断演变。
药物递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正在取得越来越多的突破和应用。
它通过将药物精确地送达到癌细胞所在的位置,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在癌症靶向治疗中,药物递送系统正呈现出新的应用趋势。
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手术切除可能无法完全清除癌细胞,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对正常细胞也会造成损伤,且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不均匀,无法精确靶向。
药物递送系统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治疗的局限性。
药物递送系统包括基于纳米技术的纳米粒子、脂质体、聚合物以及基因工程技术产生的基因递送载体等。
这些系统可以将药物封装在其内部,并具有特定的靶向性,可以精确地将药物送达到癌细胞所在的位置。
在癌症靶向治疗中,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正呈现出几个新的趋势。
首先,多模式递送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新的趋势。
多模式递送系统是指一种系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递送功能。
例如,一种由纳米粒子构成的递送系统,除了能够将药物精确地送达到癌细胞,还可以通过磁场或光照等方式进行控制释放。
这种多模式递送系统可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其次,个性化治疗也是药物递送系统的一个新趋势。
虽然癌症是一个统称的疾病,但不同患者之间的病情和治疗需求可能存在差异。
个性化治疗的理念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进行定制,从而实现更精确的治疗效果。
第三,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及应用也是一个新的趋势。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是指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更加精准地将药物送达到癌细胞所在的位置,并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通过对癌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识别,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更好地靶向癌细胞,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还涉及到新型的载体材料。
例如,基于生物材料的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利用人工合成或转基因技术制备的生物材料作为药物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靶向给药系统的新进展[摘要] 靶向给药系统是以药物能在疾病靶区浓集为主要特点的一大类制剂的总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的数倍乃至数百倍,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同时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而且便于控制给药的速度和方式,达到高效低毒达到治疗效果。
近年来靶向给药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本文针对近几年靶向给药系统新剂型及其在各脏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了解靶向给药在各脏器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靶向给药系统;剂型;生物利用度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又称靶向制剂,是指将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的新型给药系统。
TDDS 可利用载体将药物选择性地聚集于作用不为达到提高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治疗浓度而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尤其是细胞毒素药物,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
TDDS要求药物作用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便发挥治疗作用,故理想的TDDS应具备3个要素:定位蓄积、控制释药、可生物降解。
TDDS已在多种临床疾病的防治中显示出优势,如肝病、胃结肠疾病、皮肤、脑病及眼部疾病等。
1.靶向给药系统的剂型靶向给药系统可分为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3大类,剂型包括脂质体、脂质纳米粒(微乳、复乳、脂肪乳)、聚合物纳米粒(PLA、PLGA、壳聚糖、海藻酸等),微球、前体药物、结肠定位技术等。
1.1 脂质体脂质体是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靶向载体,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课降解性。
随着载体材料的改进和修饰,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脂质体靶向制剂,如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磁性脂质体、pH和热敏感脂质体等.pH、温度敏感脂质体结合抗体、受体介导技术和磁性定位技术,制备兼具生物靶向和物理靶向的复合脂质体,可极大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
[1,2]前体脂质体(proliposomes)系将磷脂、药物及附加剂等以适宜方法制成的、不具备完整脂质双分子层囊泡结构的一种液态或固态制剂,经稀释或水化即能转化成脂质体。
根据制剂中磷脂的存在状态,前体脂质体可分为3大类(见表1)。
前体脂质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脂质体聚集、融合及药物渗漏等稳定性问题,且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大生产。
另外,前体脂质体不仅可直接给药,在体内自动水化形成脂质体;也可稀释或水化后用于静脉注射或其他途径给药[3-5],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靶向给药载体。
近年来,前体脂质体科研论文及专利申请比重日益上升,被广泛用于紫杉醇、多西他赛、环孢素A、孕酮、克霉唑、鲑降钙素等药物开发。
表1前体脂质体研究近况类别磷脂状态形态辅料I 技术混合胶束前体脂质体胶束态液态膜材和药物加入到含表面活性剂(甘胆酸盐和去氧胆酸盐等)的溶液中液晶前体脂质体液晶态液态膜材和药物等以一定比例溶于乙醇干颗粒前体脂质体固态固态磷脂、药物及赋形剂等用适宜的方法(减压干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和流化床干燥等)制成固态制剂1.2 载药脂肪乳脂肪乳(lipidemulsion or fat emulsion)用作肠外营养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由注射用大豆油或红花油经注射用软磷脂乳化兵家注射用甘油制成的灭菌乳状液体。
而近年来,将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日趋广泛[6-8]。
鉴于脂肪乳油相和软磷脂组分对人体无毒,安全性好;是部分难溶性药物的有效载体载药量较脂质体高,具有控释和靶向特征;粒径小,稳定性好,质量可控,易于工业化大生产等优势,脂肪乳作为新型给药载体已得到了广泛认同,该类制剂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脂肪乳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具有一定的靶向性,主要由其粒径大小和表面性之决定。
通过改变乳化剂的种类(带正电荷的硬脂醇胺、油酸胺、壳聚糖等;带负电荷的软磷脂、poloxamer188、油酸的呢个)及制备工艺,可制的表面带不同电荷的普通纸放入(200-500nm)和纳米脂肪乳(100nm以下)。
表面带负电荷的普通脂肪乳静脉注射后迅速被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RES)吞噬,这将有助于RES疾病的治疗;炎症部位和肿瘤部位毛细管的通透性往往增加,纳米脂肪乳易被此部位吸收,从而增加药物体循环时间和抗炎抗癌活性,是抗癌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的有效载体[9];粗大粒子群则可引起肺毛细血管或肝窦状隙栓塞。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以PEG或单抗修饰磷脂,所制备的脂肪乳具有血液长循环和主动靶向特性。
目前脂肪乳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药物载体(见表2)。
一般而言,药物必须呈液体油状(如鸦胆子油、薏米仁油和莪术油)或能够溶解在植物油(如前列腺E1、环孢菌素A 等)中才能载入脂肪乳液可以对药物(如地塞米松、紫杉醇、阿昔洛韦、氯霉素等)进行适当的化学修饰,引入长链脂肪酸等脂溶性结构,增加药物的脂溶性。
提高药物在植物油中的溶解度,制备的脂肪乳更加稳定,同时也增加了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了疗效。
表2 国内外研究开发的载药脂肪乳类别药物心血管用药前列腺素E1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地西泮、全氟碳营养药复合脂溶性维生素抗微生物药物/抗病毒药两性霉素、阿西洛韦麻醉药物双异丙酚、异丙酚、丙泊酚、依托米酯抗炎药物氟比洛芬乙氧基a-乙酯、地塞米松棕榈酸酯抗癌药物薏米仁油、鸦胆子油、紫杉醇抗生素环孢菌素A基因药物 DNA1.3 聚合物胶束聚合物胶束系指两亲性聚合物在水介质中能够自组装成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胶束,具有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可脱水贮存及自然水合等突出特点,且在体内具有长循环特征,能够将药物靶向到肿瘤等组织,增强细胞膜渗透[10]聚合物胶束的载体材料主要分为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天然高分子材料(见表3)。
目前国内外对聚合物胶束载体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后者,主要为嵌段共聚物。
由于生物可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的限制,疏水及亲水嵌段的选择受到很大的限制,目前文献报道的亲水嵌段主要为PEG,疏水嵌段主要为聚内酯、聚氨基酸等,其中,后者作为疏水段可能导致免疫反应,且肽键很容易被体内的酶断裂,对控制释药速率不尽理想。
而天然高分子材料以其独特的优势,如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性质稳定、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倍受关注。
稳态荧光法实验证明,以疏水链修饰的天然亲水性高分子所形成胶束的微观结构与经典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壳-核”结构不同,为多室结构,其特殊的微观结构可能对药物的增溶、载体的稳定性、药物的释放及体内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11,12]。
因此,天然高分子胶束是近年来聚合物胶束发展的新动向。
根据目前研究近况,聚合物胶束载药技术可归纳为3大类(见表4),其中透析法最为常用,而冻干法、溶剂挥发法更易实现大生产。
随着聚合物胶束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特殊性质的聚合物胶束如pH敏感(肿瘤pH、核内质溶酶体pH)[13]、温度敏感[14]、超声敏感[15]聚合物胶束等,或以配体[16]、单抗[17]、小肽(介导跨膜)[18]表面修饰的聚合物胶束屡见报道。
由于聚合物胶束的诸多优越性,已被用于许多难溶性药物的增溶(见表5),国内已有多个产品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表3 常用聚合物胶束载体材料类别亲水部位疏水部位合成高分子材料 PEG、PEO、PVP 聚内酯类(PLA、PDLLA、LLA、PLG、PLGA、PCL)、聚氨基酸[P(His)、(Glu)、(Asp)、P(Lys)、P(PBLA)] 天然高分子材料羟丙纤维素、支链锭粉、二硬脂县磷酸酰乙醇胺、磷脂酰乙醇壳聚糖、海藻酸盐、凝胶胺、胆固醇、胆酸、胆氧胆酸、石胆多糖、葡聚糖、肝素酸、洛蛋白、清蛋白表4 聚合物胶束载药工艺载药工艺技术特征物理包埋法透析法两亲性聚合物和药物溶解于有机溶剂[N,N-二甲基乙酰基(DMAc)、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置于透析袋中,蒸馏水透析后冷冻干燥O/W乳化法药物溶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如氯仿、二氯甲烷),两亲性聚合物溶于有机相或水相,二者形成乳状液,挥发有机溶剂后冷冻干燥溶剂挥发法药物和两亲性聚合物溶于有机溶剂中,旋转蒸发除去有机溶剂,水性介质剧烈振荡即得共溶剂挥发法药物和载体材料溶于可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共溶剂)中,与水混合,挥发有机溶剂即得冻干法药物和两亲性聚合物溶于可冻干有机溶剂(如叔丁醇),再与水混合冷冻干燥化学结合法药物以共价键结合于两亲性聚合物疏水性(或亲水性)片段上,在水溶液中疏水性部分会自动聚集形成胶束,药物直接包埋在胶束内部静电作用法带电荷药物(如小分子药物、肽类、DNA等)与带相反电荷的胶束疏水区通过静电力作用而静密结合成胶束表5 国内外文献报道以聚合物胶束增溶的药物类别药物抗肿瘤药物紫杉醇、阿霉素、柔红霉素、顺铂、KRN-5500、喜树碱、他莫昔芬、甲氨喋吟、全反式维甲酸抗炎药物吲哚美辛、萘普生、酮咯酸镇静催眠药物氯硝西泮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孕酮雄激素类药物二氢睾酮、孕酮抗生素类药物环孢菌素A、制霉素抗肝炎药物联苯双酯循环系统药物非诺贝特、尼莫地平其他三苯氧胺、葛根素、维生素K3、托品酰胺1.4靶向前体药物[19]靶向前体药物(targetedprodrug)系指活性药物衍生而成的药理惰性物质,能在体内靶向组织或细胞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利用组织的特异酶(如肿瘤细胞含较高浓度的磷酸酯酶和酰胺酶、结肠含葡聚糖酶和葡糖醛酸糖苷酶、肾脏的r-谷氨酸转肽酶等)制备前体药物是目前研究靶向前体药物的重要思路之一;另外,将药物与单抗、培基、PEG、小肽交联达到主动靶向(甚至细胞核内靶向)以及抗体定向酶-前体药物、基因定向酶-前体药物已成为目前靶向给药系统新的研究思路(见表6).表6 靶向前药设计思路思路靶向机理前药设计组织特异性酶肾脏(r-谷氨酸转肽酶)肾脏(谷氨酰衍生物和相应肽结肠(葡聚糖酶、葡糖醛酸糖苷酶)结肠(糖苷、葡聚糖多聚门冬氨酸等)肿瘤(磷酸酯酶、酰胺酶、蛋白溶酶)肿瘤(磷酸酯、酰胺类、合成肽)受体肝脏(多糖受体、脂蛋白受体等)胆酸、半乳糖基、壳聚糖、甘露糖、脂蛋白等肿瘤(叶酸受体、转铁蛋白受体等)叶酸、转铁蛋白抗原肿瘤(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多肽其他低分子蛋白在肾中易于蓄积低分子蛋白吞噬细胞吞噬性 PEG磷酸基与骨中羟基磷灰石螯合二膦酸及其酯类物理化学手段磁场引导靶向磁性物质抗体定向酶-前体药物抗体将酶定向运载到肿瘤细胞表面,单抗-活化酶偶联物与前体药物发生特异性反应释放母药 +前体药物(活化酶底物)基因定向酶-前体药物非哺乳动物基因转导入肿瘤细胞表达非哺乳动物基因+前时将前体药物转变成母药体药物(基因表达前体药物转化为母药)2.靶向给药系统在各脏器的研究进展。
2.1 眼科靶向给药2.1.1 预防后发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白内障囊外摘术尤其是超声乳化技术的日益开展,后发性白内障已成为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