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含解析
一、选择题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解析:选D。
此题考查的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和所学史实可知应该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2.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解析:选A。
均田制是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或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肃明纲纪……时多奉法”可知当时吏治有所好转,而这正是孝文帝整顿吏治的结果.4.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A.均田制 B.三长制C.整顿吏治D。
汉化政策解析:选D。
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5.图一与图二是某时期的墓葬壁画,与图一到图二变化直接相关的是()A.井田制盛行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C。
北魏孝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北魏孝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有哪些?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
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有哪些?①在政治上,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②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③在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④在军事上,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秦始皇制定了哪些制度和采取了哪些措施?①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览一切军政大权;②地方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④文化上统一文字;⑤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书抗儒”;⑥军事上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①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②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作用?时间: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开始。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课件: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共39张PPT)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迁都洛阳 (2)、孝文帝是怎样执行迁都策略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是当时北魏的 臣民你会跟随迁都吗?
25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迁都洛阳
(3)、孝文帝迁都有何意义?
对洛阳发展:成为政经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 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 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1
改革内容的实质
政权封建化、 少数民族经济农业化、
思想儒学化(汉化)
也是民族融合的实质
32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 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 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 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 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 定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34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 (2)民族融合发展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35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野…蛮…的…征. 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 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36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农耕化、儒学化
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的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分析面对北魏时期存在的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局面,北魏的统治集团内进行了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前期主要是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孝文帝即位的时候,只有5岁,开始改革的时候他18岁,从他即位到490年冯太后去世,一直都是由冯太后临朝称制。
冯太后是魏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的祖母。
她是从466年开始掌权的,有较为丰富的政治经验,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在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
改革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在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个阶段是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政治习惯,实行汉化。
1.在政治方面的改革,主要是整顿吏治和实行三长制。
①首先是整顿吏治,在484年规定守宰任期按照政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
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定期按照官品发放,不允许官吏自己筹集。
同时加大反对贪污的力度,树立御史台的权威,宗氏贵族很多都因为贪污或被削去官爵,或被判刑发配甚至被赐死。
并规定百官凡是贪污帛一匹以上以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冯太后还派人到各地去视察,处死了贪赃枉法的官员40多人,政治变得比较清明,也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保证。
②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
他们的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徭役与兵役。
通过实行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使政府的政令能够较好地贯彻到基层,北魏的基层统治机构更加的完善。
2.经济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制定和推行均田制和新户调制。
在太和九年任主客给事中的李安世首先上书,建议实行均田。
当时的中央集权已经得到强化,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的荒地,实行这一政策有了较大的可能性。
于是在当年的10月,北魏发布均田诏令,主要内容是:①男子年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
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
自379年前,汉族元帅孝文帝在北魏5世纪末,上台执政以来,历史上就有了铭记。
被
称为“北魏英雄”的孝文帝在位期间,不仅把北魏从一个不牢靠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强大
的大一统国家,而且在政治方面也涉及了一些重要改革。
其中,孝文帝利用政治改革实施
民族交融政策,促进了当时中国民族交融的发展,也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孝文帝的改革是一次跨越时代的历史性进程,在他的政治改革中,特别加强了对诸侯王国
的统治,实行地方郡统治政策,借助官、文、匠、店四等税及征糜等措施,进行内部整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以秦汉文化为基础的统一的国家社会文化。
孝文帝的民族交融政策,是六朝时期的历史性实践。
孝文帝通过婚亲政策,接纳了北方少
数民族王室,这主要体现在孝文帝与本尊的结合,女魏的北魏皇室和晋魏的混血皇室的两
个儿子,孝文帝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本尊婚亲政策的代表,新兴汉化运动也是这一政策的体现,提倡汉语、汉文化,加强中国民族融合现象。
孝文帝还从多个方面规范化中央政府的管理,通过征讨少数民族财产税,以及征用他们的
牲畜和忠诚仆人,使少数民族活动受到制约,以加强汉化政策,排外少数民族社会文化活动。
从而碾碎少数民族反抗汉化的抗争,逐渐形成民族交融的新形态。
因此,孝文帝的政治改革将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当时的重大民族交融,也为中国古代民族交融提供了特殊的历史实践。
北魏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融合的中华
民族的发展理想奠定基础,没有孝文帝的宏伟伟业,今天的中华民族可能早已无法达到繁
荣昌盛的境地。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
二、改革的内容:
3、整顿吏治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 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 ,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思考:北魏为什么一度盗贼猖獗呢?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鲜卑人乐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有什么不同?这说
明了什么?
生活方式汉族化
四、改革的重大意义:
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生产方式农耕化:
政治: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
民族关系: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 生活方式汉族化:
五、改革内容的实质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政权的封建化、 少数民族经济的农业化、
思想的儒学化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
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自主北探魏究初二】期根,据在教地材方内上容实,思行考宗:主督护制。地主 ⒈豪三强长把制宗的族主要、内佃容户有组哪织些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⒉方三。长政制府之由下政于府无与力农民的关系如何? ⒊消迫三灭承长认豪制其强的势合实施法力带性,来被,什么影响? 地方的赋税、徭役 也由他们代管、征 收。他们往往隐瞒 户籍,借机逃避赋 税。
B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9、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共21张PPT)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 封建化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社会实际效果。 经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 空前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2)符合历史潮流。 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了重 要基础。
3.文化风俗上: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1)内容:
材料改一:穿孝汉文服帝自己改迎用娶汉汉族姓高门士改族女用子汉入语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很多鲜卑
公主提也倡嫁给与汉汉族族高门通,婚鲜卑、汉改族行互汉为姻制亲。
材料二:(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正式下诏:
“三十以下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若有违者,免所居
.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
.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统一北方,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北魏的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面临 严重的统治危机。 3、冯太后和孝文帝受过良好的汉族教育,具有 杰出的政治才能。 4、各民族相互融合成为趋势。
.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 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 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 冯太后与孝文帝 好为文章。”
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腐的目的?
考察和选拔官吏的制度 监察制度 高薪养廉
.
2.政治上(3)迁都洛阳493
第5课__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三字经》中的北魏
• 魏吴蜀,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木兰辞》中的北魏
•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电影《花木兰》成为2010年开年热播 片,剧中陈坤主演的“文泰”即为后 来的孝文帝,他在剧中有这样一句台 词:“柔然未灭,何以为
嘎 仙洞 遗址
鲜卑拓跋部的南迁
汉魏以来,鲜卑 拓拔部逐渐南迁,过 着游牧生活。 公元315年鲜卑拓 拔部建立代国,后为 前秦苻坚所灭。北魏 建立后,鲜卑人受汉族 影响,学习农耕,逐步 定居下来。
嘎仙洞遗址
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拓拔部
公元315年建立: 代国 386年拓拔珪改国号: 淝水之战后,魏 史称:北魏 都城: 平城(山西大同)
方的鲜卑族拓拔部,经过一系列的战争, 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独具慧眼,进行改 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融合。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 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 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民族融合
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 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魏、晋以来空前的 繁荣景象) (2)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各民族的交流 与融合,促进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为国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2、北方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趋势 3、政治: 4、经济: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孝文帝改革 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 教学难点: 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耳熟能详的名著 《三国演义》、电影《赤 壁》、常见典故(如风声鹤 唳、草木皆兵、闻鸡起舞等) 把学生带回到动荡的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向学生介绍 时代背景,特别是北魏这一 历史概念。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地方宗主与中央 政权矛盾
北魏政府
州郡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加强了中央 政权
3、整顿吏治 、
关于整顿吏治,可补充一段材料来理解整顿吏的重要性。 关于整顿吏治,可补充一段材料来理解整顿吏的重要性。同时可 用邓小平的话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用制度才能解决吏治混乱局面。 用邓小平的话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用制度才能解决吏治混乱局面。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诸城一中 周利梅
祝各位领导、 祝各位领导、老师龙 年健康、快乐、吉祥! 年健康、快乐、吉祥!
教材分析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的地位重要,起着承上(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的地位重要,起着承上(东 汉末年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起下(隋的 汉末年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起下( 统一和唐代的繁荣)的过渡作用, 统一和唐代的繁荣)的过渡作用,孝文帝改革抛弃 狭隘的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 狭隘的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从而稳定北魏统 为隋朝的重新统一打下基础, 治,为隋朝的重新统一打下基础,而北魏创立的一 些制度也为后世所沿用,如均田制。 些制度也为后世所沿用,如均田制。当今我国正处 于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时代,更应该提倡孝文帝开拓 于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时代, 进取的精神。同时, 进取的精神。同时,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也说明了少 数民族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 数民族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本课也提醒我们搞好民族平等、 国家,本课也提醒我们搞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 重要性。 重要性
第5课 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学目标:课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本课目标:掌握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准备:插图教学方法:图表法、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回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第一课时一、背景: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①建立:386年。
鲜卑族拓跋部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居住在大兴安岭北段,后逐渐南迁,在前秦瓦解之际,趁机建立政权,定都平城。
简介: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10公里处,在大兴安岭北段的顶端,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
嘎仙洞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鄂伦春族就是当年鲜卑族没有南迁的一支。
②统一北方:439年。
424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
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
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严重的统治危机:①社会发展水平落后。
北魏建立初期,还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
在进入中原过程中,虽因采纳了一些汉族地主的建议和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封建化,但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南朝人称北魏政权是“胡风国俗,杂相揉乱”。
另外,长期的战乱也使北方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②民族歧视和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
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除了野蛮的屠杀外,还将大量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身份低于佃客,略高于奴隶);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重点难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文帝改革的作用。
★创设情景三国两晋南朝史(220年东汉灭亡——589隋统一全国)1、时间线索: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容线索基本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政治上: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上:思想方面:科技进步:文艺发展:★组织探究——知识梳理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2、社会发展水平落后3、各族人民一起生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4、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①吏治混乱、民族歧视、鲜卑贵族的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②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了中央政权与地方宗主的矛盾。
5、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改革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6、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包含租调制)(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宗主争夺农户);限制土地兼并。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结合小字理解)(4)影响:a、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b、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大片的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d、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e、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8张)(共28张PPT)
探究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耕牛 图(魏 晋墓葬 壁画)
探究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探究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 长江以北,尽是代人。昨至洛阳,始知衣冠 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二、主要内容
1、均田制
(1)内容:国家按性别、年龄把控制的荒地分配
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 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影响:
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 徭役。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 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与
民族融合
第5课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 作用。
一、背景
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十 六国分裂局面。
一、背景
材料:“每以骑战,驱夏人为肉篱。” ——《通典·边防典》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 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 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二、主要内容
材料:窃见州郡之民……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
不采。……欲令家丰岁储,人给资用,其可得乎?
——《魏书·李安世传》
材料: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
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盈者得卖其盈,不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改革推动了土地制度的变革,使得各民族间 的土地流转和租佃关系更加灵活,促进了经 济交流。
改革加强了商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使得 各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 的互补和融合。
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改革推动了语言文字的统一,使 得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加便利。
改革倡导了儒学文化,使得汉族 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得以深化。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孝文帝改革过程中,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重视民族平等与团结
孝文帝改革强调民族平等和团结,启示 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尊重各民族的传统 文化和风俗习惯,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 合作。
2
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均田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限制土地买卖和兼并,加强对土地 使用的监管等。这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 发展。
汉化政策
汉化政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推动鲜 卑族与汉族的融合。通过推行汉化政策,孝文帝希望改变鲜 卑族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加速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 。
改革鼓励了艺术、文学和科学等 方面的交流,丰富了各民族的文 化内涵,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
融合。
推动了各民族间的社会交流源自01改革加强了各民族间的通婚和人口流动,促进了社会交流。
02
改革改善了民族关系和社会治理,使得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更
加融洽和融合。
改革推动了教育和科技的普及,提高了各民族的整体素质,为
05
结论
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之处
加强中央集权
改革第五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的疆域包括 今陕西、山西、 甘肃、河北、河 南的一部分。 南方是刘宋政权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拓跋部的发源地——大兴安岭 北段
(2)386年拓跋部复国,改国号:魏,史 称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人
(3)439年统一北方(政治前提)
北魏统一北方的意义
6、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明清时期趋势向强化并走向 反动。
▲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起进步作用; 在明清以后主要起消极甚至是反动的作用。 明清以前进步作用: 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来 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稳 定的环境; 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④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在封建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 消极作用: ①皇权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 自由。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发展。
D 、首创: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 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 E 、抑制: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 不均依然存在。
F、矛盾: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 突出。政府不断驱逐农民开垦荒地,掠 夺农民的劳动力。 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 能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均田制和租调制是封建的经 济基础,用什么样的政治体 制才能保证它的实施?
为什么郡县制度会取代分封制呢?
1、分封建导致国家的分裂割据,秦统一后必需巩固统 治和统一,必须把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 2、分散的自然经济,特别是地主经济要求建立强有力 的中央集权才能使社会安定,巩固统一。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ppt
实行汉化政策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如禁胡语、改汉姓、胡汉通婚等。 通过这些措施,孝文帝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推行均田制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土地分给农民,以增加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均田制的实施也促进了胡汉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融合。
实行租调制
孝文帝实行租调制,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租调制的实行也促进了胡汉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融合。
改革背景
1 2
北魏政治体制的弊端
政治腐败、权力斗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等问 题。
民族矛盾激化
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日益加剧,影响到政 治和社会稳定。
3
统治者的推动
北魏孝文帝个人对改革的积极推动,以及其背 后的政治集团的支持。
改革措施
政治制度改革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等,逐渐摆脱鲜卑族传统制 度束缚。
汉化政策
影响与意义
缓和了社会矛盾
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 北魏的统治地位。
推动了经济发展
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孝文帝的改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各民族的 融合和发展。
06
结论
民族大融合的促进
推行汉化政策
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促进各 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改革,孝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北魏政权,使 国家更稳定。
改革也使鲜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隋唐统一奠 定基础。
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
孝文帝的改革思想、措施和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文帝改革的许多措施成为隋唐两代制度的基础,为中华文 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第五课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二、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后期: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均田制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1)主观目的: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 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北方经济恢复发 抑制了土地兼并, 4)影响: 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展 对后代田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材 料
材料一 (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 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 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 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 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 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490年)王畿(京师平城)之内, 颇多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苟动之以礼,绥 之以和,一岁未收,未为大损。 (1)据材料一分析均田制推行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均田制实施的作用。
改革后期:1.迁都洛阳
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地处黄河之南,农 业生产发达 经济 气候恶劣,生产条件 差,不能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威 利于控制中原,举兵南 军事 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 文化 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 个朝代之都
政治
洛阳保守势力强 大,不利于改革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 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斗争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 的封建化过程。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 “和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选修一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练习题
1、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3、《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4、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
这种认识反映了()
A.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然较稳固
B.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势
C.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是()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俸禄制
D、三长制
7、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恢复和发展经济
答案:DBCCD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