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蹴( ) 苟得( ) 不屑(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者不可得兼(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此之谓失其本心( )4)故不为苟得也( )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蹴尔而与之( )

(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

(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

(4)而:呼尔而与之(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断一处即可)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3)是亦不可以已乎

5.下列句中“于”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②何有于我哉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④于厅事之东北角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6.各写一个含有加点词含义的成语,要求含义相同。

(1)乞人不屑.也(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3)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所欲有甚.于生者( )

7、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8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乡为身死而不受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用原文语句填空9分

(1)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2)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

02课内精读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 )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B.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奉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已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此之谓失其本心。

10.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11.阅读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段阐述的观点。

03中考链接(柳州中考)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令弟子趣⑥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乏:贫苦,缺乏)

C.孔子辞不受(辞:推辞)

D入谓弟子曰(谓:认为)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道之人弗受录毕,走送之

B.万钟于我何加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太医以王命聚之

D.辞而行思而不学则怠

14.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1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对“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

04类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6.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断子之手足醉翁之意不在酒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诲汝知之乎投诸渤海之尾

17.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18.【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的观点,【甲】文则用论证了的观点。

19.【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参考答案:

7、丧失;用脚踢;、得通德,恩惠,这里指感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