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学重点(广药10预医更新整理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事业(cause)是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的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并且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经常性活动,其运行应由国家提供经费补助的社会公共事务。
卫生事业:是国家为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权利,保障经济发展,履行其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通过政府组织、政府投入及社会筹资等手段,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建立起来的包括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卫生服务政策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工作。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指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人口老龄化: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60—-10%,65---7%
卫生事业管理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卫生事业的规律和特点,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及时合理地提供给全体人民,并对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组织体系、系统活动和社会措施进行管理。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和宏观卫生发展规划,寻求最佳卫生服务,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卫生资源,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医疗预防保健需求的一门学科。
一、政府主导卫生事业的必要性:
1.健康是公民的一项重要人权,保护人民的健康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2.卫生服务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
3.消除贫困,维护医疗服务的公平性是政府的社会职责
二、中国卫生事业的性质: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而福利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制度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我国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政府要实行一定的福利政策,不能以营利为目的。
三、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道路的内容:
1.方向即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本质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3.方针即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
4.体制即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
5.保障即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6.重点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7.目标即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这是社会主义卫生制度最重要、最本质的体现。
四、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包括11项内容,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五、新医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
1.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2.基本理念新一轮医改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清晰地提出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扩大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和服务的覆盖面,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二章管理理论与管理职能
1、管理:指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有效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动态过程。
①有明确目的的活动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③本质是协调④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2、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指要完成某一特别技术领域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②人际技能:指与他人协作、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指管理者应具有的抽象思考、整合组织资源和活动的能力。
3、管理职能(管理者的工作):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5.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以及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要点:“科学管理之父”
1.工作定额原理: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
2.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挑选和培训工人是管理当局的责任。
3.标准化原理:工具、机械、材料及作业环境的标准化。
4.差别计件付酬制:实行计件工资制和超额奖励制。
5.劳资双方的“心理革命”:变互相怀疑、对抗为相互信任、协作。
6.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代替经验的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实行例外原则:上级管理人员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处理。
二、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般管理理论之父”
1.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管理活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2.提出五大管理职能: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管理职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3.提出十四项管理原则(1)分工;(2)职权与职责;(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报酬;(8)集中化;(9)等级链;(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结精神。
强调这些原则在管理工作中应灵活运用。
4.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特征:“组织理论之父”
1.固定和正式的职责
2.组织结构是层层控制的体系
3.人与工作的关系
4.成员的选用与保障
5.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
6.成员的工资及升迁
是一种体现劳动分工原则的、有明确的等级和详细的规则与制度,不受个人情绪影响的组织形式。
它的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高,尤其适用于大型组织,可提高组织的效率。
四、人际关系理论(霍桑试验)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是: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五、管理的职能
(1)决策在两个以上的方案中作出选择并实施的过程。
(2)计划目标管理的特点: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强调组织成员的自我激励;
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是一种重视成果的管理方法。
(3)组织直线型结构、职能型结构、直线职能型结构、矩形结构、事业部型结构、委员会。
(4)领导(5)控制
六、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1.服从目标
2.专业化分工
3.统一指挥
4.责权一致
5.管理宽度适宜
6.集权与分权合理
7.精干和高效
8.稳定性与适应性
22.如何有效分权与授权?放手让下属干、允许下属失误、充分信任下属、使用广泛的控制
25.领导者的权力有哪些?强制权力、奖赏权力、合法权力、专家权力、感召权力
26.领导的作用有哪些? 1.指挥 2.协调 3.激励
27.领导方式有哪几种基本类型?(1)专制型领导(2)民主型领导(3)放任型领导:
第三章卫生管理常用调查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探索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它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直觉和哲学的思辨思想,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
观察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特尔菲法
2、定量研究是指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系统分析法、因果分析图、排列图、预测分析法、SWOT分析法。
第四章卫生方针政策
一、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时期内,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三个要点:欲达到的目标或目的、为达成目标而做的宣示或拟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政策声明所引发的权威者的实际的政策行动。
1、公共政策的特征:政治性、目标性、价值选择性、强制性、普遍性、相对稳定性。
2、公共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3、公共政策的类型:
元政策:制定政策的政策。
其基本功能是指导人们正确制定、执行、评估、分析政策。
《宪法》
总政策:是具有原则性与指导性的政策,它是一定时期人们的行为准则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总方针,是制定其它政策的依据。
“总路线”、“基本路线”
基本政策:是党和政府为维护和协调事关国家和整体利益,而对社会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发展所规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和行动准则,通常是政府涉及各个部门的政策,如我国的卫生工作
方针。
基本政策是连接总政策和具体政策的中间环节。
具体政策:是在基本政策的指导下制定出来的,它是基本政策的具体化,是为解决特定问题规定的行动目标、任务和准则。
从社会生活领域: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核心)、文化政策
二、卫生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和行为依据,其目的是研究社会如何以合理的方法,在能承担的成本下达到高质量和高数量的满意服务所需的各种方法。
卫生政策的主体(Subject of Health Policy)是指卫生政策运行过程的决策者、参议者与参与者的统称,三者共同构成政策活动的组织结构,形成政策运行的主体系统。
它主要解决谁来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政策的问题。
1.立法机关; 2.行政机关;3.政党; 4.利益集团;5.公民。
卫生政策的客体(Object of Health Policy)是卫生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或者说,卫生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制定政策。
1、社会问题;2、目标群体。
三、卫生政策的制定:问题界定(相关性、主观性、历史性、动态性)、确定目标、制定方案、
方案的验证、方案的合法采纳。
四、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
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
•核心: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战略重点: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发展中医药
五、常见的健康保障制度
1、自费医疗:通过向卫生服务需求者提供医疗服务,并由接受服务者自己支付相应费用的形式。
2、政府筹付:政府通过国家税收的方式来筹集卫生费用。
对全体公民,无论其职业、社会地位、经
济水平、健康状况如何,均一律提供卫生服务。
3、健康保险:主要有社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储蓄保险等形式。
4、社区筹资:包括在社区进行的,以提供卫生服务为目的的种种筹资活动。
六、我国居民医疗保健费用负担方式: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商业保险、自费。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特点:(1)在筹资机制上明确政府的责任;
(2)在保障机制上明确保障重点是“大病”;(3)在管理体制上明确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
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第五章卫生组织体系
一、中国的卫生组织体系:卫生行政组织、卫生服务组织、其他卫生组织
二、卫生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1)法制化原则;(2)完整统一的原则(四大特点:高度灵敏(信息);科学民主(决策);精干高效(执行);坚强有力(监督));(3)精干合理的原则;(4)职、责、权一致的原则;(5)管理宽度与层次优化的原则;(6)协调一致的原则;(7)民主化的原则。
第六章卫生管理活动中的人际交流与沟通
一、沟通:是为达成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
含义: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沟通的信息需被传递到对方并被对方充分理解;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信息传递和反馈过程。
沟通的目的:1.说明事物——陈述事实→引起思考→影响见解
2.表达情感——表示观感→流露感情→产生感应
3.建立关系——暗示情分→友善(不友善)→建立关系
4.达成目标——透过问候→说明(暗示)→达成目标
二、沟通的基本要素
1、发信者(信息源):个人、组织
2、编码:发信者把信息根据一定的语言、语义规则翻译成可以传送的信号的过程。
3、接受者:信息传递的对象
4、解码:将所接收到的信号翻译、还原为原来的含义的过程。
5、传送器与接收器:信息传递及接收时所用的工具和媒介。
6、传送渠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含语言、非语言。
7、反馈:接受者将反应传回给发信者的过程。
8、噪音:阻碍对信息正确理解和准确解释的干扰因素。
9、环境:受时间、地点、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
三、沟通的类型:1.语言沟通(口头沟通、书面沟通)与非语言沟通(身体语言、非语言声音)
2.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5. 思想沟通、信息沟通与心理沟通
4. 纵向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横向沟通 6.告知型沟通、征询型沟通和说服型沟通
四、沟通的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决策功能
五、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
1、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特点:①代表个人,代表自然人;②可以自由地选择沟通对象、渠道和内容。
2、组织沟通:组织之间、组织中的部门与岗位之间的沟通。
特点:①代表职务,不代表自然人;②必须按组织沟通的基本规则选择沟通对象、渠道和内容。
基本原则:与当事人沟通;按指挥链沟通;会议等组织规定的渠道进行沟通。
六、下级如何与上级沟通?
观念:①服从而不盲从②尊重而不庸俗③规矩而不拘谨④敢于坚持真理
注意要及时请示汇报:完成工作时,立即向上司汇报;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必向上司汇报;预料工作会拖延时,要及时向上司汇报。
难点:与上司的角度不同;信息不对称;与上司沟通的两个层面:工作意愿、工作成果。
七、如何与同事沟通?
要点:①律人律己②君子之交③支持理解④避免冲突
方式:①主动;②在不侵害其他部门权利的前提下,敢于维护本部门职责;③直接、真诚、恰当地表达;④尊重别人的行为;⑤按公司游戏规则办事;⑥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法。
八、卫生管理活动中的人际沟通特点
沟通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沟通内容必须与沟通者之间的关系相统一;
沟通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沟通是整体信息的交流;沟通双方使用共享的符号;
沟通双方对交往的情境有相同的理解;沟通参与者互相影响。
九、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
语言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组织因素
十、卫生管理活动中的沟通技巧:倾听表达反馈观察
1、倾听的技巧:约定时间和时限;目光接触;适当的身体语言;不打断;学会发问。
2、林恩.拉塞尔(Lynn Russel) 有效反馈的特性----:“这样说”(say this)
S=specific and descriptive 有效的反馈是明确的,并描述可见的行为。
A=about behavior that can be changed 你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个性,但你可选择并促使—个能够改变的行为发生变化,这是传递反馈信息的目的。
Y=yours—so own it 要对你自己的观点负责。
T=timed appropriately 适时反馈是很重要的。
一般要在交流后的一两天内进行反馈。
H=habitually two-way习惯性地双向沟通
I=incremental 循序渐进
S=supportive as well as constructive应该先做些正面的评价来平衡和缓冲。
第七章卫生计划
一、广义的计划---- 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检查监督评价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 特指制定计划的过程,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卫生计划:是指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以卫生资源为基础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方案。
卫生项目计划、卫生机构计划、卫生发展计划(卫生发展三个层面的内涵:①卫生资源的增长;②卫生机构提供服务能力的增长;③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
二、计划的特点:目的性、领先性和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创新性
计划的分类:(一)按计划反映的时间长短分类
1.长期计划一般≥10年,特点:①是对卫生事业长期发展趋势的远景规划和概略设想;②本身不能直接实施,必须依靠中、短期计划;③是制订中短期计划的基础。
④以问题为中心,问题范围涉及卫生事业的各个方面,但只是重点问题;⑤计划时间较长,所以一般为高层管理的计划。
2.中期计划一般为1-5年,特点:①在长期计划的基础上制定的实施性计划;②中期计划以时间为中心;③一般为中低层管理的计划;④特别注意计划的可行性和计划的社会效益。
3.短期计划一般为年度计划,特点:①具体的行动指南;②以任务为中心;③以中期计划为依据;
④以定量方法为主,精度要求高;⑤对计划实施的时间、预算、程序等有详尽的安排。
(二)按范围分:全面工作计划、专项工作计划
(三)按对执行的约束力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四)按职能分:程序、实体计划、组织计划、功能计划
计划的意义:1、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弥补不确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
4、有利于控制;计划设立的目标和标准便于控制。
制定计划的原则:1. 协调发展的原则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 系统原则
4. 滚动调节原则
5. 公平与效率相兼顾
制定计划的依据:1、国内外卫生发展的理论、相关政策及卫生发展趋势;2、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规划;3、当地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水平及拥有的和潜在的卫生资源状况。
制定卫生计划的程序:
形势分析→卫生问题诊断→确定目标与指标→选择策略与措施→卫生计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
三、卫生计划评价的基本类型:
1、恰当性评价:主要是评价所确定的卫生问题的针对性,是问题的严重性评价。
2、适宜度评价:实际是对卫生计划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一致性及其可行性,进行论证性评价。
3、进度评价:在项目计划实施后到总结评价之前,对计划的实施进度与过程进行监控与控制。
4、结果评价:对项目计划实施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
第八章卫生资源管理
一、1、卫生资源主要是指卫生部门及其它部门直接用于卫生事业的社会经济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人员数及人均卫生费用和卫生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计的百分比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卫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包括卫生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
2、卫生资源管理是指合理利用卫生组织资源,以有效地实现卫生组织目标的过程。
卫生资源管理特点:1.有限性、2.选择性、3.多样性、4.重要性
二、卫生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1)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2)最大限度地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率、发挥最大效能,使其达到最大社会效果和经济效。
具体内容:1、规模管理研究和管理卫生资源各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
2、布局管理可及性、层次布局合理
3、结构管理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呈现“倒三角”形态;卫生机构城乡分布不合理;卫生人员城乡总量配置失衡。
4、效率和公平管理效率、公平、有效、经济
5、卫生资源供给和卫生服务需求平衡管理
三、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原则:1卫生资源配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2效率优先,兼顾社会公平原则;3重点倾斜,兼顾全局原则;4成本效益原则。
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评价指标: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人均卫生费用;卫生机构之间的费用比例。
四、卫生人力资源--广义的卫生人力资源应包括整个社会已有和潜在的卫生人力;狭义的卫生人力资源是指直接从事卫生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
卫生人力资源特点:(1)知识密集型资源,开发周期长(2)劳动强度高,工作难度大
(3)职业道德素质和沟通能力要求高(4)管理难度大(5)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协作
五、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指卫生组织通过对其内部劳动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全面、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使所有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保证组织总目标的顺利实现。
1、卫生人力需求量预测:①卫生需要法:是建立在人群生物学基础上和专家意见基础上确定卫生服务的需要量,并根据卫生人力的生产效率预测卫生人力需求量。
该方法从伦理学角度看人群需要的卫生服务。
②卫生需求法:是建立在人群生物学基础上和人群的实际需求基础上。
人们常会因经济问题、时间问题、交通问题影响卫生服务的利用。
③服务目标法: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群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以及卫生服务发展的可行性,由决策者和专家来确定服务目标——提供给人群的卫生服务数量和质量,然后预测卫生人力需求量。
④人力/人口比值法:未来卫生人力需求量=人力/人口比×目标年人口数。
任何方法预测得到的卫生人力需求量都可换算成人力/人口比。
⑤医院模块预测法;⑥地图法。
2、卫生人力供给量预测:卫生人力供给量指根据卫生人力产出,损失和使用,在一定的时间里,卫
生人力资源真正可获得的量及其特征。
方法:寿命表法、队列(定群)研究法、计算每年的损失率量六、卫生人力资源招聘:1、内部选拔(1)内部提升(2)内部调用;2、公开招聘
七、卫生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科学文化知识
八、卫生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卫生工作成绩、卫生服务能力、卫生工作态度
九、绩效考核的主体(1) 卫生人员的直接主管者评价(2) 卫生人员的同事评价(3) 卫生人员自我
评价(4) 卫生服务对象评价(5) 下级对上级的评价(6) 360度绩效反馈
十、我国卫生信息系统:主要由卫生统计信息系统与医学科技信息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卫生统计信息系统的五要素:组织机构、人员、相应的法规制度、数据统计指标、计算机
第九章卫生法规与卫生监督
一、卫生法的作用:保证国家卫生政策的实现;保护广大居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促进国际卫生交流与合作。
二、卫生法的渊源:1、宪法2、卫生法律3、卫生行政法规4、卫生部门规章
5、地方性卫生法规
6、技术性规范
7、国际卫生条约
三、卫生监督主体只能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卫生监督的对象是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四、卫生监督的主要内容:食品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监督、药品卫生监督、国境口岸卫生监督
第十章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
一、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的内容: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
三、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注重社会效益。
(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四、疾病管理过程 1. 确定疾病管理的病种; 2. 确定干预受益的目标人群;
3. 强调预防和有效的治疗;
4. 测量结果。
第十一章妇幼卫生保健管理
一、妇幼卫生工作内容:
1.优生优育服务提供婚前医学咨询和医学检查、婚前卫生指导和卫生咨询服务;产前诊断,预防和
降低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出生缺陷监测、筛查、终止妊娠工作,降低人口出生缺陷。
2.妇女保健普及新法接生;围产期保健工作;孕产妇系统管理;妇女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对经期、
孕期、产期、哺乳期及更年期妇女进行“五期”劳动卫生保护指导;进行孕产妇死亡监测、
预防、干预。
3.儿童保健对散居儿童进行儿童系统管理;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开展集居儿童保健工作;儿童
常见病、多发病的干预、筛查、监测、防治;指导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出生及5岁以下
儿童死亡监测、评估;儿童计划免疫及儿童传染病管理;
4.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上下环、流产、引产等);指导育龄男女选择安全可
靠的避孕节育方法;妇女生殖健康技术服务和指导;
5.妇幼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传播以上各项保健知识,提高妇幼卫生保健的认知水平;
6.生殖健康服务主要涉及生育调节、母婴健康、生殖道疾病防治、健康性生活、性传播疾病防治。
二、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主要内容及管理
妇女:“五期”保健,重点是孕产妇
主要指标:孕妇产前检查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孕产妇死亡率、产后访视率
儿童:0-6岁
主要指标:儿童“421”保健管理情况、新生儿访视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3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岁内检查4次(满月、3、6、8月龄)
1-2岁每年2次(12、18、24、30月龄)3-6岁每年1次(3、4、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