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公开课教案_4
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2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解:互余的角:∠AOD和∠EOD,∠EOD和 ∠EOC,∠EOC和∠COB,∠AOD和∠BOC;
互补的角:∠AOD和∠BOD,∠AOE和 ∠BOE,∠AOC和∠BOC,∠AOC和 ∠DOE,∠EOC和∠BOD;
相等的角:∠AOD=∠EOC,∠EOD=∠BOC.
3.如图所示,小颖想测量一堵拐角高
墙在地面上所成的角∠AOB的度数,人 不能进入围墙内,你能帮小颖想出简单 的测量方法吗?请简述你的方法,并说 C
【知识归纳】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
和平行两种.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 为相交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对顶角的定义与性质
观察下面两个图形,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 观察上面图中的∠1与∠2、∠3与∠4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小有 何关系,为什么? 问题2 剪子在剪东西的过程中,∠1和∠2还保持相等吗?∠3和∠4呢? 你有何结论? 【归纳总结】 如图①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1和∠2有公 共点O,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对顶 角.对顶角有如下性质:对顶角相等.
[知识拓展]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相交
时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平行指的是两条直线平行,而不是线段
或射线.
2.对顶角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①有公共顶点;②两边互为反向延 长线.
3.互为余角、互为补角是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是成对出现的.两 角互为补角并不一定一个是钝角一个是锐角,也有可能是两个直角.
【即时练习】
1.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 D )
2.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 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课件课件
AB C
Da
垂线的性质(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 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2、
3、在数学课上,同学们在练习过点B、作线段AC 所在直线的垂线段时,有一部分同学画出下 列四种图形,请你数一数,错误的个数为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 公路上由A向B行驶, M、N 分别是位于公路AB两侧的两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2.1.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
找不同
指出下列几组相交的直线中,不同的一组
(1)
(2)
(3)
(4)
探究新知:
垂直: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
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 交点叫垂足。
D
所学校。汽车行驶时,会对
C
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一定的 噪音 影响。当汽车行驶到何 处时,分别对两个学校影响 最大?在图中标出来。
课堂 小结 记作:AB⊥CD ,垂足为O
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列四种图形,请你数一数,错误的个数为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于已知直线垂直。
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
垂直: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 叫垂足。 (1)画出直线m和点A; 记作:AB⊥CD ,垂足为O
直线吗,试试看吧!请说明理由。 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一定的
(2)过点A画直线m的垂线,你能画多 你有几种画法?
▪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一定的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教学课件
探究新知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知识点 4 余角、补角 在图1中,∠1与∠3有什么数量关系?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 ,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 ,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注意: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 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AC 2
43
1
D
B
图1
探究新知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探究新知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量一量:图中是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出用它测量 角的度数的原理吗?
对顶角相等
探究新知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素养考点 1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
例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 ∠2,∠3,∠4的度数.
解:由平角的定义可知, ∠2=180°-∠1
探究新知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知识点 2 对顶角的定义
如图,把两根木条用钉子钉在一起,转动其中一根木条,观 察两根木条所形成的角的位置及大小关系.
你能动手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吗?
探究新知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哪几个?
C
2
B
1 o3
4
A
D
∠1,∠2,∠3,∠4
4
A
D
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1与∠3有一个公共顶点 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 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探究新知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素养考点 1 对顶角的判断
例 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D )
1 2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性质,为后续学习平行线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直线的位置关系,他们可能还停留在直观的层面,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够判断直线是否相交,并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直线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性质。
2.难点:直线位置关系的判断和数学语言的描述。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的位置关系。
3.通过小组讨论和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4.运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图片,如交叉的道路、并行的铁路等。
2.准备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模型,如尺子、直板等。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直线的位置关系。
提问:这些直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如何相互位置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总结出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利用模型和板书,呈现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
解释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称为相交线。
不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称为不相交线。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用尺子和直板摆出不同的直线组合,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公开课教案_11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2.1.1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本节课研究的相交线是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中的其中一种情形,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因此,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在本节课中首先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为接下来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形,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的学习作了最基本的准备。
同时是后续学习垂直的基础。
2、目标和目标解析:1.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4.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5.通过师友互助、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相关旧知的复习,按照猜想、推理的思维过程进行突破。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剪刀,纸。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问题: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大家对它们也不陌生,(播放图片)请找出图片中的相交线、平行线。
由此引入本节的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学生观察图片,获得感性认识.让学生知道,相交线、平行线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问题1:张开地剪刀给人以什么形象?(出示一把张开的剪刀),张开的剪刀可看作两条相交直线。
(教师可以同时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形)在用剪刀剪布的过程中,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剪刀张角的变化,表演剪布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问题2: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刀刃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它们性质(1)角的位置关系探究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问题:1 、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2、两两相配共组成几对角?3、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按位置关系对他们怎样进行分类?4、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由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相交线形成的角及特点,同时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两线相交所成角的问题,自然而贴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两线相交所成角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研究对顶角相等作了铺垫三.细心观察,归纳定义1、探究邻补角的定义问题:(1)∠1与∠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1与∠2的顶点有什么特点?(3)∠1与∠2的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特点?邻补角定义:∠1和∠2有一条公共边OA,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和∠2互补),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课件_15
巩固反馈
1.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D )
1 2
A
12
B
1
C2
2.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
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
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
能说出所量角的度数是多少吗?为
什么?
400
1 2
D
2 1
数学活动三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1
13
900
2
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 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注意:互为补角和互为余角指两个角之间 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巩固反馈
∠α 5° 32° 145° x°( x<90)
∠α的余角 85° 58°
不存在 90° x°
∠α的补角 175° 148° 35°
180° x°
通过上述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180° x°( 90 x°)=90° 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E D
A
B
O
C
作业布置
必做题:1.课本P40习题2.1: 1,2,3,4,5题 选做题:2.下图由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 成,其中
∠FDE=∠AOB=900,点O在FD上,DE在直线AB上, 请找出相等的角、互余的角、互补的角.
F
注意事项:
O
1.独立、高效完成.
2.整理错题.
3.反思解惑.
A
D BE
数学活动四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跟着老师的视频一起折一折,画一画。
数学活动四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C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2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优质课件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问题1:小组合作,每人编一道有关余角或者补 角的题目,其余同学抢答,练习2分钟。
问题2:展示优秀成果,投影仪展示,全班抢答。 问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②④。⑥(填序号) ①已知∠A=40º,则∠A的余角等于500 ②若1+∠2=180º,则∠1和∠2互为补角。 ③若∠1+∠2+∠3=180º,则∠1、∠2、∠3互补 ④若∠A=40º26′,则∠A的补角=139º34′ ⑤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 ⑥一个锐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900
E
D
C
E
D C
AO
BA O
B
2.1--8
2.1--9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5页习题2.2 第 1,2,3题 提高题:2.请学有余力的同学采取合理的方式, 搜集整理与本节课有关的“好题”,被选中的同 学下节课为全班展示。
注意事项: 1.独立、高效完成。 2.整理错题。 3.备好选中的题,做 好展示的准备。
巩固练习
问题:
1.观察下面三个图形,你能快速找出特殊位 置关系的线段吗?怎样表示?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a
b c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动手画一画1:
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你有哪些方法?小组交流,相互点评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画法。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动手画一画1: 工具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1—8中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含解析):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含解析):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主要介绍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这一章节是学生继小学阶段对直线的基本认识之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直线性质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两条直线相交的概念及其性质2.两条直线平行的概念及其性质3.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4.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性质及其应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这些概念,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概念,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并描述两条直线相交的现象,总结相交线的性质。
(2)让学生通过画图、讨论,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归纳平行线的性质。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教学课件
m垂直,记作 l⊥m.其中,点O是垂足.
C m
A OB
D 图1
记作AB⊥CD垂足为点O.
O
图2
记作l⊥m,垂足为点O.
探究新知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垂直的书写形式: 如果直线AB,CD 相交于点O,∠AOC=90°,
(或其它三个角中的一个角等于90°),
A
D
那么 AB⊥CD.
O
这个推理过程可以写成:
A
B
?O
E
所以∠AOE=∠BOF=34°(对顶角相等). D
答:∠AOE=34°.
巩固练习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变式训练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 ∠1=55°,求
∠EOD的度数. 解: 因为AB⊥OE (已知)
所以∠EOB=90° (垂直的定义)
C
E
A 1(
O
B
因为∠BOD =∠1=55° (对顶角相等)
讨论:这样画l的垂线可以画几条? 一条
探究新知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垂线的性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 直线垂直.
提示: 1.“过一点”中的点,可以在已知直线上,也可以在已知直线外; 2.“有且只有”中,“有”指存在,“只有”指唯一性.
探究新知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知识点 3 垂线段 如图 ,点 P 是直线 l 外一点,PO⊥l,点 O 是垂足.点
因为∠AOC=90°(已知),
CB
所以AB⊥CD(垂直的定义).
如果AB⊥CD,那么所得的四个角中,必有一个是直角.
这个推理过程可以写成:
因为AB⊥CD(已知),所以∠AOC=90°(垂直的定义).
2020年春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一、教学内容
2020年春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探索并理解两条直线平行、相交的定义。
2.学会使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习题,如多线条交叉的图形,指导学生逐步识别和判断平行线。
-通过实际案例,如建筑设计图,让学生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问题,培养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平行或相交的情况?”比如,教室的黑板边缘线、书本的边缘线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两条直线平行和相交的基本概念。平行线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交线则是指在同一平面内,有且仅有一个交点的两条直线。这两个概念在几何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等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教室内的黑板和墙壁边缘线,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实际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此外,在总结回顾环节,我意识到学生们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这需要在今后的复习中加强巩固。同时,我也将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运用所学知识。
在新课讲授和实践活动环节,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主动提出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围绕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思考,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这一环节让我意识到,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对顶角、余角和
解: ∵
∠1 =40°
b
∠1 +∠2=180°(补角定义) 1 2
∴ 2=180 1
a
43
O
180 40
140; ∴ 3=1 40, (对顶角相等)
4=2 140.
动脑思考,变式训练
变式1: 若∠1+∠3= 8,0º 求∠2 ,∠3 ,∠4 的度数.
变式2 若 1: 2 = 2: 7 ,
平分线的定义)
六、课外探究 作业:
学案P51-52:习题2.1.1 A、B 、C
12
若∠1= ∠2 ,∠AOC与∠BOD有
什么关系?为什么?
如图:已知∠1=∠2 A
∠ AOC+ ∠1=1800
B
∠ AOC =∠_B_OD__
( 等角的补角相等)
∠ BOD+ ∠2=180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勇往直前!
DO
C
12
34
图2.1—2
AN B 图2.1—3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 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 2.1—2抽象成成图2.1—3,ON与DC交于点O, ∠DON=∠CON=900,∠1=∠2
D
*注意:当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形成对顶角
三、知识应用,巩固提升
练习2:①.因为∠1+∠2=90º,∠2+∠3=90º,所
以∠1= ∠3 ,理由是 同角的余角相等 .
② 因为∠1+∠3=180º,∠2+∠4=180º, ∠1=∠2
所以∠3= ∠4 ,理由是 等角的补角相等
.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56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和相交,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
2、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4、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难点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ppt课件。
我的思考本节内容首先介绍平行线、相交线,在初中数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小学,学生已对平行、相交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在形象上知晓了,本节内容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探索平行、相交的概念,为即将要学习的“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等打基础。
本课又是继“角”及“角的大小比较”之后的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角,并认识两角之间的关系,并为寻找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从知识的准备上,学生已认识了角,有了这个基础,对于本课认识做好了铺垫;从难度上,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学会;从知识呈现体系,也是很恰当地;从应用上,学生经常找角的数量关系,应用价值很大.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向同学们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双杠、铁轨、比萨斜塔等,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几何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为下面的分类提供依据,为了解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建立模型,探索新知互动探究一、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师生活动:1、请各组同学每人拿出两支笔,用它们代表两条直线,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笔有几种位置关系?各种位置关系,分别叫做什么?(选取一个小组的代表上黑板上演示给大家看)(板书:①平行、②相交、③重合,并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r)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知道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2)能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对顶角等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创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三、学习难点:学生探索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的过程以及对其意义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的“说理”也是难点之一。
四、学习设计:导学案 五、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共同复习 1、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定义。
2、对角线及其性质。
例1、(1)下列图形中是对顶角的有 个(2)如图所示,三条直线AB 、CD 、EF 相交于一点O,∠AOC 的对顶角是 ,∠COF 的对顶角是________.(3)如图,三条直线AB 、 CD 、EF 两两相交,在这个图形中有对顶角 对,(4)若直线AB ,CD 相交,∠1=40o则∠3 = 度 ∠2 = 度,∠4 = 度3.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例2.(1)已知∠α= 35o , 则∠α的余角等于________,则∠α的补角等于 .(2)已知:如图,直线AB 与CD 交于点O ,∠EOD =90°,回答下列问题: (1)∠AOE 的余角是 ;补角是(2)∠AOC 的余角是 ;补角是 ;对顶角是 . 4.垂直的定义及其性质例3..如图,要把水渠中的水引到水池C 中,在渠岸的什么地方开沟,水沟的长度才能最短?请画A ED CB F A BDC1 2 34 C A B D OE出图来,并说明理由,b 并用刻度尺量出图上的最短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掌握同角或等角的余(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引出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并用结论来解决相关问题.2.从丰富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引入余角、补角及它们的性质.1.在探索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2.由实际问题引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对对顶角的辨别,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重点】1.对顶角定义和对顶角相等.2.余角、补角和它们的性质.【难点】同角或等角的余(补)角相等性质的应用.第课时对顶角、余角和补角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重点】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应用有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应用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教材P38~39.导入: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道路、房屋、山川、桥梁……在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和人类的创造物中,蕴含着大量的直线、射线、线段.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处理方式]同学们观察图片,并与同伴交流观察几幅图片后的发现,得出图中的线有些是平行的,有些是相交的.由其中一个小组作展示,其余同学作补充.教师引入课题:本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关的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明白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探究活动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以上这些同学所画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几类?生: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相交和平行.师:但是我们所展示的图形中有三种情况,如何解释呢?生:因为直线是无限延伸的,图(1)中把直线a和b画长点就变成了两条相交的直线.师:这位同学解释得非常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通过大家的画图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但是在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应强调什么问题呢?生: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师:很好!也就是说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平行和相交.那么什么是相交线和平行线呢?生: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生: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生活中的图片,并指出图片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课件展示图片,找学生指出图片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相交线和平行线的例子吗?(学生举出例子有窗户、黑板、学校的推拉门、教室的墙等等)[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几何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探究活动2对顶角的定义与性质【活动内容】观察下面两个图形,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观察上面图中的∠1与∠2、∠3与∠4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问题2剪子在剪东西的过程中,∠1和∠2还保持相等吗?∠3和∠4呢?你有何结论?[处理方式]学生观察总结之后,教师予以补充确定.得到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归纳总结】如图①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1和∠2有公共点O,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对顶角.对顶角有如下性质:对顶角相等.【即时练习】(多媒体显示)1.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答案〕 D2.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为什么?〔答案〕40°,理由::对顶角相等.[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活动素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同时通过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利用学习过的有关事实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巩固了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活动3补角、余角的定义及性质1.补角和余角的定义.【问题】1.在右图中,∠1与∠3有什么数量关系?2.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要求画图.(1)画出两个角,使它们的和为90°.(2)画出两个角,使它们的和为180°.[处理方式]针对问题2,学生思考后画图,教师巡视,选择学生展示所画图形,并作出补充.展示(1):和为90°的两个角.展示(2):和为180°的两个角.【归纳总结】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补充)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处理方式]学生动手画图,并相互交流结果.展示学生问题2的答案,教师并作补充,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形,使所画两角在位置关系上都不同,但是它们在数量上两角的和都是90°(①②③)或180°(④⑤).特别是图③,利用了对顶角画出两个45°角,使它们的和等于90°,让学生理解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中,体验“互补、互余”仅仅表明了两个角的度量关系,并没有限制角的位置关系,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在集体展示时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地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即时练习】(多媒体显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填序号)①已知∠A=40°,则∠A的余角=50°;②若∠1+∠2=90°,则∠1和∠2互为余角;③若∠1+∠2+∠3=180°,则∠1,∠2和∠3互为补角;④若∠A=40°26',则∠A的补角=139°34';⑤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⑥一个锐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90°.[设计意图]这是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而改编的一组判断题,这种形式能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2.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如图(1)所示,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1)抽象成图(2),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且∠1=∠2.在图(2)中:(1)有哪些角互为补角?有哪些角互为余角?(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归纳总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处理方式]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环节的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提出来的,前一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做好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强,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上课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设计意图]先给出台球桌面的实景图,再给出由实景图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了解抽象的必要性和抽象的过程,并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索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结论.【即时训练】(多媒体显示)1.因为∠1+∠2=90°,∠2+∠3=90°,所以∠1=,理由是.〔答案〕∠3同角的余角相等2.因为∠1+∠2=180°,∠2+∠3=180°,所以∠1=,理由是.〔答案〕∠3同角的补角相等3.(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使∠C=90°,如图(1)所示,则∠A是∠B的.(2)在(1)的基础上,作∠CDA=90°,如图(2)所示,则∠A的余角有哪几个?为什么?请找出互补的角,并说明理由.解:(1)余角(2)因为∠A+∠ACD=90°,∠A+∠B=90°,所以∠A的余角为∠ACD,∠B.因为∠ADC+∠BDC=180°,所以∠ADC和∠BDC互为补角.[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即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拓展]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相交时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平行指的是两条直线平行,而不是线段或射线.2.对顶角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①有公共顶点;②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3.互为余角、互为补角是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是成对出现的.两角互为补角并不一定一个是钝角一个是锐角,也有可能是两个直角.(1)相交线的定义.(2)平行线的定义.(3)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4)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定义及性质.1.如图所示,直线AB与CD交于点O,∠EOD=90°,回答下列问题:(1)∠AOE的余角是,补角是.(2)∠AOC的余角是,补角是,对顶角是.答案:(1)∠BOD和∠AOC∠BOE(2)∠AOE∠AOD和∠BOC∠BOD2.如图所示,点O在直线AB上,∠DOC和∠BOE都等于90°.请找出图中互余的角、互补的角、相等的角.解:互余的角:∠AOD和∠EOD,∠EOD和∠EOC,∠EOC和∠COB,∠AOD和∠BOC;互补的角:∠AOD和∠BOD,∠AOE和∠BOE,∠AOC和∠BOC,∠AOC和∠DOE,∠EOC和∠BOD;相等的角:∠AOD=∠EOC,∠EOD=∠BOC.3.如图所示,小颖想测量一堵拐角高墙在地面上所成的角∠AOB的度数,人不能进入围墙内,你能帮小颖想出简单的测量方法吗?请简述你的方法,并说明理由.解:延长BO到C,测量出∠AOC的度数,在用180°减去∠AOC的度数,即可得出∠AOB 的度数.理由:∠AOC和∠AOB互为补角.(答案不唯一)4.如图所示,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请找出∠COD的余角和补角,并说明理由.解:因为OC平分∠BOD,OE平分∠AOD,所以∠BOC=∠COD,∠DOE=∠AOE,所以∠EOC=∠EOD+∠DOC=90°.所以∠COD的余角是∠DOE,∠AOE,∠COD的补角是∠AOC.第1课时对顶角、余角和补角探究活动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究活动2对顶角的定义与性质探究活动3补角、余角的定义及性质一、教材作业【课内作业】P40 习题2.1 13【课外作业】一、P40 习题2.1 2、4、5题二、完成课辅书三、预习新课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如果∠α+∠β=90°,而∠β与∠γ互余,那么∠α与∠γ的关系为()A.互余B.互补C.相等D.不能确定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能力提升】3.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且∠1=∠2.(1)指出∠1的对顶角;(2)若∠2和∠3的度数比是2∶5,求∠4和∠AOC的度数.4.已知一个角的补角加上10°后等于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角的余角.【拓展探究】5.如图所示,点O为直线AB上一点,OC为一射线,OE平分∠AOC,OF平分∠BOC.(1)若∠BOC=50°,试探究∠FOE的度数;(2)若∠BOC为任意角α(0°<α<180°),则∠FOE的度数是多少?【答案与解析】1.C(解析:因为∠β与∠γ互余,所以∠β+∠γ=90°,又因为∠α+∠β=90°,所以∠α=∠γ.故选C.)2.C(解析:A.∠1与∠2有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条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是对顶角;B.∠1与∠2没有公共顶点,不是对顶角;C.∠1与∠2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且有公共顶点,是对顶角;D.∠1与∠2有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条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是对顶角.故选C.)3.解:(1)∠1的对顶角是∠AOC.(2)因为∠1=∠2,∠2和∠3的度数比是2∶5,所以∠1∶∠2∶∠3=2∶2∶5,设∠2=2x,则∠1=2x,∠3=5x,由题意得2x+2x+5x=180°,解得x=20°,所以∠1=40°,∠2=40°,∠3=100°,根据对顶角相等,得∠4=∠BOC=∠2+∠3=140°,∠AOC=∠1=40°.4.解:设这个角为x,则180°- x+10°=3(90°- x),解得x=40°,所以90°- 40°=50°.所以这个角的余角为50°.5.解:(1)因为∠BO C=50°,所以∠AOC=180°- 50°=130°,因为OE平分∠AOC,OF平分∠BOC,所以∠EOC=65°,∠COF=∠COB=25°,所以∠E OF=65°+25°=90°.(2)因为∠BOC=α,所以∠AO C=180°- α,因为OE平分∠AOC,OF平分∠BOC,所以∠EOC=∠AOC=90°- α,∠COF=∠COB=α,所以∠EOF=90°- α+α=90°.所以∠EOF=90°.本课时注重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再教时应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培养,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随堂练习(教材第39页)解:40°,对顶角相等.习题2.1(教材第40页)知识技能1.解:因为∠1=38°,所以∠3=38°(对顶角相等),∠2=180°- ∠1=180°- 38°=142°.因为∠4=∠2,所以∠4=142°.数学理解2.解: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不可以都是锐角,也不可以都是钝角,可以都是直角.问题解决3.提示:∠1=32°.4.提示: 60°或120°.联系拓广5.提示:不是.1.怎样理解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余角和补角都是指两个角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数量关系.即如果两个角互为余角,那么它们的和为90°;如果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的和为180°.强调两个角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或者两个角互为余角.补角同样如此.另外,对余角和补角有两个非常重要且常用的结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2.怎样理解对顶角的特点和性质?特点:(1)有公共顶点;(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性质:对顶角相等.3.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如图所示,将一个长方形纸片沿着直线EF折叠,点A落在点A'处;再沿着GE折叠,顶点B落在EA'上的B'点处.∠FEA'与∠GEB'互余吗?为什么?〔解析〕要判断∠FEA'与∠GEB'是否互余,需要求出∠A'EF+∠B'EG是否为90°,由已知可得∠AEF=∠A'EF,∠BEG=∠B'EG,所以不难得出结论.解:由已知得∠AEF=∠A'EF,∠BEG=∠B'EG,而∠AEF+∠A'EF+∠BEG+∠B'EG=180°,所以∠A'EF+∠B'EG=90°,由互为余角定义可知∠A'EF与∠B'EG互为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