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地球的形状5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形状》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形状》教案
4.学生交流与展示
5.学生一起做模拟实验:进港的帆船。
6.各实验小组根据实验现象谈自己的体会。
7.阅读《科学探究》第11页上的“麦哲伦和他的环球航行”资料,学生讲述其中感受最深的一个小片段。
1.谈话:人类肉眼所及,只能看到陆地或海洋的一部分,但是,人类在很早时候,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关于这,同学们觉得好奇吗?有什么想问的?
想出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其他办法。
五、作业设计
完成《科学探究》中的“智能联网”中的“选择题”。
《地球的形状》学案设计
第二课时
学校:东洲小学开发区校区设计者:仇丽君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第二课时)
执教日期
()月()日星期()
三维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的地球资料,提出关于地球大小的一些问题。
四、拓展活动
学生在草稿纸上计算如果人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事,绕赤道一周后,年龄该有多大?
指导学生计算:如果人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事,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答案:在原来年龄上增加3岁多一些)
五、作业设计
完成《科学探究》中的“智能联网”中的“填空题”和“课外拓展”。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球的形状”,请同学们自学书P14-15页的内容,并完成自学记录表。
3.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请小组来汇报,可以用上老师讲台上的地球仪、有桅杆的玩具小船;麦哲伦的头像图片、麦哲伦的船队图片等。
4.你对他们的介绍满意吗?有补充说明的吗?
5.请各个小组一起来做一做“进港的帆船”,并根据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难点:1.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苏教版 (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苏教版 (5)

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形状》2、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结构特点:《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一课时,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好本节内容对以后几课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2)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宛若一粒飞尘;而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地球的巨大是无法让人想象的。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最初人们对天空和大地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对宇宙和广褒的大地做了种种的猜测,后来人们在观察宇宙和星空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现象和证据,从而认识到地球可能是一个球形。

本课承接历史的轨迹,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人类为了探索地球的秘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从中领悟科学的真谛。

3、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了解很多,也知道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

(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科学探究已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学生学会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和进行实验记录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3)学生学习新知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愉悦,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在浓厚的研究气氛中,学生不但理解了知识,而且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包括核心素养):1、知道地球的形状。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能够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5、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上课时间:1、介绍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介绍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了解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

张衡和亚里士多德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

说明人们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可以让同学们做一做“进港的帆船”的模拟实验。

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第二课时上课时间:2、巩固练习(1)古代、近代、现代人类是怎样探究地球的形状的?(2)你知道哪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3、布置预习收集各种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资料,同伴相互介绍。

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3、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案_(1)【精品】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案_(1)【精品】

地球的形状
课程标准: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

5.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目的:
●能够提出关于地球的一些问题;
●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能够描述出入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记录下:
●能够运用列数据和比较的方法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层次2: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层次3: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并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探究能力:
层次1:不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层次2: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层次3: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并知道假想—实证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教学材料:橡皮泥、火柴棒、小纸片、地球仪
教学步骤。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并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形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球形状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2.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图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地球仪模型实验,验证地球的形状;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2.图片:展示地球的各种形状;3.地球仪模型:用于学生实验验证地球的形状;4.教学课件: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并简要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球仪模型,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地球的形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进一步巩固地球形状的概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和人类对其认识的历史过程。

六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教案 苏教版

《1. 地球的形状》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

通过序言部分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后续具体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沿袭这一目标,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大小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过程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去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2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2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2苏教版教学目的1、使先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求的艰辛进程以及我们寓居的地球外形,增强先生关于自己生活家园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迷信研讨任务的敬仰之意。

2、知道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求地球外形阅历了漫长而迂回的进程。

3、可以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外形的一些效果。

可以经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4、体验迷信探求中运用想象树立假定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看法到迷信是不时开展的。

教材剖析:本课以历史开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看法进程,说明地球的外形。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看法地球外形的迂回进程;知道迷信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迷信探求不可缺少的推进力。

教学预备:〔1〕教员预备:地球仪、小船、课件〔2〕先生搜集麦哲伦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经过设计模拟船的飞行及计算绕地球赤道一圈所用时间等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先生自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乐于研讨、勤于入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取得新知识,提高剖析和处置效果以及交流与协作的才干,为此主要采用说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师生互动,再借助多媒体辅佐教学等方法,充沛表达出先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员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协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教学进程:〔一〕、导入1〔出示地球图片〕这是什么,你们认出来了吗?2、〔粘贴地球图片〕这就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上降生时就在不时地探寻它的真面目,我们明天就从地球的外形说起。

〔板书:地球的外形〕〔二〕了解先生对地球外形的看法 1、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外形的吗? 2、你是怎样知道的?〔三〕了解人类看法地球外形的进程1、如今的人类可以经过各种途径看法地球的外形,但现代人,他们以为地球是什么外形的呢?翻开书14页,阅读现代人对地球外形的猜想、探求与实际。

2、生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课件出示〕3、在天圆中央的基础上,有人做了改良,天不与地直接接合,而是在地上有8根擎天柱撑着天,关于以上这三种说法,你们以为可信吗?为什么?4、这三种说法虽然可信度不高,但也是现代人凭直觉对地球外形的猜想,但在现代人中也有些人提出了另外一种猜想,那就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张衡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们区分是怎样说的?5、生汇报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球的形状》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球的形状》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球的形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而不是平的。

教材还介绍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究问题的答案。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可能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地球的形状,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地球不是平的,而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3.观察与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地球的形状。

4.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培养学生的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5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5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科学家的探索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和发现。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平面或者简单的球体的阶段,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和科学探索过程可能比较陌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历史观念。

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逐渐认识到地球的形状。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图片和视频,了解地球的形状。

2.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交流科学家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故事。

3.实验法:让学生通过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感受地球的形状。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球形状的图片和视频。

2.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材料。

3.分组讨论的教室环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引起学生的思考。

然后,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地球形状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的形状。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同时,教师通过展示科学家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地球的形状本课讲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以及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也是我们人类唯一的生存之地。

本课通过历史发展的轨迹,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而艰苦的历程。

教学目标包括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以及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重点在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而教学难点则在于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准备橡皮泥、火柴梗、小纸片和地球仪等教学材料,以及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

本课需要2个课时来完成。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首先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然后,我们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总结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

接着,我们出示宇航员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最后,我们让学生讨论和交流,记录他们关于地球的问题和想法,并进行小组汇报和教师总结。

在第二课时中,我们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我们出示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图,让学生交流和讨论,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最后,我们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是圆球体,以及地球的大小。

2.既然古希腊学者XXX和我国古代的XXX早在很久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那为什么人们当时不相信呢?3.学生们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4.教师总结了学生们的讨论内容。

5.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观察远处的船只,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然后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的船只则是先看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据此,人们猜测地球是圆形的。

6.为了论证地球的形状,进行了观察进港的帆船的实验。

观察者需要平视眼睛,而“开船者”需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7.XXX航行的介绍。

8.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9.学生们分组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10.教师总结了学生们的讨论内容。

二、认识地球的大小。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掌握测量地球周长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动手测量的能力和意愿;4.提高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测量地球周长的方法;3.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引入相关故事、视频等形式导入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知识。

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在导入环节完成后,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等工具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实物或图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外形、赤道线、两极线等特征。

3. 测量地球周长了解地球形状和大小之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何测量地球周长。

介绍测量地球周长的单位千米、公里;引导学生寻找相关资料,学习计算地球周长的方法,练习测量和计算。

4. 知识小结及课后作业在学习课程的最后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所掌握的地球形状和大小,以及如何测量地球周长的方法进行一次小结,并留下课后作业,以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策略本次教学采用多元化、互动式的策略,包括启发式提问、探究式学习、课堂互动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达到知识点的深化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际掌握能力。

五、教学评价针对本课程教学中的案例、课堂讨论和动手实践等进行答题测试,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确保每位学生都全面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六、教学反思本课程主要围绕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知识进行展开,启动了学生对于自然仪器的学习,并且采用了互动式的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们的探究、问答以及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存在一些操作上的缺陷,希望下次会更加关注到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含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含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课程目录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目镜(对着眼睛)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地球仪或伞、小纸船或火柴棍、纸、笔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2)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汇报补充。

(3)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4)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

(5)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补充。

(6)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7)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1)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2)学生讨论交流。

苏教小学科学六上《2.1.地球的形状》word教案 (5)

苏教小学科学六上《2.1.地球的形状》word教案 (5)

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2.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3.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地球)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3.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4.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5.小组汇报。

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谈话: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假设。

3.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生交流。

4.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5.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地平线下,据此,人们猜测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学实录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学实录

1.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全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探讨地球现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和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现状。

(2)、通过阅读查找得出表示地球大小的具体数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讨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难点:教材中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叙述非常简略,需师生补充精当材料。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

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研讨。

2.教师指导,学生表演。

(一)检查预习(1)、老师提问:我们人类生活的共同家园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谁能描述地球的形状呢?学生回答。

(2)、老师单击主界面,出示画面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示意图,指导学生记忆具体数据,交给记忆方法,对比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大小。

(二)导入新课:老师谈话导入,谈话内容如下:通过: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等数据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不是一个标准球体,准确答案请大家课下继续探究。

地球是球形天体这一今天看来是常识的问题,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对它的认识却经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前面我们已布置了一个作业:四个大组,每组分别研究一个课本所给的代表性事件,我们先通过课本图片资料和文字段落的学习,然后小组内汇总,遴选构思,以表演的方式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概貌展现出来。

现在各组参与表演的同学作准备,下面让我们用掌声请第一组的代表同学带上自己准备的表演道具上讲台,表演活动一(老师指导学生表演,指导学生一边表演,一边口述表演过程好内容)。

看完表演,我们自己完成活动一的填空题,填完后,我请一个同学把答案说说。

(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一后,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5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5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5苏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历史开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看法进程,说明地球的外形。

【学情剖析】:使先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求的艰辛进程以及我们寓居的地球外形,增强先生关于自己生活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知道地球的外形。

2、进程与方法:〔1〕可以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外形的一些效果。

〔2〕培育先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才干。

3、情感目的:知道人类探求地球外形阅历了漫长而迂回的进程,增强先生关于自己赖以生活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看法地球外形的迂回进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迷信探求不可缺少的推进力。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先生提早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合计一课时。

【教学进程】:一、话题导入,提醒课题同窗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要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活的家园,明天的迷信课就让我们一同来讨论学习——«地球的外形»。

二、复杂交流,了解进程〔一〕了解先生对地球外形的看法1、请大家说说地球究竟是什么外形的呢?2、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同窗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二〕了解人类看法地球外形的进程1、如古人类经过科技艺从各种途径看法地球的外形,但现代人们是如何以为地球的外形的呢?请同窗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现。

3、填空练习,教员小结。

〔1〕、最后,人们凭直觉来看法地球,提出〝〔天圆中央〕〞的猜想。

我国现代人以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以为地球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依据月食的现象剖析,以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外形。

〔4〕、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动身,不时朝一个方向飞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1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1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1苏教版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的外形和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看法进程。

2、了解地球的大小,运用有关数据来描画地球的大小。

3、知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等。

4、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使先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看法,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进程,激起先生探求学习的兴味。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难点:纬线和纬度的划分。

教员活动与先生活动1、写出比例尺的公式。

温习旧知2、比例尺由哪三种表示方式?预习反应3、比例尺的大小与实地范围、详略水平的关系?一、课堂导入:同窗们,在我们赖以生活的地球上,有浩瀚的陆地,奔腾的河流,高耸的群山,〝人类只要一个地球〞,让我们来看法她的相貌。

当我们遥望天空时,看到地球和月亮的外形是怎样的?二、指点先生对照学习目的自学课本1、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看法进程:新鲜的〝盖天说〞与〝浑天说〞→麦哲伦的环球教学进程飞行证明地球是圆形的→迷信家的精细测量: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那么球体2、地球的大小:地球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4万千米3、地球仪的结构:地轴、两级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先生对照目的预习课本,找出相应的基本知识。

读图2-6记住三个数字观察地球仪模型,了解地球仪的结构。

先生活动复备标注自学方式自学处置,处置不了的小组交流处置,也可以停止组际交流。

将疑问效果提出1、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看法阅历了哪些进程?2、描画地球的基本数据有哪些?自学文本先生小组内讨论找出答案并相互交流、记忆。

3、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的含义?效果预设4、纬度是如何划分的?5、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6、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交流学习交流方式1、小组内交流;2、师生交流;3、组与组之间交流;提出预习中的疑问效果疑问解答处置先生在交流中无法处置的疑问效果。

纬度是如何划分的?怎样表示?难点精讲赤道为0度,区分向北和向南各做90度到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学情分析】: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
(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
2、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形状。

(4)、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结论: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三、实验操作,得出结论
设计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

1、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2、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3、交流发现:先看见进港的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没,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4、结论:地球是球形。

四、观察图片,科学了解
1、伟大的实践,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的确证形状,地球卫星照片。

近代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出示地球形状的图片。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4、展示地球仪。

地球仪(globe):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地球的模型。

5、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沿着麦哲伦的航行模拟走一走。

五、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通过互问互答方式巩固本科知识。

2、思考:(1)地球是个球形,古代人为什么没有认识到呢?(2)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
【作业设计】: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
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
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
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小实验:自主选择伙伴,合作探究完成地球形状的实验。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
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
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
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认识历程科学验证思考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