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易错知识集锦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易错易混知识点 (17)

高三历史一轮易错易混知识点 (17)

高中历史(必修Ⅱ)易错易混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易错点1.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在农业上被大规模使用。

错误。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农业上很少使用,主要是用来制作礼器、兵器。

2.牛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错误。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是曲辕犁的发明,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3.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

错误。

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而不是一种灌溉工具。

错误。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才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6.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

错误。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除了小农经济模式外,还有皇室经济、封建地主庄园经济、租佃经济。

7.唐朝“柜坊”的职能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错误。

唐朝“柜坊”的职能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9.唐朝扬州、成都是当时政治、商业中心。

错误。

唐朝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它们是商业中心,而不是政治中心。

10.井田制和均田制都是土地国有制,所以性质相同,内容相近。

错误。

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而是一种名义上的贵族土是个体耕种,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11.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根本原因是地主、官僚、豪强的强取豪夺。

错误。

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地主、官僚、豪强的强取豪夺是其直接原因。

13.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中国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

错误。

明清时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发展缓慢,中国社会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程度有限,远未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

14.闭关锁国是禁止对外贸易。

高三历史一轮 复习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高三历史一轮 复习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15.以下各项与农田灌溉相关的有 ①都江堰②郑国渠③江南河④翻车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分析]学生易错选 B。江南河是大运河的一段,主要功能是运输,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它 的灌溉功能。大运河的开通,同时有利于运河沿岸地区的灌溉。 16. “檐剪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 , ,这几句诗反映 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 A 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 [分析]学生易错选 B。饮茶风气盛行的当是唐朝,陶渊明的时代是开始盛行,而且根据 诗歌通俗易懂的风格,大概也能推测出是白居易。 17.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民族的优劣 B.封建制度的强化 C.封建国家的盛衰 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分析]学生易错选 D。唐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处处主动,而两宋在处理民族问题中处处被 动,归根结底是由国家的实力决定的,民族政策的差异也跟实力相关。 18,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A 提高皇权 B.削弱地方权力 C 分化事权 D.削夺将帅兵权 [分析]学生易错选 C。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实采用了分化事权的方法,但 隋唐、明朝也曾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相对于隋唐主要分割相权,明朝既分相权也分地方权 力,北宋主要是分割、削弱地方权力来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19.北宋时期,进士科主要考 A 诗赋 B.经义和时务策 C.考律令、断案 D.四书五经 [分析]学生易错选 C。考律令、断案的是明法科。 20.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式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③寓兵于民,减少军 费开支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分析]学生易错选 D。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意思是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增加 政府的财政收入,③的着眼点是减少开支,不是增加收入的问契丹任用 21,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西夏仿宋朝制度建立官制等措施,其最大的历史作用 是 A 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 B.有利于巩固少数民族政权 C.使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 D.有利于缓和紧张的民族关系 [分析]学生易错选 A。A 项命题不成立辽、夏时期,多民族国家是分裂的而不是统一的 22.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 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结果 C.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 D 行省制度的巨大作用 [分析]学生易错选 D。行省制度是在元统一以后实行的政治制度,不可能成为元朝能统 一中国的原因。 23.明清初年,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三” ,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形 成的关键性因素是 A 松江地区的自然环境更适合于植棉 B 种棉经济效益大于种水稻 C 明政府推广植棉 D.松江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分析]学生易错选 D。 “棉七稻三” ,甚至“棉九稻一” ,意味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

2019年高考历史20个易错知识点汇总

2019年高考历史20个易错知识点汇总

2019年高考历史20个易错知识点汇总1、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易错分析】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2、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易错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第一,传承方式不同。

分封制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

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

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3、不能区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易错分析】学生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

最全的高中历史易错易误知识点大汇总

最全的高中历史易错易误知识点大汇总

最全的高中历史易错易误知识点大汇总预习很重要,复习很重要,对于要参加中考和高考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

这些易错易误知识点对于那些历史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同学,很是关键,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文科生很有帮助。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高中历史的内容。

高中历史易错易误知识点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

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

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

高三历史一轮易错易混知识点 (1)

高三历史一轮易错易混知识点 (1)

高中历史(必修Ⅲ)易错易混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点1.“百家争鸣”是指一百个学派在争论。

错误。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并不是指“一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

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

错误。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的“仁政”是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进一步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施政纲领。

5.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正确。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

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思想专制。

7.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理学)的外衣。

正确。

理学在社会道德规范上是儒家的三纲五常。

“二程”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其意思即三纲五常是天理。

朱熹主张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朱熹的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的(理学)外衣。

9.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正确。

两者都是唯心主义思想,都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支撑。

但它们在宇宙观方面有所不同,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心学主张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10.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错误。

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在当时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当时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和心学,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实行专制。

高中历史必修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de)政治制度易错点1、西周(de)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de),而是相对而言(de).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de)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de)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de)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de)大宗.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de)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de)制度.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de)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6、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de)中央一级(de)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de)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de)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7、明朝(de)内阁是皇帝(de)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de)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de)最高行政机构.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de)反抗斗争易错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e)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de)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de)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de)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de)字眼.第三单元近代中国(de)民主革命易错点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de),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de)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de)代表,不代表先进(de)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de)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de)指导.因而,天京变乱(de)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de)必然.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de)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de)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de)转变,推动了中国(de)政治民主化进程.3、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de),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de)土地问题.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de)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de)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de)尖锐.5、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de)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de)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e)历史.7、第一次国共合作(de)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8、国民党一大讨论(de)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9、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11、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de),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de).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de)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de)基础.12、“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de)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de)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de)危害性更大.13、注意中共领导(de)三大起义失败(de)最大教训是不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从中得到(de)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de)革命道路.易混点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de)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2、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了阶级反封建反侵略(de)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de)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de)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共产党领导下(de)根据地(de)名称辨析“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de)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de)简称)“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de)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de)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de)目(de)和主要(de)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de)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de)区域(“国统区”).第四单元现代中国(de)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易错点1、新中国(de)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e)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de)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de)开始,三大改造(de)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de)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de)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3、“一国两制”下设立(de)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de)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4、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de)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de),属于二战(de)遗留问题.5、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de)是现代意义上(de)法治社会,而不仅仅是法制社会.6、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de)组成人员.7、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de)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8、“文革”得以发动(de)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de)“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de)结果.9、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de)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易混点: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de)依据,是国家(de)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de)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de)几部宪法: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de)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de)作用,其临时宪法(de)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de)颁布.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de)宪法.第五单元现代中国(de)对外关系易错点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de),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de).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de).2、注意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de)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de)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de)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de)基本准则.3、“求同存异”方针中(de)“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de)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4、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de)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de)原始国之一.5、中美正式建交(de)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de)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de)政策.7、中美关系(de)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de)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de)利益是根本原因.8、注意中国多边外交(de)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9、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de)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de)利益.10、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de)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de)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de)时代主题”.。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在高考历史的备考中,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这些易错点可能由于概念混淆、史实理解不深、时间线索不清等原因而导致丢分。

下面,我们就来对一些常见的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进行精析整理。

一、中国古代史1、分封制与宗法制很多同学容易将分封制和宗法制混淆。

分封制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

而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贵族的等级秩序和权力继承。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易错点在于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清,以及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不能准确判断是哪种制度在发挥作用。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贯穿中国古代史,但同学们往往对其发展脉络和特点把握不准。

专制主义强调君主个人的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则侧重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从秦朝建立到明清时期,这一制度不断强化,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表现,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朝的中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等。

易错点在于不能清晰地记住各个朝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以及对其影响的分析不够全面。

3、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形式,但同学们容易对其特点和局限性认识不足。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脆弱性。

它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到了后期,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原因,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易错点在于不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全面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二、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同学们可能只记住了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影响。

例如,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同时,也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指导材料——40个高频考点与35个易混点

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指导材料——40个高频考点与35个易混点

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指导材料——40个高频考点与35个易混点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祭祖、姓氏、族谱、祠堂、重男轻女、尊宗敬祖、任人唯亲、传统节日等大都受其影响。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分封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是其现实表现。

高频考点2:古代中国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1)古代中国对地方的管辖主要有分封制(奴隶社会的地方制度,西周确立、春秋战国瓦解)、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国并行制(西汉前期实行,引发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采取“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行省制(元朝开始实行,为明清的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等重要制度。

(2)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反映任官原则由宗法血缘向行政任命的变化,标志着我国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郡县制向行省制的转变反映出地方区划越来越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趋严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1)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处理日常事务。

(2)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节制君权。

(3)影响:共议国政,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可以防范宰相擅权。

高频考点4: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措施: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趋势: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并发展到顶峰,相权不断削弱,最终丞相被废除。

高频考点5: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1)演变:古代中国选官制度主要有西周实行的世卿世禄制、战国至秦时实行的军功制、汉代实行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实行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高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知识归纳

高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知识归纳

高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知识归纳1.分封制与宗法制【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

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

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4.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

高三历史错题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错题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错题知识点总结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国际形势变化及其特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后来的历史事件埋下了伏笔。

首先,战争结束后出现了巨大的战争赔款和战争债务问题,使得欧洲各国面临财政上的困难,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其次,由于战争期间的武器技术升级和战争损失,许多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导致原本统治世界的欧洲列强地位受到动摇。

最后,巴黎和会的召开使得国际关系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确定了战后的和平安排,决定了许多国家的疆界和领土分配。

二、民主主义的发展与破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欧洲国家借助战争胜利的势头,开始向民主政治转型。

然而,这个时期的民主主义并没有获得持久发展,最终走向了破产。

首先,战后的经济不景气导致了社会资源的短缺,使得民主政治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其次,左右翼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政治派别和冲突,进一步削弱了民主政治的稳定性。

最后,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社会的混乱使得极端主义抬头,一些极端主义政权崛起并破坏了原本的民主秩序。

三、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20世纪最重大的经济危机之一,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危机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大规模失业,使得许多国家社会动荡,民众对现行政治制度产生怀疑,为极端主义政权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其次,危机使得国际贸易受到严重打击,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加大,出现了保护主义倾向。

最后,在国际政治上,危机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国家间的贸易战和经济制裁,使国际关系更加紧张。

四、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之一。

党的创建始于1921年,最初只有很少的几个党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小小的政治组织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执政党。

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党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保持了党的纯洁性和革命性。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频考点整理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频考点整理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总结高频考点整理1高中历史哪些知识点易错易错点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6.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7.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8.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9.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10.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1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易混点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高中历史知识点易错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易错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易错点总结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映,是人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的重要工具。

而对于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过去,提高历史意识,培养历史思维,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然而,由于历史知识点较多,学科内容较广,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下面将针对高中历史知识点中的易错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史知识点易错点总结在古代史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帝国的兴衰、古代战争的发展和变迁等内容。

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在古代史中,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而在这一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对于不同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时间、地点、特点等方面的混淆和不清楚。

比如,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是古代四大文明,它们在时间、地点、特点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导致错误。

2. 古代帝国的兴衰在古代史中,帝国的兴衰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而在这一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对于各个古代帝国的兴衰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的混淆和不清楚。

比如,秦帝国和罗马帝国在其兴盛时期具有较强的统治力和影响力,而在其衰落时期则出现了统治能力的衰减、社会经济的发展停滞等问题,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导致错误。

3. 古代战争的发展和变迁在古代史中,战争的发展和变迁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而在这一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对于各个古代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等方面的混淆和不清楚。

比如,中亚草原蒙古人的侵扰和统一、古罗马的征服战争等都是古代战争的重要事件,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导致错误。

二、近代史知识点易错点总结在近代史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扩张、近代战争的爆发和影响等内容。

1. 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在近代史中,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2019江苏高考历史考前必纠37个易错点

2019江苏高考历史考前必纠37个易错点

考前必纠37个易错点1.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但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拥有相对独立性,伴随诸侯国势力的壮大,最终出现诸侯争霸局面。

但是,无论是层层分封管理地方,还是通过周文化的传播增强各地的文化认同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开始设置郡、县;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有一定的合理性宗法制下权力继承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长子继承制把继承者的候选范围大大缩小,有利于减少因权力继承产生的冲突,从而保持政局的稳定。

3.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1)汉代刺史:代表中央巡查地方,位卑而权重,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

(2)宋代通判:监察地方的行政官员,官阶低于知州,但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与刺史同样具有“位卑而权重”的特点。

4.明清内阁不是对宰相制的继承和延续5.我国封建制度的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中国封建制度结束是在建国后。

6.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准确认识辛亥革命后,对于城市知识分子来说,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其心,影响巨大;但对于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的下层群众来说,封建专制、迷信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民主共和思想影响不大。

7.遵义会议没有彻底清算“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但并没有清算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思想上“左”倾错误的清算是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

8.国共两党抗战≠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

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带头作用。

9.《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但其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首次规定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但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知识点总结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知识点总结三

易错分析君主立宪制(1)议会、内阁和首相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下院掌握实权。

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内阁的权力: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等。

(3)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4)英王的地位和权力:作为国家元首,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作为英联邦首脑,英王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英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易错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遵循的三大原则(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3)联邦制原则——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易错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之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

易错分析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4)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一轮扫盲易错易混锁定透析必修一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一轮扫盲易错易混锁定透析必修一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一轮扫盲易错易混锁定必修一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6、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7、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8、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9、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10、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2019高考历史备考:易错易混点大排查!

2019高考历史备考:易错易混点大排查!

2019高考历史备考:易错易混点大排查!易错点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点,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个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6.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当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7.对秦朝“书同文”来说,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8.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9.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但仅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10.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1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易混点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点,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点,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易错知识集锦1.分封制与宗法制【错因】【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

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3.郡县制与分封制【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

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4.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

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

北宋监察地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但却代表中央监察地5【错因】【正确理解】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其职能是参与决策。

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冀、晋、鲁等地区)。

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6【错因】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

【正确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主权,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从社会发展形态而言,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7.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错因】不能客观评价这两次农民运动。

【正确理解】这两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典型的农民运动,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地位较高,但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究其根源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斗争目标、方式以及指导思想具有典型的小农色彩。

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学习西方、促进中国近代化的纲领、方案;义和团运动的指8.辛亥革命【错因】对辛亥革命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

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9【错因】认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人群;而广大农村的下层群众仍受封建儒家思想的束缚,所以辛亥革命后开展新文化运动就显得十分10.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错因】对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后还存在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缺乏清醒认识,错误地认为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后,中共领导人就全部放弃了“城市中心论”。

【正确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先后失败,已经在实践上证明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是错误的,是与中国的国情不相符的。

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但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并没有马上接受这一正确道路,而是在坚持“城市中心论”,所以1927年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11.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错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正确理解】“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12.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错因】对四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掌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

(2)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

(3)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

(4)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院为最高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1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

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

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2)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

“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当然,“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14.苏联解体【错因】认为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正确理解】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从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保持着1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错因】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正确理解】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两极格16.中国与不结盟运动【错因】认为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正确理解】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成立的一个相对松散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信守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结盟的外交政策。

其成员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17.均田制与宋代“不抑兼并”【错因】对两者实施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在认识偏差。

【正确理解】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耕种者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

这一土地制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激发小农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宋代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施,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但它也促进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荒地的开垦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18.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错因】把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正确理解】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相对立,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社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是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而形成19.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何时【错因】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正确理解】受北方生态环境恶化、战争频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发展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缩小了其与北方经济的差距,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20.工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错因】不能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性关系——雇佣关系。

【正确理解】工商业的发展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

因为只有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才可将其定位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最早出现的部门是纺织业,其标志性词语为“机21.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错因】对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性质混淆不清,误认为洋务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正确理解】洋务企业是指近代由洋务派兴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

军事工业产品归军队使用,属于封建企业;民用工业则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洋务企业是官办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民间投资经营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企业,早期称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有一定的区别,是进步的经济因素。

22.英国确立殖民霸权的三场战争【错因】误认为英国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正确理解】英国战胜西班牙、法国,从本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荷兰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以商业立国,缺乏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英国战胜荷兰体现2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错因】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正确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有双重影响。

一是破坏性,伴随着殖民掠夺和奴役而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亚非拉地区长期贫穷落后的局面。

二是建设性,殖民扩张和掠夺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客观上冲击和瓦解着殖民地半殖民地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亚非2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错因】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