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如何回归生活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德育开题报告实施方案

德育开题报告实施方案

德育开题报告实施方案一、前言。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风气日益浮躁的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二、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实施方案。

1. 制定德育教育计划。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包括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具体安排。

明确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重要环节,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加强师资培训。

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德育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鼓励教师参与德育教育研讨活动,增强教师的德育教育意识和责任感。

3. 创建德育教育氛围。

通过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德育教育活动周、德育教育主题演讲比赛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

倡导学校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德育教育活动,共同营造和谐、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

4. 强化家校合作。

积极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5. 建立德育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

通过德育评价结果,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总结。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我们将按照上述实施方案,不断加强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希望全体师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共同营造和谐、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

如何让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如何让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如何让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回归到以人为本,回归到以人的生活幸福为准。

而生活幸福的标准虽然也会因时代及种族的不同而有不同,也会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但是没有一个会认为把人的需求完全克制住了的道德就是好道德。

也没有人会认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是最成功的道德教育。

似乎只有我们才把一种牺牲看成是道德的化身。

所以,多少年来,我们的道德榜样就是这样的牺牲品。

而且大多是比较年轻的牺牲品。

他们都是人生还没有展开就意外地死亡了的人,成了这个社会的道德榜样。

为什么这样德育榜样都不约而同地出现在这个还只是孩子的年龄?而且宣传的效果又只有在孩子的年龄里才会有一点表现?就是因为孩子没有生活经验,还不能深刻体会到这样的德育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是随着他们阅历的加深,慢慢会体会到这是宣传一种生命尽快夭折的道德观。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着无限生命潜能,有多种发展可能的人,他们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急速变化的信息成长起来,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成长的环境实际出发,多采用一些符合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类实例来导入、来推进,让德育回归生活。

如本次课标的修订增加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其实这些都是更加注重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存在三种倾向:一是“理想化”,呈现给学生的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回避假、丑、恶,学生带着理想化认识进入社会,一旦遇到假、丑、恶现象,要么对已经接受的教育产生疑惑,要么无所适从,不能有效抵制,甚至被“感染”。

二是“成人化”,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教育。

”这样的流传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学校品德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第二,学校品德教育没有取得预期的实效。

三是“抽象化”。

品德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假、大、空,导致出现抽象的口号式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难以接受抽象的内容,所以实效性难以体现。

如何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如何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如何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在小学品德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深刻认识到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重要举措。

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绿色生活”,教师注重活动细节的实施,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回归生活,培养道德品德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又始终以生活为原点。

由此说来,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因而教育要还原生活才能迸发力量,成为真正的影响生命的道德教育,而生活又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节组合而成的。

所以,在构建思品学习的课堂中,注重回归生活细节,对调节师生关系、深化品德教育教材、促进教学活动有效的重构,影响深远,这也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要求。

鉴于此,我们的品德教学必须适时走进社会,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道德修養。

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到基地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课前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部署,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江子上市场,有礼貌地问问物品的价格,多走几间商店,同一物价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还让学生自主组织参与了一个“跳蚤市场”,把自己家里用不着的物品拿出来卖,到批发部购买一些物品自己摆摊卖,学学怎么卖东西,怎么推销商品,怎么热情地对待顾客,在实践中寓教于乐,懂得热情服务、诚实守信的重要。

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贯穿在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在实施品德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亲身感受事情的本质,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做到德育回归生活

如何做到德育回归生活

如何做到德育回归生活众所周知,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智育是生命,德育是灵魂。

这是因为教育不仅承载着促进学生认知的自由发展,而且也承载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发展的双重任务。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劳动体验。

勤劳节俭、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所施教的班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父母对孩子重在知识与才艺方面的培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较为忽视对孩子劳动观念、勤劳节俭等方面的培养教育。

大多学生平常都带有5—10元零花钱,花钱大手大脚,只要有消费动机,几乎从来不去想钱花得应该不应该。

为此,我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围绕“一元钱的价值”的系列体验活动:要求学生在三天内每人独立赚取一元钱,讲述自己这一元钱赚取的来历,并对自己赚取的这一元钱如何消费作出计划安排,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故事讲给大家听。

学生的发言和由此写出的感受作文使师生彼此都很受启发。

看来,只有学生自己有了切身的体验,才会将老师、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内化为深刻的自我教育,才会自觉地节约用钱,有意义地花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为进一步把教育引向深入,我要求学生每天在家通过家务劳动方式来挣取家长付给他们零花钱的活动,人人每周学会一项生活技能……,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家争相劳动,拖地、洗碗、做饭、收破旧、卖废品,有的还去食堂“打工”洗菜,采卖金银花……不但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挣到自己的零花钱,还学会不少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锻炼加强,乐得家长直夸孩子懂事多了,能干多了。

二、社会实践。

社会生活是道德的载体。

中学生的道德形成也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他们虽然年龄小,但也是独立的社会的人。

从小在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是多年来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

为了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我在组织学生充分领会教材德育内涵的同时,多次带领学生去调查县城周边河流近年来的径流变化和植被保护情况,讨论保护林木与涵养水源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对我县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也增进了他们植树栽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文摘:《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教学,强调品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

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调查生活,课中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过自己的生活。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

课后的延伸教育,指导学生实践生活。

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就要把思想品德融入生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紧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已经成为品德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

关键词: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教学,强调品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

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就要把思想品德融入生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紧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已经成为品德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

一、课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调查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

品德课前的生活调查,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接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为品德课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时也拉近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为此,课前,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

二、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过自己的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真实的生活体验是品德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

当学生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

教学活动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自然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关系,为学生的自觉主动的参与活动创造了条件。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一、走近生活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必须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

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

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

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与典型学科课程的教科书明显不同的是,教材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和班级的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同时,教科书的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它不在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而是成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

因此,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改变以往“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或看图讲解。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嘿,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方案。

这个方案可是我积累了10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心血结晶,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话题,探讨如何让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距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思想品德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回归生活,以实现这一目标。

二、研究目标1.分析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2.探索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有效途径。

3.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内容1.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

(3)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

2.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途径(1)优化教学内容,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1)引入生活案例,提高学生的代入感。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四、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论与实践。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一定范围内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看法。

3.实证研究法:在实验班级中尝试实施本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观察教学效果。

五、研究步骤1.第一阶段:收集资料,进行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框架。

2.第二阶段: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现状。

3.第三阶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教学策略,进行实证研究。

六、预期成果1.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思想品德教学要与生活实际联系,希望进一步纠正多年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抓住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道德学习离不开生活,道德学习的本质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

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注意完整地把握其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和为了生活的三个方面内涵,并努力付诸教学实践。

一、德育要回归生活1.教学中对每一节内容都要充分挖掘“德育点”,适时地在教学中实施。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是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教师要挖掘每节课的“德育点”,将道德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讨论中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

例如,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自己来发现网络游戏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利与弊,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

同时学生坦言自己的缺点,并找“道德小标兵”帮助自己,使德育的课堂充满了生动、真实的“活性因子”,因此吸引了学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把德育当作人生的必修课。

教师要让学生在吃穿住行、生活消费、为人处事、交往娱乐、课外学习、集体活动等自主行为中培养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身边的小事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均是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契机,感受到德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体验到德育就在他们身边,就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也就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与其他课程相比更有优势。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始终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精心组织每一节课,把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出来。

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建设,平时一定要多关注社会新闻、国内外大事,并且要通过各种渠道,如校园广播、报纸、杂志、时政学习小组等各种形式来让学生了解,让学生学习,让学生洞察社会、认识社会、分析社会。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内容摘要:[摘要]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

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教学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尤其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为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升华。

一、回归生活,找准切入点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自我”的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外部的灌输和行为的塑造来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体验、经验来发现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生活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儿童从书本世界走向日常的现实生活,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儿童的真实内心,在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的道德认识,能否得到现实生活的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的冲突所在,这就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和切入点。

从这一点切入,通过展开生活化教学,引发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思考:我应该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使之逐渐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观念,自主建构起个性特色的内心道德标准,也就实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

二、回归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1.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设计,评价方法的多元构建:让孩子在过程中感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既有明确的显性目标,又有模糊的隐性目标,而儿童又具有喜欢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编儿歌,师生共同表演,做游戏,讲童话故事等方法,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摘要】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品德教育应回归生活。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挖掘课程内容,使其与儿童生活世界相联系、改变学习方式,创设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以及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等方面,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才能真正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使其成为学生喜爱的、真实的课程。

【关键词】学生;生活;品德形成《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当孩子们发现现实生活中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的时候,当孩子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使他们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时,教育的引导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并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解决的,应使用好教材,恰当地运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来教育儿童,使儿童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现、不断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因此,品德教育应回归生活。

通过教育实践与探索,我认为要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 挖掘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世界相联系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

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如道德沦丧、人际关系紊乱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思。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生活实际来实施生活德育,以达到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和人际关系水平的效果。

一、明确“生活德育”的含义生活德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品德水平。

生活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保持良好的社会风尚,为自己和家庭、社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生活德育的途径1.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生活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我们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操守。

其中家庭和学校是最主要的道德教育场所,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可以让孩子们在不同的场所接受不同程度的道德教育。

2.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对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有着很大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我们要抵制社会负面因素,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风尚,形成以文明、和谐为基调的社会氛围。

3.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人际关系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和质量是影响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要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以礼待人、尊重他人、懂得合作,避免产生各种冲突问题。

4.自我管理和提高自我管理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生活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们要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学习、工作、娱乐等方面,以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生活德育的实施范畴1.家庭中的生活德育家庭是生活德育的重要实施场所,家长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引导孩子们学会做人、处事和学习等。

同时,家庭中应该形成良好的家风和家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风,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

学校是实施生活德育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教育部门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格培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自我管理、以及人际关系等。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往往容易迷失自己,忽略了生活中的真实和美好。

为了让人们重新回归生活的实际,实施生活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活德育不仅是对人们品德的教育,更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引导,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并且能够更加地注重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成长。

本文将围绕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展开讨论。

要回归生活实际,就需要认识到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容易被虚假的信息所影响,让我们远离了生活的本真。

我们需要培养真实的生活态度,学会用真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真理。

只有真实的了解生活,才能更好地去实施生活德育。

实施生活德育也需要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尽相同,但却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向。

生活德育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过同样的生活,而是要求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品质高尚的生活态度。

我们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要有自己的信念,对待他人要有爱心,对待工作要有责任感,对待生活要有幸福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才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实施生活德育也需要我们注重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成长。

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社会是我们生活的舞台,而自身的成长则是我们生活的目标。

在家庭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要学会倾听,要学会和谐相处。

在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尊重规则,要学会关爱他人,要学会承担责任。

而对于自身的成长,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完善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走得更远,才能成就更加美好的人生。

实施生活德育也需要我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

德育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敷衍的举措,而是需要我们付诸实践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爱心,要关心弱势群体;在工作中,我们要有责任感,要为自己的事业努力拼搏;在社交中,我们要有真诚,要对他人以诚相待。

“三步四环节”教学,让品德回归生活

“三步四环节”教学,让品德回归生活

“三步四环节”教学,让品德回归生活“回归生活”是如今《品德与社会》课的热门话题。

现在我们的课堂真的活起来了,学生也动起来了,教师们改变了以往思品课上呆板说教的方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五花八门,大有“课不惊人死不休”的势头。

然而,课堂上活动一个紧接一个,看似非常热闹,可一堂课下来,活动教学的实效并不大。

原因在于,教师们只把目光集中于活动的表面形式,缺乏一定的活动策略,没有真正把活动目标落到实处,许多活动的实施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没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没有触发学生的情感,因而导致活动的实效性不高。

“三步四环节教学”遵循中高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通过课前自主准备、课中体验探究,课后拓展应用(“三步”),实现了“在学习中了解社会,在社会中体验学习”的目的,并逐步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中课中探究又分为创设情境、引入话题,开展活动、充分体验,精讲点拨、明理导行,巩固检测、达成目标四个环节。

第一步:课前自主准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课前、课中、课后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因此课前师生的准备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

这一步中既包括学生的准备,也包括教师的准备,既包括准备的内容又包括准备的途径。

(一)准备内容1.文本、图片、音像等材料的准备。

如教学《我的家庭》(三年级上册),课前要让学生准备自己和家长在一起的照片并整理当时的故事情景并做好讲述的准备。

2.人员的准备。

在执教《走进网络时代》(五年级上册)一课时,我把学校的网络管理员请到课堂上做报告,让学生知道在感受网络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要警惕网络陷阱。

3.教具的准备。

如《我是大海一滴水》教学中,为让学生体验自己是集体的一员,集体力量大,我让学生带来了活动需要的牙签、叶柄等相关的物品,为课堂上学生活动作好准备。

4.周围环境准备。

如《熟悉的学校》(三年级上册),为增进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和对学校的亲。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的开题报告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的开题报告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上的满足。

德育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忽视。

因此,本文
选取“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作为研究课题,旨在探讨如何使德育重新回归
生活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水平。

二、研究目的
1. 探究当前德育的现状,分析问题所在。

2. 探究如何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

3. 探究德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合。

三、研究内容
1. 当前德育的现状分析
对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

具体包括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脱节、德育教育的形式化、师资力量不足等。

2.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方法
探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方法,包括如何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来增强德育的有效性,如何通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方式来活跃生活中的德育教育,使道
德品质得到提高。

3. 德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合
探究德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合,分析德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共性与差异,如何将德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紧密相连,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衔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
供有力保障。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对专业文献和实际案例的分析,来探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方法。

五、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当前德育教育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为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提升社会公德心和社会道德水平,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本文对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践者,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法和策略。

(工作计划)“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工作计划)“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

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

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她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忽视学生主体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3、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即着重研究促使学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①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

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

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

方案-让生活走进品德让品德回归生活

方案-让生活走进品德让品德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品德让品德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品德让品德回归生活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的重要时期,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道德存在与人的整体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纯粹道德”,也不存在不包含道德问题的生活。

在教学内容、过程、时空上进行扩展和延伸,实现教学的开放,真正做到提高品德与生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联盟、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方式。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起来。

如教学《春天在哪里》这一课时: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到公园、田野、小河边去寻找春天;然后搜集一些春天的照片及课本中的插图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人们的穿戴有什么变化、动植物有什么变化等。

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跟大家说一说你找到了春天的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所找到的春天的特征);第二教师用制作的春天的图片及课本中的图片课件进行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春天里动植物及人们的变化,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歌唱春天:如《小燕子》、《春天在哪里》让学生边唱边观察,这样使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的美感。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在游戏中指导行为。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能力还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要想帮助小学生形成抽象的道德概念,必须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因此,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进入角色去体验。

如刚入学的学生不容易理解“守秩序”的概念,于是就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亲身参加一种游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眉内容。

. . 。

. .
《小学品德教育如何回归生活》开题报告及
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当前学校品德教育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思品教学也就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孩子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关注实践过程,注重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才能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才有利于学生融入生活与和谐社会。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

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

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

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式。

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

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
差。

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

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

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

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

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
针对这些问题,确实是需要我们加以分析与研究,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国内外同类问题研究现状
1、当前小学课程改革把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改为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强调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学生有了真切的道德体验,思想品德的教育才较为成功。

各地都在积极地探索。

2、体验教育也是当前各课程所积极强调的,但是许多体验教育更多是体现在少先队活动上,把少先队活动当成思想品德体验教育的一个唯一途径,而系统地在思想品德这一课程中突出实践体验过程的成果不多。

3、受应试教育影响,思想品德的课程还基本停留在思想品德知识的记忆中,学生对这些知识无法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更不用谈良好的情感体验。

4、品德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较为严重。

5、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模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品德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而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产生的。

“回归生活”也就是回到这个本源中去。

2、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3、小学生蕴含着宇宙般巨大的潜能,可塑性非常强,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途径(方法);
2、索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与“情感教育”的结合;
4、探索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索改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成长。

五、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途径(方法):
努力影响社会大环境,改造家庭小环境,营造学校中环境,协调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力量,创造有利成长环境,整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共向合力,朝着同一目标培养下一代,使其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高。

在校内更要积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帮助,同学的协作互助,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引导自我,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

2、探索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课堂上接触的书本世界能与生活实际自然的进行联系,课堂教学真正触及儿童的内心深处,能对儿童的心灵产生影响和触动主要(1)优化师生关系;(2)优化教学内容;(3)优化教学活动;(4)优化教学评价。

思想品德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中让
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培养起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让学生真诚热爱生活,自主创造生活,健康享用生活。

学生能在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3、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与“情感教育”的结合: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为学生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逐步培养学生诚实、自信心、自尊、有责任感、同情、仁爱、正直、讲效率、刻苦、勇敢、自强、荣誉感等积极的情感。

(3)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认知和情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道德成为了学生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部强加的约束(4)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教师信任、尊重、理解、宽容、激励、鼓舞、唤醒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探索小学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
5、探索改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成长:
更新全体教师的德育观念,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深入理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教师不能再仅仅是照搬教材,应注重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六、研究对象
学校1---6年级学生
七、研究方法
文献法:搜集相关的理论、文献资料。

调查法:问卷调查,了解现状及活动效果。

行动研究法:相关活动的记录及分析。

经验总结法:回顾、总结、反思研究过程,并形成结题报告。

个案研究法:透过鲜活的个案探寻活动规律。

八、研究进程
第一阶段
1、申报课题
2、确定课题总体方案
3、开题报告
4、教师培训,包括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培训
5、确定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
6、确定子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
7、组织研究队伍,明确各自任务
8、问卷调查(重点侧重于测量教师的教学科研的意识、方法与
能力等等)
第二阶段
1、继续理念学习
2、各课题组按预定的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3、开设校内研讨课,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4、课程资源开发探索
5、阶段小结, 经验论文、个案交流并进行汇编
第三阶段:进行总课题和子课题中期评估
第四阶段
1、实验深化阶段,向县开放课堂教学,进行学术交流
2、子课题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3、子课题成果鉴定、验收
4、阶段小结, 经验论文、个案交流并进行汇编
第五阶段
1、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
2、编辑出版成果集
3、子课题优秀成果评选
4、收集研究成果
5、总课题成果鉴定
九、研究预期难点、创新点、成果:
预期难点:
1、参差不齐的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和文化背景影响研究整体进程。

2、师资培训的力度是实验的关键,如何盘活本校资源和请进专家引领相结合,以提高本校师资水平是当务之急。

创新点:
1、课堂追求富有人文的生命互动,将是我们实验过程中沉积下来的对整个学校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宝贵资源。

2、师生共同开发学科课程资源将提升学校文化品味和丰富实验成果,并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潜移默化有重大影响。

3、实验成果将以学生的体验活动呈现,而不是单纯的文本展示,使实验更具有推广价值。

预期成果:
1、形成课题方案集,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形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研究论文集》。

3、形成“生活化”课堂教学实例集。

4、形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有关参考资料,有关课题研究录像片、相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