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林散之草书精品《王安石乌塘》赏析

合集下载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巅峰杰作——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在历次公私所见的林散之草书作品中,草书《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墨色最具变化,乃是林散之草书墨法之经典,堪称“神品”。

墨透水洇,气象万千;奔放雄劲,结体奇险。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

无可名状,令人叫绝!作品先后发表12次。

草书是书法艺术性中难度最大的书体。

从古到今,在草书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书法大家只有几个。

如东汉的张芝,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张旭、怀素,明末的王铎,当代就数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江浦乌江人,名散之,号三痴生、江上老人、左耳、半残老人等。

‚诗书画三绝‛,尤其是草书享誉世界,被称之为‚草圣‛。

草书《许瑶诗论怀素草书》,1974年创作,立轴,尺寸为 138×35㎝,约 4平方尺。

落款聋叟,名章是‚林散之印‛(白文),引首章是‚七十年代‛(朱文)。

双款,水墨纸本,印有暗花的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品相上等,左下印章外有水迹。

作品内容是: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林散之先生用天才的智慧驾驭着那脱缰野马似的感性,任凭长锋羊毫在印有暗花的宣纸上纵横取势,自由挥洒,浓墨、淡墨和清水在‚草圣‛的笔下不停地流淌。

草书《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水融墨洇,浓淡枯湿,血肉分明。

出新意于主观法度之中,得奇效于客观意想之外。

炉火纯青,登峰造极,无可名状,令人叫绝!开头‚志在‛两个字是涨墨。

笔蘸浓墨,连字书写,水墨淋漓,浓淡分明。

写到第三个字‚新‛时,长锋羊毫笔尖的墨已沁入纸内,而腹部、根部的淡墨才刚刚注入笔尖。

林散之先生掭笔时羊毫处于斜切之状,两侧有浓淡之分,这时写出来的‚新‛字呈现出阴阳浓淡的多维空间效果。

‚奇无定‛3个字,从头到尾,墨色越写越淡。

‚则古瘦漓骊‛5个字,前两个字墨色较浓,‚瘦‛字出现了从浓到淡的现象。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草圣林散之——这40幅作品,是多名专家从林散之所有书法集、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林散之作品收藏家,以及社会征集等方方面面几千件作品中几次精选出来的。

——这40幅作品,是林散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这40幅作品,有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神卷”的《中日友谊诗》,有被称为“笔法经典”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有被称为“墨法经典”的《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有与林散之成名作一样的《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有林散之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写成的《自作诗三首》,有林散之用不同字体写成的、尺幅堪称巨无霸的《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有林散之的绝笔《生天成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金顶》、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

——这40幅作品,多次出版在林散之传记、论文、故事和报刊网络之中。

2012年7月12日,《扬子晚报》整版报道《林散之草书杰作结集出版》。

文章说:“40件作品每件都在百万元以上,随着时空的远去,其收藏价值无可估量。

”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每期介绍一幅作品,40幅历时4年,向世界宣传林散之。

1、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一)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二)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三)2、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38×35㎝桑作楷收藏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局部)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特写)3、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局部)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特写)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特写)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32×22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特写)6、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105×35㎝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特写)7、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75×20㎝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二)8、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175×64㎝林筱之旧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特写)9、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59×228㎝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二)10、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26×90㎝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一)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二)11、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二首》(前半部分)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局部)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特写)12、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127×31㎝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特写)13、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105×33㎝宋玉麟镇斋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特写)1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96×3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特写)15、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360×192㎝十竹斋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局部)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特写)16、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311×110㎝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特写)17、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40×280㎝庄希祖收藏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特写)18、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95×29㎝朱韬宇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特写)19、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98×37㎝尉天池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特写)20、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96.5×32㎝王茜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局部)。

林散之书画赏析

林散之书画赏析

林散之书画赏析林散之书画赏析名称:林散之 1976年作草书七言诗横幅材质、形制:纸本尺寸:106.5×38cm介绍:录文:男儿何不带吴勾,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说明:附萧平鉴定证书、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鉴定证书。

林散之草书“男儿何不带吴钩”有数幅传世。

此幅模披创作于1976年,正是林老草书艺术所处的鼎盛时期。

所录诗作者李贺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辞瑰丽,诗多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生不逢时的感慨。

李贺《南园》诗共十三首,是作者乡居时的即兴之作。

这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是第五首。

表现李贺愿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抱负。

与其一贯抑郁伤感的诗作不同,此诗辞意明快,情怀激越,代表了李贺诗的另一种风格。

“吴钩”,泛指宝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军阀割据的州郡。

“凌烟阁”,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

“若个”即“哪个”。

林散之将此诗抄录赠人,既鼓励友人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也表现了自己积极用世的思想。

这与他五十年代出任过江苏江浦县副县长,从事过政务有关。

这幅草书用墨酣畅,笔势纵健,结字揖让有致,虽是应酬之作,但自然真率,功力尽现。

堪为此期林老草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名称:林散之 1974年作草书镜心双挖镜心材质、形制:纸本尺寸:28×34cm×2介绍:录文:△犹记当年拙政园,与君抵掌话文鸳。

对对双双三十六,芦花深入共留恋。

△大好河山忆旧游,匆匆岁月十年秋。

七十二峰三万顷,烟波无限为余留。

说明:附萧平鉴定证书、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鉴定证书。

此“草书镜片双挖”,为林散之先生七十六周岁时所作。

各书自作七言绝句一首,末款为“钜其老弟,属题二首”,当是应酬友人之作,书家称“老弟”,应是“晚辈”或“学生”之谓。

诗中提及“拙政园”,为苏州名园之一。

“何山”位于苏州寒山寺西枫桥镇南约三华里处,登此山而望西南之狮子山,狮子逼真而景尤佳。

此两首诗忆写诗人兼书家与其老弟同游拙政园与何山之情景,虽寥寥数十字,却情、景交融,人、事俱清,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友谊、对人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珍视之情。

[VIP专享]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4)

[VIP专享]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4)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4)红色典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林散之先生以毛泽东诗词为内容创作的草书作品存量不多。

这幅作品笔精墨妙,红色题材,多位名家专家题跋称精,先后 3次权威出版。

“当代草圣”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立轴,高94公分,宽32公分,约3平方尺。

上款是森海,下款是散耳。

名章有“林散之印”(白文),闲章是“曾登太白”(朱文)。

水墨纸本,长锋羊毫笔,生宣纸,磨墨,十全品相。

正文内容是: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林散之作品收藏家、鉴定家和林散之家属等对这幅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评价极高。

江苏省美协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著名收藏家宋玉麟先生题跋:“林散之乃近现代书法大师,有“草圣”之誉,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先生此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所创作,笔势宏伟,气息高华,系先生作品中极精之代表作。

今获观实为难得,故题数语以记。

”中国著名书画鉴定家萧平先生看后说:“是难得精品。

”林散之长子、著名书法家林筱之说:“这是一幅很精的作品,反映了家父六十年代中期书法的最高水平(《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第70页)。

”这幅作品是红色题材,是创作题材,书法的内容是毛泽东词。

看到这幅作品的内容,很容易让人们回想起当时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尤其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记忆犹新。

吃饭凭粮票,学生上学先背毛主席语录,工人上班的第一件事是背毛主席语录。

到了后来,学生不上课了,工人不上班了,就是读毛主席的书,唱毛主席的歌。

毛主席著作有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

歌曲有《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

那个特殊的年代催生了一批红色题材的书画作品,比如傅抱石的《雨花台》,钱松喦的《红岩》、《常熟田》,还有魏紫熙的《黄洋界》等。

诗画双擅 独尊草圣

诗画双擅 独尊草圣

诗画双擅独尊草圣作者:衡正安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4期中國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真草隶篆行各呈姿态、各具魅力,草书(尤其是大草)不管从技术层面还是审美境界来考量都是最难、最高的,因此,真正在历史上被公认的草书大家,乃凤毛麟角,而林散之就是其中的一位,有“当代草圣”之誉。

以其诗、书、画、文全面的艺术修养,成为近现代书画家的典范。

一、林散之的诗林散之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这一结论毋容置疑,不管从作诗的水平还是诗的数量来审读都当之无愧。

他有《三痴吟稿》和《江上诗存》诗集存世,前者搜集20岁之前的诗作,约百余篇;后者多作于1928年至1980年间,有2000多首,足见其童子功和所付出的心血。

从他一生诗文书画经历来看,林散之对于诗最为痴迷也是用功最勤,他曾言:“以七分精力用力学诗,功夫最深。

两分用于写字,画乃书法余事。

”还说,自己诗第一。

墓碑上自题“诗人林散之”,足见非常自负也非常看重。

散翁所作诗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写景、叙事、议论、言志等,而我最喜欢他的“情诗”和“论诗”。

“情诗”是对妻儿、老友、亲朋、故交的挚诚之爱,感情至深、情真意切:“读莪每下王褒泪,捧檄难为毛义心”、“身残只为劳儿女,力竭皆因累米盐”,不仅用典贴切,对仗工稳,也真情地道出艰苦生活的无奈和辛酸,使人沉思、催人奋进。

林老和诗人、著名学者、书法家高二适的情谊、唱和,成为文人相互欣赏、交谊的楷模,为其撰写的联语更是感人至深,情意绵绵:“风雨忆江南,杯酒论诗,自许平生得诤友;烟波惊湖上,衰残衔泪,哪堪昨夜写君碑。

”等诗句,读后使人潸然泪下、难以平静。

所谓“诗言志”,其实诗更是言情,只要感情笃深,怎不能写出好诗?散翁曾自言:“诗,性情而已。

”“诗贵乎至情,真情出好诗。

”真是一语中的。

林老的“论诗”,大多是自我学书、作画、作文的深刻体会和独特理解,确乎鞭辟入里、见解独到。

“雨淋墙头月移壁,鸟篆虫文认旧痕。

我忆黄山山上老,却从此处悟真源。

草圣千秋 风流独步——有感于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草圣千秋 风流独步——有感于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成了超凡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细读他那惊心动 魄
的大草 , 其书法语言的包容性 、 超前性 、 表现力 、 穿透力 、 震撼 力、 感染力在 2 O世纪 的书坛都是 罕见的 。 中的奥妙值得后 其
人 深 入研 究 。
行笔迅疾极 易出现“ 中怯 ” ——轻薄浮滑的弊端 。 而隶书笔笔
个 阶段 : 两 者 为 小 变 , 为 一 阶 段 , 两 者 为 大 变 , 各 为 前 可 后 而

楷、 碑、 魏 晋楷 )隶书 (礼器 》《 、 《 、张迁 》《 、 乙瑛 》《 峡颂 》 、西
等 )行书( 、 二王 、 米芾 、 邕等 )草书 ( 李 、 二王 、 怀素 、 祝允 明 、 董
刻 一 一摹 下 ” 。
林散之先生“ 古稀 之后 又 一 变 ”进 入 了第 三 阶 段 。 17 , 90
年他人浴时被热水 烫伤 , 右手半残 , 执笔方法也被迫作 了调 整。在这之前 4 0年左右的时间 ,他长期浸润于传统 书法之 中, 酝酿着突破 , 渐进渐化 , 终于完成 了“ 衰年变法” 而形成 了
自明末清初 大书家王铎 以后 的几百年 , 中国传统书法艺
术中的草书艺术渐趋衰微 . 后继乏人 。然近代林散 之先生 以 坚韧不拔 的意 志 、 下求索 的精 神 , 上 在草书领域 里“ 人古 出
在 范培 开、 张栗庵 、 黄宾虹三位名师 的教诲 、 引导下 , 林 散之先生在学书过程 中始终尊重书法艺术 自身 的发展规律 , 在古代经典碑 帖之问遨游 , 以最深 的功 力人碑人 帖 , 以最大 的勇气出碑出帖。中国书法史上那些最典范的楷书( 包括唐
新 ” 以独特而富有创造性 的书法语言 , , 对草书艺术做 出了开

林散之作品赏析

林散之作品赏析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

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

“草圣”的桂冠,不是自封的;它自然形成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林散之先生被称作草圣,有其特殊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渊源。

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

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

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

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

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

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

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 秋水老师谓:“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

锋长则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

”林散之作品艺术特色林散之的书法被称为“散体”草书。

他的字极其讲究用笔,重视用笔。

他用长锋羊毫作书,并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这不仅须善于择取古学之长,而且更需千锤百炼,把握到其中的奥妙。

林散之用笔变化多端,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他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

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林散之作书,注重变法。

他说:“审事物,无不变者。

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余,书法之变,尤为显著。

”正是这样,他保持着常新的艺术追求,从学唐碑到学行书,六十岁以后学草,兼收诸家。

Removed_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1)28

Removed_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1)28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1)炉火纯青——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画堂》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这是林散之参加全国书展的作品。

超凡脱俗,人书俱仙,是林散之晚年的代表作,先后9次参展著录。

“当代草圣”林散之草书条幅《自作诗画堂》,尺寸为127×31㎝,约4平方尺。

落款散耳,印有“江上老人”(白文),“大吉羊”(朱文)。

水墨纸本,洒金蜡纸带暗格,长锋羊毫笔,焦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全。

作品正文内容是:才绿今年草,离离江上村。

诗留昨夜雨,春掩画堂门。

从1973年开始,林散之先生每年都有不少草书作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大型展览。

每次参加展览,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最有影响的有两次。

一次是1987年在河南举行的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林散之送展的作品是四尺整幅草书陆游《剑门道中》。

1987年10月28日,《书法报》发表徐本一的文章《绝唱与新调》,文章写道:“通篇行气如虹,一往情深,超越褚墨,使观者但闻一唱三叹浏亮之声,而丝毫不显衰年之容。

林老此幅佳构举重若轻,直迈古人,堪为当代杰作。

”另一次是1989年8月,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林散之先生选送的就是这幅作品。

当时先生身体不好,无法创作,二儿子林昌庚教授便从先生近期作品中选出10幅,请南京的一些书法行家进行初选,根据不同人的意见和建议,结果选出4张。

还有一张四尺对开条幅是林散之先生1988年8月创作的,林教授认为能代表父亲的水平,但是没有被行家选中。

于是,林教授就把这一张与行家选中的4幅作品一共5张字挂在墙上,请林散之先生定夺,结果林老就选中这一幅草书《自作诗画堂》。

这幅参展作品与林散之其他作品不一样。

第一,用的不是生宣纸,而是洒金蜡纸。

这种纸的表面光滑,不吸墨,很难写。

第二,用的是焦墨,林散之先生没有用最拿手的淡墨。

《书法报》第11期发表舒蒙的文章,题目是《好书不厌百回读》,文章说:“在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面前,评委们团聚一圈,品评赞赏”。

林散之草书赏析(33)

林散之草书赏析(33)

林散之草书赏析(33)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赏析33-2、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局部).jpeg33-1、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36×6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jpeg (162.04 KB, 下载次数: 1)赏析提要:作品身世传奇,得到书法大家赵朴初的首肯。

墨韵极佳,空灵飘逸,以淡墨为主,集干湿浓淡于一体,立体感、金属感较强,当属精品之作。

作品6次出版。

这幅草书横幅《清静》是林散之先生1987年即兴而作。

尺寸为36×64㎝,约2平方尺。

落款九十老人散耳,印有“散之信玺”(朱文)、“江上老人”(白文)、“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正文内容是:清静。

这幅作品墨韵极佳,空灵飘逸,一气呵成,没有一点做作之气,充分体现了林散之先生晚年的草书艺术特色,是一幅精品佳作,具体表现有三:一是集干、湿、浓、淡于两个字。

如“静”的最后一画是干墨,左边墨多的那一部分是湿墨,“清”中的两点是淡墨,三点水中的最后一点的黑色部分是浓墨。

“清”的最后一笔是一点,这一点的墨像是左边淡右边浓,浓淡并生,之所以产生如此效果,与林散之先生用宿墨和破墨法有很大关系。

二是以淡墨为主,枯笔为辅。

在干湿浓淡中,林散之先生用淡墨最多。

“清”稍微夸张一点,全是淡墨书写而成。

“静”的左边部分也是以淡为主。

“争”的中间只有一些淡墨,其余都是枯笔。

“清”中有一点点枯笔,三点水的最后一点有飞白。

飞白最多的是“静”,特别是下半部分,枯笔墨迹清清楚楚。

三是立体感、金属感较强。

这幅作品布局奇特。

“清”字左轻右重,上重下轻。

“静”字左重右轻,上重下轻。

“清”位置很正,“静”的位置明显下移,两个字放在一起,相得益彰,颇具立体感。

请看“清”中的三点水的最后一画,还有“清”字的上半部很有立体感,“静”的左上部也是如此。

“清静”两个字的淡墨呈银灰色,淡墨到浓墨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犹如天成。

Removed_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8)19

Removed_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8)19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8)翰墨风神——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横江词二首》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林散之认为,学草书要“以楷入草”,要“先刚后柔”,要“中锋用笔”。

这幅作品年代好,笔墨精,尺幅大,出版早,是反映林散之草书艺术最高水品的妙品力作。

作品先后 4次权威著录。

草书《李白横江词二首》是立轴,尺寸为114×229㎝,约23平方尺。

落款散耳,钤印是“林散之”(白文),“大年”(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宿墨。

裱工精细,色质一般,发黄带斑点。

正文内容: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杨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这幅草书创作于1977年,最早发表于1982年12月的《林散之书画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之后又3次著录:1994年11月,《林散之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林散之艺术馆馆藏精品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2年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文物出版社。

林散之被奉为“草圣”之后,不少书法家为他高唱赞歌,更有众多的年轻人要求拜他为师,学习草书。

林散之认为,学习草书,必须从楷入草。

从草书自身的结体规律来说,无论是偏旁部首,还是钩纡盘旋,都有一定的结体规律,如笔画长一点,短一点,多一点,少一点,甚至相当微小的变化,都会使其成为另一个字,或不成为字。

所谓“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就是这个道理。

写草书是不能任笔为体的,草书除了自身规则以外,还要执行楷法。

张旭、怀素最好野逸,笔走龙蛇,但不出法度。

林散之的这幅草书《李白横江词二首》,看起来随心所欲,出神入化,满纸烟云,其实是用楷法写成的,有章有法。

如“汉”、“吏”、“波”,还有“可”等等,笔笔行得开,笔笔留得住,没有一处是滑的,行中有留,留中有行。

林散之说:“现在好多人下笔便草,写得一塌糊涂,真是谬种流传,我看了很心疼。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珠联璧合——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书风古朴典雅,形质苍劲老辣,枯笔一任自然,布白恰到好处。

先后4次出版的草书极品《毛泽东词浪淘沙 ·北戴河》是诗艺和书艺的完美珠联,是名词与名书的巧妙璧合。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盛夏,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第一次去北戴河办公,下榻在刚建好的一号楼。

一天下午,风雨大作,海面上波涛汹涌。

毛泽东极目幽燕,抚今追昔,兴致倍增,顿起击水之念。

卫士长李银桥连忙劝阻,他却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毛泽东不但下了海,而且在大海中畅游了一个多小时。

第一次畅游大海,第二天就写成了这首不朽之词。

据说,毛泽东写《浪淘沙·北戴河》与李煜的《浪淘沙》和曹操的《观沧海》有关。

南唐后主李煜写过《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充满了亡国君主的伤感,毛泽东不喜欢。

毛泽东喜欢曹操在北戴河碣石山写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诗,赞美江山,催人奋进,但也只是抒发了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高瞻远瞩,怀古颂今,气魄宏伟,豪迈奔放,特别是后两句,将曹操的“秋风萧瑟”顺序颠倒,保留了李煜的“人间”,变成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可是,这一颠倒,这一保留,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是李煜的亡国伤悲,也不是曹操的一统志向,而是已经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客观现实。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7)林体标本——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林散之的草书被称为“林体”。

“林体”的基本特征有四:瘦劲圆涩,璀灿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再概括就是4个字:瘦劲飘逸。

草书《孟浩然春晓》是典型的“林体”,字字力可扛鼎,是难得的精品之作。

作品先后3次权威出版,与已出版的同样内容的作品相比,此作更为精道。

林散之先生的草书,有的人简称为“散草”,有的人称为“林体”,还有的人称为“林草”、“林书”。

综合大多数人的观点,称“林体”更好一些。

其理由有二:一是按照习俗,二是方便传承。

如毛泽东的草书叫“毛体”,颜真卿的楷书叫“颜体”,柳公权的楷书称“柳体”。

如果称“散草”等,相对来说不便普及,不懂书法的人容易产生岐义。

如果对“林体”草书进行定性分析、概括提炼,吸收马鸿增、庄希祖、衡正安、王冬龄、郑必宽等诸贤对“林体”的研究成果,就会发现“林体”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瘦劲圆涩。

主要说的是林散之先生的用笔。

笔笔中锋,线条瘦劲,圆中有方,方中见圆,柔中有刚,遒健雄浑,力透纸背,牵丝引带,字字相连,以及生宣纸和长锋羊毫笔的选用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效果。

二是璀灿华滋。

主要指林散之草书的墨法。

包括墨破水、水破墨后形成枯湿浓淡的墨像,还涵盖宿墨、枯墨等。

三是偏正相依。

主要讲林散之草书结体布白的变化,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指林散之先生盛年大草的体态有正有偏,偏正相辅。

另一层指七十年代作品中有的字是以偏为正,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字是以正为主。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合在一起就是“偏正相依”。

四是飘逸天成。

主要从气息上分析,指林散之先生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总和,尤指林散之先生书艺高超,人书合一,自然所为。

如果对“林体”再作进一步概括,可能就是4个字:瘦劲飘逸。

瘦劲主要指线条等方面,飘逸大体指墨色、结体,还包括林散之的人文思想和人品等。

概括“林体”的基本特征是一道难题,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绝对,也不同于几何题的解析,通过论证,最终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世纪经典——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林散之先生一生写得最多、尺幅最大、影响最深、最能反映草书风采的题材是《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

这幅狂草是林散之先生的代表作,堪称二十世纪的经典。

巅峰命笔,珍品之作,红色题材,两次出版,尺幅较大,全名单款,名人治印,品相一等,鉴别样本。

但是,这个内容的作品仿得最多、仿得最好。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是“一代草圣”林散之狂草《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的内容。

作品是镜片,全名单款,尺寸为175×64㎝,约10平方尺。

两方红印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先生所刻:“林散之印”(朱文)、“七十年代”(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致,品相十品。

作品先后2次着录:1997年9月,《林散之书法集》第91页,古吴轩出版社。

2012年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35页,文物出版社。

狂草《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是林散之先生草书艺术的巅峰之作,具体特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气势磅礴。

作品任意恣肆,力压乾坤,节奏铿锵,跌宕起伏,极具张力,非常壮观。

观后令人震撼,令人拍案称绝!二是牵丝引带。

“风雨送春归”5个字是“一笔书”,字的单体结构在这幅作品中基本被打破!你连我,我靠你,笔画相靠,字字相连,形成了一个个既独立又联系的有机体。

三是欹正相依。

作品第一行中的“飞”、“春”,第二行中的“百”明显偏离中轴,但这些字又紧靠着旁边的字,如“飞”字看似偏离,但是和“雪”在一起,又觉得不是太偏。

“百”和“丈”也是如此,欣赏者既感到新奇又不感到突然。

四是结体多变。

每行字数不一,大小相配。

“归”、“来”、“到”等,字特别大,大得出奇,而“不”、第三行的“春”、“待”则小得微妙。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8)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8)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8)笔走龙蛇——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十六字令》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通篇以焦墨而为之,散锋入草,一枯再枯,墨似尽而笔仍在运行,只见残墨化作丝丝飞白,在似有若无中尽显神韵。

作品先后两次着录。

林散之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和近一个世纪的书法实践,成就了这位“草圣”。

林散之的草书艺术是人类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

由于缺乏权威的鉴定机构和拍卖机构,致使一些赝品混入市场。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完善,这种“知假拍假”、“造假无罪”的现象不会长期下去。

艺术品交流将逐步步入正常轨道,用法律法规保障艺术品的合理流通。

5年,也许再长一点的时间,中国的艺术品必然会走出国门,进入世界这个大市场。

这是中国国力不断强大的客观要求,也是艺术品市场的必然规律。

随着人们对林散之草书认识的不断升华,林散之的草书精品将出现在世界顶级艺术品的拍卖机构,如美国苏富比、英国佳士得、德国纳高拍卖行等。

美国的金领、英国的绅士、法国的新贵也会收藏像《毛泽东词十六字令》这样的林散之草书精品。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词十六字令》先后两次着录。

一次是2008年5月,着录于《大匠之道》第101页,江苏美术出版社。

另一次是2012年5月,着录于《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119页,文物出版社。

作品是镜心,尺寸为70×37㎝,约2.5平方尺,落款林散之,印章有“林散之印”(白文)、“大年”(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单款,裱工精美,品相十全。

内容是: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草圣”林散之书法艺术的高峰期,林散之先生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大都在这段时间内完成。

比如《许瑶诗论怀素草书》、《中日友谊诗》(筱之版)、《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自作诗论诗绝句》等。

枯笔典范——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赏析

枯笔典范——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赏析

枯笔典范——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赏析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这是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的内容。

作品创作于1980年,横幅,尺寸为145×354㎝,约 45平方尺,落款林散耳。

印章“林散之印”(朱文)、“大年”(朱文),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教授所刻。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一流,十全品相。

这幅草书作品的亮点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枯笔。

这里先讲一个故事。

相传古代有个皇帝,刁难一位大书法家,给他只能能写8个字的墨量,要求他写出10个字,如果写不出来就杀无赦。

大书法家聪明过人,略加思考之后,奋笔疾书,8个字的墨竟写出12个字来,而且笔笔到位,字字清楚。

皇帝看后大喜,立刻赏金百两。

这个大书法家用的就是“枯笔”,不仅免遭杀身之祸,还得到了御赐。

枯笔,是指在笔墨很少的情况下,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用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汉代书法大家蔡邕把这种墨痕叫“飞白”。

笔迹中的丝丝露白,传说是蔡邕看到役人用扫帚刷墙,从中得到启示,便把这种办法用于书法。

唐朝女皇武则天写字时喜欢飞白,比如《升仙太子碑》的碑额就是如此。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先生把枯笔分为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时而用浓墨枯笔,时而用淡墨枯笔,有时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并用。

在这幅作品中,林散之先生用的是浓墨枯笔。

如作品中的“图”、“作”、“认”枯笔,“希”、“今”、“如”、“中”枯笔形成的丝丝飞白,如白烟袅袅,扶摇直上。

这些字枯润相生,神旺气足;墨处厚重,白处空灵;粗犷朴野,笔沉痛快。

“入画”、“几”、“刍”,仿佛随手挥毫,尽得自然,粗细多变,断连相应,一副威武,令人称绝!飞白表现出一种空灵、虚幻的境界。

这境界,不是空无而是充实,蕴含极为丰富。

不同审美情趣和不同层面的人,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像去体会、去欣赏。

尽管个中滋味各有各的不同,但都是一种美的享受,都是一种美的升华。

林散之:时势逼出的“草圣”

林散之:时势逼出的“草圣”

林散之:时势逼出的“草圣”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在安徽马鞍山采石矶辟有一片林园,建有“林散之艺术馆”。

这个“艺术馆”占地虽不广,但它却留住了林老的墨宝,留住了林老的精神,留住了皖人的财富。

与该馆工作人员攀谈,才了解到林散之先生成名、出名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总页数】2页(PI0012-I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草圣千秋风流独步——有感于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2.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书法赏析
3.草圣精粹——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赏析
4.南方拍卖之王林散之书法:一代草圣
5.弘扬当代“草圣”林散之精神品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