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作用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摘要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并在翻译实践中得以彰显。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各环节:选择翻译文本,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用目的语来传达原文本的神韵。
同时,本文也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方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应得到充分的关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文化意识读者意识1.译者主体性研究现状及特征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隐身”于翻译作品当中,翻译中任何带有译者个人色彩的痕迹都是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显露无疑。
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日渐提升,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和主体,就是架起源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桥梁,从此译者和作者是平等的创作者。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在翻译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译者首先是原作的忠实的、最积极、最主动、最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
作为读者和阐释者,译者的翻译策略、人生经验、专业修养和个人审美观念等对译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见,译者的翻译无疑会或多或少偏离原著,打上自己时代、历史、民族乃至译者个人风格的烙印。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过,“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和人间性”。
(傅雷,2009:191)这里的“个性”即主体性。
他在翻译实践中强调注重译者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为同一文本有多种译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彰显下面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2.1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以下环节:原文选择,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选择原作。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一.引言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
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
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
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
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
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
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
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是指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还会受到文本、社会环境和主体三个方面的影响和限制。
本文以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汉英翻译为例,详细分析译者主体性之受动性在汉英翻译中的体现。
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汉语文本被翻译成英语,其中包括文学、金融、时政等各个方面。
政府工作报告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政府的“窗口”,其英语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中国政府的声音。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最重要的例行公文,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
报告通常分为三部分:一年来的工作回顾,当年的工作任务,政府的自身建设;其他方面包括外交和国际形势方面的内容等。
国家总理在“两会”發表政府工作报告后,将引起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讨论与分析,是重要的“指向标”,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译者主体性概念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盛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特征以及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
查明建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中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活动过程中,作为动作执行者及主体的译者在充分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
”译者主体性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动性与受动性。
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融合自己的视域和原著的视域,译者发挥能动性就是达到这种融合的必备要素,这样可以给读者带来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
另一方面,因为译者的翻译行为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译者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的限制,如当时时代的话语与权力束缚、政治外交关系等,表现为译者的受动性。
译者能动性和受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
译者主体性在《道德经》翻译中的体现
语言译者主体性在《道德经》翻译中的体现武婷婷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摘要: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中译者应尽量减少自己观点的介入。
而在意义多元化的语境里,译者的主体性渐渐凸现,译者在促使不同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译者和原作者都是在各自的语境下建构不同的文化。
《道德经》翻译为英文,译者不仅是单纯的语言中介者,其创造性也有所发挥。
关键词:译者的主体性;《道德经》翻译一、译者主体性与我国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一)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的漫长发展中,译者一直生活在原文作者的阴影之中,努力使自己做“隐形人”,处于“一仆二主”的尴尬地位。
随着翻译理论从原文到译文的转变,译者的身份也经历了从幕后到台前的变化。
翻译理论研究者终于意识到,作为翻译活动的最终执行者,译者是翻译研究最不应忽视的一维,“与作者主体和读者主体相比,译者主体属于译学本体论范畴,是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葛校琴,2006:14)。
查明建,田雨(2003)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意识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二)我国译者主体性研究杨武能是较早注意翻译主体问题的学者代表。
他认为译者首先是阐释者,同时是接受者,更是创作者;文学翻译的主体是人,即原作者、译者和读者;原作和译本都是他们创作的客体;在此过程中,译者无疑处于中心地位,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许钧则从整体上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位置,肯定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其他的学者也开始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总结和反思。
译者主体性的探讨不再仅限于文学翻译者的主体性,对从事法律翻译的译者的主体性也有所研究。
另外,也突出了实证性个案研究。
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视角被引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主要有阐释学视角、译语文化视角、多元互补理论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女性主义视角、适应选择论视角以及解构主义视角。
读书心得——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读书心得——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具有主体性地位,但译者发挥主动性并不意味着任意篡改或胡译乱译,而是要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由于英汉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可以采取适当的翻译技巧,在阐释原作时发挥其创造性。
另外,译者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成长背景、教育经历、思想个性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会呈现出个体差异。
本文从选词用词、句式结构和篇章翻译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词汇层面汉英两种语言在词义选取、搭配和顺序上存在差异,在进行翻译时,有时无法完全逐字对应。
在英语中多使用名词,而汉语善用动词,所以可以进行词性转换,将英语中的名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
如选段的第一句中caught by her charm,陈良廷翻译的版本为:“给她的魅力迷住”;戴侃、李野光译为:“为她的魅力所迷住”。
这两个译本都保留了charm一词英语的名词词性,而傅东华译本将这一词译为“极富于魅力”,译为了动词。
这样的翻译使行文更具动态,符合汉语的特点。
这里虽呈现出局部的不忠实,但可以体现出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和匠心之独运,使作品可读性更强。
另外,这本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众多,但都各具特点、性格鲜活。
如郝思嘉坚强、有魄力、争强好胜;梅兰妮娇怯、温柔善良、稳重端庄;黑妈妈默默付出、严慈兼备、忠心耿耿。
在翻译时,同时也要对注意人物的塑造,既要保留形貌,又要传递神韵。
在原作第一段中,就出现了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性格的描述:“……the heavyones ofher florid Irish father.”对于heavy这个词,陈良廷译为“粗野”,戴侃、李野光译为“粗犷”,而傅东华译为“豪爽”。
郝思嘉这个人物,在性格上是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于一身的,但同时她作为一个富裕贵族家庭的女儿,她的仪态是高雅、得体的,故译为粗野、粗犷和郝思嘉的形象并不完全贴合。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水浒传》两英译本中的谶言翻译为例
以《 浒传》 水 两英译本 中的谶 言翻译 为例
欧晓南 , 贾德 江
( 南华 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湖南 衡 阳 4 10 ) 20 1
摘
要: 译者主体性贯 穿于翻译 活动 的全过程 , 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的一种创 造意识。它表 现在 译者接受原 它
著过程中的主体性 。任 何一种翻译活动都 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 和理解。 因此 , 每个 译者 的理 解方 式以及 对文本
而富, 遇州而迁 ( 七十回本 ) 遇水而兴( / 一百 回本) 遇 ,
江 而止 。
这四句偈语实际上是对鲁智深一生命运的一个暗
示 和总结 。遇林 而 起 , 指鲁 智深 遇 到 与 “ ” 有关 的 林 字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水浒传》 《 的译 本 不在 少数 , 而大多 数是 以节译 本 出现 , 有两个 英译 本
沙博理译( 沙译 )T k tni t r t p s r :ae c o eo s r p a i n h fe , o e
i e mo n a n ,f u ih a d t e wae s u at a n t u t i s l rs mi h tr ,b t h l t h o ter e .’ 5 h i r [ 0 v ]
容 :第一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 ; “ 第二体现
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 。两者相互融合并贯穿 于翻译过程 的始终 ”3 【 。可见 , 者在翻译 中充 当着 ] 译 读者、 阐释者和再创造者的多重角色, 这无疑会给翻译 作 品融 入个人 风格 。
《 水浒传》 五回( 第 原文 以沙译一百 回本为参照) 智真长老临别赠给鲁智深 的四句偈语 : 遇林而起 , 遇山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加入的个人理解、感情、审美观点等因素。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于译作的质量和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可以说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译者在翻译这些作品时难免会受到情感、审美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改动原文,而是指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译者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译者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符合文学作品的特点。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复杂性,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全面理解原作的内涵和风格,然后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无法完全做到对原作的机械翻译,而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重新创作出适合目标读者接受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在保持原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和结构调整来呈现出译者个人的风格。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丰富译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它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可以使译作在表达方式和感染力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译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语言调整和情感投入,使译作更好地契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为译作赋予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试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自上世 纪七十年代 开始 , 西 方翻译界 出现了翻译研究 的“ 文
化转 向” , 形成 了面向 目的语文化 的翻译 理论 。翻译 研究 的 目的
语 文化 取 向 , 凸显 了 翻译 主体研 究 , 开辟 了翻译 学研 究 的新 视 角 。翻译主体性 的研 究受到 了西方 理论界 的极 大关 注 。法 国著 名 的理 论家 , 拉美 文学 及德 国哲 学 的翻译 家安 托 瓦纳 ・ 贝尔 曼 ( A n t o i n e B e r ma n ) 指 出, 译论、 批评 必须 以译 者 为主体, 提 出了“ 走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文学翻译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对翻译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再创作,将原文重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语言信息,还要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和品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将原著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译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译文语言,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得当,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再创作译文,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信息和含义,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主观意识和独特风格。
译者主体性并非完全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译者的个人才华和文化素养,更为译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品味。
通过译者主体性的运用,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让读者更加贴近原著的精神内涵。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译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次精神碰撞和融合。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需要译者有才华和感悟力来恰如其分地传译。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成为了提高译文质量和传播原著精神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再创作,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
翻译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帮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翻译,读者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
翻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承载着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使命。
翻译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因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得以广泛传播,留存至今。
翻译是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桥梁,使得不同时代的读者能够共享这些优秀作品。
翻译也对文学创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翻译作品,译者可以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促进文学创新。
翻译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对自己的主体性有清醒的认识,秉持专业精神和责任感,为原作品和读者之间搭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肖飒摘要:近些年有关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突出了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
但实际上,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作者和读者皆为翻译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译作是这三者智慧的结晶。
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主体间性的关系。
为保证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从主体性研究延伸到主体间性研究。
本文主要探讨翻译主体的几种争议及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关键词:译者;翻译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是在翻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毫无疑问,是译者在进行翻译。
但长期以来,纵观中西翻译史,译者的主体地位始终未得到确立。
直到1980年,翻译研究者才把译者为翻译主体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科学研究。
从此之后,就译者是翻译主体一说再无反对声音出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翻译主体争论和研究的重点进而转向翻译主体包括哪些成员与怎样界定翻译主体等问题。
一、国内翻译主体研究现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于1980年开始引入我国。
在它的影响下,国内翻译理论从传统研究阶段迈向了现代研究阶段,有关翻译问题的研究也相继展开。
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人员包括:杨武能、许钧、谢天振、查明建、屠国元等。
在《阐释,接受与创造的循环》中,杨武能辩称,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通常是人,主体和客体也是相互对应的。
因此,他认为:“文学翻译的主体与其他文学活动一样都是人。
”也就是说,作家、翻译家、原著、翻译作品及其读者这五个要素中,原著和翻译作品仅是一种工具或传播工具。
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承载者是创造的客观对象。
在所有这些创造性活动中,翻译者无疑是中心人物,并且扮演着最积极的角色。
在原著和作者面前,他是一名读者;在译本和译文读者面前,他又成了一名作者。
(1)谢天振在《译介学》中表示,除了将翻译者和读者视为翻译的主体之外还包括接受環境。
很明显,这与他所讨论的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有关。
(2)从研究和实践的角度看,刘宓庆认为翻译理论的研究者和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62语言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周羽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研究生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中,译者应在尊重作者意图和原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根据原文具体语境,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向译入语读者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就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翻译策略、翻译文本的主观理解以及译文的行文表达进行探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翻译观一、引言翻译是人类社会历史最悠久的活动之一,几乎与语言同时诞生。
长久以来,翻译研究学者和翻译理论家主要关注翻译的策略、技巧等,“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等。
在传统翻译学中,译者的身份一直被边缘化。
从“操纵学派”、“改写”理论等西方翻译理论可以看出,译者不是“透明”的,也不是“仆人”。
翻译时,译者需要发挥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呢?具体来说,主体性包括目的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简言之,主观能动性。
能动性是主体性最突出的特征(查明建,2003)。
笔者认为“译者主体性”是基于正确理解原文意思和作者意图,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便于译入语读者准确理解作品。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翻译策略、翻译文本的主观理解以及译文表达。
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策略上的体现翻译史一直存在直译和意译的争论。
东晋高僧慧远曾言:“质”派理胜其辞,“文”派文过其意。
慧远的见解让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中的“文”、“质”之争暂时告一段落,并影响了后期的佛经翻译以及其他翻译实践,并在玄奘的翻译佛经过程中得以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笔者认为翻译时不应拘泥于直译与意译,根据作者原意和翻译原文,选取合适翻译原则,将作者的意思和原文文字的神韵传达给读者,做到“传旨达意”。
以《论语》为例,理雅各的译文大多采用直译,因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谈话的记录,翻译中采取直译既保留谈话的原意,又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甄春亮,2001)。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外宣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和其他应用翻译,根据外宣翻译的定义、特点和检验标准,外宣译者在外宣翻译实践过程中,应当在尊重源语基本信息的前提下,为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双重目的,以译入语为归宿,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此,外宣译者的主体性除了熟练的跨语言转换能力之外,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发挥政治导向,维护国家利益;辨别文化差异,引导文化交流;采用灵活策略,实现自然沟通。
外宣译者在以上三方面的主体性是成功地进行外宣翻译的必要条件。
1 外宣译者的政治素质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保证外宣译者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这是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最高目标和政治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国家的对外宣传和翻译工作实际上都是坚持本国所持政治立场与方向,服务本国利益与形象建构的政治表现行为与意识形态传播活动,其对外性就决定了维护国家利益是其首要任务(朱义华,2012:96)。
外宣译者不可盲目照搬国外或国际通行的用语,而应该仔细斟酌。
如常常谈到的“和平统一”一词,应该翻译成peaceful reunification。
外宣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在主权和国家利益上,坚持以我为主来维护国家的合法主权。
外宣译者应以塑造国家形象为己任,这是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最终层次。
塑造国家形象是发展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媒体在进行对华报道时,由于政治上的偏见或由于文化上的无知,严重歪曲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外宣译者不能为了迎合西方读者胃口而盲目照搬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表达方式,而应该以当前党的对外宣传指导方针为指导,即塑造一个发展中的、爱好和平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落实到具体外宣翻译实践中,应该把不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内容进行省略或弱化处理,如大部分媒体把“中国的和平崛起”翻译成了peaceful rise,这对中国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应改译为peaceful development,《人民日报》应该翻译成the People’s Daily,the bridge linking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个人风格和特点。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同一段文字时,不同译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译文呈现。
译者主体性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翻译句式和表达方式来展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翻译技巧和判断力。
译者应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对原文所涉及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同时,译者还需要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中的词汇、句法和语法结构,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
译者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翻译功底和个人风格。
不同的译者可能会偏好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在翻译时会注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因此每个译者的译文都可能略有不同。
然而,译者主体性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加入个人观点或对原文进行改编。
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是译者的首要任务,译者主体性应确保在传达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并尽量避免过度干涉原文的语义和风格。
作为一名译者,在展现自己的主体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译文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译文应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习惯,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意译、词组转换、换句话、比喻等,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情感。
同时,译者还应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流畅性,使译文更易于阅读和理解。
总之,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每个译者都应该在符合原文意图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以提供高质量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的展现需要译者具备专业知识和语言驾驭能力,并注重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译者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为读者呈现更优秀的译作。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反映了译者的个人风格和翻译能力。
译者应根据原文的语境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自己的翻译技巧和判断力,以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然而,译者主体性的展现应保持在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并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流畅性。
译者主体性在影视翻译中的体现
2472020年44期总第536期ENGLISH ON CAMPUS译者主体性在影视翻译中的体现文/李淑杰循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方式,翻译出来的译文需要被人接受,并传达一种交际环境。
忠实法则是指,在译文以及原文连贯性基础上,对不同语际之间的连贯性进行把握,并忠实于原文的含义。
目的论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是重要的指导方针,可以帮助译者跨过语言的障碍与层次,突破文化框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体现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中,源语地位降低,认为目的决定手段。
影视翻译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需要让不同层次的观众都可以接受。
影视翻译有着非常强烈的商业性,还具有市场化特点,需要满足观众的需要,需要得到观众的满意才可以获得高票房、高收视率,才能达到应有的商业目的。
因此,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以观众满足为目的,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影视剧翻译具有通俗性、广泛性特点,在语言的逻辑性、感染力以及艺术表现上需要更高的要求。
第二,向观众传达一定的信息。
翻译并不是语言的转换,还在于文化层次,在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碰、交流。
在英文影视作品中,有很多特殊文化的含义,是我国观众不知道,或者难以理解的,这些文化因素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处理。
因此,译者不仅肩负文化传播的使命,还需要了解两国的文化,这也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将译者的主体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三、影视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影视行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影视作品都需要配译文,从而向世界各个国家输出,并实现文化信息的交流。
配有字幕的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观众的喜爱,让观众可以了解到影视剧的内容,还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影视作品。
影视字幕翻译有着瞬时性特点,一般在剧中人物说话的同时,同步出现,并且文字显示的时间比较短,字幕的长度也不宜长,需要适应观众的阅读视野,一般大约十几个字。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也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选择:译者在面对待翻译的原文时,会根据自己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掌握,选择最合适的译文。
不同译者在同一段原文的翻译上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取决于他们对语义、语气和目标受众的理解。
2. 文化转换: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之间的转换。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的对应文化内涵,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3. 语体与风格:不同的作者和文本有着不同的语体和风格。
译者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来保持文本的风格和语气。
1. 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译者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在翻译中保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译者不能随意对原文进行删减或添加,以免偏离原文的意义。
2. 目标受众的需求: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风格。
有时候,译者可能需要放弃一些词句或文化内涵,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 翻译任务的要求:有些翻译任务可能有特定的要求,例如法律文件或科技文章的翻译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和术语。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的主体性可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又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他们需要在保持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翻译任务的要求,灵活应用翻译技巧,以获得最佳的译文。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aoC in nvrt Se e) o r l f hf g i sy(o. i n e U e i S
Vo . . 1 131No 1 NO . 0 V20l
部 环境及 自身视域的影 响制约 下 , 为满 足译入 语文
化需 要在翻译 活动 中表现 出的一 种主 观能动性 , 它 具有 自主性 、 能动性 、 目的性 、 创造性 等特点 。 查 建 ”
会运用 自己的知识 去 阐释原 文 , 这种 阐释 也必然带
有主观 色彩 。 同一个 文本 , 由不同 的译者 理解 、 经 阐
释之后 , 会生成具有不同特色和神韵的译本 , 这是
译 者的 主体 意识在起 作用 。同时 , 译者 又不 可避免 地 受到来 自各 方面 的制约 , 限制其 在 翻译 时发 挥能
动性 。 因此 , 我们 可 以说 , 译者的主体性 贯穿 于翻译 活 动 的全 过程 , 者 主宰着 整 个翻译 活 动 , 开 译 译 离 者, 翻译活 动的链 条就会 中断。
(L到译 文(L的转 换过 程 。译 者 的任务 就是 把接 S) T) 收到 的语 青信息根据 给定 的定 义译成 信号 , 然后发 给 目标语读 者 ,实现从原 语到 目的语 的字 面对等 。 译 者通 常被 比作 “ 舌人 ” “ 人 ” , 、仆 等 译者 的地 位与 原 著者相距甚远 , 一直处 于一个 被边缘 化 的尴 尬境
中图分 类号 : 3 59 H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6 3 2 9 (0 0 1- 14 0 1 7 — 5 6 2 1 ) 10 4 — 3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
”
标 文 本 还 牵涉 到 影 响译 者做 出 策 略 选择 的 各种 因 素 而 译 者 在 翻 译 活 动 中的 主 体 地 位 也 越 来越 受 到 人 们 的 关 注 在 文 学 翻
,
,
。
) 译 者 主 体 性 中的 能 动 性 能动性指对外 界 或 内部 的 刺激 或 影 响做 出 积极 的 有选 由此 类 推 译 者 的 能 择的反应或 回答 动 性是 指译 者根据 自己的 意 愿 做 出 翻 译 选 择 和 实 施 翻 译 行为 的能 力 译 者 的 能动 因 素包括 译 者 的 翻 译 目 的 译 者 的 文 化 意识 以 及 译 者 的 审 美意 识 文 化意 识 指 的是 译 者 的 种思 维方 式 对文 化的有 意或 无 意 的判 断和 敏 感
,
。
,
一
、
前言
,
“ ”
在传 统 翻 译 研 究 中 作者 中心 论 和 文 本 中心 论 占据 了 绝 对 的 统 治 地 位 ; 忠 实 和 等 值 被 认 为是 翻译 的 最高 标 准 ; 译 坛 的 注 意 力 往 往 集 中在 翻译 的 性 质 标 准 技 巧 和 种 种研 究 方 法 的 争 论 作为 翻 译 文 化 的 创造 者 译 者 在翻 译过 程 中 被认 为 是 完全 被 动 透 明 的 就像 个忠 实 的 仆
jj 毒 辫 赣 辫 鬻 ?爹 蒺≯≥ ■㈣㈣ 鬻 黧 蘸 ㈣黑
j
浅 谈 文 学翻 译 中的 译 者 主 体 性
孔 蓓蓓 宁 夏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75 0 02 1
译 中 译 者 主 体性 是 客 观 存在 的 本 文 从 能 动性 和 受 动 性 两 个方面 来 分 析影 响 译 者 的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操控中的彰显——以徐志摩的诗歌翻译为例
的 制 约 。但 是 译 者 是 翻 译 的 主 体 , 具 有 创 造 性 的 主 体 , 是
译者 在 翻译 过程 中同 时也 能动 地 发挥 了创 造性 。本 文通 过 研 究 徐 志 摩 的 诗 歌 翻 译 .说 明 译 者 在 翻 译 操 控 中 同 样 也能 发挥 主 体能 动性 。 面 赤 ,眼 胀 头 昏在 地 下 打 滚 ” “ 儿 陷 在 肉 里 有 一 寸 来 深 ,箍 浅 ” 甚 至 威 胁 :把 你脑 浆 都 勒 出来 哩 ! 这 里 , 像 有 悲 悯 , “ ” 哪 好 生之德 的圣 僧 . 多 的是残 酷 冷漠 的统治 者嘴 脸 。 更 3猪 八 戒 的 性 格 特 点 。相 比 于 孙 悟 空 . 僧 当 然 有 理 . 唐 由更 偏 爱 猪 八 戒 。 首 先 在 性 格 上 ,他 比 孙 悟 空 要 乖 巧 得
素 。 徐 志 摩 的 诗 歌 翻 译 是 以 “ 四 ” 背 景 的 . 时 候 的 五 为 这
、
引言
一
系列革命运 动和文化思潮运 动 , 新文化运动 、 如 白话
根 据 操 纵 学 派 的 理 论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不 能 任 意 发 挥其 主 观作 用 , 多 因素 制 约着 译 者 主体 功 能 的发 挥 . 许 如赞助商 、 识形态 、 学 、 化背景 、 识水平 、 译 目 意 诗 文 知 翻
操 控 下 进 行 翻 译 实 践 活 动 的 。 是 , 种 操 控 不 仅 包含 被 但 这
动 操 控 , 且 包 含 主 动 操 控 , 是 翻 译 主 体 性 受 到 压 抑 和 而 它 获 得 张 扬 的 对 立 统 一 。译 者 作 为 翻 译 的 主 体 , 主 体 能 动 其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吴小丽【摘要】翻译活动是译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并合理存在的.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把握和再现两个方面,译者从自身的主观感受、语言的风格、意识形态和审美偏好及文化修养等角度,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并影响着译文的质量.本文首先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界定,然后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期刊名称】《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019)001【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作者】吴小丽【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6近年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哲学的“语用学转向”(the pragmatic turn)和9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the cultural turn)为我们开辟了译学研究的新视角[1] 。
关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受到了西方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法国的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在《翻译批评论:约翰·唐》一书中指出议论批评必须以译者为主体为基础出发点,并提出了“走向译者”的口号[2] 。
随着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开始关注并探讨其内涵、特性制约因素,以及对整个翻译操作过程、译文质量和读者接受程度的影响。
本文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中的体现进行了论述。
一、引言文学翻译不仅是跨文化的语言转换活动, 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文学翻译之所以可以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根本原因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作为译者,首先应忠实于原作和原文作者,这是由翻译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翻译的目标是由译者运用一定的翻译策略实现的,在翻译策略的运用上,所体现的就是译者的主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挥 ;最后 ,从读者角度看 ,译作 的 “ 隐含读者”和实际读 者与原作 读者的接 受心 理和审美期待 大不相 同, 使译者采 取的翻译 策略不同 , 所达到的 目的 自然不一样 。 同的读 不
是变革和破 除译入语 固有 的文学 或意识形 态话语生产模
式 。 当 然 ,译 者 主 观 能 动性 并 不 是 毫 无 约 束 地 任 意 发挥 ,
敢越 雷池 的 被 动接 受 者 。
、
制 约 性
翻译 不是单纯的词语转换 , 文化交 流是不平等 的, 译 者主体作 用的发挥 受到主流意识 形态 、 译者 身份 、 读者对
翻译 时译者 要围绕原 语展开 翻译 ,译 文要 忠实 于原 文。 译者 的任 务是力保译文 与原 文等值或同一。从释道安
第3卷 第 1 1 期
2 1年 1 00 月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UR N AL 0 F 0 HU N A N CI TY U N I ER SI V TY
、o.3 No. ,1 1 1
J n. 201 a 0
译 者 主 体 作 用在 翻 译 中的体 现
作《 翻译研究 》中 ,肯定 了翻译 的功能 , 且强调了译者 并
在 翻译 过 程 中 的 主 导地 位 , 而 否认 了 “ 者 是 原 作 的 奴 从 译 隶 ” 拉 一 观点 。 J 这
译者作 为翻译 主体 , 完成 翻译 任务 , 要 须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性 。 言转换 只是 翻译 活动的外 在形式 , 语 但并 不是 根本 目的 ; 文学层 面讲 , 为译 人语读 者提供 新的文学 从 是 文本 ; 文化层 面上讲 , 从 是借 助翻译 文本为译入语 提供新 的话 语 ,支持 或颠 覆主流意识形 态 ;从生产模 式层 面讲 ,
余 丽 君 ,张 叶
430 10 0) ( 湖南城市学院 大学英语部 ,湖南 益 阳
摘
要 :传 统 翻 译 理 论 以忠 实和 对 等 为 基 础 ,忽视 译 者 的 主体 性 。随 着 翻 译研 究 的 “ 化 转 向 ” 文 ,翻 译 主
体研 究得到 了应有的重视。 实际上 ,文 学翻译 中,主动性与制约性 同时存在 ,主动性是翻译 的精华所在 ,是
基 本 一致 ,都 是 以 原 文 为 中 心 ,要求 译 文 在 内 容 、形式 、 风 格 等 方 面 与 原 文 的一 致 性 。 随 着 翻 译 研 究 的 深 入 与 发
的观念 , 译作却要 按原作的思想 内容 和原作者 的思想来进 行审美活动 ,因此 ,有人 用 “ 带着镣铐跳舞 ”来形容 翻译 的闲难[。图里曾指出 :“ 4 1 毕竟翻译不仅是如何保留原文 ,
者有 不同的背景 、 兴趣爱好 、 价值观念 、 其接受能力和解
读 能 力各 不 相 同 , 以一 个 译 作 的好 坏 很 难 界 定 。 如 王 所 正
象 、社会背景 、原作 、原作者和其 它外部 因素的制约 ,即
客体 的 制 约性 。翻译 是 创 作 ,但 更 是 再 创 作 , 就 是 译 作 也
的 “ 案本 ”说 到严 复的 “ 信达雅” ,从傅雷 的 “ 重 德 的 “ 、 、切 ” 信 达 、辜 正 坤 的
( eivs l ma ) 翻译 研 究 只 限 于 原 文 和 译 文 的 二 元 对 t i b n。 h n ie
所以 ,“ 者主体性是指作 为翻译 主体 的译者在尊重 翻译 译 对象的前 提下 , 为实现翻译 目的而在翻译 活动中表 现出的 主观能动性 , 其基本特征是翻译 主体 自觉 的文化 意识 、 人
文 品 格 和 文 化 、审 美创 造性 ” 3 就 是 译 者 主 体 作 用 。 ,[也 1
一
比之 中 ,彰显原作 的一元主体性。“ 原作者 与译 者的关系
一
直 处 于 失衡 状 态 ” …。
传统 翻译 理论 在二 元对 立认识论 哲学的影响下 , 作者 中心论 和原作 中心论 占据了绝对 统治地位 , 这使得作者和 原作 成了神圣不可侵犯 的崇拜对 象 , 者和译者则成为不 读
质 、 知 能 力 等都 会 直 接影 响 到他 对 客体 — — 翻译 文 本 的 认 解 读 与 阐 释 , 而 在 一 定程 度 上 制 约 着其 主观 能 动 性 的发 从
展, 人们越来越关 注翻译者 在翻译过 程中的主体作 用 著 名文化翻译论 者苏 珊 ・ 巴斯奈特 ( ua ase ) S snB sn t 在其著
译者主体作用的体现。 关键 词 :翻 译 ;主 体 作 用 ;制 约 性 ;必 然 性
中 图分 类 号 :H 3 59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 9 2 2 1) 1 0 0 — 3 6 2 14 (0 0 0 — 17 0
在中西翻译历 史的长河 中 , 者只不过是看不见的人 译
在创 作过 程中必须 根据原作来进行 , 就是制约性 。由于 这
原 作 品直 接 来 源 于 真 实 的 生 活 和作 者 自身 对 生 活 所 持 有
“ 最佳 近似度 ” 、以及尤金 . 奈达的 “ 功能对等 ” 动态对 、“ 等” 形式对 等” 、“ ,纽马克 的 “ 描述信对等” 文化对等 ” 、“ 等等 , 不一而足 ,所表述的方式虽然各不相同 ,其实质却
同 时 也要 为 了适 应 目标 体 系 的要 求 而作 某 种 调 整 。 I ”5 】
翻译 中,译 者主体作 用的制约性 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 面 :首先 ,从接 受语 境看 ,原作跨越不 同时代 、 同民族 不 和语言体 系进入一个 与它原来社会 文化语境 完全 不 同的 语境 , 者主体性 的发挥必然会 受到原语 言文化规范 的制 译 约 ;其次 ,从翻译 主体来 看 , 译者所处 的文化范式 、 审美 标 准 、文化价值取 向,以及译者的个人审美情趣 、 文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