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活动与跨文化交际

合集下载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摘要:翻译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社会语言活动,是一项由译者完成的活动。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实现对源语所呈现的信息进行甄选和翻译工作。

而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中,会发挥主体作用,使翻译结果染上个人的色彩。

笔者通过分析在翻译中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如何才能把握主体性的发挥的度并因此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多。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因此,翻译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翻译要传达原语的意思、信息、思想和文化。

翻译的目的是交流,译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地消除原语和译语之间的交际障碍。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主体性程度。

正确、充分地运用主体性对译者创作出完美的翻译作品至关重要。

因此,作为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及其主体性应受到高度重视。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的目的。

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是译者具有自己的文化自觉、人文品格、品位和创造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译者对原文的选择、翻译的目标、来自社会的帮助、翻译的工具、对原文的分析、翻译的策略等都有自己的选择。

但同时,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被动影响的综合结果。

翻译原文的前提是理解原文。

但由于时代、民族习俗、历史背景等原因,对原文的理解必然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不足之处。

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我们不能否认其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也有译者对读者的意识、译者的动机和双语能力等主观因素。

现代诠释学认为理解是历史性的,无论是被理解的人还是被理解的对象,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

也就是说,每一个译者都受到他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所以他总是带着熟悉的信念和期待去理解原文,在熟悉的世界里面对陌生的世界。

论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模板

论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模板
1 翻译过程中的客观制约性和主体性发挥
翻译的任务是在尽可能发挥翻译的社会功能的条件下,实现语际的尽可能完善的意义转换,寻求尽可能准确的意义对应,一般来说,翻译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理解阶段——通过解读原作(对原作的语义结构进行语言解码)形成概念的阶段;(2)转换阶段——将一个个概念换成译入语中对应的语义结构;(3)表达阶段——通过语言编码使语义结构外表化。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受到原语的客观制约,但是其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客观制约性
首先,翻译思维的活动领域是被“预先限定”了的:原文的词义和句义是被预先限定的;原文的章句组织和情态体势也是被预先限定的。总之,翻译的工作对象,是被预先限定的客体。所以,翻译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凭兴之所至,任情思飞扬。
其次,从翻译成果看,翻译活动也是被“预先规定”了的;翻译不是个人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交际形式,翻译有其社会功能,翻译的成果必须受到社会接受力的检验。而所谓社会接受力,是指一定时期的文风时尚,社会的约定俗成机制以及基本读者群的知识判断力与审美标准。所谓的翻译标准,实际上是在社会接受力的综合制约下的翻译活动质量规范。
论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论文摘 要] 本文重点讨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受到原语客观制约性的同时,其主体性如何得以体现;以及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培养译者的三种实践能力,以助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它涉及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从达意到传情、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语际转换。翻译首先是一门科学,有其本身的内部规律、行为模式、作用机制、工作规范和实施程序。译者必须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翻译又是一门艺术,有其本身的艺术法则、美学特征、审美意识系统和体验过程。译者还必须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赋予自己的成果以美学价值。翻译是一种艰辛的分析综合性脑力劳动,同时又是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创作。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摘要在文学翻译的创造活动中,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从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应用到前理解与审美的过程中都体现着译者的主体性,不同时代的译者其审美意向也不同,因此文学文本的重译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前理解一、引言文学翻译是一种基于原作的再创作,是语言创造的艺术。

它既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叙,也需要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意境:通体艺术的形象使译文读者体会到与原作读者相同的阅读美感和艺术享受。

这种艺术实现要通过译者的实际操作实现。

文学翻译是译者的工作,译者是描述文学翻译的起点,是文学翻译这个社会性和文化性复杂网络的中心主体,译者想象性的、直观性的再创造是不容忽视的。

在整个文学翻译的创造活动中,译者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谢天振(2008:123)认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

许钧(1992:12)指出:“当我们定义翻译主体性的时候,我们显然要考虑原作、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主体作用,但居于中心地位的,则是译者这个主体。

”原作是译者理解、诠释和在创造的对象,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尊重原作为前提,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语境,根据特定的时代翻译观对原作进行再创作。

文学翻译的整个活动,从文本的选择和解读、翻译策略的采纳以及对文本的前理解都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二、文本的选择文学翻译与其它翻译不同,它通常滞后于文本所长生的时代和环境。

这为译者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空间,使得译者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之所以选择此文本而非彼文本是因为他相信原作是有意义的,值得信赖的。

在这个最初的选择过程中,译者的主观意向已经渗透其中。

阐释学认为翻译的第一个步骤是最初的信赖:译者凭借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对原作的“意义性”和“严肃性”的认同。

译者认为文本里有需要理解的“东西”,他的翻译不会徒劳。

这种对文本的选择来自对世界的认识、对不同语言系统的阐释和对他人判断的信赖。

论译者的主体性

论译者的主体性

论译者的主体性作者:王雁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4期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体现了人文问题的复杂性,多义性和模糊性,译者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文学翻译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对翻译目的的掌控,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方面,又表现在对原文理解及对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等方面,本文以鲁迅代表作《故乡》日译本为例,从翻译策略角度来探讨汉日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本文选择竹内好和丸山昇的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以下竹内好的译文为“译文一”,丸山昇的译文为“译文二”。

一、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表现主体性具体地说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就是把源语译为目标语,其受动性则包括了两种语言的特点、两种文化的特征、语言转换的规律、译者所处的时代等诸多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对翻译的文化目的的掌握、翻译策略的选择方面,又表现在对原文的理解及对语言艺术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等方面。

本文通过《故乡》日译本中翻译策略的选择上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二、《故乡》译本翻译策略的分析原文:这来的便是闰土。

①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已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②像是松树皮了。

訳文一:来た客は閏土である。

①ひと目で閏土とわかったものの、その閏土は、私の記憶にある閏土とは似もつかなかった。

頭には古ぼけた毛織りの帽子、身には薄手の綿入れ一枚、全身ぶるぶるふるえている。

紙包みと長いきせるを手にさげている。

その手も、私の記憶にある血色のいい、まるまるした手ではなく、太い、節くれ立った、しかもひび割れた、②松の幹のような手である。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2 0 1 4年 2月
跨 文 化交 际视域 下 的译 者主 体性 和 主体 问性
张 晖
[ 摘 要 ]译 者 主 体 性和 主体 间性 的研 究 受到 了翻 译 学术 界 的 广 泛 关 注 。 通 过 介 绍 翻 译 的 单 一 主 体 论
及 多元 主体 论 梳 理 了翻译 主体 的研 究 情况 。 基 于 跨 文 化 视 角 , 从翻译择取 , 翻译分析策 略, 翻 译 行 为 三 个 方 面 阐释 了翻 译 活 动 中 的译 者 主体 性 。在 此 基 础 上 , 又 介 绍 了翻 译 主 体 间 性 的 情 况 , 指 出译 者 、 赞 助
“ 仆人 ” , 要求 译 者 “ 一仆 事 二 主 ” 。这些 比喻 无 一
三元关 系。从这个 三元关 系可 以看 出 , 译者既 是原 发语篇 的接受者 , 又 是 目的语 篇 的创 造 者 , 始 终 处 于翻译 活动的核 心地位 。因此 , 长久 以来人们 都习 惯 性地把译 者看作 翻译活动 的唯一 主体 , 因为译 者 既是原文 的读者 , 又是 译 文 的作 者 , 对 翻译实 践 起 着 决定 性 的作 用 , 正所谓“ 成” 也译 者 , “ 败” 也译 者 。然而 , 承 认 译 者 在 翻译 中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并不 意味着译 者 就是 唯一 的翻译 活 动 的主体 。
商、 读者都为翻译 的主体, 好的译作 不仅要依靠译者 的独 自创造, 也要发挥赞助人 、 出版社 、 作者、 读者等
多方 面 力量 的主 体 作 用 。 [ 关 键 词 ]翻 译 活 动 ; 译者; 主体性; 主体 间 性 ; 跨 文化 交 际 [ 中图 分 类号 ]H 3 1 5 . 9 [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号 ]1 0 0 9— 5 1 0 1 ( 2 0 1 4 ) 0 l 一 0 1 3 5— 0 4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1 —1 2

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的译者主体性

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的译者主体性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0年第11期(总第20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1.2020General.No.203收稿日期:2020-03-17作者简介:孙富国(1995—),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工程教育文本翻译研究;严明(1963—),男,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生师导,从事外语教育与语言测试研究。

阐释学对翻译的影响颇深,涉及翻译性质、目的和过程。

翻译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就是理解的过程,语言使得理解可以进行。

因此阐释学可以作为翻译理论最具代表性的范例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促使了译者的主体性,当下译者主体性研究成为翻译教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试图通过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并以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特色语言———网络流行语为例,从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的角度来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翻译中体现以及发挥出来的。

一、乔治·斯坦纳简介乔治·斯坦纳是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对西方翻译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斯坦纳在他的书《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提出了阐释翻译理论对于语言的研究。

此理论出现之后便备受西方翻译学家的关注并推动了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发展,斯坦纳也因此在翻译理论领域享有盛誉,他的这本巨著也被称为“里程碑式的著作”。

二、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步骤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的四步骤包括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

(一)信赖“信赖”作为第一个步骤,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译者相信原文言之有物,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需要通过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那么这里所说的理解就是对原文产生一种信赖,因为本着忠实原文的原则,而自然而然地相信原文的某些东西就是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所以这样的信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译者对译文的思考,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的存在,比如一些原文中并没有一些可以让译者想要去理解的东西或者说是译者自身认为原文是空洞的,那么译者就会对原文的一些表达内容不会产生信赖。

试论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试论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试论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Summary: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逐渐被重视起来。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

要想翻译出优秀的译作,译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无限制地任意发挥,而是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译者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翻译主体的作用,创造出优秀的翻译作品。

关键字:译者,文化意识形态,审美意识一、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界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目的语文化的翻译理论。

翻译研究的目的语文化取向,凸显了翻译主体研究,开辟了翻译学研究的新视角。

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受到了西方理论界的极大关注。

法国著名的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指出,译论、批评必须以译者为主体,提出了“走向译者”的口号。

操纵学派则认为文学翻译实际上是译者做出抉择和摆布文本的过程。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同其他行为一样都有一定的目的。

因此译者为了实现目的,会按照自己对读者和目的语的理解对原作进行再创作,制定相应的翻译方法。

译者主体性到底指什么?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的文化和审美创造性。

(可以这么说,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翻译时依据自身文化对原作理解、吸收和再创作。

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2.1 选材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翻译创作的第一步是选材。

所以译者主体性首先是体现在选材上。

选材时译者必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其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等都与其作品有着直接密切的关联。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在理解事物时,都是以固有的意识去积极地参与,而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这就是他所谓的“先结构”翻译实际上是忠实于原作的再创作。

译者的主体性——文化背景影响译文

译者的主体性——文化背景影响译文

译者的主体性——文化背景影响译文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 而且是文化的翻译。

译者的主体性指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

本文主要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分析《红楼梦》译本的基础上,认为译者文化背景对译文的影响很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文化语境翻译是通过译者这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表现影响到双语间语码转换的得失及其文化传通的成效。

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的身份被定位为“仆人”。

(许钧,2003∶6) 这与译者翻译活动的主体地位不相符。

因此, 以译者为中心探讨文学翻译实践中文化因素的处理能给文化与翻译研究带来一些认识与启示。

1.语言与文化美国文化人类学及语言学家E Sapir认为“语言按其本质是文化的。

”语言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刘宓庆, 2003∶157)。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不同, 翻译既要在深层上对比不同文化的共性, 又要在表层上充分显示出不同文化的个性。

发扬原作及译文的优势, 才能完成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传递。

因此, 语言的翻译即是文化的翻译(李运兴, 2003∶154)。

2.译者与译者主体性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 曾被冠以“译者,舌人也”、“翻译者,叛逆者”、“职业媒婆”、等各种称呼。

这与译者实际的主体作用是不相符的。

笔者认为, 译者是与原作者是平等的主体对话关系。

译者的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译作中体现的“艺术人格自觉”, 其核心是译者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

(许钧,2003:9) 我们考察译者主体性可以通过译者的文化背景对译文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3.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文化归化模式3.1 信赖与吸收以下几个例子来自于《红楼梦》的两个不同的译本。

一本是杨宪益夫妇译的,另一本是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lbrd)译的。

从整体效果看,两个译本都很成功, 但在文化内容上, 两个译本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手段。

关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分析

关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分析

关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分析论文关键词:释义翻译本质主体性论文摘要:释义就是对语言形式及其承载内容的说解。

本文分析了翻译的主体性问题,认为翻译在本质上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

释义是词典的主要组成局部,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现在的词典比过去的词典对词的释义精确多了。

然而,有些词典编纂者将“精确〞作为对所有词释义的标准,这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语言研究在不断地深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

释义,这种活动的价值在于:人们在用语言进行精神和意识信息的交流与交换时,由于不能保证语言受体在信息交流和交换中信道畅通,亦不能保证语言主体意义的正确传达与接收,因此,有了释义的必要。

释义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语言主体意义的正确传达和语言受体对其意义的正确理解和接收。

人类语言交际的障碍,可能在形式层,也可能在语义层。

在语义层时,可能在语言层,也可能在言语层;在言语层时,可能在关注焦点上,也可能在语言形式所承载的精神与意识层面上。

语言交际就是以语言的最底层形式〔字符和语音〕为起点,最终到达精神和意识层面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障碍和到达终点前的任何位移,都有可能形成语障,并需要通过在不同层面上的释义来穿越语障。

因此,语障所在的地方,就是需要释义的地方。

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于从语言形式着眼,并对语言形式与形式意义进行释义。

但是在语言交际的实际过程中,释义过程是相反的。

人们首先关注的是自己思想的准确表达和其表达内容在语言受体那里的准确接收。

只有当这些意义在交际的发送和接收中遇到障碍时,人们才反观语言形式,进而调整语言表达形式,以到达交际意义的准确传达和接收。

如果语言调整无效,那么会采用辅助手段。

如果仍无效,那么本次交际便告失败了。

当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观察语障,并通过释义克服语障时,其释义范围并不是从语言形式着眼并由语言形式来决定的——尽管语障有可能是由语言形式引起的,但首先应关注是哪一种交际意义没有准确传达和什么意义没有被正确理解,然后考虑是哪个层面上的问题,最后确定释义范围与释义方法。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引言一、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1. 促进文化交流译者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一大因素。

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译者需要将外语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母语,并且需要借助自己对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使得翻译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

2. 提高译文质量译者主体性对译文的质量和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融入可以使译文更富有个性化和作者意图的再现性,使译文更加通顺、准确和地道。

3. 塑造译者形象译者主体性也是译者个人形象的展示。

一个优秀的译者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文字功底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通过译者主体性的展现,可以更好地展示译者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为译者的形象树立起更加鲜明的个性。

二、基础翻译课堂中构建译者主体性的方法1. 提倡自由翻译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倡自由翻译的方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翻译,鼓励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师生间进行即时互动和讨论,使学生有机会表达个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体验在翻译课堂中,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新闻资讯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体验和感悟。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对所学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使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提高译者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在翻译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和专业翻译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字的灵敏感知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在自由翻译过程中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 开展互动交流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和潜力,教师可以策划一些互动交流活动,例如翻译比赛、译者沙龙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同学们及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翻译心得和体会,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译者主体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引言一、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主观选择性。

在翻译中,无论是意译还是直译,都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包括译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认知习惯、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正是这些主体性的因素共同影响和塑造了翻译过程和结果。

译者的语言能力对翻译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翻译者只有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做到准确、自然地传达信息。

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翻译者经常会面临着语言的文化差异和歧义,这时就需要凭借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语感来进行抉择和调整。

翻译者的文化背景也是决定翻译成败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对同一概念或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产生差异,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并准确传达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源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翻译者才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翻译者还需要根据个人的认知习惯和情感态度来进行翻译。

当面对一些抽象或者模糊的表达时,翻译者往往需要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来进行理解和译文。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较强的主观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译者主体性是决定翻译成果的重要因素,没有一个合格的译者主体性,翻译就无法精准地传达信息,甚至可能产生误导和偏差。

二、译者主体性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和培养学生的译者主体性至关重要。

学生需要在课堂中就翻译的主体性进行认识和培养,从而在日后的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主体性进行翻译。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学习和积累。

只有学生在语言能力上有所提升,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更加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和技巧。

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和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感和语言表达习惯。

教师还需要借助于多媒体和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文化和背景的认知。

通过了解他者的文化和传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源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并在翻译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译文。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摘要】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借助自身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赋予原作独特的诠释和表达。

本文首先从翻译的定义和主体性入手,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及译者主体性在实际翻译中的表现方式和与原文的关系。

接着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实际应用,讨论了其作用和局限性,并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与看法做出总结。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启发出更具个性和魅力的译文,但也可能使原文的意境和细节有所偏离。

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自身主体性,以确保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传达出独特的译者风格。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定义、重要性、表现方式、关系、实际应用、作用、局限性、理解、看法1. 引言1.1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指的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翻译扮演着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的角色。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作品和思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不仅仅对文字进行准确的转换,还要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确保所译文本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最终翻译成果的质量和效果。

了解并认识译者的主体性对于深入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意义至关重要。

1.2 翻译的主体性翻译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情趣所表现出来的特质。

翻译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个充满个人色彩和体验的艺术过程。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每位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这些因素会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译者主体性不仅能够为译文增添个性和鲜活感,还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内涵和风格。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主观意识和独特风格。

译者主体性并非完全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译者的个人才华和文化素养,更为译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品味。

通过译者主体性的运用,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让读者更加贴近原著的精神内涵。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译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次精神碰撞和融合。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需要译者有才华和感悟力来恰如其分地传译。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成为了提高译文质量和传播原著精神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再创作,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

翻译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帮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翻译,读者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

翻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承载着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使命。

翻译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因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得以广泛传播,留存至今。

翻译是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桥梁,使得不同时代的读者能够共享这些优秀作品。

翻译也对文学创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翻译作品,译者可以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促进文学创新。

翻译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对自己的主体性有清醒的认识,秉持专业精神和责任感,为原作品和读者之间搭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62语言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周羽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研究生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中,译者应在尊重作者意图和原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根据原文具体语境,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向译入语读者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就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翻译策略、翻译文本的主观理解以及译文的行文表达进行探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翻译观一、引言翻译是人类社会历史最悠久的活动之一,几乎与语言同时诞生。

长久以来,翻译研究学者和翻译理论家主要关注翻译的策略、技巧等,“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等。

在传统翻译学中,译者的身份一直被边缘化。

从“操纵学派”、“改写”理论等西方翻译理论可以看出,译者不是“透明”的,也不是“仆人”。

翻译时,译者需要发挥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呢?具体来说,主体性包括目的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简言之,主观能动性。

能动性是主体性最突出的特征(查明建,2003)。

笔者认为“译者主体性”是基于正确理解原文意思和作者意图,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便于译入语读者准确理解作品。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翻译策略、翻译文本的主观理解以及译文表达。

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策略上的体现翻译史一直存在直译和意译的争论。

东晋高僧慧远曾言:“质”派理胜其辞,“文”派文过其意。

慧远的见解让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中的“文”、“质”之争暂时告一段落,并影响了后期的佛经翻译以及其他翻译实践,并在玄奘的翻译佛经过程中得以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笔者认为翻译时不应拘泥于直译与意译,根据作者原意和翻译原文,选取合适翻译原则,将作者的意思和原文文字的神韵传达给读者,做到“传旨达意”。

以《论语》为例,理雅各的译文大多采用直译,因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谈话的记录,翻译中采取直译既保留谈话的原意,又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甄春亮,2001)。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外宣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和其他应用翻译,根据外宣翻译的定义、特点和检验标准,外宣译者在外宣翻译实践过程中,应当在尊重源语基本信息的前提下,为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双重目的,以译入语为归宿,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此,外宣译者的主体性除了熟练的跨语言转换能力之外,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发挥政治导向,维护国家利益;辨别文化差异,引导文化交流;采用灵活策略,实现自然沟通。

外宣译者在以上三方面的主体性是成功地进行外宣翻译的必要条件。

1 外宣译者的政治素质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保证外宣译者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这是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最高目标和政治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国家的对外宣传和翻译工作实际上都是坚持本国所持政治立场与方向,服务本国利益与形象建构的政治表现行为与意识形态传播活动,其对外性就决定了维护国家利益是其首要任务(朱义华,2012:96)。

外宣译者不可盲目照搬国外或国际通行的用语,而应该仔细斟酌。

如常常谈到的“和平统一”一词,应该翻译成peaceful reunification。

外宣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在主权和国家利益上,坚持以我为主来维护国家的合法主权。

外宣译者应以塑造国家形象为己任,这是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最终层次。

塑造国家形象是发展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媒体在进行对华报道时,由于政治上的偏见或由于文化上的无知,严重歪曲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外宣译者不能为了迎合西方读者胃口而盲目照搬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表达方式,而应该以当前党的对外宣传指导方针为指导,即塑造一个发展中的、爱好和平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落实到具体外宣翻译实践中,应该把不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内容进行省略或弱化处理,如大部分媒体把“中国的和平崛起”翻译成了peaceful rise,这对中国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应改译为peaceful development,《人民日报》应该翻译成the People’s Daily,the bridge linking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论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活动与跨文化交际

论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活动与跨文化交际

论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活动与跨文化交际论译者、翻译活动与跨文化交际——以电影《鬼子来了》内的翻译活动为例摘要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

从语言学研究角度看,翻译的过程就是由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的的转换过程。

译者的任务就是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根据给定的定义译成信号,然后发给目标语听者或读者,实现从原语到目的语的意思对等。

在这样一个A-B-C的过程中,中间环节B,即译者的作用和地位可想而知。

若没有B,A 与C的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碍,甚至完全无法交流。

几乎在所有的翻译活动中,我们都设想B 本着“忠实”的态度来从事翻译活动。

但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随着跨文化交际中不断出现的文化差异、误解,甚至是文化敌对,反对“忠实”的声音越来越大,“忠实”受到了质疑乃至否定。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活动,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

从语言学研究角度看,翻译的过程就是由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的的转换过程。

译者的任务就是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根据给定的定义译成信号,然后发给目标语听者或读者,实现从原语到目的语的意思对等。

在这样一个A-B-C的过程中,中间环节B,即译者的作用和地位可想而知。

若没有B,A 与C的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碍,甚至完全无法交流。

几乎在所有的翻译活动中,我们都设想B 本着“忠实”的态度来从事翻译活动。

但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随着跨文化交际中不断出现的文化差异、误解,甚至是文化敌对,反对“忠实”的声音越来越大,“忠实”受到了质疑乃至否定。

本人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在文化敌对的前提下,译者在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取舍方面所发挥的主体性作用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的主体性包含两个特征:一方面,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态度、动机、目的、偏见、文化价值观念等对翻译过程、原语和目的语会产生影响。

跨文化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跨文化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跨文化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作者:宋阳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1期【摘要】现今,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迅速发展。

在文化翻译中,英汉两种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处理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译者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本文深度探讨了文化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诸多问题,从而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翻译译者主体性跨文化交际一、引言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学派翻译论的出现不仅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而且把翻译主体性的研究提上了重要日程。

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自始至终发挥其主体性意识,然而,这个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翻译界长期以来却受到了忽视,未有全面系统的研究。

相对于国外,国内研究起步稍晚一些。

国内一些学者如许钧、屠国元、查明建、袁莉以及宋志平等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探讨了译者的主体性意识。

本文将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从译者身份的转换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受到的制约。

二、文化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主体性就是在尊重翻译对象及客观翻译环境的基础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译者的语言操作、文化特质、人文品格等方面,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

“文本不能被视为静态的语言标本,它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译者作为读者对作者意图的有声解读,然后把这些内容再创造地传达给另一文化的读者群体。

”可见,译者的身份在在原文读者和译文作者之间进行转换。

1.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承担三种不同的身份——读者、作者、以及协调者。

(1)译者的“读者”身份。

译者必须首先解读原文作品。

然而,译者并不是总能成功地解读出作者的意图。

这可能是因为,他的主体性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方面,作者对语言的选择不仅受其喜好的制约,而且受其能力,他喜欢的写作方式、写作题材尤其他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从译者的一方来说,也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

跨文化诗歌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_译者主体性

跨文化诗歌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_译者主体性

跨文化诗歌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_译者主体性论文导读::在这个跨文化活动中。

而它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得更加显著。

关于译者主体性。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诗歌翻译,译者主体性众所周知,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它经历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转向,最终将人文科学从科学主义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在其影响下,译学研究也出现了类似的“文化转向”,其中影响较大的理论是埃文-佐哈尔(ItamarEven-zohar)的多元系统(Polysystem)理论,吉蒂昂·图里(GideonToury)的描写翻译(Descriptive translation)理论,以及安德烈·勒弗菲尔(André Lefevere)和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操纵学派”(Manipulationschool)理论。

这种文化转向使得译界逐渐形成了面向文化研究尤其是译入语文化研究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使翻译研究由以语言和文化为本体的研究转向以人为主体的研究,即“译者转向”。

整个翻译过程其实是译者的一个跨文化交际活动——对原作的理解必然带有自己的主观性,对原作的翻译处理也无疑会打上其主体性作用的烙印。

关于译者主体性,查明建在《中国翻译》中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2003:22)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就体现为译者的语言风格、个性审美偏好、文化底蕴等对译作的影响,而它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得更加显著。

一、译者语言风格对译作的影响语言风格是展现一部作品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译者能否再现原作的风采,其语言风格会对译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文首先一篇汉译英诗,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节选为例来分析译者语言风格对译作的影响: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he tune,/And fare thee weel, /my onlyLuve,/And fare thee weel awhile;And I will come again, myLuve,/Tho'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By Robert Burns)译文(1):颖颖赤墙靡,首夏初发苞译者主体性,恻恻清商曲,眇音何远姚?掺祛别予美,离隔在须臾论文格式。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范文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范文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汉英口译在时政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

时政新词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新兴词汇,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对于信息的有效传递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的翻译研究,旨在提高时政新词的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在汉英口译中,译者作为信息传递的桥梁,其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在时政新词的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尤为重要,因为时政新词往往具有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功底和专业知识,以便准确理解并传达原意。

三、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的翻译特点时政新词的翻译具有以下特点:1. 专业性强:时政新词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2. 语境依赖性强:时政新词的含义往往与其所处的语境密切相关,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上下文信息。

3. 创新性高:时政新词的出现往往代表着新的思想、观念或现象,需要译者具备创新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四、译者主体性在时政新词翻译中的应用在汉英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于时政新词的翻译具有以下作用:1. 提高翻译准确性:译者通过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准确理解时政新词的含义。

2. 增强文化意识:译者需具备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在翻译时政新词时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

3. 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根据时政新词的特性,译者需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五、实例分析以“一带一路”为例,该词在汉英口译中的翻译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需要准确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包括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了意译的策略,将“一带一路”翻译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同时辅以适当的解释,以便让听众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论翻译

论翻译

论翻译左尚鸿(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摘要:翻译涉及诸多因素和方面。

本文对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与文化,翻译与人生等三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6-000294-002翻译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翻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说它新鲜,是因为翻译与现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生活如影随形,密不可分,而且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事实上,只要语言和文化差异存在一天,翻译就存在一天,而且还将随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翻译,从一个角度可以分为笔译和口译,这里谈的翻译主要是笔译。

翻译涉及诸多因素和方面,如翻译史,翻译与语言,翻译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与哲学,翻译与美学,翻译与人生(翻译家),翻译教育等,在此,择其二,三而谈之。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这一点在哲学上早有定论,同时也有明晰的界定,那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但在中国翻译界,目前,对这一问题似乎还有争论,有前者说,中国没有翻译理论,另一些人则认为翻译理论是没有用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做翻译,我们只需要做大量的翻译练习就可以,但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很有偏见,说的不全对。

的确,在我国,一直以来,翻译从未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无论是依赖于比较文学,还是寄生于语言学。

但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表现之一为,翻译是社会迫切需要的有用知识和技能,翻译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人文学科,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学习翻译,教学翻译,研究翻译,评论翻译和翻译实践,已发展成为社会文化的热点之一;表现之二为,翻译人才培养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已在多所高校设有翻译硕士和博士授予点。

这表明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得到学术界及社会的认可,我国的翻译事业后继有人,大有可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译者、翻译活动与跨文化交际
——以电影《鬼子来了》内的翻译活动为例
摘要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

从语言学研究角度看,翻译的过程就是由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的的转换过程。

译者的任务就是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根据给定的定义译成信号,然后发给目标语听者或读者,实现从原语到目的语的意思对等。

在这样一个A-B-C的过程中,中间环节B,即译者的作用和地位可想而知。

若没有B,A 与C的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碍,甚至完全无法交流。

几乎在所有的翻译活动中,我们都设想B 本着“忠实”的态度来从事翻译活动。

但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随着跨文化交际中不断出现的文化差异、误解,甚至是文化敌对,反对“忠实”的声音越来越大,“忠实”受到了质疑乃至否定。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活动,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

从语言学研究角度看,翻译的过程就是由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的的转换过程。

译者的任务就是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根据给定的定义译成信号,然后发给目标语听者或读者,实现从原语到目的语的意思对等。

在这样一个A-B-C的过程中,中间环节B,即译者的作用和地位可想而知。

若没有B,A 与C的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碍,甚至完全无法交流。

几乎在所有的翻译活动中,我们都设想B 本着“忠实”的态度来从事翻译活动。

但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随着跨文化交际中不断出现的文化差异、误解,甚至是文化敌对,反对“忠实”的声音越来越大,“忠实”受到了质疑乃至否定。

本人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在文化敌对的前提下,译者在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取舍方面所发挥的主体性作用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的主体性包含两个特征:一方面,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态度、动机、目的、偏见、文化价值观念等对翻译过程、原语和目的语会产生影响。

体现在译者对翻译过程的总体把握和对原语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上,包括译者对原语关键信息的
选择、对原语的理解和阐释、语言转换的艺术、翻译目的的操控和由此带来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取舍等等。

另一方面,译者的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有来自译者自身的文化结构的制约,它决定了译者的翻译修养与理解水平;有来自目标语听者或读者的制约,它要求译者考虑目标语听者、读者的情况。

前人所提出的“译者主体性”都是在译者尊重翻译对象、本着“重视”原则的前提下所体现出的一种译者主体性,即其主观能动性。

但是从跨文化角度来说,由于不同文化之间有其差异性甚至存在对立性,如何文化冲突的前提下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这是值得探讨的,这也对“忠实”翻译标准提出了质疑。

译者应该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呢?
二、文化冲突下的翻译活动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往往会产生误解。

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喜欢说“你吃了吗?”,若译者直接将其翻译为“Have you had your meal?”,老外则对此觉得很诧异,甚至有点不悦,心想:我吃没吃管你什么事。

又如中国人在闲谈时,喜欢问一些个人的情况,如“你几岁了”“结婚了没”“在哪工作,待遇如何”,老外将这些信息视为隐私。

若译者直译,必然导致老外对此中国人的反感及不满。

由此可见,译者从事翻译活动时,切不可盲目直译,从而造成双方误解矛盾,阻碍跨文化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还有一个更为极端的情况,那就是跨文化双方的敌对情况。

这种情况在中日战争期间体现的最为明显。

彼时,中日双方关系紧张,处于极端仇视状态,相互谩骂,攻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间的译者该如何选择,如何翻译更加能体现译者的主体性。

以姜文电影《鬼子来了》为例,马大三与其他村民奉命对两个鬼子进行审讯。

其中一个为翻译官,另一个为日本军人。

日本翻译官为马大三与其他村民和日本军人翻译。

当村民问日本军人“叫啥”时,日本军人未回答,直接大喊“杀了我吧,开枪吧,你们这群胆小鬼”,而翻译官将它译为“他叫花木小三郎,25岁”。

更为令人注意的是:当村民问“杀过中国男人没有,践踏过中国女人没有”,日本军人回答“当然,我来支那就是要这样”,而翻译官转述为“他说他刚来中国,没见过中国女人,没杀过中国男人,是个厨师”。

当日本军人说“我就是要激怒他们,我不与这群猪配合”,翻译官翻译的却是“求求你们别杀他,拜托了”。

从这三段可以看出,翻译官并没有本着“忠实”原则进行翻译,甚至完全没有翻译,而是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他拥有至高的自主权,因为双方没有一人懂对方的语言,他就是他们交流唯一的途径。

在我看来,这已经不能算是一种翻译了,他脱离了翻译该坚持了原则,但
是,表面是这是一种翻译活动,而他就是译者。

三、文化冲突下的翻译活动中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
《鬼子来了》中,翻译官,即翻译活动中的译者,选择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时,并没有选择直译。

我甚至不将他的翻译行为看作翻译,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把原语转化为目的语。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原语与目的语根本没有意思对等,甚至意思完全相反。

若一定要将其行为看作是一种翻译活动,那只能说他在行使翻译的职责——即双方的沟通,勉强可以将其采用的翻译策略或方法称为交际翻译法或自由译。

交际翻译指的是视翻译为“发生在某个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的任何一种翻译方法或途径。

因为这样的翻译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交际交流活动,所以完全一目的语接受者为导向,关注其在传递的信息对目的语接受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四、翻译主体性对选择翻译策略及方法的影响
我们看到了《鬼子来了》中翻译官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及方法,那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他这样翻译,为何他选择这种翻译方法。

这和其主体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翻译官是日本人,和日本军人属于同一群体,与中国村民处于对立。

通俗的说,他当然是帮“自己人“。

当日本军人所说的语言是冲突中国村民,会造成其自身死亡的时候,为了保护日本军人,他就没有直接翻译其原语,而是用中国村民可以接受的语言来回答。

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愿望,翻译主体会对原语进行改造后再进行翻译。

这种改造可大可小,在改造的过程中即实现了主体性的发挥。

五、翻译主体性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无疑,在这样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翻译主体性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甚大。

站在不同的角度,阵营的译者往往对同一原语有不同的翻译。

不同翻译主体在同一跨文化交际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从《鬼子来了》了,我们可以看出,译者为了保护说话者,翻译时会采用有利于说话者的翻译。

还有其他情况,如译者为了缓和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关系,会采用比较温和的翻译,减少双方语言中较对立,较有冲突的语言,将这些激进的语言转化为温和的语言。

若译者不安好心,为了激化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矛盾和误解,则会采用双方都不愿意接受的激化矛盾的翻译。

由此看出译者思想、译者意识、译者心理、译者职责、译者情感都对翻译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翻译活动能够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结果。

所以跨文化交际中,翻译的主体性值得我们注意。

六、结论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

翻译的主体性体现在译者原语的的理解,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以及翻译后的目标语形成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间总是不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性,对立性。

此时,译者的翻译对跨文化交际的进程影响尤其重大。

文化冲突下的翻译更加能显示一个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始终站在自己的阵营,选择翻译策略或方法。

不同的翻译策略或方法,往往会造成巨大的南辕北辙的影响。

因而,翻译主体性值得我们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