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课程设计和方法

合集下载

教育学中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教育学中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教育学中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教育学中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和学习而进行的系统规划。

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它涵盖了课程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等方面;而教学方法则是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运用特定的教学技巧和工具,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设计1.1 课程目标设定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明确课程的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现实背景进行设定。

目标的设定应该具备可衡量性和可达成性,同时要与学校的教育方针和学科特点相契合。

明确的目标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向,使教学过程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1.2 内容选择在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的内容,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内容选择的原则是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视听资料、实验设备等,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3 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操作方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科性质以及教学资源等因素加以考虑。

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动机。

二、教学方法2.1 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述和解释,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在使用讲授法时,教师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表达生动有趣,结构严谨有序,以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和理解效果。

同时,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辅助工具,使讲授更加直观和生动。

2.2 探究法探究法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探究法中担任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设计情境、提问和激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3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合作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育学-第五讲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

教育学-第五讲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

第五讲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一、教育内容概述(一)教学内容的内涵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对象,通常人们将教学内容理解为“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根据上述定义,教学内容可以用有形和无形、静态和动态来划分。

有形的教学内容表现为各门学科中的概念、原理、观点以及事实,它们通过教科书,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无形的教学内容,如信念、言语、行为和习惯等,则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在动态中由学生主动建构。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主要具体化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二、对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不同观点(一)学科中心论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以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内容编排上要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

(二)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代表是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的主要观点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倾向等为基础来设计、组织课程,即课程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三)社会中心论社会中心论的代表是社会改造主课程论,其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的技能,从而建立一种新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三、高校课程的组织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一)高校课程的类型1.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①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②活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③核心课程;2.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①显性课程:这是一种人们经过课程设计,具有明确目标、全面内容以及周密计划的课程;(上述课程均是)②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是“学校通过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虽然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表上,但恰如布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日臻完美”。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领域的核心问题。

好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将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育活动的过程。

好的课程设计要求教师既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又要兼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此外,课程设计还要体现出课程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明确教育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和知识水平,然后根据学科要求和社会需求制定教育教学目标。

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确切、明确、可衡量,以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

课程设计的第二步是制定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目标要求量化,教学内容涵盖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参与和探究的特点。

课程设计的第三步是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包括不同节课的安排、教学时长的拟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时长的分配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面和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不同方式、方法和技巧,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好的教学方法应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又能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层次和方面获得知识。

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启发式教育、互动式教育、探究式教育、分组讨论等。

其中,启发式教育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独立作答以及讨论等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互动式教育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扩大学生的认知面和视野。

探究式教育是近年来逐渐被教育界认可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自主探索、自学和自我管理。

课程设计与方法

课程设计与方法

课程设计与方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记忆(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方法;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对(学科名称)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

具体来说,教材的章节安排如下:1.第一章:(章节名称),主要介绍(内容简要概括)。

2.第二章:(章节名称),主要讲解(内容简要概括)。

3.第三章:(章节名称),重点介绍(内容简要概括)。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名称),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

以上教学资源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满足教学需求。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第一部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教育教学目标而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形式、教学资源,制定一套具有内在关联、相互依存、完整的教学计划。

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学生是否能够有所收获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其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1 定义教育目标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定义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制定的期望达到的学习成果以及期望经过教育所达到的社会和人性目标。

教育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全课程教学的核心。

一个好的教育目标应该具有可行性、明确性、可衡量性和相互独立性。

1.2 建立思维导图建立思维导图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思维导图是利用计算机等工具,将复杂的文本、图表等内容以图形化方式表示以便于理解和记忆的思维工具。

通过建立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根据教育目标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将知识、技能、价值观等进行分类管理,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改善学生学习效果。

1.3 安排教学内容在确定教育目标和建立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

课程内容应当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符合学生的层次、兴趣、经验和需要等。

此外,还应当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保教学内容在结构、内容和体系上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1.4 选择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是指教学者通过运用各种媒体和教育经验,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消化的形式的方式。

选择合理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常见的教学形式有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研讨会等。

在选择教学形式时,应根据教育目标、教材内容、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来进行综合考虑。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2.1 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见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知识性和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

讲授法具有直观、结构简单、效率高等优点,但也存在容易产生机械式记忆和缺乏实践操作的缺点。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教育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搭配其他教学方法以提高效果。

课程设计步骤和方法

课程设计步骤和方法

课程设计步骤和方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XX学科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基本框架。

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介绍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生动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课程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程设计的制作方法及技巧

课程设计的制作方法及技巧

课程设计的制作方法及技巧1. 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 在开始设计课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课程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与学生的需求和能力相匹配。

课程内容应该包含必要的知识点和技能,并能够满足学生研究的目标。

2. 分析学生需求- 在设计课程之前,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

这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来收集信息。

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有助于确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

3. 制定教学计划- 在确定课程目标和分析学生需求之后,制定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是必要的。

教学计划应包括每节课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的选择等。

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4.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5. 使用合适的教学材料- 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对于课程设计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使用教科书、课件、多媒体资料等多种教学材料,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6. 设计有效的评估方式- 课程设计还需要考虑评估方式。

教师应该设计有效的评估方法,以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研究成果。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考试、作业、小组项目等。

7. 不断反思和改进- 在设计和实施课程之后,教师应该进行反思和改进。

通过反思和改进,教师可以发现课程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制作课程设计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课程设计的模式和方法

课程设计的模式和方法

课程设计的模式和方法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程设计的概念、模式和方法,掌握基本的课程设计流程和步骤。

2. 使学生掌握课程目标设定的原则,能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制定具体、可衡量的课程目标。

3. 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与课本的关联性,学会筛选和整合教材资源,提高课程设计的实用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课程设计模式和方法,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能力,能针对性地制定课程目标。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与他人有效合作,共同优化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和热情,培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

2. 引导学生关注课程设计的实际应用,树立实践导向的课程理念。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注重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4.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倾听、反思和改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 课程设计基本概念:介绍课程设计的定义、类型和作用,使学生了解课程设计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2. 课程设计模式:讲解常见的课程设计模式,如ADDIE模型、HPT模型等,分析各模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课程设计方法:介绍课程设计的方法,包括任务分析法、需求调查法、目标导向法等,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

4. 课程目标设定:讲解课程目标设定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掌握如何制定具体、可衡量的课程目标。

5. 教学内容组织:分析教材章节,整合相关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 课程设计概述:教材第一章,了解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模式和类型。

- 课程目标设定:教材第二章,学习课程目标设定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 教学内容设计:教材第三章,掌握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设计方法。

- 教学方法与策略:教材第四章,了解常见教学方法和策略,为课程设计提供支持。

- 课程评价与反思:教材第五章,学习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技巧,对课程设计进行持续优化。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引言: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案则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提供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

一、课程设计1.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水平和兴趣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考虑。

教学目标应具备可测量性、明确性和具体性,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要求。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学大纲、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同时,教学内容应具备系统性、连贯性和实用性,以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形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案例、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游戏、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思考和探究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组织讨论或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设计及方法培训

课程设计及方法培训

课程设计及方法培训在当今时代,课程设计及方法培训已成为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优质的课程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为您详细介绍课程设计的原则、步骤以及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

一、课程设计的原则1.目标明确:课程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确保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2.科学合理:课程内容应遵循学科规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注重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

3.实践性强:课程设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灵活性:课程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教学场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5.创新性:课程设计要不断更新,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设计的步骤1.分析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要实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2.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和整理相关教学资源。

3.设计教学活动: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课堂讨论、实验、实践等教学活动。

4.制定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评估与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持续跟踪,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三、创新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

2.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4.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的教学顺序颠倒,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和实践。

总结:课程设计及方法培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通过遵循课程设计原则、实施步骤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案设计步骤与方法详解教案

五教案设计步骤与方法详解教案

五教案设计步骤与方法详解教案。

一、教案设计步骤:1.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整个教案设计的基础,是制定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评价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准。

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各个方面,确保目标的适宜性和真实性。

2.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和学科基础,确保教学内容的精确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3.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4.教学过程的设置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具体过程,包括总体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设置、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等各个方面。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确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5.教学评价的制定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效果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教学评价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性。

二、教案设计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制定任务、组织学生活动、实现目标等一系列环节,达到促进学生主体地参与学习、自主思考、独立合作等教学目的,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3.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创设学习环境、搭建学习桥梁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和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果的教学方法。

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和记忆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学习内容和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的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与开发方法

课程设计与开发方法

课程设计与开发方法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概念,掌握课程设计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分析方法,能结合实际进行课程目标设定。

3. 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目标的具体、可衡量表述方式,明确课程预期成果。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课程设计方法,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初步实践能力。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进行课程目标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兴趣,培养其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

2.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培养人文关怀。

本课程旨在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年级水平及教学实际,通过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课程设计实践技能,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以下安排:1. 课程设计基本概念:介绍课程设计的定义、作用和类型,对应教材第1章内容。

- 课程设计的定义与意义- 课程设计的类型与特点2. 课程设计步骤与方法:讲解课程设计的主要步骤,包括需求分析、目标设定、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和评估设计等,对应教材第2章内容。

- 需求分析的方法与技巧- 课程目标设定的原则与表述- 教学内容组织与教学策略选择- 课程评估的设计与实施3. 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分析: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以便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对应教材第3章内容。

- 课程性质与目标群体分析- 学生特点与学习需求分析- 教学要求与教学策略匹配4. 课程设计实践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4章内容。

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步骤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步骤课程设计内容分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和机床专用夹具设计两大部分,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如下。

一、分析研究被加工零件,绘制零件图在得到设计题目之后,应首先对被加工零件进行结构分析和工艺分析。

其主要内容有:(1)弄清零件的结构形状,明白哪些表面需要加工,哪些是主要加工表面,分析各加工表面的形状、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设计基准等;(2)明确零件在整个机器上的作用及工作条件;(3)明确零件的材质、热处理及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4) 分析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对各个加工表面制造的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画被加工零件图的目的是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并非机械地抄图,绘图过程应是分析认识零件的过程。

零件图上若有遗漏、错误、工艺性差或者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地方,应提出修改意见,在绘图时加以改正。

学生应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仔细绘制,除特殊情况经指导教师同意外,均按1:1比例画出。

二、明确生产类型,确定工艺的基本特征(1)根据产品的大小和零件的生产纲领,明确生产类型是单件小批生产、成批生产还是大批大量生产。

(2)根据生产类型和生产条件,确定工艺的基本特征,如:工序是集中还是分散、是否采用专用机床或数控机床、采用常规工艺方法还是新工艺或特种工艺等。

三、选择毛坯的种类及制造方法,确定毛坯尺寸,绘制毛坯图毛坯分为铸件、锻件、焊接件、型材等,毛坯的选择应该以生产批量的大小、零件的复杂程度、加工表面及非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等几方面综合考虑。

正确地选择毛坯的制造方式,可以使整个工艺过程更加经济合理,故应慎重对待。

其工作步骤为:(1)根据零件的生产类型、材料和对材料性能的要求、零件形状的复杂程度、尺寸的大小、技术要求和生产中的可能性来确定毛坯的种类及制造方法;(2)确定各加工表面的总加工余量(毛坯余量);(3)计算毛坯尺寸,确定毛坯尺寸公差和技术要求,绘制毛坯图。

毛坯图中要求毛坯轮廓用粗实线绘制,零件的实体尺寸用双点划线绘出,比例取1:1。

课程设计及做法

课程设计及做法

课程设计及做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课程主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课程主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掌握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课程主题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熟悉课程主题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课程主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提出创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沟通,与他人合作完成课程主题相关的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课程主题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和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课程主题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课程主题的基本框架。

2.课程主题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介绍课程主题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现状,帮助学生了解课程主题的发展脉络。

3.课程主题的应用领域和前景:介绍课程主题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4.课程主题的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和项目中。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阐述,使学生掌握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和项目中。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参考。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音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课程主题的内容和应用。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课程设计能够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课程设计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首先,确保内容的相关性和实用性,即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相吻合;其次,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保证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次,强调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允许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进度进行调整;最后,重视课程的创新性,鼓励采用新技术、新理念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传统的讲授法适合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但可能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实践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学工具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例如,利用在线平台进行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学习理论知识,课上则专注于讨论和实践;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实验,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通过数据分析工具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实现个性化教学。

评估与反馈有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需要通过持续的评估和反馈来优化。

教师应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看法和建议。

同时,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结而言,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双轮驱动。

教师应基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是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它们相互依赖并共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评估和反馈等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手段,包括教师如何呈现和解释学习材料,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1. 课程设计方法:* 主题式课程设计:将课程内容按照主题进行组织,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 项目式课程设计: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 探究式课程设计:让学生通过探究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

2.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呈现和解释学习材料,学生通过听讲、观察和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合作。

*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和观察,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在选择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考虑教学目标、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程设计技巧与方法

课程设计技巧与方法

课程设计技巧与方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提高知识水平。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记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学习,培养对课程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第二部分是相关的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第三部分是实际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选择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法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案例分析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法用于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选择了适当的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

教材和参考书用于提供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深入学习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资料用于丰富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实验设备用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

通过合理选择和准备教学资源,我们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种形式。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作业则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试则是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评估方式应公正、客观,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应保证教学进度的合理性,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教学安排也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分享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分享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分享课程设计是教师为学生设定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导和规划的作用。

而教学方法则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和方式。

在本文中,将分享一些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实用经验,帮助教师们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程设计1.明确学习目标: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

2.结构合理:课程设计的结构应该合理,包括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等方面。

任务和内容应该与学习目标相契合,并且具有循序渐进的逻辑性。

学习活动的安排应该多样化,包括讲解、讨论、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注重多元评估:在课程设计中,评估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传统的评估方式主要是考试和作业,但这种单一的评估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多元评估,包括平时作业、小组合作、口头表达等形式,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启发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发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小组合作的环境中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活动,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

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4.项目制教学法:项目制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设计成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实践。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恰当的教学方法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的内容。

本文将就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首先,课程设计是教学的基础。

一个优秀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

同时,课程设计也需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的运用,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的学生。

其次,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设计的手段。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

例如,针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可以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而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内容,可以采用实验、实地考察、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现代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个性化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也逐渐受到重视,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而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课程的实践形式 从抽象到具体,依次包括:
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理解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18
(1)理想的课程
“理想的课程”是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 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
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 程。
19
(2)正式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 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是以文本的形式 表现出来的课程。
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 个别国家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
14
(2)(学科)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在过去称“教学大纲”, 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 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 量、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 度。
22
(5)经验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了解课程的各种表现形式,有助于我们更具 体地把握课程的概念,丰富我们对课程的整
体认识。
23
3、当代各种各样课程形态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 与社会本位课程
(2)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4)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5)必修课与选修课
它来源于拉丁文词根 “currere” , 意思 是指“跑道”,隐喻“一段教育过程”。根 据这一渊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 指学习的进程。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就应该有多少种“课程” 的表述。在不同的语言中,“课程”的基本 含义是指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6
《现代教育学》 对“课程”含义的表述:
60% 50% 40% 30% 20% 10%
0% 1
知识与技能 解题技巧 智力发展 创造性 情感态度 个性发展
51
可见——
我国原有的九年义务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呈现 出偏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24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 课程与社会本位课程
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出发,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 值的课程理论,叫“知识本位课程论”。依此组织 起来的课程叫“知识本位课程”。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强调儿童兴趣和需要 的课程理论,叫“儿童本位课程论”。依此组织起 来的课程叫“儿童本位课程”。
27
(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门别类设置的课程,叫分科课程。它特指 传统的学科课程。
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 的课程,叫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可分为: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 本位综合课程、经验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 位综合课程)。
28
(4)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潜课程或潜在课程),是指正式 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教育活动,比如,师生 关系、校风、学风、教风、班风、班级活动 等。它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 现的课程。
26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
学科课程
知识本位 教育为生活作准备 强调理论和间接经验的
学习 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课程
主张分科设置课程 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活动课程
儿童本位 教育即生活 强调实践和直接经验的
学习 按照儿童心理逻辑组织
课程 主张综合设置课程 只问过程,不问结果
35
四项发展——
1、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 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2、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 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3、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 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 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4、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 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第五讲 课 程
华南师大教科院 李求真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 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 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 容。
2
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基本理论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和主要目标
一、课程的基本理论
1、什么是课程 2、课程的表现形式 3、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4、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39
新加坡 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
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 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 应21世纪的需要。
40
我国台湾地区
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 课程标准,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 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提出把培养 学生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和 分享等十大能力作为目标。
4
1、什么是课程?
辞源:
“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唐代,孔颖达)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宋代,朱熹) “小立课程,大做功夫。” (宋代,朱熹)
从我国古籍记载看,“课程”一词的含 义既包括教学科目,又包括这些科目的教学 顺序和时间。
5
“课程”一词的英文:curriculum
提出:“美国学生在 4、 8、12 年级毕业 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 自然科学、历 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还 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34
英国
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 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
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 强调四项发展、六项基本技能和四个方面共 同的价值观。
30
4、影响课程发展的 基本因素
(1)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 (2)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
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课程的“钟 摆”现象)。
(参见教材P223-231)
31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背景和主要目标
32
(一)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背景
33
美国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
5、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 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 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47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3、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4、实行课程三级6、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
9
你能不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课 程概念?
(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或明或暗地表达了 定义者的课程观。)
10
2、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有一个 从观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表现为文本形式和 实践形式。
11
课程的文本形式 从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
(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3)教科书 (4)其他教学材料
43
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7)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44
3、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强调自然与环境
(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3)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与学的主要材料。 教科书的编写,既要考虑到课程内容本身的
逻辑,也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要在 内容上保证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也要在 形式上做到既美观又实用。
16
(4)辅助性教学材料
如:练习册、教学参考书、推荐课外读物、 多媒体学习材料、“教材包”等,都是最具 体的课程表现形式。
制度。
48
1、课程功能的转变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什 么?重视的是什么?
49
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较好的目标
50%
40%
30%
20%
10%
0%
校长
教师
基础知识与技能 公德 政治信念 分析解决问题 健康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动手能力 美的态度表现 搜集利用信息
50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实际关注点
36
六项基本技能
交 流 数的处理 信息技术 共同操作 改进学习 解决问题
37
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
自我:认同客观存在的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
短处,养成自尊心和自制力。
人际关系:承认自我与他人生存和发展的相互
依赖关系,尊重他人,诚实、可信、自信。
社会:追求自由与正义,维护权利与法的尊严,
广义的课程(大课程观)——
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 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
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 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 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 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狭义的课程——某一学科。
7
学者的分析
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重视公民的责任和家庭,尊
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民主生活。
环境:把由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的环境视为生命
和变化的起源,对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抱有责任感,
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努力保持自然的平衡性与
多样性。
38
韩国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 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 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 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 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 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
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外显的方式 呈现的课程,比如,语文、数学、物理、化 学等。
29
(5)必修课与选修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