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传统货币数量论和古典货币论

传统货币数量论和古典货币论

传统货币数量论和古典货币论传统货币数量论与古典货币论是两种经济学理论,旨在解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虽然两者都关注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不同的分析框架。

传统货币数量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

根据传统货币数量论,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上涨,而货币供给的减少则会导致价格下跌。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核心概念是“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

货币供应量指的是市场上可供流通的货币总量,而货币需求量则是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总量。

根据传统货币数量论,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如果货币需求量不变,则货币的购买力会下降,从而导致价格上涨。

相反,当货币供应量减少时,购买力会增加,价格会下跌。

然而,古典货币论提出了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质疑。

古典货币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等人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提出。

古典货币论认为,货币供给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利率上。

古典货币论的核心概念是“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

货币市场是指借贷和投资的市场,实物市场是指商品和劳动力的市场。

古典货币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货币市场上的利率下降,从而促使企业增加投资和生产,带动实物市场的活跃,最终推动经济增长。

相反,货币供给的减少会导致利率上升,企业投资减少,实物市场活动减弱。

传统货币数量论和古典货币论在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上存在差异。

传统货币数量论强调货币供给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归结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古典货币论则关注货币供给对利率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将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

然而,虽然传统货币数量论和古典货币论提供了不同的分析视角,但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理论。

事实上,现代经济学通常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更全面地分析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传统货币数量论和古典货币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用于解释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比较分析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财富的行为、组织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最初的分支,主要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并在19世纪贯穿了大部分西方国家。

而现代经济学则是20世纪初发展而起,并持续至今,更注重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对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方法和贡献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诞生于经济自由主义的时代。

经济自由主义主张个人自由和市场自由,认为应该让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活动,实现最大效益。

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等,都坚信这个观点。

1.主要思想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理论,即把一个生产过程分割成不同的步骤并由特定人员负责各自的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而李嘉图则着重研究自由放任的贸易制度及其影响,并提出狭义说的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与生产该商品所花费的劳动资本成本直接相关。

2.主要方法对于古典经济学家来说,理论构建是经济研究的核心方法。

他们采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尤其是李嘉图的著作《国富论》为早期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3.主要贡献古典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经济问题,并推崇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机制,为后来的市场自由主义和现代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现代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和英美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现代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区别明显,现代经济学家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

1.主要思想现代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是强调市场失灵,认为一些市场活动会产生不利于社会福利的后果,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控是合理的。

而新制度经济学对于经济制度的演化、变革途径以及因循守旧的机制进行了刻画。

2.主要方法现代经济学家主张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计量经济学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流通速度

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流通速度

古典学派理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制度决定的常数凯恩斯主义——货币流通速度是变化的现代货币主义——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当稳定的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作了清晰的阐述。

货币数量论最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可以表示为:MV=PY。

那么货币流通速度V=PY/M。

该式中,Y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量,P表示一般物价水平,M表示流通中的货币量。

费雪在这里认为Y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所以它在短期内是不变的,V 是由支付制度、个人习惯等因素决定的,由于这些影响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所以在短期内可视为不变的常量,这样决定物价水平的是市场上的货币量。

费雪方程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最大的特点是假定货币的流通速度保持稳定。

凯恩斯主义假定人们对货币需求出于3个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他的实际货币需求模型是Md/P=f(i,Y),式中i表示利率,Y表示国民收入,即货币的需求是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函数,把上式代入V=PY/M,其中M用Md代替可以得出:V= PY/M=Y/f (i,Y),该式反映出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的函数。

由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因此货币流通速度随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国民收入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同样,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水平呈正方向变动,其原因在于利率水平的上升,货币持有成本增加,货币需求就会减少,这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正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对收入和利率的变化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收入和利率水平变化又是事实,这就决定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否定了古典学派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定,它分析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并得出,中央政府的货币政策影响实际的货币量,其中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影响实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财政政策首先通过改变货币总需求影响收入和利率,收入和利率又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而货币流通速度又会影响国民收入。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14-16章复习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14-16章复习

(14—16章)宏观部分经济学网考自测练习题(含答案—红色)第十四章财政理论与政策一、单项选择题1.政府把个人所得税率从20%降到15%,这是()A.内在稳定器的作用B.一项财政收入政策C.一项财政支出政策D.一项公共政策2.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增加政府支出B.提高个人所得税C.提高公司所得税D.增加货币发行量3.当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B.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C.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4.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5.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相同时,收入水平会()A.增加 B.减少C.不变 D.不相关7. 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增加可以()A.增加投资B.减少投资C.增加消费D. 减少消费8.下列财政政策中将导致国民收入水平增长最大的是()A.政府增加购买50亿元商品和劳务B.政府增加购买50亿元,同时增加税收50亿元C.税收减少50亿元D.政府支出增加50亿元,其中30亿元由增加的税收弥补9.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A.总需求 B.公债C.税收 D.政府公共工程支出10.下列因素中不是经济中内在稳定器的是()A.政府投资 B.个人所得税C.社会保障金和失业保险 D.农产品支持价格11.要实施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可采取的措施有()A.提高税率 B.减少政府购买C.增加财政转移支付 D.降低再贴现率12.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存在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增加引起()A.利率上升 B. 利率下降C.利率为零 D. 利率为负数13.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A.增加,利率上升 B.增加,利率下降C.减少,利率上升 D.减少,利率下降14.赤字增加的时期是()A.经济衰退时期 B.经济繁荣时期C.高通货膨胀时期 D.低失业率时期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是(ABC)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B.具有非盈利性C.收支行为规范化D.公共分配E.具有盈利性2.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有(BCD)A.支付职能B.分配职能C.配置职能D.稳定职能E.调控职能3.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包括(CDE)A.税收B.公债C.政府购买D.转移支付E.政府投资4.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AD)A.增加政府支出B.减少政府支出C.增加税收D. 减少税收E.调节货币供给5.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作用是(BCD)A.单方面的B.是双重的C.使国民收入数倍增加D.使国民收入数倍减少E.不存在的6.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BC)A.政府购买B.税收C.政府转移支付D.政府公共工程支付E.以上说法均正确7.经济萧条时政府应该(ADE)A.增加政府购买支出B.减少政府财政支出C.增加税收D.减少税收E.增加转移支付8.以下何种情况会引起收入水平的上升(ABC)A.增加自主性支出B.减少自主性税收C.增加自主性转移支付D.增加税收E.减少支出9.在经济衰退时期,依靠发行公债扩大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有下述影响(AB)A.缓和经济萧条B.增加政府债务C.缓和了通货膨胀D.减少了政府债务E.税收增加10.实行赤字财政(AC)A.在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B. 在长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C.在经济萧条时使经济走出衰退D.可以使经济持久繁荣E.对经济没有影响三、判断题错1.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的特点,因此不必讲究效益问题。

宏观经济学判断题(1)

宏观经济学判断题(1)

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由政府制定,以调节经济。

2作为财政政策手段的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它们对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是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3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4总需求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小。

5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6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小。

7总需求曲线的两个决定因素是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8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9自然失业率是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造成的失业率。

10自动稳定器不能完全抵消经济的不稳定。

11资源禀赋理论亦称H-O模型,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并非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

12转移支付增加1元对总需求的影响与政府支出增加1元相同。

13周期性失业就是由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14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息率的提高。

15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在必要时对企业发放贷款。

16滞胀只是一种理论分析。

17只要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就一定成倍的增加,这就是乘数理论所揭示的一般原理。

18只要通货膨胀率低,不一定是爬行的通货膨胀;只要通货膨胀率高,就一定是恶性的通货膨胀。

19支票和信用卡实际上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

2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化,与边际税收倾向反方向变化。

21债券具有无期性和非返还性的特点,其收益风险也较大。

22增加投资、增加消费和增加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不同的。

23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

24在一般的情况下,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消费倾向变的越来越小。

25在同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26在三部门经济中,增加政府支出可以缓解紧缩性缺口。

27在任何经济中,只要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表现为物价水平的上升。

古典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比较

古典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比较
金融科技与货币政策
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金融市场的运行方式和货币政策 的传导机制。未来研究可以探讨金融科技对货币政策制定 和实施的影响。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货币政策
现代货币数量论强调货币政策在稳 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
比较目的和意义
理论深化
通过对古典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 比较,可以进一步理解货币理论 的发展历程,深化对货币本质和
功能的认识。
实践指导
比较两种理论有助于指导货币政 策制定,为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
增长提供理论支持济学理论的
货币政策制定中的启示
01 02
短期与长期政策目标
古典货币数量论强调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而现代货币数量论关注长期 效应。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需要权衡短期和长期目标,以实现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预期管理
现代货币数量论强调预期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中央银行 通过管理市场预期,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函数
现代货币数量论假设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正比,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愿意持有 更多的货币。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交易性货币需求
人们为了进行日常交易而 持有的货币数量,与收入 水平密切相关。
预防性货币需求
人们为了应对不确定性而 持有的货币数量,与收入 的波动性和风险有关。
投机性货币需求
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政策观点
现代货币数量论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持更为复杂的观点。它认为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实体经济。除了物 价稳定外,现代理论还关注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就业和金融市场稳定等方面的影响。因此,现代货币政策制定 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目标和因素。
05

现代货币理论发展

现代货币理论发展

现代货币理论发展货币是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至关重要。

现代货币理论作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介绍现代货币理论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并探讨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数量理论阶段货币数量理论是现代货币理论的起点,也被称为“古典货币理论”。

该理论早在18世纪就由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和约翰·洛克等人提出。

根据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并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在货币数量理论阶段,经济学家主要关注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当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求时,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量不足则会导致通缩。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稳定物价水平,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然而,在实践中,货币数量理论的预测并不总是准确的。

这主要是因为实际的经济运行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因素,而不仅仅局限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的简单关系。

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现代货币供应理论逐渐取代了货币数量理论,并成为主流的货币理论观点。

现代货币供应理论主要包括储备银行模型和货币乘数模型。

储备银行模型认为,货币供应量受到储备银行的控制。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储备银行的储备要求,可以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这种模型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利率和经济活动。

货币乘数模型则认为,银行通过贷款和存款来创造货币。

在现代经济中,存款乘数是根据银行的准备金比例来计算的,准备金比例越低,存款乘数越大,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相应加快。

三、现代货币政策理论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复杂化,现代货币理论逐渐从对货币供应量的关注转向对货币政策的关注。

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主要包括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规则等方面的研究。

货币需求理论探讨了货币的需求与利率、收入和财富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了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实现经济目标的方式和途径。

货币主义,新古典,凯恩斯--经典总结

货币主义,新古典,凯恩斯--经典总结

货币主义,新古典,凯恩斯--经典总结[]一、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争论1.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货币主义的出现旨在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及理论进行批判。

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使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利率。

由于长期执行财政政策,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压低利息刺激投资,使得西方国家在提高国民收入的努力中,忽视了货币数量的增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试图从理论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2],说明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对价格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是影响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

从而在政策上,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主张使用稳定货币供给的经济政策:单一的政策规则。

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如下:(1)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决定于货币数量;反之,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

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则认为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理由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利率的变动,进而影响投资的变动,并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

货币主义试图在使货币数量理论在复杂假设的情况下重新得到同古典货币理论相似的观点:一方面,从长期的观点讲,货币数量增加的最终结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化而非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另一方面,货币主义也承认在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

17供给学派的理论是针对凯恩斯主义强调社会经济的需求方面而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只有采取措施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才能医治美国经济中的疾病。

18 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仍然是在传统研究范式内进行的,这就不同于前面介绍的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因此在效果上不如前者。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在给定的货币国民收入的条件下,或在给定的p、y条件下),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在p、y 稳定的条件下,由于金融市场内货币需求随利率而变动,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

新旧货币主义比较

新旧货币主义比较

新旧货币主义比较20世纪六十年代货币主义在凯恩斯光芒淡去中变得流行,在货币主义流行的同时也卷起了很大的争论其中有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有货币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还有……总的归结起来是新旧货币主义之间的争论。

而起争论的焦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问题:一.新旧货币数量论的比较;二, 围绕菲利普斯曲线涉及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新旧货币数量论的比较20世纪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区别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数量论(旧货币数量论)即费雪提出的“交易方程”P=MV/T和庇古提出的“剑桥方程”M=KPY。

从货币作用来看,后者强调了货币的媒体职能,侧重于货币花费上的作用;前者则强调了货币储藏职能,把货币看做财产的保存形式,侧重于货币持有方面。

但在实质上二者是相同的,他们都认为V或K是稳定的,而Y或T在充分就业条件下也是稳定的,因此物价水平同货币数量是成比例变动的,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

20世纪50年代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进行了新的论述,对剑桥方程式M=KPY做了新的解释,即新的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四类:1.某种资产的利率或收益率2.实际收入3.价格变动率4.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等因素并给出了新的货币需求函数M=F(Y,w,Rm,Rb,Rc,dp/pdt,u)这与剑桥方程式相比,除假定的货币需求弹性惟一外,还忽略了实际收入Y以外的各种因素,而与凯恩斯货币理论相比则这一函数明显扩大了资产种类,上式还可以改写为M/Y=F(w,Rm,Rb,Rc,dp/pdt,u)这说明货币存量之间的稳定性是以货币流通速度V稳定为前提的,从公式中还可以看出新旧货币理论的区别在于前者不把货币流通速度看做定值,而是当作货币需求函数那样稳定的函数,正如公式中所表达的影响V的因素有三类:各种利率水平;价格变动水平及不宜做数量测定的其他因素。

弗里德曼依据大量的证据证明V在长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

古典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比较

古典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比较

02
现代货币数量论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现代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探讨了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以及货币数量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背景
现代货币数量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它旨在解释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增长对 经济的影响。这一理论在经济学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货币政策和通货膨 胀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古典货币数量论起源于16世纪,当时欧洲各国开始使用金属 货币,并逐渐发现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理论逐渐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的重要 理论之一。
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
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因此,货币 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古典货币数量论 与现代货币数量 论的比较
汇报人:
2023-11-16
目录
• 古典货币数量论概述 • 现代货币数量论概述 • 古典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比
较 • 古典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启
示与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古典货币数量论概述
定义与背景
古典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探讨了货币供应量与 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 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跨学科融合
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经济学理论、统计学、物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和工具,为货币数量论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
政策建议
基于对古典货币数量论和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理解,可以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例如,央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和流通速度来控制物价水平,以实现 经济的稳定增长。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发展历程
起源
现代货币数量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经济学家பைடு நூலகம்始关注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其中,米尔顿·弗里德曼是这一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古典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比较研究

古典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比较研究

古典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比较研究一、前言货币数量论是研究货币总量和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学理论,通过探讨货币总量增加或减少对经济体系的影响,来指导货币政策制定。

在古典时期,货币数量论被称为“古典货币数量论”,而在现代经济学中,人们更加熟悉的是“现代货币数量论”。

本文将对古典货币数量论和现代货币数量论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了解两种理论的异同点和价值。

二、古典货币数量论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卫·亨利·李嘉图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他们认为货币的总量与物价之间存在固定的关系,即“货币数量论式”。

货币数量论式:P = M / V其中,P代表物价水平,M代表货币总量,V代表货币的速度。

古典货币数量论假定货币的流通速度和实际GDP保持不变,因此,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物价水平也会相应上涨。

反之,货币总量减少时,物价水平也会下降。

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价值在于它提出了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货币总量的问题。

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会引起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然而,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缺陷也很明显。

它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是不变的,但在现实中,货币流通速度是会变化的,这种假定已经被现代经济学界所否定。

三、现代货币数量论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

他们提出的货币数量论式相比于古典货币数量论更加广泛和深刻。

货币数量论式:MV = PY其中,M代表货币总量,V代表货币的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Y代表实际GDP。

弗里德曼并不像李嘉图那样假定货币速度不变,而是强调货币流通速度是变化的。

因此,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政策上的变化会对实际GDP和通货膨胀率等产生广泛的影响。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价值在于它更注重货币政策的预测能力。

现代货币数量论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在货币总量、货币流通速度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构建一个预测框架,有助于调整货币政策以满足实际需求。

古典和现代货币理论的比较分析

古典和现代货币理论的比较分析

古典和现代货币理论的比较分析货币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理论的演变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古典货币理论和现代货币理论是两个重要的派别,各自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式。

本文将对古典和现代货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经济学领域中的价值和争议。

古典货币理论强调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数量论。

根据古典理论家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因为货币的价值会随着供给的增加而下降。

这一观点在金本位货币体系下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也成为古典货币理论的重要基石。

然而,现代货币制度的建立和货币供给方式的改变使得这种简单的数量论不再适用。

现代货币理论则更加注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是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活动是由需求决定的,货币政策能够通过调节需求来影响总体经济活动。

货币主义则强调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认为货币的增加会引起通货膨胀。

这两个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政策提出了建议,对于解决经济问题的方式也存在较大分歧。

与古典货币理论相比,现代货币理论更加复杂和全面。

它考虑了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更加注重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引导和调控。

现代货币理论强调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经济稳定和实现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控制通胀。

它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就业、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然而,现代货币理论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挑战。

一方面,现代货币理论过于关注短期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缺乏深入分析。

另一方面,现代货币理论忽视了货币政策的副作用,如资产泡沫和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

这些争议和挑战为货币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总结来说,古典货币理论和现代货币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派别,各自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式。

古典货币理论注重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现代货币理论更注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现代货币理论更加复杂和全面,但也面临着争议和挑战。

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对比研究

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对比研究

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对比研究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始终追求着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繁荣。

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时期和思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也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观点、方法和对经济重要概念的理解等方面进行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对比研究。

古典经济学以亚当·斯密为代表,是经济学的开端。

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市场自由运行机制”,即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化。

古典经济学在机制上具有自由市场、劳动价值论和经济自由主义等特点。

古典经济学主张市场自由,认为市场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供求关系决定着物价和资源配置。

同时,古典经济学还重视劳动价值论,强调物品和服务价值的决定因素在于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

此外,经济自由主义也是古典经济学的重要思想,它强调保护私人产权和市场竞争,认为市场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方式。

而现代经济学则代表了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最新成果。

在现代经济学中,一些重要的经济学派别如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相继兴起。

现代经济学更加关注市场的不完全性和政府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建立均衡分析和供求模型,强调市场的有效性和个体的理性行为。

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需求管理和政府干预的观点,认为市场存在失灵,并且主张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新制度经济学则关注市场规则和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在不完全信息和交易成本等方面。

现代经济学研究更多关于市场失败、政府干预以及制度安排等问题。

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在观点、方法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异。

古典经济学更注重市场自由和供求关系,认为通过自由市场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效果。

而现代经济学更加多元化,除了关注市场自由,也认识到市场的不完全性和政府的作用。

古典经济学着重理论建模和假设的推导,强调抽象和数学工具的运用;而现代经济学更注重实证研究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强调实证和数据的支持。

9390 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9390 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比较研究引言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发展的学科,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派。

这两个学派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思想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笔者将从这些方面对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进行比较研究。

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古典经济学是近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代表人物为亚当·斯密和戈辛等。

其理论核心是市场自由调节机制,认为市场自由能够保证经济资源的最优分配。

而现代经济学以过程和制度为关注点,重视国家角色,主张政府干预市场的调节作用。

现代经济学强调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认为市场自由不一定能够实现最优效果,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

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思想观念古典经济学认为,个人自私自利的行为可以促进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

而现代经济学则更加重视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感,认为经济活动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和公众利益,不能只是为了自身短期利益。

古典经济学思想注重个体,强调自由市场和竞争,认为市场自身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

而现代经济学则更加注重群体,关注完善制度和管理,强调政府的角色和责任。

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演绎和归纳,依靠理论分析来描绘经济现象和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而现代经济学则更加注重经验研究和数据分析。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和量化化,通过随机实验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来提高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现代经济学也更加重视跨学科研究,注重集各家之长。

结论总的来说,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在经济理论、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不同。

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和竞争,注重个体利益实现;而现代经济学更加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感,认为政府有必要干预市场的调节作用。

两者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两个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理论和方法,以此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凯恩斯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意识——对货币不同认识的比较

凯恩斯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意识——对货币不同认识的比较
作者简介:徐淑丹(1990-),女,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学 院经济系,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
进行的是供求均衡的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因此以货币中性论为 理论基础。但与古典经济学中,货币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对产 出无影响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同意凯恩斯在短期中的分析——存 在价格和工资的粘性,因而货币在短期内非中性;而在长期,供 给和需求仍然会达到自然的均衡,此时货币的扩张性政策只会带 来价格上的提高,因此为货币中性。虽然在货币中性的分析上存 在差异——显然新古典是更先进的,但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均指 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财政政策的无效性。
让道德建设更加有说服力。 四、结论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件长期的、不断努力的活动,
需要社会、政府、企业以及会计人员自身的共同努力。会计人员 只有进一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 术水平和道德素质,让职业道德要求规范着每个会计人员的实际 工作,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使社会的 会计环境更加健康,促使社会经济的稳步向前。
[2] 张宇,柳欣 .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范式 [M]. 经济科 学出版社,2005.
[3] 瓦尔拉斯 . 纯粹经济学要义 [M]. 商务印书馆,1997. [4] 张延 .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货币中性论 [J]. 经济学动态, 1998(04). [5] 蒋永穆,安雅娜 . 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到实际经济周期理 论的突破 [J]. 河南社会科学,2005(01). [6] 易定红,郭树华 . 西方货币理论主要流派的比较 [J]. 中国 人民大学学报,1999(01). [7] 刘威 . 从欧洲古典货币观点到当代西方货币理论 [J]. 信阳 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3).
(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 在上述基本假设阐述中,货币经济周期学派运用理性预期解 释了货币中性,这主要是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而实际经济周期 学派运用博弈论来解释货币中性,主要是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出发, 即在有限回合会产生政府违规的可能,而无限回合则可以进行系 统性的合理预期。也就是说,能够进行理性预期是新古典经济学 中一个很重要的假设,也正是因为人们可以进行理性预期,使得 政府政策的影响效果难以界定,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在认为自由市 场能很好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支持单一货币政策。 因为货币中性的观点,实际经济周期学派更关注与实际因素 对经济波动的作用,而非货币,根据他们的研究,是产出的运动 带来了存款——内生货币——的运动。这与货币不论在长期还是 短期都对产出造成影响的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论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 四、总结 综上所述,货币中性与货币政策的效力是凯恩斯与古典及新 古典经济学对货币的认识的主要不同之处。 在对长期和短期的货币数量与产出关于的动态分析中,凯恩 斯认为货币非中性,并指出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的无效 性。 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以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

货币数量论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与理论意义

货币数量论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与理论意义

货币数量论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与理论意义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因果关系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价值取决于货币数量;若其他条件不变,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货币数量论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早起、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其主要内容和理论意义阐释如下:一、早期货币数量论1、让·博丹创始货币数量论早在公元200年左右,罗马法官鲍尔斯鸠就曾说过:“货币的价值被货币的数量所左右。

”这是能找到的最早有关货币数量和其价值之间关系的描述,不过货币数量论产真正的产生是在十六世纪的欧洲,是由法国人让·博丹首次提出。

当时,由于南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致使欧洲市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史称“价格革命”)。

而以马勒斯特卢亚为代表的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垄断及对外贸易。

博丹对其提出反驳,认为白银流入是货币价值低落的原因,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

博丹货币数量论主要观点是:金银价值与一般商品价值相同,其数量增加,价值就会被低估;而其价值被低估,则与其交换的商品的价值自然会上涨。

博丹还对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做了论述:他指出商品的供求关系对价格会产生影响。

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物价上涨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没有考虑到某些东西高涨到通常价格以上的情况,如发生饥荒时的粮食,战时的军械,冬季的木材等。

2、约翰·洛克和孟德斯鸠的货币数量论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传人约翰·洛克是早期货币数量论的又一个代表人物。

面对英国资本主义对经济自由的渴望以及社会上对降低利率刺激经济政策的讨论,洛克发展了货币数量论,他主要是从现象出发,对货币的供求关系进行分析,认为货币价值高是因为对货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

洛克将普通商品的价值区分为固定价值和市场价值两种,认为固定价值基因于其所满足的欲望,市场价值则为供求关系所决定。

西方经济学任务判断题 (3)

西方经济学任务判断题 (3)

西方经济学任务判断题三、判断题1.需求量变化与需求变化的含义是相同的。

X2.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X3. 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4.生产者预期某商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就会减少该商品当前的供给。

X5.在几何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

√6.任何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都是反方向变化的。

X7.均衡价格就是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

X8.均衡价格一定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点时的价格。

√9.限制价格应高于市场价格,支持价格应低于市场价格。

X10.如果一般性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那该价格一定会下跌并向均衡价格靠拢。

√1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将导致它的供给量变化,但不会引起供给的变化。

√12.供给曲线右移表示生产者在每一种价格上提供更多的产品。

√13.如果价格和总收益呈同方向变化,则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14.富有弹性的商品涨价总收益增加。

X15.如果商品缺乏弹性,如果要扩大销售收入,则要提高价格。

√16.已知某商品的收入弹性大于0小于1,则这种商品是低档商品。

X17.已知某商品的收入弹性小于1,则这种商品是奢侈品。

X18.已知某商品的收入弹性小于零,则这种商品是一般的正常商品。

X19.已知某两种商品的交叉弹性小于零,则这两种商品是独立品。

X20.已知某两种商品的交叉弹性大于0,则这两种商品是替代品。

√21.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其互补商品的需求将上升。

X22.一般来说,农产品的蛛网形状为封闭型。

X23.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斜率绝对值,则蛛网的形状是收敛型的。

X24.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斜率绝对值,则蛛网的形状是发散型的。

√1. 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所以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当消费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为负时,则总效用达极大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琴琴
来源:《商情》2013年第21期
【摘要】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只有衡量商品价值与媒介交易的职能,没有储藏职能。

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值,对就业与产量等实际变量值没有任何影响。

货币是笼罩在真实经济上面的一层面纱,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货币始终是“中性”的。

弗里德曼创立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除了具有衡量商品价值与媒介交易的职能以外,还具有储藏职能。

货币数量的变化,在短期不仅能够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还能影响就业与产量。

在长期,货币数量的变化仅仅影响一般价格水平,对就业与产量没有任何影响。

【关键词】货币数量论;货币中性;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一、引言
货币数量论划分为古典的与现代的两种。

弗里德曼创立的货币数量论叫做现代货币数量论,而弗里德曼以前的货币数量论,称为古典货币数量论。

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从微观角度看,各种商品与要素的价值是由影响它们供求的实际因素决定的。

例如商品需求由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而商品供给则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决定。

商品价值即均衡价格由供求共同决定。

货币对于商品与要素价值的决定不起任何作用。

从宏观角度看,由于市场机制下,具有灵活性的一般价格水平、货币工资与名义利率能够对各种破坏市场均衡的冲击作出及时的反应,保证各种市场持续出清,使宏观经济始终沿着充分就业轨迹运行。

因此,一国的GDP主要取决于一国的技术水平、所能利用的要素投入的数量与质量等实际因素,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没有任何关系。

货币仅仅是覆盖在实际因素或真实经济上面的一层面纱而已。

货币及其数量的多少只决定商品价格的名称和绝对水平,对产出总量、构成以及各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没有任何影响,即货币数量与真实经济变量无关,货币在经济体系中呈“中性”。

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存量的变化是解释货币收入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除非受到起伏不定的货币数量变化的干扰,否则是内在稳定的。

货币数量的变化,在短期,主要影响价格水平,也会影响实际收入,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以比较陡峭的形式向右下方倾斜;在长期,货币数量的变化,仅仅影响价格水平,对就业与产量没有任何影响,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自然失业率处是垂直的。

二、古典货币数量论
(一)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
古典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它的基本论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

如果其他因素(商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等)不变,则商品的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正相关,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负相关。

这种完整的思想体系由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在1752年创立,但我们现在提及的古典货币数量论却直接来源于英国的马歇尔、庇古和美国的欧文·费雪的相关文献。

(二)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
欧文·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对古老的货币数量论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

他在该书中提出了如下的交易方程式:MV=PT。

其中,P为一般价格水平,T代表社会一定时期的实际交易量。

M为货币数量,V是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或称之为货币周转率,等于名义交易量与货币存量的比率,即:。

费雪认为,交易量T的多少与以下四个因素正相关:第一,技术发展状况与可供利用的资源的开发程度;第二,分工或专业化程度;第三,商业信心;第四,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三)剑桥方程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在1917年发表的《货币的价值》一书中提出了剑桥方程。

庇古明确区分了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M)。

剑桥方程式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

货币需求是从商品购买者的角度下定义的:消费者为了满足能够随时购买商品的需要,自愿将不能生息的货币保存在身边。

三、现代货币数量论
(一)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理论
虽然古典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数量和一般价格水平的一套理论,但弗里德曼认为,旨在说明名义收入变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首先是一个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而不是一般价格水平或货币收入理论。

这是因为:
第一,真实产量水平是个比较稳定的因素,名义收入的变动主要来自物价的变动。

而物价的变动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根源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要解释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的变动,必须将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结合起来加以说明。

第二,货币供给量是由货币当局决定的外生变量,在理论分析方面没有实质性意义,故分析的重心就自然的落到货币需求函数上。

所以,在弗里德曼看来,要解释物价水平与名义收入的变动,首先必须考察货币需求函数的性质。

(二)个人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通过选择最优资产组合来决定自己对货币的需求量。

财富由货币、债券、股票、耐用消费品与人力资本5种资产构成,货币是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是5种资产中的一种。

因此,货币的职能不仅包括交易媒介,而且还包括储藏手段。

各种资产的边际收益率具有递减的趋势。

財富在各种资产形式中的最优分配,要求各种资产的边际收益率相等。

因此货币需求理论,实际上是经济主体关于选择最优资产组合的理论。

显然,表示价格与货币收入的单位发生变化时,对货币需求量的计量单位也会发生相同的变化。

(三)影响个人真实货币需求量的因素
第一,货币需求与财富总额正相关。

财富总额()包括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两大类。

第二,货币需求与非人力财富在财富总额中的比重(w)负相关。

这是因为,人力财富不易变现,例如对劳动的需求降低时,就很难将人力财富变为收入。

因此,若w下降,即人力资本在财富中的比重增大,为了对人力财富难以变现的情况做好准备,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将增大。

第三,货币需求与与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名义报酬率负相关。

第四,其他因素。

(四)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作为财富总代表的真实持久收入是影响货币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第二,财富的构成比例在一定时期内也是相当稳定的。

第三,货币收益率、债券收益率以及股票收益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可以归结为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第四,预期通货膨胀率在短期也几乎是不变的(适应性预期)。

第五,人们对各种资产的偏好往往既定不变。

如果真实货币需求与真实持久收入及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在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取决于货币当局,与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因素无关)的决定无关条件下,那么,名义收入的变动必然主要来源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五)货币数量对货币收入的影响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是决定货币收入的主要因素。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最初对收入没有任何影响,而是对现有资产(股票、债券与耐久与半耐久消费品等实物资产等)的边际收益率发生影响。

一旦各种资产的边际收益率不相等时,追求最大效用的个人便会在不同资产之间重新分配财富。

假设在初始均衡状态下,财富在各种资产间的分配处于最优状态,各种资产的边际收益率相等。

现在,货币管理当局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公众持有的货币量便增加,导致货币的边际收益率下跌,人们会增加非货币资产购买。

引起非货币资产价格上升和利率降低,进而刺激新资产的生产即真实投资的增加,最终导致真实收入增加。

这是货币数量增加在短期的影响。

在长期,货币数量的增加,则仅仅表现为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

四、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区别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只有媒介职能,没有储藏职能。

而现代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还具有储藏手段的职能。

第二,传统货币数量论中的收入是现期实际收入,而现代货币数量论中的收入是持久实际收入。

第三,传统货币数量论在假定充分就业前提下,由于收入与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故货币数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同比例变动。

而现代货币数量论不以充分就业前提,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会直接影响货币收入的变动,这种变化在短期内既表现为价格的变动,也表现为产量的变动。

只有在长期内,才全部表现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

参考文献:
[1][英]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文,彼得·温纳奇克.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