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制度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合集下载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物,虽然有可能提高________,但却导致了________,最终 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参答: 考案 1. 书 中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六部 2.殿阁大学士 官僚体制 内阁 票拟 批红
军机处
决策效率
一人独尊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2. 变 演 () 宋朝:“______ 1 ______” ____ ____ 权。 () 元 : 除 2 朝废 ____ ____ 。 ____ ____ 只设____ ____ 。部入 六归 掌,政 管财归 ____ ____ 作宰办机,政 为相公构军归 掌,相保 管宰只留 ____ ____
________的分裂局面。
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并实现了相对统 一。必修一Fra bibliotek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 措施 2 ①收 兵 实 了 精。现 ②削 权 废 实。除 定郡属央 州直中,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和____ ____ 的离 分。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1
目标定位
4
典题示例
2
基础梳理
5
课堂巩固
3
互动探究
6
课后强化作业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目标定位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节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①中枢机构的变化 ②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 ③选官制度的演变 ④监察及谏议制度 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①从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看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②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堂知识结构】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唐→宋→元)古代政治 表现 2、选官制度:战国至汉初→汉武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制度成熟 3、监察制度:秦汉→隋唐→宋→明清特点1、中央集权加强:汉朝→宋朝专制集权 表现 2、专制皇权加强:明清时期不断加强影响: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主干知识梳理】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中枢机构的演变1、早期:秦汉秦朝实行 制, 是中枢机构中的最高的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设 与三公相制衡,东汉 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时三省出现,但是尚未构成中枢机构。

23、宋朝设置 ,其长官为 ,但相权被分割, 掌管军政;财政归 掌管;宰相只有 权。

4、元朝废除 ,实行 制,只设 。

5、评价⑴进步性: 。

⑵局限性:随着专制皇权的强化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二)选官制度1、战国至汉初:实行 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 和 制度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制度。

4、隋唐:实行制度⑴背景:隋朝统一后,没落,依据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需要。

⑵过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___________,科举制形成;③_________日益完善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的考试选官制度。

⑶影响:前期积极影响:政治:①非贵族参政,扩大社会基础;②选拔了人才,巩固了统治;③制度成熟,中国长期领先的制度保障。

2012届高考历史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方案课件 岳麓版

2012届高考历史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方案课件 岳麓版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 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2讲 │ 考点梳理 考点梳理
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隋唐 中书省 宰相 门下省 尚书省
第2讲 │ 考点梳理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省 中书省 中书省 三司
第2讲 │ 考点梳理
选官制度
军功 察举制 隋文帝 征辟制 隋炀帝 社会基础
第2讲 │ 备用习题
1.[2010·苏州模拟] 近年来,围绕曹操墓真伪的争议持续 不断。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尤其在用人上,有 人说他“唯才是举”,有人说他不善用人。他死后,其子曹丕 废汉称魏,历史上称曹魏。曹操生活的时期战乱频仍,国家主 要的选官制度应该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 B A项,按军功授爵始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B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始于西汉 武帝时期。C项,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然后授官的制度,魏曹丕时建立起来。D项,科举制是通过考 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朝时建立。
第2讲 │ 要点探究
例2 [2010·广东卷]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 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 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唐代谏官 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 专制的加强,即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点评] 题干中带有“说明”等字眼,提示我们解答问题 的突破口是寻找问题的实质。唐代和宋代谏官的变化说明了中 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2) 影响:
积极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 的分裂局面;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 央与地方的矛盾。 消极: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行政效率低下
4、元朝: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1)内容: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 廷任命,行省有经济、军事权力,但受中央节 制。
地位逐渐上升, 有专门的衙署 和属官
可以“票拟”对 地位进一步提高, 奏疏的处理意见 阁臣权力更大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 《神宗实录》卷
结论: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职 权,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始 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 是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1、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 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 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
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

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 普
3、宋初
(1)措施
①收精兵 a. 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 统兵权—三衙 发兵权—枢密院
a. 州郡直属中央
②削实权 b.文臣任州郡长官:重文轻武,避免武臣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专项梯度训练:第2练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专项梯度训练:第2练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时·考点梯度练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 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答案 B解析采用排除法。

第一,由时间“西汉初年”和从表格中各人的出身,看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

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奴隶社会,是一种贵族政治,排除A;C出现于汉武帝时;D出现在魏晋时期,以门第族望为标准。

2.“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唐代( )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答案 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B项。

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3.“三司之职……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这段引文描述的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 ) 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答案 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三司主管国家财政税收,这是宋代三司的职能。

宋代,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队,三司掌管财政。

4.“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答案 C解析关键信息:“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由关键信息可知,宋代不断通过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C项正确;A、B、D项并没有从题干中体现出来。

5.“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

其伐辽,一日内六召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

”(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答案 D解析材料中的“枢密院”等词句表明材料所处的朝代为宋朝,宋朝时中央政府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中枢密院掌握军权,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三司掌握财政权,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特点 ①君主专制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选官制度体现 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和军机处的 设置等方面。 ③君主专制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 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 特征。
返回目录
考点三、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拓展归纳】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及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所反映的 发展趋势 (1)不同
类别 建立基础 传承制度 官吏权力 分封制 血缘关系 诸侯王位世袭 拥有封地和相 应的爵位 郡县制 按地域划分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 概不世袭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主题二 史料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巧思妙记] 用数字归纳法识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4)法律制度:呈现了细密、严苛的特点。 (5)用人制度:秦朝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
度。
4.意义 (1)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 贵族分封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 统的____________ 础。 (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 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返回目录
2、清:设军机处 雍正 年间。 时间:清________ 原因: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职权地位: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 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影响:军机处的设立,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 了行政效率,专制皇权 ________高度发展。 (2)认识:皇权加强,不断提高决策效率;皇权加强, 导致一人独尊,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二讲课时提升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二讲课时提升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

课时提升作业(二)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2015·山西诊断)《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由此看来,汉武帝时( )A.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B.中央机构较秦代有所调整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D.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解析】选B。

材料中体现了汉武帝时选身边近臣辅政,与大臣相互制约,体现了汉代中央机构与前代相比调整的地方。

2.黄仁宇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隋唐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B.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解析】选A。

抓住题目关键信息“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提取时间信息“秦汉”“隋唐”,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秦汉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发展时期,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完善,三省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故A正确。

【拓展延伸】唐代的宰相制——委员制(1)三省制的特点在于互相牵制,中书省发出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但此制度亦有其弊端,就是当中书省与门下省意见不一致时,往往由于涂归封还,以致造成拖延,废时失事,为了补救此弊,于是有政事堂的设立。

(2)政事堂是中书省及门下省联席议政的地方,中书及门下两省的长官均须出席会议,尚书省的长官若获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机务”等名衔,亦可出席政事堂会议。

另外,官位较低者,如兼有“同三品平章事”之衔,亦得入政事堂议事,凡能进入政事堂的,一般均被视为宰相。

故唐代的宰相,实不止三省的长官,所以唐代的宰相制可称为委员制,由各宰相共同负责,可避免独相专揽大权之弊。

3.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参考答案:
1.中书省 负责执行 行政 政分工 三省 门下省 皇权 尚书省 起草诏令 审议 封驳审议 三司 行 执行 尚书省 一省制 2.中书门下 3.决策 枢密院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中书省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中央
藩镇割据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二、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
(2)过程:明朝建国之初,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 控制。1380年,明太祖下令裁撤________,废除丞相,由 皇帝掌管________。 (3)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 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1)职权: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职责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其长官都是宰相。________下设六 部,分别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2)作用: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了________。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宣政院辖地
对中央集权影响
加强
削弱
趋势:
加强
中央权
力不断
削弱
加强;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积贫积弱 力不断 加强,重大 削弱
变革,省制
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的演变)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一)两汉: 中外朝制度
皇帝
中朝 决策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外朝 执行
丞 相
御 史 大
太 尉

有事上报
九卿
1.调整原因: 丞相位高权重, 威胁皇权。 2.运作程序: 3.影响:
中央
4、影响:
积极: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三冗” “二积”后患
5、教训: 精兵简政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四)元代 行省制度
1、背景: 元朝疆域空前扩大
2、内容:
中央为什么 给地方如此 大的权力?
(1)机构设置 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之下——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宣慰司
通史链接
汉 武 帝 ①改革中央政治体制: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 加 强皇权; 强 君 ②改革中央军队: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宫保卫 主 和军事防御; 专 制 的 ③实行察举制:采用举荐加考察的方式选拔官员; 措 施
通史链接

武 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均输
帝 (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法;算缗和告缗;向工
⑴异同: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制度
⑵原因: 汉高祖对秦亡的错误认识;让郡县和王国相 互牵制
3、结果 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七国之乱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门第
才学
隋唐时期
重点突破1:
• 中央行政体制成熟标志
• 选官制度成熟:科举制评价: • 积极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 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 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 ③促进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 • (4)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持续性 • 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
重点突破:2
• • •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资料上的2点+2点 (3)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 (4)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步模式化: 如八股取士
隋唐 完善 北宋 加强
三省六部制 州县—— 道州县三级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内阁 军机处 路州县三级制
元朝 发展
明朝 高峰 清朝 顶峰
行省制
废行省,设三司
行省制
知识构建:选官制度的演变成熟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时段 西周 战国时期 汉武帝时期 东汉末年、魏晋 标准
血缘 军功 孝廉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 科举制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 权的不断加强
• • •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主要表现为: 1、中央体制演变成熟 2、选官制度的演变成熟 3、监察制度的演变成熟
知识构建:中国古代中央、地方体 制演变成熟
朝代 演变 秦朝 建立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制 地方机构 郡县制
两汉 巩固 中朝—尚书台 郡国并行—— 州郡县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 课时跟踪检测(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 岳麓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 课时跟踪检测(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 岳麓

课时跟踪检测(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长沙一中月考)“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省,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相互牵制B.相互考评、完善机构C.高官参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进一步加强皇权2.(·江门调研)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3.(·惠州三调)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

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

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C.宋元D.明清4.(·湛江一模)《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5.(·深圳一模)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

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察举制D.均田制6.《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必修1 第1单元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2010·潍坊·3月文综)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大权,不能体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排除含②的选项即知应选D项。

2.(2010·诸城)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答案】D【解析】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明显错误,排除A项;唐朝是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中枢机构是保障皇权的工具,排除B、C两项;分析材料可知,D项符合题意。

3.(2010·江苏·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征辟制和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德才,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故选C项。

4.(2010·全国卷Ⅱ·14)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倍受青睐。

宋代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文选》烂,秀才半”反映了熟读《文选》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从两个 “不是” 可以看出 内阁没有 决策权。
思考
古代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选官原则、选官 基础有什么发展变化?给我 们什么启示?据材料和所学 知识归纳总结选官制度的发 展趋势。
通过本段材料可以推断选官制度发展 到科举制体现的原则变化。
归纳小结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
主题二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探究一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思考 图片中北宋中央和地 方行政体制的运行是 怎样的?调整的重点 是什么?从中可以看 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中央官制 的设置 可以看 出相权被分散。
军权是调整 的重点。
根据地方官制的调 整 可以看出中央 把地方的财权兵权 和行政权收归中央。
创新多媒体课堂
师生互动 突破史料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主题一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探究一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思考 三省和六部各自的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什么?是怎样的运 行体制?根据材料运行示意图,归纳三省六 部制的特点。
根据三省之间的职权,可以看出其分 工明确。
根据程序运行模式,得出其决策机制为 “三省”分层决策,互相制衡;整体把 握三省与皇帝关系,可得出其根本目的 是假强皇权。 归纳小结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三省”分层决策,互相制衡;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从掌握兵权入手,集中兵权; (2)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3)重文轻无,文人治国; (4)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1.1.2 古代政治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1.1.2 古代政治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②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 官僚体制 的进一步成熟,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__________ 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 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3.监察与谏议:
(1)演变历程: 秦汉 时期,官员监察制度便确立起来,成为中华帝国 ①______ 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谏议 和封驳。 ②隋唐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负责______ 谏院 。 ③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______ ④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 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监督,又设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 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
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 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 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
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 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 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4.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
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5.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 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6.由始至终充斥着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王国问题: ①根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
国之乱”。
②解决:汉武帝实行“________” 推恩令 ,强干弱枝,设刺史,监 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2)藩镇问题: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有学者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该学者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3.(2011年广东珠海一模文综)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4.(2012届广东梅岗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试)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着眼点是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其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是( )①极力提高皇权②竭力削弱相权③首先集中军权④削弱地方权力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③④5.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理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

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刺史制度 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6.(2012届广东中山一中高三第二次统测)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 )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7.下图为象牙腰牌,其主人是明代官员王忬,腰牌上写有“给监察御史王忬佩”。

王忬的职责是( )A.监督地方官员 B.监督六部业务C.对宰相分权并监督 D.谏正皇帝过失8.(2011年广东肇庆一模文综)《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常服:……袍黄……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大权,不能体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排除含②的选项即知应选D项。

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答案】D【解析】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明显错误,排除A项;唐朝是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中枢机构是保障皇权的工具,排除B、C两项;分析材料可知,D项符合题意。

3.(2011·江苏·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

意在考查读图能力。

从图中进士的出身构成看出,官员的选拔不再局限于世家大族,庶族、小姓子弟具有涉及,由此体现出科举制打破原来的门第观念,兼顾了各阶层,但是士族子弟占的比重较大,说明其还有不足的地方,因此正确的答案是D项。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山:“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D.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内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发生于秦汉和唐代,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突出变化是中央中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上的郡县制,唐朝时的突出变化是实行三省六部制,故符合题意的是B项。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教案: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答案)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教案: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答案)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中央集权的加强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①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②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③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发展:宋代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已被分割。

设枢密院管理军政,设三司管理财政,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3)废除: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唐朝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只能参与决策。

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

2.选官制度(1)发展概况(2)科举制度①产生和发展: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代形成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②作用: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3.监察与谏议制度(1)监察制度①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②历程①目的: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②演变⎩⎪⎨⎪⎧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 封驳。

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

(3)评价①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4.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宋初集权措施(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①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但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②措施: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酎金夺爵和刺史制度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①背景: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后演化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分封制,以西周为代表,秦汉虽有分封(汉朝)但是自武帝起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唐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中央地方的沟通,如唐朝的都护府和宋的节度使,明清干脆废除宰相,藩王侯爵无兵权,但是明朝为了加强内廷势力,大力发展宦官势力,导致阉祸不断。

总之中央集权是越来越大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题3.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动摇破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简述;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

而随着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时,奴隶制度也随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表示确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

而封建社会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缓慢建立以及在战国制度确立直到清朝的覆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封建社会制度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几乎都是在封建经济最高峰时所创造出来的。

封建社会制度所一直伴随的君主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1.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编号:03 使用时间:2013、9、24 编制人:田凌君李之超审核人:审批人:包级领导: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第3页 共4页 第4页 共4页
1.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
两汉—————隋唐————宋朝————明代————清朝
请思考: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明朝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第二天上朝,
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

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 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探究案
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司
财政
度支盐铁户部
军政
行政
三司使(计相)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军机处内景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1)图一体现的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与图一相比,图二反映宋代中央行政部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图三、四分别又有什么变化?(考查从图片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材料二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 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