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老城区空间活力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中心区为例
状 扩 散 布 局
以 1 5国道 和朝 阳路作 为南 北 向和 东 0
新中国成立后,大石村落不断壮 西向的主轴发展。此外,在广州中心 如兴建了大量的厂房、河涌加盖 、砍 大,居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水上人 城区的辐射和带动下,尤其受富丽花 伐大树、大规模填埋鱼塘等,这对有
Dsg .18 e in 9 8, () 4.
Sm Qe t s o e e r hJ . o e u s 1n fr R s ac [] o
Ub n o poo y 19 r a M r h ] g , 9 9, (): 7 — 2 9
8 5.
[] 4 姚志林.村落透 -一 江南村落空间形态
例[] J .华中建筑,20 ,4:9— 2 07 () 0 9 . [1张 1] 松.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
[] A .理想空间[] C .上海 (5 .
理念,推进低碳宜居社区的试点建设。
态和 环境 品 质, 实现经 济快速 发展 与
顺坡 而建 的散点状布局的典型空 间
形态。
轴向生长与轴间填充的双重作用下,大
石街 中心 区的村落逐渐 向外 扩展蔓延。
北联村向东、南扩民 大兴村向西、南 寸 『 民 向 2. 2明 清 时 期 至 1 4 9 9年 前— — 扩展,东固 向东、j _ 山 寸 点 状 集 中布 局 西扩展,大石街 中心 区逐渐由树枝状
石村落 基本 上处于 自然发 展状 态, 总
片 区布 局
在该阶段,大石街中心区以挖掘 城市 内涵、优化组团功能为主,外延
体布局讲究因地制宜,村镇建设规模 拓展 的速度大为放 l,而轴线功能则 曼 小,处于集中、紧凑的点状布局发展 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大石街中心区内 阶段 。 呈现出了明显的功能分区,包括居住、 文化、休 闲、娱乐和工业几大组团, 2. 9 9年 ~1 7 31 4 9 8年——树 枝 城镇功能开始多样化,空间结构分别
空间活力场分析报告
空间活力场分析报告一、引言空间活力场是指城市或地区内具有活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的活动集聚区域。
它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对于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报告通过对某城市的空间活力场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该城市的活力集聚区域、活动类型以及吸引力因素,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活力集聚区域1. 市中心商务区: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市中心商务区集聚了大量的商业、金融和办公活动。
高楼大厦、商务中心和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林立,形成了商务活力的中心。
2. 创新科技园区:该城市拥有多个科技园区,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和孵化器。
这些园区以其良好的科研环境、创新氛围和高新技术产业链配套设施,吸引了众多创新型企业入驻,为城市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动力。
3. 文化艺术区:该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多个文化艺术区。
这些区域内有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和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设施,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
4. 创业孵化区:城市内设有多个创业孵化区,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和孵化服务。
这些区域集聚了大量的创业者和投资者,成为创业文化的孵化基地。
三、活动类型1. 商业活动:包括零售、餐饮、娱乐和金融等领域的活动。
商业活动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人流和资金流的主要方式。
2. 科技创新活动:包括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技术交流和创新孵化等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 文化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展览、演出、文化交流等活动。
文化艺术活动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增加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方式。
4. 创业创新活动:包括创业者的创业、投资和创新项目的孵化等活动。
创业创新活动是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四、吸引力因素1. 城市交通便利性:良好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出行方式是吸引人流和活动集聚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商务活动、科技交流还是文化艺术活动,都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若干问题研究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若干问题研究赵春荣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态在空间上的物质表现形式,它对城市的集聚与扩散程度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广州的城市空间结构,经过2200多年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演变、增长和发展,从总体上说,它是日趋合理和完善,正在努力适应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与广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山水生态城市的目标还不相称。
一、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主要经验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和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政府思想观念的转变,广州的城市空间结构也从较长一段时期、甚至是近年来仍存在的不太合理、比较混乱的状态,走向不断得以修正、调整和优化,目前已出现可喜的变化,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现状。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典型地反映了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的传统规律,即从原来的同心圆圈层式扩展形态走向多核式分散组团和轴向发展形态,最后形成带状城市。
目前,广州就是一个典型的带状城市。
城市的带状发展,导致广州城市空间布局难以拉开,城市空间不开阔。
广州市政府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当前以及未来广州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包括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
应该说,这种发展趋势是好的。
特别是2000年6月番禺、花都经国务院批准撤市改区后,将大大拓展广州的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广州由目前的“L”型带状空间发展模式向多中心、多组团、开放式、网络型的生态系统复合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转变;由目前的“云山珠水”的小山小水的自然格局,真正跃升为“山城田海”的大山大海的城市空间格局,从而使广州的城市空间布局得以调整,使广州的城市空间结构得以改善和优化。
1、城市发展规模。
城市规模是城市结构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的用地规模、环境规模、经济总量规模、行政区域规模和人口规模等规模要素;其中,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并要求它保持足够的弹性。
特大城市旧城更新模式探析——基于广州与国内外城市的实践
2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1Kong, etc.,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of land,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Key words urban renewal; old city renewal; Guangzhou城市更新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进入一定发展阶段后面临的主要任务[1]。
我国大部分城市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1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城市更新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2年,中央多次在高级别会议中提到要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并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广州是国内最早开展城市更新的城市之一,在城市更新方面的创新探索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旧改成本上升、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市场主体融资困难、规划设计条件苛刻等诸多因素制约,广州市旧城更新工作进展受到影响。
通过梳理广州旧城更新的主要历程与政策演变,借鉴国内外特大城市在旧城更新中的经验和成果,笔者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从操作流程、实施路径、工作机制等层面,研究符合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旧城更新改造模式,进一步推进旧城更新改造工作。
1 广州旧城更新的主要历程与政策演变以政府、业主和市场在旧城更新中的互动关系、融资渠道与管制模式为依据,将广州市旧城更新历程划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政府出资、政府建设。
政府专设危改资金,用于危房就地翻新或重建,对危房进行“见缝插针”式的改造。
该方式只能解决部分危房问题,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阶段。
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广州永庆坊案例
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广州永庆坊案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在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保持并传承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成为了城市规划者和文化研究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以广州永庆坊为例,深入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广州永庆坊,作为广州市荔湾区的一个重要历史街区,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貌。
在城镇化进程中,永庆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其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的过程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必然性,也反映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本文将通过对永庆坊的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分析其在空间重构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的认识,还可以为其他城市在类似情况下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与文化研究的交叉融合,为构建更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广州永庆坊的历史背景与现状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区域,隐藏着一条名为永庆坊的古老街区。
永庆坊,作为广州历史街区的一个缩影,不仅见证了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永庆坊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始建于清代,曾是广州城内的重要商业和居住区。
这里曾经是商贾云集、文化繁荣的地方,街区内建筑风格独特,传统岭南建筑与西洋建筑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美学特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永庆坊也面临着许多历史街区共同的困境:老旧建筑破败、人口结构变化、文化特色逐渐消失等。
近年来,随着广州市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永庆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对永庆坊进行了全面的空间重构和文化实践。
广州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空间分析
大 量转 为建 设 用 地 , 建设 用地 面积 的 大幅 增 长 : 究 区域 土地 利 用 建 设和 城 市 开发 有 分 散 的 趋 势 , 研 老城 区 的 土地 开发 利 用的 形 态最 为 紧凑 , 都 次 之 , 花 南沙 番 禺地 区 最低 , 态相 对 最 不 紧 凑 ; 个 区域 的 熵 值都 比较 高 , 明 土地 利 用 开发 处 于 比较 分散 和 平 均 的 状 态 , 形 三 说 而 其 中又 以南 沙番 禺地 区的 熵值 增加 最 快 , 表 明 了这 一地 区的 土地 开 发 利 用 有 分散 的 趋 势 。 也
关 键 词 :土 地 利 用 结 构 ; 间 分 析 ; 州 市 空 广
S to e po a na y i fm a n u b n La d-u e pa t r n an z u pa i -t m r la l sso i r a n s te nsi Gu g ho
LIYig e l( c o l fG o rp ia ce c s G a gh uUnv ri , a gh u 5 0 0 n t a S h o e ga hc l in e , u n z o iest Gu n zo , 1 0 6) o S y
Ab t a t Ba e n t e if r t n o n - s swhc a c i v d b h ael e rmoe s n i g T i g 9 n 0 6 t i p p r sr c : s d o h n o ma i fl d u e i h w s a h e e y te s tl t e t e sn M ma e i 1 0 a d 2 0 , h s a e o a i n 9 to h i r a r a o a g h u a t d r a t n l z t t cu e a d d n mi s o a d s h n e , s we s t e s a a - o k t e man u b n ae fGu n z o s a s y a e o a ay e i s u t r n y a c fl n —u e c a g s a l a h p t l u s r l i tmp rlv n f n o e l n - s y d n mi e r e o a d u e a d u e c mp st i d x a d te c mp cn s fc n t c o a d i e o a a a o ft a d u e b y a c d g e fl n - s ,ln — s o o i n e , n o a t e so o s u t n ln n i h e h r i l e w t h a g o n o y h e ut h we h t 1n u e c mp s e i d x s o h i r a r a i a g h u wee i l i i t e Ch n f e  ̄ p .T e r s l s o d t a a d— s o o i n e e f te man u b n a e n Gu n z o r n al n h s t ic e s d te d a t ua l n c n t c o a d- s .A lr e n mb r o a ml n , o ln ,g r e s a d wae s t r e n o c n tu t n n r a e r n ,p r c lry i o sr t n ln u e a g u e ff r a d wo da d ad n n tr u n d i t o sr c o i ui i ln u e ,s o sr ci n ln u e a e s ma e a sg i c n r w h ;r go a a d u e a d u b n d v l p n a d- s s o c n tu t a d- s r a d in f a tg o t . e in l ln s n r a e eo me t ̄e d r c t r d l o i n s a e s at e ,od e a e ' d v lp n n t ia in i h s c mp c F , ol w d b a u P n u a d Na s a a e r mi m, h h p s mo t o r as e eo me ta d ui z t st e mo t o a t o i fl e y Hu d , a y n n h r a a e mi mu te s a e i l o f n o sn t c mp c e aie y h e e in a e h g e n o y t s o e h td s r t n o a d u e a d d v lp n s mo e s a tr d a d t e o a tr l t l ;t re r go s h v ih r e  ̄ p ,i h w d t a e c i i f ln s n e eo me ti r c t e n h v po e a e a e s t , a y n n h r a h s t e fse tg o i g a e f n o y a n h h e , lo s o s t a h ra o n e e o me t v r g t e P n u a d Na s a a e a h a ts r w n r a o  ̄ p mo g t e t r e a s h w h t e ae fl d d v l p n a s e t a a d u i z t n h s a dsrb t d te d n t ia o a it u e r n . l i i Ke r s a d u e sr cu e s aila ay i; u n z o t y wo d :ln — s tu t r ; p t n lss G a g h u Ci a y
广州城区空间形态演替分析及优化
广州城区空间形态演替分析及优化作者:胡小维来源:《硅谷》2008年第13期[摘要]城市是人类聚集活动的中心,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出各种城市空间形态。
主要就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替与优化做出分析,以期为广州城市空间形态演替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710102-01城市是人类聚集活动的中心,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出各种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在某一发展阶段,空间形态表现为静态形式;但在较长的时间内,它表现为系列动态的演化过程。
本文主要就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替与优化做出分析,以期为广州城市空间形态演替与优化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意义与研究现状城市空间形态并不是抽象性的,而是具有极其丰富内涵的。
它主要表述了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观念与态度,反映了人们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
按照城市发展研究的理论来看,当城市发展阶段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原来合理的形态模式会发生转换。
这说明,脱离城市发展阶段,讨论理想的城市形态是没有意义的。
[1]但是,迄今为止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多数围绕经济和社会这两大轴心进行研究,缺乏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更缺乏对城市生态影响因素的分析。
二、广州城市空间形态演替的分析(一)近代以前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分析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为南海郡治,建城番禺城。
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
后扩建改为越城。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
当时的交州刺史将其州府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
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盛唐时,广州已成为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西亚各国特别是阿拉伯人大量来中国经商,很多人迁居广州。
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与特征浅述 (1)
重庆建筑Chongqing Architecture在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城市问题,如何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成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中必须审慎考虑的一个关乎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
1城市公共空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由长宽高度量范围表示出来,是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各个空间有机地组合形成空间序列。
城市空间是由城市的物质形态来塑造的。
城市的形态是由若干城市设计和建设活动,在时间维度上叠和拼接构成的。
在一般意义上讲,城市形态虽然直观上表现为一种物质的显形态存在,但在本质上却是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历史等隐形态要素的物化载体;他是上述诸方面影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正是城市的物质形态界定了城市的空间,他们是一体的两面,并由此肯定了在城市建设及发展中对城市空间探讨和研究的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公共领域开敞的为大众所共有的城市外部空间,它是以为满足一定城市功能而存在的连续性的空间体系,具有多功能性。
它包括城市广场、街道、城市公园、城市绿地、住宅户外空间等。
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以下特征:开放性:即不能用围墙或其他方式将其封闭围合,对于人们是可以方便进入的。
可达性:公共领域对于人们是可以容易到达的。
大众性: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大众,包括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
功能性:城市公共空间要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休憩,交往的要求。
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城市中心广场和商业步行街区都是多功能集合的空间,是人们从外部认知、体验城市空间的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领域,也是呈现城市环境品质的领域,也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
2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概述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公共开敞空间,是一个公众可以随意自由进出具有相当密度的有意义的一个场所,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多功能体系的叠和的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则是整个城市设计的着力点。
基于大数据识别和分析广州市老城区的城市活力特征
1引言截至202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
具有高度活力的城市是实现高品质生活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即高密度开发、小街区、混合用途、集中和老化建筑将改善城市活力[1]。
与此同时,了解城市空间中城市活力的发生途径、识别城市活力是监测城市空间发展现状、激发和保持活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例如,Yan 等人通过微博签到数据分析发现,在活动人口区域,周末和工作日的人类活动密度存在显著差异[2]。
闵忠荣等人利用百度热力图发现休息日街道空间集聚程度(街道活力)要比工作日的较高[3]。
由此可见,城市活力在不同数据源的分析下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由于城市活力抽象和复杂的性质,如何准确测量城市活力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传统的活力评估一般是利用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到的研究数据进行研究[1,4,5]。
然而,这些传统的测量方法通常耗时长,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并且研究范围会受限制。
近年来,空间大数据逐渐兴起,大量的开放大数据被用于观察各种人类活动和互动[6],从而揭示人群聚集与流动规律,更重要的是可以实时监测,如手机信令数据[7]、百度热力图 [8]、社交媒体数据[9]、兴趣点(POI)[10]、智能卡记录[11],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定位[12]等,技术进步带来的这些多源大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数据,识别不同尺度的城市活力[13],弥补了传统城市空间规划的不足,对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24 h 更全面观测城市活力特征,本研究选择可以连续时间获取的、获取门槛低的百度热力图进行城市活力测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索性地分析人类活动的特征,并针对活力区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为广州市存量空间优化提供依据。
摘要 伴随大数据的出现和应用,如何利用大数据更精准识别城市活力的时空特征,对于城市的更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以广州市老城区为例,爬取了2个24小时的百度热力图数据,结合ArcGIS 软件分析了老城区的城市活力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用于研究城市活力的分析单元是很重要的;② 在时间上,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城市活力在一天中随时间变化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城市活力的变化规律和人类日常活动的时间相一致;③在空间上,城市活力在局部空间上存在差异,休息日高活力所占的单元空间要比工作日的少,但高活力的分布要比工作日的紧凑。
微改造模式下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探究
微改造模式下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广州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环境的变迁和更新。
永庆坊作为广州老城区的一个重要街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
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永庆坊街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比如老旧建筑的维护和更新、交通拥堵、环境整治等。
微改造模式在城市更新领域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微小的改动和设计创新,实现城市空间的功能优化和景观提升。
本研究选择微改造模式下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如何通过微改造手段,提升永庆坊街区的品质和形象,实现城市更新和文化保护的双赢局面。
通过对永庆坊街区的现状和微改造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为类似老城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微改造模式下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的实践效果和成效,分析微改造对城市景观环境的改善和提升作用,进一步推动城市景观设计领域的发展。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微改造模式在广州永庆坊街区的应用情况,了解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2. 探讨微改造设计理念及其在广州永庆坊街区的实践应用,探索微改造模式下的景观设计方法和策略;3. 深入研究微改造模式对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的影响,分析其对城市环境、社会生活和人文景观的影响;4. 梳理并总结广州永庆坊街区微改造模式的案例分析,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设计经验和启示;5. 探讨微改造模式下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探讨城市景观设计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2. 正文2.1 微改造模式下广州永庆坊街区的现状广州永庆坊街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街区,曾经是商业繁华的地方。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发展的变化,这个街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变得冷清和凌乱。
街区的建筑老旧,部分已经破旧不堪,街道窄小拥挤,交通不便利,环境脏乱差。
改革开放后广州城市空间扩张和主导因素分析
是中国重要的外贸港口和商业城市。 在古代和改革开放前, 广 州市的城区主要集中在越秀区和荔湾区。 改革开放后, 广州市 的社会和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城市空间向外逐渐扩张, 空 间形态结构发生 了显著变 化。 目前广 州 市 的 城 市 面 积 达 到 7263km2 , 市区建成区面积 670.48km2 , 在全国仅处于北京和 上海位列第三名。 广州市的城市空间扩张在改革开放后具有典 型的特征, 不同时期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广州市城市 空间的历史资料的分析和遥感数据的整理, 可探讨广州市城市 空间的扩张特征, 并分析其主导因素, 为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和 空间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图 2 1980 年 -2010 年广州城市空间叠加扩张图
图 1 1980 年 -2010 年广州城市空间的形态变化
20 世纪 80 年 代前, 广 州市主要 沿珠江水 系 轴 线 发 展, 城市用地集中连片, 紧凑度高, 主要集中在越秀﹑ 荔湾﹑ 天 河西部﹑ 海珠区北部和白云区南部。 在城区北部, 由于白云 山的阻隔, 城区建设用地没有越过白云山。 在向外扩张的过 程中, 由于地理上的空间近邻, 以及地质上的平原地貌, 所 以主要选取位于城区东部的天河进行城市建设。 以旧城为中 心, 沿着珠江天然水道, 广州以单核轴向外进行城区扩张。 1980 年, 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仅是 136km2 。 1980 -1990 年, 城市用地有所增加, 1990 年增加到 182.3km2 。 主要是沿着 市区边缘小规模发展, 扩张方式为内涵式发展。 此时政府投 入的城市建设资金少, 城市用地统一集中。 90 年代以后, 城 市土地资源成为商品, 可以进行买卖投资, 房地产兴起拉动 城市用地向外扩张, 出现了飞地式的发展, 当时广州市土地 资源充裕,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以蔓延式扩张和跳跃式扩张为 主, 用地较分散﹑ 集约度低。 发展方位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黄 埔 区﹑ 南 部 的 海 珠 区 和 北 部 的 白 云 区 , 1999 年 已 达 到 285km2 。 2000 年番禺﹑ 花都撤市设区后, 广州城市建成区面 积达到 431km2 。 2000 年 以 来, 伴 随 广 州 行 政 区 域 的 调 整, 下属行政区并入了广州市, 根据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 广州积极进行城市的发展建设, 投入巨资进行产业的升级和 集聚, 城市建设大规模进行。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规 划的加强, 土地资源越来越有限, 土地价格也不断攀升, 城 市发展的集约化用地变得越来越普遍, 城市发展初期的蔓延 式扩张及跳跃式扩张后留下的飞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用 地。 南部的南沙区和北部的花都区集中发展起来, 其他各区 域也进行产业优化布局, 推进城市建设。
072.城市空间活力的理论框架及量化评价方法——基于“人—空间”视角
城市空间活力的理论框架及量化评价方法——基于“人—空间”视角王玉琢摘要:随着城市通讯、交通等新技术的冲击,城市人口、物资、信息的流动日益频繁,城市生活更加高效丰富,城市结构特征更加复杂多变。
与此同时,在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市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出现了许多“城市病”,如城市交通拥堵、公共空间缺乏、场所认知度降低……这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共同引发了城市空间品质下降、城市活力消解的难题。
如何“以人为本”地识别并城市空间问题、重塑活力空间,是引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城市空间活力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城市空间活力形成过程、主客体构成要素及其内涵的深入解析,确定了城市空间活力以人群活动为外在表征、以空间特征为内在机制的双重内涵,从人与空间的双重视角建构了城市空间活力理论框架,并从空间的静态维度、时间的动态维度及主体基本特征三个方面对城市空间活力的量化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筛选,提出了城市空间活力的量化评价方法,对后续城市空间活力的实证量化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空间,空间活力,城市空间活力1引言在当今城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满足多样化的人群活动需求、优化市民的城市生活质量,真正做到“城市以人为本”是当代众多城市亟待解决却又常被忽略的问题。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重塑活力空间,为多样化的人群活动提供舒适的、充足的、优质的物质环境,建构以人为本的生活秩序是建设健康、生机、魅力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如何认识城市空间活力的现状、探索空间活力的营造要素及内在机制,进而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中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成为一个关键议题。
目前,已有关于空间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微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视角局限在微观空间环境品质的研究。
本文以广义上的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活力的形成机理入手,对城市空间活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定义与内涵解析,进一步提出城市空间活力的评价指标及量化方法。
广州西关旧城社区开放空间活力度因素模型
广州西关旧城社区开放空间活力度因素模型朱小雷【期刊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1【摘要】开放空间的环境活力是旧城更新的基本目标之一。
基于旧城居住社区的社会活力比经济活力及文化活力更为重要的理念,利用空间使用方式、认知要素和环境特征三个基本维度建立广州西关传统居住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环境活力度的要素模型,以时隔一年的两次问卷调查的量化方法检验广州西关旧城居住社区的环境活力。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可坐性”“活动愿望”“公共空间的数量”和“锻炼行为强度”是4个基本的环境活力度预测变量;因子分析表明,开放空间环境活力的关联因素模型包含“空间环境现状”“环境认知”“行为特性”“空间拥挤度”等四个相互独立的维度,该模型是广州西关旧城社区开放空间更新的重要线索。
【总页数】6页(P88-93)【作者】朱小雷【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8【相关文献】1.企业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创新绩效内部影响因素分析--NK模型视角企业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创新绩效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J], 夏恩君;王素娟;张明;赵轩维2.旧城社区公共街角空间的使用后评价——以广州西关为例 [J], 朱小雷3.广州市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因素及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J], 夏瑶;付晶;周光清;梁蓓堃;张龙生;李海燕4.城市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华景新城社区为例 [J], 廖浩羽5.广州市社区居民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可及影响因素分析 [J], 林宏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州西关地区城市形态演变与动力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广州西关地区城市形态演变与动力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现状和问题意识:广州西关地区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遗产、风貌和城市形态,吸引了众多游客以及学术界的关注。
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西关地区的城市形态也逐步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进程中,许多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破坏或者改建,部分地区则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而发生了商业化变革。
因此,对于广州西关地区城市形态演变的研究成为了当下重要的课题。
目前,对于广州西关地区城市形态演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
早期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西关古建筑的保护、规划和整治等方面,这些研究具有较为实际的导向性,但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历史溯源。
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对于广州西关地区城市形态演变的研究也逐步从实践层面深入到理论层面,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 以往的研究多着眼于西关地区的古建筑,忽视了其它城市形态的变化,如西关地区的商业化、坊街变迁等问题;2. 研究的时间跨度较短,未能从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3. 对于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因素的分析尚不充分,缺乏系统性。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广州西关地区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和机制,探讨范围涵盖历史遗产、商业化、居住环境等领域,为保护和传承古城文化贡献研究力量。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1. 研究目标本研究将以广州西关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演变、建筑形态、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旨在揭示广州西关地区城市形态演变与动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发展的过程和机制,为保护和传承广州古城文化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2. 研究思路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场地调研法和案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逐步深入进行如下研究:(1) 广州西关地区的历史演变研究,重点关注古代城市形态的建立、历史文化遗产的变迁以及民俗文化的传承等问题。
(2) 广州西关地区建筑形态的演变研究,重点关注古建筑的建造、保存以及功能的变化等问题。
广州旧城街区户外空间初探——以荔湾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广州旧城街区户外空间初探——以荔湾区为例的开题报告题目:广州旧城街区户外空间初探——以荔湾区为例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广州的旧城街区却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和规划缺失问题,其户外空间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非常规化等特点。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拟以荔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等方面的分析,试图探究旧城街区户外空间存在的问题、未来改进方向以及相关策略的制定。
关键词:旧城街区、户外空间、荔湾区、城市设计、景观规划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面貌开始逐渐发生改变,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城市旧区遗留下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在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旧城街区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其复杂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探寻。
但同时,旧城街区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户外空间的设计和规划方面,不仅存在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问题,而且往往缺乏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导致了空间的浪费和失效。
因此,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旨在通过对旧城街区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为未来的改进提供有力的参考与依据。
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将以荔湾区为例,分析其旧城街区的户外空间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方向和策略。
首先,针对旧城街区户外空间的特点和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户外空间类型及其空间布局特点。
2. 缺乏规划和设计的问题。
3. 污染和噪声等环境问题。
其次,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 强化旧城街区的整体规划,优化户外空间的布局。
2. 改善环境质量,提供适宜的户外活动场所。
3. 保留传统元素,融合现代设计理念。
最后,本文将针对以上解决方案制定相关策略,以期为旧城街区户外空间的改进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研法相结合,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以及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城市更新项目现状及对策研究
城市更新项目现状及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21-06-23T14:50:02.64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作者:吴沛轩[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旧城区由于功能衰退,需要进行更新改造。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旧城区由于功能衰退,需要进行更新改造。
对此可以通过对城市更新项目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城市更新项目改造效果,以满足城市的不断发展。
本文主要探讨了城市更新项目现状及对策,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更新项目;现状;对策城市更新是一项有必要、有计划的改建活动,主要针对已经功能衰退、不适宜人们生活的老城区。
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可以加强对环境的改善,提高人们居住的舒适度。
城市更新可以加强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能够解决许多城市问题,因此受到了人们都广泛关注。
但是城市更新项目作为一项复杂的活动,涉及到内容以及主体较多,导致城市更新项目出现许多的问题,对此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不断提高城市更新项目的建设效果,从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1城市更新项目的类型目前城市更新项目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具体如下: 1.1整体拆除重建类更新项目整体拆除重建类更新项目是指对范围内的相关建筑设施全部拆除,并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实施建筑设施的重建工作。
整体拆除重建类更新项目具有城市空间安排、规划更加的科学、合理,更容易对环境进行控制、可操作实施性强。
但是该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大,改造量比较大,涉及到人员主体较多,容易引起各参与主体的利益矛盾。
1.2综合整治类更新项目综合整治类更新项目主要是指在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以及功能的基础之上,对项目的基础设置、消防设施、外部环境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整治。
在综合整治类更新项目中,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进行相关附属设施的建设,如果有要求需要进行符合设施的建设,还需要满足相关规范以及专业的都要求,具体包括城市规划要求、建筑设计要求、建筑消防等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品质下降问题,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等要求。
因此,探索老城区的空间活力特征、解析城市活力的发生机制是发掘老城区潜力的重要途径。
“活力”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生物学、生态学,意指生命体维持生存、发展的能力。
基于人类学的视角,凯文·林奇(1984)将“活力”定义为聚落形态对于生命机能、生态要求和人类活动的支持程度,并倡导从个体感知的角度去认知城市,从城市意象的角度去感知活力;简·雅各布斯(1961)则强调了城市街道活力的重要性,认为活力是人、活动、场所相互交织的过【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商业游憩区(RBD)规划勘察技术集成应用”(2016A040403041)。
广州老城区空间活力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赵渺希 曹庭脉 汤黎明一、引言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加深,城市新中心凭借区位与交通快速崛起,而老城区掣肘于传统结构难以更新,面临着物质性老化与功能性衰退的问题。
为应对城市快速发展中社会经济的转型,老城区更新与活力提升成为国内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等政策与规划方案都明确提出了“解决老城区摘 要:伴随着城市新中心的崛起,老城区面临物质性老化、功能性衰退等问题。
针对旧城的现实问题,利用大众点评POI数据,分析广州市老城区的空间活力特征,并依据评论活力与物质空间的相关性,构建逐步多元回归模型,测度老城区活力影响因素,为政策建议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街区评论活力 设施数量 区位 建筑密度 老城区【中图分类号】TU984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9.05.001程,即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创造活力;扬·盖尔(1987)认为空间活力来源于所处场所、相应的人群及其活动;伊恩·本特利(2002)则认为活力是“影响着一个既定场所,容纳不同功能的多样化程度之特性”。
因此,人、空间、活动是城市活力的本质特征。
学界早期研究对象主要是微观的公共空间活力营造,包括街道的空间设计,或从街道的物质要素构成、空间尺度、美学属性等角度开展研究。
芦原义信(1989)从街道的物质构成因素着手,通过空间设计的手法创造有活力的街道;余健华(2006)从空间的尺度、比例、景观小品中挖掘其活力特征;王德(2011)使用语义差别法探寻上海8条代表性街道的特色、氛围、形态等客体指标,解释指标与心理量之间的交叉影响。
此后,国内关于空间活力本质属性的文献不断增加,但多为宏观城市层面的定量研究:刘黎(2010)等结合熵值理论与模糊物元理论,建立基于熵权的城市活力评价模糊物元模型,测度了江苏省沿江15个县级城市的活力;汪海(2012)、姜蕾等(2012)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建立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评价体系;郝新华、龙瀛(2016)测度街道类型、周边环境、空间句法的活力指标体系也有较强的解释力。
近年来,地理时空大数据为城市空间活力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郑思齐(2016)从本地化消费需求机制入手,利用大众点评餐饮业相关数据度量城市活力;龙瀛、周垠(2016)明确了“街道城市主义”的概念,建立了以街道为个体的城市空间分析、统计和模拟的框架体系,并通过手机信令的人口密度数据构建了街道活力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张雨洋等(2019)基于大众点评兴趣点及微信宜出行等城市网络数据,发掘历史街区日间与夜间的活力影响因素;利用百度热力图(张程远,2017)、夜景灯光数据(张梦琪,2018)等研究城市空间活力也有较好的适用性。
另外,老旧城区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旧城更新的理论和路径上,整体性的计量研究较为缺乏。
吴良镛(1994)提出了“系统更新理论”,并在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中进行了应用。
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式等有机更新模式(刘蔓靓,2006)相继出现,研究方向开始侧重于具体的实践经验:莫修权(2003)以漕运为切入点探讨滨河旧区的更新设计;李恒兴等(2011)基于北京白纸坊街区的改造与复兴研究,对旧城街区的改造实践进行了总结。
对旧城整体的空间研究减少,缺乏深层次的机制解析。
综上,本文立足于老城区更新改造的视角,通过大众点评POI数据和老城区建筑数据等多元网络数据,研究广州老城区的整体空间活力特征,并根据活力特征与物质空间的相关性,构建逐步回归模型,测度老城区活力影响因素,阐述其作用方式与一般规律,提出促进老城区空间活力的发展建议。
二、研究范围与数据(一)研究范围与对象本文以广州老城区为城市活力研究的对象。
广州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国务院首批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城市,旧城区一直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底蕴深厚的商业中心。
在近30年的城市发展中,广州城市中心转移,旧城区掣肘于传统结构难以更新,面临着物质性老化与功能性衰退等问题。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提出了“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的愿景,探索广州旧城的空间活力分布特征、揭示其影响机制是当前城市研究领域的现实命题。
本文研究范围为广州市旧城区,具体边界与《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所划定的“旧城”范围相一致(图1),涉及越秀、荔湾及海珠三区,包括“环市路—恒福路—永福路以南、广州大道以西、昌岗路—新港路以北、白鹅潭珠江水道(鹤洞大桥)—同德涌以东的地区,总面积约 54 平方公里”。
研究对象选取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街区”,由城市道路、水系、铁路等要素围合而成,共有1101个街区。
(二)研究数据采用的数据主要为大众点评POI数据、建筑数据、道路数据、地图数据,融合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实现多元异构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挖掘及可视化,多方面深入了解广州市空间活力特征。
其中大众点评POI数据取自2018年4月的大众点评网站信息,覆盖了城市生活所需的餐饮、购物、酒店、教育培训、休闲娱乐、医疗健康、运动健身、周边旅游等众多服务设施,共61468条采集结果(图2)。
具体来说,每一条大众点评数据都记录了每家店铺的名称、地理位置、所属类别、人均价格、消费点评、联系方式以及服务、设计评分等信息,其中消费点评数量即可体现出活力与人气值。
此外,使用爬虫工具获取OpenstreetMap的地图数据作为底图;从高德地图 API 开放平台中采集包含层数信息的建筑轮廓矢量数据,构建三维建筑信息数据库。
(三)研究方法研究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老城区活力空间特征,即通过评论数据表征空间活力,通过GIS可视化表达揭示老城区的整体活力特征及聚集程度;二是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索老城区活力的内在机制,具体图1 《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的旧城范围图2 大众点评POI各类型点位数统计(b)广州老城区设施评论的核密度分布(a)广州老城区设施的核密度分布图3 广州老城区活力的空间特征分析变量指标包括:街坊设施数量、街坊可达性、街坊建筑密度、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和街坊平均高度。
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主要的分析方法为多源数据采用和模型构建:第一是多源数据资料的采用,充分运用网络大数据,采用Locoy Spider 软件、Python编程语言实现多源数据的爬取,并将属性数据在GIS软件中落图,实现广州老城区空间活力特征的可视化表达;第二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拟合程度和显著性,科学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建立老城区空间活力预测模型。
三、广州老城区的活力特征分析(一)老城区活力的外在表征老城区的活力表征可以通过参与商业活动的人口数量度量,即大众点评中的评论数量。
根据大众点评上的地理信息,按照街区划分累计评论数量,得到基于街区划分的城市人口活力。
同时使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设施数量和评论活力的空间分布,使空间上点密度的变化变得平滑,突出老城区活力的聚集程度与变化趋势(图3)。
(二)老城区的整体活力特征根据老城区街区的评论活力分布,可以发现:烈士陵园、黄沙地铁站、沙园地铁站、江南西地铁站的街区评论总和最高,单街区活力极值大,同时也带动了烈士陵园、江南西—昌岗地铁站周边活力的增加。
北京路—公园前的高活力街区较为分散。
此外,上下九步行街、鹭江地铁站、东山口、淘金—小北地铁站、广东工业大学东风路校区、越秀公园的街区活力也较高,呈片状大面积延展状。
从设施聚集的角度研究,老城区设施呈现双中心结构,设施聚集度最高的为烈士陵园与北京路步行街,四周设施较为均衡,江南西、上下九步行街、淘金地铁站聚集度稍强。
从评论活力聚集的角度研究,老城区活力集中体现在北京路、烈士陵园、江南西、沙园和黄沙5处地铁站,评论活力极强,为多中心分布,其余地段活力都较低。
将两者结果对比发现,烈士陵园与北京路步行街均表现出设施多、活力强的特征,活力与设施相关性强;江南径距离的均值,测度街区的区位条件。
落位至图上呈现以北京路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图4(b)]。
3. 街区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可以描述街区建成环境的空间质量状态。
提取三维建筑信息数据库的建筑底层面积,借助ArcGIS中分区统计工具将信息赋值到划分的街区,计算每个街区的毛建筑密度[图4(c)]。
显而易见,荔湾区上下九步行街周边、越秀区北京路周边、海珠区西北部建筑密度较高,东边整体建筑密度偏低,建筑密度与建成环境的年代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4. 街区总建筑面积。
利用三维建筑信息数据库的建筑层数与高度计算各街区总建筑面积。
结果呈现出与用地面积的强相关性:总建筑面积较低的地块用地面积较小,集中分布在荔湾区、海珠区中部、越秀区西南部。
越秀区东北部地块划分较大,街区总建筑面积较高[图4(d)]。
5. 街区容积率。
在规划实践中,容积率被广泛地用作规划用地分区规范和规划控制的一项标准指标,对管理城市的建造容量和风貌有很好的作用。
通过街区用地面积与总建筑面积计算毛容积率,探讨容积率与城市活力是否有一定相关。
利用街区的地理信息将老城区容积率可视化[图4(e)],可以发现老城区整体容积率较为均衡,维持在1.26~3.7之间,局部小地块容积率较高。
6. 街区建筑平均高度。
由于新的建筑技术与结构产生,建筑高度在新老城区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在老城区内部,街区建筑高度差距减小。
测度老城区街区平均高度,可以从空间风貌的角度测度城市活力,侧面衡量了城市活力与建筑形式的关西、沙园和黄沙地铁站表现为设施少、活力强,单一设施的活力凝聚力大;上下九步行街则表现出设施多、活力弱的特征,有一定的衰败趋势。
总而言之,广州旧城区的空间活力为多中心结构,依托北京路、烈士陵园、江南西、沙园和黄沙地铁站5个活力中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模式。
四、老城区街区活力作用机制研究(一)老城区街区活力的影响因素活力根植于人、物质空间与行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