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叔鸾“戏学”的丰富内蕴及文化旨归--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二十
浅析冯叔鸾的戏剧改良观
浅析冯叔鸾的戏剧改良观中国戏曲学院/漆晓文摘要:冯叔鸾是一名活跃于20世纪初期的编剧、剧评家与戏剧改良家,以笔名马二先生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众多文章,是上海“四大剧评家”之一,其学术成果一直颇受学界关注。
戏剧改良是20世纪初期戏剧界的重要议题之一,作为传统戏曲爱好者和剧评人,冯叔鸾在个人著作中对戏曲的舞台美术、剧本、传统剧目提出了具体的改良见解,形成了既保守又进取的戏剧改良观。
这种戏剧改良观的产生既受个人实践经历影响,又与时代文化环境紧密相关。
其戏曲改良观对当代戏曲改良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冯叔鸾戏剧改良报刊剧评冯叔鸾,名远翔,字叔鸾,笔名马二、马二先生,号啸虹轩主人。
河北涿县人,生于1883年,自幼对传统戏剧怀有浓厚兴趣。
中青年时代,冯叔鸾兼具多重文化身份,既受聘为上海《大共和报》的主笔,又在报刊上撰写剧评,编写新式戏曲剧本,又发表鸳鸯蝴蝶派小说,引进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
冯叔鸾与郑过宜、张肖伧及冯小隐并称为“四大评剧家”,其剧评作品,1914年之前的经中华书局出版为《啸虹轩剧谈》,另有《游戏杂志》连载的《戏学讲义》(1914-1915)、《啸虹轩剧话》(1915),也曾主办过戏曲杂志《俳优杂志》(1914)。
抗战期间,冯叔鸾出仕汪伪政府,逐渐退出公众视线,卒于1942年。
目前学界对冯叔鸾的研究较为全面,涵盖了对冯氏的生平考据、剧评文章的戏剧学分析、新编戏剧的演出考述等。
现以冯叔鸾的剧评文章为底本,简要分析其戏剧改良观的内容、成因,并从当代的视角分析其戏剧改良观对当代戏曲改良的启示。
一、冯叔鸾戏剧改良观的内容(一)舞台的改良民国时期,西式剧院的出现和流行引发了戏剧界对戏曲舞台的改良讨论。
对此,冯叔鸾提出“戏剧不应脱离舞台”,强调舞台在戏剧改良中的重要性指出“今之演剧伶人,但知有剧,而不知有舞台,以为只需编就一出剧本,任何所在皆可演之,此实最谬误之见解也。
要知现代之剧与从前者之不同,就在这一点上”①。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之变迁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之变迁王 锺 陵20世纪的中国戏剧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戏曲与话剧之间关系的变动史。
过去,由于研究话剧者不研究戏曲,研究戏曲者不研究话剧,因而,学术界至今不能从新、旧剧关系的变动上来把握这一世纪的戏剧史及戏曲理论史。
有鉴于此,本文旨在从戏曲与话剧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的角度,来勾勒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程。
一世纪之初,在改良主义思潮的推动下,时事新戏的兴起成为一股新流。
汪笑侬是这场戏曲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一方面从昆曲、传奇和一些地方戏中移植了许多剧本,整理修改了许多京剧老本,新创作了一些历史剧,另一方面,还取材于国内外现实故事创作新剧,如 波兰亡国惨 、 立宪镜 等戏,并让演员着时装或西服演出,念白时用苏白或京白。
由此,汪笑侬等人的改良旧戏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强化了利用戏剧为宣传某种政治主张服务的倾向,二是表现出一种写实的、与现实接近的趋向:穿时装、演时事、创新声。
与现实演出中的变革相一致,在理论上对于戏剧改良的讨论也趋于活跃。
康有为的学生欧榘甲在 观戏记 中便提出了戏剧改良的主张。
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不欲振兴则已,欲振兴可不于演戏加之意乎?加之意奈何?一曰改班本,二曰改乐器。
柳亚子在 二十世纪大舞台 发刊词 中,则以其诗人的激情,抒写了一种孤愤情绪和一种热烈的向往,强烈地表达了想藉戏剧之力唤起民众,完成反清大业的愿望。
陈去病在 论戏剧之有益 中,寄意于不惜垢污,舍其身为社会用的大侠,组织名班,或编明季稗史,而演汉族灭亡记,或采欧美近事,而演维新活历史,随俗嗜好,徐为转移,灌输尚武精神与民族主义。
无论是维新派,还是反清革命派,他们都看中了戏剧比之小说、报纸更大的普及性。
在政治意图的支配下,戏剧被赋予了强烈的教化的以至振兴国家的作用。
话剧之传入中国有两条线:一是西方侨民在上海组织业余剧团,盖起正规的剧场,以及日本一些新派剧剧团之来华演出,使得一些中国人接触到了话剧。
中国戏曲剧种鉴赏答案
中国戏曲剧种鉴赏答案绪论1.戏曲界通常称,中国戏曲三百多个剧种。
对第⼀章1.昆曲发源地是哪⾥?昆⼭2.明末沈宠绥所作的戏曲声乐著作其书名是什么?《度曲须知》3.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什么为主?笛4.曾被称为“⼀出戏救活⼀个剧种”的这⼀出是什么戏?《⼗五贯》5.中国昆曲被选为“⼈类⼝述与⾮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在哪⼀年?2001年6.京剧的伴奏乐器是以什么为主?胡琴7.汤显祖的作品“后⼆梦”值得是哪两部戏曲?《邯郸记》、《南柯记》8.昆曲《斩娥》是出于元杂剧的《⼤⼑会》的么?错9.昆曲《琴挑》是出于明传奇《浣纱记》的么?错10.昆曲《冥判》是出于明传奇《牡丹亭》的么?对11.昆曲《夜奔》是出于明传奇《宝剑记》的么?对第⼆章1.秦腔的发源地是哪⾥?陕西2.清乾隆中叶严长明锁住戏曲研究论著其书名叫什么?《秦云撷英⼩谱》3.因“错认”⼀场,被曹禺先⽣认为“可以和莎⼠⽐亚剧作媲美”的作品是《三滴⾎》4.秦腔被列⼊“第⼀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是哪⼀年?20065.《⽕焰驹》的作者是李芳桂吗?对6.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是?民众剧团7.西京三部曲《西京故事》、《⼤树西迁》、《迟开的玫瑰》的作者是?陈彦8.“西秦腔⼆犯”这⼀曲调出⾃?《钵中莲》9.清代著名秦腔演员魏长⽣以那部剧作轰动京师?《滚楼》10.《三滴⾎》的作者是?范紫东11.《卖⽔》出⾃哪部作品?《⽕焰驹》第三章1.川剧创造的绝活变脸2.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川剧演员是沈铁梅3.“帮、打、唱”是川剧哪⼀种声腔的特⾊?⾼腔4.“保护、继承、创新、发展”是198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振兴川剧的⼋字⽅针错5.川剧经典剧⽬《情探》是由著名作家黄吉安先⽣编写的。
错6.川剧最具创造性和艺术个性的声腔是⾼腔7.以下哪⼀个剧⽬是川剧作家魏明伦的作品《变脸》8.川剧的主要声腔有:弹戏、灯调、胡琴、昆腔、⾼腔9.下列哪些是川剧代表性剧⽬:①拉郎配②《龙凤呈祥》③《五⼥拜寿》④《情探》⑤《乔⽼爷奇遇》⑥《锁麟囊》《拉郎配》、《情探》、《乔⽼爷奇遇》10.川剧《⽩蛇传》中的⼩青(青蛇)具有男⼥双重性别,他在下列哪⼀出折⼦戏中属于男性?《扯符吊打》、《⾦⼭寺》11.川剧五种声腔并存状况的形成,于清代“湖⼴填四川”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第四章1.随着⼴东⼈在海内外的创业移民,遍布东南亚、欧洲、美洲、⼤洋洲、⾮洲,成为海内外流播最⼴的中国戏曲。
精选2019-2020年高中历史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18课 百戏之祖--昆曲岳麓版习题精选第二十篇
昆曲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百戏之祖”?
乾隆嘉庆年间昆曲在与地方戏争雄中趋向衰败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昆曲面临着哪些困难?你如何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为当务之急?
【答案】:无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既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祠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据李长建《颐和园戏楼探秘》整理
观察材料一中的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智慧海和圣彼得大教堂在承顶部之重方面的设计方法,并揭示两者在文化精神内涵上的不同之处。
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京剧形成的社会条件。
【答案】:无
【解析】:
精选2019-2020年高中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18课百戏之祖--昆曲岳麓版习题精选第二十篇
2010年9月28日晚,苏州昆曲会所正式开幕,张继青、汪世瑜、蔡正仁三位当今昆曲大师出席了昆曲会所开业并观赏了实景版的《牡丹亭》——“游园惊梦”。现场他们以清唱的形式演唱了各自的经典曲目,成为“游园惊梦”昆曲会所的第一个经典雅集。昆曲是( )
——【清】焦循《花部农谭》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魏良辅革新昆曲的贡献。
""
据材料二、三,指出两位作者的不同态度。并说明焦循的理由。
""
【答案】: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喜欢看戏。乾隆皇帝还化妆上台,并将徽戏引入宫廷。道光皇帝自称“唱戏人的儿子”,还奖励汉戏艺人。慈禧虽然治国无能,但于京剧则可谓行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慈禧花巨资修建德和园大戏楼就不难理解了,这里见证了晚清京剧的发展,被喻为“中国京剧艺术的摇篮”。
自考汉语言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点汇总超详细)第二篇
自考汉语言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点汇总超详细)第二篇第二十七章清代戏剧第一节清初戏剧☆☆☆☆☆一、选择(单选、多选)1、入清后,李玉与叶时章、毕魏、朱素臣共同创作了《清忠谱》。
该剧25折,以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黑暗统治的斗争为题材,以周顺昌为主线,将杨涟、魏大中、左光斗等人的遇难事件穿插其中,歌颂了周顺昌等东林党人的正义斗争和颜佩韦等五人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反映了晚明社会市民阶层的壮大,抨击了魏忠贤党羽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治性。
其中的周顺昌具有“既清且忠”的理想人格,“清”表现在居官清廉,“忠”表现为一心向社稷。
2、清初戏剧有三个流派:一是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其戏作有较强的市民色彩;二是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有案头化倾向;三是以李渔代表的娱乐派,讲求游戏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
3、《清忠谱》成功塑造了新兴的市民群体,他们是新的历史力量。
4、就艺术成就而言,清代传奇高于杂剧,清初传奇高于清中后期传奇。
5、吴伟业、尤侗的作品借历史故事抒发身世之苦或故国之思,意境上接近诗歌,曲词雅致,抒情性增强,但不利于演出,是“案头之曲”。
二、主观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苏州派的特点:苏州派是明清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地的重要戏剧流派,以李玉为代表,戏作有较强的市民色彩。
该派戏剧特点:(1)创作题材上,较为关注社会现实,多为政治剧和时事剧。
(2)思想倾向上,突出表现道德情操与个人欲望的冲突,纲纪陵夷的社会与洁身守义的个人的冲突,不遗余力地抨击世风的浇薄、世态炎凉和小人的卑劣行径,歌颂清明的政治和社会安定,讴歌高尚的道德和操守,有强烈的伦理教化色彩,与明代中后期传奇相比,具有文化反思的特点。
(3)作品形式上,他们精通音律,又是演艺中人,注重舞台演出效果,少有案头剧不能演出的弊端,将平民文化与士大夫文化熔铸一体,又扎根于平民文化土壤之中。
2、李玉戏剧创作的成就:(1)有传奇33种,今存18种;(2)最著名有“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和《清忠谱》;(3)入清后,李玉的创作兴趣由关注世态人情转向朝政纲要,并反思历史。
第四部分 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学试题及答案第三部分明清文学试题题库一、填空1.被正史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学家是。
2.刘基寓言体散文集集名是《》。
3.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而最出色的是散文。
4.明初诗坛并称的“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徐贲、。
5.明初“吴中四杰”中,以、的诗成就最高。
6.被清赵翼推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的诗人是。
7.“青丘子”是的自号。
8.“袁白燕”指明初诗人。
9.明弘治年间茶陵诗派的领袖人物是。
10.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诗歌派别是。
11.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
12.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
13.“前七子”以、为首;“后七子”以、王世贞为代表。
14.明中叶《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者是。
15.归有光的文集是《》。
16.明中叶取得重大成果的散文流派是。
17.“童心说”的提出者是。
18.明后期思想与文学革新的旗手是。
19.“公安三袁”指明代湖北公安县诗人袁宗道、袁宏道和兄弟。
20.公安派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核心口号是“,”。
21.公安派诗歌理论核心口号的提出者是。
22.竟陵派诗人大力提倡的诗歌风格是“”。
23.“竟陵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是、。
24.公安派中,小品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25.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是。
26.明末复社最主要的领袖是,其散文的代表作是《》。
27.大抵论明诗者,都推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28.明末小品文《西湖七月半》的作者是。
29.《三国演义》今存最早的刊本的书名是。
30.最早径称书名为《三国演义》的修订评点者是、。
31.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历史演义小说还有《》。
32.《水浒传》初刻全名《》。
33.《水浒传》今存最早的刊本是。
34.宋江入主梁山后,将聚义厅改为。
35.受《水浒传》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英雄传奇小说还有《》。
36.《西游记》为多数人所接受的作者是。
37.《西游记》今见最早的刊本是。
38.《西游记》影响下产生的续补之作有《》、《》等。
39.受《西游记》的影响,最出名的神魔小说还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名词解释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作品有《学校唱歌集》等。
1947年病逝于上海。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国音乐社团。
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团。
不久改名北京大学音乐会,1919年1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由校长蔡元培任会长。
创刊《音乐杂志》。
1922年12月,在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该会遂告结束。
它既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演唱、演奏人才和音乐教师,又活跃了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开创社会新风和推行社会音乐教育的良好作用。
王光祈:20世纪20年代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
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
他研究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
他是最早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
著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
由于“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院派:是“国立音专”的代称。
其本义概念应指以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为核心的音乐流派。
其基本特征是:一、理论作曲或音乐表演均经由正规、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二、名教授云集;三、优异成果(音乐创作或理论研究)叠出;四、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美学理念(如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和强调作品的艺术质量);五、影响乃至领导音乐时代潮流。
因此,学院派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
救亡派:其产生标志着“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高潮时期的来临。
《福建艺术》2020年总目录
《福建艺术》2020年总目录福建艺术FUJIAN ARTS61本刊特稿I- 10己亥岁末杂感/安葵4-15疫情下的思念/王君安6~〇4怀念剧作家王仁杰:就百年戏曲史论,不可无此 人/安葵6-06 “返本开新”是王仁杰对当代文化最重要的贡献 /傅谨6~09难以忘却的美好思念——王仁杰散记/吴新斌6-14三别王仁杰老师/郭晨子6- 18孤、古、固——王仁杰说梨园戏7- 04华东戏曲研究院对于戏曲发展的贡献/朱恒夫 W—个作曲家的思想行程与文化行动一一温德青访谈/吴思富9~〇4民间的追求和力量/王评章II- 04《闽人剧稿》序言/薛若琳11*08再谢戏剧/林瑞武论坛主页4~04把提高艺术质量作为戏曲创作的生命线/吕育忠4-08戏曲创作的“当下感” /罗怀臻4- 11福建戏曲传统优势的接续与拓展/吴新斌5- 10新生代女性作曲家的个性与活力/宋方方&~17小剧场大空间/王晓鹰8-20大巡演与俄罗斯统一的戏剧文化空间/张变革 任晓舜8- 24 “事件”和想象力的关系/苏宇9- 06《戏剧导演实操手册—门禁、门镜、门径》之一/吴晓江9-13新市民戏曲的朝向/三叶1(M)4看戏、评戏和写戏/孙豹隐1C W)9《戏剧导演实操手册——门禁、门镜、门径》之二/吴晓江12-04《戏剧导演实操手册—门禁、门镜、门径》之三/吴晓江本期关注1-04《莆仙戏文史论集》序/王评章1- 06《莆仙戏文史论集》后记/杨美煊2- 04越剧《林巧稚》和走向成熟的郑全/傅谨2-07唯美明朗的越剧《林巧稚》/肖美鹿3~〇4周虹的天空/肖美鹿贺嘉3~〇7以生命迎接“生命”/罗松5-04《陈彬论文、随笔、创作谈》序/陈世雄5~06写在《漳州芗剧老剧本精选》出版之际/陈彬7- 16姚清水:护返本之路,守薪传之火/朱秀兰8- 04目连救母动人天,非遗文化代代传/田青8~07为剧种留根,为传承担当/王景贤10-17歌仔戏《陈三五娘》剧本整理手记/曾学文专题研究1- 14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园研究/袁勇麟溫雅彬涂怡弘2- 10台湾戏剧产业的现代性转化/袁勇麟苏丽丽涂怡弘2- 18福建南音馆阁现状调查报告(上)/味孝余王琼3- 11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潘耀昌3-18福建南音馆阁现状调查报告(下)/陈孝余王琼3- 26城市街区的活化与再生:典型模式与文创业态/陈燕王晓舜4- 23传统家具中榫卯构造的现代运用/薛文静4- 26试论纪录片中人物故事的影像叙述/石智元5- 15台湾地方文化产业研宄/袁勇麟林丽君涂怡弘5-23媒介视域下剧种形象的建构及传播/王小梅5-29晚清民国福州商业剧场的改良和规范/张晓燕&~40红色经典舞剧何以要“新编’’?/李阿丹田旭从第五届福建舞蹈“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谈当代舞蹈创作/陈静陈育燕M7拍胸舞的当代发展:原生态的课堂规范与剧场转型/黄冬艺7-23从《墨憨斋定本传奇》析冯梦龙的编剧理论/邹自振7- 30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现代戏创作/智联忠8- 27探寻人类精神世界深处/万素8^1大戏剧观下的现代女性表达/罗松9- 18 ‘‘沢”辩/昧翘9-25戏剧家冯叔鸾籍贯、生卒、婚姻考/简贵灯陈俊佳 12-10闽台南音文化生态研宄成果述要/曾宪林12-14晋江市博物馆藏电影海报史学价值探析/陈聪艺62福建艺术FUJIAN ARTS / 2020.12文化遗产11-23古艺薪传未有竟时/王景贤洪世键11-27泉州木偶艺术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路径/谢千红 11-29乡村振兴视野下的福建古琴艺术保护与传承/陆长超11- 33闽东霍童线狮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钟荣富火花茶会1^2医者仁心母性大爱—越剧《林巧稚》专题讨论2- 33保留本真的“傻子”—南词现代戏《留守男人》剧本众家谈3- 32凸显战争中人性光辉—专家热议闽剧现代戏《生命》(一)4~33凸显战争中人性光辉—专家热议闽剧现代戏《生命》(二)5~37凸显战争中人性光辉—专家热议闽剧现代戏《生命》(三)时代召唤下的平凡英模一京剧现代戏《红土》以信仰之光护卫“红色血脉”—闽西汉剧现代戏《伯公凹》剧本众家谈8~43烽火巾帼—山歌戏《红嫲》剧本众家谈9^6海邦剩馥,侨史敦煌—歌仔戏《侨批》专题讨论10-26两岸并蒂花共演一出戏—歌仔戏《陈三五娘》专题讨论会1145难以割舍的血脉情缘—大型原创话剧《过海》剧本众家谈(一)12- 29难以割舍的血脉情缘—大型原创话剧《过海》剧本众家谈(二)书画评介1-22在“世纪遗珠—黄羲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上的讲话/许江1-24潘天寿礼聘黄羲缘由与意义/毛建波4- 20离形尚意神韵格调/王鲁湘5- 34 “象外象——曾贤谋、杨挺、郭东健三人作品展”感言/王来文6^2龚贤“江村”题材图式略议/刘东方6~36童年与乡土 /李永新7-36重塑直觉到强化原真:谈朱进的创作/王澈7-38读陈子的《花姑娘》/杨大伟9-31为先生造像/李豫闽9~34历史人物画创作札记/张永海10- 20传伊隶衣钵成一家之妙/苏士澍10- 21转益多师传承经典身体力行弘扬国粹/徐里10~22陈吉书法艺术名家评点辑录1145焦墨疏论/陈云1149闽画里的故实/邱志军11-41浅论“工笔”如何“写意” /刘瑞儿12-18名家评宋省予摘录12-22从石涛的艺术实践看“一画论”/刘东方品艺长廊1-39昆剧大武生林为林的艺术三昧/李小青2-26创造新时代的新晋剧:谢涛的表演艺术/罗松240从《戏巫记》谈郑怀兴先生其人其文/赖玲珠3^6晚清民国山东紫砂锡镶茶壶的款识研究/朱晓莉黄忠杰3~39如何加强戏曲档案工作/钟雅婵142女性主义视野下的角色塑造/黄丽哦W2寻回朴素的感动/邱灵5^4谈高甲戏名丑蔡友辉的表演/吕尔端6-57 “向下扎根”:一个艺术家的精神蜕变/陈茵6~61劳雷尔顿庄园的灵魂/林娟娟钟挺746越剧《玉蜻蜓》中徐杨氏形象塑造/吴敏飞748为程式动作注入灵魂/孙叶芳W9潮剧在福建平和的传承发展/黄靖喻昧新凤8-51罗西尼艺术歌曲《邀请》的艺术特征与演唱诠 释/王楚8-54古希腊“银盘”与海德格尔的四元论/吴宇杉8~57文艺抗疫观览与抗疫文艺绎思/吴秀琴9^3文艺晚会主持词的诗意表现性美学风格/王嵘莆仙戏《高文举》中王玉贞表演谈/陈芳萍10-29油画风景写生中的写意体悟/卢诚霖刘娜福建艺术FUJIAN ARTS63K W2福州吟诵初探/黄晓涛K K J4越剧女小生表演谈/邢丽华10~36芗剧《生命》的舞台管理体会/陈细贤11*51戏曲传统叙事的再发现/曾秋玲11-54越剧《信陵君》的唱腔音乐创作/孔佳超11-56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的演奏处理/陈速影11~58登墙夜窥的董生/陈琦昌11-60谈芗剧《保婴记》中七姑的形象与表演/潘小红11-62谈戏剧舞台摄影的技术与艺术/杨凡12-35回望2020 “战疫”颂歌/徐羽中12-37格物致知匠心筑梦/唐莉12~40如何演好生活化的角色/张丽红1242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探微/章品院团在线249谈高甲戏《连升三级》的美丑对比/薛鹏举话剧《纪念碑》中“梅加”一角表演谈/章品2~43歌仔戏的“双娇公主” /简志静8~60浅谈乡间舞台的多媒体显示屏应用/郑凡8~62人物塑造源于生活凝炼/周凯特别报道12-25韶华绽放大舞台—第十届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述要12-27 2020武夷剧社年会综述/何慧原创驿站1-46以热血浇灌的土地/罗松148寻找诗意化的表达/王文胜1- 50京剧现代戏《红土》/王文胜245于传统中绽放的现代之花/徐晨2^8用虔诚的心写大爱的人/蔡福军2- 50现代越剧《林巧稚》/蔡福军P W守望故土留存初心/郑开辉W被“看”出来的《留守男人》/赵凯利3^48现代南词戏《留守男人》/赵凯利4~37我辈书人/詹正德4-39虚构于田野中/蔡依云4~42大型现代舞台剧《深夜独立书店》/蔡依云5^6—出现代版的《三家福》/黄秀宝5~48 —个有关“邻里仁义”的话题/方朝晖5~50芗剧现代戏《真假女儿》/方朝晖7-50新旧之间看传承/黄披星7-53守望皆牵挂/姚清水7-55莆仙戏传统剧目《高继祖》/姚清水9-48《龙台驸马》专家评点9~52剧本的“草根性”/陈道贵9-54闽剧《龙台驸马》/陈道贵10~38 —首无伴奏的哼鸣/孟冰1〇~39话剧《〈资本论〉传奇》创作谈/陈世雄1〇~44话剧《〈资本论〉传奇》/陈世雄1244山歌的轻盈和负重/黄披星12*46山歌飘在云层上/杨晓勤1248龙岩山歌戏《红嫲》/杨晓勤文化产业6-24台湾文化旅游产业研宄/袁勇鱗宋霞涂怡弘8^56台湾节庆产业研宄/袁勇麟涂怡弘11-11产业节庆建构城市意象/袁勇麟涂怡弘11-19领导风格在创意产业中的决定关键/罗艳艺术动态1- 64福建省文旅厅征集艺术战“疫”主题文艺作品等4则2- 64福建省文旅厅组织艺术战“疫”主题创作等3则 3~64 18台剧目入选2020福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等3则4~64福建民俗博物馆开展“食饮有节防疫有道—闽风饮食与防病驱疫展览”等3则&~64福建省抗击疫情书画摄影视听作品展在福州举办 等4则6~64莆仙戏《踏伞行》入选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64福建艺术FUJIAN ARTS / 2020.12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等5则7-64福建省剧目连续四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 扶持工程年度十大重点扶持剧目等3则8~64 2020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 研习培训计划”•福建曲艺培训班在福州开班等3则9- 64 “风雨坚守中国必胜”福建省抗击新冠疫情专场文艺演出成功举办等3则10^59第十届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结果公布10- 64福建省第28届戏剧会演剧本征文获奖名单公布等3则11- 64福建省12部作品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重点扶持名单入选数量全国第一等5则12^50第十届福建“中青赛”汇报演出圆满落幕等4则12- 61《福建艺术》2020年总目录彩页面:京剧《红土》/福建京剧院创作演出1-封Z:闽籍艺术名家孙劲梅1-S三、彩插、》底: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世纪遗珠——黄羲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作品选登2-封面:越剧《林巧稚》/福建芳华越剧院创作演出摄影/刘可耕2-S二:闽籍艺术名家陈新国2— 筠三'彩插'»底:福建省艺术战“疫”主题书画作品网络展作品选登3-8面:闽剧《双蝶扇》/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作演出摄影/杨凡3-封二:闽籍艺术名家周虹3-封三、彩插、8底:福建省艺术战“疫”主题书画作品网络展作品选登4-封面:越剧《柳永》/福建芳华越剧院创作演出4-対二:闽籍艺术名家王君安4-»三、彩插、》底:庄毓聪国画作品选登5-S面:潮剧现代戏《向东渠》/云霄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创作演出5-»二:闽籍艺术名家方朝晖5-«三、彩插、8底:“象外象——曾贤谋、杨挺、郭东健三人作品展”作品选登6-封面:梨园戏《陈三五娘》/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6-封二、封三、彩插:王仁杰书法、信札及作品选登6-S底: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7-封面:莆仙戏《目连救母》/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创作演出7-»二:闽籍艺术名家姚清水7-彩插朱进综合材料绘画作品选登7-彩插二、8三、封底:陈子国画作品选登&面:提线木偶戏《卢俊义》/泉州市木偶剧团创作 演出8-8二:闽籍艺术名家吴培文8- S三、彩插、|}底:“全福游•有全福”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师生美术作品展作品选登9-封面:闽剧《龙台驸马》/福州马尾海峡闽剧团创作演出9-S二:闽籍艺术名家张永海&三、彩插、86:张永海国画作品选登S面:越剧《团圆之后》/福建芳华越剧院创作演出10- 8二:闽籍艺术名家陈吉10•封三、彩插、封I S:清俊雅正一陈吉书法艺术展作 品选登11- 钶面:高甲戏《大稻埋》/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创作演出11-S二:闽籍艺术名家吴晶晶11- 封三、彩插、I!底:闽画里的故实——福建省美术馆馆藏中国画作品展12-封面:山歌戏《红婉》/龙岩山歌戏艺术中心创作演出12-1!二:闽籍艺术名家陈德忠12-8三、彩插、S底:宋省予国画作品选登整理/刘明亮。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叶集皖西当代中学高三年级9月月考语文本试卷共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口头文学、百戏之母,曲艺与戏曲、诗歌、小说等诸多艺术门类都有极深的渊源。
当代中国,相声、评书、快板书、评弹、鼓词、二人转等曲艺品种依然保有500余个,其中有127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覆盖之广、影响之大,以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程度,都使其不愧为中华演艺文化精粹。
曲艺作为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在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的过程中还有更大发展空间。
在我国,曲艺的发展始终因时而变,充满活力。
在1949年7月举行的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历史悠久的传统说唱艺术正式被定名为“曲艺”。
沐浴着新中国的春光,文艺工作者对曲艺进行了挖掘整理,逐步剥离了晚清以来的杂耍元素,并用社会主义文艺的标准整合传统曲艺,推动其现代化转型。
五十年代以来的“说新唱新”,使这门铭刻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艺术形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时代,文艺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一批批曲艺工作者投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倾心创作精品力作,使曲艺事业焕发出无限生机活力。
曲艺表演虚实相生、真假杂糅,极大限度发挥了艺术的假定性特点。
不仅有对人物的体验,强调进入情境和角色,还要跳出角色和情境,以语言引导叙事、与观众进行互动式交流,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长久以来,曲艺表演深刻影响着中国戏曲的创新发展,在实践中被多种艺术门类借鉴。
戏曲美学范畴之内外论
凡是模 仿 的都 是 艺术 。 ”中 国 的 《乐记 》上 有
段 话 : “ 凡 音 之起 , 由人 心 生也 。人 心之 动 .
口 王 安 葵 戏曲 美 学 范 畴 之内 外 论
H UNDRED S CH 00LS I N ARTS
似 勇者 ; 障 防 而清 , 其 似知命 者; 不清 以入 , 鲜洁而 出, 其似善化 者; 众人
取平 , 平 类 以正 , 万物 得 之 则 生 , 失之 则 死 ,
体 同 , 也是 一 篇逻 辑 比较 严 谨 。 体 系 井 然 的
关 学 著 作 。 它 对 中 国 艺 术 也 影 响 了几 千 年 ,
一
直 到 现 在 。 这 是 对 艺 术 的 两 个 最 古 老 的
观 的关 系是 怎样 的? 在 戏 剧 表 演 中人 们 常说 的体 验 与表 现 , 也是 主 观 与 客 观 即 内 、 P l - 的 关 系 问 题 。 所 以 “内 ” 与“ 外” 是 戏 曲美 学 的一对 重要 范 畴 。
其 似持 平 者 ; 动 而之 下 , 其 似有理 者 ; 赴千仞
作者简介 : 王安葵 ( 1 9 3 9一 ) , 本 名王安奎, 男, 汉, 辽宁盖州人 , 先后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 曲研 究所所长 , 研 究员, 中国艺 术研 究院研 究生 院教授 , 博 士生导师,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 究方 向: 戏剧戏 曲理论。
戏曲演员应具备的文化艺术修养之我见
戏曲演员应具备的文化艺术修养之我见冯寿忠(韶关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广东 韶关 512000)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戏曲发源于汉代,到现在已经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发展历史悠久,具有别样的魅力。
作为戏曲演员,如果想要将戏曲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演员对自身修养的培养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积累与沉淀。
对于戏曲演员甚至是整个戏曲行当来说,文化艺术修养的培养极其重要。
关键词:戏曲演员;文化艺术修养;思想品质;专业技能在当今社会中,国家对于中华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戏曲大力提倡。
对于戏曲也有了空前力度的扶持,这也就意味着对戏曲演员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在时代潮流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戏曲演员,想要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除了戏曲演员所必须具备的戏曲素养以外,还必须提升自己身上的文化艺术素养。
本文将通过作者的自身体会,对戏曲演员所需要具备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以及其他方面的修养进行讨论,表述作者自身的看法与观点,以供戏曲演员进行参考。
一、戏曲演员所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对于戏曲表演来说,它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
因此,戏曲演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
换句话说,就是戏曲演员在平日中不仅仅要对自身的戏曲表演的基本功进行练习夯实,还需要有目的性的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戏曲演员自身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戏曲表演水平能够得到升华。
值得一提的是,戏曲演员所需要拥有的文化素养并不是指要求戏曲表演者具有多高的文化学历,而是需要戏曲演员做到对于戏曲中唱词的理解与诠释,以及戏曲作品中的典故度做到了如指掌的地步。
这样才能够使戏曲演员在戏曲作品的表演中做到炉火纯青、灵活自如。
因此,戏曲演员在台下需要大量的涉猎与戏曲相关的文学作品与文化知识,还需要对艺术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储备。
盘点民国时期京剧流派文献史料
盘点民国时期京剧流派文献史料中文摘要:民国时期京剧流派研究呈现出以流派代表人物为核心的向四个研究向度展开的总体特点。
四个研究向度即是:个案研究、综合性研究、史料辑录、剧目选编。
作为流派意识自觉的产物,民国时期流派研究不仅推动了历史语境下相关理论的深化与发展,而且对流派艺术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当时兴盛的艺术表演流派一起,共同促进了近代京剧流派的繁荣。
本文拟就民国时期京剧流派研究作初步梳理,以期对今后流派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民国京剧流派研究近代京剧流派研究是京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京剧艺术发轫于近代,辉煌于近代,期间大师辈出,流派纷呈,对这一社会现象,民国时期理论界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了探讨和研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理论的深化与发展,同时对流派艺术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民国时期流派研究作为流派意识自觉的产物,它们与当时兴盛的表演流派一起,共同促进了近代京剧流派的繁荣。
本文就民国时期京剧流派研究文献史料作一简要梳理,以期对今后流派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流派代表主要指在近代京剧流派历史演进中,具有时代意义的流派代表人物。
本文只是对流派专著类文献史料的研究,报刊类史料留待另论。
一历史的主体是人,人是世界的目的和价值归依。
艺术流派的生成和嬗变、传递与继承等实践活动都是依靠主体的艺术家来实现的。
毫无疑问,任何脱离艺术家主体的研究都是苍白而片面的。
大体上讲,民国时期京剧流派研究开拓面十分广泛,从流派代表人物、流派剧目(作品)、流派唱腔(音乐)、流派表演及其风格等不同层面都有涉及,但就方法和视角来看,呈现出以流派代表人物为核心的向四个研究向度展开的总体特点。
四个研究向度即是:个案研究、综合性研究、史料辑录和剧目选编。
它们决定着流派研究的方向、结论以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其中,个案研究以梅兰芳、程砚秋、荀惠生、尚小云“四大名旦”及诸流派时评剧论为主要内容;综合性专论、史料选辑汇编则是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前三杰”老生流派及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后三杰”老生流派研究取资之渊薮;剧目选编贯穿前三个向度研究。
202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测试试卷及解析
【解析】选D。A项,“引舞”与“戏头”分别只是“引戏”与“末泥”的前身,而“旦”“末” 分别是由“引戏”与“末泥”演化而来的,所以“直接演化”表述错误。B项,原文信息为“就 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 出现明显区隔与成为两个行当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所以选项因果颠倒。C项,原文信息为“南戏 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从“仿佛”可以看出, 作者只是一种推测性判断而并非事实性肯定,而选项的表述将其认定为事实。D项,“从宋杂剧到 南宋戏文”的表述,并不是范围缩小,虽然原文所强调的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南宋戏文 元杂剧”,因为宋杂剧出现在金院本之前,且二者的脚色体系是一样的(见材料一第⑤段“宋杂 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 同”);南宋戏文出现在元杂剧之前,而南宋戏文的脚色体系已完备(见材料一第⑤段“始于北宋 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
2.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B.“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 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 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 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 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 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 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 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 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 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冯叔鸾报刊剧评的理论价值与批评特点
冯叔鸾报刊剧评的理论价值与批评特点赵海霞【摘要】冯叔鸾晚清民初活跃于上海报刊界,是当时报刊剧评的领军人物.冯叔鸾报刊剧评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界定了戏剧的概念、性质,提出“戏学”.这是最早的较全面公允的戏剧学理论.第二,他分析了新旧剧性质,深入到戏剧的审美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良戏剧的主张,对中国早期话剧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第三,冯叔鸾评剧内容丰富,以多方视角和独到的批评丰富了近代戏剧理论批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戏剧理论重曲本略演出的缺憾.冯叔鸾的报刊剧评对近代戏剧理论很有贡献,值得进一步整理和发掘.【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4页(P182-185)【关键词】冯叔鸾;报刊剧评;价值【作者】赵海霞【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广东珠海519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冯叔鸾于民初活跃于上海报刊界,以丰富、独到的戏剧理论批评,成为报刊剧评的领军人物,对近代戏剧理论批评作出了贡献。
他幼居北京,名远翔,字叔鸾,室名啸虹轩,河北涿县人,幼时常跟随哥哥冯小隐出入戏园,痴迷京剧。
1912年秋来到上海,曾演新剧,为春柳社社员。
1914年春任《大共和日报》主笔,编辑《图画剧报》,创办《俳优杂志》,遂专写剧评,把姓氏“冯”拆开,笔名“马二先生”。
其剧评散见于《游戏杂志》、《神州日报》、《亚细亚日报》、《时事新报》、《中华新报》等报刊。
后又任《晶报》、《大报》主笔,1936年任《大公报》副刊“大众俱乐部”主编。
其著作有剧评集《啸虹轩剧谈》,通俗小说《孽海红筹》,出版《叔鸾小说集》。
民初,“上海社会中,无论识或不识,殆莫不知有马二先生其人云”[1](P1)。
冯叔鸾的剧评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一时影响很大。
周剑云在《剧坛怀旧录》中说:“马二先生对新剧最具进步的见解”。
张肖伧《倩倩室剧话》云“近时论剧文学”称之为“见解独胜者谓马二先生……不失为南人研究戏曲之导师”。
顾随研究——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十二
作者: 赵兴勤;赵樺
作者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5-10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民国时期;戏曲研究;顾随
摘要:顾随集作家、诗人、词人、书法家、学者于一身,在多个方面取得足以令人仰慕的成就,戏曲研究即为显例。
他对戏曲研究之贡献,主要有如下三端:第一,元曲方言、词汇之研究;第二,戏曲文献的辑逸与整理;第三,率先提出《词谑》的作者为李开先。
在戏曲创作方面,顾随接连写下6部杂剧。
这些剧作,与其戏剧观(文艺观)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统一性。
顾随瓣香元曲,且能在视野上有所开拓,内涵上有所突破,成为中国杂剧创作史上名副其实的殿军。
本文就其戏曲研究和杂剧创作略抒管见。
【转】京剧《锁麟囊》故事出处
【转】京剧《锁麟囊》故事出处作者:青⾐童⼉程派名剧《锁麟囊》是剧作家翁偶虹先⽣根据清朝焦循的《剧说》中的故事改编⽽来。
《剧说》,清朝名著,共6卷。
著者焦循。
作品辑录前⼈有关曲、剧的论述,为研究古典戏曲汇集了丰富的资料。
这本关于戏曲理论的著作当中还引⽤到了⼀些故事,⽽《锁麟囊》的故事原型就出现在焦循所引⽤的《隻麈談》当中。
《隻麈談》,作者胡承谱(1732-1805),字韵仲,号元峰⽼⼈,安徽泾县西阳⼈。
清末笔记⼩说作家,著《春秋五测》、《隻麈談》、《元峰诗钞》。
泾县溪头都(今西阳)胡⽒是⼀个姓⽒藩衍、科举连绵的⼤家族。
清代学者朱兰坡曾为胡⽒宗祠题联:“迁移⾃吴歙婺⽽来,⽒族清嘉,斯地奠安称梓⾥;裔嗣逾宋元明以后,诗书启佑,⼏⼈腾翥咏梧冈。
”可见,泾川胡⽒家族的⽂化传统确实渊源流长。
《隻麈談》是独⾃执麈尾清谈的意思,是作者患偏瘫乞休后的作品,有悠然⾃得、⼼境澄明的⼼态。
程毅中先⽣曾经对《锁麟囊》故事的源流做过研究:京剧《锁麟囊》的故事来源于清⼈胡承谱的《隻麈談》卷四《荷包记》。
“荷包”就是妇⼥⾃⼰缝的⼩钱包,如林黛⽟曾做了送给贾宝⽟的那种。
⾄今安徽⼈还把钱包叫作荷包。
原⽂很长,它的开头⼀段说:“徽歙间,某年⽉嫁娶⽇,适两新妇舆同憇周道。
⼀极贫⼥,⼀极富⼥。
始⽽皆哭,久⽽贫⼥哭独哀。
富⼥⽈:‘远⽗母,哭固当。
若是其哀欤?’命伴媪舆侧叩之。
贫⼥⽈:‘闻良⼈饥饿莫保,今将同并命⽿,奚⽽不哀!’富⼥⼼恻,解荷包赠之,盖上舆时祖母遗嫁物也这就是故事的开端。
焦循曾在《剧说》卷三⾥引了《隻麈談》的故事,不过对原⽂删削了不少。
现在⼀般⼈都只能从《剧说》⾥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了。
《隻麈談》原书四卷,赵绍祖把它编⼊《泾川丛书》时删简成两卷,这篇《荷包记》也被删掉了。
原著有⼀些细节描写,则被焦循删掉了。
例如原⽂⾥有⼀段对话:届宵分,延之⼊,⽈:“尔见荷包⽽哭,亦知荷包所⾃来乎?”⽈:“不知也,顷忆遣嫁⽇曾有荷包赠⼈,今⼀贫⾄此,不觉酸⼼⽿。
2016年闽文化概论答案 2资料
第32题(已答).福建古代桥梁建造的特点主要如( )。
A.
历史悠久.数量众多
B.
因地制宜.式样不拘一格
C.
大量运用先进桥梁技术
D.
将实用与艺术和谐地融为一体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第33题(已答).武夷山市兴田城村的汉城遗址的建筑风格如( )独到的排水、用水设计。
A.
因地制宜
B.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50题(已答).福建小说不发达,与语言这个构成小说最基本的要素关系极为密切。福建方言不但在语音上、还在词义上与传统书面语言差距极大,无法写成书面语言,而小说中最丰富形象的语言往往在这些土话俚语之中,这不能不说是福建小说家的一个悲剧。( )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参照书本
第36题(已答).在福建穆斯林的五个来源中,其中两个是闽南(特别是泉州一带)穆斯林的主要来源,这两个来源是( )。
A.
宋元时代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到泉州居住
B.
有的先从海上到中国其它地方.再或由北方南下
C.
明清两代由全国各地(以安徽.河南.广西为多)移居福建经商的回民
D.
元以后由外省来福建任职的将领及所带的兵士
A.
陈宝琛
B.
林文
C.
陈衍
D.
林直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20题(已答).《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 )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洞。
A.
太姥山
B.
霍童山
C.
武夷山
D.
冠豸山
【参考答案】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系列已有‘学术,需要一种奉献 写在傅惜华先生诞辰百年之际“㊁‘钱南扬先生集外文摭谈“㊁‘庄一拂戏曲活动稽考“㊁‘傅东华及其戏曲活动谈略“㊁‘曲家卢前的新文学著述及其他“㊁‘翦伯赞戏曲研究的学术方法及当下启示“㊁‘浦江清曲事征略“㊁‘朱谦之戏曲研究的音乐文学方法及学术史意义“㊁‘台静农戏曲小说研究的多维视野与质实学风“㊁‘贺昌群及其<元曲概论>的曲学贡献与学理不足“㊁‘冯沅君戏曲研究的方法㊁特点及镜鉴意义“㊁‘曲家顾随“㊁‘顾随研究“㊁‘杜颖陶戏曲研究的学术路径与启示意义“㊁‘邵茗生史实考述及其戏曲研究的路径探索“㊁‘徐筱汀戏曲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学术贡献“㊁‘徐嘉瑞戏曲研究的方法构建与内在理路“㊁‘佟晶心戏曲研究的学术取径与创新意义“㊁‘冯叔鸾生平考述及其戏曲研究的学术价值“等多篇文章发表于海峡两岸刊物㊂附题标注 之二十 系以写作时间为序㊂①参看赵兴勤㊁赵韡:‘冯叔鸾生平考述及其戏曲研究的学术价值“,‘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第3期,即刊㊂ 收稿日期:2014-05-30作者简介:赵兴勤(1949-),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㊂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2014年12月冯叔鸾 戏学 的丰富内蕴及文化旨归*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二十赵兴勤,赵 韡(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摘 要:冯叔鸾是民国初年风云一时的剧评家,目前生平事迹已少为人提及,学术贡献更近乎湮没无闻㊂个中原因,除了他发表之成果与当今学院派主流之研究旨趣不符外,还在于其政治问题与人格操守(曾出任维新政府内政部地政司司长㊁如皋县长等伪职)㊂若摈弃成见, 不以其过没其功 ,可以发现,冯氏在戏曲研究方面有开创之意义㊂如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率先对新㊁旧剧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早于佟晶心‘新旧戏曲之研究“十数年;在研究方法的探索上,倡导 探讨根本上之组织而为学理的研究 ㊂如此等等,均显露出冯氏超越那个时代的具有现代学术况味的治学精神㊂然其最为可贵之处,是首次提出 戏学 这一概念,将戏曲纳入科学范畴予以考量㊂这种自觉的学科意识,比王国维㊁梁启超更早,客观上提高了戏曲的研究地位㊂其 戏学 内蕴丰富,涉及演员素质㊁从业动机㊁场上表演㊁观众心理㊁编剧原则㊁戏曲盛衰之学理探讨㊁戏剧文学之审美意义等诸多方面,决非 专用以学戏者 ㊂而早在百年前,冯氏已意识到戏曲表演艺术对 虚 ㊁ 实 关系的斟酌与把握,殊为可贵㊂关键词: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冯叔鸾;戏学中图分类号:J 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 (2014)04-0077-09冯叔鸾,原名冯远翔,笔名马二先生㊁马二㊁叔鸾㊁楼桑㊁楼桑村人等,室名啸虹轩,自号啸虹轩主人,河北涿州楼桑村(一作江苏扬州)人㊂他是民国初年风云一时的剧评家,目前生平事迹已少为人提及,学术贡献更近乎湮没无闻㊂个中原因,除了他发表之成果与当今学院派主流之研究旨趣不符外,还在于其政治问题与人格操守(曾出任维新政府内政部地政司司长㊁如皋县长等伪职)㊂笔者曾撰专文,考订其生平史实,对各家记载予以纠谬,认为冯氏生于1884年,卒年当在1944年以后,或即1946年,并对他的戏曲活动予以钩沉①㊂文章谓:冯叔鸾戏曲研究方面开创了若干先河㊂在研究领域的创辟上,首次提出 戏学 概念,将戏曲纳入科学范畴予以考量,这种自觉的学科意识,客观上提高了戏曲的研究地位;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率先对新㊁旧剧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早于佟晶心‘新旧戏曲之研究“十数年;在研究方法的探索上,倡导 探讨根本上之组织而为学理的研究 ㊂以上,均显露出超越那个时代的具有现代学术气质的治学精神㊂胡适曾谓: 凡论一人,总须持平㊂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㊂ 看待出处大节有亏的冯叔鸾,亦应 持平 ㊂只有摈弃成见, 不以其过没其功 ,方能还原百年学术史之真相[1]㊂然限于篇幅,对其提出的 戏学 这一重要概念的丰富内蕴未及展开㊂因此撰作本文以申述之㊂戏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历来被视作不登大雅之堂的 小道 ,不为正统文人所重视㊂在他们看来, 六经 乃是用力之所在, 诗,小技,不足为也 [2],更何况戏曲?直至上个世纪初,依然如此㊂向来的学者文人不但视为小道,且以为它卑鄙龌龊,不值一谈 [3]㊂吴梅执教北大,教授戏曲,被讥嘲为 不识时务 ㊁ 误人子弟 [4]㊂所以,历史上操觚染翰㊁从事戏曲创作者,虽不乏其人,然大多作为官场失意之落寞生活的一个点缀㊂至于染指戏曲研究者,则屈指可数,不过王骥德㊁李渔数人而已㊂直至二十世纪初,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问世,始将古代戏曲研究变成 专门之学 ㊂这一 空前绝业 ,得到梁启超的极力赞誉,谓: 最近则王静安(国维)治曲学,最有条贯,著有‘戏曲考原“㊁‘曲录“㊁‘宋元戏曲史“等书㊂曲学将来能成为专门之学,静安当为不祧祖矣㊂ [5]王国维本人也不无自豪地声称: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其所贡于此学者亦以此书为多,非吾辈才力过于古人,实以古人未尝为此学故也㊂ [6]他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 壬子岁莫,旅居多暇,乃以三月之力,写为此书㊂ [6]壬子,乃民国元年(1912)㊂故而,学者据此推论,该书完成于1912年底至1913年春初①,时静安氏旅居日本㊂值得关注的是,王国维将近代科学方法引入古代戏曲研究,并将戏曲与诗㊁词之学相提并论,无疑提高了戏曲的地位,开戏曲研究风气之先㊂然其所涉及的主要为元杂剧之前的各种戏曲形态,对之后的大量戏曲现象则未作表述㊂而且,他的著述中似乎并未出现 曲学 ㊁ 戏学 ㊁ 剧学 之类字眼,倒是梁启超以 治曲学 称之㊂据有关学者考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乃其 任教于清华大学㊁南开大学等校时所编的讲义,约撰于一九二三年冬至一九二五年春之间 [7]㊂由此可证,梁启超 曲学 之说,当晚于冯叔鸾之 戏学 差不多十年光景㊂亦可知冯氏当为较早将戏曲表演与研究视作独立学科并称之为 戏学 的学人㊂故而,其曾充满自信地宣称: 戏学之成立及戏学名词之成立,皆始于我之‘戏学讲义“,前此盖无有也㊂ [8]那么,冯叔鸾所指称的 戏学 ,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否已具备学科层面的意义,他又是如何为自己所标举的 戏学 下定义的呢?在‘戏学讲义“中,冯氏对这些问题均有所回应㊂他说: 戏学者,研究演戏之一切原理及其技术之学科也 [8], 戏学者,研究演戏之一切原理及其技术之方法而成为一种学科者也㊂ [8]在其看来,老伶工教徒弟手㊁眼㊁身㊁法㊁步,唱曲先生说戏教唱,均为知识㊁技能之传授,还不能算作学问,因为他们的着眼点在于知识㊁技能的场上运用,至于为何如此,则不甚了了,不能将所掌握的零散知识条理化㊁系统化,并说出其中的所以然,故不能目为学问㊂如老农认识许多草木㊁渔民能辨识多种鱼虾之类水产,但不能称他们是植物学家或水产学家, 盖彼辈有材料而无条理,知应用而不究原理故也 [8]㊂ 区别知识与学问,皆以有条理㊁无条理为断 [8]㊂由此看来,冯叔鸾的 戏学 ,似乎是指 专用以学戏者 [8]㊂其实不然㊂在他的‘戏学讲义“中,却涉及戏剧之分类㊁京戏之源流流派㊁京戏之板眼㊁腔调及唱法㊁戏行术语㊁名伶小传㊁新剧之流行㊁编剧理论㊁表演技巧㊁演员之饰演与场上布景设置㊁新剧家传略㊁女剧之兴起与男女合演㊁客串㊁伶人演出及观众接受之心理㊁戏班行规与陋习㊁剧场筹划与促销等多方面的内容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关注的是史的线索勾勒,而冯叔鸾的‘戏学讲义“则重在戏曲本体㊁场上伎艺及发展趋势的表述,有相得益彰之趣㊂几乎生活于同时的齐如山,在‘国剧艺术汇考㊃前言“中,曾不无感慨地批评当时的研究者,只关注戏曲的 历史的关系 [3]2, 但是对于台上演的戏剧,是怎样的来源,怎样的组织法,其原理如何等等,却是没有人研究,不但现在没有人,就是几百年来,也没有人注意及此 [3]2-3㊂这未免言之过当㊂该书1962年出版,对冯氏‘戏学讲义“之内容却只字未提㊂齐氏1928年出版的‘中国剧之组织“一书,曾有冯叔鸾㊁张豂子等人为之作序㊂可见,齐㊁冯二人当有所交往,按常理推断,齐如山对冯叔鸾的成果不会一无所知㊂其中之原因,耐人寻味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内,研究者大多留意的仍是戏曲文本的研究㊂某些戏曲史,在一定程度上不过是以戏曲文本研究为主体的 史 的线索描述,对于场上之表演,由于隔膜甚或不屑,只是三言两语㊁略略提及㊂正如同有人所说: 和音乐学㊁舞蹈学㊁美术学㊁设计学等明确的艺术门类不同,戏剧戏曲学一开始是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为大家所认识和了解的,至今‘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 戏曲 一词的解释仍是 一种文学形式 ,长久以来的文学式定位使得对戏曲的创作㊁评判㊁理论研究一直局限在文学的范畴内㊂ [9]直至1990年7月,国家学科目录进行了调整, 艺术学 及其分支学科正式建立㊂戏剧与戏曲学作为二级学科位列其中㊂由于戏剧与戏曲学学科的建立,人们对戏曲学的内涵才逐渐清晰起来㊂有学者曾强调指出: 戏曲学的研究对象,绝不能仅仅视为剧作家创作的文本,而且包括剧场演出在内,从导演㊁演员㊁场景到观众的一整套表演和接受体系㊂ [10]理应涵盖 具体的创作和演87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月①参看黄仕忠:‘论日本明治时期的中国戏曲研究对王国维的影响“,刘祯主编:‘中国戏曲理论的本体与回归 中国戏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439页;苗怀明:‘从传统文人到现代学者 戏曲研究十四家“,中华书局,2013年,第19页㊂出问题 [10],如剧场学㊁演出学㊁观众学之类㊂ 戏剧学的研究对象,与其说是剧诗㊁剧本㊁舞台艺术等,不如说是更宽阔的包括观众在内的剧场或剧场经营 [11]㊂也就是说, 戏剧学研究的除了戏剧的文学性之外,还必须研究戏剧的非文学性一面,如演员㊁导演艺术等 [11]㊂很难想象,至今还不时困扰我们的有关学科界域的辩难,以致为 戏剧 ㊁ 戏曲 之内涵争执不休,而早在一百年前,冯氏的论文已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答案㊂所谓 研究演戏之一切原理及其技术之方法 [8]的理性表述,无疑具有很鲜明的超前意识,远非所谓 专用于学戏者 ㊂这一概念包蕴着有关学科构建的大胆设想以及与此相关的多层面的丰富内容㊂约略说来,大致有如下几点:第一,论演员素质 伶人场上之艺术表演,亦是一种学问㊂伶人若想提高演技,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㊁理解能力㊁鉴赏眼光㊂冯氏这一观点的提出,显然有很强的针对性㊂封建时代的伶人,大都因家庭贫困,失去了上学读书㊁接受教育的机会㊂投身戏班,不过是为谋生计㊂从师傅那里接受的一招一式的表演伎艺,不过是比葫芦画瓢的外在程式而已㊂至于为何如此表演,这一表演与人物刻画之关系,则大多不甚了了㊂当然,饥寒所迫,也无暇计此㊂至于唱腔与宾白,也是口口相授㊂表述何意,有无错别字,多无从得知㊂冯叔鸾认为,戏曲作为一种大众艺术, 浅近可也,粗俗亦可也,别字连篇不能句解不可也㊂今之皮黄词曲中,每患此病,则以俗伶目不识字,口相授受,故谬种日滋也㊂ [12]作为一个文人,有责任帮助伶人提高文化素养,纠正此类弊病㊂他指出: 艺之精拙优劣,岂有他故哉?亦惟学而已矣㊂是故戏也,非学则不足以成家㊂然则我‘戏学讲义“之作,非漫为夸张也㊂无学之戏,固不成其为戏也㊂ [8]所谓学问,是指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㊂一般认为,它为博学多识者所掌握㊂这里径称台上伎艺表演也是一门学问,将伶工伎艺与学人问学相提并论,无疑是在提高为世俗所鄙视的伶人的社会地位方面,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㊂在作者看来,伶人在前辈那里所接受的表演程式及演唱方法,非常零散,不成系统,难以称得上是艺术,只能算作应付场上演出的一般常识,亦即技术,尚达不到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层面㊂所以,他强调,若想不做 泛泛而生,泯泯而殁 的碌碌余子,而成为 一曲名闻天下 的程长庚㊁余三胜之类名伶,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深化对表演艺术的理解㊂在场上艺术实践中,不仅应明白 怎样做 ,还应明了为何这样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将所掌握的表演技术条理化㊁理性化㊁艺术化,由生搬硬套提升为一种表演上的艺术自觉㊂不能只 知应用而不究原理 [8]㊂如此,才能适应 嗜戏者日多 [8]㊁ 知音 者日多㊁ 戏剧之盛,于今为烈 [8]的客观情势㊂第二,论戏曲盛衰之原理 戏曲作为大众艺术,应雅俗共赏㊂戏曲,包含了音乐㊁舞蹈㊁杂技㊁美术㊁文学等诸多艺术成分,既是一项综合艺术,同时,它借助演员对剧中人物的扮饰,通过对白与演唱,敷演具有一定时间长度与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故又是一门表演艺术㊂ 综合 云云,是针对其艺术形态而言;而 表演 之说,则是在强调其作为场上存在的艺术形式的实质内容㊂从根本上说,戏曲的产生与发展,与市井村陌之民间生活息息相关㊂从某种意义上讲,粗犷质朴㊁雅俗共赏,当是其本来面目㊂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就曾在‘闲情偶寄“中强调,戏曲创作不能带 一毫书本气 [13]24, 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㊂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㊁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 [13]22, 传奇不比文章㊂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13]28, 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㊂即有时偶涉诗㊁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㊁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㊂ [13]28这些看法,无疑切中元代以降戏曲创作越来越雅之时弊,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㊂无独有偶,生当清末民初具有相当舞台经验的冯叔鸾,对演出主体及接受者心理均十分熟悉,自然也明了此中之道理㊂面对 梨园子弟知昆曲者渐少,习皮黄者遂日众 [12]这一客观形势,他敏锐地意识到作为称盛一时的 雅部 昆曲衰落的根本原因:盖声乐之道,达雅与通俗二者,初未可以偏重㊂昆曲文章优美,词藻典严,然宜雅不能宜俗㊂试问: 趁江乡落霞孤鹜,弄潇湘虚影苍梧 ,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 ,此等曲词,岂一般贩夫走卒㊁妇人孺子所能骤解?不宁闻者莫名其妙,即寻声按拍之俗伶,恐亦第如鹦鹉之学舌,习其音而不达其意也㊂至于皮黄则不然, 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 , 我本是卧龙冈散淡人 ,任为何人,无不一听即可了然于胸㊂而其最普通习用之词,总不外于我好比 ㊁ 听分明 ㊁ 叫一声 ㊁ 好不伤心 ㊁972014年第4期赵兴勤,赵韡:冯叔鸾 戏学 的丰富内蕴及文化旨归细说端详 等语㊂是故人之诟皮黄为鄙俚不文者以此,而我则以为其能战胜昆曲而风行全国者,亦正在此也[12]㊂是昆曲词语的过于藻丽高雅,拉大了与普通接受群体之间的距离,使 贩夫走卒㊁妇人孺子 不明其所以,隔膜得很,无法欣赏其高妙之处㊂甚至只会拍曲而识字不多的俗伶,也只能如鹦鹉学舌一样进行生搬硬套,至于词句之内涵,照样不明所以㊂而新兴的皮黄戏则不然,语句浅显明白,多采用白话入曲,接受者 无不一听即可了然于胸 ,故赢得普通市井大众的青睐㊂冯氏是从传播者与接受者不同的层面,论述了戏曲盛衰的深层原因,无疑是客观并切中肯綮的㊂谭正璧在大约八十年前论及小说之盛衰时曾经讲过, 无论何种文学,皆始由民间产生而末则趋向贵族化,至十足贵族化时,此文学乃至末路㊂ [14]戏曲艺术何尝不是如此?昆曲的由盛转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㊂第三,论场上表演 对唱工㊁做工㊁武工的要求㊂冯叔鸾所指称的 戏学 ,既然包括演戏之一切原理及技术,那么,场上演唱及表演伎艺,自然在其密切关注之中㊂戏曲乃是表演艺术,作为表演主体的伶人,自然要唱工㊁做工㊁武工俱佳,始能真切再现剧情所预设的特定情景,以及剧中人物在不同条件下心境的曲折变化㊂如悲欢离合之情,或悲壮苍凉,或激昂慷慨,就适合用婉而有致的唱腔来表现;而忠奸斗争㊁儿女之情㊁滑稽诙谐之类内容,借用做工表现会更具艺术感染力㊂ 喜怒哀乐㊁忠奸善恶,皆一一为之现身说法,使观者如遥对古人,如身临其境 [8],才能达到应有的戏剧效果㊂英雄传奇㊁妖魔鬼怪故事剧之表演,则要靠演员的武工了㊂他们 或矫捷如猱,为飞檐走壁之大侠;或猛鷙如虎,俨然辟易千人之猛将㊂又捉妖斩怪,变化多端 [8]㊂惟其如此,方能赢得接受者的喝彩,这就对演员艺术素养的提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㊂既而,冯氏又对演员的演唱要求,作了进一步细化㊂强调唱腔不能太随意,应该 有规矩 ,懂板眼,知某字落于某板,某板转于某眼,这是最起码的要求㊂当然,仅知板眼还远远不够,还应仔细揣摩声腔之变化,根据剧情的需要而行腔, 不可徒恃气长喉咙声便任意拖沓缭绕,以博一般门外汉之喝彩则可矣 [12]㊂要努力做到 高而不亢,低而不闷,长而不冗,短而不呆 [12]㊂若能 以极短之节奏,行极波折之腔 [12], 字字合板 ㊁ 字里行腔 ,则是戏曲演唱的更高境界㊂要根据个人嗓音的条件㊁气力来练习唱腔,初可模仿名伶,逐渐 脱胎换骨,自成一家 [12]㊂嗓音分洪㊁细㊁高㊁低㊁尖㊁沙等几类,数者兼备较难达到㊂然而,根据自身条件,善于用嗓,突出某一方面,经过苦练,是完全可以达到的㊂刘鸿声 嗓音尖亮,又善于运用,遂乃名噪一时 [15],即是一例㊂可见,充分发掘个人潜力,使洪者 宽而能亮 ㊁高者 宽而能高 ㊁尖者 戛然直上 ㊁细者 委婉有致 ㊁低者 沉郁有容 ㊁沙者 苍老而遒劲 ,恰适宜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㊂对于最能体现 戏 (戏剧性)之层面的 做工 ,冯氏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㊂他强调 戏 之凸显在于 做 ,谓:有唱工而无身段,直一留声机器而已㊂然而 身段 二字,谈何容易哉?科班出身者,大概身段皆习过,三步到龙口,整冠投袖,五步半到台口,退半步,念引子,转身就坐,此类动作皆优为之,顾多执泥成法,食而不能化,遂演成一种刻板戏文,仅足为前三齣开锣戏之用㊂至于票友,天分稍好者,则又多缅越规矩,自以为是,或者袭其皮毛而不能体贴入细㊂久之习非成是,求得一能存前辈典型者,杳不多得[12]㊂在他看来,何时出场㊁何时迈步㊁何时整冠投袖㊁何时 转身就坐 ,仅仅搬用这套程式,充其量只能算作技术的演示,使得表演刻板拘泥,了无生气㊂同样, 缅越规矩,自以为是 ,其表演更令人眼花缭乱,不明所以,依然无法令观众接受㊂如此之类,均难以称得上是表演艺术㊂场上演员的表演,应 依剧情之规定 [16],紧密结合剧作内容实际, 不得以不合情理之服饰及动作博人笑噱 [16]㊂在场上表演时,应顾及表演与身份之关系,熟悉各社会阶层中人之性情状态, 并须能粗悉三教九流之大概状况,始足以因应不穷 [16]㊂还要考虑到表情与剧作中人物行为之关系, 悔恨必顿足,大乐必拍手,是则点头,否则摇首,詈人必拍案或戟指,思索必俯视而搔首,此皆常人之恒态,亦即剧中表情所不可不知者也 [16]㊂至于表情,更要仔细斟酌㊁体味㊂ 表情不佳则剧情必因而减色,故表情佳者,剧之精彩必百倍㊂表情之要有四:一㊁不可不明瞭,不明瞭则无生气;二㊁不可不熨帖,不熨帖则觉其生硬刺目;三㊁不可不于紧要节目中加意体会;四㊁不可不于闭幕时注意使观者留一有余不尽之意味 [16]㊂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表情与动作的谐和统一, 坐应如何,立应如何,卧应如何,步应如何,姿势是矣,而地位应在何处㊂怯场者,往往以背向台下;不知地位者,往往立身于墙隅;甚至叩首者耸臀以向看客,对语者乃游目及于包厢,此皆不明剧中表演之理法者也 [16]㊂08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月只有对剧中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遭际 体贴入微 , 凡演一剧,必将此剧之事实源(原)委记清,剧中人之身分性质研究透熟,夫然后一举一动,乃得合于理法;一哭一笑,皆足以觇见艺术之高下 [16],才能做到表演程式为情节表现㊁人物刻画服务,心中有 人 ,身上带 戏 ,而不是生搬硬套或故意卖弄, 全置剧情于不顾 [16]㊂名伶谭鑫培, 所娴戏至夥,不下四五百齣,而每奏必有惊人之艺㊂如‘奇冤报“中毒时之翻桌,只一按而过,莫测其用力之处㊂‘卖马“之舞锏,‘琼林宴“之甩鞋,‘骂曹“之击鼓,‘斩马谡“升帐时之台步,‘定军山“之舞刀,‘四郎探母“之一场急促一场,种种描摹设想 [15],均切合剧情及人物心理,被誉为 集戏学之大成 [15],即是成功一例㊂冯氏对场上之表演技法多所表述,且不乏独到之见解㊂然而,齐如山却称:自有戏剧以来,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但没有一人,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它,当然也就没有人写书了,偶有一两种,则都是关于南北曲,与现在风行的皮黄格格不入,而且都只是研究歌唱,还谈不到全体的戏剧,尤其舞台的演法,更没有人谈过[17]180㊂齐如山之‘说戏“刊于1913年,是其研究京剧艺术的第一本书,略早于冯叔鸾的‘戏学讲义“㊂然而,后来齐如山又在‘回忆录“中对此书之学术价值予以否定,认为 太错 [17]201㊂至于另一本‘观剧建言“,则认为 不够理论 [17]201,所以只把‘中国剧之组织“当作 写的最早的一部书 [17]200㊂如此看来,真正对皮黄之 全体 作系统研究㊁理性思考者,冯叔鸾当是第一人㊂可齐氏却称,皮黄在当时 没有一人,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它 ㊁ 舞台的演法,更没有人谈过 ,则未免武断了些㊂第四,论戏曲的编剧 对剧本创作方面的要求㊂冯叔鸾活跃于上海剧坛,正值戏剧改良面临严峻考验之际㊂当时, 上海新剧团风起云涌,进化团而外,有所谓新剧同志会㊁开明社等团体 [16]㊂ 癸丑(1914)之秋,有所谓新民社者出现于上海之谋得利戏馆,主其事者曰郑正秋㊂入冬更分为民鸣社,逾岁而开明社㊁春柳社剧场等纷纷复起,各树一帜㊂其间旋生旋灭者,不下十数团体 [16]㊂ 新剧团立于海上者不下二十㊂团之人数自二三十以讫于六七十,统而计之,所谓新剧家者,殆不下千人 [18]㊂提倡并搬演新剧者,大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如 新剧同志会之社员大半为留东学生㊂彼等在东土时即有春柳社之组织,其演艺胎于日本之新剧 [16]㊂ 进化团之任调梅,亦尝在日本西京大学教授华语,故其演戏亦多取法日本 [16]㊂戏曲活动家王钟声则曾留学德国㊂他们在戏剧编创及演出时,均有意识地吸收了域外先进文化,不仅在剧作内容上有意创新,反对专制,干预时政,将时事编入唱词,鼓吹独立自强,在表现形式与格局上也标新立异,别辟境界,以致洋装戏㊁时装戏 两下锅 ,孟姜女着洋装㊁秦时人裹小脚等充斥于舞台,甚至出现了用京剧的唱腔和锣鼓伴奏,演唱外国有关黑人题材故事,搬用西洋布景的情况[19]㊂表演团体众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演㊁创者风格与追求亦各不相同㊂如春柳社 演艺重脚本,尚理法,分幕较少,每幕情节或有极复杂者 [16]㊂但因其所演剧作,多是翻译自外国名著,所以,演出时不仅普通市民不明所以,即使 中等社会人,多猝不能解,比较的反不若进化团派之易于普及,故剧虽高尚,而营业上往往不能发达,所谓曲高和寡也 [16]㊂而任调梅为首的进化团派(无知派), 人数极众,分子极杂,其演剧不用脚本,专尚随口应对,分幕极多,而每幕中之情节极简单 [16]㊂有的戏剧演出拖沓冗长,拉杂而出,一段说白,竟达数千字之多,有似政治讲演㊂或 似影戏,又似走马灯之演艺,无数人物㊁无限布景纷纷不断,一幕幕演了去,至少五个钟头㊂也有二三十幕,岂特全剧无有结构,即每夜所演,亦无一定之交代 [20]㊂ 是故看客既不知讲求,则演者又安得而不胡闹?只须广告中说得天花乱坠,哄得人来,台上花花绿绿,耀得俗眼撩(缭)乱,便可称为新剧㊂安有所谓演艺,更安有所谓文学的演艺? [20]在冯叔鸾看来, 中国目下新剧之不能发达,非缺乏演剧的人才,实缺乏良好的脚本也㊂ [16]既是戏剧,就不能胡拼乱凑㊁粗制滥造,而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性㊁文学性㊂鉴于此,他提出了自己的戏曲创作主张㊂首先是强调戏剧创作 须有主旨 ㊂ 一剧必有一种命意之所在,此所谓主旨也 [16]㊂其实,他所说的主旨,就是剧作的主题,亦即作品的主干内容应明确,围绕一个中心铺展情节,展开戏剧冲突,而不能漫无目的东拉西扯㊁胡乱凑合㊂正如清人李渔所说:传奇戏的写作,应 立主脑 ㊂ 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㊂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㊁合㊁悲㊁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㊂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㊂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实在可传,而后传之,则不愧传奇之目㊂ [13]14相反,若率性而为,信口应182014年第4期赵兴勤,赵韡:冯叔鸾 戏学 的丰富内蕴及文化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