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大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六章
国际关系史第六章(二)
是德国纳粹党的一个庞大的半军事组织。本来是冲锋 队的下属组织。纳粹把党卫队看作自己的精英,纳粹 党的近卫军。理论上所有党卫队的成员都是按照血统 (必須是纯种日耳曼人)和意识形态的标准严格挑选 出来的。党卫队从级别、标志到装束等都区别于德国 正规军、纳粹党和德国政府机构。党卫队以两道闪电 作为SS象征,在北欧神话中一道闪电(其实它的意义 代表太阳)代表胜利。其闪电标志由瓦尔特· 赫克 (Walter Heck)在1932年设计。
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 1933年6-7月,世界经济会议在英国伦敦召开。 会议主题是确保国际贸易的顺畅进行和国际金融局势 的稳定。但未达成任何有效决议。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了西方国家在军事领 域斗争的尖锐化,国联倡导的裁军运动让位于大规 模的重整军备的计划。1933年德国宣布退出裁军 会议,1934年6月世界裁军会议宣告失败。
1929—1933年经济下降状况
美国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 对外贸易下降幅度 失业工人(万人) 46.2% 70% 1700 德国 40.6% 69.1% 476 英国 28.4% 50% 近300 法国 16.5% 50%以上 85 日本 8.4% 50%以上 300 资本主义世界 1/3 2/3 3000
危机表现之三:
农业危机同工业危机相交织;
等候领救济面包的长队(纽约1931年圣诞节)
农场主销毁“过剩”的牛奶
$100 Will buy this car
Must have cash
Lost all on the stock market
一位经济危机的受害者以100美元出售他的汽车
I know 3 trades I speak 3 languages Fought for 3 years Have 3 children And no work for 3 months But I only want one job
现代国际关系史(1)
1942年12月《联合国家宣言》缔结反法西斯联盟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支由欧洲国 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其突出特点是在全世 界制造了东西方对抗的两极格局,并且把意识 形态之争掺杂进现代国际关系的复杂纷争里。 美苏竞相发展 起来的核武器, 更是把人类置 于有史以来最 危险的自我毁 灭的境地。
第一节 苏维埃俄国反对帝国主义兼 并弱小民族,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
一、苏俄建国初期的对外政策 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 三、两次对华宣言和早期的中苏关系
一、苏俄建国初期的对外政策
1、苏俄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严峻——外:帝 国主义仇视;内:战争破坏。苏俄初期对外政策 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退出战争,取得和平 的国际环境,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批重要的对外政策文件, 宣布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新原则。 3、苏维埃政府不仅在宣言和文件中,而且在外交 实践中为创建新型的国际关系树立了典范。
5、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雅尔塔体系亦逐步 解体。目前的国际局面,就处于旧的国际格局 已经解体、新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阶段 之中。(一超多强)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国际格 局在几百年中的大变化反映了国际关系中 心舞台的转移。
三、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
1、古代 2、17-18世纪 3、20世纪以来
二、国际关系演变的基本脉络
(一)近代之前的国际关系
(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演变的脉络: 近代
以来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是一种很不稳定的、 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不过其演变还 是有着自身发展的明晰轨迹。
(一)近代之前的国际关系
在古代和中世纪,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交通困难,信息闭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局限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之中。世界只是一个地理上 的整体概念,而即便是这个地理上的整体概念 也并不被当时的人们所认识。各个地域根据本 身的地理条件、文化环境逐渐形成了类型各异 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无论其存在于地球上哪 一部分,都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关系。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大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国际政治专业必修课适应专业:国际政治课程简介:《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国际政治专业主干课程,它主要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的外部关系,阐释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兴衰流变、联系交融及其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课程总学时:54授课教材:时殷弘著:《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1]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2]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朱瀛泉著:《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8](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9](英)爱德华•卡尔著:《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2](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13] Hans Mou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Alfred Knopf, Inc., 1978.[14] Karl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aglewood Cliffs, 1978.二、课程教育目标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高等学校中国际政治专业的主干课程。
山东师范大学历年国际关系考研真题(2014-2015)
山东师范大学历年国际关系考研真题(2014-2015)
目录
山东师范大学历年国际关系考研真题(2014-2015) (1)
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国际关系 (1)
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国际关系 (2)
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国际关系
一、名词解释
联合国
国家利益
全球性问题
德国统一
斯大林模式
二、简答题
1.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三大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
2.冷战后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3.二战后国际组织发展的特点
4.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外交
5.日本“入常”的目标和措施
6.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三、论述题
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斗争的主要内容
中国和平发展的内涵和影响
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国际关系
一、名词解释(共30分)
1.上海合作组织
2.雅尔塔体制
3.朝鲜半岛问题
4.国家力量
5.普京
二、简答题(共60分)
1.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2.冷战结束后国家主权所面临的挑战和冲击
3.当今世界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
4.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表现
5.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自民党失去执政地位的原因
6.和平共处五大原则的提出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共60分)
1.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2.冷战后国家一体化加速的表现及原因。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
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
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
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第一章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重点问题⏹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第一节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1.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经世致用⏹智识兴趣⏹人类自我认识2.历史理解的局限性与巨大潜能⏹历史理解能够、并且只能够帮助历史的研习者们“更聪明地对待”现今⏹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性是指什么⏹历史研习仍然有它的伟大的功能和价值,因为历史是一种对先前已逝事物的有教养的记忆,它能够通过澄清往昔和理解其部分含义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和未来3.宏观思考和理论化的重要性⏹宏观思考是达到历史研究基本目的之终极的甚或主要手段⏹微观探究的局限性⏹宏观思考的根本特征⏹理论对具体历史研究具有的启示、定焦、梳理、总结和升华功能⏹历史与理论的关系是社会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4.理论化的基本种类和形式⏹两大种类:对现成理论的连贯的运用;理论性的创造式宏观思考⏹两种形式:理论棱角显山露水,概念模式晦涩生硬,“科学”模仿弊病丛生;隐含的而非明示的,有机的而非教条的,倚重历史—哲理思考为特征的经典方法而非迷信和滥用社会科学5.重视和善于从事当代史研究⏹当代史的概念⏹当代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经世致用的基本目的;当代史由于其特殊的学术难度和身处其境的知识优越性而大有学问⏹当代史研究的天然缺陷和不利之处第二节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科学方法的含义⏹科学方法的弊端(赫德利·布尔、约翰·路易斯·加迪斯)⏹别停留在牛顿那个时候,而要看看和学学现在的自然科学家的思想方法⏹“这不仅包括理论、观测和严格的计算,而且包括叙事、类比、矛盾、讽刺、直觉、想象力,还有——并非最不重要——风格。
”第三节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1.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对历史的理解⏹西方国际关系思想始于修昔底德的历史论述⏹现代政治思想和国际关系思想的肇始同样出自历史考察和历史理解(马基雅维利)⏹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思考和解释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有首要意义⏹经典方法的含义2.国际关系史的理论性思考⏹理论的多方功能⏹个案例解(大战略理论指引战略史考察的两个优秀范例):⏹爱德华·勒特韦克:《罗马帝国的大战略》⏹杰弗里·帕克:《腓力二世的大战略》3.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独特的重大价值⏹国关史研究很大程度上并非从属于世界或区域的政治史、政治经济史或社会发展史研究,虽然它与这些历史研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国际政治作为历史之基本动因的固有的、独立的意义⏹保罗·施罗德;兰克4.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含义⏹历史学领域,19世纪法国史学界“政治学派”⏹国际关系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宏观史与微观史的区别,宏观史的特征第四节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1.利奥波德·冯·兰克与现代历史学根本方法⏹兰克的四大史学功绩,尤其是他开创了现代史学研究的首要科学方法——对史料的批判性考证⏹兰克史学的重要缺陷2.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解⏹未刊档案史料⏹已刊档案史料⏹官方史⏹公开文件⏹回忆录、书信集、已刊日记、当时报刊报道或评论等⏹第二手资料(书籍和文章)第二章现代国际权势斗争与现代国际体系演变⏹重点问题⏹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哈布斯堡帝国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仑帝国的兴亡第一节 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 1.路德维希·德约:《不牢靠的平衡——四个世纪的欧洲权势斗争》⏹兰克对现代国际体系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的首次揭示⏹德约对16世纪开始往后近400年的国际体系机理和模式: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陆均势与侧翼大国⏹本章颇大程度上依据德约的著作⏹ 2.兰克对德约⏹国际体系,是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现代开始以来主要是趋于并最终形成各自民族特质的现代国家)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简答题: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简答题: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名词解释:《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简答题: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三皇同盟《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巴格达铁路问题复习题: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现代国际关系史课堂笔记
现代国际关系史目录第一章一战后的欧洲秩序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第一节一战后的欧洲政治遗产 (1)第二节巴黎和会的举行与欧洲秩序重建 (5)第三节《凡尔赛和约》的签署和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7)第二章一战后的苏俄和土耳其问题 (12)第一节苏俄革命的意义与作用 (13)第二节土耳其问题 (14)第三章一战后的远东问题与华盛顿会议 (15)第一节一战后列强在远东的争夺 (15)第二节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 (17)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德国赔款问题及对凡尔赛体系的冲击 (21)第一节赔款问题的性质 (21)第二节巴黎和会之后赔款问题的发展 (23)第三节赔款问题的结果与影响 (29)第五章二十年代的欧洲安全问题以及凡尔赛体系的衰落 (31)第一节一战后的欧洲:大国政治到制度建设 (31)第二节洛加诺公约与英法矛盾 (35)第三节《非战公约》与和平主义时代 (38)第六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及对世界政治的冲击 (41)第一节大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41)第二节大危机时代国际关系的恶化 (43)第七章德日修约派的形成及和平危机 (47)第一节德国的毁约扩军 (49)第二节日本侵华与远东秩序的崩溃 (54)第三节慕尼黑协定与英法的绥靖政策 (55)第八章轴心国集团的形成与二战的爆发 (58)第一节德—意—日轴心的形成 (59)第二节英法同盟和英法苏谈判的破裂 (67)第三节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72)第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国际关系 (74)第一节奇怪的战争 (74)第二节德国占领法国与欧洲战场局势的恶化 (78)第三节苏德战争的爆发 (81)第四节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美国参战 (83)第五节战时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86)第十章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88)第一节美英的战略选择 (88)第二节太平洋战场的转折 (90)第三节北非战场的转折 (91)第四节战时三国首脑会议 (93)第五节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意义 (97)第一章一战后的欧洲秩序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第一节一战后的欧洲政治遗产一、一战爆发的原因11、1980s欧洲新的权力竞争一直在激化威廉二世的外交不如俾斯麦老练Bismarck的外交强硬但很有自律,Bismarckian policy的强硬体现在1864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自律体现在战争未引起英国的反弹,普鲁士的雄心在于崛起而不是称霸,十九世纪,英国采取光荣孤立的政策,做off-shore balancer。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第六章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 • • • • • (一)德国历史和民族道路的特殊性 1 德意志的极端分裂历史状况 2 特殊历史造成特殊民族心理 (1) 没有深刻广博目的观 (2) 深深隐藏的不安全感 (3) 极端顺从权威的传统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 3 军事强权是德国追求世界强国的手段 • 威廉二世 • 4 地位、资源、权势三方面成为世界强国 贝特曼· 霍尔维克 • 5 战略和外交成为世界强国 • 兴登堡 鲁登道夫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 (三)纳粹暴政的根源与希特勒的国际环 境 • 1 纳粹产生的政治根源 • 2 纳粹兴起的思想传统 • 3 希特勒的国际政治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七节 第三世界运动的兴衰与超越 民族主义的必要
• (二)第三世界运动的落潮与超越民族主 义的必要 • (1) 对落潮的反思 • (2) 如何对待西方化
第五节 亚非现代民族主义的萌发和 兴起
• (三)亚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出现和兴起 的基本原因 • (1) 根本性原因 • 激励、感召、影响 • (2) 形势性原因
第六节 民族运动的飞跃与西方统治 的瓦解
• (一)民族运动的飞跃与西方列强的对策 • (1)飞跃 • 1 精英与大众 • 2 民族独立与社会革新 • (2)对策 • 1 让步政策 • 2 间接统治 • 3 培育精英
第一节 引言:新兴强国与非西方现 代民族主义
• • • • • (一)新兴强国的选择与命运 1 德国 欧洲强国或世界强国 军事帝国主义 2 日本 和平扩张或帝国征服或商业福利 三个阶段:和平扩张或帝国征服;帝国征 服;商业福利 • 3 中国 改良道路或革命道路
现代国际关系史
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绪论:国际关系史定义:国际关系史是研究什么的?第一章: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乌得勒支和约》北方大战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问答题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展中的意义是什么?试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战争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二章门罗主义克里米亚战争圣斯特法诺和约法俄同盟简答题试述维也纳体系形成与特点?试述普法战争爆发的背景进程及其结果。
简要说明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形成与解体。
第三章】名词解释两C计划中俄伊犁条约法绍达事件普资茅斯条约三国干涉还辽致克鲁格电报简答题简述19世纪后期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外扩张政策。
试述19世纪后期日本在东亚侵略的开始与发展。
简述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其后果第四章名词解释阿尔及西拉斯会议波斯尼亚危机意土战争萨拉热窝事件简答题试述19世纪90年代后期的英德矛盾及其主要表现简述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它的性质是什么?第五章名词解释热那亚会议(1923)洛桑条约《贝尔福宣言》《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简答题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试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中的主要特点及其表现。
试述巴黎和会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及主要表现第六章名词解释胡佛宣言9.18事变柏林—罗马轴心《中立法案》张伯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答题简试述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
美国的中立主义和英法的绥靖主义政策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异同?第七章名词解释: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珍珠港《开罗宣言》布雷顿森林会议联合国宪章简答题试述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所产生影响。
试述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形成的经过及作用。
在雅尔塔会议以及其他一些国际会议上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作出了怎样的安排?第八章名词解释乔治凯南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柏林危机板门店日内瓦协议舒曼计划万隆会议简答题试述杜鲁门主义出笼的背景及影响。
大学世界历史学-世界现代史 第六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高教版教学课件
《凡尔赛和约》及其随后签订的 对奥/匈/保/土的各项条约
2.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 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 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3.体系作用的范围: 欧、非、中东
对体系冲击:凯末尔领导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
维护国家独立。
4.凡尔赛体系的作用(进步性) :
(1)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的新秩序,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上述地区的矛盾, 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3)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欧洲削弱,美日苏崛起。
讨论: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无法实现真正的 和平,如何才能真正的维护世界和平呢? 从凡尔赛体系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1.民族自觉原则 2.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3.以会议的方式而不是战争的方式 解决大国争端 4.以发展来保障和平 5.反对战争 6.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7.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际维和组织 调节各国矛盾
领土 军事 赔款 殖民地
其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归日本 成立维和机构:国联(美国未加入) 《凡尔赛和约》+对奥保匈土等的和约+ 实质:帝国主义国家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 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有一定进步作用,但隐含四大矛盾 影响:是脆弱的,不稳固的和平体系
2.凡尔赛体 系的构成及 其实质 3.凡尔赛体 系的矛盾及 其影响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凡尔赛体系的构成
(1)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
尔赛体系的构成
(2)对奥\保\匈\土和约
名称 时间 内 疆域 容 (领 土) 政治 军控 赔款 对奥 对保 对匈 对土和约 《圣日耳 《纳伊 《特里亚 《色佛尔 《洛桑 曼条约》 条约》 农条约》 条约》 条约》
《现代国际关系史》课件
2
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规则和机制
分析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规则制定和机制运作。
3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挑战
探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角色和发展挑战。
国际安全和军事问题
国际安全与威胁
分析国际安全与不同类型威胁 的关系和应对和军事控制对国 际关系的影响和挑战。
战争与和平的制约
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论
现实主义理论
探讨现实主义理论 在解释国际关系中 的作用和局限性。
自由主义理论
研究自由主义理论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和主张。
文化主义理论
分析文化主义理论 在国际关系中的角 色和重要性。
换位思考理论
探讨换位思考理论 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和应用。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1
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研究国际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挑战。
研究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相互制 约和维持国际安全的因素。
跨国合作与治理
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和功能 全球环境治理问题 国际人权保障和跨国犯罪合作
探索国际组织和机构在促进国际合作和解决 全球问题的重要作用。
分析全球环境治理问题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 响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研究国际人权保障和跨国犯罪合作的挑战和 机制。
《现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
# 现代国际关系史 PPT课件 ## 概述 - 介绍现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 概述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国际体系的演变
国际体系的概念和作 用
探索国际体系对国际关系 的影响和意义。
国际体系的类型和演 变
分析国际体系在不同历史 时期的演变和变革。
冷战后的国际体系变 化
研究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 的重大变革和全球影响。
结语
ly国际关系史第六章(三)
(4) 慕尼黑协定的影响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大大恶化了国际局势
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 励,次年便吞并了整个捷克斯 洛伐克; 希特勒进一步看清了英法领导 人害怕战争的心理,更加肆无 忌惮地扩大战争; 加深了苏联与英法的猜忌与分 歧,致使欧洲小国纷纷自找出 路,反法西斯一方力量分散。
军,甚至直接派兵帮助 叛军
英、法:采取了所谓的不干
涉政策 苏联和“国际纵队”:对西 班 牙共和国政府提供了巨 大援助
“国际纵队”队员
(3)、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结果
1939年春天,叛军攻 陷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共 和国政府被颠覆,西班牙 建立了佛朗哥为首的法西 斯独裁政权。
佛朗哥统治西班牙达35年之久
从三面包围了捷克斯洛伐克,大大改 进了它的战略地位 希特勒进一步看清了英、法的绥靖外 交,接着便有恃无恐地对捷克斯洛伐 克下手了 奥地利的新主人阿道夫· 希特勒 在维也纳
4、 慕尼黑协定
(1)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地位
可作为向东进攻苏联、向西进攻 法国的桥头堡 拥有发达的工业和丰富的人力物 力资源
(2)在这三种力量的交互活动下,世界局势发展 面临着三种前途
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世界人民同英法美西方民主国家结成反 法西斯统一战线,制止法西斯势力的蔓延 一种是法西斯势力与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 在西方国家的纵容下,不断的蚕食中小国家,并在最终向英法 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 一种是苏联孤立自保,让法西斯国家首先向民主国家开战
“先大陆, 后海洋” 的三步曲
2、绥靖政策的产生及全面推行
(1).绥靖政策的产生
绥靖政策主要是指“二战前,英法美统治集团对 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 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 避免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课件
这套课件将为您提供全面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涵盖现代国际关系的定 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近现代背景,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影响, 最后探讨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和挑战。
现代国际关系的定义
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认识国际事务与全球化的紧密联系,以及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和挑战
1 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研究全球互联互通的程度,以及全球问题和挑战的复杂性。
2 新威胁
分析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新型全球威胁。
3 多边主义
探讨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国际组织和机制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作用。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1
现实主义
探索国际政治中权力和国家行为的重要性,强调利益和竞争。
2
自由主义
关注国际合作、民主和法治,强调经济相互依赖和国际制度。
3
建构主义
强调观念、规范和身份对国际关系的塑造作用,不局限于国家利益。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背景
了解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背景,包括工业革命、殖民主义的崛起以及民族主义的兴起。
核武器的崛起
探索原子弹的开发和使用,及其对全球安全格局的巨大影响。
国际组织的建立
分析联合国的成立和它在战后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1
冷战战略
2
了解相互威慑和平衡政策,以及代理
战争和区域冲突。
3
美苏对抗
探索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 核竞赛和间谍活动。
非对齐运动
分析第三世界国家的非对齐姿态,以 及南北冲突和殖民地解放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战争爆发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参考资料:《国际关系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张淑清段文艳胡炎莉主编齐鲁出版社《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教材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国际关系史》外交学院教材肖月朱立群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清风制作第一节:第三世纪的形成本节要点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亚非会议的国际环境------五国总理科伦坡会议------五国总理印尼茂物会议及其联合公报------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议题------帝国主义的阻挠------中国为确保会议所做的努力------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会议通过的“十原则”------亚非会议的意义。
不结盟运动的背景------会议的酝酿、筹备以及几个重要的人物----预备会议上的五条标准------会议的召开及第一到第六次会议简介------不结盟运动的意义77国集团的背景------经济合作组织OPEC------75国集团------77国集团的形成------第一次部长级首脑会议------77国集团成立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摘要:本节课的要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背景:(263字)新中国成立时,美苏对抗不断加剧,东西方冷战正向全球蔓延,美国从冷战政策出发,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等一系列敌对政策。
面对这一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一方面坚持对苏“一边倒”的同时,多次强调要联合“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保障世界持久和平。
发展与亚非新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成为中国政府对外关系的重要的一部分。
印度是中国重要的邻国,在亚非国家中有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印度的积极支持,但两国存在历史遗留的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
印度政府接受中国政府的主张,就上述问题同中国谈判。
主要内容(266字)1953年12月31日,中印双方在北京就西藏问题展开谈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是,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
缓和。赫鲁晓夫是第一位访问美国的最高领 导人,他的美国之行虽未产生什么实际成果, 但他认为这本身就给人以苏美平起平坐、共 同主宰世界事务的印象。
但是,战后美苏的第一次“蜜月”是十分短
暂的。无论是四大国巴黎首脑会议还是艾森 豪威尔访苏,都因1960年5月美国一架U—2 间谍飞机入侵苏联领空并被苏联导弹击落而 告吹。转瞬之间“戴维营精神”烟消云散, 美苏关系又跌入低谷,进入新的冷战僵持时 期。
The U-2 Spy Plane
4、第二次柏林危机
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 二次冲突事件。
1949
年 9-10 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 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 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 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 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 “ 前哨城 ” 。
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发表电视演说,宣布
美国将对古巴实行封锁。此后,大批美国海 军军舰和20000名海军士兵开始执行封锁行 动。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 美国如此强硬的态度着实让赫鲁晓夫吃了一 惊,于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运送导弹及苏式 轰炸机的速度。
美国毫不退让,一支由90艘战舰组成的庞 大舰队,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的护 卫下,已经在古巴领海周围设置了警戒线, 并开始拦截所有驶入封锁区的船只。在靠近 古巴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及邻近各州,美国已 集结了一支庞大的登陆部队。
这一方案表明,苏联放弃了统一德国的主张,
转向承认两个德国。美英在会上提出“自由 选举”,统一德国,保障欧洲安全的主张, 旨在吞并民主德国,按照联邦德国的政治制 度建立起统一的德国。
在裁军问题上,艾森豪威尔别出心裁地提 出“开放天空”的建议,包括美苏互换本国 军事地图,允许对方飞机进行“空中摄影”, 从而取得国家之间的信任,作为缔结任何裁 军协定的先决条件。赫鲁晓夫予以拒绝,认 为这是美国针对苏联的一个间谍阴谋。四国 首脑会议开到23日,因意见分歧而宣布在同 年10月举行外长会议继续谈判。10月27日至 11月16日,四国外长在日内瓦开会,依然未 获成果。
前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如果前苏联舰船遭 拦截,前苏联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肯尼迪 见前苏联态度如此强硬,便下令陆军第一装 甲师进入临近古巴的地域,另外5个师进入紧 急戒备状态,携带核武器的B-52型轰炸机振 翼升空待命。
由于美国的恐吓,10月24日苏联 在古巴的船只开始 全部返回。10月26日赫鲁晓夫致函肯 尼迪,表示愿 意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其条 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海面的封锁和不入侵古巴。 10月27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复信赫鲁晓夫,对苏“愿 意 迅速谋求一个解决办法的声明表示欢迎”,并认 为苏联的 建议可以接受。此后苏美达成协议,苏联 在30天内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同意取消对古巴 的海面封锁。 当年11月 下旬,所谓古巴导弹危机事件即告结束。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左),奥地利外交部长菲格(中),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挥手者)向人们展示条约。
3、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1955年7月18日,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 开幕。这是自战后以来的第一次四国最高会 议。出席四国会议的首脑是: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富尔、苏 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和苏联部长会议主 席布尔加宁。会议的议程是:有关德国、欧 洲安全、裁军和促进东西方之间的接触,等 等。
1955年9月8日,阿登纳访苏,与苏联领导
人进行建交谈判。经过几天的艰苦会谈, 双方终于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苏联 将在建交后一周开始释放战犯。9月13日, 联邦德国签署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换文。 联邦德国在给苏联的换文中强调指出, “两国的建交将促成整个德国问题的解决, 从而有助于解决德国人民的全民族的主要 问题——恢复德意志民主国家的统一。”
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前往美 国访问。 在访美期间,赫鲁晓夫先到各地参观,然 后在艾森豪威尔陪同下前往马里兰州的总统 疗养地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两天会 谈。会谈中双方就美苏关系、德国和柏林问 题交换了意见,谁也不愿作出实质性让步。 不过,会谈公报宣布双方在柏林问题上“恢 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并宣 布艾森豪威尔总统应邀于1960年春正式访苏。
四国首脑会议是战后东西方首脑首次坐在 一起讨论问题,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有一定 积极作用,但赫鲁晓夫大肆吹嘘会议的伟大 成就,说会议“标志四大国关系的转折点”, 创造了大国和平协商的所谓日内瓦精神。这 纯属子虚乌有,倒是反映了苏联所追求的是 苏美合作。
4、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
同联邦德国建交,是赫鲁晓夫调整同西欧国 家关系的又一个步骤。
会议中,双方都把德国与欧洲安全这两个问题联 系在一起。苏联认为,根据德国现存的两种不同的 社会制度,在实现统一以前,可以成为两个具有平 等权利的国家。苏联还提出欧洲安全体系的计划, 打算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保持欧洲两大集团 的存在,两个德国可以分别参加两个集团,由双方 缔结条约,保证只用和平方法解决分歧和争端。第 二阶段是取消两大集团,建立全欧安全体系,美国 可以成为欧洲安全体系的成员国。
2、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签订
1955年5月15日,奥政府与苏美英 法四国的外交代表于签署了《重建独立和民 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
条约规定,占领国从奥地利撤出军队,恢复奥地 利的领土与主权完整。条约还明确了奥地利法西斯 组织的非法性,并限制奥地利发展军事力量。 1955年10月26日,奥地利国民议会通过 了关于奥地利作为永久中立国的联邦宪法,这一法 律与《国家条约》一起构成了奥地利外交政策框架 的法律基础。 该条约结束了四国对奥的军事占领及管制,消 除了一个紧张源,有助于缓和欧洲的紧张局势。
1955年6月7日,在四国首脑会议召开之前, 苏联向联邦德国政府发出照会,邀请阿登纳 总理访苏,以便商谈实现苏联和联邦德国之 间的“关系正常化”。 这个照会是苏联政府第一次直接发给联邦 德国政府的照会,意味着苏联从国际法上对 联邦德国政府的承认。这是苏联政府当时采 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外交行动。
2,暂时遏制了苏联在拉美的渗透 古巴革命战争的成功让苏联在拉美有了 可趁之机,苏联本可在这种状况下对拉美进 行渗透,这次导弹危机的化解,也在一定程 度上挫败了苏联的意图,也缓解了苏联在拉 美的渗透
3,苏联军事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这场危机也暴露出苏联在战略核武器和常规力 量(尤其是远洋海军)方面与美国存在相当大的差 距,在随后的几年里,苏联大大加强了战略武器的 研制和发展,并大幅度提高了其海军的作战能力。 到60年代末,苏联基本上取得了对美国的核均势, 建立了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的海军力量。
三、古巴导弹危机
1、赫鲁晓夫的冒险计划
当时,美、苏两国导弹数量的比例是5:1, 力量对比美国的优势极其明显,前苏联政府 对此担忧不已。为了迫使美国从土耳其或靠 近前苏联的其它地区撤除导弹,赫鲁晓夫决 定在古巴部署苏式导弹,并找了一个堂而皇 之的理由:捍卫古巴革命成果。
1962年7月,古巴副总理造访了前苏联,时隔不久, 前苏联就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 同年10月,美国的U-2侦察机发现了古巴境内的导 弹基地,肯尼迪总统立即向前苏联提出强烈抗议, 要求马上拆除古巴境内的导弹发射设施,否则,美 国将毫不犹豫地消灭这些直接威胁美国安全的导弹 设施。 前苏联方面对此的答复是:这些导弹基地纯粹是防 御性质的。但美国却不依不饶,一口咬定从该基地 发射的导弹足以摧毁美国各大城市。
2、美国的海上封锁
1962年10月16日,肯尼迪总统组成了国家 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研究如何对付前苏 联的行动对策。执委会成员们提出了众多方 案,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 空袭古巴导弹基地; 对古巴实行封锁; 诉诸联合国。
肯尼迪总统认为:如果美军空袭古巴导弹基 地,必然会引起核大战爆发,可能导致美、 苏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的恶果,而向联合 国申诉,则只不过是目前这种争吵不休的状 态延续,无济无事。 因此肯尼迪总统主张对古巴实行封锁,因 为这样必定给赫鲁晓夫带来巨大的压力,并 能有效地控制事态发展。
1958
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 军事化的 “ 自由城市 ” ,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 一度紧张,出现新的 “ 柏林危机 ” 。 1959 年 3 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 个月内解决西 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
The Berlin Wall, long a symbol of a divided Germany, was built to keep East Germans
于是经过协商,美苏于1959年8月3日同时 宣布: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在同年9月访 问美国,赫鲁晓夫邀请艾森豪威尔秋后到苏 联访问。据赫鲁晓夫回忆,当收到艾森豪威 尔的邀请信时,“我简直不能相信我的眼 睛”。看来美国已经把苏联当作平等伙伴了, “我们最后迫使美国承认了与我们建立更密 切关系的重要性”。
9月14日,阿登纳在回国之前,向布尔加宁发
了一封信,声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代表全 体人民的,并表示德国的东部边界不是最终 的边界。联邦德国政府旋即宣布,它同苏联 建交,并不意味着承认同苏联早已建立外交 关系的民主德国。今后如有第三国承认民主 德国,联邦德国将把这种承认看作是不友好 行动,并将与该国断绝外交关系。后人将这 一政策冠以最初提出这一主张的,当时联邦 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哈尔斯坦的名字,称之 为“哈尔斯坦主义”。
现代国际关系史
毛锐
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第六章 50-60年代 美苏关系的初步缓和与危机
一、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1、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向斯大林遗体告别 的人们排成延续6 英里的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