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6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6对外友好往来(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序号教具 NO。
7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及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增强学教内学容目要标求生对为人类友好交往做出贡献的伟人的崇敬。
2、知识与技能: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鉴真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的学习。
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重难点教学流程导入(2分钟)预习展示(15分钟)预习展示(10分钟)预习展示(13分钟)教学内容设问: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那么你知道唐僧的原型是谁吗?预习问题与展示内容 1、了解唐朝与日本交往的史实,概述唐文化对日本产生哪些影响?2、概述鉴真和尚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一、唐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的到来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鉴真东渡日本教法学法设计设问激发探究兴趣,引入情境。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第一框题概述完成预习问题1和2 小组合作黑板展示一读课文第二框题概述归纳完成预习问题3 小组合作黑板展示二读课文第三框题概述和归纳完成预习问题4和5 小组合作黑板展示三 3、归纳概述唐与新罗的友好交往的表现有哪些?二、唐与新罗的交往新罗派使节、留学生来唐学习许多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采用科举选官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4、概述玄奘的主要事迹是什么?思考你从玄奘法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三、玄奘西游 5、归纳总结一下,唐朝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有哪些?天竺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研究佛经写出《大唐西域记》一书达标测试一、选一选: 1、目前世界上很多地方,把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那么中国人被称为“唐人”开始于() A、隋朝 B、唐朝C、宋朝 D、元朝 2、唐朝时,我国和各国间的友好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反馈况,不是其原因的是()(5分钟)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D、鉴真精心设计唐招提寺 3、《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你知道唐僧的原型是谁吗?() A、僧一行 B、鉴真 C、玄奘D、惠远二、归纳列举题 4、列举出与唐朝友好交往频繁的三个亚洲国家。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和成果。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国际视野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
2.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
3.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成果: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友谊与合作加深等。
4.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阐述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成果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国际合作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实际效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国际合作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实际效果。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阐述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我国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中展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树立了热爱祖国、关注国际事务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权威、准确的学习材料。
2. 图片:收集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图片,用于课堂导入和辅助讲解。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教案标题: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与外国友好往来相关的基本礼仪和交流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和意义,基本礼仪和交流技巧
难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外国友好往来的案例和故事
3. 角色扮演和模拟交流的相关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外国友好往来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讲解
1. 介绍对外友好往来的定义和意义
2. 分析外国友好往来的基本礼仪和交流技巧
3. 探讨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和应对方法
三、实践
1. 角色扮演和模拟外国友好往来的情境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技巧
四、总结
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和应对方法进行总结和回顾。
五、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对外友好往来的文章,或者制定一份外国友好往来的行为规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基本的礼仪和交流技巧,培养国际交流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对国际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交流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下西洋2. 我国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建国以来的重要外交事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件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历史。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外友好往来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与社会》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 教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编写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活动设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发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交流,让学生了解古代我国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七、案例分析1. 分析玄奘西行取经的背景和过程,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我国与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
2. 学生分组讨论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分享讨论成果。
八、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丝绸之路和玄奘西行取经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九、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十、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 我国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等。
3. 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节日和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实。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节日和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程度。
3.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如何提出和回应与外国人交流的建议,以及他们的沟通技巧。
七、课后作业:2.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国际交流活动,实际体验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八、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如访问我国的外事机构或国际友好城市,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对外友好往来的实际运作。
2. 开展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国家的代表,进行友好往来的谈判和交流。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难度或提供更多实例。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
3.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十、课程资源:1. 历史文献和书籍:提供关于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资料和书籍,供学生深入阅读和研究。
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教案两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教案两篇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教案两篇通过对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相似性的比较,以及对佛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作用的分析,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教案两篇,欢迎大家阅读。
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导入: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大唐帝国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而灿烂的中国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的友好邻邦遣唐使渡海西来1、遣唐使中国唐代时,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
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出遣唐使。
630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
初期使团共200余人,乘船2艘,以后增为4艘,人数增至500余人。
空海入唐漂着图2、空海日本佛教真言宗开祖。
密号遍照金刚。
赞岐国(今香川县)人。
15岁至京都习儒,而后信佛。
804年与最澄等入唐求法,从长安青龙寺惠杲受密法。
3年后归国,奉诏弘传真言宗,以平安(京都)东寺和高野山为传教根本道场。
逝后,追谥为弘海大师。
3、鉴真东渡(688~763年)扬州江阴人,俗姓淳于。
原为扬州大明寺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
日本僧人荣睿。
普照等曾邀请他去日本,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
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
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刻和医学等知识,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
2. 我国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活动。
3. 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活动,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古代、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具体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我国对外友好往来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我国地理位置,引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2. 新课导入:讲解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活动,如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看法,以及如何与其他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对外友好往来的理解和认识。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搜集资料和完成作业的质量,检查他们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了解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问卷调查或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如举办一个关于对外友好往来的文化节,让学生通过展览、表演等形式展示他们对对外友好往来的理解和认识。
2. 开展一次实地考察,如参观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项目,让学生亲身感受对外友好往来带来的实际成果。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整理故事,课中阅读教材、分析地图、讨论问题,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重要的史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及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为人类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崇敬。
通过对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性和现实性。
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的准备:将《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鉴真坐像》《玄奘》等图片和录像制作成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新课导入: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有一个著名节目《唐人街》,该节目的宗旨是追逐海外华人的足迹,展示华人的风采。
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地区也都有“唐人街”,(展示各地唐人街图片)为什么在现代化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政府采取开放的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并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所以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同时唐朝的经济文化也很发达,所以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所以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个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那么,唐朝与哪些国家和地区往来密切呢?我们来看唐朝时期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出示课件2: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从图上可以看到唐朝的水路和陆路交通都很发达,陆路交通主要沿用了哪一条道路呢?(提示学生张骞出使西域的行经路程)对,是丝绸之路。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状,认识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外交人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回顾:古代“丝绸之路”,现代“一带一路”倡议等。
2.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
3.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人物:乒乓外交、周恩来总理等。
4.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现状及意义。
5. 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案例分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现状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参与到对外友好往来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现状及其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国际交流场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
2. 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现状及其意义,分析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分享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如何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外交人员的情感。
5. 情景模拟:模拟国际交流场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衡量。
3. 口头表达能力:在情景模拟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和交流技巧。
4. 感悟论文:通过学生提交的关于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感悟论文,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真实体验。
【七年级】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七年级】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七年级】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案第六课对外友好交流计划[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和难点]重点为: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理解为什么在封建时代对外交流如此频繁?它和今天的开放有什么区别?[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程类型】新教学[教具]唐朝对外交往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程: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
在这在皇帝去世之前,各族领导人都把他尊为各族领袖——“天汗”,即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兴趣并引导学习新内容。
3)讲授新课:图片介绍:通过教科书介绍箱提供的玄奘在天竺受到最高礼遇的故事,可以介绍新课程。
或者用本课讲述的鉴真六次东渡的感人故事来介绍本课,并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如“鉴真第六次东渡为什么成功”、“鉴真在不避险的情况下渡海到日本解释了什么”。
一、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二、唐朝与新罗的外交关系:新罗是唐朝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
三、唐朝与日本的关系:日本留学生里,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
(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资料)四、唐代与古代阅读的关系:1、贞观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的重要典籍。
2.造纸术传入天祝。
五、与波斯、大食的关系:唐长安城里的外国人,以波斯人为多。
学生们听说过“玄奘西学经”和“鉴真东渡”。
老师可以让他们先讲他们知道的故事。
然后,当老师讲述故事时,重点要求学生注意传说和历史真相之间的差异。
同舟共济,共创未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日益密切。
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不仅要在国内发展经济,更要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此,我们需要学习外语,了解外国文化,还要加强与外国友人的交流。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精选。
一、权利法案 The Bill of Rights在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成为了第一个独立的现代国家。
然而,在美国最初的宪法中,对民众的保护和权利并未明确规定,为此美国制定了《权利法案》。
这部法案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拥有枪支的权利等。
这个法案的出台,为美国成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宪法制定。
二、北欧神话 Norwegian Mythology北欧神话是指北欧地区的一套神话体系,涉及到包括权力、生死、战争、爱情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个体系中,主宰世界的有三个女神,而人类的命运则由众多的神和精灵掌管。
北欧神话中的主要角色像洛基、索尔、海姆达尔等等,深刻表达了北欧地区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
学生们可以通过了解北欧神话的内容,了解北欧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三、交响乐团 The Symphony Orchestra交响乐团是一种由各种乐器合奏的音乐团体。
通常,交响乐团由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组成。
交响乐团在音乐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
从贝多芬到莫扎特再到李斯特,他们的优美旋律和优秀的音乐表达方式都极大地促进了音乐发展。
交响乐团非常适合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音乐鉴赏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了解音乐领域的特色。
同时,通过学习交响乐团,学生也可以了解西方文化的发展。
四、古格曼王朝 The Gurkhan Dynasty古格曼王朝是位于中亚地区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丝路上的重要道路节点。
该城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后经步履维艰的漫长演化,最终形成了现代古格曼城。
《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生课中阅读教材、分析地图、讨论问题,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重要的史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及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为人类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崇敬。
通过对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二、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三、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1、本节课知识点多,较为零碎。
2、本节课中的学生学习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会有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方法1、讲述法。
2、重点分析法3、图示法。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通过敦煌的壁画和九色鹿的故事导入新课,从看似没有联系的两个事件当中,蕴含的信息点。
二、新课教学1、隋唐对外交往的特点通过课本的地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结合教师的讲解归纳出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源头和日本人的精神故乡”,“今天,我们日本人所以一听到丝绸之路、敦煌、长安这些词激动不已,就是因为这种文化至今仍强有力地活在日本人的心中”。
这段话引入遣唐使,通过课本的材料结合生活中的种种事例,说明日本的文化起源于中国。
鉴真东渡着重讲述,鉴真东渡遇到困难,以及对日本的影响。
3、唐与新罗的关系通过敦煌的《乐舞图》说明唐朝的乐舞当中吸收了朝鲜当时新罗的风格,说明当时朝鲜和唐朝有所往来。
学生通过课本的描述,找出交流主要的方面。
4、玄奘西游通过敦煌《经变图》,该图源自玄奘取经后所绘制,自然过渡到玄奘西游这一部分,通过《西游记》这部小说和现实中的玄奘做对比,进一步说明神话与真实人物的区别。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友好往来的价值观和理念。
2. 技能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友好往来理念处理人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2)培养学生对友好往来的热爱和尊重。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对外友好往来的意愿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梗概:本课文讲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历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故事,展示了友好往来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重点:(1)课文中所提到的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课文中所传达的友好往来的价值观和理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线路。
(2)引导学生思考友好往来的意义和价值。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案例分析:(1)挑选几个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或故事进行详细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事例或故事所传达的友好往来的价值观和理念。
四、教学评价:1. 口语表达:(1)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口语表达流利程度。
(2)评估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2. 写作评估:(1)评估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友好往来理念进行写作的能力。
(2)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是否符合友好往来的价值观和理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地图。
3. 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或视频。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学生对对外友好往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核心单词和短语。
(2)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3)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描述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景。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民族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外友好往来的态度,增强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1. 核心单词和短语:友好、往来、中外、文化交流、尊重、理解、合作、共同发展等。
2. 课文内容:介绍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实,展示中外文化交流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谈论中外友好往来的话题。
2. 课文学习:让学生听课文,回答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单词和短语学习:让学生通过课文找出核心单词和短语,并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4. 情景对话:让学生模拟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
5. 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外友好往来的看法和体验。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核心单词和短语。
2. 写一篇关于中外友好往来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短文写作:评估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观点的正确性。
六、教学策略:1. 交际式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英语,提高交际能力。
2. 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中外友好往来的资料,如图片、新闻、故事等。
2. 课前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分享彼此的了解。
3.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3)理解课文中所传递的友好往来的价值观。
2. 技能目标:(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进行翻译。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3)能够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外国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积极参与对外友好往来的意愿和行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课文介绍:课文介绍了一篇关于中外友好往来的文章。
(2)课文分析:分析了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以及相关的例证和细节。
2. 词汇和句型:(1)关键词汇: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相互尊重、合作发展等。
(2)句型练习:介绍了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句型,并进行练习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传授知识和信息。
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3. 任务型教学:通过设定相关的任务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引起学生对对外友好往来的兴趣和关注。
2. 课文阅读: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翻译和理解。
3. 课文分析:学生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以及相关的例证和细节。
4. 词汇和句型练习:学生进行关键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练习。
5. 小组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活动,培养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3. 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提供一份详细的课文文本,包括相关的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
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具,如PPT、视频、音频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全球外友好往来教育教案
全球外友好往来教育教案是一种教学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对于外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提高,外友好往来教育教案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外友好往来教育教案的定义、原则、设计和实施等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
一、外友好往来教育教案的定义外友好往来教育教案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外语及跨文化的认知和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体系及习惯,增强学生旅行、交流和进入国外市场的能力。
此种教育教案是一种创新的跨学科教学方法,可以与其他领域的教授进行很好的结合,例如当代文学、自然科学及历史等,对于学生未来从事跨国企业或是外交方面职业可能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外友好往来教育教案的原则1、多角度在课程编写时考虑到外国地区的文化、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降低文化隔阂。
2、多元化在多年以后,全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组织形式已经趋于多样化发展。
外友好往来教育教案应当理性的与时俱进,扩充教学内容。
3、反复性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具备不止一个思想、价值观等社会认知水平。
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针对性,更要注重反复性的教育,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并善于应用。
三、外友好往来教育教案的设计1、以学生为中心在设计教案时要以学生的个性化较为低俗的实际情况为例,强化课程目标的导向,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和魅力。
2、工具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以科学性和实践性为重点,强化工具的应用能力。
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用中性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并以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得到实践中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3、注重跟踪和反馈跟踪和反馈未来全球往来和合作的进展。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及时跟踪学生的进度和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四、外友好往来教育教案的实施1、实施条件在实施过程中,要有较好的课程材料和辅助讲义。
阳光教育基地、国际组织、海外交流等条件下得到更好的优势,为外友好往来教育教案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所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2)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状。
(3)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型和语法结构。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英语文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2)培养学生友好相处,尊重外国朋友,积极促进中外友好往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中所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2)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状。
(3)课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型和语法结构。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型和语法结构。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日常交流。
三、教学方法:1. 交际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2.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中外友好往来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读前预测:让学生根据课文和图片预测课文内容。
3. 快速阅读: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4. 仔细阅读: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巩固知识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6. 课内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活动:让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外友好往来的短文。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4. 参加英语角活动,与外国朋友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发言、主动交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抄写生词和短语的情况,以及写的关于中外友好往来的短文。
对外友好往来的教学设计
对外友好往来的教学设计以下是关于对外友好往来的教学设计,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对外友好往来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唐文化对各国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简析本课主题是唐朝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三、教学准备·教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挂图;学生收集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业绩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28页导入框图片:启发思考,坐在这头装饰华丽的大象上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受此隆重礼遇?(激发学生兴趣)一学生朗读导入框文字,学生明白了这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天竺阐释佛经,在天竺国受最高礼遇的故事。
根据导入框设置问题进入新课。
板书课题:中外友好往来二、进行新课(一)1、学生齐读第28页正文部分,整体感知隋唐对外交往盛况。
2、《职贡图》,说明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
指出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
引导学生析图,加深对中外交往知识理解。
3、挂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下说明及图例,启发学生读图探究:根据此图,你能找出唐朝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学生探究活动(上台指图说说),教师肯定指图小结: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菻,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课题名称】开放时代的文化使者
【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
【授课学时】1课时(45分钟)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开始能够独立思考一些问题,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刚刚进入新环境,进入新的学习阶段,书本增多,作业增多,知识更加广而深,压力倍增,学习积极性高,但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打击,对新知识的接受产生很大影响,开始在意别人的鼓励与评价,希望在注视自己的人面前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不幸的是,当他都和这些人在一起是,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缺少对别人的关心。
也常将自己的是非观、审美观与别人的混淆起来,认为自己认为美的,别人自然喜欢;自己认为正确的,别人也应该接受。
个性渐渐突出。
2. 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对于历史,通过儿时故事,电视剧,电影等途径,每个人都有对历史的初步印象,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更或者就是故事而已,了解历史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而进行,但对于学习历史的作用并不清楚。
【教学目标分析】
1. 认知领域目标:
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 情感领域的目标:
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唐文化对各国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朝的对外文化,及唐朝与日本和天竺的交往。
难点:从每个文化使者所经历的艰苦过程中看到这些人身上宝贵的精神以及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授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策略:替代式教学策略、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策略
【教学材料及教学媒体】
教学材料:初中历史第一册
教学媒体: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题是唐朝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28页导入框图片:启发思考,坐在这头装饰华丽的大象上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受此隆重礼遇?(激发学生兴趣)
一学生朗读导入框文字,学生明白了这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天竺阐释佛经,在天竺国受最高礼遇的故事。
根据导入框设置问题进入新课。
板书课题:中外友好往来
第二阶段:进行新课
(一)
1、学生齐读第28页正文部分,整体感知隋唐对外交往盛况。
2、《职贡图》,说明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
指出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
引导学生析图,加深对中外交往知识理解。
3、挂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下说明及图例,启发学生读图探究:根据此图,你能找出唐朝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学生探究活动(上台指图说说),教师肯定指图小结: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菻,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
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上指明中外交往路线,注意联系古老的丝绸之路等知识。
(二)
过渡:我们首先学习唐朝时与中国近邻国家——朝鲜半岛上国家友好交往状况,引导学生自由读书: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教师板书)。
探究:双方在频繁的交往中都得到了哪些益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捕捉有效信息,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肯定。
(三)
小结过渡:隋唐时期,不仅中国与朝鲜半岛上国家交往密切,而且中国与隔海相望的日本交往也很密切,并且中国唐文化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部分。
看书后同学们提出问题供小组学习讨论、探究,小组不能解决的,大家共同来努力解决。
探究问题:
1、从哪时开始日本有使者到中国来?
2、唐朝时遣唐使来中国基本概况。
3、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政治、生活有影响吗?
4、日本对唐朝是如何评价的?(从文献资料中提出问题)
5、唐朝到日本去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谁?他什么时候去的?他东渡日本第几次才成功?
6、鉴真东渡日本后对日本国有何贡献?
7、鉴真前五次渡海状况,鉴真六次东渡说明了什么?鉴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8、比较日本钱币与唐朝钱币的异同,你能举出日本受中国唐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学生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然后《鉴真坐像》:
1、争对学生关心的鉴真六次渡海,让收集了这一资料的同学复述鉴真渡海故事(展开故事比赛也可);
2、师引导学生读32页的“曾回国‘探亲’的鉴真坐像”让学生明确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中日文化传播使者鉴真的敬意和怀念他。
塑像回国“探亲”说明中日人民传统友谊代代相传。
(四)
上课时我们了解了玄奘高僧在天竺受到最高礼遇的故事,那么你还知道玄奘哪些故事吗?有一学生讲述小学时学过的“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讲述玄奘决定在集纳天下名僧的法门寺——这一片莽莽苍苍(人才济济)的大林子,苦心潜修,研读佛经,终成一代名僧的故事。
教师肯定:好,说的好!玄奘的确是唐朝高僧!
①那么玄奘是何时去的天竺?他为什么要到天竺去?
他去的顺利吗?他在天竺有何成就?他回国后又有什么重大成就?
教师设置上述问题后,让学生读课文,探究这些问题,学生回答(略)
②学生合作完成课本32页“动脑筋”题:“你知道秦王是谁吗?”(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回答)
③教师投影《玄奘》人物画像:①介绍这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具体内容详见教师《教学用书》图画说明。
②学生介绍玄奘西游天竺其他资料,通过介绍使学生对玄奘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比较探究: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非常喜爱,想一想书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虚构的。
第三阶段:新课结束。
学生小结,谈收获及感想,置疑问难。
教师置疑:今天我们学习了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的交往事实后,想一想,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第一问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去寻找答案:1、唐朝前期的繁荣和强盛;2、当时日本、新罗、天竺的简要情况。
第二问,师引导作小结:唐朝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但封建时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还很小,相互间的赠品和回礼,与当今的国际贸易无法相提并论。
第四阶段:课后延伸。
根据本课内容,排演“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历史短剧或历史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