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 2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优秀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优秀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优秀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优秀教案第【1】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上册《平行与垂直》中的《角的认识》和本册本单元《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之后进行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内角”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正好等于180°呢?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因此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

二是把三个内角折叠在一起,发现也能组成一个平角。

每个活动都要使学生动手试一试,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体验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另外,教材还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是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二是直角三角形里的两个锐角和等于 90 度,钝角三角形里的两个锐角和小于90 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而教学难点则放在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运用。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比较、评价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这一结论,大多数学生在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也有接触,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重点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

学生在本课学习前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分类,学生课上对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2024年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与除法

2024年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与除法

3分数与除法⏹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提示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广泛意义及平均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第一个内容单位“1”是一个物体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学生可以根据整数除法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可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说出结果。

这样就把除法计算与分数联系了起来。

第二个内容单位“1”是一些物体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把许多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理解计算结果要困难一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能依据除法的知识进行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信息,大胆创新,勇于发现,并从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圆形纸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口算练习导入25÷5=42÷2=32÷8=63÷7=77÷11=52÷4=34÷4=1÷6=师:1除以6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生:……2.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除法是经常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的商。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口算,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

进而提出当1÷6得不到一个准确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渗透了合情推理的思维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
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描述和绘制不同位置的三角形。

2.能够用图形工具绘制和标出三角形的各边、角。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和描述不同位置的三角形。

2.绘制三角形图形并标出各边、角。

三、教学难点
1.区分和描述三角形的不同位置与属性。

2.熟练使用图形工具绘制三角形。

四、教学准备
1.课件:三角形的图片和示例
2.黑板、彩色粉笔
3.学生课桌上的绘图工具
4.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三角形,并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讨论三角形的特点。

2. 学习新知识
1.介绍不同位置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

2.演示如何绘制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并标出各边、角。

3.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尝试绘制和描述各种三角形。

3. 练习与巩固
让学生进行练习,绘制几个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并交流彼此的画法,并纠正错误。

4. 拓展知识
学生可以尝试在其他几何图形中找出三角形,并描述其特点。

5. 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让学生总结三角形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绘制指定的不同位置的三角形。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理解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4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 教案第五单元《解方程(二)》

4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 教案第五单元《解方程(二)》

引导验证: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换方法验证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教材第70页第三、四幅情境图,并板书式子让学生明确规律。

通过验证让学生再次归纳: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我们的
猜想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为什么强调是不为0的数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强调:因为0不能做除数。

(三)实际应用。

引导:俗话说“学以致用”,请你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4y=2000。

然后和小组的同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后,指名回答:方程两边都除以4,根据4y÷4=2000÷4,得出y=500。

师板书,强调解方程的书写格式,以4y=2000为例:
注意:当计算熟练后,应用等式性质的过
程可以省略不写。

引导学生检验方程:将500代人方程中,4x500=2000,等式成立,所以y=500是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由等式的性质一推想出等式的性质二,充分地给予学生探究与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作为一个探索着、研究者,深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1.课件出示习题:解方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程》复习课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程》复习课教案

教案标题: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程》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对方程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1. 方程的应用问题。

2. 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提问:什么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特点?二、复习方程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方程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引导学生总结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3. 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15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解方程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引导学生总结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3. 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练习题(15分钟)1. 发给学生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互相检查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五、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道应用题。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解题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鼓励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2. 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要耐心细致,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题的方法。

3. 在小组讨论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补充和说明:解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方程》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方程》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五单元——《方程》。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方程,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够解简单的方程。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方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第一次接触方程,这也是他们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的新起点。

用字母表示数和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很抽象的。

同时,这个单元的内容又是后面学习代数相关知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的教学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在进入这个单元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对含有字母的式子有一定的理解。

然而,对于方程这一概念,他们还是相对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方程的作用,理解方程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与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3. 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4. 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1. 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2. 理解等式性质,会用等式解简单的方程。

3. 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具体情境,如青蛙儿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方程的作用。

2. 新课导入:介绍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

3. 案例分析:通过摆小棒等情境,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体会方程的抽象概括能力。

4. 等式性质的学习:利用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

5. 解方程:引导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会用等式解简单的方程。

6.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等量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等量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等量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2.通过实际操作认识等量关系;3.能够应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4.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等量关系的概念;2.如何应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图册、教师手册;2.复印好的试卷;3.活动用具:秤、手电筒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在黑板上简单介绍等量关系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比对说明等量关系的含义,并广泛采用“一斤的苹果和一斤的橙子是等量关系,它们的重量相等”等例子讲解。

2. 完成图单学生自行查阅图册,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师提供的标有序号的图单,按顺序回答一些列问题,以便能够更好的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

3. 操作实物教师让学生用秤将不同重量的物体做比较,让学生感受等量关系是因为重量的相等而产生的。

同时,让学生运用秤等工具进行比较,加深对等量关系的理解。

4.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如:两位同学的钱包里都有相同的钱数,一个同学将钱换成5元的零钱,另一个同学则是20元的零钱,这时他们的钱量是否存在等量关系?学生需要通过运用等量关系来判断。

5. 巩固练习教师下发试卷,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材料,同时需要学生在做题时刻要注意规范计算的方法,建立好的计算习惯。

五、教学反思通过讲解等量关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了等量关系的定义,通过操作实物,让学生对等量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了应该如何将问题转化为等量关系,并正确运用等量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本次教学活动强调了提高计算规范性和计算习惯,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能够让学生避免犯错,提高计算效率,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本次教学活动在提高学生计算规范性和计算习惯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等量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等量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等量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掌握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能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等量关系的概念:使学生了解等量关系是指两个量的大小相等的关系。

2. 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掌握用“=”表示等量关系。

3. 等量关系的应用:使学生能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掌握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能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掌握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能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等量关系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等量关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等量关系。

3. 演示讲解:通过实物演示,讲解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等量关系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5. 应用拓展:布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对等量关系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巩固: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等量关系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应用拓展:检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生对等量关系应用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等量关系。

2.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采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七、教学资源1. 实物:用于演示等量关系的实物。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2分数的意义(二)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2分数的意义(二)

课题:分数的意义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

4、进一步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准备彩纸教学方案: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做一做拿出一米长的彩纸师:请你估计一下这条彩纸有多长?生:大约一米。

师:如果我们把彩纸平均分成四份,并贴在黑板上,标出一米师:请你说说每份这条彩纸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米?生:每份是这条彩纸的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一米。

师:1/4和1/4米各表示什么意思?生:把一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4份,1/4表示其中1份;1/4米表示其中1份的实际长度。

师:很好,语言表达的很清楚也很完整,谁还想再来说一说。

师:那2份是这条彩纸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米?并与同桌先说一说,2/4和2/4米各表示什么意思?生:2份是这条彩纸的四分之二,是四分之二米。

把一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4份,2/4表示其中2份;1/4米表示其中2份的实际长度。

师:那3份、4份呢?咱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来讨论一下。

师:通过咱们以上的讨论得出:分数可以表示单位“1”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表示具体的量。

2、说一说1、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师:你能说出下面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1/2表示其中1份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4表示其中1份把6面小旗平均分成3份,2/3表示其中2份,是4面小旗。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8份,3/8表示其中3份。

师:把1千克平均分成5份的线段图,说一说1千克的1/5和4/5各是多少千克?生:1千克的1/5是1/5千克1千克的4/5是4/5千克。

师:像这样的一块月饼、一个图形、6面小旗、一条线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课时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2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课时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2教案苏教版

第2课时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51页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并能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受画示意图对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步养成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

难点: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口答。

李大爷家有两块长方形的菜地。

一块长10米,宽8米。

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另一块的面积是90平方米,长是15米,宽是多少米?提问:求长方形的面积,一般要知道什么条件?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可以求出什么?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宽呢?小结: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解决很多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1.画图表示条件和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50页的例2,指名读题。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可能说说自己对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理解,也可能提出一些疑问,还可能联系以往的解题经验想到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

谈话:对一些条件较多,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着先画图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借助画出的图示分析数量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解方程(二)|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解方程(二)|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解方程(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单方程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PPT、教学课件、练习题。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情境导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 新课讲解(1)讲解方程的概念:以简单的等式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2)讲解解简单方程的方法: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讲解解方程的步骤。

(3)实例讲解: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练习巩固(1)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方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解简单方程的方法3. 实际问题解决实例4. 课堂练习5. 作业布置七、课后拓展1.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用方程解决。

2. 推荐一些关于方程的趣味读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开展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八、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教学效果。

2.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圆形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圆形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圆形教

教学目标
- 了解圆形的定义和常见特征
- 掌握圆形的测量方法
- 学会计算圆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内容
1. 圆形的定义和特征
- 介绍圆形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 引导学生观察圆形的特征,如圆心、半径、直径等
- 帮助学生理解圆周的概念和性质,如周长是圆周的长度
2. 圆形的测量方法
- 引导学生使用量具测量圆形的直径和半径
- 演示如何使用量具测量圆形的周长
3. 圆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
- 讲解计算圆形面积的公式和步骤
- 帮助学生理解圆形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 练计算不同圆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方法
- 示范法:通过展示实物圆形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圆形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 合作研究: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练,促进相互合作和交流
- 游戏研究: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巩固对圆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
-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 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圆形测量和计算的理解程度
- 设计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圆形面积和周长计算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
- 教材《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 实物圆形模型
- 量具(尺子、圆规等)
- 示意图和练题
教学延伸
- 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其他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测量实验,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

浙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认识方程教案

浙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认识方程教案

《认识方程》教案一、教材分析《方程的认识》是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代数式与方程”中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

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义。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方程的概念,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方程描述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经验,初步感受方程的建模思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获得数学是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区分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已有信息列方程表示具体生活情景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谈话(出示跷跷板图)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呢?(跷跷板)师:我们学校有吗?生:操场上有。

师:嗯,老师发现我们的同学一下课就都往跷跷板那边跑,都很喜欢玩,是吧?师:玩跷跷板时,要怎样的2个人才能玩起来呢?生:两个人的体重要差不多。

师:当两个人的体重差不多时,跷跷板才能保持平衡,也才能玩得尽兴。

(二)激情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对跷跷板都很熟悉,其实我们有一种仪器,它和跷跷板很相似,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课件:天平)师:对,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使用过天平了,关于天平,你知道些什么?生:可以看出哪个方块重哪个方块轻。

生:天平的左面放方块,右面放砝码。

生:天平的指针如果指向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生:说明天平两边方块的质量相等。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5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2 分数的意义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5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2 分数的意义

1.单位“1”的含义: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 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也叫做整体“1”。
2.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 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学校书法兴趣小组有17名同学。
女同学的人数占书法兴趣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男同学人数占兴趣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呢?
四年级数学·下 新课标[冀教] 第5单元
1 分数的意义
第2课时 分数的意义(教材P48~50)
第一个“人为”的数是正分数。早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由于进行测量和 均分的需要,人们引入并使用了分数。在拉丁文里,“分数”一词源于granger,是 打破、断裂的意思,因此分数也曾被人叫做“破碎数”。在数的历史上,分数几乎 与自然数同样古老,在各个民族最古老的文献里,都能找到有关分数的记载,然而,分 数在数学中传播并获得自己的地位却用了几千年的时间。
巧学妙记
分数意义要明了, 找单位“1”很重要。 把单位“1”平均分, 部分占整体分数表 。
认识分数单位
2 3
里面有2个
1 3

3 8
里面有3个
1 8
,54
里面有4个
1 5

31,
1 8
,51
都是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多少,就表示有多少个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的分母越小,分数单位越大,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
米。,4
份是这条彩纸的
4 4


4 4
米,即1米。
1 4

1 4
米的区别
1 4
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全部的
1 4
,表示份数;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pdf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pdf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如地使用百、千、万等数字进行加减运算;2.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网格纸进行计算;3.学生能够理解位置和方向的概念,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共分为三个部分:百、千、万的加减法;网格纸的运用;位置与方向。

百、千、万的加减法1.让学生认识百、千、万的数值概念;2.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如何进行百、千、万的加减法;3.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他们的掌握程度;4.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一些百、千、万的加减法题目,并在班内进行交流。

网格纸的运用1.简单介绍网格纸的概念及作用;2.导入一些简单的网格纸计算题目,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网格纸进行数学计算;3.提供一些不规则形状的图形,让学生用网格纸进行计算,以检验他们的掌握程度。

位置与方向1.教授位置和方向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坐标系;2.给学生展示一些与位置和方向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找到一件物品的位置等;3.带领学生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帮助他们理解坐标系的概念。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同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及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巩固,让学生深入了解加减法、网格纸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3.交流法:通过课堂交流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彼此分享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期中考试:包含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试题,以检验学生对于加减法、网格纸的掌握程度;2.课堂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认真程度、积极性、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3.作业质量: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答案的正确性和题目的出题难度等方面。

教学资源1.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及练习册;2.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3.常用办公软件,如Word、Excel等。

教学反思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充分地利用了讲授法、练习法和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并且可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苏教版
综合提高
五、拓展训练,提升策略(4分)
下面是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面积就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如果这块试验田的宽增加4米,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画图,分析,解答,可作为课后作业。)
这是一道富有挑战性的变式训练,学生练习时需要“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从而在解题的活动中发展思维形成策略,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画图”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独特的优势与魅力。
出示: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减少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减少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问:现在的图又该怎样画呢?和刚才的一题相比,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请你试一试。(学生自己画图,并和同桌说说解题思路)
2.变式二:出示: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宽6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宽减少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减少24平方米,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己画图,并解答。)
3、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板演)
4、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很重要。
5、小结:当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不能很快找到解题思路时,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这样可以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示出来,再借助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方形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2《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2《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2《等量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等量关系》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掌握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并能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对等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掌握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能够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掌握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

2.难点: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际例子,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等量关系。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创设一个生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等量关系的话题。

例如,展示两盘水果,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两盘水果的等量关系。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呈现等量关系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等量关系的定义,学会用符号表示等量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运用等量关系解决问题。

可以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用线段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线段图,学会如何画线段图,并利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段图,以及如何利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线段图的作用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线段图的概念,学会如何画线段图。

2.让学生掌握利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段图,以及如何利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2.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段图的概念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线段图的特点和作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课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准备线段图的模板,以便学生绘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入线段图的概念。

例如:“小明和小华一共摘了30个桃子,小明摘了18个,小华摘了多少个?”让学生尝试画出线段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来解决。

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图的特点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互相出题,用线段图来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实际问题,并用线段图来解决。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线段图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吗?能否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线段图的概念和作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回家后用线段图来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三角形单元分析【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及图形的拼组。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上期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还重视创设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教学内容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并加强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3、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学会按角把三角形进行分类。

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措施】1、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4、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课题:三角形的特性(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例1、例2,练习十四第 l、2、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难点: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

【教学准备】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你在建筑框架上、吊车上发现三角形了吗?请你描出几个三角形。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

4、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板书课题)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1)画一画。

师:请你在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

并和同桌边指边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2)摆一摆。

师:每根小棒相当于一条线段。

请你动手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3)看一看。

老师也摆了一个三角形,课件出示。

你们有什么看法?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强调: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出示三角形屋顶的房子。

怎样测量三角形房顶的高度?(2)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

反馈:你是怎么测量的?(3)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5)出示教材第81页上的三角形。

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教材86页第2、3题)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1、请画出每个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材86页第1题)订正直角三角形的高时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可以分别当作底和高,也可以以斜边为底画高。

重点订正第三个三角形高的画法,让学生说说怎样来画这条底边上的高。

2、口答:在上面的三角形中,以AB为底边的高是(),我还能找到以()边为底边的高是()。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相关链接】《如何正确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一、研究对象上的认识我们研究的是几何意义上的三角形,然而学生面对的三明冶、屋面等三角形的物体。

我们错将三角形与三角形物体混为一谈。

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它在某些三角形物体上表现为稳固、不易变形,但这并不说明所有三角形物体都很稳固、不易变形的物体就具有稳定性。

所以,我们常犯以物代形的错误。

同时,以物代形容易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干扰。

二、理解上的认识一是对于稳定的理解,二是对于三角形稳定性整个概念表述的理解。

老师对稳定的理解有偏差,主要原因在于将生活中的稳定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稳定混为一谈。

生活中,将一根柱子插入地面,使劲摇它,它不动,我们可以说这根柱子很稳定,但显然此稳定并非三角形稳定性之稳定。

三角形稳定性。

这个概念,最具代表性的描述是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其本质就是边长确定,则大小、形状唯一,更多的表现为确定性。

但翻阅教材,发现教材中是这样描述的: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用力拉这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

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难道是教材错了?疑而细思之,得一悟:小学教材安排这一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原来就没有打算让学生从数学的本质上去理解三角形的稳定,而是只要求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去感受并体验三角形具有这种稳定的特性。

……将三角形稳定性明确定位于“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先用牙签围三角形,再借助拉三角形、多边形木架验证之,这样的教学不仅形象、易懂,而且科学、明确地指向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有效地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课题:三角形的特性(2)【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2例3【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提高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能根据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3㎝、5㎝、6㎝、7㎝、9㎝)【教学过程】一、谈话中生成问题1、师生对话:要求学生把老师说的话倒过来说,并判断倒过来说的这句话是否正确。

如“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两个人吃一个苹果;买一个篮球需要12元;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3条线段。

”2、师:你们认为“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这句话对吗?(1)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的现象存在吗?(2)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二、操作中感悟规律1、明确操作任务:一根吸管,让学生把它剪成三段,找“剪成的三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情况。

2、实施操作活动3、反馈操作结果。

(1)展示围不成的三角形的现象;(2)统计剪下来的三段吸管围不成一个三角形的学生数,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剪的,让学生体会“怎样的情三、交流中形成共识12、引导学生进行争论。

3呢?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五、应用中完善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书中的“做一做”。

2、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第三课时课题: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例4【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三角形、学生自制三角形各三个【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自制课件)1、看大屏幕填空:等于()叫做直角。

()叫做锐角。

()叫做钝角。

2、.三角形有三个特点:有()边,()角,()顶点。

依据这个特点指出下列图形中的三角形。

3、在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好不好?二、尝试探究、总结规律1、取出自制第一个信封里的三角形卡片,认真观察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再分类摆放,并说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1〉独立尝试,看一看、比一比、分一分。

〈2〉小组内交流分几类,依据什么。

〈3〉小组汇报三.再次尝试,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自制课件)(1)一个三角形里如果有两个锐角,必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2)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2、拿出一个三角形卡片,分别从各个角的顶点向对边作高。

3、哪种物体的面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4、哪种物体的面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四课时课题:三内形的内角和【教学内容】课本P85例5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准备】自制三角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1、复习三角形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学生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2、画三角形:画一个含有两个直角和三角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1、认识内角、内角和。

问:什么是三角形的风角?风角和?2、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师:请看屏幕。

(播放课件)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

(课件闪动其中的一块三角板)生:90°、60°、30°。

(课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师:也就是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它们的和怎样?生:是180°。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生:90°+60°+30°=1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