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xx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等学生自我觉悟。
“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 础 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 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 克己复礼” (3)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 (3)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 评价 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主流思想。 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 “德” ?
2).老子及其道家思想
(1)唯心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唯心: 认为在 “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 界背后 有不变 存在, 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 要顺应“ 而生活。 要顺应“道”而生活。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政治主张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指 王夫之②黄宗羲③李贽④ ①王夫之②黄宗羲③李贽④顾炎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B
黄宗羲、顾炎武、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共 同点包括 ①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②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彻底批判传统儒学的思想体系 ④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 A.①② B.①②③ . .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
C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君者 水则覆舟。 出自《荀子·王制 王制》 水则覆舟。”出自《荀子 王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百家争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背景。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学说争相兴起,形成了思想多元的局面。

而儒家思想则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思想流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观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百家争鸣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那个时候,诸侯争霸、兵荒马乱,社会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和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等问题。

这种思考的需求促进了各种学派思想的兴起。

而儒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种重要学派,主要是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努力下逐渐形成。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仁、礼、智等人伦道德观念,提倡君子之道和人心和谐的理念,并试图通过这些价值观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1. 人伦道德观: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应该遵循适应天道的伦理准则,即应该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尊重师长等,形成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2. 君子之道:儒家思想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的完美境界。

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做到以德化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良现象。

3. 教育观念: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造人性的重要手段。

儒家强调入仕为官,执政为民,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来培养有道德修养和才干的人才。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通过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

儒家思想提倡仁政和仁爱之道,影响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政治理念。

在历代帝王统治下,儒家思想成为了君主专制下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 思想儒家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 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商鞅 (变法措施)
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变法主要内容 :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政治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 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 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 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小雅· 鱼藻之什
大雅· 荡之什 周颂· 闵予小子之什 商颂
小雅· 都人士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 展。 (2)具有进步性: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 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4、墨家学派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 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 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 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 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 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 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原创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孟子的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 荀子的思想

出兵逼迫韩非来秦。 议
专制集权
厉行赏罚 以法治国
变法革新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五、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墨家 学派创始人。出身
于“贱人”。墨子精 于工技,曾经“学儒 者之业”。他一生的 活动主要是“上说下 教”,儒、墨两家并 称为“显学”。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 对巨子(墨家领袖) 都绝对服从,并为之
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朱熹注:俑,从养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 而大似人疾。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 代)也。(《孟子集注》)
•据材料分析孔子对“俑”随葬的态度及理由。反映何思想?
反对以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 仁者爱人。 •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考纲要求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命题热点 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借鉴意义;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 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 和季节的阶段。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 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 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 “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 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7.图示解史——百家争鸣
8.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公元 65 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陈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 兢惧。 ”
问: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思想。 9.图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 内容、影响。 2.教材空白点:(1)古代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 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 儒内法。 3.备考策略:(1)学习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 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 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 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 思想、刑 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 别与联系。
史料解读
——《史记· 太史公自序》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 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 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 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 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 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第三段体现了墨家 “兼爱” 思想。 (3)史料三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 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 可易” “不可废” “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 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 、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 自的作用。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思想史)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思想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考纲要求明确方向】3.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 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 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 汉字与书画: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 文学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 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自主预习知识准备】——对照课本及考试说明解读进行填空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一)孔子与老子的思想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和贡献:①核心是“”,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

(保守性的体现)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包含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主张:而治(其思想中还包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形成背景: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时期,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新的统治阶级未形成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③阶级关系:“”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主张实想“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④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汇总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汇总

形成完整体系 成为大宗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
1.具体表现 2.知识拓展: (1)早期(先秦)儒家思想比较 (2)你怎样看待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 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 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 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发展而发展。人有自然属性, 还有社会属性。
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准备人才与动力源泉;
文化: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创造思想文化氛围。
融合:各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
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含义: 2.形成原因:
3.表现: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孟荀 子子子
老庄 子子
④ 儒家的“仁”“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
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5)依据当今国内外形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儒学在国际上传播的原因 ①当今世界战乱动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儒家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主张为化解矛盾提供思想依据; ②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儒家文化的优点逐渐显现; ③孔子学院的广泛设立,中外友好人士的推动; ④传统儒家文化圈奠定长期基础。
韩非子 墨子
一1.、含“义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形成原因:
3.表现:
4.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3)推动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古代社会进步,促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一: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①政治:核心是: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调整人际关系②哲学:主张对鬼神敬远之③教育:首创私人讲学。

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独立思考④文献整理:六经,孔子思想集中体现的著作是⑤评价: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成为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孔于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后人推崇为“圣人”而倍受景仰。

老子:①政治:幻想回到社会,主张“无为而治”②哲学: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知足寡欲。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的,有无等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思想。

考点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①出现的原因:----大变革,大动荡a.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废除,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承认,新兴的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b.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诸侯兼并、社会动荡,“士”阶层出现且地位不断提高,他们到处游说,传播思想文化。

c.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

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a.儒家:孟子提出“”学说和“”的民本思想;荀子提出治国应以礼教为先,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哲学上提出“天行有常”和“”的命题b.道家:庄子把道看作是最高的原则,提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的学说。

c.法家:李悝的是中国古代第一步较为完整的法典;的变法是最成功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韩非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的法治观;“”的改革观。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d. 墨家:代表人物,主旨是提出、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意义(史论共享)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考点知识整理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考点知识整理

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祸福相互转化(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2、汉代儒学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2)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起用儒士为官;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五经);兴办太学;兴办地方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考点3、宋明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

(1)程朱理学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

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道家
1、代表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东周典藏史官,非常博学智慧,他 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五千字的《道德经》一书中。 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 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思想
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用“道”来解释宇 宙的起源和演变,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 说,“道”产生了原初世界的元气,元气生出阴、阳,阴阳又生出了天、地 、人,天地人又生出了世间万物。 同时,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是世间万 物的规律,人们要把握道,遵道而行,顺其自然。所以,老子劝导孔子“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
2、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 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 。 ——《道德经》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老子运用“道法自然”和辩证法的思想,形成了充满哲 理和智慧的政治、军事思想。《道德经》分《道经》和 《德经》:《道经》主要讲哲学,《德经》主要讲政治 和军事。在治国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主张 君主要“无事取天下”。他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 就是说治理天下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使用权谋 ,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经典诵读
老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 领略一下 以柔克刚 以德抱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遇弱示强 遇强示弱 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德经》 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的专著《读史 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 ,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 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 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百家争鸣”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 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 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使得人们从“神灵”转向人类社会现实,具 有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轴心时代的重要体现。 (3)在百家争鸣中,各个流派取长补短,彼此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今天有何指导意义?
学派 儒 道
法 墨
对今天的指导意义 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教育理论
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哲学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
请问:如果你是一名班主任,当你们班有名学生 在上课期间玩手机,你如何运用儒、法、道家的 相关思想来处理这名学生?请说明你的理由。
(示例:我会运用……家的思想,主张……因 为…………)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 战国发展——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
• ① 政治名思想轲:,将字“仁子”舆发,展为后“世仁尊政称”为、亚法圣先王。邹国

(今山“东民贵省君邹轻城”市()民人本,思想战)国时期伟大的
• “制民思恒想产”家、“、勿教夺农育时家”、、“省政刑治罚,家薄。税儒敛”家的主要代 • “民为表贵之,社一稷。次是之,儒君家为的轻。思”想主义流派
材料: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1.经济: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引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出了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

然而,在儒家思想形成之前,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时期,即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交流和争论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探寻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的学术盛景,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

在这个时期,各个学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争论和竞争。

主要的学派包括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等。

这些学派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

百家争鸣的重要性在于,它促进了各个学派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借鉴。

学派之间的思想交流激发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家争鸣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也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想土壤。

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百家争鸣的学派中,儒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仁爱、礼仪和孝道为基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传统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了这种和谐的重要性。

其次,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影响。

儒子孔子的思想主张受到了许多当时学者和政治领袖的赞赏,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种主流的学派。

儒家思想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学派的影响。

在与其他学派的辩论中,儒家学者不仅加强了自身的观点,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优点。

例如,在与墨家的辩论中,儒家学者吸取了墨子的关爱广泛人群的理念,并将之融合到儒家思想中。

这种吸收和融合也是儒家思想最终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

(4)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派别及代表人物(1)道家:春秋老子(创始人,著《道德经》);战国庄子。

(2)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至圣);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3)墨家:战国墨子(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2)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诸子思想1、儒家的主要观点(1)孔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思想、教育、政治家)①核心思想:“仁”、“礼”a.含义: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②政治思想:德治。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礼乐思想:“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守思想)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言行被弟子们载于《论语》。

(2)孟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政治主张:a.“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b.“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伦理观:“性善论”。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3)荀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B、老子的思想
1、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2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 在不停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 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 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小 结:
一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一种局面: “百家争鸣”
四大学派: 儒、道、法、墨 各派代表主张 孔子、孟子、 荀子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 ( )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1 足3 )、足兵 (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 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 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1分) “ 民贵君轻”的观点。( 1 分)“施仁政于民,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省刑罚,薄税敛”。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 脚的。)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性。 (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 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人 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 (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 民本思想。 条是什么?( 2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 民力量的巨大。( 2分)唐太宗时君臣 夫。 ……” —— 《孟子 · 尽心章句下》 ( 1 )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水之喻”?( 2 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 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1 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举出以个典型事例。(1分)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3、圣墨王不子作—,—诸平侯放民恣思,想处家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杨氏量为腹我而,食是,无度君也身;而墨衣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日也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明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 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 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明鬼;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宇宙的本原为“道”;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结合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1)经济:“井田制”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 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政以德,譬如述北而辰不,作居,其信所而而好众古星共(拱)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君:君“、述臣,臣传、旧父而父已、,子作子则创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思想地位:春秋晚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①思想核心是“仁”。

“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实现“仁”,要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他所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要求“正名”,体现了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③主“德治”。

提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焉用杀”)。

④教育:首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受教育的围。

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态度要老实,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⑤文化成就: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后人称为“六经”。

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⑥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推崇为“圣人”、“万世师表”,受后人景仰。

老子的思想地位:春秋晚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主要观点:①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辩证法(思想精华):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这些转化都是无条件的。

③政治: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主。

④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①“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法、墨等思想流派;②“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③“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辩论。

他们争相发表见解,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

(1)形成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④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

(2)重要意义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新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庄子地位: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然洒脱乐在其中。

主要观点:①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③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不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西。

影响:①他的寓言、散文蕴含深刻的哲理和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②主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墨子: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①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

②主“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浪费。

③主“尚贤”,重视人才,讲究实际功利。

④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提出判断知识的三条标准,即“三表法”)和逻辑学(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上。

影响:①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墨家学派具有“赴汤蹈火”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法家非: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主要观点:①主法、术、势相结合,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③主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主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的认识论作出了贡献。

影响: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对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大作用。

在西汉以后一千多年中与儒家思想相表里,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2)孟子地位: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亚圣”。

主要观点:①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政治思想的核心)。

②提出“民贵君轻”主,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③伦理观上,主“性本善”,倡导“养浩然之正气”。

(3)荀子地位: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主要观点:①主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③治国上: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④伦理关系上:主“性恶论”。

⑤君民关系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的座右铭。

董仲舒的思想主1.背景汉武帝时期,经济上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需要进一步巩固大一统国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主:①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②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③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④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主。

特点:新儒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学说。

根本目的:通过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统一;②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③限制君主的权利,有利于君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①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②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③“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创办太学过程: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

太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职。

影响:①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状况,非贵族官僚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到政府任官;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方学校;③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④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⑤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

敢于批判时政,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⑥汉武帝令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这一措施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程朱理学背景:①汉末: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②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③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治。

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愈和翱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道视为“夷狄之教”,提出复兴儒学的主,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④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士大夫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含义:宋代形成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儒学汲取了佛、道中的有益容,完成了更加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儒学。

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新”在何处?)。

代表人物:(1)程颢、程颐兄弟(北宋)思想主:①确立了理学的最高畴“天理”。

“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人伦也,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发挥“仁”的学说。

认为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把仁、义、礼、智、信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2)朱熹(南宋)思想主:①“理气论”。

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主先理后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作为道德规的三纲五常也是天理的反应,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去人欲。

②修养论。

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仁”是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强烈的有社会责任感。

③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④为“四书”做注解。

《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

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心反省(“发明本心”),要扫除“物欲”。

王守仁(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他的“心学”更多的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主观唯心论宇宙观,认为人心是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②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强调了自我主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影响:①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②宋明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专制等级制度制造理论依据,从而成为官方哲学。

③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影响①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纲五常”作为天理得到强化,在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②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1.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上,理学走向“极端”,引发人们的思考与批判。

2.“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贽(《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思想观点:①挑战正统思想:针对“存天理、去人欲”,提出“吃饭穿衣,既是人伦物理”的主,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以“圣人”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③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③主男女平等、个性自由,强调人正常的私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