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劳动社会学》(第6期)

合集下载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1.我国劳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制度分析、结构分析、过程分析、网络分析。

2.劳动者的界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劳动者在一定社会分工体系下进行劳动,劳动者的活动既要受到劳动社会分工体系的制约,要是社会分工体制的有机构成部分。

2)作为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3)劳动岗位给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也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劳动群体。

4)劳动在从事劳动活动或向他人提供物品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5)作为劳动者,他所提供的劳动活动是有目的的。

3.激励理论:1)内容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2)过程型:期望理论,公平理论3)行为改造型:归因论,强化理论4.劳动者社会化与一般社会化的区别:(大题)1)起点不同:一般社会化由出生开始;劳动者社会化由进入某一工作岗位开始。

2)目标不同:一般社会化是如何将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劳动者社会化是如何将社会人变成合格的劳动者。

3)施体不同:一般社会化的施体是家庭、亲戚朋友;劳动者社会化的施体是部门同事和领导。

4)受体不同:一般社会化的受体是普通社会人;劳动者社会化的受体是劳动者。

5)过程不同:一般社会化不会间断;劳动者社会化一失业就间断。

6)引导方式不同:一般社会化是个体对个体或集体对个体;劳动者社会化是两者并存7)引导者不同:一般社会化的引导者是父母、老师、亲朋;劳动者社会化的引导者是同事,培训者。

、5.劳动者社会化含义劳动者社会化是指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6.劳动者社会化的过程1)预期社会化(准备时期)2)初始社会化(职前教育)3)基础社会化4)继续社会化(知识,思想,观念等转变)7.职业功能(简答)1)个人功能:i.职业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其生存方式不同。

ii.职业是从业者的一种资源。

劳动社会学资料

劳动社会学资料

不同的职业对求职者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

就业者需要具备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顺利就业和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一、文化知识素质:所谓文化知识素质,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所达到的水平。

文化知识的高低,不但影响实现就业,而且关系到经济与社会发展。

因此,提高文化知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能,是指运用知识或技术,完成一定生产或工作的能力。

技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掌握专业技能首先要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这是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其次要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苦练基本功,这是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的关键。

三、职业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内涵较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的感情、意志、性格、兴趣、气质、能力等。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劳动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与职业要求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创造出较高的工作效率。

如果心理素质不高,就难以承受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也难以学习和掌握较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当然也就难以创造出良好的工作业绩。

合格劳动者、职业选择2,什么是职业选择的理性决定论?理性决定论是将职业选择与个人的成熟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金兹伯格认为,职业选择是一种过程,它给予人们的选择观念,而这种观念要经过若干年才形成,职业选择中每一个决定都是个人兴趣,能力,机会和价值之间的折衷调和过程。

萨帕将个人的职业选择过程与其自身自我概念的建立和发展联系起来,认为职业选择是有目的性的,它由自我概念的形成,转变和实现组成。

3,社会文化因素与个人的职业选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a,政治制度(各种政策的制定),人口政策(就业者的供应量),就业政策(统包统配与自由选择),社会意识形态(习惯,风俗等)。

b,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

c,家庭教育,家庭社会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择业意愿)。

d,个人教育4,简述人格特性-职业因素匹配理论。

2021年4月劳动社会学自考真题试卷

2021年4月劳动社会学自考真题试卷

自考本科人力资源管理2021年4月《劳动社会学》自考真题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管理学派代表梅耶认为工人是(A)A.社会人B.经济人C.理性人D.自然人2.广义的市场经济主体包括(D)A.企业和劳动者B.企业、劳动者和国家C.企业、劳动者和市场D.企业、劳动者、市场和国家3.劳动的经济条件保护主义体现为对(B)A.劳动者劳动收入的保护B.劳动者最低工资收入的保护C.劳动者物质条件的改善D.劳动者素质的提高4.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C)A.劳动B.劳动力C.劳动者D.劳动行为5.劳动行为系统不包括(A)A.劳动子系统B.动机子系统C.劳动行动子系统D.劳动结果子系统6.按照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当一个人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准备,那么他是处于职业生涯的(B)A.职业准备阶段B.初期阶段C.中期阶段D.后期阶段7.职业定位不包括(C)A.技术型B.管理型C.实干型D.安全型8.涂尔干对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理论做明晰概述的著作是(B)A.《地位解体和阶级》B.《社会分工论》C.《阶级、地位群体和政党》D.《社会分层系统功能论》9.适用于一般纺织业的定额方式是(B)A.劳动定额B.看管定额C.时间定额D.产量定额10.广义的劳动关系不包括(B)A.劳动力的使用关系B.劳务关系C.劳动服务关系D.劳动管理关系11.劳动报酬中的间接报酬是指(D)A.绩效报酬B.基础报酬C.激励报酬D.福利12.收入公平分配不包括(C)A.分配机遇公平B.分配规则公平C.分配法制公平D.分配结果公平13.我国具体的劳动关系目标的确立应该(B)A.以维护公平、公正为基本原则B.以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为基本原则C.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合作为基本原则D.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基本原则14.劳动争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A.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冲突B.劳动报酬问题C.保险待遇问题D.劳动合同管理问题15.在劳动争议案件中,诉讼必经的程序是(C)A.协商B.调解C.仲裁D.审判16.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国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是(C)A.自助型B.保险型C.国家保障型D.福利型17.与终身就业相对应的是(B)A.弹性就业B.阶段性就业C.非正规就业D.不充分就业18.我国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形式的产生从本质上看是(C)A.政府有计划的就业形式B.城镇居民有计划、有组织的就业形式C.人们为适应经济结构转变自主创新的就业形式D.农村劳动力有计划、有组织的就业形式19.社会弱势群体在就业困难时期最直接面对的问题是(B)A.生活失去信心B.经济收入减少C.人际交往无能D.难以自我调适20.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对劳动力市场整体供求不对称的具体表现是(D)A.劳动力供给过剩B.劳动力供给短缺C.劳动力供给平衡D.劳动力供给过剩和短缺并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第一章:绪论一、单选、多选知识点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4、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7、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8、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9、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10、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1、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二、名称解释、简答12、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 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13、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14、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5、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1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1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P12劳动者: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P23新制度主义学派: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P12第二章劳动1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P222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P24(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3三方关系:劳工、雇主、政府P274我国三方协调机制的职能主要是P29-30(1)制定并监督实施涉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和政策(2)推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双方已达成一致意见的集体合同草案需报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集体合同订立的干预,也体现了三方原则的精神(3)对劳动关系方面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形成共识(4)研究并组织实施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指导劳动争议处理工作。

在劳动争议处理活动中,应当充分听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业综合管理部门和工会组织三方的意见,反映三方的意愿,真正做到合法公正(5)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对《劳动法》《工会法》等法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包括最低工资率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代表民主协商的原则;社会保险费用的承担------养老保险费、疾病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三方合理分担;促进就业,提供职业培训------国家发展职业培训事业,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培训制度,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三者结合(6)实施和贯切劳动就业方针,实行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三结合”就业方针5三次产业分类P3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6职业的划分P39职业的即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业化的社会职业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7职业结构P41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者总体中的比例。

人力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人力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2014年1月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 20分(20题每题1分)二、多项选择题: 30分(15题每题2分)三、名词解释: 15分(5题每题3分)四、简答题: 25分(5题每题5分)五、论述题: 10分(1题10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的概念P1 (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者的概念P2 (从社会学的角度,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3、劳动的社会结构P4 ((1).社会横向结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2).社会纵向结构--由阶级、阶层等不同社会层次及其关系构成。

)第二节:劳动社会学理论4.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P6 (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5.冲突理论P10-P11 (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第三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6、社会调查法P17-P19 (社会调查类型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常用的具体方法有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第一节:劳动和劳动的社会化1.劳动的概念P22 (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的社会职能P23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3.劳动社会化的内容P23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3) 劳动成果的社会化)第二节:劳动的社会关系4.三方性结构P27(指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和制衡,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劳动社会学2023年考试真题及答案

劳动社会学2023年考试真题及答案

选择题劳动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A. 劳动市场的供需关系B. 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现象(正确答案)C. 劳动者的心理状态D. 劳动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下列哪项不属于劳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A.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正确答案)B. 心理学理论C. 工业化与劳动变迁理论D. 社会网络理论在劳动中的应用全球化对劳动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减少了劳动岗位的数量B. 增加了劳动的同质化(正确答案)C. 提高了所有劳动者的工资水平D. 消除了劳动市场的地域差异下列哪项是劳动社会学中关于“异化劳动”的概念?A. 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关系感到陌生(正确答案)B. 劳动者之间竞争激烈导致关系紧张C. 劳动者对工作环境感到满意D. 劳动者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哪种社会结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最为显著?A. 家庭结构B. 阶级结构(正确答案)C. 年龄结构D. 性别结构下列哪项不是技术进步对劳动市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A. 某些传统劳动岗位的消失B. 劳动者技能过时的风险增加C. 所有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正确答案)D. 劳动者再培训的需求增加劳动社会学中,“劳动过程理论”主要关注的是?A. 劳动者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B.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动机与关系(正确答案)C. 劳动者如何提升职业技能D. 劳动者如何应对工作压力下列哪项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A. 劳动者的休闲娱乐活动B. 劳动市场的性别不平等(正确答案)C. 劳动者的饮食习惯D. 劳动者的宗教信仰在劳动社会学中,“非正式劳动”通常指的是?A. 无报酬的劳动B. 未经官方登记或不受劳动法保护的劳动(正确答案)C. 高技能的劳动D. 自愿性质的劳动。

劳动社会学(第6章)

劳动社会学(第6章)

劳动社会学•第一节组织和劳动组织•第二节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第三节劳动组织理论•第四节中国单位组织研究◆组织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组织文化◆组织机构设置主要的方法◆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作用(包括积极与消极)◆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英国的厄威克及美国的幕尼等。

古典组织理论的核心是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韦伯的三种权力◆劳动组合的类型◆人力资本化及其途径第一节组织和劳动组织•组织–定义•广义: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狭义:为实现一定目标,互相协作结合成的集体或团体–构成要素•组织环境——必要构成要素•管理体系=管理主体(管理者)+管理客体•组织文化=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无形的构成要素)•组织–内容•组织设计设计和确定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确定组织机构系统;确定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相互关系。

•组织运用。

执行组织所规定的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根据组织原则,制定具体方法,开展正常组织活动。

•劳动组织–传统的劳动组织(强调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广义:泛指人们的社会生产组织,劳动的分配和组合,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有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含义)•狭义:研究如何把劳动的主体力量合理的组织起来,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基本上是生产力的概念)–现代的劳动组织(强调组织性)•是一种集生产和管理于一体的有机体;•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环境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科学劳动组织——含义及特征(3)含义:即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生产活动,达到“人、机、环境”的最佳组合,既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又要为劳动者身心健康和体力智力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特征:谋取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体系运转、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提高劳动积极性;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分工协作。

–劳动组织的意义(分工、协作)•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条件•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劳动定额与编制定员•劳动定额: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规定的劳动消耗的标准。

劳动社会学名词解释

劳动社会学名词解释

1劳动社会学的含义: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

劳动的含义: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并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工作的含义:工作是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活动。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内容:1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其组织形式5劳动与社会变迁。

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整体观点4发展观点劳动社会学的研究类型:1描述性与解释性研究2横剖与纵贯研究3普查抽样个案研究社会调查法的类型:普查,抽样和个案调查法。

社会调查法的具体方法:1文献调查法2访问调查法3问卷调查法4实验调查法.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方法:1社会调查法2社会统计法3比较分析法4参与调查法。

个案调查法的含义: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

问卷调查法的含义: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

劳动的本质:1目的性2自觉性3创造性职业的含义:职业是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种类。

它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功能条件。

行业的含义:行业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集团概念。

科层制的基本要素: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2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内部等级制度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和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3非人格化的,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合理化的体系4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2劳动社会化的含义:从狭义上讲,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相联系的概念。

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相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过程。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技术革命阶段。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重点
1. 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是 在法国
2. 劳动的基本含义。 3. 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
和创造性。 4. 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 5. 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6. 社会统计法
第二章 劳 动
本章重点 • 劳动的社会职能 • 劳动社会化、内容及其发展进程 • 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 • 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有哪些 • 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劳动保护及其内容 • 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第十一章 劳动与就业问题
本章重点
1. 弹性就业 2. 失业及其类型(P284~285) 3. 摩擦性失业 4. 失业治理的途径 5. 非正规就业的意义 6. 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
功能
第十二章 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本章重点
1. 特殊劳动群体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职业性别隔离 3. 职业结构 4. 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5. 移民的成本的分析和主要表现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劳动问题
本章重点1.二元经济 2.来自时期我国劳动关系变化及其特点 3.改善我国劳动关系的措施
着手
第六章 劳动组织
本章重点
1. 组织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组织文化 3. 组织机构设置主要的方法 4. 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作用(包括积极与消极) 5. 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英国的厄威克及美国的幕尼等。古典组织理论的核心是 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6. 韦伯的三种权力 7. 劳动组合的类型 8. 人力资本化及其途径
之内容 • 影响人际吸引的直接的、具体的因素 • 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的类型 • 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 • 劳动士气

6·劳动社会学-总结

6·劳动社会学-总结

劳动社会学总结第一章1,论述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职业,劳动组织,劳动关系,劳动社会问题五大方面。

5、中国当今社会有那些主要劳动问题?可以从哪些视角进行研究。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制度变迁),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制度变迁),新的劳资关系的形成(制度变迁),城乡二元结构(职业结构),户籍制度(机会结构),工人阶级的地位(阶层结构),农民工(身份政治研究)等。

第二章1,什么是劳动者?劳动者与社会文化环境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的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微观社会文化环境即劳动者具体工作场所种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在与劳动者密切相关的技术,操作过程,同事及上下级等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对劳动者的价值观,态度和积极性等有很大影响。

(2)中观社会文化环境指具体的劳动组织或企业的文化环境,主要是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环境制约着劳动者的劳动活动、意义建构、身份和认同,而劳动者的行动又会影响到组织文化环境的特性与重构。

(3)宏观文化环境指社会特有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习俗和社会规范。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秩序,为劳动者的劳动活动设置了制度与结构上的约束,而劳动者也是宏观社会文化环境的体现者与建构者。

4、什么是劳动者的社会化?与一般社会化相比,劳动者的社会化有什么特点?劳动者的社会化指社会将一个普通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主要包括三方面:掌握职业角色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工作环境的文化;内化职业角色。

劳动者社会化与一般社会化的比较,见下表比较项目一般社会化劳动者的社会化起点一生下来就开始进入某一职业或某一劳动岗位时目标成为合格社会成员成为合格劳动者施体家庭、社会、邻里劳动岗位、企业、行业及劳动价值、劳动规范受体一般的人劳动者1,什么是职业?职业有何功能与特点?职业,是劳动者为了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能力,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相对稳定的、又报酬的、专门类别的工作及由此而获得的一种特定的劳动角色。

对人力资源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对人力资源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004年11月第17卷 第6期阴山学刊YI NSHAN ACADE MIC JOURNA LN ov.2004V o1.17 N o.6对人力资源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Ξ张振华(内蒙古科技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 要:在人类文明的脚步由后工业化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而稀缺资源的理念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也为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实。

然而,何谓“人力资源”?它的内涵如何界定,人力资源与人口资源、劳力资源、人才资源有何区别等等,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口资源;人才资源;人力资本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04)04-0075-04一、“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及内涵界定“人力资源”一词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来的。

在这部学术著作中,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管理的三个更广泛的职能:管理企业、管理经理人员和管理员工及他们的工作。

在讨论管理员工及其工作时,德鲁克引入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

他指出:“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是人”,并且是经理们必须考虑的具有“特殊资产”的资源。

彼得・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

经理们可以利用其他资源,但是人力资源只能自我利用。

“人对自己是否工作绝对拥有完全的自主权”[1](P264)。

彼得・德鲁克关于“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以及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与后工业时代中员工管理的不适应,使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这种转变正如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中所说的:“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成为过去,一场新的以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为主调的人事革命正在到来”[2](P8)。

《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二、劳动及相关概念第三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P16 个案调查P18 问卷调查法P20 参与调查法第二章劳动P23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的概念P24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P45 劳动力性别结构P47 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P49 劳动保护的含义P50 劳动保护的内容P55 群体结构的含义P56 群体的正式结构P58 群体非正式结构P59 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第三章劳动者P86 企业文化的内容P92 劳动效用P95 劳动者社会化P95 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P97 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P99 劳动社会化的进程P102 闲暇的有关概念闲暇的含义第四章职业生涯P110 职业生涯的概念P111 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P123 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P125 “职业锚”理论P126 “职业锚”的五种类型第五章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P141 职业声望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P142 职业分层P153 社会分层的意义P160 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第六章劳动组织P171 组织的构成要素P174 企业劳动者组织工作的内容劳动定额与编制定员P176 组织机构设置P180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P182 主要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P187 劳动组合的类型P194 人力资本化第七章劳动关系P200 劳动关系得概念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P202 劳动关系得基本内容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P212 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集体谈判制度P214 三方协调机制目前中国劳动关系得调整机制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内容P219 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第八章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入分配P222 直接报酬包括P22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得工资决定理论p226 收入分配概念p227 制约收入分配的体制因素p228 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p231 分配不公的表现基尼系数第九章政府政策和劳动争议P236 我国改革中的政府劳动管理职能P240 劳动争议的概念P244 劳动争议处理原则P245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第十章劳动社会保障P250 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保险P252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P259 失业保险的特点P264 养老保险的特点P265 养老保险的五种模式第十一章劳动与就业问题P279 弹性就业P284 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P290 非正规就业发展及其意义P293 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功能第十二章特殊劳动群体问题P298 特殊劳动群体的分类P303 职业性别隔离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它突出的表现为男女在某一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不一致考察职业性别隔离状况,首先必须对男女两性就业的职业结构有深入的考察。

劳动社会学资料-PPT课件

劳动社会学资料-PPT课件

第七章
• 1、劳动关系的主体从狭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两个 方面:一方是员工以及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 另一方是管理方,二者构成了劳动关系的主体 • 2、劳动关系的主要类型: A、按产权制度划分:国有经济的劳动关系 、集体 经济的劳动关系、股份制经济中的劳支关系 B、按权力结构划分: 绝对型劳资关系、亲权型劳 资关系、阶级斗争型劳动关系、竞争型劳资关系 C、按利益关系划分:利益冲突型、利益一体型、 利益协调型
第二章
• 14、劳动群体的特征:A、劳动群体是一种绷带织,即劳 动力组织。B、劳动群体是一个体系或系统,是一个具有层 次性的结构,C、劳动群体是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有生命力 的有机体 D、劳动群体间形成一定的组织文化,成员间在 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具有一套共同的社会规范、价值 观念和行为方式。 • 15、劳动士气的含义:劳动士气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 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 16、士气激励理论:所谓激励,就是通过组织设计适当的 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处罚措施, 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比例中项的 和地方国营,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 活动。 • 17、郝兹伯格的双因系理论:一种为保健因素,一种为激 励因系
第三章
• 1、劳动者的含义: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 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 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 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人。 • 2、劳动者特征:A、具有一定劳动能力,B处于一定的劳动 岗位,C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D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 3、劳动者素质:A自然素质:体力、智力 心理因系 B社 会素质:文化因素 思想道德因系(价值观,劳动贪多 劳动 者的现代化) • 4、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 文化是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 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和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 度凝聚力的团附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 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劳动社会学课件

劳动社会学课件

劳动社会学概览劳动社会学课件一、劳动社会学概述1.定义: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劳动现象及其与社会关系、劳动过程及其对劳动者和社会影响的学科。

2.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劳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劳动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劳动权益保护、劳动环境改善等。

3.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

二、劳动与社会结构1.社会阶层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不同社会阶层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会阶层对劳动者职业选择和收入的影响。

2.性别与劳动力市场:探讨性别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性别对劳动者职业选择和收入的影响。

3.年龄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不同年龄段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年龄对劳动者职业选择和收入的影响。

三、劳动与文化1.劳动价值观:探讨劳动者对工作的态度、工作伦理、职业道德等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2.企业文化:研究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企业文化对劳动者的影响。

3.跨文化比较: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劳动者的工作方式和劳动价值观。

四、劳动市场与就业1.劳动市场需求:研究经济发展对劳动市场需求的影响,以及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就业情况。

2.劳动市场供给:分析劳动力的供给情况,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结构。

3.就业政策:探讨政府对就业的调控和促进政策,包括就业保障、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

五、劳动权益与保护1.劳动合同:研究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等法律问题。

2.工资与福利:探讨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工资差异和福利制度等。

3.劳动争议处理:研究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包括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六、劳动过程与生产关系1.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研究生产方式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包括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劳资关系等。

2.劳动组织与生产效率:探讨劳动组织的优化、生产流程的改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等问题。

3.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包括新兴职业的出现和传统职业的消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社会学》
课程代码:00294
多项选择(文末可对答案)
1、社会调查的类型包括
A普查
B抽样调查
C访问调查
D个案调查
E文献调查
2、下列不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A自来水业
B畜牧业
C交通运输业
D建筑业
E住宿与餐饮业
3、现代社会要求社会劳动者应有的价值观念主要有A效率观念
B时间观念
C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观念
D创新观念
E自主观念
4、施恩教授总结出来的“职业锚”的类型包括
A技术/职能型“职业锚”
B管理能力型“职业锚”
C安全/稳定型“职业锚”
D创造型“职业锚”
E自主、独立型“职业锚”
5、社会分层的发展出现了网络结构观,下列概念中属于该理论的是A社会网络
B个人魅力
C社会资本
D社会资源
E中产阶级
6、从广义上来说,劳动组织指的是
A人们的社会生产组织
B劳动的分配和组合
C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
D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E劳动者的管理方法
7、劳资关系按权力结构标准可以划分为
A竞争型劳资关系
B绝对型劳资关系
C阶级斗争型劳资关系
D强制型劳资关系
E亲权型劳资关系
8、涉外企业争议包括
A合资企业里的本国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劳动争议
B本国企业管理者与外籍员工之间的劳动争议
C外籍雇主与本国员工之间的劳动争议
D在本国企业里外籍雇主与外籍员工之间的劳动争议E本国企业的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劳动争议
9、治理失业的主要途径有
A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B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C培育劳动力市场
D顺其自然,无为而怡
E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10、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为
A国有企业及其职工
B个体工商户
C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D城镇企业及其职工
E外商投资、城镇私营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
答案
1.ABD
2.BCE
3.ABCDE
4.ABCDE
5.ACD
6.ABCD
7.ABCE
8.BCD
9.ABC10.ACDE
想要获取更多真题练习
请关注“西瓜树教育平台”还有学习视频助你顺利通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