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化学九下《9课题1溶液的形成》word教案 (1)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_1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_1

《溶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 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过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一. 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特征以及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本质,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溶液的特征,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形成过程。

2.溶液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讲授法:讲解溶液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溶液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溶质、溶剂等。

2.课件:溶液的形成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定义和特征,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并解释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溶液现象的理解。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溶液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溶于水?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液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溶液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

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3) 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2)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三、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多媒体动画、分析讲解相结合四、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1)(一)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m(溶液)= m(溶剂)+ m(溶质)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二)乳化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七、教学反思1、教学前反思:在本次授课中,我首先展示了各种颜色的溶液,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以顺利的引出新课中溶液的概念。

课堂中涉及到、难以理解的微观过程,都用播放动画的形式使学生克服难点,了解知识的本质。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学后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溶质、溶剂的判断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碘酒、石灰水、稀盐酸这个三种溶液的溶质,容易出错;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现出对实验本身的兴趣浓厚,但是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比较薄弱,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溶质以及溶剂的概念,会通过溶液的性质简单区分常见的溶液。

(2)了解物质溶于水的温度变化,知道常见的几种物质溶于水后的温度变化。

(3)通过实验了解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和区分溶解和乳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和实验明确物质的溶解和常见的乳化现象,让学生建立物质在水溶液中简单的行为变化。

(2)通过多媒体演示溶解和乳化作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头脑里形象地形成溶液和乳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溶液的形成和形成过程的微观展示,让学生形成溶液微观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掌握通过比较认识事物的能力。

(1)通过了解溶解和乳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溶液的形成。

2.溶剂、溶质、溶液的区分和联系。

难点:1.通过溶液的形成,在头脑里建立溶液的微观概念。

2.会区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溶解还是乳化。

【教学方法】实验导学、组织讨论、小组合作、多媒体微观展示【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仪器【教具准备】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蒸馏水,红墨水,乙醇,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植物油,洗涤剂,烧杯,试管,胶头滴管【授课教案】教学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程【出示图片】海水中含80多创设问种元素,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题情境激发兴趣,导入【问题】如果你在海水中游思考回答引入新新课过泳的话,就会发现海水又课苦又咸,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点拨】海水中溶解了很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

1.演示实验:在20 mL水中 1.观察实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验,小组讨拌,观察现象。

论,蔗糖到2.提问:蔗糖去哪里了呢?底去哪里3.点拨:结合咱们第三单元了。

学习的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间隙进行考虑。

2.仔细听4.讲解:把蔗糖放入水中,讲,理解溶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解的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设计(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设计(1)
(还可以是气体,如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是溶质,水是溶剂)
[5屏幕展示]小结:逐一展示1、物质溶解能力与溶质、溶剂性质有关。2、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
形成溶液的状态
溶质
溶剂
气+液
气体
液体
固+液
固体
液体
液+液
量少的
量多的
有水
其它

设计意图:把握溶质、溶剂判断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充当的角色可能不同。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讨论后总结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活动:[2屏幕展示]
1、以上问题答案: 【小结概念】一、溶液 1、溶质:象蔗糖、氯化钠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糖水、盐水)
2、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3、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的魅力,感受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
试验用品:试管、药匙、滴管、碘、高锰酸钾、汽油、水
溶剂
溶质
现象
结论



高锰酸钾
汽油

汽油
高锰酸钾
学生活动:分组完成实验
[交流]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发表观点。
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九年级化学下册 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下册 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程序【课前准备】配制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

【展示】展示以上四种溶液.【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面试管中的液体,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小结】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学生观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并且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过渡】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亲手来做一下,然后来交流实验结果。

【探究实验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小烧杯、药匙。

【设问】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汇报结果。

学生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学生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把食盐等单独放人水中;也可以把所有的固体物质—起放入水中。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溶液的形成、特点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7.作业布置:设计有关溶液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
8.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发现更多溶液的实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生在前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分子、原子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微观认识。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溶液的形成及特点对学生而言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时,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3.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总结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解决问题。
4.个性化指导,提高实验操作能力: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难点,进行个性化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关注学生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
5.总结提升,内化知识:通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溶液的形成、特点、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
6.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及其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3.溶质、溶剂的判断及溶解实验操作。
(二)教学难点
1.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2.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微观解释。
3.学生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6.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
7.情感教育,培养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8.课后反思,评价反馈: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巧和知识点,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评价和反馈。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溶液的组成,包括溶质和溶剂,并举例说明。
2.讲解溶解度概念,阐述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3.演示溶解实验,如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观察溶解过程,强调溶解操作的基本技能。
4.分析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吸热或放热现象,让学生了解溶解热效应。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尤其是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溶液制备过程中的实验操作技巧,如搅拌、加热等。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能够准确描述并分析溶解过程的特点。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总结溶液的形成条件及其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如饮料、药水等,引发学生对溶液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理解概念:
安排学生进行溶解实验,观察溶解过程中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分组讨论,总结特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我还注重课后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我相信学生能在本节课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实例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为导入,如食盐溶解、药物治疗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通过对溶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的实用性,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溶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1.以生活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互学互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归纳
1.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总结溶液的定义、均一性、稳定性,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2.溶液的形成原理:归纳溶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溶液的本质。
3.溶液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总结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将新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Fra bibliotek学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证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演示:通过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 9.1 溶液的形成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 9.1 溶液的形成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课题1《溶液的形成》【实验探究3】乙醇溶于水。

【实验步骤】取少量高锰酸钾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乙醇,观察现象。

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形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分层不分层不分层震荡前分层说明乙醇密度小于水,最后不分层说明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实验现象:溶质加溶质前水的温度/ ℃加溶质后水的温度/ ℃NaCl 24 24NH4NO3 24 17NaOH 24 57实验结论:NaCl 溶于水没有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分层浑浊浑浊但不分层是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三、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活动与探究】NH4NO3 、NaCl 、NaOH 分别溶于水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插入水中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并记录水的温度;2向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 、NH4NO3、NaOH 用玻璃棒迅速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B )A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 用餐具洗洁精洗餐具上的油污C 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D 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3.“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4.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下列物质与水作用能放出大量热的是()A.白糖B.味精C.生石灰D.洗衣粉【基础训练】1.把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面粉B.氯化钠C.汽油D.蔗糖2.可以作为溶质的是()A.只有固体B.只有液体C.只有气体。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 9.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 9.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 9.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

2.理解溶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3.掌握溶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规律。

4.了解溶解物质的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物实验和观察,探究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区分溶质和溶剂。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玻璃杯、不同溶解度的物质(如食盐、砂糖、小苏打等)、温水。

2.图片或实物: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图片或实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以往的实验经验。

•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实验探究(20分钟)•学生们自行组队进行下面的实验,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

•步骤:–步骤一:每组取一个玻璃杯,将一小勺盐加入到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

–步骤二:再取一个玻璃杯,将一小勺砂糖加入到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

–步骤三:再取一个玻璃杯,将一小勺小苏打加入到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

–步骤四:观察每种溶液的外观特点。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下来。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规律。

3.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介绍溶质、溶剂和溶解的概念。

•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要求学生举一些例子进行区分。

4. 巩固练习(15分钟)•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逐个检查并讲解正确答案。

5.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规律,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区分。

•学生们将总结的内容记录在自己的笔记中。

五、课堂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总结你对溶质和溶剂的理解。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并写下你对下一节课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欲,培养学生的
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
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1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学生
剂里的溶
,并比较溶解与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