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结构

合集下载

第四讲 道德的概念、本质、结构、功能

第四讲 道德的概念、本质、结构、功能

(四)道德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道德根源于现实,受现实关系的制 约并适应着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同人 的世俗生活密不可分。任何一种道德要 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就必须立足现 实生活、面向社会生活实际,考虑到大 多数社会成员的接受程度和觉悟程度。 道德虽然源于现实,但更指向理想, 由“是什么”指向“应当是什么”。
1、“道德”一词的词源学考察 道德” (1)道
道——处世做人的根本原则 道路。 法则、规律。 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人生观、世界观、政治观或思想体系。 封建伦理纲常。 ……
“道德”一词的词源学考察(2) 道德”一词的词源学考察(2 德
德——情感和信念;坚持“道”所形 成的品质或境界 “外得于人”——“以善德施之他人,使 众 人各得其益”; “内得于己”——“以善念存诸心中,使 身心互得其益”; “德—得” ——许慎《说文解 字》
道德结构的分类
1、道德的个体性结构: (1)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道德认知、情 感、意志、信念、理想等; (2)个体的道德行为结构:道德动机、选 择、行为、效果、评价、修养等; (3)个体的道德境界结构:自发的、自觉 的、自由的道德境界;
道德结构的分类
2、道德的社会性结构: (1)道德的现象结构: ① 道德活动现象 ② 道德意识现象 ③ 道德规范现象
二、道德的基本功能
(一)道德的命令功能 ——处于道德意识的他律阶段, “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行为 “摩西十诫” “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勿践踏草坪”
“璀璨星空在我头顶,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璀璨星空在我头顶,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有两种伟大的事物, 我们越是经常、越是 执著地思考他们,我 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 远新鲜、有增无己的 赞叹和敬畏——我们 头上的灿烂星空,我 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

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的例子

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的例子

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应是相互作用的。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知,即道德认识,使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2、情,即道德情感,使人们对社会道德思想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3、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使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4、行,即道德行为,使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伦理学原理

伦理学原理

伦理学原理考试大纲杨秀香第一章伦理学概述伦理学: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客体,是关于道德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道德: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成分,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结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以“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道德具有多重的内部结构成分,是由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道德内部结构的三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西方规范伦理学中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区别:规范伦理学;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善恶标准理解上的不同:义务论主张善恶的标准是人内在理性或“善良意志”,具有动机论的特征,代表人物是康德;目的论认为善恶根源于人的感官需要和肉体满足,具有效果论的特征,功利主义是其典型代表。

元伦理学:又叫分析伦理学,是一种运用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分析道德概念、道德判断的性质和意义的道德理论体系。

元伦理学的产生以英国伦理学家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为标志。

其兴起的理论意义在于改变了伦理学的研究方向。

现代应用伦理学:广义的应用伦理学是指伦理学的原理、原则规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和实践研究。

狭义的应用伦理学产生20世纪中期,是为了解决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而在伦理学上提出的方法和途径。

主要有经济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和计算机网络伦理学。

伦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伦理学的特殊方法。

第二章道德的本质和社会作用马克思主义道德社会本质论:人为什么需要道德决定于人的生存状态。

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

人是个体和社会的二重存在。

人的二重存在决定了道德调节的必要。

人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道德这一特殊的规范调节形式。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经济关系对道德具有决定作用: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不同利益,决定着各自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人们在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决定了道德领域里的对立和斗争;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有两种情形:其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改变,迟早会导致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的新旧更替;其二,同一经济结构内部的某些重大变化,也会引起相应道德体系的变化。

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结构

1、品德的结构:一: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习道德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引发和调节道德行为。

三、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道德意志能调节和控制各种情感和行为,是学习道德规范的动力保证。

四、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品德心理结构的四种成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2、皮亚杰道德发展论:通过对偶故事让儿童进行判断从而考查儿童品德。

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儿童处于感觉行动时期,行为多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儿童道德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又称服从阶段。

可分为自我中心阶段(2~5):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权威阶段(5~8):尊重权威和年长者命令。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以服从为特征,以平等观念为主要特征,任务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到了真正的自律阶段,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10岁是一个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的思维判断主要根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后儿童对此判断多依据自己内心标准,即自律道德。

局限性:认为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班的协作,而不是成人的教育或榜样,否定了榜样的作用;只顾及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行”的因素;否定了成人的强制、约束以及协作在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 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2. 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同 时,它也反映着人类的普遍性。 4. 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二)个体道德行为
个体道德行为倾向是个体对道德义务和道德实践的选 择偏好,往往决定个体道德行为的品格。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自我道德修养倾向,如自我道德心理涵育倾向、自 我道德行为整饬倾向等;
(2)自我道德选择倾向,如道德动机选择倾向、道德行 为方式选择倾向、道德目的或效果选择倾向等;
(3)自我道德评价倾向,如道德动机评价倾向、道德行 为方式的评价倾向、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的评价倾向、道德行为整 体评价倾向等。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关系和社 会道德活动的动态反映,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 视为保证个体道德活动的能力系统。它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道德认知过程,如道德直观、道德体 验、道德思维和道德想象等过程;
(2)个体道德情感过程,如道德情绪和道德情 操的发生、发展、确立等过程;
---道德具体规范是社会生活各具体领域中的规范,从更 具体的意义上对善恶进行评价和反映。
道德活动
道德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指导下形 成的,反映一定社会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 为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道德水 平提升而进行的各种具有善恶意义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道德决策活动、社会道德评价活动、 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等。
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 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社会意识。一方面,道 德意识包括各种社会情绪、舆论、风尚、习俗、 惯例等社会道德心理现象,这些同人们的日常 生活、道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感性的、不系 统的,同时又往往在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固 定下来并代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 面,道德意识还包括各种道德思想、观点和理 论体系,这些并不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道 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理性的、系统的,不同 性质的道德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往往反映着 不同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

第三章 个体道德结构

第三章 个体道德结构

第三章个体道德结构一、个体道德的内在层次结构结构作为整体因素的构成,个体道德结构指代的诸因素之间的有机构成。

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德心→内在→道德意识德行→外在→行为德品→境界→追求也就是个体道德作为个体道德意识,包括两层次个体道德发生发展过程的心理结构:道德规范内在的过程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个体认同和追求一定道德价值的倾向性心理结构:道德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一)个体道德发生发展过程的心理构成——道德认知过程,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能力。

1 、道德认知:个人在道德实践中通过感性直观、直觉体悟、理性思维等形式,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的要求,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性过程。

2 、道德情感:个体在特定的道德实践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情感方式,形成稳定的善恶情绪,情感和情操过程,具体:一个人对一定道德价值形成热情或冷漠,偏好或厌弃,热爱或憎恨,追求或不屑和善恶情绪过程。

3 、道德意志:个人在道德认知力量和情感力量作用下,形成坚持追求一定道德价值所必需的意志力量的过程:道德决断力、坚持力、自制力等。

这三方面构成的认知力量、情感力量、意志力量有机结合,保障个人履行一定道德要求,追求一定道德价值的道德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内在精神力量。

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构成个体道德能力系统,保证个体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过程中不仅头脑清醒,目标明确,且富有热情,激情,具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个人认同和追求道德价值的倾向性心理构成是个人把一定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之后形成的道德心理需求系统。

道德需要道德理想道德兴趣道德信念1 、道德需要:指个人作为道德生活主体,对确立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实现一定社会道德价值的心理欲求和心理期望以及在道德上实现自身人格尊严,人格价值和人格完善心理欲求和心理期望,与个人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基本需要相联系的。

2 、道德兴趣:是道德需要的具体心理表现和发展,明确化了的道德需要。

具体表现为个人对一定道德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心理关注或心理趋向。

德育结构的四要素

德育结构的四要素

德育结构的四要素
德育结构的四要素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 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个体对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价值观等的认识和理解。

它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只有当个体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2.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对善恶、正邪、荣辱等的情感反应。

它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能够激发个体的道德意愿和行动力。

3.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在面临道德困境或诱惑时,坚持正确道德行为的决心和毅力。

它是道德行为的支撑,能够帮助个体克服困难,抵御诱惑,坚持道德原则。

4.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驱使下,实际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

它是德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个体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德育结构。

在德育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二、道德的结构
(二)个体道德结构 个体道德意识倾向是个体对现实道德关系、道
德自制、道德坚持等过程。个体道德意识倾向 是个体对现实道德关系和社会道德活动的动态 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视为引发个体道德 活动的动机系统。它主要包括个体道德需要、 个体道德兴趣、个体道德理想、个体道德信念 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社会道德结构
在社会道德结构三要素中,道德意识是道德准 则制定的思想前提,又对道德活动具有指导意 义;道德准则是道德意识的现实表现,又是道 德活动的直接行为依据;道德活动不仅是道德 意识形成的现实基础,而且是道德准则得以表 现、保持、变化和更新的重要条件。三者的划 分是相对的,作为社会道德现象的有机组成部 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社 会道德现象的整体,缺一不可。
益补充。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4)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在本
质上是一致的,并且互相渗透。
一、道德的本质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道德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宗教是一种虚幻的超人间的力量,而道德
则是真实的人间力量。(2)虽然道德与宗教都依靠信 仰的力量发生作用,但宗教的信仰是非理性的,它表 现为对现实的失望之后而转为对宗教的说不清道不明 的精神寄托。(3)宗教与道德所追求的目的也是不同 的。宗教着眼于未来,但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所谓来 世;而道德则追求的是现实世界。
一、道德的本质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道德不同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 的特殊的规范性。
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第二,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
自己开辟道路。 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论道德的结构

论道德的结构
服 从 社 会 道 德 原则 。
过程。道德规范的他律性表现为道德规范 的外在约束性 和导向性。道德 规范的外在约束性是指道德规 范对人 的欲望 的束缚 ,告诉人们不 可以做 什么。道德规范的导向性是指社会道德规范对人 的行为 的指 引 ,告诉人 们应该怎么做。外在的约束性 与导向性是对社会道德规范在不 同角度的 解释 ,外在约束性是以 “ 不应 当’为侧重点来解 释社会道德规范 ,导 向 性是以 “ 应当” 为侧重点来解释社会道德规范。道德的他律体现 的是社 会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在这个 阶段道德发生作用的力量来 自于社 会道德 的压力如舆论压力等 ,不是来 自于道 德 主体。这 时道德 的力 量是 有限 的 ,当外界的诱惑足够大时 , 他律 的约束力就会显得苍 白无 力。只有道 德主体对社会道德规范长生认 同,并将其 内化为 自己的道德 品质 ,将外 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 ;才能更有效地控制 自己的欲望。 从个体道德形成的过程分析 ,个体处于婴幼儿时期 尚未形成 自我道 德意识 ,成人对个体的要求及个体对成人道德行为的模仿成 为个 体同社 会联系的桥梁。当个体 的行为符合成人 的道德要求时会得到一定 的奖励 或表扬 ;当个体 的行为违 背成人 的道德要 求 时会受 到一定 的惩 罚 或批 评 。这个过程体 现了道德 的他律性 。道德他律行为的反复 出现会 在个体 的意识中不断强化 ,随着个体年龄 的增长和道德经验 的丰 富,最终 产生 道德认同形成相对稳定 的道德 品质 。道德品质形成之后并不是一 成不变 的 ,而是继续在道德他律性 向 自律性转化 的过程 中不断调整提高。
二 、道 德 结构 对 个 人道 德 品质 形 成 的 作 用 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是 道德规 范他律性 向道德规范 自律性 转变 的

道德结构知识点总结

道德结构知识点总结

道德结构知识点总结一、道德结构的内涵和特点:1. 道德结构的内涵:- 道德结构是指个体在道德认知领域的认知结构,包括对道德价值和规范的认知、评价和决策过程,是个体对道德问题的反应模式和心理结构。

- 道德结构是对于特定道德认知对象的认知模式和心理结构,它是个体对道德问题的理解、评价和决策过程的心理表征。

2. 道德结构的特点:- 多元性:道德结构是多元的,包括对道德价值和规范的认知、评价和决策过程的心理结构,涉及到认知、情感、决策等多个方面的心理过程。

- 动态性:道德结构是动态的,受社会文化、历史和个体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道德结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 复杂性:道德结构是复杂的,不同人的道德结构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形成的道德认知模式和心理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二、道德认知结构的形成:1.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会影响个体的道德认知结构,塑造了个体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和评价模式。

2.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对道德认知结构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不同宗教对于道德价值和规范的理解和强调不同,会影响个体的道德认知模式和心理结构。

3. 教育和社会化:教育和社会化是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形成的重要途径。

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中传授的道德知识、规范和价值观念,对个体的道德认知结构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4.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也对道德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社会规范对于个体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化和引导,会影响个体的道德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5. 个体经验:个体的经验也会影响道德认知结构的形成,个体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中所积累的经验会对其道德认知模式和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

三、道德认知结构的要素和层次:1. 道德价值:道德认知结构的要素包括对于道德价值的认知、理解和评价。

道德价值是对于什么是好的和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好的和什么是丑恶的认知和评价,是道德认知结构的核心要素。

论道德结构

论道德结构

论道德结构摘要:道德的完整结构是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活动三方面构成。

道德的意识是前提、道德规范是标准、道德活动是载体。

道德义务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按照道德原则或规范对人们的要求;道德权利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下应享有的人格、尊严以及相应的利益等。

因而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是道德规范延伸的具体体现,这便构成了深层道德结构。

关键词:道德意识;道德活动;道德规范;道德权利;道德义务长期以来对于道德结构的构成,伦理学界的观点可谓是众说纷纭。

从总的方面来说,主要观点有: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行为;直观结构说和经验结构说;道德意识活动、道德选择活动、道德实践活动。

还有当今比较新的观点如王海明的道德规范、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底线伦理、共同信念、终极关怀等。

这些观点虽然都很有道理,但我们认为道德结构应由它的完整结构和深层结构所构成。

一、道德的完整结构要想研究道德结构是如何构成,首先必须明白一个概念: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道德”含义很广,运用也极为广泛。

通常用来表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和规则。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道德科学定义为: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总和。

“道德”这一概念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种主观意识,又是一种客观要求,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因此,从道德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道德的结构离不开意识、规范和实践活动,归纳起来道德的完整结构是由道德意识、道德活动、道德规范这三者所构成。

从伦理学道德结构论角度出发将他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框架,这个有机框架将反映出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性和诸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道德的首要因素是道德意识,所谓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

并且道德意识被一定的阶级利益和经济关系制约。

论道德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价值实现

论道德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价值实现

( )、 道 德 价 值 与 道 德 规 范 人 们 在 制 定 道 德 规 范 的 过 程 , 首 先 背 两 大 效 用 。行 为 事 实 如 何 是 道 德 一
基 本 结 构 和 基 本 逻 辑 关 系。道 德 规 就 是 对 道 德 价 值 的 研 究 探 讨 , 在 对 价 值 、 行 为 应 该 如何 所 由 以产 生 和
的 界说 ,道 德 界说表 明 ,道 德属 于规 仅 道 德 规 范 与 道 德 价 值 两 者 是 不 可 德 行 为 事 实 。一 切 道 德 价 值 , 一 切
能 结 合 的, 其 要 结 合 必 须 有 一个 中 行 为 应 该 如 何 与 不 该 如 何 全 等 于 行 介 ,这 个 中 介 就 是 道 德 价 值 判 断 。 为 事 实 如 何 对 道 德 目的 的 符 合 与 违
是 根 据 行 为 事 实 的 某 种 效 用 , 即 行 规 范三个 基本 因素构 成 ,在 道德 的这 应 该如 何 是行 为独 自不 具 有 的属 性 , 为 事 实 对 于 道 德 目的 的 效 用 来 制 定 种 结构 中 ,道 德规范 是道 德价值 判断 是 行 为 事 实 如 何 与 道 德 目的 发 生 关 行 为 应 该 如 何 的 道 德 规 范 的 。从 直 的表现 、形 式;道德 价值 判断 又是道 系 时 所 产 生 的属 性 ,是 行 为 的 关 系
论道德结构 的 内在逻辑关系及其价值 实现
张恒道
(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安徼芜湖 2 1 0 ) 4 0 3
【 要 】 德 结 构 主要 由道 德规 范 、 道 德 价 值 判 断 、道 德 价 值 构 成 。 其 之 间的 逻 辑 关 系是 :道 德 的 内容 是 道 德 价 值 ,形 摘 道

道德的结构名词解释

道德的结构名词解释

道德的结构名词解释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指导着人们在行为和决策中选择善良、正确和公正的道路。

然而,道德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由多个相互关联的结构组成。

本文将探讨道德的结构,包括道德原则、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和道德意识。

一、道德原则道德原则是指在道德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它们代表着广义的道德标准,是人们在道德判断和决策中的指导原则。

常见的道德原则包括:真实、正直、公正、仁爱、责任、尊重和公平等。

这些原则源于人们对社会和个体利益的平衡考量,旨在促进正义、和谐和人类发展。

道德原则是道德行为的基石,它们指引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道德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是道德原则所导向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着社会和个体所追求和珍视的价值取向。

道德价值观对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常见的道德价值观包括:真理、自由、平等、尊严、友善、勇气、诚实和公共利益等。

它们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可能有所差异,但都以促进人的幸福和社会进步为出发点。

道德价值观是道德准则的集合,它们塑造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和判断力。

三、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针对特定情境和行为的道德要求和规定。

它们是从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中推导出来的具体指导原则,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和行为准则。

不同社会和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旨在约束个体行为,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常见的道德规范包括:不撒谎、不盗窃、不伤害他人、尊重他人的隐私和自由等。

道德规范通过惩罚与奖励机制来推动个体遵守,维护了社会的道德秩序。

四、道德意识道德意识是与道德观念相关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它指个体对道德问题所持的主观评价和态度,包括对于道德行为的认同、嫉妒、责备、同情和钦佩等。

道德意识是人们对于个体和社会道德关系的理解和反应,能够激励和引导人们行为的选择。

个体的道德意识受教育、文化和社会化等因素的影响,但也受到个体内在的道德素养和良知的塑造。

综上所述,道德的结构包括道德原则、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和道德意识。

道德的结构概念

道德的结构概念

道德的结构概念道德的结构概念是指道德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

道德结构的研究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道德的本质、价值、规范、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起着约束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因此对道德结构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处理道德问题。

首先,道德的结构包括道德价值体系。

道德价值体系由人们共同认同的道德价值观组成,它是道德判断和行为的依据。

道德价值体系包括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人权、公正、自由、平等等价值的认同。

不同文化和时代的道德价值体系可能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于“应当如何行为”的共识。

其次,道德的结构还包括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对于道德价值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人们在具体情境下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道德规范可以分为道德禁止、道德命令和道德期望三个层次。

道德禁止是针对违背道德价值的行为进行限制,如禁止妨害他人生命、财产的行为;道德命令是针对符合道德价值的行为进行要求,如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道德期望则是对人们行为的期望,但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要求,如期望人们乐于助人或关心社会公益等。

另外,道德的结构还涉及到个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个体通过道德教育、社会交往等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道德观念和判断能力。

道德行为则是指个体在道德认知的指导下,实际采取的行为举止。

个体的道德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道德价值观念、个人兴趣、社会环境等因素。

最后,道德的结构还包括道德理论。

道德理论是对道德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解释的学科,它包括传统道德理论和现代道德理论两个方面。

传统道德理论主要包括伦理学、功利主义、权利理论等,它们试图回答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追求道德等基本问题。

而现代道德理论则倾向于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研究道德现象,涉及到道德发展、道德意识形态、道德决策等问题。

综上所述,道德的结构概念包括道德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个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以及道德理论等要素。

道德品德的心理结构口诀

道德品德的心理结构口诀

道德品德的心理结构口诀
道德品德的心理结构口诀是:一实质、二观点、三过程、四原则。

具体来说,道德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种基本心理成分。

-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
部分;
-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
过程;
-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此外,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具体全面的信息,可以查阅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书籍。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结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结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结构
1 .从关系对象上,主要包括:
1 )对学生:关爱、尊重、公正
2 )对教育事业及教育教学工作:尽心尽力(敬业)
3 )对自身:不断完善、彰显人格魅力
另外,包括对教师同行、对学生家长、对社区及社会其他教育机构等。

2 .从调整原则上,主要包括:
1) 奉献精神:意识、精神境界、情操
2) 实践智慧: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育机智、教育艺术
3) 持续发展:不断自我超越、自主创新、提升人格魅力
3 .从发展水平上,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1 )底线:遵纪守法,做合格公民。

2 )基准:履行教师基本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 )上线:实现师德理想,成为德性教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道德的结构
1
道德结构 的内容
2
道德结构 诸要素 的关系
3
道德结构 的特征

一、道德结构的内容
• 1.道德的结构是个动态系统,但是,相对于一定时代、一定社会 的人们来说,由于其社会存在的相对稳定性,道德也相应地表现 为像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 2.一般来说,道德能够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 身之间的关系。而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身的对立 统一中所表现出的种种状态便决定了道德结构的宏伟画面。

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
• 3.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道德作为社会的意识 形态,其内容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与此相 适应,道德的结构也必然发生变化。只是与道德 内容在根本原则上发生质变不同,道德结构的变 化只是表现在其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面, 因为无论怎样变化,道德结构的职能是不变的, 及表现道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道德关系。因此, 在道德内容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道德结构并不 需要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而只是调整其内部各 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表现新的道德关系 即可。可见时 性特征,即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中。道德结构相 对于道德的内容来说,属于形式的方面,它一经 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 2.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道德结构将道德原 • 则和规范置于核心地位,使其成为道德意识的 • 主体以及道德结构的支撑点,从而使道德结构 • 带有鲜明的主观特征。但是,道德意识的主体 • 并不等于道德行为的主体,道德意识的作用是 • 通过人的现实活动来实现的,没有人的现实的 • 道德活动,道德意识既不能产生,也无法发挥 • 其能动作用。因此道德结构所体现得到的思想 • 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统一,实际表现 • 为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道德结构诸要素的关系
道德意识
思想基础
道德活动形式
道德规范体系

道德意识
1.道德意识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思想基础,道 德规范体系又是道德意识的集中体现。 道德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是人类 社会生活中现实的道德关系的直接反映。 道德规范体系则是道德关系长期发展的结 果,是人们对现实的道德关系的一种概括 和总结,并使道德关系以原则、体系等方 式固定下来。人类对道德关系的概括是在 一定得到的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没有道 德意识,就没有道德规范。
• 3.社会道德结构主要分为思想意识体系、规范体系、活动体系。 • 思想意识体系:道德主体作为能动的活动者,有一定的道德意识
。 • 规范意识:道德主体所遵循的道德规范。 • 活动体系:道德主体的主观因素的客观化。 • 4.人类的道德思想正是通过人们的道德活动才得以发挥作用,并
且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对于道德活动的主体来说,在于努 力地创造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使得道德意识能够有效的在道 德活动中发挥作用,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不断地推动道德活动 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其美好的道德理想。

• 3.道德规范体系是道德活动形式的基础。 • 道德意识对人们的道德生活的指导作用 • 主要是通过人们的道德活动实现的。道 • 德活动依据一定的道德意识也即一定的 • 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内容要求人们按照一 • 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事。不体现道 • 德规范的道德活动是不存在的

三、道德结构的特征
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

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 1.道德结构是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统一。道德 • 结构所包含的各个因素之间是按照一定规律 • 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其内部各个因素的联 • 系方式和程度上的不同,而且在不同的道德 • 关系和道德观念所反映的人类的道德认识层 • 次也是不同的,因此道德结构是整体性和层 • 次性的统一

• 2.道德意识也是道德活动形式的思想基础。 • 人类道德实践的发展,是道德的直觉性日 • 益提高,其主要的表现就在于道德活动愈 • 发的需要道德意识的指导,没有道德意识 • 指导的活动是一种盲目的活动,不会在现 • 实生活中得到预期的效果。到的活动形式 • 的日益开展,又会反过来为道德意识增添 • 新的内容,从而使之更加完善,更好地对 • 道德活动形式发挥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