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诗两首教案1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黑人谈河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黑人谈河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黑人谈河流》教案设计【教材分析】莱蒙托夫的《祖国》,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

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

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在兰斯顿·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意象。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

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

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外国诗歌的能力。

2、了解外国诗歌的风格特点,掌握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

【教学建议】1、这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各有各的特点。

来蒙托夫的《祖国》,在平实中见真情。

休斯的《黑人谈河流》,在深邃中现自豪。

由于是外国人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种族,教学时要适当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

2、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给学生演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俄罗斯的风情,以便更好的理解这首诗。

3、休斯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这首《黑人谈河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达了黑人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意识、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

同时,在当时种族歧视的恶习尚未根除的美国,这首诗还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即鼓励黑人同胞不要放弃希望,要对自己的种族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祖国》一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

二、研读《黑人谈河流》1、初读诗歌,了解内容:⑴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停顿、重音,解决字词。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咏唱故国诗情 1《诗两首》乡愁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咏唱故国诗情 1《诗两首》乡愁 新人教版

意象 言
构思 语
下面是 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根据分析现 代诗的方法,学习这首诗 ,并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故乡的 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
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
手别离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 主 别题离,后两篇都乡是愁通/过是创一造棵性/没的有比年喻轮来的书树写心中的永愁不,/两老首去都 是抒情诗。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啊,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海、给黎明。 啊,母亲, 我的甜柔深切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 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 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 腻和缠绵。
拓展阅读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 大陆。
(《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
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 去,睡整张大陆。 ( 《当我死时》)
乡愁 ——余光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



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 很长的时间化作一颗一颗热泪。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5)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5)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诗歌。

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现代诗,单元教学提示说:“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吟诵与欣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同时注意诗中饱含着丰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概括来说,本单元有三大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艺术形象、体验乡国之思。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生阅读有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时代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概括说来,课标对阅读教学有三大要求:强化朗读教学;体验思想感情;感受作品形象。

【学情分析】整个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人教版)共收入二十三首现代诗歌,而《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是其中语言最凝练,感情最深沉,创造的土地等意象也最具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因此,本诗是引导初中生实现诗歌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意象、体验乡国之思的最好的载体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走近作者艾青,了解创作背景;感悟诗歌意象,领会爱国主旨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体验;鉴赏关键词句,抓到解诗之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深沉的爱国之情;感情无私的奉献之爱(解析:目标强调感情朗读、诗歌意象和爱国之情三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验情感、语言;二是理解诗歌物象、意象区别教学难点:通过鉴赏关键词句领会意象、主旨【教法学法】一、朗读教学法。

通过初读感知、再读了解、范读引导、学读品味、熟读成诵等步骤,多角度、步步深入地实现目标。

(解析:教师范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二、关键词句鉴赏法。

关键字句鉴赏法是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

课将继续引导学生采用此方法赏析【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分钟)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有很多人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我们的很多长辈们都曾种过土地,我们也是吟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长大,我们是否对土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呢?有一位诗人艾青,就用一首诗表达了对土地的无比深沉的热爱。

最新人教版语文教参九年级下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语文教参九年级下名师优秀教案

致老师们98第一单元单元说明971诗两首962我用残损的手掌95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944外国诗两首9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92第二单元单元说明915孔乙己906蒲柳人家(节选)897变色龙888热爱生命(节选)87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86第三单元单元说明859谈生命8410那树8311地下森林断想8212人生81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关注我们的社区80第四单元单元说明7913威尼斯商人(节选)7814变脸(节选)7715枣儿7616音乐之声(节选)75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74 第五单元单元说明7317公输7218《孟子》两章7119鱼我所欲也7020《庄子》故事两则69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68第六单元单元说明6721曹刿论战6622邹忌讽齐王纳谏6523愚公移山6424《诗经》两首63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62---------------------------------------------------------目录99第一单元阅读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3乡愁42我用残损的手掌18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54*外国诗两首祖国30黑人谈河流31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38第二单元阅读5孔乙己516*蒲柳人家(节选)737变色龙878*热爱生命(节选)95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107第三单元阅读9谈生命12410那树13111*地下森林断想14012*人生148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关注我们的社区154第四单元阅读13威尼斯商人(节选)159 14变脸(节选)17115*枣儿17716*音乐之声(节选)185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191第五单元阅读17公输201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819鱼我所欲也21420*《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22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221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228 第六单元阅读21曹刿论战24222邹忌讽齐王纳谏24923*愚公移山25624《诗经》两首关雎265蒹葭266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276致老师们98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配套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以便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1《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艾青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型:赏读课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我祖国》,说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二.目标出示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

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3。

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4。

指名朗读诗歌.5.学生齐读诗歌.四。

品读诗歌1. 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明确并板书:鸟:诗人自己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诗两首》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2.沉潜涵泳,品味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3.体味恋土深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诗坛泰斗”艾青(屏显以土地为背景的诗人图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虽仅仅10行,共110字,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读它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标题、作者)(设计意图:以情字切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避免了拖泥带水、波澜不惊,追求的是一种简明犀利而又能迅速激起阅读期待的艺术效果。

)二、吟诵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吟诵这首诗,三分钟后任选择下面一个话题说话。

(屏显话题,学生自由吟诵)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2.指名吟诵。

3.师生共评。

(学生先谈,而后教师指导)这是一首自由体新诗。

新诗,即“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诗,它和旧体诗不同,字数、停顿、押韵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

朗读新诗,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请同学们参考屏幕上的停顿和重音标示再朗读两遍这首诗。

(屏显)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在../也腐烂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4.再指名吟诵。

三、对话怎样理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怎样理解“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怎样理解“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怎样理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1.讨论学习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对话中教师的作为)(1)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歌的特定生活情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12.2.07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我所任教的 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教材教本分析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

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

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

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

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三、教学目的: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y)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y)

《乡愁》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挚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学习过程一、学(一)自主学习(A、B层学生都要求掌握)1.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了解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

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二)合作学习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A层学生都要求掌握)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教师点拨: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2.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A、B层学生都要求掌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词语?
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
三、赏析研读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
批注
一、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课件展示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
2.提问:
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
2.“我”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3.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
4.练习。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

诗歌阅读之三: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主要考查两种题型:
1.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该字好在何处? ②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
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沉郁顿挫„„②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当然一般中考不要求这么 深入,但也不排除例外。
(2011 年河南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九年级(下)
第一单元 吟唱家国
1 诗两首
1.字音字形
嘶哑 ( sī )( yǎ ) .. 吹刮 ( guā ) . fǔ( 腐 )烂
汹涌 (xiōng )( yǒng ) .. yó u( 邮 )票
2.词语积累
嘶哑 :声音沙哑。 (1)________ 汹涌 :(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2)________ (3)温柔:温和柔顺。
4.文意感知 (1)《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写于 1938 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 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
一只鸟 ,通过鸟儿的_______ 歌唱 , 诗。诗中,诗人假设自己是_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 决心为其献出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强烈愿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超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超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悲伤是---------------
痛苦是---------------
母爱是-----------------
师总结: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某某的统一早日来到。
(此时重放乡愁录音,在音乐声中进行总结)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可以说乡愁是一首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无论是远在天涯还是近在咫尺,有乡愁的灵魂就会有根,有根的生命就会长成一棵开花的树。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用爱和激情去感受生活的诗意。让我们在课外能够继续通过这种鉴赏诗歌的方式来积极的感受和体味诗歌之美。
②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认真讨论: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就由个人的思乡思亲之情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
归纳:
小时候 邮票 故乡之思
长大后 船票 托物言志 ∣逐层
后来 坟墓 ↓推进
现在 海峡 家国之情
《乡愁》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乡愁》
三、教材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是某某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初中语文_1 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1 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诗两首——乡愁》学情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就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而言,也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值得一品。

但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乡愁情结,了解诗歌的结构体式特点,体验思家念国之情,并尝试运用本课所学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两首——乡愁》效果分析本节课把教学过程放在合作、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生互教互学、合作交流。

由于本人充分的信任、积极的期待,使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当学生心中有疑问时,教师及时地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巧妙点拨,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中,思想碰撞出火花,大家对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得了知识,感悟了方法。

在课堂上,“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如果教师经常这样上课,天长日久,语文学习的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诗两首——乡愁》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这首诗在构思上,诗人用对比(对照)与层递相结合的方法,倾诉远离大陆的游子一往情深的“乡愁”。

从“小时候”离乡背井写起,层层深入,写到现在,归结到最大的乡愁是由于“一湾浅浅的海峡”相隔而成的。

至于如何消除乡愁,诗人并不点破,含蓄于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回答。

全诗共4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4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单元介绍及第一课《诗两首》人教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单元介绍及第一课《诗两首》人教实验版

初三语文第一单元的单元介绍及第一课《诗两首》人教实验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同学们好,本周我们讲解第一单元的单元介绍及第一课《诗两首》。

九年级下和九年级上一样第一单元安排了诗歌单元。

这个单元的诗歌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都以“土地情思”为主题,其内涵是爱国思乡。

从情感价值观这一维度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来看,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

另外,阅读诗歌还应该注意积累诗歌的优美语言,记诵名言警句。

你应该仔细、反复品味这几首诗歌,深深的记忆以下几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唱着疲惫的歌”“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等。

学习第一课《诗两首》:1. 学习目标:反复朗读这两首诗,品味诗歌的语言。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复习九年级上“怎样读诗”:我们阅读诗歌,首先要诵读诗歌,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当中描绘的优美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优美含蓄精炼的语言。

3. 这一单元我们还应该在九年级上学习诗歌的基础上,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即意象。

4.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整体感知1. 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了这首诗?2. 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风霜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诗人艾青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1诗两首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学习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难点)3.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大地上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正是由于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血肉与不屈的抗争,才换来了抗战的胜利和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预习展示1.阅读资料,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初读课文,把握节奏与情感基调。

(1)初读课文,用“/”划分诗歌的停顿,用“·”标出重读的字词。

明确: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前两句诗句,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三、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把握象征意象1.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这些对象又象征着什么?明确: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繁衍养育了中华民族,现在却遭受侵略者欺凌的国土;“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爱国思乡情教学案 (新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爱国思乡情教学案 (新版)新

第一单元爱国思乡情1.积累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

2.了解相关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

3.掌握现代诗歌的文体知识。

4.揣摩品味诗歌的语句,体会诗歌借助意象来抒情的表现方法。

5.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了解诗人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1.通过诵读文章,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2.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理解,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艺术的魅力。

1.体会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热爱和思念之情,加深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树立珍惜幸福生活的思想。

3.体会诗歌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4.理解两位外国诗人用不同方式抒发的爱国、思乡之情。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以“爱国思乡情”为主题的。

选文体裁都是诗歌,其中《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中国现代诗歌,《祖国》《黑人谈河流》是外国诗歌。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借“土地”表达了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体现了在当时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余光中的《乡愁》以时间的变化,选择了几个具体而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乡、对祖国的殷切思念之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诗歌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他对解放区深情的向往,对祖国未来热切的盼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诗人舒婷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莱蒙托夫的《祖国》描写了诗人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象、最普通的农家生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

休斯的《黑人谈河流》突出了黑人种族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地位,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重点】1.反复朗读诗歌,关注诗歌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2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2 (新版)新人教版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课前准备】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由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台湾歌手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演唱这首歌时,曾使演唱会现场的观众潸然泪下。

是啊,台岛游子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

《乡愁四韵》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在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来研读于光中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乡愁》。

第一乐章作家身影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查阅的有关余光中的生平、创作资料以及写作《乡愁》的背景资料。

教师评价、补充、强调: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

1974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85年,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作品多产,风格多样。

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

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

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布置作业
教师复备
教后小记
上课时间:年月日l,教师深地范背全诗。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第一单元诗两首1
章、节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第1课时
课型
阅读
教学
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重点
难点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
一、导语设计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四、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