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全国通用2020_2022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通用2020_2022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2022年】无【2021年】1.(2021·辽宁·高考真题)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
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021·海南·高考真题)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
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
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B.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C.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D.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商口岸由洋人把持,所以出现了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的现象;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所以出现了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
由此可知,不同政权分别实行不同的时区划分,这反映了“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排除A项;“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B、D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检测(十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
综合检测(十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
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解析:选D “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由材料出处《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可知描写的是在上海的西方人饮食情况,没有反映“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故C项错误;据材料“请客今朝用火鸡。
啤酒百壶斟不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城市社交活动中西餐逐渐流行,故D项正确。
2.(2019·临沂一模)18世纪到20世纪初,在广州等地有许多表现中国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的外销画,这些外销画融进了西洋绘画的技巧,但风格又和西洋画有明显的区别。
这反映了广州( )A.传统艺术已逐渐没落B.是中西文化融汇之地C.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D.对外贸易居全国首位解析:选B 据材料“这些外销画融进了西洋绘画的技巧,但风格又和西洋画有明显的区别”可知传统艺术已逐渐没落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广州是中西文化融汇之地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绘画艺术,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3.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
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
痛矣……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此令!”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辫的主要目的是( )A.改良社会风气B.恢复汉族传统C.推翻专制统治D.革除满清恶俗解析:选A 从材料“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有中国近代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
”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
从文明史观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东西方文明的冲突B.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C.西餐已经普遍盛行D.近代中国饮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之所以在寿宴上反对西餐是因为“刀叉”的使用影响了寿宴喜庆的氛围,因为“刀叉”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喜庆”的文化相矛盾,材料中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东西方文化、文明的冲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西方饮食的抵制,只是说在寿宴上不喜欢用西餐中的“刀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西餐普遍流行,故C项错误;中国人不喜欢在寿宴上用“刀叉”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本质上是中西文明的冲突,故D项错误。
2.下图框内所述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
材料说明( )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可知该现象出现于中华民国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互换约指”“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可知青年男女都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故B项错误;材料中“宣读婚约”“携手同归”“主动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等婚姻习俗,体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故C项正确;宣传民主科学思潮出现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时间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3.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千克,2002年降至78.5千克。
这表明( )A.自然灾害致使粮食产量下降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答案: C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持续性的自然灾害,所以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与自然灾害无关,故A项错误;1982年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粮食产量连年增加,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这与题干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不符,故D项错误。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检测18_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中设立的“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体现出辛亥革命后妇女参政的可能性,故A 项正确。
2.(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诗咏关雎,雅歌麟趾。
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
互助精减,共盟鸳鸯之誓。
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解析:选B中国传统婚姻是为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仪式为三拜九叩,未有结婚证和婚姻自由,此结婚证即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故B项正确。
3.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
这说明()A.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B.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C.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D.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解析:选D废除缠足表明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故D项正确。
4.(2017·乌鲁木齐诊断)历史文物反映着历史变迁。
下列图1到图2的“报时”方式的变化较能反映出()A.生活方式的变化B.思想观念的变化C.政治制度的变化D.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解析:选A“报时”方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间观念的变化,但更多体现的是生活方式上的变化,由“晨钟暮鼓”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变化,故A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达标检测卷及答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9·宜宾模拟)下图是丁聪1981年画的一幅漫画,作品试图表达的主题思想是( )A.新潮冲击下传统服饰的变迁B.时代前进需挣脱观念的束缚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阻力较大D.现代化建设的政策保障不足B2.(2019·荆州高三质检)下表为1912年年初中国主要省区和同期美国不同年龄人口所占比例比较。
与美国比较,中国人口发展表现为低速增长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 )A.B.民间海外移民的结果C.中国近代恶劣的生存环境D.清政府人口政策失误C3.(2019·安徽省十校发展共享联盟联考)人力车是日本人在1869年创制的,于1871年引进上海。
《申报》1874年7月报道:“东洋来之顺利小车,沪上依式置造者已多,租界共约有一千有零。
”该报道表明,上海( )A.开启了交通近代化B.积极仿制日本机器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代步工具发生变化D4.(2019·滨州期中)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B5.(2019·全国百校联盟联考)1934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山东省》记载:“山东近年电话建设,颇有进步,而济南为电话线网之集中点。
但有商办、省办、部办三种。
商办者,成立最早,通话范围在济南市区,省办、部办电话,皆最近五年成立。
”此记载可以佐证近代山东( )A.通信事业的起步早于其他省份B.社会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C.工商业的发展由分散趋向集中D.经济重心从沿海转向内地B6.(2019·浙江省“超级全能生”联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
1892年,温州豪士宋恕力倡改良,指出是否是变法者“必自易西服始”。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用版)练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用版)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中提到“教育工作应该为战争与进行广泛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服务观点出发,教育为着战争……用教育工作帮助战争的动员”。
这种教育( )A.具有泛政治化倾向B.走群众路线C.具有全盘苏化倾向D.服务抗日战争2.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3.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 )A.粮票→股票B.大人→先生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5.李鸿章曾发出如此的赞叹:“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能得声。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他所赞叹的发明是( )A.火车B.电话C.电报D.轮船6.1877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说:“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
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
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
”这一描述实际上反映了( )A.作者对女子出外做工持反对态度B.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传统道德的崩溃C.《申报》以宣传传统思想为宗旨D.近代城市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7.下面是1895~②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③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9.如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B.广告业的进步C.婚姻礼俗之变迁D.世界文明之演进10.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 )A.崇尚自主自由B.受政局变动影响较大C.保守思想占主流D.淡化了门第观念11.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质检人民版
专题质检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东广州调研,28)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
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并未涉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通商口岸而非内河航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而战后“夷商自行转运……物充积于厦口”可知,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开放厦门,广州不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反映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改变,故D项错误。
2.(2018河南郑州一模,10)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批准“距唐山十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即使“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
这一举措( )A.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B.旨在实现煤矿业国有化C.增强了官督商办企业的信心D.有利于商办矿业的发展,近代中国无论是洋务经济还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受制于西方列强,故A 项错误;李鸿章的举措使开平矿务局享有独占性的经营特权,而不是实现煤矿业国有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距唐山十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和“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得出李鸿章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利用洋务企业的政府背景实现开平煤矿地区性的行业垄断,压制其他的潜在竞争对手,此举有利于开平矿务局的经营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李鸿章为了开平矿务局的发展,不惜用政府权力打击私营商办矿业的发展,是一种对商办矿业的压制,故D项错误。
3.(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8)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项目1872年1881年棉纱5万担 1 224.1万匹棉布17.2万担1 493.1万匹——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A.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B.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C.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发展D.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缺少出口额,无法推断处于贸易逆差,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无法推断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织布不需要自己纺纱,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故D项正确。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刷题本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刷题本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根据美国研究机构发布的《2011年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用户花在各媒体上面的时间份额和各媒体获得的广告费份额情况如下表,这反映出()A.网络的广告影响被低估B.用户最喜欢纸质媒体广告C.电视广告的性价比最高D.网购成为零售业发展趋势2.《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3.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其中,集中组织修建叙(宜宾)昆、滇缅、湘黔、黔桂等铁路;兴建川湘、湘黔、川黔、汉渝、兰(兰州)新、川滇等公路的中国政府是( )A.晚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重庆国民政府4.在南京,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
……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
”同期,在成都、长沙、昆明等地,也因军队强制剪辫而引发了民众恐慌,甚至发生了血案。
再次一级的城市及乡村,没有革命军的强迫,剪辫者更少。
”材料主要想说明()A.政治革命导致社会习俗迅速改变B.临时政府不关心民众C.社会革命比上层政治革命更困难D.临时政府不尊重人权5.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6.中国古代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B.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C.社会生活日趋现代时尚D.封建正统思想已经瓦解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项汇编(含答案解析)
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点三:大众传媒的发展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20届江苏南通高三模拟)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
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
”这说明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2.(2020届浙江省山水联盟高三6月模拟考试)如图是民国时期漫画《可厌的印象》,描绘了当时一些女子的穿着。
对该漫画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社会物质生活中西合璧B.服饰凸显强烈政治色彩C.中国服饰改革举步维艰D.旗袍成为女子通常服饰3.(2020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模拟考试)据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调查可知,城市市民用于迷信的消费占其杂费不小的比例,即使在上海这样的现代都市,迎神赛会仍然屡禁不止。
这说明A.民国政府对迷信活动采取放任态度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具有极大必要性C.传统风俗的价值取向仍然不容忽视D.民主共和思想并未能真正深入人心4.(2020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如图是1887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出的社会新闻绘画。
对图中事物,时人或以“今则乘气球者,非从前所谓腾云乎?”加以评议,或以《庄子》的“列子御风而行”抒发观感,甚至以《山海经》中的“奇肱国飞车”想象未来的空中飞行物。
此类评论在当时较为多见,表明当时A.图文并茂的报道推动科学常识的普及B.以文学想象描述新知形成普遍的风气C.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对近代科技的认知D.对西学的了解始终停留在器物的层面5.(2020届东北三省四市城市联考高三质量监测)中国古代就有“卫生”一词,但常与“养生”相连。
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安徽黄山模拟]近代以来,随着政治革新和文化启蒙的开展,面向大众的“送字下乡”逐渐成为政治和知识精英的一种共识,参与扫盲的主体有西方传教士、民间知识分子以及国共两党。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B.改造社会,救亡图存C.民众是政治社会生活的主体D.宣传民主科学,消除愚昧迷信2.[2019·湖南永州模拟]1897年,天津中西大学堂举行了全校运动会,共设12个比赛项目:跑带跳一百码;赛掷重物;跑带跳二百二十码;先跑后长跳;先立后长跳;跑袋法;跑围场一周;跑兼拾物;绕场围跑三周;持棍高跳法;先跑后高跳;赛递物法。
据此可知( ) A.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功能B.全民健身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C.学校体育竞技活动的开展受西方文明影响D.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3.[2020·江西九校高三联合考试]1934年9月1日《申报》刊登的三星牙膏广告画(如图):“画面主体为身穿旗袍的秀丽妻子正在为丈夫挤牙膏,背景为穿着睡衣的丈夫正在洗漱。
”这则广告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仍然相对低下B.广告发挥了教化女性相夫教子的作用C.文化生活对传统的继承和反叛的特征D.时髦女性登上广告助推三星牙膏销售4.[2020·福建莆田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不断推动阳历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甚至将阳历定为“国历”。
1930年,政府编印《什么叫做国历》的宣传大纲,列出15条“实行国历宣传标语”。
这反映了( )A.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B.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C.政府主导大众传媒演变D.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势5.[2020·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测评]到19世纪90年代,“向时华人鲜过问”的西餐出现了“裙屐少年,巨腹大贾,往往携姬挈眷,异味争尝”的局面,到番菜馆就餐也成为当时中上阶层讲排场的一种方式。
北师大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十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临沂模拟)民国建立,强调服制的“整齐划一”,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
这一举措( ) A.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B.增强了传统服饰的西化色彩C.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D.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C[根据材料“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可知,传统服饰和西式服饰并存,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故C项正确。
]2.(2019·西宁检测)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这是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中的记述。
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北伐战争B[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但未付诸实践,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禁止缠足法令,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缠足陋习已经有所改变,并且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与废止缠足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北伐战争时缠足陋习已经有所改变,并且北伐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与废止缠足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3.(2018·浙江高考)《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A[材料显示出清末北京的汉族妇女缠足之风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极为普遍,说明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习俗,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对缠足习俗的变革,与社会启蒙和进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妇女缠足之风仍然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甚精工”反映出近代女鞋制造工艺精湛,不是删繁就简,故D项错误。
通用版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民国后的舆论强调:“民国建制,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这充分说明( )A.服饰嬗变认识逐渐趋同B.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C.中国服饰已经完全西化D.城乡服饰渐趋走向统一解析:认识逐渐趋同,与材料中“民国后的舆论强调”“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传统服饰没有退出,故B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尚未完全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服制”是指“趋用西式”和传统服饰,而非城乡服饰,故D 项错误。
答案:A2.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
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
此现象说明西方建筑( ) A.与中国发展不平衡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C.与现代生活相适应D.与传统建筑已逐渐融合解析:材料体现西洋建筑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及内地城市,广大农村依然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说明西方建筑在中国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广大农村依然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说明西方建筑并不会取代传统建筑,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分布特点,未体现是否与现代生活相适应,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分布特点,未体现其与传统建筑是否相融合,故D项错误。
答案:A3.民国中期以后,一种更新式更简化的婚礼形式——“集团结婚”在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内流行,并很快为全国各地效仿。
1935年,上海市社会局筹划组织了第一次集团婚礼,盛况空前,全国各大报纸派出记者百余名,上海市民更是比肩接踵前来一睹盛况。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集团婚礼在当时被民众普遍接受B.集团婚礼效仿了西方的生活习俗C.大城市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高D.新式婚礼形式冲击着传统习俗解析:集团婚礼是新式婚俗,并未被民众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集团婚礼体现了婚俗的近代化,不能得出效仿西方生活习俗,故B项错误;婚俗的变更在大城市出现不能完全说明大城市民众思想解放程度高低,故C项错误;新式简约的集团婚礼冲击着传统繁复的婚俗,故D项正确。
通用版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八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试八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
到1885年,入超约2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416余万两白银。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的锐减B.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关税税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转入低谷解析:材料“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说明晚清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体现的是进出口总额差值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口总额的变化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与关税无关,故C项错误;晚清民族工业兴起并得到进一步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9·云南昆明一中月考]下表是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进入中国上海的情况(单位:海关两):A.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受阻B.北洋政府鼓励发展经济政策有效C.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的结果D.印度纱日本纱相比价格有优势解析:表格“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进入中国上海”,根据表格可知,在上述时间段里,“日本纱”大幅减少,“印度纱”大幅增加,联系所学可知与国内流行的反日运动相关联,故C项正确。
答案:C3.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
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惜“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B.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C.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D.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解析:据材料“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得出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0年】1.(2020·浙江卷)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
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 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B. 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C. 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D. 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B【解析】根据“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可知,这里描述的铁轮小车是自行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B正确;“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说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机械牵引,排除A;题干中骑乘自行车的是西方人,因此其不能作为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的标志,排除C;自行车的出现主要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并未造成人们生活方式根本性变化,D夸大了自行车的影响,排除。
【2019年】1.(2019年江苏卷,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12,2分)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和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评估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民国后的舆论强调:“民国建制,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这充分说明( )A.服饰嬗变认识逐渐趋同B.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C.中国服饰已经完全西化D.城乡服饰渐趋走向统一解析:认识逐渐趋同,与材料中“民国后的舆论强调”“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传统服饰没有退出,故B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尚未完全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服制”是指“趋用西式”和传统服饰,而非城乡服饰,故D 项错误。
答案:A2.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
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
此现象说明西方建筑( ) A.与中国发展不平衡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C.与现代生活相适应D.与传统建筑已逐渐融合解析:材料体现西洋建筑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及内地城市,广大农村依然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说明西方建筑在中国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广大农村依然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说明西方建筑并不会取代传统建筑,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分布特点,未体现是否与现代生活相适应,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分布特点,未体现其与传统建筑是否相融合,故D项错误。
答案:A3.民国中期以后,一种更新式更简化的婚礼形式——“集团结婚”在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内流行,并很快为全国各地效仿。
1935年,上海市社会局筹划组织了第一次集团婚礼,盛况空前,全国各大报纸派出记者百余名,上海市民更是比肩接踵前来一睹盛况。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集团婚礼在当时被民众普遍接受B.集团婚礼效仿了西方的生活习俗C.大城市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高D.新式婚礼形式冲击着传统习俗解析:集团婚礼是新式婚俗,并未被民众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集团婚礼体现了婚俗的近代化,不能得出效仿西方生活习俗,故B项错误;婚俗的变更在大城市出现不能完全说明大城市民众思想解放程度高低,故C项错误;新式简约的集团婚礼冲击着传统繁复的婚俗,故D项正确。
答案:D4.[2019·湖北襄阳模拟]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盈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变化( )A.促进了西学传播 B.有利于西装普及C.淡化了传统等级 D.社交礼仪渐西化解析: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末到民国初年,上海居民服饰的变化,各阶层人等“竞以衣服炫耀为务”,打破了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着华丽服装的传统,所以C项正确。
西学传播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所以A项错误。
西装普及不符合史实,所以B项错误。
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答案:C5.[2019·山东临沂一中模拟]辛亥革命后,“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之仪。
非俗非古,杂袭夷优,喜怒离合,习为故常”。
这主要反映出( )A.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进行了彻底改造B.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C.“中西合璧”已成为当时婚俗的普遍特征D.婚俗的变化折射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可以看出这是从父母包办、媒妁之言的旧式婚俗向自由恋爱、自主结合的近代新式婚俗的转变,婚俗的转变反映了社会的转型,所以B项正确。
A、D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C项中“普遍”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答案:B6.[2019·湖南长郡中学选拔考试]民国初年,西式服装被称为“文明装”。
1930年,仅上海就有大小西服店420余家,大部分都附设工场;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西服店和女式洋装店已有千余家。
这反映出上海当时( )A.西方人口流入日益增多B.日益受西方思想的冲击C.经济实力走在全国前列D.最早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材料信息“民国初年”“1930年”“20世纪40年代”“西服店和女式洋装店已有千余家”反映出中国人的服饰受西方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B项正确。
答案:B7.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
57对新人结成佳偶。
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
这反映出(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解析:婚礼仅是“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而已,不能反映其全貌,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是否为自由婚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仅是上海集体婚礼的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集体婚礼体现了一定的政府鼓励行为,故D项正确。
答案:D8.[2019·保定市模拟]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这则广告( )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解析: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知该广告夸大了西方交通工具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新式交通尚未被广大人民接受,因而打出营业广告,故C项错误;由交通广告得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9.1896年,上海《申报》上的《徐园告白》登出告示,称“本园于二十日起,夜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与唱戏、杂耍和戏法交替进行。
这反映了( )A.观看电影成为主要娱乐方式B.徐园是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C.民众的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D.电影造就了传统戏曲的新时代解析:材料信息显示,电影与传统唱戏等娱乐项目交替进行,这体现了民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B、D项内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C10.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
据此可以得出( )A.B.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解析:A项错在“非常迅速”;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的信息,故C项错误;表格中“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说明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11.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
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从材料中政治变革报刊所占比重大,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
答案:B12.[2019·湖北省八校联考]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1889~1962)抗战前创作的戏曲有《黛玉葬花》、《馒头庵》、《晴雯补裘》、《黛玉焚稿》等;抗战时期创作的有桂剧《梁红玉》、《木兰从军》、京剧《桃花扇》等。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动荡年代人们借戏剧逃避现实B.戏剧的教化功能开始发挥作用C.戏剧有利于传播国家民族观念D.戏剧的大众化取得了重大进展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并没有逃避,而是进行了积极的抗争,故A项错误;戏剧的教化功能在一开始就存在,故B项错误;欧阳予倩在抗战前期所做的戏曲都带有悲观色彩,而到抗战时期所创作的戏曲都具有民族色彩,说明他借助戏曲来传播民族观念,以此激发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故C项正确;戏剧的大众化是指戏剧从高雅走向通俗,被大众所接受,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深圳市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六世纪后期,伴随西洋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
较早介绍到中国的解剖学、生理学著作有《泰西人身说概》等。
关于人体构造,《说概》中阐述说,造物主对各器官的内部构造巧为安排,以达成人类“致知”的目的。
如人身各部分皆成长,独耳骨则否,是因为“生人从幼至老,惟学是务,恒若闻见不广,故以听闻为基,以至无穷无尽”。
上主造人,赋予灵魂与身体,亦同时赋予人一个目标:“天主生人,付之灵性聪明,以格物穷理”。
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体,或是疗病的草木,都只是符号,象征着人与天主的关系,引领着人迈向信仰之途。
——据祝平一《身体、灵魂与天主:明末清初西学中的人体生理知识》整理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
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
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
《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
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据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医东传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11分)(2)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中的“卫生”观念在传播模式上有何不同?(6分)(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卫生”观念流行的社会影响。
(8分)解析:第(1)问,明清之际西医东传的特点应结合材料一从传教士是传播的主体,医学与教义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概括,并根据材料指出“十六世纪后期”:西方天主教会面临危机;西方医学仍处于教会控制下;理学为官方哲学;借助理学话语有利于缓和中西文化冲突。
第(2)问,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卫生观念,以医学知识为内容;将卫生知识与民族意识结合;以促进民族发展与文明进步为目的。
第(3)问“评价”,要一分为二,即评价积极方面,也要评价过度宣传,对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
答案:(1)特点:传教士是传播主体;医学与教义结合;扩大天主教在华影响是主要目的;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话语(或理学话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