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三十法
第五章清代著名医家 - 精品学习网-学习考试资讯-中国最大 …
清代著名医家第一节喻昌的秋燥论与大气论一、生平著作喻昌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1 《寓意草》1卷医案集2 《尚论篇》8卷伤寒“三纲鼎立”说3 《医门法律》6卷“秋燥论”“大气论”二、学术思想(一)《秋燥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1、阐发秋燥的病理(1)燥胜则干(2)燥先伤肺“燥气先伤上焦华盖”2、创制清燥救肺汤治则:清润肺气保护胃气治燥不宜:辛香行气,以燥治燥苦温之属,以火济火苦寒降火,伤其胃气单纯以润治燥,不适病所(二)大气论1、大气的概念肺气————胸中阳气————胃气|肾气2、大气的生理(1)主宰人的生机“胸中为生死第一关”(2)统帅人生诸气3、大气的病理及治疗阴邪凝聚————遮蔽大气————大气已亏大气未亏 | |祛散阴邪助通阳气(三)论病遣药的特点1、治单腹胀三法2、逆流挽舟法人参败毒散发汗解表羌活独活祛风解表胜湿(解表法)桔梗前胡柴胡祛散表邪半表半里表3、臵介潜纳法上脱:七分阳药+三分阴药夜服从阴引阳下脱:七分阴药+三分阳药昼服从阳引阴·对喻昌大气论的思考※生物能学的角度※气的实质与分层※临床指导意义复习思考题:试述喻昌秋燥论、大气论的主要论点。
他有何主要著作?原文选读:“燥气先伤上焦华盖。
”(《医门法律·秋燥论》)第二节叶桂的杂病证治经验一、生平著作叶桂,字天士,号香岩。
清代中叶著名的医学家。
·《温热论》1卷又名:《温症论治》,《叶天士温热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临证指南医案》10卷代表作是其门人华岫云等根据叶桂平时诊病的记录整理而成。
·《幼科要略》2卷·《未刻本叶氏医案》二、学术内容1、概念:阳化——“身中阳气之变动”内风——“内风动越”即指“身中阳气之变动”而导致“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象。
亦即肝阳化风。
2、发病机制:∙病变性质——内,阳,风∙病变脏腑——中心脏腑为肝o与肝的属性秉质特点有关肝的生理:体阴用阳肝的病理:肝阴易虚,肝阳易亢o与肝脏与其他脏器之间的生化关系失调有关3、治疗∙治疗大法:“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 ∙具体治法:滋阴熄风(肝阴,肾精虚损)养血熄风(心血不足)平木熄风(肺气阴虚)培土熄风(脾胃亏损)∙用药特点:※善用甘味之品(甘凉/甘温/甘酸/甘辛/甘咸/甘濡)※喜用轻灵之品※调和动变之阳气镇(重镇),潜(介潜)收(酸收),和(温润)※避免用苦寒/辛散走窜之品※阳脱急用回阳之时,必佐阴药(恐纯刚难受)(二)胃阴学说∙脾胃分论∙倡言胃阴o病因病机:∙证候:气结在血——气滞之证:“初病胀痛无形”血伤入络——血瘀之证:“久则形坚似梗”疼痛 / 有形 / 发黄 / 出血等∙病证:甚广,可见于中风、积聚、吐血、胸痹、疟母、痿、痹、诸痛、诸血证、疮疡、癥瘕等病证中。
【转载】治疗肝炎及肝硬化腹水的民间秘方治症瘕积聚方
【转载】治疗肝炎及肝硬化腹⽔的民间秘⽅治症瘕积聚⽅此⽅是安徽黄⼭的⼀名姓杨的退休⼯⼈(男,现年79岁)祖传治疗肝炎、肝腹⽔验⽅,其外祖⽗卢少华,享年88岁,系安徽省庐江县⼈,祖籍世代业医,本⼈是当时庐江县知名中医,尤以祖传专治肝病见长,晚年悬壶乡⾥,因医德崇尚,医技精湛,深得居地⽅园数百⾥民众准崇.杨⾃幼⽿闻⽬染,秉承家训,得此传⽅,⾃五⼗年代移居太平县(现黄⼭区)后,⽤此传⽅在民间治愈肝病患者达千⼈之余,⽅药疗法独特鲜为⼈知,据笔者考证,中国医史书尚未见记载,确属祖传中医经验秘⽅。
药⽅组成:针砂,皂矾,茵陈,⿊⽩丑,槟榔,陈⽪,六神曲,⼭楂,鸡内⾦,⾁桂,桂枝,桔梗.制备⽅法上药按剂量调配,皂矶⽣⽤,⾁桂⼲燥.茵陈、陈⽪、桔梗、桂枝等晒⼲,针砂、鸡内⾦、⼭楂、神曲同炒黄,⼆丑盐⽔炒制,上⼗⼆昧中药同研细粉,过100⽬筛,另加红糖适量拌匀,装⼊容器内⼲燥贮存备⽤.服⽤⽅法每服药粉⼀汤匙(约l0克左右),早、晚各服⼀次服药宜忌及注意事项严禁饮酒及服⾷晕腥,⾟辣物品(包括公鸡、鸡蛋、鲤鱼等),严禁房事。
服药期间⼤便变⿊⾊属正常现象,停药即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开始服药时有呕吐、烦燥表现,可改为先⼩剂量服⽤,逐渐加⼤到正常剂量。
功效⽤途祛湿热,退黄疽,解毒活⾎祛瘀,消肿利⽔。
主要⽤于治疗甲、⼄型肝炎(急、慢性),肝脾肿⼤并早期肝腹⽔。
治疗效果急性肝炎(甲肝)需服药30~40天左右;慢性肝炎(⼄肝)需服⽤药2~4个⽉;早期肝腹⽔需服药l~2个⽉左右,临床治愈率达95%以上,随访5年以上均未复发。
中、晚肝脾肿⼤并腹⽔常期服⽤有软缩痞块,消退腹⽔作⽤,可减轻或延缓病情恶化,近期疗效明显;肝癌患者服⽤镇痛效果明显.近期有抑制癌细胞扩散或延缓死亡时间作⽤。
重复服⽤有效,⽆毒付反应.[病案1]孙××男42岁,⼭区村民1985年4~5⽉间t困⽬肤发黄,⼩便黄⾚短少,周⾝乏⼒,⼤便秘结.纳呆,以急性病毒性肝炎⼈某医院治疗⼆个多⽉多,因疗效不显,⾃动出院意欲改服中药治疗,访及此验⽅治疗肝炎有效,遂求助治疗经在家服药半⽉,黄疽基本消失,⾷欲明显增加,⾃觉精神有⼒,继服2O天后,经检查肝功能⽆异常,⾝体恢复如前,随访⾄今病未复发。
周光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肝病4法
年 ,学 验 俱 丰 。 笔 者 有 幸 侍 诊 左 2 疏 理 肝 气 肝 主疏 泄 . 一 身之 气 机 , 邪侵 袭 人 体 , 结 调 毒 蕴 右 . 目睹周 师诊 治 大 量 慢 性 肝 病
患 者 , 其 辨 证 之 准 、 药 之 精 、 效 之 好 深 感 敬 于肝 . 肝 失 条 达 , 泄 不 利 , 对 用 疗 致 疏 引起 全 身 气 机 不 畅 而 常 胸 走 佩 周 师 认 为 慢 性 肝 病 的致 病 因素 以 湿 热 疫 毒 为 出现 气 机 郁结 , 表 现 为 : 胁 或 胁 腹胀 满 疼 痛 , 妇女 可见 乳 房作 胀疼 痛 、 痛经 、 月经 不调 , 舌 主 . 内伤 正 虚 为 辅 . 气 亏 虚 易 感 邪 毒 , 邪 交 窜不定 , 以 正 正 织. 以致 病 程 缠 绵 难 愈 师 临 床 治 疗 慢 性 肝 病 常 苔薄 白 . 弦等 症状 外 , 周 脉 此 肝之 疏 泄 功 能 与 脾 胃之 “ 知肝 传脾 . 当先 实脾 ” 肝 , 采 用 以下 四法 , 每获 佳 效 , 且 现整 理 介 绍 如 下 , 以窥 升降 密切 相关 . 见肝 之 病 .
赤 、 目黄染 、 下 色黄 秽恶 臭 、 身 带 舌苔 黄 腻 、 弦数 或 健 忘 , 脉 腰膝 疲软 , 子遗 精 , 质红 或有 裂 纹 、 男 舌 苔少 或 滑数 等湿 热并 重 的症 状 . 治疗 时 常选用 茵 陈 蒿汤 、 无 苔 , 细 弦 等 。 师 常 采 取滋 阴养 血 、 养肝 体 之 在 脉 周 柔 二妙 丸 、 陈 四苓 散 等方 : 性肝 炎 急性 发 作 时或 急 法 , 用 六 味地 黄 丸 、 贯 煎 、 茵 慢 选 一 四物 汤等 方 外 , 另 肝 性 黄 疸型 肝 炎常 表现 为 身 目俱 黄 、 色鲜 明 、 热 口 黄 发 藏血 , 邪毒 蕴结 E久 , 病 人络 , 失疏 泄 , l 久 肝 气滞 则 血 渴, 或见 , t中懊 恼 、 部 胀 满 、 2 腹 口干 而 苦 、 t欲 吐 、 行不 畅 , 成积 聚 、 恶 , 2 形 瘕肿 而 发展 为肝 硬 化 因此 , 活血
中医人必学:肝风内动!(懂的人不多)
中医人必学:肝风内动!(懂的人不多)肝风内动一般指以眩晕、麻木、震颤、抽搐、猝然昏仆、半身不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主要病机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
然而综观临床诊疗及前人论述,可发现肝风内动的病机和临床表现并不局限于此。
为全面、深入认识肝风内动证,兹探讨、论述于下。
1肝木失和而致动风动风为筋脉的病变。
肝主筋,体阴用阳,合刚柔之德。
筋之性与肝类似,刚劲与柔韧相兼。
《杂病源流犀烛》言:“惟其德属木,故其体本柔而刚”。
《内经》称肝为将军之官,言其禀性刚暴强急。
费伯雄说:“五脏唯肝为最刚”(《医方论》)。
生理情况下肝柔和条达而不刚暴太过,全赖肝藏阴血柔之、润之,使其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
任应秋有肝为柔脏之说,认为“柔”是肝的本质和生理状态。
柔为肝之生理状态,故肝非和不柔。
筋为肝所主,肝柔则筋柔。
若肝木不和,筋则不柔,筋不柔则为风。
《柳选四家医案· 评选静香楼医案》云:“肝不柔而风动”。
临床上除阴血亏虚、肝阳亢逆、邪热炽盛外,其他各种病理变化,凡导致肝木失和、刚柔失济,均可使筋脉失其柔和之性而形成风证,归纳有以下方面。
①肝气不疏,郁勃化风肝主疏泄,功善宣散郁滞,疏调气机,且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若肝疏泄有令,气机宣畅,气血调和,肝能遂其伸展舒畅之性,则筋脉柔和。
王琦认为肝的疏泄作用之一是柔和活利筋脉。
《杂病源流犀烛》言:“肝”其性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于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
《读医随笔》曰:“肝气愈郁愈逆,疏泄之性横逆于中,其实者薄而上冲,其虚者折而下陷,皆有横悍逼迫之势而不可御也”。
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气逆不畅,乱动妄行,可使筋脉失和而生风。
《医旨绪余》言:“木性上升,怫逆不遂则郁。
故凡胁痛耳鸣,眩晕暴仆,目不认人,皆木郁症也。
当条而达之,以畅其挺然不屈之常。
”文中所述耳鸣、眩晕、暴仆等皆为风动的表现。
《类证治裁》则更明确地指出:“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
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
清肝、泻肝、养肝、温肝法治疗肝硬化
903903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 hi nes e M edi ci ne M oder nD i s t ance Educat i on of C hi na 第6卷第08期2008年08月肝硬化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以及由此而伴随的炎症反应及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再生等病变反复交错进行,随病程发展,使全肝的正常小叶结构逐渐被增生的结缔组织纤维分割,改建为假小叶。
肝细胞再生结节及纤维间隔形成的过程又使肝内原有的血管分布变紊乱,终于形成遍及全肝的改建,成为肝硬化。
1中医病名的文献记载根据临床表现,肝硬化一般可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
代偿期多无症状,类似中医的肝积,失代偿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和多系统受累等的各种表现,出现腹水则归类中医臌胀范畴。
此外,尚涉及中医黄疸、胁痛、水肿、血证等病证。
肝积之命名,首载于《难经》;“肝之积名日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并进而提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早在《内经》论述中,凡以腹腔内包块为主的证候,分别以“积聚”、“伏梁”、“症瘕”等病名立论,其中以“积聚”与本病尤为密切。
膨胀这一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腹中论》载有:“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灵枢水胀篇》载有:“鼓胀何如?岐伯口: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
色苍黄,腹筋起,此其侯也”。
不只提出了鼓胀的病名,并且形象地描述了鼓胀病的特征。
2中医的病因病机及文献记载2.1情志所伤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
若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血液运行不畅,以致肝之脉络为瘀血所阻滞。
《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说:“臌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遂道不通,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
”即是此意。
酒食不节嗜酒过度,饮食不节,滋生湿热,损伤脾胃。
如积之既久,又因体气渐衰,酒湿食积之浊气壅滞不行,清阳当升不升,浊阴当降不降,以致清浊相混,阻塞中焦,水湿滞留、气血交阻而成臌胀。
《柳选四家医案》学习方法举要
病机,有方药,但缺少治法,症状描述亦显单薄。柳
氏案后为之评按。4 r29:“此想系左半有汗,右半无汗
之证。细绎案语,是防其将患偏痱之意。”话虽简 短,但对理解本案很有帮助。《素问・刺禁论》云: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由于肝主血而肺主气,故 尔,中医有“左血右气”之说法。从本案方药来看, 处以《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在平补气阴的同 时,少佐泻肝之品,可知血分有余而气分不足,阴血 有余而阴津不足,从而柳氏得出“左半有汗,右半无
umes
apeutic
noted and remarked.It is fhe veIy excellent work,integrafing medical theo口y,theI.apeutic princjples,ther— methods and thoughts of dif玷I℃ntiation.In order to better study and apply Liu Xuan Si Jia Yi An,the authors had summarized the leaming methods of this book in the paper.
云。4_7:“真阳以。肾为宅,以阴为妃。肾虚阴衰,则阳
学精神;同时,也反映出柳氏在方药运用方面的娴
熟与老道。 除上述几种评按情况之外,柳氏还经常一语道 破案中之玄机,为后学理解和运用医案中的理法方
无偶而荡矣。由是上炎则头耳口鼻为病,下走则膀
胱二阴受伤。自春及秋,屡用滋养清利之剂。欲以
养阴而适以伤阳,不能治下而反以戕中。《内经》所 谓‘热病未已,寒病复起’者是也。鄙意拟以肾气 丸,直走少阴,据其窟宅而招之,同声相应,同气相
中医医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滋肾生肝饮与一贯煎合方加味治疗乙型肝炎合并经闭病案:周某,女,34岁,2014年10月29日。
主诉:乙肝病史10年,闭经半年。
病史:患乙型病毒性肝炎10年,曾用干扰素,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与保肝药。
肝功能时好时坏。
后经中药治疗,更医数人亦无明显效果,近半年月经闭止。
经妇科用黄体酮等药物治疗,月经仍未来潮。
初诊:体瘦颧红右肋隐痛腰膝酸软无力。
手足心热,口燥咽干。
失眠多梦劳累后加重。
平时眼目干涩。
舌嫩红舌体瘦,脉沉细。
化验单肝功:ALT84IU/L;二对半: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HBV-DNA定量≤105。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中医诊断:肝肾阴虚,肝郁络伤。
辨证审机:肝病日久,肝阴暗耗,肾阴亦伤,肝络失荣,滞而不畅。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补肾,和营通络。
方药:滋肾生肝饮与一贯煎合方加味生地20克枸杞子15克牡丹皮15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茯苓15克当归15克北沙参20克泽泻1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麦冬15克广郁金10克泽兰15克茜草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
七剂每日一剂,早晚温服。
二诊:2014年11月5日。
患者服药七剂,无明显好转与不适感觉。
唯觉服药后腹胀,纳食不佳,体瘦颧红,舌嫩红体瘦少苔,脉沉弦细。
肝肾阴虚未复,络脉滞而未畅,胃纳脾运馁而未健。
治法:柔肝滋肾,益胃运脾,和营通络。
原方减茯苓、泽泻、牡丹皮,加佛手、谷芽、鸡内金。
生地20克枸杞子15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当归15克北沙参2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麦冬15克广郁金10克泽兰15克茜草10克佛手15克谷芽20克鸡内金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
七剂每日一剂,煎两次,早晚温服。
三诊:2014年11月12日。
患者服药七剂后感觉右肋隐痛消失,腰酸腿软亦有明显改善,腹胀减轻,较以前有食欲。
治肝八法之清肝法、泻肝法、养肝法、温肝法于治疗肝硬化的探析
2 0 年 5月 第 1 第 l 期 08 7卷 0
CiiaJtn l l cl ora n r
・
经验交流 ・
减 ,并 配合 中成 药 治疗 。
【]罗云坚. 4 专科 专病 中医临床诊 治丛书 【] 消化科 专病 中医 M. ,Z  ̄治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2 0 , , 6 ~3 6. l- s M. 0 0 2 38 9 【]刘艳骄 ,李筠,李茵. 难病 [] 中西医结合 丛书,脂肪 5 疑 M. 肝 【] 科 学技 术文 献 出版社 ,2 0. , , 1~8 ,12 M. 02525 5 1—
关键 词 :肝 硬 化 清肝法 泻肝 法 养肝法 温肝法 [b t a tC rh s So i e Sac m. h o i ie ie s .C i e em d c n eo d da lt es m tm n A s r c ] ir o i f lv r i o m nc r n C lv rd Sa e h n s e ii er c r e l h yp o s i o
出版社 , 1 8 , 1 9 3 ~9, 7 2.
[] 刘向农. 味温胆 汤治疗脂肪肝 3 9 加 9例临床 观察 [] 新 中 J.
医. 9 6 2 ( 1 : 3 . 19 , 8 1 ) 9
【0 尹佐 才,王春艳 ,齐永 明,等. 1] 疏肝健脾 法治疗脂肪肝 6 0
例 . 医药信 息 ,2 0 ,( ) 7. 中 0 0 5 :3
【] 刘 平 . 代 中 医肝 脏 病 学 [] 人 民 术 生 出 版 社 , 1 现 M.
20 1 0 ,27 7~ 53 9_
【1 陈丽英 ,张曼韵 ,钱立 日. 1] 月 疏肝利湿 降脂方对脂肪肝患者 血 生化指标的影 响 【] 辽 宁中医杂志 , 03 ( 1: 3 J. 2 0 , 1 ) 9 5.
治肝八法之清肝法、泻肝法、养肝法、温肝法的探析
o ie i e s f l v r d s a e,w i h w s t o o g l s m a i a i n o l g n r t o s N w w e e al z d t o r l s e h c a h r u h y u m r z t o f a 1 e e a i n . o e g n r i e o f u c a s s
m n i s r a i n . 1 S r c n t em i o t n S o h h r p u i r n i l s a d m t o s o i e i e s a yd s e tt o s t i i h i h a n c n e t f t e t e a e t C p i c p e n e h d f 1 v t d a e s
i h i gD n s i s h a o sd c o a gX g oo i gD n s i s, s e i l z d i h h r p f1 v rd s a e n t eQ n y a t e .T ef m u o t rW n u a fQ n y a t e p c a i e nt et e a yo i e i e s ,
[B T A T I ea do h h r p u i r n i l sa dm t o so ie i e s ,D co so l e e a j n a e A S R C ] nr g r ft et e a e t Cp ic p e n e h d f1 v rd s a e o t r fa 1g n r to sh v
n u i h t e a y w r h r p .w r d l s d t eb s C c n e t o r d t o a h n s e i j e t e t e r e o r s h r p , a m t e a y e a ewi e y u e h a i o c p f t a i i n l C i e em d C n , h h o i s o i — a g a d t e f v l m n s t e f u i g o t c m t o s a d s n r m t i h r n i l s, t e s n r m f y n y n n h i e e e e t , h o r d a n s i e h d n y d o e wi h e g t p i c p e h y d o e d f e e t a i n o v c r i f r n i t o f s e a, a d t e C n e t o ol s n h o c p f h i m, a d n l z d h l g C n p i o o h b t e n t e n a a y e t e o i a d h l s p y e w e h m, S s t e i e c r e t h r p u i r n i e n e h d f i e i e s i c i i a r c i e O a o d c d o r c t e a e t C p i c pl s a d m t o s o 1 v r d s a e n l n c l p a t c .
脏腑点穴法成人三十式套路点穴法
五、点通背俞穴法
五、点通背俞穴法
• 第三式:两手食指和中指仍扣两肩 井,两手大指捺住两风门穴缓缓顶 按。如下图:
五、点通背俞穴法
五、点通背俞穴法
• 第四式:两手中指和食指,扣住两 肩井穴的筋,用两手大指端扣拨两 膏盲穴的大筋,往里合按,然后再 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五、点通背俞穴法
五、点通背俞穴法
脏腑点穴法成人三十式套路点穴法
• 带脉 季肋下二寸八分陷中。 主治 闭经,血崩,各种结症。与阑门穴互应治 疗,能使气血和畅,达于四肢。无论虚实各症, 均宜施治。又,与三阴交同时并用,有散瘀疏 滞之力。对于肠胃积滞及诸般结症,能促使浊 气下降。对于剧烈腹痛、胃痛、胆痛、后胸痛 等症,为必须施治的重要穴位。
吴闯 2013年8月14日
一、点通任脉法 十式 二、引气归原法手式 一式 三、或中与阴陵泉齐放法 三式
四、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 一式
五、点通背俞穴法 九式 六、点通足三阴法 三式 七、点通手三阴三阳法 三式
脏腑点穴法成人三十式套路点穴法
• 天突 喉下一寸宛宛中。 主治 气闭、痰厥等症。 璇玑 天突下一寸六分。 主治 胸闷胀满,为开胸利气之穴。 华盖 在璇玑下一寸六分。 主治 咳嗽哮喘,胸胁胀满等症。
一、点通任脉法
• 第三式: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 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右手中指 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可过久, 以指下觉气通即止。
• 病人体虚弱或虚症,气海穴用补或调,如果体壮,病 实症则用泄或调。虚实关键在此。凡点肚脐以下和与 肚脐平衡的穴位,左手均按左梁门右石关部位。肚脐 以上各穴,均按巨阙部位。点巨阙部位时,左手必须 同时按住上三穴。以防气逆上冲。
一、点通任脉法
• 第十式:按照第三式推按气海一次 后,并压三把;
治肝八法之疏肝法、柔肝法、镇肝法、平肝法治疗肝病的研究
虽章法分 明,但未免过于繁复,现尝试化繁为简 , 治肝三十 将
法 归纳 总结成 四类八法 ,分别是 :( )肝气类 :疏 肝法 、柔肝 1 法 ;( )肝火类 :清 肝法、泻肝法 ;( )肝风类:镇肝法 、平 2 3
肝 法 ;( )肝 虚 类 :养 肝 法 、温 肝 法 。现 着 重 讨 论疏 肝 法 、柔 4
至叶天士把肝病分为郁肝风肝火进行分证论治则肝病证治渐成体系而清代医家王旭高在内经难经金匮及前人学术思想基础上提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及内风多从火出的论断并说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创肝病三纲论治立治肝三十法具体而完善为近代临床医生所常用
维普资讯
20 年 5月第 5 第 5 08 卷 期
证论治 ,则肝病证 治渐成体 系,而清代医家王旭高在 《 内经 》 、 《 难经 》 金 匮》及前人 学术 思想基础上 ,提 出 “ 、《 肝气 、肝风 、
肝 火 ,三 者 同 出异 名 ”及 “ 内风 多从 火 出 ”的 论 断 ,并 说 “ 肝
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 ,创 肝病 三纲 论治,立 治肝三十法 ,具体 而完善 ,为近代临床医生所常用。 王 氏所著 《 西溪书屋夜话录》内的治肝三十法 ,论治肝病
辛补之 ,酸泻之。 ”汉代张仲景提 出 “ 治肝实脾 ”大法 ;后来 朱丹溪提 出 “ 司疏泄者 ,肝也” ,并立六郁汤 、越鞠 丸等相应
的 治 疗 方 剂 :至 叶 天 士 把 肝 病 分 为 “ 、肝 风 、肝 火 ”进 行 分 郁
仁 、麦芽、沙参、猪苓 、红花 、决 明子 、泽兰、垂盆草 、木香 、
关键 词 :治 肝 八 法
疏肝法
柔肝法
镇肝法
平 肝 法 文 章 编 号 : 17 — 0 5 ( 0 8 - 17 0 2 5 8 2 0 )5 o - 2 6 6
运用王泰林治肝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按:慢性乙型肝炎为西医学病名,寓于中医学多证之中。目前国内外研究治疗该病的中西药很多,但仍无治疗本病的特效药物。笔者宗王泰林之法,认为肝病虽多,不出肝气、肝风、肝火三类型。以上案例从一侧面说明王氏治肝三十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免疫调节与清除体内乙肝病毒密切相关。病例1即肝气证治,本病例久病不愈,脾虚日久,正气虚弱即免疫调节失常。虽经多方治疗,然在以往方药中多用抗病毒之中药虎杖、茵陈、郁金、贯仲、板蓝根等苦寒之品,导致脾胃受伤,机体免疫力低下,不能有效的清除HBV。继而导致自身免疫的病理反应,难以控制病毒的复制。而采用王氏之法,补脾土而泄肝木,正气旺盛,邪气不侵,免疫力增强,体内乙肝病毒自除。
笔者宗王氏治肝之法,以肝风论治,拟熄风潜阳法。方用天麻钩藤饮加牡蛎、女贞子、白芍、菊花、阿胶等药。连服70余剂,头目眩晕、四肢乏力、急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消失,并能上班。乙肝标志物检查仅HBsAg阳性,余均为阴性。
例3:刘某,男,27岁,1996年10月2日诊。患慢性乙型肝炎4年。
诉近半年来频繁遗精,小便淋浊,牙龈出血,时常自言自语,形体消瘦,舌质红,脉细数。
笔者认为,王氏治肝法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肝病治疗方法,既提出了直接治肝的方法,又举出了间接治疗的方法。笔者运用王氏治肝三十法辨证施治,对一些难治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笔者认为,王泰林治肝三十法,在当今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病案举例:
病例2乃肝风证治。王氏曰:“肝风一证,虽多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证以长期头目眩晕为主,久病营血亏少,肝木失养,木强风动。以熄风潜阳为法,辨证得要。
王泰林肝病证治
王氏将肝病治法归纳为三十种。
如肝气证治,分为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柔肝、缓肝、培土泻木、泄肝和胃、泄肝、抑肝八法。
述八法,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疏肝理气法针对肝气郁滞,故以散气为主。
疏肝通络法,以散瘀活血为主。
柔肝法,重在养阴补肾。
缓肝法,注意甘缓培中。
以上四法,前二法针对实证,后二法针对肝虚。
至于培土泻木、泄肝和胃二法,虽均为木病及土,一为木强土弱,一为木旺胃逆。
泄肝、抑肝之法,一是肝气犯心,—是肝气犯肺。
其肝风证治,分为熄风和阳、熄风潜阳、培土宁风、养肝、暖土以御寒风五法。
熄风和阳与熄风潜阳二法,均是针对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而确立的治法,只不过和阳之法较潜阳之法为轻,前者重在凉肝,后者重在养阴。
培土宁风、暖土御寒风之法,均适应于虚风,前者重在养中焦气阴,后者侧重于补益中阳。
养肝法,适用于肝血虚之风动,故重在养肝血而非养阴。
其肝火证治,分为清肝、泻肝、清金制木、泻子、补母、化肝等六法,其中清肝、泻肝之法,针对肝火实证。
清金制木、泻子、补母之法,适用于肝火影响他脏。
化肝法侧重于治疗肝经郁火。
除此之外,王氏还有温肝、补肝、镇肝、敛肝、平肝、散肝、搜肝之法,其用药各有不同。
如补肝法药用制首乌、菟丝子、枸杞子、枣仁、山萸肉、黑脂麻、沙苑蒺藜等,镇肝法药用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等,敛肝法药用乌梅、白芍、木瓜等,平肝法药用金铃子、蒺藜、钩藤、橘叶等,散肝法药用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搜肝法药用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蝉蜕、白附子等。
对于肝虚之人,王氏又提出补肝阴法、补肝阳法、补肝血法、补肝气法。
补肝阴法药用地黄、白芍、乌梅等,补肝阳法药用肉桂、川椒、苁蓉等,补肝血法药用当归、续断、川芎、牛膝等,补肝气法药用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等。
王泰林肝病证治王泰林,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清·江苏无锡人,生活于嘉庆三年至同治元年(公元1798-1862年)。
论肝病治疗之温肝补肝法
见肝病 , 恣用攻伐 , 迭进苦寒 , 遂成 清肝泻肝 之时弊 , 极
大地影 响到肝病 的临床疗效 。那么肝 病究竟有 无气 虚
阳 虚 证 ?其 治 疗 能 否 用 温 肝 补 肝 法 ? 对 此 , 者 略 陈 笔 管见 , 以正 名 贤 。
者 , ,3岁 , 男 4 患慢 性 乙型肝炎 三 年余 , 中西 药治疗 , 经
病情仍 不稳定 , 反复 加重 。近半年来 经 常腹 胀 , 入夜尤
甚 , 以入 睡 , 不 堪 言 , 伴 肢 冷 便 溏 , 便 日四 五 难 苦 常 大
次, 两胁 及少腹 引痛 , 腰膝 困乏 , 舌淡 苔 白而 水滑 , 脉沉 弦不任 重按 。最 近 化 验 检 查 : 丙 转 氨 酶 :4 / , 谷 8 U L 总 胆 红素 :1 m lL 2  ̄ o 。乙肝五项 : B A + 、 H . . / H Sg - 抗 B +、 抗 HB C+。肝胆 B超 : (一) 西 医诊 断 为慢 性 乙 型迁 ,
关键词 : 气虚 ; 阳虚 ; 肝 肝 温肝补肝法; 乙癸同源
d i1 . 9 9 j i n 10 ・9 4 2 1 . 0 0 4 o :0 3 6 /.s . 0 38 1 . 0 0 1 . 0 s 文章 编 号 :0 3 8 1 2 1 ) 1 —7 0 1 0 —9 4( 0 0 一0 16  ̄2
陈 宝 明 山 西 大 同 大 学 ( 同 0 7 0 ) 大 30 8
摘要: 对于肝病的治疗, 历代医家多以清肝泻肝论治, 纵然言补肝, 亦多谓补血补阴, 鲜有人论及温肝补肝。本文结合临床实
践, 又根据肝的生理病理及阴阳互根理论, 提出在肝病辨证论治中, 实证热证有之, 虚证寒证亦有之。在虚证中, 既有血亏而体不充 的血虚阴虚证, 也有气衰而用不强的气虚阳虚证。但用清肝泻肝, 不用温肝补肝, 则有失于对肝病治疗的整体认识。
论治肝之法
腺素等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研究。 5 参考文献 [1] 张玉琦, 李桂林, 廉恩勇, 等.舍曲林
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 研究.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0, 10 ( 4) : 212 [2] 戴 福 强 , 蔡 巧 乐 , 陈 光 东.舍 曲 林 与 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临 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1, 11( 3) : 172 [3] 俞瑾, 李晓艳, 曹小定, 等.电针合用 抗抑郁药能明显减少小鼠强迫游 泳实验中的静止时间. 针刺研究, 2002, 27( 2) : 119
实则泻其子, 火为木之子, 泻心, 治肝之法都须兼顾养肝, 以助肝
用 生 甘 草 , 逆 其 性 为 泻 , 药 选 芍 用。①重视肝脏本身,“柔肝”, 意
药。张元素泻肝用芍药与《内经》 在养血, 养肝体, 传统用药是白
酸 以 敛 之 , 实 则 异 曲 同 工 。《内 芍、当归、枸杞之类。②着眼于中
学习压力不断增加, 抑郁症发病 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舍曲林属于 5- 羟色胺 (5- HT) 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类抗抑 郁药, 通过特异性地抑制神经元 突触前膜 5- HT 再摄取泵, 提高突 触间隙 内 5- HT 的 浓 度 而 使 抑 郁 症症状改善。临床治疗有效率 95%[1], 与 传 统 的 三 环 类 抗 抑 郁 药 阿米替林比较疗效相当而临床副 反 应 少[2], 目 前 广 泛 应 用 于 临 床 。 SSRIs 类 等 新 型 抗 抑 郁 药 虽 然 疗 效好、副作用较三环类轻, 但仍有 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副反应及价 格昂贵而被迫停药。因此患者依 从性差, 造成病情迁延, 给家庭、 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 担。电针具有抗抑郁作用[3], 本治 疗根据中医理论进行。抑郁症病 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 多由
基于《治肝三十法》探析从肝论治间质性肺疾病咳嗽
基于《治肝三十法》探析从肝论治间质性肺疾病咳嗽
李睿;王玉光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24(44)6
【摘要】清代医家王旭高以肝气、肝火、肝风、肝虚为纲,总结创立了《治肝三十法》。
以《治肝三十法》为立足点探析肝气、肝火、肝风、肝虚的源流及内涵,并探讨间质性肺疾病的病机变化与其相似之处,从而提出从肝论治间质性肺疾病咳嗽,分析并探索间质性肺疾病相关咳嗽的临床用药规律及有效方剂,并应用典型案例验证其临床疗效,希望能对中医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相关咳嗽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总页数】4页(P637-640)
【作者】李睿;王玉光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
【相关文献】
1.运用王旭高治肝三十法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胡国恒教授基于“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理论治疗内伤咳嗽的经验
3.从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浅谈从肝论治眼病
4.基于气分、血分、精分三维层次辨治观探析间质性肺疾病的证治
5.基于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探析儿童抽动障碍的病机和辨治思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
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故录大略于下。
肝气证治一法曰:疏肝理气。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
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一法曰:疏肝通络。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
如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一法曰:柔肝。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
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一法曰:缓肝。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
炙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一法曰:培土泄木。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
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
即培土泄木之法也。
温中疏木,黄玉楸惯用此法。
一法曰:泄肝和胃。
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
脘痛呕酸。
二陈加左金丸,或白寇、金铃子。
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一法曰: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
金铃、延胡、吴萸、川连。
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
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法也。
一法曰抑肝。
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
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一法曰:散肝。
“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之法也。
肝风证治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
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
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
一法曰:熄风和阳。
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
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一法曰:熄风潜阳。
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
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一法曰:培土宁风。
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
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一法曰:养肝。
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木者,宜养血熄风。
生地、当归、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
即养肝也。
一法曰:暖土以御寒风,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
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
此非治肝也,实补中也。
一法曰:平肝。
金铃、蒺藜、钩钩、橘叶。
一法曰搜肝。
此外有搜风一法。
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宜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
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蝉蜕、白附子。
肝火证治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皆能为病,难以枚举。
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沥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
一法曰:清肝。
如犀角、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一法曰:泻肝。
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
一法曰:清金制木。
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
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一法曰:泻子。
如肝火实者,兼泻心。
如甘草、黄连。
乃“实则泻其子”也。
一法曰:补母。
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
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
亦“乙癸同源”之义也。
一法曰:化肝。
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
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
肝寒肝虚等证治一法曰:温肝。
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
肉桂、吴萸、蜀椒。
如兼中虚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法也。
一法曰:补肝。
如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
一法曰:镇肝。
如牡蛎、石决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
一法曰:敛肝。
如乌梅、白芍、木瓜。
此三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相其机宜,皆可用之。
一法曰:补肝阴。
地黄、白芍、乌梅。
一法曰:补肝阳。
肉桂、川椒、苁蓉。
一法曰:补肝血。
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一法曰:补肝气。
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
哲璇按: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法虽尽善,然失之于庞芜。
今予别类重属,俾切于实用。
知我罪我,斯在其人乎。
一、肝之为病有四:曰气,曰风,曰火,曰虚。
二、治肝之法,当分本脏之治与隔脏之治。
本脏之治:1.肝气疏肝理气法: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川楝子等。
疏肝通络法:旋覆花、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延胡等。
柔肝法:当归、枸杞子、柏子仁、牛膝等。
缓肝法: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等。
2.肝风搜剔外风法: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白附子等。
平肝潜阳法: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白蒺藜、代赭石、磁石、龙骨、龙齿等。
养肝熄风法:牡蛎、生地、女贞子、元参、白芍、菊花、阿胶、归身、枸杞子、牛膝、天麻、首乌、三角胡麻等。
3.肝火清肝泻火法:羚羊角、丹皮、山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龙胆草、贝母等。
4.肝虚补肝气法:白术、人参、细辛、生姜、羊肝、杜仲等。
补肝血法:当归、川芎、牛膝、川断、天麻等。
补肝阴法:乌梅、白芍、地黄、木瓜等。
补肝阳法:肉桂、川椒、苁蓉、吴茱萸等。
隔脏之治:健脾法:六君子汤、木香等。
和胃法:二陈汤、左金丸、白蔻仁等。
补肾法:六味丸、大补阴丸、沙苑子、首乌、菟丝子、枸杞子、枣仁、山萸肉、脂麻等。
清肺法:沙参、麦冬、石斛、天冬、玉竹、枇杷叶、桑皮等。
附:程门雪撰《〈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肝气肝风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
冲心犯肺乘脾胃,挟寒挟痰多异形。
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究情。
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疼。
疏肝理气香附郁,苏梗青皮橘叶平。
兼寒吴萸热丹栀,兼痰半夏与茯苓。
疏肝不应宜通络,营气窒痹辛润行。
络脉瘀阻须桃仁,旋覆泽兰新绛增。
肝气胀而疏更甚,归膝杞柏柔肝认。
兼寒肉桂与苁蓉,兼热天冬生地审。
缓肝之急经方好,白芍橘饼甘麦枣。
肝气甚而中气虚,此方变化无穷奥。
培土泄木用六君,吴萸白芍木香临。
脘腹胀痛肝乘脾,疏木温中法意深。
脘痛呕酸肝犯胃,泄肝和胃法亦异。
二陈汤合左金丸,金铃白蔻犹同意。
抑肝肝气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
喘主吴萸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汇。
泄肝肝气上冲心,热厥心气用左金。
金铃子散寒椒桂,寒热俱有连芍均。
泄肝主法苦辛酸,三者错综随证任。
肝气有余便是火,内风多从火发生。
阳亢上冒巅顶甚,血虚旁走四肢轻。
肝风初起头目眩,熄风和阳即凉肝。
羚羊钩钩白蒺藜,决明甘菊丹皮栀。
熄风和阳而不效,潜阳便是滋肝着。
牡蛎生地女贞子,菊花阿胶同白芍。
肝风旁走四肢麻,经络牵拘掣不和。
养血熄风归杞膝,首乌生地蔚天麻。
培土宁风亦缓肝,中虚纳少肝风逆。
宜滋阳明泄厥阴,参甘玉竹芍菊麦。
暖土以御寒风法,近效白术附子汤。
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服之康。
外风引动内风者,搜肝即是搜风旨。
羌独荆防薄蔓荆,天麻僵蚕白附子。
肝火游行于上焦,上下内外无不到。
清肝羚羊丹栀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泻肝当归龙荟丸,龙胆泻肝泻清合。
肝火上炎清不已,清肺制木内经出。
沙参石斛天麦冬,玉竹枇杷石决好。
补母六味大补阴,泻子黄连与甘草。
郁怒伤肝用化肝,气逆动火生烦热。
青陈丹栀芍泽贝,胁痛胀满或动血。
补肝沙苑首乌丝,杞子枣仁萸肉脂。
镇肝牡决龙骨齿,金箔青铅代赭磁。
敛肝乌梅木瓜芍,三者随宜皆用之。
肝寒温肝萸椒桂,参姜加入中虚治。
平肝蒺铃橘叶钩,散肝达郁逍遥是。
补肝气法效堪夸,白术天麻与菊花。
细辛生姜辛以补,羊肝杜仲用相和。
归芎膝断补肝血,苁蓉椒桂补肝阳。
肝阴地黄芍乌梅,四法精研细审详。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解析肝气1、疏肝理气药物: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
加减: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栀子;兼痰加半夏、茯苓。
解析:(1)本法主治证为肝气自郁于本经,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气分。
《临证指南医案》谓“初病在经”,“经主气”。
故本法适用于病之初起时,病在气分,尚未及血分。
治疗方面,皆选用辛味之品。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香附、郁金、青皮、橘叶皆为味辛入肝经之品,其疏肝理气之功自不必多言。
(2)至于苏梗一味,尚须斟酌。
肝气郁滞时,为何选用入中焦脾胃之苏梗呢?盖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
肝郁则木不能疏土,故用苏梗疏理中焦。
(3)吴萸、丹皮、栀子皆味辛入肝之品。
吴萸性热,丹皮、栀子性寒,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栀子,亦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之义。
至于兼痰加半夏、茯苓,亦属兼治之法。
2、疏肝通络药物:旋复花、新绛、归须、桃仁、泽兰。
解析:(1)用疏肝理气法不应时,当用此法。
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血分。
《临证指南医案》谓“久痛入络”,“络主血”。
故本法适用于肝气郁滞日久,病由气分转至血分。
(2)旋复花、新绛,乃治肝着之旋复花汤中主要药味。
《金匮》谓“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肝着,历代注家均认为乃肝之疏泄失职所致。
旋复花,《本经》谓“主结气胁下满”。
肝经走两胁,则旋复花入肝经自明。
惜后人多以本品入肺胃二经论述。
新绛为何物,目前尚有争议。
至于当归、桃仁、泽兰皆为入肝经血分之品,自无多言。
(3)由疏肝理气法至疏肝通络法,其病理变化是由气至血,由郁至瘀的过程。
《临证指南医案》谓“治经不愈,即治其络”即此义也。
(4)《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汪案“此络脉瘀痹……桃仁、归须、五加皮、泽兰、丹皮、郁金。
”沈案“久病已入络……白旋复花、新绛、青葱管、桃仁、归须、柏子仁。
”朱案“肝络凝瘀,胁痛…旋复花汤加归须、桃仁、柏仁。
”此三案可与本法参考。
3、柔肝药物:当归、牛膝、枸杞、柏仁。
加减:兼寒加肉桂、肉苁蓉;兼热加天冬、生地。
解析:(1)用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法无效时,考虑用柔肝法。
前两法乃针对肝之疏泄不及,乃肝用之病;而后者乃针对肝之阴血不足,为肝体之病。
(2)当归、牛膝、枸杞、柏仁皆入肝经,为养肝之品。
(3)兼寒加肉桂、肉苁蓉。
肉桂守而不走,入血分,适用于肝体为病。
而吴萸辛散,走而不守,入气分,适用于肝用为病。
故若兼寒象,疏肝理气法用吴萸;而柔肝法用肉桂。
兼热加天冬、生地。
生地入肝经,乃清肝热之要药。
至于为何用苁蓉、天冬,尚有一虑。
此二味皆入肾经。
肝体不足时,“虚则补其母”,故补肾水以生肝木。
苁蓉性温,天冬性凉,故寒用苁蓉,热用天冬。
4、缓肝药物:白芍、橘饼、甘草、小麦、大枣。
解析:(1)本法主治肝气甚而兼中气虚。
肝气甚即肝之疏泄太过。
疏肝理气法和疏肝通络法皆治肝之疏泄不及,故用辛味之品,即《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故本法用白芍,取其味酸以泄肝,即“酸泻之。
”(2)因又兼中气虚,故用甘味补脾之品:橘饼、甘草、小麦、大枣。
至于甘草、小麦、大枣,乃《金匮》治脏躁之甘麦大枣汤。
方后注明言“亦补脾气”。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