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金治木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闭关政策:是清政府采取的一种对外政策。
当时清政府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对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数量和外商在中国的居住行动均有规定,且外商在广州贸易均需通过清政府特准的垄断对外贸易的“公行”进行。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但是,这种落后保守的并非以发展本国经济实力为着眼点的对外政策,不仅不能有效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且严重的妨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厘金制度: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的一种征税制度。
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为筹集军饷镇压太平军而实行的一种政策。
厘金分为两种,一是行商的货物通过税,一是坐商的交易税,税率为1%。
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天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今本纲领。
明确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理想,规定把天地分为三级九等,好坏搭配,丰荒相赈,无分男女,自16至60岁皆可分得土地一份,与此同时规定以25户为一基层单位,器生产及分配皆有规定。
太平天国农民领袖想通过这个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天亩制度》发展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平均思想,反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
但是其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及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并且具有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辛酉政变:又称褀祥政变或北京政变。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其子载淳即为,实权掌握在肃顺、端华等8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载淳生母西太后慈禧位掌握军政大权,与恭亲王奕勾结,并取得列强支持,于1861年11月发动宫廷政变。
宣布“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政变后慈禧集团对内重用以曾国藩位首的汉族地主集团,对外采取妥协投降的方针。
“北京政变”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朝封建势力相勾结的开始。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得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得作用。
3、元气:就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得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得别络与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就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得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得称为痰,清稀得称为饮。
7、内燥:就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与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得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就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得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得盛衰变化。
9、正治:就是指采用与疾病得症候性质相反得药物以治疗疾病得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得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就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得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得真虚假热证。
11、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得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得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得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得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得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得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最基本得物质。
14、经络: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得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得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得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就是指风邪常兼她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得先导;二就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得作用下,过时而发病得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解答题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2.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3.辩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是中医认是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
4.治病求本: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辨证论治原则。
5.正治:是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本质相一致的病症。
6.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7.相侮:指五行之间异常的反向克制。
其次序与相可、相乘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8.从治:即反治,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等,适用于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症。
9.藏象: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10.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用于临床应用的药物。
11.相杀配伍: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配伍。
12.相反配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的配伍。
13.相畏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
14.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是反常的六气,属不正之气,故又称“六邪“。
15.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16.虚证: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症候。
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两个方面。
以后天失养为主。
17.实证:指邪气过剩,脏腑功能亢盛所变现出来的症候。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
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3.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14.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15.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的方法。
森林经营学复习
《森林经营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森林经营: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管理,以提高森林不同目的的适用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抚育间伐:又称抚育采伐,是指在未成熟的林分中,为了给保留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而采伐部分林木的森林培育措施。
封山育林:是对被破坏的森林进行人为的封禁培育,利用林木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促进新林形成的一项技术措施。
渐伐:不是将伐区上所有林木一次伐光,而是在较长期限(一般不超过一个龄级期,如10~20年)分2次或多次采伐掉伐区上全部成熟林木,又称“遮荫木法”、“伞伐法”。
皆伐:是将伐区上的林木在短期内一次全部伐光或者几乎全部伐光(有的保留部分母树),并于伐后用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恢复森林的一种作业方式。
幼林抚育:造林后到郁闭这一时期所进行的管理措施。
林分改造:对在组成、临湘、郁闭度与起源等方面不符合经营要求的那些产量低、质量次的林分进行改造的综合营林措施。
林木分级:根据林木因竞争力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在大小和形态等方面的分化程度对林木进行划分级别。
择伐作业:是每次在林中有选择性的伐去一部分成熟木,林地上始终保持着多龄级林木,森林的天然更新是连续进行的,择伐后更新的林分是异龄复层林。
森林作业法:森林收获作业法,简称森林作业法,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通常称作主伐),而后采取适宜的更新方式,使采伐迹地得以更新,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生态环境能够维持与改善的一整套技术措施。
预备伐:在成熟林分中为更新准备条件而进行的采伐。
森林更新:天然或人工林经过采伐、火烧或其他自然灾害消失后,在迹地上以自然力或人为方法重新恢复森林的过程,叫森林更新。
矮林:矮林作业是砍伐林木后,以伐桩或树根的休眠芽与不定芽发育成植株,并形成一代新的森林。
二:填空题次生林类型:次生林的自然类型(按优势树种分类、以立地条件分类、以环境主导因子分类)和次生林的经营类型(抚育间伐型、盖造型、抚育采伐结合改造型、利用型、封育型)封育方式:全封(也称死封)、半封(也称活育)、轮封渐伐过程:预备伐、下种伐、受光伐、后发抚育间伐的要素:林地及林木抚育措施:林地管理(松土除草、灌溉与排水、养分综合管理与施肥、栽种绿肥作物及改良土壤树种、保护林内掉落物)和林木抚育(林木修枝、摘芽和除蘖)生长伐类型(生长抚育):上层抚育、下层抚育、总和抚育、机械抚育低价值林分改造措施:1、造林树种选择不当(更换树种。
中医药五行中的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行中的名词解释中医药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和土,每个元素都代表着不同的属性和特性。
下面将对五行中的每个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药五行的含义。
金:金代表着坚固、清澈和尊贵。
在中医药学中,金元素与肺脏相关联,象征着呼吸机能和肌肤。
金也与秋季和白色有关,以及干燥和辛辣的味道。
金的能量特点是收敛和下降,所以对于一些涉及肺部疾病的治疗中,使用金元素的草药或调理方案是常见的。
木:木代表着成长和生命力。
在中医药学中,木元素与肝脏相关联,象征着气血运行和决断力。
木也与春季和绿色有关,以及酸的味道。
木的能量特点是扩展和上升,所以在中医药学中,治疗与肝脏有关的问题时,通常会使用木元素的草药或调理方案。
水:水代表着流动和变化。
在中医药学中,水元素与肾脏相关联,象征着生殖力和潜力。
水也与冬季和黑色有关,以及咸的味道。
水的能量特点是内收和下降,所以在中医药学中,治疗与肾脏有关的问题时,常会使用水元素的草药或调理方案。
火:火代表着热情和活力。
在中医药学中,火元素与心脏相关联,象征着情感和意识。
火也与夏季和红色有关,以及苦的味道。
火的能量特点是向外扩展和上升,以此来调理与心脏有关的问题,中医药通常会使用火元素的草药或调理方案。
土:土代表着稳定和坚实。
在中医药学中,土元素与脾脏相关联,象征着消化和吸收。
土也与季节变化的过渡时期以及黄色有关,以及甘甜的味道。
土的能量特点是向内聚集和收紧,所以在中医药学中,治疗与脾脏有关的问题时,常会使用土元素的草药或调理方案。
中医药五行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名词的解释,它们交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调理系统。
这种调理方法在中医药学中广泛应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平衡身体的能量。
通过了解五行的属性和特性,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原理,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它们来改善自己的健康。
总结起来,金、木、水、火和土分别代表着坚固、成长、流动、热情和稳定。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归纳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归纳名词解释整体观: 即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
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
(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趋势及邪正关系,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能够反应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症: 即症状,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病者所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反应、临床表现或某些病态改变。
(客观的临床表现是体征)病: 即疾病,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导致生活和劳动能力市失常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病理过程。
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 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相互对立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相反的,矛盾的。
阴阳制约: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即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阴阳互根互用: 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中医护理学五行的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五行的名词解释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探讨的是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通过中医的方法来治疗和保健。
而五行则是中医护理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它被用来解释和分析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有助于指导中医护理师有效地进行治疗与护理。
五行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界规律的观察和总结,它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
每一个元素都代表着一类特定的生命表现,体现了人体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以下将逐个解释五行的涵义及其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金:金元素代表着金属和矿物等坚固的物质,它在人体内对应着肺和大肠。
金的特点是寒凉干燥,具有收拢和收敛的作用。
在中医护理学中,金主要用于处理与肺相关的问题,比如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干燥等。
此外,金还可用于治疗失眠和焦虑等与情绪有关的问题。
木:木元素代表着树木、草本植物等生长茂盛的物质,它在人体内对应着肝和胆。
木的特点是柔和、生长和朝上的动力。
在中医护理学中,木被用于处理与肝脏相关的问题,如肝炎和胆囊疾病等。
此外,木还被用于增强免疫力、平衡肌肉和关节功能,并改善月经周期等问题。
水:水元素代表着水和滋润的物质,它在人体内对应着肾和膀胱。
水的特点是清凉、流动和柔软。
在中医护理学中,水主要用于处理与肾脏相关的问题,如肾病和尿路感染等。
此外,水还被用于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和肌肤质量等。
火:火元素代表着火焰和高温的物质,它在人体内对应着心和小肠。
火的特点是热烈、活跃和活力。
在中医护理学中,火被用于处理与心脏相关的问题,如心脏疾病和焦虑症等。
此外,火还可用于提高新陈代谢、改善消化和刺激血液循环等。
土:土元素代表着稳定和营养的物质,它在人体内对应着脾和胃。
土的特点是湿润、温和和柔软。
在中医护理学中,土主要用于处理与脾胃相关的问题,如消化不良和胃病等。
此外,土还被用于提供稳定的能量和平衡体液的作用。
综上所述,五行理论在中医护理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了解和应用五行的特性,中医护理师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的病理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五代-清)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五代十国——清前期)整理人:万桐历史文化学院 2015级历史教育二班1、捺钵:“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意为辽帝的行营;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
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
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
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
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捺钵实际上是辽国的政治活动中心,实行这种制度即照顾到了辽境内藩、汉杂居的特点,同时又使得权利得以最大程度集中于皇帝之手。
2、头下军州制:“头下军州”是辽朝地方建置中独具特色的制度。
契丹贵族把接受皇帝赏赐的渤海、汉族人口,按其规模建置州、军、县、城、堡等城郭,使其聚居,从事生产,称“头下户”。
只有诸王、国舅、公主才有资格设置“头下州”,其他贵族虽然也拥有数量不等的“头下户”,但按照规定不能建筑州城。
头下军州的官员,除节度使由朝廷任命外,以下官吏由军州主人委派。
头下军州中的工商税收归主人享用,只有酒税上缴朝廷。
从事农耕的头下户,除了向主人缴纳实物地租外,还要向官府纳税。
辽圣宗之后,头下军州收入朝廷管辖,说明中央集权加强。
3、陈桥兵变:是在公元960年2月3日发生的,拥戴赵匡胤为皇帝的,目的在于取代后周的军事政变。
该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握有实权。
赵匡胤在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于公元960年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报称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很大,请求派兵援助。
后周王朝遂命赵匡胤率兵北上抗敌。
2月3日,军队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发动兵变,授意士兵为他黄袍加身,反叛后周,改拥赵匡胤为皇帝。
超全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超全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专著《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涂,道路。
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营造法式》:李诫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编成,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刊印的古典建筑法规性专著,作为宫室、坛庙、官署、府第工程的预算、计工料之用。
《园冶》:中国古代的造园学。
作者是明代计成,字无否,本书出版于1634年。
全书共分三卷。
一卷:①兴造论②园说③相地④立基⑤屋宇⑥装折。
二卷:栏杆(图示多)。
三卷: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造石,借景。
其造园目标是,"虽由人做,宛自天成"。
造园方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其造园优化标志,"妙于得体合宜,未可均率"。
造园步骤,"目寄心期,意在笔先"。
其造园构思,一般建筑上"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园筑之主,犹需什九,而用匠什一"。
《鲁班经》:原名《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
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
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屋的工序。
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研究中国清代建筑的专著。
书中详述了清代宫式建筑的平面布局、斗栱形制、大木构架、台基墙壁、屋顶、装修、彩画等的做法及其构件名称、权衡和功用,并附《清式营造辞解》、《各件权衡尺寸表》和《清式营造则例图版》。
工官宇文恺:中国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
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官至工部尚书。
主持兴建了隋东西两大都,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五行的中医名词解释
五行的中医名词解释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是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五类事物来说明自然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之一,在中医学中应用称其为五行学说,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用来理解人与自然界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与人体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来说,五行学说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五行相乘名词术语解释
五行相乘名词术语解释1. 任务背景五行相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和风水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之一。
五行相乘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
本文将对五行相乘的相关名词术语进行详细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2. 金2.1. 名词解释•金:金属元素,代表西方方位和秋季,在五行中属于阳性元素。
它象征着坚实、稳定、成熟和收敛的特性。
2.2. 相关术语•生金:指金克木,即金能够克制木。
•被金:指木克土,即木能够克制土。
•生我者为水:指水能够养生金,因为水能使金得到滋润。
•我生者为木:指木能够生我(金),因为木可以被燃烧成火,并生成土。
3. 木3.1. 名词解释•木:植物元素,代表东方方位和春季,在五行中属于阳性元素。
它象征着生长、发展、活力和扩展的特性。
3.2. 相关术语•生木:指木克土,即木能够克制土。
•被木:指土克水,即土能够克制水。
•生我者为火:指火能够养生木,因为火可以提供热量和光线,促进植物的生长。
•我生者为土:指土能够生我(木),因为植物需要土壤提供营养和支撑。
4. 水4.1. 名词解释•水:液体元素,代表北方方位和冬季,在五行中属于阴性元素。
它象征着流动、变化、柔顺和寒冷的特性。
4.2. 相关术语•生水:指水克火,即水能够克制火。
•被水:指火克金,即火能够克制金。
•生我者为金:指金能够养生水,因为金可以储存水分。
•我生者为火:指火能够生我(水),因为火可以将水加热变成蒸汽。
5. 火5.1. 名词解释•火:能量元素,代表南方方位和夏季,在五行中属于阳性元素。
它象征着热力、光明、活力和炽烈的特性。
5.2. 相关术语•生火:指火克金,即火能够克制金。
•被火:指金克木,即金能够克制木。
•生我者为木:指木能够养生火,因为木可以被燃烧成火。
•我生者为土:指土能够生我(火),因为土可以提供支撑和保护。
6. 土6.1. 名词解释•土:固体元素,代表中央方位和季节交替,在五行中属于阴性元素。
中医护理中五行的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中五行的名词解释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注重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对病人进行护理,以促进康复和健康维护。
其中,五行理论是中医护理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五行理论是指传统中国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这些元素被认为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也与人体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金属(金)金属代表的是一种刚硬、坚固的状态,它象征着病人体内的潜力和抵抗力。
在中医护理中,金元素常用来形容病人的体质状态,如“元气不足”的人,他们的金元素就比较弱,容易感到疲劳和虚弱。
通过中医护理的方法来调节金元素,可以增强病人的身体抵抗力,增加活力,并有助于治疗一些慢性病。
木(木)木象征着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在中医护理中,木元素代表着病人的生长力和新陈代谢。
例如,一些无法正常生长的儿童或老年人,他们的木元素可能有些不足,中医护理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改善饮食营养,调整饮食结构等。
此外,木元素还与肝脏的功能密切相关,木元素的平衡也能够改善肝脏疾病的症状。
水(水)水象征着流动和变化,在中医护理中,水元素代表着病人体内的液体循环,包括血液、淋巴液等。
如果病人的水元素失衡,则可能出现体内郁积、瘀血等情况,导致自身的排毒和新陈代谢能力下降。
中医护理通过一些水元素平衡的方法,如饮食调理、适量的运动等,可以提高体内液体的流通性,促进排毒和康复。
火(火)火象征着活动和能量,在中医护理中,火元素代表着病人体内的热量和代谢能力。
一个人的火元素过强,可能会导致体内的阳气过盛,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热毒病等。
中医护理可以通过调整火元素的方法,降低病人过于热量的状况,如饮食中适量增加寒性食物、调整日常作息等,从而达到平衡。
土(土)土象征着稳定和承载,在中医护理中,土元素代表着人体的基础,如脾胃功能、免疫力、消化系统等。
如果一个人的土元素不足,可能导致脾胃功能不好,食欲不振,易感冒等问题。
中医护理可以通过食疗、养生等方法来调节土元素,增加体内的免疫力和消化能力,改善相关的状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2.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相同。
3.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
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三宝。
6.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
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互相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
8.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
9.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11.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转化的条件是“极”和“重”。
1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15.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
16.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1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系统平衡协调的关系。
18.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
五行制化的名词解释
五行制化的名词解释
五行制化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被称为
五行学说。
它是一种关于宇宙和自然界万物变化规律的理论体系,
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
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
互生克,相互转化,从而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首先,五行制化是一种哲学概念,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宇宙万
物变化规律的认识。
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不仅仅是物质
的存在,更是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
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认识,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其次,五行制化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中医认为人体
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相通的,因此通过五行制化理论可以帮助医
生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
比如,中医认为五脏与五行相应,通
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等,可以判断五行的盛衰,从而判断病情。
此外,五行制化也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建筑风水等方面有
所应用。
人们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选择种植作物、修建建筑,
以求得到自然界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五行制化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农业等领域的重要概念,它对中国古代人们认识宇宙和自然界的规律、指导实践活动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金治木,即清肺治肝。
【清金制木】王旭高原文:“清金制木。
肝火上炎,清之不己,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
如沙参,麦冬,石解,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此咳嗽症状特点是突然咣咣干咳五六声,之后如常人,说不什么时候又咣咣干咳五六声。
用黛蛤散有时都不行,用此方灵!化痰仅枇杷叶一味,你可加味扩充。
治肝也仅一味石决明,也可以扩充加味。
不加味,加大剂量也可以。
看明白此方了,取其“以金制木”之意,发挥而用。
比如用杏仁与贝母清降肺气制木,又比如用黄芪补肺气以强肺抑肝,治肝升太过……等等。
记住药没多大用,记住“意”有大用。